⑴ 這篇作文怎麼寫
在法國,從政府要員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幾乎都有愛書和讀書的習慣。難怪一位法國人說:「如果房間里沒有書,就彷彿一個人沒有靈魂。」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法國人之讀書,並不是因為生活的負擔和生活的壓力,而是因為受濃厚興趣和美妙情愫的牽引、役使。
如果把讀書視為心靈的旅程的話,那麼從容實在是最為緊要的了。你無論讀什麼,都需要給自己一段完整的時間、一個靜謐的氛圍——寫作是個人行為,讀書又何以不是個人體驗?讀書一旦進入了從容的境界,則定然像元人吳徽所說「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說,此時此刻,讀書人已在精神上與古人相溝通、相交流,從而陶冶、凈化、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從容讀書的真諦若此,然而,卻並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從報上看到這樣兩則故事,覺得頗能說明問題。南北朝有一名學者叫陸澄,他從小好學,青燈黃卷,行坐眠食,手不離書。可讀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表面上觀之,「讀三年《易經》」怕是夠從容的了,然而,不求審美體驗、感情共鳴,不求甚解,又怎與從容讀書沾上邊去?同是讀書,亦喜背誦,文學巨匠茅盾卻從容得可以。他照樣能熟練地背出120回的《紅樓夢》,茅盾在長篇小說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歸源於其從容讀書,能夠把書本知識轉化為精神的養料?
鎮鎮定定、從從容容讀書的人,怕不乏讀書的情趣。想當年,司馬溫公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後端坐之」,有的則「夜雨孤燈亂翻書」,有的以為「讀書要在床上、爐旁、霧煙中、酒瓶邊才行,這樣才能讀出味道來」。於是,我猜想魯迅讀史,從通篇盡是「仁義道德」的字縫里,看出滿本都是寫著「吃人」兩字,看出了幾千年的歷史只有兩個時代,即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石破天驚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識,然而,何以不跟魯迅一茶一煙相伴,不慌不忙解構、有滋有味剖析有關?
一個人真要做到從容讀書,沒有把讀書當作心靈義務,沒有把一段青春時光託付給高貴的思想和真誠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為不想從容讀書者,自可以有諸多的理由,什麼世界太吵呀,熱鬧事太多呀,誘惑太強呀,等等。亦難怪古代不少讀書人總是把靜坐作為理學的必修課,以清心寡慾,打消雜念。朱熹告誡讀書人說:「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程頤則「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是啊,只有沖破名韁利鎖,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方能從容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該是無條件的,它完全取決於自我的選擇。就拿法國密特朗總統來說,他從政數十年,無論政務活動多麼繁忙,每天不讀兩小時書總是夜不安寢的。一個國家的總統其繁忙程度當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夠從容讀書,那麼我們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書室掛著寫有「煮書」二字的條幅。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
如果把好的書籍視為朋友,那麼一個不會「煮書」的人,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除了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和一種折磨而外,又能是什麼呢?有位書人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神,然後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說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則不妨從「煮書」始,不妨學會從容讀書!
或許,我們窮盡一生亦無法接近從容的境界,然而,崇尚從容品質的過程,毫無疑問已經開始從容了。
⑵ 法國讀書的要求
需要達到對應的分數,好像都在500分以上
1.申請者年齡應年滿18周歲;
2.有高中(或以上)畢業文憑;
3.大學畢業學歷的申請者不得超過28周歲;
4.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
5.有能力支付赴法留學期間的所有費用。
⑶ 法國人為什麼愛讀書
每個人都要走讀書之路才有發展 不管是哪國人也一樣
⑷ 法國讀書感受
在法國,絕大多數的學校都是公立的,其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夠使在校學生能夠利用在校園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找到工作。這是其唯一的教育目的,基於此目的,法國大學的多數專業都有著很強的應用性。
淘汰制度確實存在,但對於語言能力過關又有足夠意志力和恆心的學生來說,不會是問題,法國的大學里外國學生的比例至少超過25%,而被淘汰(留級)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法國本土學生。
中國學生的問題多都出在沒有國內的大學教育背景,不懂得在獨立生活得情況下完成學業,或者被一點點得挫折擊敗。留學的生活會很苦,但回憶起來卻又很甜蜜。
至於歧視,這個現象在哪裡都是存在的,甚至對把「平等」視為國訓的法國也不例外,歧視是分領域的,比如在求職方面,需求量大,競爭比較激烈的職位就會存在歧視,但在高水平人才方面,歧視就幾乎不存在。校園里很乾凈,絕大多數的老師都很注重尊重學生的膚色,種族或者國籍,大學里還有很多幫助外國學生的團體或者專業人員。只要努力,在法國讀大學還是很好畢業的
⑸ 初中畢業去法國讀書,法國的高中是怎麼樣的 半年可以將法語學到什麼程度
我現在就在法國讀高中。我當時申請法國高中,只要看平時成績就好,但是一定要拿出最近的一整套成績,檔案中的獲獎記錄、自我評價更重要。
法國高中的教育主要科目有:高一:數學、法語(文學)、英語、小語種(一般是西班牙與或者德語,我的學校還有中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信息技術、體育、生物或者機器工程學二選一、經濟學選修、高等英語選修、美術選修、歐洲語言課(比如英語數學、西班牙語歷史地理等)選修。 高二:分科,主要的普高(指非技術院校)有文科、理科、經濟科三種選擇,期中文科一直到高三:法語(高二就要高考,考時四個小時,高三再考一次,考時兩個小時)、歷史地理、英語,副科有體育、信息技術、數學(高三就沒有了)、生物加物理化學(高三就沒有了)、高等英語和美術二選一,歐洲語言課選修。高三加多一科哲學,是非常重要且比較難的一科。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機器工程學二選一、副科有:法語(高二高考、高三就沒有了)、歷史地理、英語、歐洲語言課選修、體育、信息技術。高三加多一門哲學,是副科,但是永遠不簡單。。經濟科:數學、經濟學、英語、法語(情況同文科)、高等英語選修、歷史地理。副科:體育、信息技術、生物。高三加多一門哲學,是主科,但沒有文科要求那麼高。此外所有學生在高二都必須參加TPE課程,是同班的三到四個同學一個組,找到一個題目,從九月份到二月初對其進行研究,中間可以照老師稍微輔導一下,但是主要靠學生。內容必須和自己的專業(文理經濟)有關,之後要得出一個最後成果,比如製作一個網站、錄制一期節目、做一次展覽等,在二月初要在評為前做總結,最後打分,分數直接影響高考成績。
在法國學習一定是用法語,法國人的英語爛得很(大部分)。說難會難,但說簡單也可以很簡單,重要的是多聽多說多讀多寫,我在學法語第一年底就可以順利地交流了,第二年初,課就基本上都聽得懂並可以寫論文了。關鍵在自己是否努力。法語是一門很嚴謹很煩。。。又很美很適合文學的語言。如果有興趣的話就有意思,對語言沒興趣的話就會很痛苦。我這里的中國同學有活得很滋潤的,也有學了三年什麼都不會的,主要看自己。最好找一個住家,就是住在當地人家裡,對學法語和當地文化很有幫助,遇到好人家還可以有心理上的安慰,減緩想家的相思病,但是遇到不好的人家也有鬧得很僵的,都要看情況。
高中畢業後,我的同學包擴我基本上都要留在法國,因為過法國的bac的同時去准備TOEFL和SAT能把人累死,我試過,完全行不通。而且法語和法國文化不是三年就能學透徹的,如果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法國通的話,留在法國上大學會更有優勢,研究生再去美國會好一些。
不同意樓上的,我在法國很開心,適應的不錯。我去之前就沒有學過,現在成績也還不錯,最重要是要努力,好好學習,因為到了外面沒有人催著,到時候跟不上了遭人鄙視哭也沒有用,如果學習好了別人也會尊敬你,尊敬中國人(聽上去很扯但是的確是這樣)。在哪裡都不容易,學一門語言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有那麼多人去說英語的國家,那邊中國人太多,說句不好聽的未來沒有太大優勢。但法國人有些排外,所以最好去一個國際學校。
加油吧,好不好全看你自己了,祝福你能夠在法國順順利利開開心心的!
⑹ 世界人均讀書量國家是怎麼排名的
第一:
以色列人一年的人均讀書量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文盲的國家。以色列這個國家。猶太人聰明、會做生意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他們的聰明也離不開他們愛閱讀的習慣。
第四:
韓國一年的人均讀書量為11本,排在世界第四位。韓國人也同樣愛讀書,韓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兒童看書的習慣,老師會千方百計的吸引兒童參與閱讀,很多韓國人的家裡書房就真的是放滿書的房間,最重要的是這些書他們都會去看。
⑺ 去法國讀書怎麼樣急~~~~~~~~
1關於你的專業問題 你可以選擇很多專業 在這邊不怎麼分這些的 隨便你喜歡 任何專業都可以 只是在動機信上要表明你為什麼要改專業的理由(就是說比如你在中國大學念的是英語,你來法國後想讀經濟,那麼你就要說一下了)
2法國的公立大學是不收學費的 只有注冊費 一年才幾十歐到幾百歐 便宜的很 如果是私立的話可就相當貴了 也分地區和學校的 私立中比較出名的是ESC 一年差不多5W到6W人民幣左右 可以打工 我今年夏天就准備去呢 嘿嘿 住的條件要看你自己了 想住好的就多花錢 不想住好的就省錢 也分地區 大城市的房子貴 小城市的房子便宜 很簡單的道理 你所謂的周薪我不太明白 要分你找什麼工作了 而且在法國的留學生工作沒有周薪 都是按小時計算的!給你舉個例子,現在這個季節去農場摘柿子,一小時是7.5歐左右 差不多是80元人民幣 一天8個小時 不到700塊錢吧 一周的話自己算吧 周末休息
3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 必須要努力才可以拿到學位 有的時候給你二考的機會 有的學校不會給你任何機會 就一次 通過了就發 不通過就不給了 在法國就白讀了 !也是分學校的!
4獎學金問題你還是先不要考慮了 法國人都很少能拿到的 而且還是要分學校 具體多少錢我也不知道 不過一定比中國多就是了 前提是你要相當的努力 而且還要相當的厲害!!!
5生活習慣和你沒有任何關系 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 可以簡單的了解一下法國人的習慣 不過看你要來法國哪個地區 和中國一樣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慣 不過總體來說法國人的習慣就是懶 懶的要命!!吃飯的問題很好解決 自己做!如果不自己做的話!等著被餓死或者花光父母所有所有的錢!!!!
6中國人在法國的評價還是可以的 法國人的印象中 中國人挺好的 最起碼我認識的人當中都是這么想的 值得不值得來還是要看你自己了 !!!
7法國人確實很高傲 不過與其說是高傲 不如說他們是自信 他們深愛自己的文化和語言 這點咱們真的比不了 他們還自稱是高盧雄雞 和英國人比嘛 ?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8和法國人說英語??呵呵``剛才我說了 法國人深愛自己的語言 所以 不到萬不得以 千萬千萬不要和法國人說英語 甚至有可能你在街上用英語問路的話他們會不理你 當然這是很少的情況
9來法國要先有在國內的500課時的法語學習證明,然後通過TEF考試!最後去北京CELA中心面試!!考試培訓費??不存在這個說法!看你找什麼樣子的中介了!有的中介很黑!有的很便宜!TEF考試多少分就可以不用在法國第一年不用學習語言了?你是想這么問么??說實話我目前還沒有聽說過有可以不用學習語言就直接上專業的!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了吧!不過我知道TEF打500分的一樣要在第一年學習語言!也許也存在不用的!這個我真的不了解!
10法國人時尚么???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沒深度了!法國人應該比咱們時尚 !呵呵 不過文化和文化之間有差別的!咱們的時尚和法國人的時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說他們時尚 也許你感覺就不時尚呢!這個和你來法國學習應該沒什麼聯系吧!法國的天氣?
呵呵 你這讓我怎麼回答你?我問你,中國現在啥天氣??那麼大的地方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樣子的天氣 天氣又不是統一的!看你要去什麼地方了?和中國一樣!南方熱 北方涼!
11法國的畢業證應該比中國的好一點 前景不錯的 放心吧
如果你畢業後在法國可以找到工作的話 而且你工作的老闆願意為你擔保 你可以拿到三十年的居住證明 我們叫長居!現在我們是一年一年的!特別費勁!不過你的期望不要太高!因為法國人都有接近50%沒有工作!不過只要你努力了 應該可以的!!!
OK了 逐個回答的 累死我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出國這件事不大不小!自己斟酌好了再決定!!
⑻ 讀書的來源
讀書的好處: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誦讀一冊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著,讀者的靈魂答著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裡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麼?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 比較閱讀,還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麼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啟發。 闡述「讀書」的文學作品 [編輯本段] 朱樵隨筆《讀書》 讀書有兩種。 一種讀書是灌輸性的,也叫上學,它規定了時間,規定了地點,而且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書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在規定的時間里,你必須到規定的地方,在老師的講授或者監督下讀完規定的書本。而在另一個時間里,你又必須離開那個地方,同時也離開老師,離開書本。這種讀書當然不是由著你來的,你感興趣也好,不感興趣也好,都得讀,至少讀九年,這是法律規定的。但這種讀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你學到了多少知識,按照讀書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給你一個證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身份:高中、大專或者大學。拿著這個不同的證明,踏上社會後你就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你這條魚是放在溝里,還是放在河裡,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憑這個證明了。所以,這種基本上可以決定命運的讀書,不管你喜歡讀也好,不喜歡讀也好,甚至是恨著讀也好,你都得拚命去讀,為父母,為自己。 另一種讀書是吸收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沒什麼規矩,不分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別人指導或者干擾,書是你唯一的對象,你愛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可以在午後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你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讀,你甚至可以半夜起來在衛生間里讀。你可以是一個三歲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鍾讀三本書,你也可以是一個百歲老人戴著眼鏡手裡還拿著放大鏡一分鍾讀一個字。你可以讀一本很嚴肅很有意義的書,你也可以讀一本十分無聊的書。一句話,就是完全由著你來。但這種無限的可以卻也帶來無限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你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偉人,你也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壞人。純真的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事實上,讀書也可能使人退步。因為書也有好壞之分,那就要看你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怎樣去理解一本書。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喜歡那種沒有規矩的讀書,但自己還是給自己作了一些規定。 比如:低級趣味的書不讀,故作深奧實際上沒什麼花頭的書不讀,有關邪教和教人歪門邪道的書不讀。還有,內容潮濕陰冷的書也不讀。原本一張紅光滿面的臉,讀這種書讀得臉色鐵青發灰,還整天板著,好像是別人欠他多還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讀書就要讀得心情舒暢,讀得心胸開闊,讀得滿腹經綸。除了讀什麼書要有選擇,還要認真去讀,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除了這些,我讀書不喜歡趕時髦。這幾天常有人問我:余華的《兄弟》你看過嗎?我說沒有。又問:那麼熱的書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說以後抽空看。書又不是茶,有冷有熱。書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讀個新鮮。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宣布恢復高考的幾個月里,一些既不參加高考又不懂數學的年輕人,因為要趕時髦,嘴上也掛著《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什麼的,真是莫明其妙。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於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也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相關鏈接:世界各地的「世界讀書日」 中國 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廣播影視部、新聞出版署、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個部委共同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一項社會文化系統工程。 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這是實施全國「知識工程」的重大項目。幾年來,在全國各地都組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2004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將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活動交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承辦。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設,准備於今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眾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英國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今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家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 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向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加泰隆尼亞 當地有一個傳統,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間,當地便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展,街上也會有許多攤檔,十分熱鬧。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韓國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今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向小孩講解甚麼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冊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15幅來自當地藝術家的作品的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日本 東京政府頒布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像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法國 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⑼ 法國留學 為什麼說在法國讀書很難畢業呢,可以說的具體一點嗎,謝謝。還有就是不要學費嗎,那能畢業的話
法國留學工作人士為你解答
1,法國讀書難度相對於其他留學國家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困難。
2,但如果是讀法語的課程,法語本身對於零基礎的學生是個挑戰,但如果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學起來會相對容易,其實也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3,
法國的學制分為兩種,一種為公立,相對較難畢業,因為公立大學除了每年幾百歐的注冊費意外其他都是免費,競爭相對激烈,有點選拔制的意味在裡面。但對目前法國的就業形勢來講,部分專業,尤其是商科為主,公立大學的畢業生相較於私立商校,比較缺乏競爭力。
另一種為私立院校,主要集中在商科,其實這類學校大部分對待學生的態度更像是對客人提供服務,教學質量不低,傾向於實際操作與實戰,老師往往都是各大企業的在職管理層。另一方面,私立商校在考試與畢業上學校也不太會為難學生。
但此外還有兩種學校既區別於以上兩種體制,但又包含在其之內,就是ecole d'ingenieur 和grande ecole, 前一種主要以工科為主,後一種包含很多文科以及商科類專業,其實這兩類「學校」通常是公立和私立學校裡面最頂尖的項目,專門為培養法國未來的管理層,技術精英,政要等。譬如出自法國前5的grande ecole, 研究生的實習起薪往往就能達到2000歐左右。
4,關於文憑的含金量很難籠統的回答,一是內在的,也就是你未來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通常來說都是排名越靠前的學校越好。當然,越好的學校在錄取方面也會更加嚴格,並且部分私校的學費也相當高昂。二來是對外的名聲,如果你想在當地,或者去英美工作,排名靠前的商校肯定是有很大優勢,但相反,對於國內企業來說,由於法國學校的認知度不如英美高,某些時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5,既然說到文憑,就不得不提文憑認證。法國的公立大學文憑回國認證一般是沒有問題的,但法國的本科不能被認證為國內的本科,因為法國本科學制為三年,但國內的專科到法國卻可以認證為法國本科階段畢業,而本科則可視為研究生一年級。
目前來說,部分私立學校以及私立學校的部分項目,包括商科類,時裝設計類,烹飪類,美術類等,要是具體情況上教育部網站確認是否能被認證,有些學校到目前為止雖然學校打著認證的招牌,但實際操作起來並非如他們所說那樣。所以出國留學選擇學校時要慎重。
以上寫的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但大意是如此,希望對你有幫助
⑽ 讀書發明在哪個國家,又是誰發明的呢
讀書就是一個詞而已,沒有發明在哪個國家的說法,,,只是表明一個意思,就好像媽媽這個詞,難道也要了解「媽媽」這個詞是在哪人國家,是誰發明的嗎。。。
讀書的好處: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誦讀一冊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著,讀者的靈魂答著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裡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麼?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 比較閱讀,還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麼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啟發。
闡述「讀書」的文學作品
朱樵隨筆《讀書》
讀書有兩種。
一種讀書是灌輸性的,也叫上學,它規定了時間,規定了地點,而且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書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在規定的時間里,你必須到規定的地方,在老師的講授或者監督下讀完規定的書本。而在另一個時間里,你又必須離開那個地方,同時也離開老師,離開書本。這種讀書當然不是由著你來的,你感興趣也好,不感興趣也好,都得讀,至少讀九年,這是法律規定的。但這種讀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你學到了多少知識,按照讀書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給你一個證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身份:高中、大專或者大學。拿著這個不同的證明,踏上社會後你就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你這條魚是放在溝里,還是放在河裡,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憑這個證明了。所以,這種基本上可以決定命運的讀書,不管你喜歡讀也好,不喜歡讀也好,甚至是恨著讀也好,你都得拚命去讀,為父母,為自己。
另一種讀書是吸收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沒什麼規矩,不分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別人指導或者干擾,書是你唯一的對象,你愛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可以在午後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你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讀,你甚至可以半夜起來在衛生間里讀。你可以是一個三歲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鍾讀三本書,你也可以是一個百歲老人戴著眼鏡手裡還拿著放大鏡一分鍾讀一個字。你可以讀一本很嚴肅很有意義的書,你也可以讀一本十分無聊的書。一句話,就是完全由著你來。但這種無限的可以卻也帶來無限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你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偉人,你也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壞人。純真的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事實上,讀書也可能使人退步。因為書也有好壞之分,那就要看你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怎樣去理解一本書。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雖然喜歡那種沒有規矩的讀書,但自己還是給自己作了一些規定。
比如:低級趣味的書不讀,故作深奧實際上沒什麼花頭的書不讀,有關邪教和教人歪門邪道的書不讀。還有,內容潮濕陰冷的書也不讀。原本一張紅光滿面的臉,讀這種書讀得臉色鐵青發灰,還整天板著,好像是別人欠他多還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讀書就要讀得心情舒暢,讀得心胸開闊,讀得滿腹經綸。除了讀什麼書要有選擇,還要認真去讀,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除了這些,我讀書不喜歡趕時髦。這幾天常有人問我:余華的《兄弟》你看過嗎?我說沒有。又問:那麼熱的書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說以後抽空看。書又不是茶,有冷有熱。書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讀個新鮮。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剛剛宣布恢復高考的幾個月里,一些既不參加高考又不懂數學的年輕人,因為要趕時髦,嘴上也掛著《高等代數》、《解析幾何》什麼的,真是莫明其妙。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於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也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相關鏈接:世界各地的「世界讀書日」
中國
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廣播影視部、新聞出版署、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個部委共同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一項社會文化系統工程。
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這是實施全國「知識工程」的重大項目。幾年來,在全國各地都組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2004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將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活動交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承辦。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設,准備於今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眾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英 國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今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家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 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向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加泰隆尼亞
當地有一個傳統,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間,當地便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展,街上也會有許多攤檔,十分熱鬧。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你會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韓 國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當地今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向小孩講解甚麼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冊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舉辦慈善拍賣,15幅來自當地藝術家的作品的收益將用作推動青少年閱讀。此外,更有新書或舊書的捐贈活動。
日 本
東京政府頒布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像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
法 國
2004年,24%的法國人讀了12本書,55%以上的人讀書1至12本。以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讀書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社對全國的讀書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每天讀書1個小時的佔14%,讀書半個小時的佔19%,讀20分鍾的佔10%,讀10分鍾的佔9%,不讀書的佔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