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法國總統是誰
二戰時法國總統是戴高樂。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不僅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稱贊的父親。在關系國家存亡的歷史關頭,他站到斗爭最前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法國的解放做出重要貢獻。
(1)德國打法國時戴高樂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戴高樂的影響:
1、1958年戴高樂重新執政,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戴高樂在執政期間推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奉行不依附於美國的獨立外交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主張建立以法國為中心,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戴高樂的獨立外交政策是對美國霸權的巨大挑戰。
2、戴高樂被譽為法國的「現代救星」,於1970年去世。在法國處於納粹德國佔領期間,戴高樂在英國領導法國的抵抗運動,後來還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
3、在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力主法國發展核武器,對美國的霸權提出挑戰,並投票反對英國進入歐盟,這一系列舉措重新使法國恢復了大國地位,捍衛了法國在全世界的榮譽。他在戰後一直維護著法國的尊嚴,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不愧為自由法國的旗手。
B. 二戰時期法國著名人物戴高樂「摩托上校」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1937年底,陸軍部長達拉第不顧甘默林將軍的反對,把戴高樂的名字重新列入晉升名冊,隨後又任命他為駐梅斯的第507坦克團上校團長。這實際上是明升暗降,陸軍部的那些人對戴高樂晉升的反應是「幸災樂禍」,一則可以把他趕出陸軍部,二則存心要看看總是鼓吹紙上坦克的戴高樂,用鋼鐵坦克能搞點什麼名堂出來。
戴高樂一點不為離開巴黎而感到失落,他對自己的新職位十分滿意,因為這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他的理論的絕好機會。他全然不顧坦克上的油污,戴著他的白手套,興致勃勃地搞他的軍事訓練,因此得到了一個頗有敬意的外號「摩托上校」。
C. 戴高樂將軍是誰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軍人、作家和政治家。於1913年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建並領導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委員會) 抗擊德國的侵略;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共和總統。在他總統任期間,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主張美軍退出越南,並周遊許多國家以加強法國國際地位。[1]並且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2]2005年,法國國家二台舉行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電視觀眾評選戴高樂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D. 夏爾戴高樂是誰
夏爾?戴高樂(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將軍、政治家。二戰後擔任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1940年法國戰敗後,戴高樂在英國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並發表了著名的電台講話,號召法國人民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這一講話在歷史上標志著法國抗擊納粹侵略的開始。
2005年,法國國家二台舉行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揭曉,電視觀眾評選戴高樂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E. 求一下,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的介紹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1](Charles de Gaulle)誕生於里爾。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被授予少尉軍銜,赴貝當擔任團長的駐阿拉斯步兵第33團供職。1914年參加一戰,因作戰英勇受到表彰。1921年,與伊馮娜·旺德魯結婚。1940年,晉升為准將,並被保羅·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次長兼陸軍次長,兩度赴倫敦執行使命。雷諾內閣總辭後,拒絕簽署停戰要求,赴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8月,與丘吉爾首相簽定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議定書。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10月,在倫敦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任主席。1941年,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成立,任主席。1943年6月,抵達法屬北非首府阿爾及爾,與美國支持的吉羅將軍共同擔任新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7月,迫使吉羅將軍專任法國部隊總司令,得以單獨主持法蘭西全國解放委員會工作。秋天,徹底清除吉羅。1944年6月3日,在阿爾及爾成立法國臨時政府。6日,盟軍登陸諾曼底,開辟歐洲第二戰場。8月19日,巴黎起義。戴高樂領導下的勒克萊爾師首批進入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巴黎解放。25日,戴高樂將軍進入巴黎,並接受德國軍隊投降書。1945年9月,法國全民公決,屏棄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成立。11月,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46年1月,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退出政壇隱居。1958年, 阿爾及爾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戴高樂接管了議會、總統和政府的全部權力。9月,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1959年9月,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12月,宣布解散法蘭西共同體。1960年,法國在撒哈拉大沙漠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成為核國家。1964年,西方陣營中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65年,發射人造衛星。1966年,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只保留政治組織資格。1969年4月,宣布停止執行共和國總統職權,隱居科龍貝。1970年11月9日,在科龍貝病逝。
[編輯本段]作品列表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優秀的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劍鋒》(1932年)
《未來的軍隊》(1934年)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戰爭回憶錄》(1947年):與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稱為姐妹作。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動脈瘤破裂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編輯本段]戴高樂年譜
1890年11月22日 夏爾·戴高樂誕生於法國里戈,里爾市公主街9號一個世代篤信天主教的小貴族家庭。
是巴黎聖母利亞學校教師亨利·戴高爾及其夫人讓娜·馬約的第三個孩子。
1907年 送往安多盎求學。
1909年 考入聖西爾軍隊。
1912年10月 聖西爾學校畢業,授於少尉軍銜,奉命赴貝當擔任團長的駐阿拉斯的步兵第33團供職。
1913年 晉升為陸軍中尉。
1914年7月28日-8月4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14年8月15日 在比利時境內迪南負傷,因作戰勇敢受到表彰。
1915年3月15日 在香巴尼前線的梅斯尼爾-雷斯伊爾呂斯第二次負傷,傷愈後晉升為陸軍上尉。
1916年3月25日 戴高爾指揮的步兵第10連在都奧蒙陣地幾乎被敵全殲。戴高樂上尉被誤傳陣亡。
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勛章,並在全軍通令表彰。
其實是傷後未死而被德軍俘虜。
1916—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被俘,曾經五次逃跑未果,五度被易懲罰營。
11月11日戰爭結束後獲釋回國。
1919年6月28日 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簽字。
1919—1920年 應募赴波蘭第4舊車師供職同蘇聯紅軍作戰。
戰爭結束後,戴高樂又留波蘭一年,擔任朗貝托夫軍事學院戰術教員。
1921年4月7日 同餅干製造商女兒伊馮娜·旺德魯結婚。
1921年10月 任聖西爾軍校戰爭史講師。
1922年11月 入軍事學院深造進修。
1924年6月 軍事學院畢業。被派往美因茲的萊茵區法軍司令部供職。發表處女作《敵人陣營的傾軋》。
1925年10月 調任貝當元帥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辦公室幕僚。
1927年 晉升為陸軍少校,指揮第19步輕兵營。
1929年-1931年 調往貝魯特。在駐中東法部隊中供職。
負責伊拉克、伊朗和埃及事物。
1932年 晉升中校。調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發表《劍刃》一書。
1934年 《建立職業軍》一書出版。
1937年 晉升上校。任第507坦克團團長。
1938年 《法國和它的軍隊》一書問世。因此書與貝當發生了一場沖突。
1939年9月1日 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
戴高樂受權指揮第5集團軍坦克部隊。
1940年5月10日 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11日,戴高樂奉命指揮第14裝甲師。
25日,戴高樂晉升為臨時性准將。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被德軍圍困於加來地區英法軍隊,被迫從敦克爾克港經海上撤退。
5日,戴高樂在改組後的雷諾政府中任國防副國秘書。
6日至17日,又被任命為保羅·雷諾內閣的國防和陸軍部次長。
14日,巴黎陷落。
16日,雷諾辭職。深夜,貝當組閣。
1940年6月17日 貝當向德乞降。戴高樂隻身飛往倫敦。
1940年6月18日 在倫敦電台發表「6·18」講話,號召法國人堅持抗戰。
1940年6月22日 法國戰敗,法代表在貢比涅停戰協定上簽字。貝當政府向希特勒投降。
1940年8月2日 被維希政府軍事法庭缺席判處死刑。
1940年8月 在倫敦簽訂丘吉爾-戴高樂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協議書。
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
1940年10月27日 戴高樂在倫敦成立「法蘭西帝國防務委員會。」
1941年9月24日 在倫敦成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戴高樂任主席。
1943年6月3日 戴高樂到達阿爾及爾之後,又將其改名為法國國家解放委員會
CFLN, 與吉羅將軍(Giraud)共同主持。
1944年6月3日 戴高樂將軍被推選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14日 戴高樂抵達諾曼底,受到在古爾塞勒 和貝葉 的法國人的熱烈歡呼。
1944年8月24日 勒克萊爾將軍率領裝甲師解放了法國
1944年9月9日 由他主持的國民政府成立
1944年10月23日 臨時政府才終於被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大強國承認。
1945年10月 選舉出制憲議會。
1946年1月20日 戴高樂因為軍事貸款問題向國民議會主席費力克斯·古安 提出辭職。
1946年6月16日 在貝葉發表講話。他陳述了一個真正的憲法草案,即加強行政權力,權
責明確分開,其實這正是第五共和國憲法的雛形。
1947年4月17日 他發起了法蘭西人民聯盟
1953年 兩度去非洲
1956年 去法屬安的列斯群島和太平洋法屬領地
1957年 到達撒哈拉。
1958年5月13日 以薩朗將軍(Salan)為首的救國委員會成立。
1958年5月29日 第四共和國總統勒內·科蒂向這位「最優秀的法國人」發出了呼籲。
1958年6月1日 議會的553票中以329票贊成通過授權戴高樂組建新政府。
1958年9月28日 舉行的公民投票中,新憲法在法國本土以79.2%的壓倒多數被通過
1959年1月8日 戴高樂宣布就職。
1959年 戴高樂宣布阿爾及利亞人民享有自決權。
1961年1月8日 在有關公民自決原則的全民投票中戴高樂獲得廣泛支持
1961年4月22日 將軍暴動(但很快失敗)
1962年3月22日 法阿雙方簽署埃維昂協議。
1963年1月22日 簽署的愛麗舍條約標志著獨立於歐洲體制的法德軸心的建立
1964年 戴高樂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到拉丁美洲國家進行訪問。
1965年 戴高樂以54.8%的選票擊敗密特朗,再度當選共和國總統。
1966年 在柬埔寨金邊發表講話時,抨擊了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66年 前往蘇聯訪問,開始了他的「緩和緊張局勢,進而達成諒解,最後
進行合作」的外交政策。
1967年7月 他發出「自由的魁北克萬歲」的口號,得罪了加拿大政府
1967年 到波蘭訪問
1968年3月 工會和左派政黨利用學生運動掀起工人總罷工。總罷工使政權在五月份
期間陷入癱瘓,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動搖了政府的統治。
1968年 在羅馬尼亞進行訪問,此時國內正發生嚴重危機
1968年5月27日 政府、工會和資方代表三方簽署格勒納勒(Grenelle)協議,制定出的
是一系列傳統措施。
1968年5月29日 戴高樂突然神秘失蹤,乘直升飛機不知去向,引起一片恐慌,導致各方
揣測
1968年5月30日,大批市民上街遊行支持戴高樂。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各政黨忙於立法選
舉,工人逐漸開始復工。
1969年4月27日,他就有關區域改革和參議院體制改革的提議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
戴高樂將軍忠實自己的承諾,也尊重法國人民的意願,宣布辭職。
1970年11月9日 戴高樂將軍在撰寫回憶錄時因動脈瘤破裂而去世,享年80歲。
戴高樂將軍被安葬在他的女兒安娜的墓地旁邊,墓碑上只刻有「夏爾·
戴高樂1890-1970」字樣。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不僅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稱贊的父親。
戴高樂夫人將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車禍,當場昏死過去,經醫生的搶救才轉危為安。不久,女兒小安娜便誕生了,遺憾的是,由於夫人的治療過程中服用大量的的葯物,致使小安娜生下來就是一個遲鈍弱智的孩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戴高樂夫人沒有一點厭煩的表示,她對丈夫說,寧可放棄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錢,也要讓安娜享受一個正常孩子的歡樂。戴高樂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釋,他激動地說:「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間的,我們兩個人的責任,就是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 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個更祥和、無人打擾的環境里,戴高樂夫婦購買了一處環境優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開眾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靜地與父母在一起。
戴高樂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職,外表看上去十分威嚴,似乎令人難以接近,但對這個女兒卻十分慈祥。他對安娜的每一個要求盡量滿足,從不拒絕。隨著小安娜的逐漸長大,每天飯後,戴高樂總領著女兒的手圍著花園散步,還不時地為她講故事、唱歌兒和表演啞劇。小安娜雖然不能說話,但在高興的時候,也會像別的小孩子一樣,歡快地笑出聲來,而爸爸是惟一能使她發笑的人。當安娜玩得疲倦時,她便伏在爸爸的懷里睡著了。戴高樂陪伴女兒的時候,從來沒有急躁和厭煩過,即使在二戰流亡期間,也把安娜帶在自己身邊。他總是以神聖的父愛,撫平小安娜心靈的創傷。戴高樂一生節儉,卻為安娜設立了專用的委託金,並以自己撰寫回憶錄的版權費人了低押。
安娜在即將歡度20周歲生日的時候,不幸被肝炎奪去了生命。安葬儀式結束後,戴高樂夫婦含著熱淚,站在女兒的墓前久久不願離,好像還不許多話要和孩子傾訴。天已經黑了,戴高樂才對妻子說:「走吧,現在她已經和別人一樣了。」安娜去世後,戴高樂總統在痛苦中決定:將安娜生前住過的房子改建為「安娜· 戴高樂基金會」辦公處,決定斷續幫助和女兒一樣弱智的孩子。
F. 法國戴高樂將軍的歷史
戴高樂的臉上出現了不快,思考了很久後,從容地說:「當然能!沒有一個政府有權合法地出賣它的國家和人民。現在,法國遭德國入侵,政府成員中只有我堅持抵抗。一旦現任政府宣布投降時,我就將代表法國人民執掌戰時政權。」
就這樣,這次對話使兩個國家的偉人開始了二戰中的正式合作,也開始了因國家利益而產生的分歧與爭吵。
1940年9月,英法聯合遠征非洲西部的達喀爾,結果卻遭到失敗。就戰敗責任問題,雙方開始出現意見分歧。1941年,戴高樂組織的「自由法國」中的米瑟利耶少將被英國人逮捕,並被指控向法國維希傀儡政府提供了有關遠征達喀爾准備情況的情報。戴高樂認為英國此舉是想將達喀爾的失敗歸咎於「自由法國」,他極力捍衛米瑟利耶的榮譽(這位將領後來背叛了他),甚至威脅說,如果不立即釋放米瑟利耶,就斷絕「自由法國」與英國之間的一切關系。最後英國人認錯,把米瑟利耶放了。這樁事件成為雙方的第一次嚴重分歧。
二戰中,戴高樂的不妥協態度和獨立姿態讓丘吉爾感到厭煩。英國檔案顯示,1940年9月,他曾經考慮過能不能打發戴高樂去跟義大利人打仗。同樣,戴高樂也經常指責丘吉爾,認為他過於卑躬屈膝地依附羅斯福。兩人也常常互相嘲弄對方的語言水平。戴高樂的英語說得非常差,他剛到英國的時候,開始努力用英語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但他的發音實在是糟糕。丘吉爾總是嘲笑他的英語,而戴高樂反過來也奚落丘吉爾的法語。最後兩人還得通過翻譯來用母語來交談。
二戰剛結束後,兩人的命運大相徑庭。曾孤身一人逃往英國的戴高樂成了法蘭西三軍最高統帥,而丘吉爾卻在本國大選中敗下陣來。當時,正在參加波茨坦會議的丘吉爾被迫中斷會議回國。他感到無比羞辱,滿腦子都是著名作家普盧塔克的名言:「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一切強大民族的特點。」短短幾個月後,戴高樂卻得到法蘭西人民的頂禮膜拜,以100%贊同票當選臨時政府總理。丘吉爾立即給戴高樂寫了封祝賀信,寫道:「普盧塔克錯了!」
看完丘吉爾的賀信,戴高樂笑著搖了搖頭。這個和自己並肩戰斗五年的老朋友啊!盡管在流亡英國的日子裡,為了維護法國的尊嚴和利益,他在丘吉爾面前始終保持了高傲而倔強的態度,甚至多次與之激烈地爭吵。但在他孤獨的內心裡,丘吉爾仍是這個世界上他惟一可以稱為「朋友」的人,除此以外,都是敵人、對手或下屬
G. 戴高樂是誰,為何說他在二戰時期的作用最大
對法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0年,戴高樂逝世。生前遺囑,拒絕國葬。在教堂,他的遺體被運往小教堂。戴高樂被安葬女兒墓地旁邊,墓碑刻有“夏爾·戴高樂1890-1970”的字樣。就這樣,偉大的總統去世。二戰之後,誕生很多偉人,戴高樂是值得佩服的。
戴高樂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對軍事感興趣,畢業於聖西爾軍校。一戰期間,加入戰爭。一戰期間,受三次傷,最後被德軍俘虜。在德國三十二個月的關押生活。作為戰俘,不安分,越獄被俘,每次被關進懲罰營。可一戰期間,非常厲害。
法國建立第四共和國。戴高樂與制憲議會發生沖突,乾脆辭職。戴高樂沒有任何作為,成立其他黨派,結果失敗。
H. 二戰中的法國戴高樂將軍是怎麼死的
關於戴高樂的死因是他突發心臟病猝死了。
三、戴高樂在法國人民的心中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是法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一直都站在最前線,為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出極其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了法國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戴高樂還被法國人稱為現代救星,在他擔任總統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法國恢復了大國的地位,捍衛了法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榮譽,維護了法國在各個國家中的尊嚴。
I. 戴高樂的軍銜發展歷程
1910年10月,見習期滿,戴高樂正式進入聖西爾軍事學院。他在同輩當中是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堅毅果敢,但孤高自傲,讓人覺得他落落寡合,同他的高身材、大鼻子,恰好互為表裡。同學們給他起了一些綽號,如「公雞」、「兩米」等等。同學們也沒有放過他那支特別顯眼的「大鼻子」。有一次開聯歡會,同學們提議戴高樂背誦他最喜歡的羅斯丹詩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他立刻爬上桌子,高聲朗誦了詩劇主人公西哈諾關於自己的「大鼻子」一段台詞,於是,同學們便把「大鼻子」的雅號轉贈給了戴高樂。
戴高樂在聖西爾軍事學院勤奮地學習了兩年,於1912年10月1日畢業,在畢業考試中得了第13名,軍銜是少尉。填寫分配志願時,戴高樂仍然選擇了第33步兵團,回到了阿拉斯城。這時該團團長是菲利普·貝當上校。
1913年10月1日,戴高樂晉升為陸軍中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戴高樂執行了許多次危險的任務,表現出色,於1915年1月20日被提升為上尉。1916年一次與德軍的激烈交戰中被俘。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宣布投降,11日,德國軍隊放下了武器,德方代表前往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在法國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戴高樂也從德國的俘虜營獲釋回國。
雖然戴高樂在俘虜營中度過了4年,但由於他在都奧蒙堡一役中的出色表現,他獲得了一枚最高榮譽騎士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2年春天,戴高樂隨法國軍事代表團到了波蘭。
1931年底,戴高樂從中東回國後,到貝當主持的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兩年後,被提升為中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十幾年中,戴高樂多次調動過駐防地點,但此後的六七年內,他相對穩定在軍界首腦部門進行軍事戰略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底,他晉升為上校後被任命為駐麥茨的第507坦克團團長,才回到軍事指揮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