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歸納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確立 崩潰的全過程
歐洲的一些國家(英國為首)科技發達,軍事力量強大,為了擴充資本,擴大海外市場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及資本家的野心而發動對外侵略擴張的行動,英國獲得了最多的海外殖民地,為本國提供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自然資源、燃料資源,並將生產的工業製成品高價售給本國的殖民地以此牟取暴利。
㈡ 一戰如何導致的歐亞殖民帝國的瓦解
經過一戰的洗禮和戰後的協調,殖民宗主國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戰是一場維系殖民體系的戰爭。一類為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被迫退出殖民宗主國行列。另一類為自願退出殖民宗主國行列的俄國,戰勝國殖民體系維持者地位也遭到削弱。
戰敗國殖民帝國體系的瓦解: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條款,德國被迫放棄了「其對海外領地的一切權利和稱號」,但它不甘心喪失殖民宗主國地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奧匈帝國則瓦解為多個民族國家。歐洲各國建立起凡爾賽體系。德國等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被稱作委任統治地,成為殖民宗主國緩和彼此矛盾的戰利品。戰勝國將委任統治地分為甲、乙、丙三類。殖民宗主國對甲類地區實行行政「指導及幫助」,地域為前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土;對乙類地區擔負地方行政責任,但在經濟上要對他國實行「門戶開放」,地域為中非的前德國殖民地;對丙類地區則將其作為自己領土的組成部分加以治理,這類地區為德國曾經的西南非殖民地及太平洋上的島嶼屬地。
戰勝國殖民帝國體系的瓦解:俄國由於十月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的蘇聯,自願放棄所有殖民權益。在十月革命影響和共產國際的推動下,世界許多地方成立反殖民民族統一戰線,如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第一次國共合作。一戰後全球性民族解放運動浪潮的興起與此不無關系。
殖民體系維持者地位的削弱: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版圖得到擴展,但工業能力和金融能力受到一戰的嚴重削弱,成為力不從心的殖民體系捍衛者。1918年英國海外出口產品中工業製成品所佔比例僅為1913年間的一半;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向紐約轉移,海外投資直到1929年才超過1914年的水平。法國作為大戰的主要戰場,1919年工業產量只及戰前的57%,農產品的產量只及戰前的60%,商船沉沒了一半以上。以「高利貸帝國主義」著稱的法國因戰爭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英、法的這種窘境塑造了其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即在確保自身全局性殖民利益的前提下,向美、日等新興殖民宗主國實現有限讓步,形成華盛頓體系,稍後又不惜姑息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可笑的是終究也未能保全殖民霸主的地位。
㈢ 奠邊府戰役,終結法國百年殖民史,中國力量,到底發揮多大作用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法國趁勢侵佔越南,將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清朝雖然與法國打過一場不算失敗的戰爭,卻拱手讓出了越南的宗主權。二戰後,隨著日本的投降,法國又迫不及待地重返越南,不肯放棄這片帶來無數利益的殖民地。
可是,越南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中國的支持下,已經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數萬正規武裝的軍事力量。越共接連發起一系列中小規模戰役,沉重打擊了法國在越北的殖民力量。
為了遏制越來越強大的越共武裝,控制越西北地區與寮國的聯系,法國殖國當局決定發起奠邊府戰役,奪取並守住這個越西北的戰略重鎮。1953年11月20日上午,法軍開始空降,此舉完全出乎越軍意料,奠邊府被輕松拿下。法軍加緊修築防禦工事和機場,准備牢牢守住。
步兵攻擊、步炮協同、火炮抵近射擊、坑道爆破等等戰術,全是解放軍的拿手好戲,也都無償教給了越軍。尤其是越軍最主要的火力支援部隊第45炮兵團,裝備的是解放軍自己都捨不得輕易使用的105毫米榴彈炮。這個炮兵團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神。
中國軍事顧問團全程參與了奠邊府戰役的指揮,團長韋國清對戰役、戰斗的具體指揮,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在中方的支援下,越軍才能快速從游擊隊,升級為能夠打硬仗、殲敵上萬的正規軍。
㈣ 二戰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新殖民主義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關注新殖民主義問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新殖民主義的概念和內涵;其實質是什麼;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表現形式等等。 我國學術界的傳統觀點認為,新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強國對非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種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強權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唾棄,西方發達國家被迫改變了直接的殖民統治的舊方式,而採取更隱蔽的、間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們充分利用其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必要時也使用軍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置於它們的控制之下,以使這些國家繼續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國家政權和跨國公司是新殖民主義侵略滲透的兩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學界的觀點似乎變動不大。例如,仇啟華的《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經濟》[9]和樊亢的《資本主義興衰史》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為詳盡深入,卻並無實質性的改變。樊亢指出:「新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在戰後舊殖民主義體系瓦解後,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對已經獲得政治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推行的一種新的剝削與掠奪形式。與舊殖民主義不同,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點是,它表面上承認原殖民地、附屬國人民的獨立權利,而實際上卻採取種種欺騙手段,從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對已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實行控制和滲透,為它們爭奪世界霸權和勢力范圍服務。它側重於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進行
軍事滲透和侵略。」樊亢還闡述了戰後帝國主義掠奪方式的幾種變化:加強國家資本輸出,以「援助」為名為私人資本的擴張開路;跨國公司成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重要工具;藉助對現代科技的壟斷控制掠奪發展中國家」[10]。
至9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形勢和政治格局發生劇變,加之市場經濟迅猛擴展,和平與發展漸成時代主題,學界對新殖民主義的認識出現了較大分化。一種明顯的傾向是:部分學者不願承認存在新殖民主義。例如,有學者認為,殖民體系解體後,取而代之的是「後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實際上是後殖民主義初期的
表現之一,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還有人主張,不應把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的諸多不平等現象說成是新殖民主義的體現,而應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釋。但大部分學者仍然承認新殖民主義的存在,他們的基本觀點與傳統觀點相近,但認識與研究的廣度、深度均有了較大發展。例如,張順洪等撰寫的《英美
新殖民主義》一書從若干角度對新殖民主義進行了評論。關於新殖民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他們指出:新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在新歷史條件下的延續。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殖民帝國紛紛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義者千方百計把老殖民主義向新殖民主義轉化,企圖對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繼續進行控制、干涉與掠奪,保持新生國家對原宗主國的依附性,維持舊的國際不平等關系和國際經濟舊秩序。老殖民主義的終結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爭力量日益強大的結果。而新殖民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和世界進步力量尚不十分強大的結果。關於新殖民主義的統治形式。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不是進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統治,而是承認政治獨立,採取各種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進行間接支配,達到控制、干涉與掠奪落後國家和地區的目的。在一定情況下也會進行武力干涉。關於新殖民主義產生的原因。認為新殖民主義是由現代壟斷資本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壟斷資本主義對外關系的一種體現。壟斷資本追逐高額利潤,控制市場、原料和投資場所,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對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形形色色的控制。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義的一個前提。二戰後獨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這就為昔日的殖民列強推行新殖民主義提供了條件。
關於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客體問題。認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體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客體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權」的所謂「新殖民地」)。他們不同意關於美國是新殖民主義,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國家是老殖民主義的說法,認為昔日的宗主國在殖民地獨立後也推行新殖民主義。另外,「集體新殖民主義」也是客觀存在,歐共體採取共同行動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就是一種表現[11]。
國外學術界也注重對新殖民主義的研究。許多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者對新殖民主義的理解與中國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迦納前總統恩克魯瑪。他認為,二戰後,舊殖民體系受到沉重打擊而無法維持,社會主義陣營日益壯大,為了使殖民主義適應西方失去政治霸權的新局面,西方列強採取種種手段(包括控制國際市場和操縱商品價格;高利率;「經濟援助」;「無形貿易」;文化滲透等)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控制。新殖民主義控制下的國家在理論上講是獨立的.,但其經濟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嚴重影響和支配,從而加大了這些國家與富國之間的差距。恩克魯瑪指出:新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制
度和統治形式,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它是「帝國主義最後的,也許是最危險的階段。」[6]
西方學者對新殖民主義問題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對新殖民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上,許多學者與東方學者的觀點是相通的。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是在舊殖民體系解體和非殖民化運動取得成功後,西方發達國家對非西方國家實行間接統治的一種方式(或者體系、制度等),是殖民主義在新時期的繼續和發展。但他們的表述和側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亞的欠發達;新殖民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指出:新殖民主義本質上就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大眾受到外國資本。通過非直接殖民統治的方式進行支配的一種體系。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說:「如果說殖民主義是一種憑借強權來直接進行統治的制度,那麼新殖民主義就是一種讓予政治獨立來換取經濟上的依附和剝削的間接統治制度。」[11]
關於新殖民主義產生的歷史原因。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戰後非殖民化和社會主義運動方興未艾,舊殖民統治體系土崩瓦解,為了保持發達國,家:與非西方國家之間以往存在的經濟關系,並防止它們脫離資本主義軌道,必須由一種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去替代[日殖民主義。另有學者對此加以補充,認為:此時,長期的殖民統治已經把非西方國家納入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體系中不可分割的外緣部分,仍處於欠發達狀態。因此,西方國家即使不再對它們進行直接統治,也能保障其經濟利益。新殖民主義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應運而生的。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他們主張:許多新獨立國家很難對其政治和經濟結構進行徹底改
造,從而為新殖民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其原因是:它們韻支柱性產業都為外國所控制;它們的統治階層為了個人私利而願意繼續保持甚至擴大與外國資本的合作[6]。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新殖民主義在新獨立國家得以產生延續的階級基礎——帝國主義與本地資產階級的聯盟。 「後殖民主義」是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之後的冷戰和後冷戰時期對「落後」民族和國家進行文化圍剿和文化滲透的一種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論上常常表現為一種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依照後殖民主義的觀點,只有西方先進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後」民族的文化則常被貶稱為邊緣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這個所謂「落後」文化被不斷淪為他者化的時代,西方文化霸權逐漸代替了西方以往對第三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與西方文化霸權的對抗就成了「後殖民時期長期政治沖突」的主要內容。 (註: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嚴格地說,後殖民主義是個含混的概念,通常有兩個指向,首先是指一種理論思潮,其次才是一種有別於殖民地宗主國正統文文學的寫作。
後殖民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思潮其實就是指薩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這樣一些西方理論家對殖民地寫作/話語的研究。其理論根源主要是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的一些批評概念;所謂後殖民地文學也就是歐洲殖民地諸國的文學,用以區別其與「主流文學」的不同。後殖民地文學內蘊復雜,不同的國家有著自己固有的傳統和對殖民主義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這就決定了研究視角和批評策略的多樣性。從研究方法來看,該流派具有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文化唯物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等方法特徵,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學術界限的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學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後裔。這些學者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評家自居,不斷向主流文化發起攻擊,從而為自己尋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們又沾沾自喜,儼然以第一世界學術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躍在學術舞台上。無論薩伊德、斯匹瓦克還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經歷了從一開始默默無聞到在學界嶄露頭角這樣一個艱苦創業的過程。
後殖民批評話語的出現,可以說是西方理論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實作為理論研究的主題並形成熱點,使歷史未曾受到質疑的西方中心理論在跨文化語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這一理論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時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達的後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等。因此,西方學術界不可能像以往對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態度那樣對其熟視無睹。
在不休的爭論中,後殖民主義理論異軍突起,在理論界獨樹一幟,成為當今文學批評中的一支生力軍。在這一理論思潮的影響下,文學研究的興趣也明顯發生了偏移。許多經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釋。後殖民主義理論的崛起與發展是在一種龐雜繁復的精神氛圍中進行的。當今世界是一個越來越多元化或多極化的世界。當代世界文化已經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處於後冷戰時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異整合性將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探視不同文化的屬性問題、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後殖民主義理論傢具有的一種共同傾向。他們在重視區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時,還保持了對歐洲中心主義和父權中心主義的批判。從此意義上講,後殖民主義確乎可以對當代復雜的文化現象作出某種文化闡釋,也可以透過現代雜色紛陳的文化帷幔進一步窺視多元文化的質地。
㈤ 世界殖民體系是怎樣瓦解的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
納米比亞在15-18世紀,荷蘭、葡萄牙、英國等殖民者先後入侵。1890年被德國佔領。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開始進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66年聯合國大會根據西南非洲人民的決定將「西南非洲」更名為「納米比亞」。
1990年3月21日實現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後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
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過程
1、在亞洲,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在亞洲激烈地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使亞洲各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末列強把亞洲分割完畢,中國沒有逃脫這場噩運。
2、在非洲,15—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侵入非洲,此後幾百年間給非洲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晚期,歐洲冒險家到非洲內地探險達到200次。
這些探險為帝國主義最後瓜分非洲鋪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國主義召開分贓會議,簽署柏林會議《總議定書》,標志著瓜分非洲高潮的到來,到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幾乎使整個非洲被瓜分完畢。
3、在拉丁美洲獨立後,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列強紛紛採取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對拉美各國進行滲透。並展開爭奪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為激烈。
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國聯盟」;1898年美西戰爭揭開美國向拉美全面擴張的序幕。隨後,美國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緊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區。
㈥ 對殖民體系的形成與瓦解的認識
殖民體系形成是因為西方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尋求更大市場,更多資源!瓦解是因為各殖民地生產力發展,人民壓迫極大,迫切希望得到獨立,而且西方國家已經忙於對外擴張,軍力下降,窮兵黷武,沒有控制的實力了!
㈦ 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亞非拉獨立運動的發展,各個國家的紛紛宣布獨立,使得泛濫西殖民帝國走向衰退。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衰退是歷史的必然,就像英國日不落帝國一樣。隨著殖民地去人民的覺醒,人民日益看渴望自由和平的生活,所以紛紛開始了對殖民者的反抗。
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衰退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在一百多年的殖民歷程中,殖民的也得到了發展。在此同時,帝國主義的野蠻殘暴也給殖民的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所以在獨立運動中各個國家紛紛獨立。
㈧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的根本原因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
1921年美英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 、 《五國條約》 、 《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中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
(8)法國殖民體系是如何瓦解的擴展閱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
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㈨ 世界殖民體系是怎樣瓦解的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
納米比亞在15-18世紀,荷蘭、葡萄牙、英國等殖民者先後入侵。1890年被德國佔領。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開始進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66年聯合國大會根據西南非洲人民的決定將「西南非洲」更名為「納米比亞」。
1990年3月21日實現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後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
(9)法國殖民體系是如何瓦解的擴展閱讀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過程
1、在亞洲,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在亞洲激烈地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使亞洲各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末列強把亞洲分割完畢,中國沒有逃脫這場噩運。
2、在非洲,15—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侵入非洲,此後幾百年間給非洲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晚期,歐洲冒險家到非洲內地探險達到200次。
這些探險為帝國主義最後瓜分非洲鋪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國主義召開分贓會議,簽署柏林會議《總議定書》,標志著瓜分非洲高潮的到來,到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幾乎使整個非洲被瓜分完畢。
3、在拉丁美洲獨立後,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列強紛紛採取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對拉美各國進行滲透。並展開爭奪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為激烈。
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國聯盟」;1898年美西戰爭揭開美國向拉美全面擴張的序幕。隨後,美國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緊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區。
㈩ 資本主義在亞非拉美地區殖民體系最終瓦解主要原因有哪些
這位朋友,殖民體系瓦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我簡單地歸納一下:
首先,戰後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首先是因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世界被壓迫民族掙脫殖民主義枷鎖開辟了道路,作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准備.
其次,戰後形成的資本主義體系的新結構和現代工業文明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殖民主義的舊形式.
第三、戰後初期歐、亞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和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有利於民族獨立運動獲得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的國際支持.
第四,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也是推動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