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伊士運河的所有資料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地理區位
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亞非與歐洲間最直接的水上通道。運河西面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面較高,是高低不平且乾旱的西奈半島。在運河建造之前,毗鄰的唯一重要聚居區只有蘇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鎮基本都在運河建成後才逐漸發展起來。
從地形上說,蘇伊士的地形並不相同,有3個是淺而充滿水的凹窪:曼札拉湖和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後者雖然有大小之別卻形成一片不斷的水域。蘇伊士運河穿過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印度洋。地峽是由海洋沉積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時期積存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尤其在北部)和風吹來的沙等構成的。在地峽處開鑿運河,溝通洋或海,能節約海上航程。[1]
明渠路線
蘇伊士運河是條無閘明渠,其全線基本為直,卻也有8個主要彎道。運河自北向南貫穿四個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提姆薩赫湖(LakeTimsah)、大苦湖(GreatBitterLake)、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兩端分別連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紅海邊的蘇伊士城。
河道里程
總長:190.25公里。從航路浮標至塞得港燈塔:19.5公里;從等候區域到南入口:8.5公里;從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亞:78.5公里;從伊斯美利亞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提速區的長度:78.00公里。
水域參數
水面寬度(北/南):345/280米;浮標之間的寬度(北/南):215/195米; 運河深度:22.5米;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62英尺;交叉區域:4800/4350平米;最大噸位:21萬噸;滿載油輪的限速:13公里/小時; 貨艙船限速:14公里/小時。
工程建造
運河建造
對地峽的勘測一直到法國佔領埃及時(1798~1801)才初次進行。拿破崙本人研究了古運河的遺跡。1834和1846年對運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賽(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許狀來建造一條運河。工程於1859年動工,用了10年才得以完工。初步的計劃是從三角洲沿著圖梅拉(Tumelat)河鑿一條小運河和一條南支線(今稱赫勒沃蘇伊士〔As-Suwaysal-Hulwah〕運河,兩條運河合起來原先叫作甜水運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蘇伊士,一條北段(阿巴西耶運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這條運河為其他乾旱地區提供了飲水,於1863年竣工。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縮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1980年12月蘇伊士運河完成第一期擴建工程後,運河全長195千米、寬365米、深16.16米、復線68千米,可以通航空載15萬噸、滿載37萬噸的油輪,是世界上溝通海洋的重要運河之一。
建造代價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僱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飢,多數民工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並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傷寒席捲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屍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運河歷史
開鑿時期
可能遠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通過陸行平底船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隨後運河被荒廢。
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Necho 二世著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沒有完成。
古代時期
蘇伊士運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獲得。在隨後的一千年中被連續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最終於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al-Mansur)廢棄。
其後,蘇伊士運河被斷斷續續挖掘和開放,分別在公元前117年羅馬時期的圖拉真國王和公元640年歐麥爾·伊本·哈塔卜時期兩度長時期開放。
近代時期
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佔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錯誤勘定結果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後拿破崙放棄計劃,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崙失敗之後,重建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於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Ferdinand Marie de Lesseps,1805-1894)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許。帕夏授權雷賽布成立公司,並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Alois Negrelli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通過對有關土地的租賃,公司可從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花費高達1860萬鎊,比最初預算的兩倍還多。
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爭奪時期
1875年,外債迫使帕夏(Said 帕夏的繼任者)將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1882年,英國騎兵進駐運河,1888年,君士坦丁堡大會公告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規定不論在和平還是在戰爭期間運河向所有國家的船隻開放。此外公約還規定在運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敵對行動,並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禦工事。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英埃條約》,英國堅持保留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1941年2月,德國駐北非遠征軍司令隆美爾指揮發動了埃及的進攻,准備奪取蘇伊士運河。並試圖向蘇伊士運河投擲炸彈。英國著名魔術師賈斯帕·馬斯克林作為特戰人員成為英軍的一名中尉,主持用探照燈和錫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擾德軍飛行員的夜間視野,輔以白天的防空炮火,使得轟炸精度大大下降。保護了蘇伊士運河。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條約》,新政府要求英國撤軍。1954年英國同意放棄。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為期一周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損傷和沉沒船隻的影響導致了運河被關閉,直至1957年四月在聯合國援助下被清理完畢。[2]
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其後運河被迫再次關閉。其間,在1973年的猶太贖罪日戰爭中,運河成為埃及軍隊橫越進入西奈半島以色列控制區的場所,隨後以色列軍隊跨越運河西渡。1974年起,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西奈半島。
1975年6月5日,蘇伊士運河向海運重開。
運河使用
和平時期的使用
運河於1870年開始使用。最初,雙向通行時必須有一船進入通行灣停靠,但是1947年後採用了護航體制。起初通行時間平均40小時,到了1949年已減少到13小時,但1942年後運輸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時,有護航也還是如此,這反映了當時油船的運輸量增加了。護航隊每天都出發,兩隊向南,一隊向北。南行的護航隊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薩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這些地方都有旁道,護航隊可在這里繼續前進毋須停留。隨著總的運輸量減少和運河相應地擴大,自從1975年以來,通行時間大約為14小時。
自1945年創紀錄地運輸了984,000名乘客後,由於來自飛機的競爭,客運已減少到微不足道的數字。飛機還運帶小量的高價值貨物。運河運輸量進一步還源於澳大利亞的貿易從歐洲轉移到日本和東亞。
不過,石油的運轉,從俄羅斯、南歐和阿爾及利亞的煉油廠主要運往印度的運輸任務還在繼續;干貨的運輸包括穀物、礦石和金屬也有所增加。
戰爭時期的使用
戰爭期間國際使用運河的史實有下列幾起: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不準西班牙戰艦通過,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准許俄羅斯海軍艦隊通過,1935~1936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期間也准許其船隻通過。原則上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河向所有交戰國開放,但是同盟國軍事上的優勢使德國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運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國家停戰後,埃及不準以色列使用運河,也不準所有與以色列有貿易往來的船隻通過。兩次關閉運河的第一次發生在1956~1957年的蘇伊士危機期間,在以色列攻擊了埃及軍隊,法國和英國軍隊佔領部分運河地區之後。第二次關閉是1967年6月以阿戰爭後,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運河成為埃及和以色列許多戰斗的戰場,有好幾年變成了這兩國敵對軍隊的前線。隨著1975年6月運河的重新開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簽署和平條約,所有船隻(包括在以色列注冊的)又重新得以進入這條水道。
埃及的使用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經濟發展上具有極大的價值。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隻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隻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遊、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現在運河每天為埃及政府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匯。船過運河按噸位繳納通行費,還要交付引水費和航標等費用。1993年運河收入達19億美元,1994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蘇伊士運河正式啟用電子控制系統,從而標志著運河管理進入了現代新時期,它不僅提高了航運的安全性,還使運河的通過能力增加近一倍。現在每天通過運河船隻可達100艘以上。
為了適應國際航運日益發展的需要和賺取更多的外匯,蘇伊士運河第二期擴建計劃的第一階段工程已於1994年開工,這期工程把運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寬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萬噸級油輪得以順利通過。這一工程得耗資10億美元,費用的75%由埃及承擔,25%由日本、比利時承擔。可以預料,運河第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後,將會對國際航運和埃及民族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了便於運河兩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島供水,埃及政府於1980年建成了長5912米的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它是連接亞非兩洲的一條重要紐帶。隧道底部敷設了輸水管道,每天把3.4萬立方米的尼羅河水輸往乾旱缺水的西奈半島,灌溉1.4萬公頃土地,隧道內公路寬7.5米,每小時可通過2000輛汽車。
『貳』 蘇伊士運河是誰出資的
是英國人讓埃及付出了12萬埃及人的生命造的。
『叄』 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蘇伊士運河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里;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里;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里,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肆』 蘇伊士運河屬於那個國家
現在屬於埃及。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里;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里;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峻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二次大戰後,埃及人民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把它的佔領軍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離埃及領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1980年完成,運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擴大到3600米(即運河橫切面適於航行的部分);通航船隻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萬噸滿載的貨輪。第二階段工程於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擴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隻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將能使載重量25萬噸的貨輪通過。
『伍』 法國在埃及修蘇伊士運河,為何給英國做了嫁衣
原因有二:
一、法國在管理蘇伊士運河上的並沒有取得一錘定音的權力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要修剪蘇伊士運河則必須需要埃及政府的支持。然而埃及政府的資金有限,很快就把資金消耗一空,而法國又是使用的股票方式進行籌資修建蘇伊士運河的。
在簽署的《英埃條約》中就有一條「英國終止在埃及的軍事佔領,撤走軍隊,但有權在蘇伊士運河駐軍1萬人和飛行員400人。」
最終還是法國白忙一場。英國控制埃及之後無論是在軍事控制還是在股票經濟控制上,都對蘇伊士運河有了絕對的控制權,法國辛辛苦苦修建的蘇伊士運河,為英國維持世界級強國的地位,做出巨大貢獻。
『陸』 蘇伊士運河由哪個國家興建
蘇伊士運河由法國和埃及興建。
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特許。帕夏授權雷賽布成立公司,並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通過對有關土地的租賃,公司可從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建立。法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花費高達1860萬鎊,比最初預算的兩倍還多。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2014年8月5日,埃及政府高調宣布,將在蘇伊士運河東側開鑿一條72千米長的新運河,以擴大通航能力,拉動國家經濟復甦。
(6)蘇伊士運河法國出資多少擴展閱讀
蘇伊士運河的興建意義:
1、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隻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遊、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
2、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運河位於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沖,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
3、蘇伊士運河是世界最重要的海運通道之一,也是埃及主要外匯來源之一,平均每年為埃及創造50多億美元收入。新運河開通後,埃及運河年收入有望在2023年達到150億美元左右。
『柒』 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為什麼不幫英國和法國
美國幫忙了,美國是故意幫倒忙。客觀說,蘇伊士運河確實就是法國和英國為主開挖的,所以當納賽爾宣布無償收歸國有的時候,英國和法國聯手打擊埃及是很容易理解的。美國當時在中東其實沒有任何利益,美國就是由「調解」此事開始逐步介入中東的,表面上美國是調停,讓雙方停手,其實就是把法國和英國給趕走,當時可能還看不出美國有何直接獲益,可是當73年中東戰爭後,美國調停以色列和埃及土地和平的時候,大家就不得不承認美國人當時確實和有遠見。沒有蘇伊士運河這個籌碼,美國是無法影響埃及的。到現在也是如此。
『捌』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開鑿後分別控制在哪兩個國家手中
蘇伊士運河不太好說。蘇伊士運河於1858年開始挖掘,由蘇伊士運河公司負責,公司由法國人主導。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一直到1875年,都是由蘇伊士運河公司運營。1875年因財政問題,公司股份被賣給了英國,直到1956年,一直是由英國控制。就在這一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所以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先是在法國手中,後是在英國手中。法國控制蘇伊士運河的時間只有開通後的6年,而英國控制了80年。
巴拿馬運河比較明確,開通後一直由美國控制。巴拿馬運河開鑿也是由法國人主持的,時間是1883年,但由於巴拿馬運河區熱帶季風氣候、復雜的地形和地質構造、設計失誤、中美洲政治不穩定等原因,加上美國在背後拆台,法國運河公司破產,到1898年,運河開通仍然遙遙無期。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獨立成功,美國與巴拿馬立即簽訂了開鑿運河條約,約定運河由美國負責開鑿,並由美國永久佔領和控制,在運河區巴拿馬不享有主權。而美國則保護巴拿馬的獨立。運河由美國於1913年建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間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不過,在1979年,運河的控制權轉交給巴拿馬運河委員會(由美國和巴拿馬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並於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將全部控制權交給巴拿馬。運河的經營管理交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負責,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馬政府負責。
『玖』 1954年英法等國是怎樣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動45000人的軍隊,對埃及的西奈半島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天,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全國總動員,反擊入侵之敵。第三天,英法軍隊空襲埃及城市,借機侵入埃及。這次戰爭起因於蘇伊士運河問題,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蘇伊士運河開通後,英國收購了蘇伊士運河公司44%的股權。1882年英國出兵侵入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軍近10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人民要求結束英國的佔領。英國政府不得不同埃及進行談判,宣布准備從埃及撤軍。
1952年7月,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亦稱「七月革命」),推翻埃及國王。次年6月,埃及成立共和國。1954年2月,納賽爾出任總理。
納賽爾執政後,恢復與英國的談判,雙方於1954年10月簽訂協定,英國同意在20個月內撤離運河區。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運河區。埃及人民激動萬分,納賽爾說:「這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我們一直在夢想這一天的到來。我們祈禱,永遠不會再有別國的旗幟飄揚在我們的國土上。」開羅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慶祝埃及的勝利。納賽爾隨後擔任了埃及總統兼總理。
不過,英國的軍隊雖然撤離了運河,運河的經濟大權仍然操縱在英國和法國的手中,英法牢牢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公司(法國佔有52%的股份),1955年公司的收入有1億美元,而埃及只得到其中的區區300萬美元。
納賽爾有一個他稱為「新金字塔」的宏偉計劃,他決定在尼羅河上修建阿斯旺水壩,用以發電和灌溉,造福全國。工程估計需要十幾億美元的資金,埃及的國力無法承擔,需要尋求國外貸款。
美國和英國1955年同意向埃及提供貸款,但附加了一些條件。1956年,美國國會和政府中反對援建阿斯旺水壩的聲音強烈,國務卿杜勒斯決定取消援建計劃。7月19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撤銷援建計劃。第二天,英國也取消了貸款。
納賽爾在「七月革命」後推行反對英國和以色列的政策,1955年萬隆會議後開始與前蘇聯接近,從前蘇聯購買武器,前蘇聯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也來到埃及。美英不願看到前蘇聯插足埃及,企圖通過取消貸款迫使納賽爾改變政策,甚至將納賽爾逼下台。但納賽爾卻做出了令他們沒有料到的強烈反應。
納賽爾獲悉美國的決定後,表示埃及不會向武力屈服,也不會向美元低頭。他決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用運河公司的收入修建水壩。1956年7月26日是七月革命勝利4周年的日子,納賽爾屆時要在群眾紀念集會上發表演講。在演講前2小時,納賽爾向內閣成員通報了運河國有化計劃,並安排了接收工作。納賽爾在當天演講的最後,宣讀了《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演講過程中,事先安排的人員接管了運河公司。
納賽爾發表演講的時候,英國首相艾登正在倫敦宴請來訪的伊拉克國王,賓主談笑風生,議論著納賽爾的前途。一位秘書匆匆進來遞給艾登一份電報,帶來了納賽爾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消息,艾登看後大驚失色,沒有了平日的紳士風度。他連夜召開內閣會議,研究對策。次日上午,艾登在議會下院宣讀聲明,表示英國要用武力保衛在蘇伊士運河的利益。
法國獲悉消息後,許多政府官員也都主張使用武力保護法國的利益,國民議會也通過決議,支持政府採取強硬措施。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的實力都已今非昔比,立即發動戰爭還有一些顧慮。兩國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而美國卻准備利用這個機會,取代英法在中東的地位,因此反對英法對埃及使用武力。英法一方面在國際上開展談判活動,一方面積極備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埃及宣布與以色列仍處於戰爭狀態,禁止以色列使用運河,並封鎖蒂朗海峽。以色列把埃及看作它的主要威脅,於1955年11月制訂了佔領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的作戰方案,目的是控制亞喀巴灣和蒂朗海峽。蘇伊士運河糾紛發生後,法國要求以色列參加對埃及的戰爭,雙方1956年9月底在巴黎進行了會談,以色列同意參戰。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就侵略埃及舉行具體的協商,最後簽訂了一份秘密協議。三方議定,由以色列在10月29日首先向埃及發動全面進攻,10月30日英法政府以保護運河通航安全為由,出面要求雙方停火;如果埃及拒絕,英法就於10月31日進攻埃及。英法保證,由以色列控制亞喀巴灣西岸和蒂朗海峽。
發動侵略前夕,以色列有意施放煙幕。10月25日,以色列向安理會表示永不挑起戰爭。28日,本?古里安總理和以駐美大使發表聲明,保證不發動任何侵略戰爭。29日夜,以色列侵略軍按計劃分四路向西奈半島進犯。
由於此前埃及將防禦重點放在運河地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西奈半島的守軍只有3萬人,以色列軍隊的推進比較順利,但仍然遭到埃軍的頑強抵抗。10月30日下午,英法政府裝模作樣地向埃以雙方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雙方停止戰爭行動,從運河向後撤退10英里,並要求埃及在31日早上6時30分予以答復,否則英法將進行軍事干預。
以色列接受了最後通牒,納賽爾則拒絕了英法的要求。最後通牒規定的時限過去後,英國害怕白天發動空襲容易遭到埃軍炮擊,一直到下午還沒有發動計劃中的襲擊。本?古里安擔心英法中途變卦,命令參謀長達揚將軍隊從西奈撤出。好戰的達揚先是拖延,然後才被迫停止進攻。亞歷山大、蘇伊士等城市的機場、工業和交通設施、軍事目標進行輪番轟炸。以軍也隨即重新發動進攻。11月5日,英法發動地面進攻,2萬多名傘兵和海軍陸戰隊員在塞得港登陸。
英法的侵略行徑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美國和前蘇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要求英法以停止侵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各方停火、撤軍。阿拉伯國家停止了對英法的石油供應。11月5日,前蘇聯向英法發出核威脅。11月6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親自給艾登打電話,要他「立即下令停火」。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以色列於11月5日同意停火,英法於11月6日午夜宣布停火。打了9天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正式結束。
12月15日,英法軍隊開始撤離埃及,22日撤離完畢。1957年3月,以色列軍隊全部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帶,但以色列獲得在亞喀巴灣和蒂朗海峽自由通航的權利。
『拾』 蘇伊士運河算不算拿破崙三世的一大貢獻
法國於1859年投資修建蘇伊士運河,1869年完工,這段時間法國由拿破崙三世統治,而且他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視為他的重要政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