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一戰法國有多少兵馬

一戰法國有多少兵馬

發布時間:2022-04-23 20:04:58

❶ 一戰以前各國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多少

1913年各大國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
德國66.9
奧匈52.1
日本51.3
英國45.6
法國39.7
義大利35.1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35萬2千
法國91萬
德國89萬1千
英國53萬2千
奧匈44萬4千
義大利34萬5千
日本30萬6千
美國16萬4千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陸軍人數各有多少

各個時期不同,無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給出開戰初各國兵力
德國(施利芬計劃):西線左翼8個軍團(crop)320000
中間11個軍團,400000
右翼16個軍團,700000
東線大約西線的1/8,150000左右
總計1600000,包括了預備部隊
法國(17號計劃):全部兵力集中於德法邊界,第一集團軍280000
第二集團軍180000
第三集團軍200000
第四集團軍160000
第五集團軍240000
總兵力約1000000人,沒有包含預備部隊,因為法國認為他們沒有實力參加第一線戰斗
俄國:和平時期就1423000,戰時擴充軍力為3115000,預備部隊為2000000,總計約為6500000,龐大的壓路機。
英國:由約翰弗倫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領的遠征軍赴法作戰,約為150000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軍事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各國軍事實力。首先,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中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接下去應該是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

一戰東線戰場,1500萬的俄軍幾乎全部崩潰,這一場戰爭中的同盟國是德奧聯軍,其中以德軍居多。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但這還不是德國的主要實力,德國在西線戰場上,也有自己的軍隊。西線戰場共造成英法美聯軍傷亡高達1000萬。而在這英法美聯軍中,又屬法國傷亡最為嚴重,英國其次,美國最後。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低於英國和美國的。

東線戰場俄國以一個國家之力就與德奧聯軍相抗了快四年的時間,可見俄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而西線戰場從凡爾登戰役之後,幾乎就是英國一個國家在支撐,法國只在1917年發動了一個百萬大軍的攻勢,但是這場戰爭打得法國差點亡國。因此,英國的軍事實力應該是僅次於德國的。

塞爾維亞的軍事實力在這些大國面前是比較弱的,但是比當時的日本要強上許多。一戰前,塞爾維亞是兵力只有25萬,戰時達到了40萬。奧匈帝國前後兩次入侵,都是奧匈帝國的傷亡更加慘重一些。羅馬尼亞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弱的,在一個星期內,就被德奧聯軍消滅了30萬左右的大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這段時間,俄國、法國、英國先後簽訂了協約,漸漸形成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於薩拉熱窩被刺殺。這件事就是一戰的導火線,戰爭一觸即發,很快的就從歐洲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個別非洲地區。除了這些陸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發生過戰爭。
一戰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東線是俄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西線是英法對抗德國;南線又被成為巴爾干戰線,主要是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在這三條戰線中,西線是最為慘烈的,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就是發生西線。一戰最後在1918年以德奧戰敗而結束。

❹ 一戰時法國損失有多嚴重是協約國最嚴重的嗎

一戰使法國總共傷亡150萬士兵,同時喪失了1/10的人口,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工業和富庶地區遭到德軍佔領,大量產業被破壞,物質損失巨大,同時還欠下了大量債務。戰爭的損失,使法國在長時間內面臨財政困難。
第一次馬恩河會戰
1914年8月英法軍隊在邊境之戰失敗後,為了擺脫德軍,於9月4日撤過馬恩河,積極加強左翼力量,准備反攻。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
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n)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戰爭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的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經過10個月的廝殺,法軍陣亡、負傷、被俘和失蹤的人數達46萬人。
索姆河戰役
在1916年7月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英法聯軍投入39個師(後增至86個師,其中英軍54個師,由F.福煦將軍指揮)。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備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❻ 一戰前歐美各國都有怎樣的實力

一戰前英國綜合實力最強,其次德國,再次法國,第四美國,第五俄國。

一,軍事

一戰前美國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GDP位居世界第一,經濟實力強大,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歐洲中心,經濟發展迅速,GDP位居世界第二,工業生產能力強大。英國GDP位居世界第三,工業已經開始落後於德國。法國GDP位居世界第四,工業也已經開始落後,主要是通過掠奪殖民地的巨額財富。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俄羅斯發展緩慢,GDP落後於英法德,工業生產能力也落後。

總的來說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廣闊的殖民地及人口,綜合實力第一。德國憑借世界第一的陸軍,綜合實力第二。法國憑借世界第二陸軍,廣闊的殖民地位居第三。美國憑借世界第一的GDP位居第四,俄羅斯各項落後,居於第五。

❼ 那些國家在一戰中投入超過一百萬兵力

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這四個國家的參戰兵力都超過了一百萬。

❽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有多少炮灰 談談一戰爆發時各國兵力

國內出版的一戰史著作雖然不算多,但實際上也不算很少。但書讀的越多,我反而越迷惑了,一個很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些書的很多數據是對不上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戰爭爆發時的各國兵力。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起初,法國集合了大約62個師,165萬人,後來增加到350萬人。」漢森·鮑德溫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
「男性最先於20歲時入伍,經過3年的常備役,即是11年的後備役;最後是兩階段7年的役期,分別在地方自衛隊或地方後備隊服勤。這種兵役制度使法國在開展之初,相較德國的五百萬人,擁有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一個294.4萬或許指初步動員後的法軍(包括海陸)人數,第二個後來增加到350萬,其前面提到62個師,對應進一步動員後的法國陸軍人數,第三個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指根據上述兵役制度,可動員人數也不少。

本文出自北朝論壇,作者:折劍頭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北朝論壇公眾號beichaoluntan。

獲取更多軍事歷史方面的知識,北朝論壇歡迎您。

❾ 世界一戰中,當法國和俄羅斯聯盟打德國的時候,當時各國有多少士兵,又是怎麼俺怎麼樣的路線進攻的德國。

1914年戰爭爆發前各國常備陸軍:
英國 160,000 733,500
法國 777,000 3,780,000
德國 812,000 4,500,000
俄國 1,400,000 5,971,000
奧匈 800,000 3,350,000
義大利 300,000 1,251,000
1914年總動員後陸軍總額:
英國 733,500

法國 3,780,000
德國 4,500,000
俄國 5,971,000
奧匈 3,350,000
義大利 1,251,000
法國為進攻德國准備的計劃稱為「第17號計劃」 核心思想是從南路重點進攻德國,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北路以防守為主,如果有在德國先破壞比利時中立的情況下(法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則向東北方向發起攻擊穿過比利時、盧森堡在阿登山區迎戰德軍。
俄國的作戰計劃是分兩路:一路進攻東普魯士,另一路進攻奧匈的加利西亞,從而緩解西線的壓力。
但事實上德國猜到法國人的意圖,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死守頂住了法國的進攻,然後進攻比利時,繞過了法軍的防線,一路逼近巴黎才被擋住,之後戰線一直在法國北部。俄國由於軍隊建設的落後,動員緩慢,攻入東普魯士後很快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後一直在東線處於劣勢。

閱讀全文

與一戰法國有多少兵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