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政黨制度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
(4)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B. 簡述法國多黨制度的特點
第一,聯合執政。由於政黨眾多,選票分散,一黨往往難以單獨取得多數而執政。因此,各主要政黨往往在大選之前(法國)和大選之後(德國)組成黨派間的聯盟,來爭取選舉的勝利。 第二,溫和多黨制政府穩定。傳統觀點認為多黨制政府往往不穩定,而實際上主要是分極多黨制國家的政府不穩定,如德國的魏瑪共和國、法國的第三、第四共和國和戰後的義大利等。而溫和多黨制國家的政府都比較穩定,如荷蘭、盧森堡、瑞典、瑞士、丹麥、德國、冰島等。 第三,選民的政治選擇更具有意義。因為兩黨制的黨綱往往向中間溫和方向靠攏,因而兩黨的政綱往往非常接近,公民的投票就會因兩黨之間相互雷同的方案所破壞,而失去政治選擇的意義,而多黨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缺陷。 第四,政黨對政府的控制力相對較弱。由於政府往往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這些政黨代表的利益又不盡相同,因此,任何政黨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貫穿到政府行為中去,政府的政策往往是各黨派調和、妥協的結果。使執政呈現兩個特點:一方面,政策體現了各種意見的綜合性,能代表較多人的願望,因而其中的民主成份比兩黨制和一黨制更多;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不能由一黨決定,都要由各執政黨協商,因而決策的時間較長,效率相對較低。 第五,小黨能量不可小視。小黨左右大黨在以色列表現得尤為突出。以色列的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分別代表左、右兩翼,他們中無論哪個黨組閣執政,不僅取決於其在選舉中能夠比對手獲得更多的議席,而且還取決於誰能爭取到足夠的小黨的支持,湊足120個議席中的61席。因此,眾多的小黨往往在兩個大黨中待價而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過,左右兩個大黨有時也會聯合執政。 又如在德國,基民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社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為一方,社會民主黨為另一方,小黨自由民主黨、綠黨的地位就舉足輕重,有些小黨忽左忽右,有時候比大黨執政的時間還多
C. 1.法國的政黨制度是( )。
法國是實行多黨制政黨制度的典型國家
D. 法國和德國的政治制度有什麼不同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法國總統也有一定的權力,總理也掌握實權,人們常把法國稱謂半總統制國家,它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法國的政體是半總統制,這是一種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混合物。這一政體的建立與戴高樂的政治主張有密切的關系,戴高樂為革除第四共和國黨派林立、政治動盪、政府軟弱的弊端,於1958年主持制定了第五共和國憲法,變議會制為半總統制。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利的中心,憲法賦予總統一系列重大職權,除了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統帥軍隊、主持外交、發布咨文、頒布法律、監督司法等權利外,還擁有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和「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權力。總統直接由選民選舉,直接對選民負責。政府由總統任命,雖然政府也要對議會負責,但議會的倒閣權受到嚴格限制,使政府對議會有相對獨立性,加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黨派最多時達200多個。70年代中期以來,法國政黨逐步完成兩極化過程,形成以保衛共和聯盟(戴高樂派)和法國民主聯盟(吉斯卡爾派)為右翼,以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為左翼的四大黨爭雄,左右兩大派對峙的黨派格局。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
德國總統任期5年,總理任期4年。
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總理處於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在實行半總統制的法國,總理則居於第二位地位,法國總統享有廣泛的權力。在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領導政府的活動,對國防負責,並確保法律的執行。總理有權提請總統任命政府成員。總理實際上須聽命於總統,起輔佐總統的作用。
E. 什麼是「多黨制」
【多黨制】多黨制是指一個國家中三個以上政黨並立,互相爭奪政權的政黨制度。在多黨制國家,很少有某個政黨能夠長期穩定地取得議會的多數席位而單獨執政,通常情況下,由不確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黨結成黨派聯盟,爭取議會多數,組成聯合內閣,從而取得執政地位。多黨制起源於法國。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法國有20多個政治派別在活動,並且參加了當時國民議會的選舉。這些政治派別勢均力敵,沒有一個政治派別能夠左右政局,取得穩定的多數。各個政治派別為了爭取議會多數上台執政,便結成聯盟參加競選。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通過以後,法國正式確立多黨制的政黨制度。隨著議會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推行和發展,德國、義大利、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希臘等國也實行了多黨制。多黨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徵:一是一國之內存在三個以上的政黨,並在政治上比較活躍,在議會擁有議席。二是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政黨都可以單獨或聯合參加競選並在占議會多數席位情況下單獨或聯合執政。實際上,由於實行比例代表制或少數代表制的選舉制度,議席分散,很少有一個政黨能取得議會多數席位而單獨執政。三是政黨聯盟在多黨制的情況下是常見的政黨參與競選和執政的組織形式,通常是政黨聯盟取得議會中過半數席位而上台執政,多黨制必然導致聯合政府。四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的聯合政府不穩固,經常出現政權更替的情況,這是多黨制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多黨制最大的缺點。五是選民在決定由誰來組成政府方面沒有直接發言權,相反,決定往往來自各黨之間在選舉結束後艱難地討價還價。當然,多黨制也有它的優點,它為各階層更廣泛地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較多的機會。多黨制對無產階級政黨來說,較為有利一些。在多黨制國家中,政黨派別繁多,各種矛盾交錯,為無產階級政黨存在合法化創造了條件,並使其有可能利用各政黨之間的裂隙,通過議會斗爭或其他方面的斗爭,獲得一些政治和經濟權利。多黨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存在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這些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多黨紛爭的局面,同時,在選舉制度上,這些國家普遍採用比例代表制或少數代表制,使一些小黨也能取得選票,爭得一定數量議席,從而在議會選舉中難以形成取得絕對多數議席的大黨,這種選舉制度有利於鞏固多黨政治的局面。
F. 美國.法國.英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政黨制度分別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
英國是內閣制。它的中央行政機關就是內閣,行政首腦首相由議會提名和通過,其內閣成員則由首相提名,議會通過而由國王任命。但這只是一種形式,內閣都是由多數黨組織,首相一般是由多數黨領袖擔任。議會和內閣彼此制約。盡管議會是定期直接選舉,但內閣任期沒有限制。議會隨時對內閣有人事否決權--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罷免內閣。反之首相為避免不信任案也有權解散議會,要求提前大選。內閣成員通常都必須是國會議員。
美國是標準的總統制國家。美國的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腦,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有固定任,原來只是傳統,自從小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死在總統任上後,美國於1951年修正憲法,明文規定總統任期為二屆八年。總統制下的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盡管總統的閣員要通過議會任命,但除非候
選人有明顯的個人操守問題,既使是反對黨佔多數,議會通常也不會認真杯葛總統的內閣人事。這種尊重總統的行政人事權的態度是總統制的必要倫理。除非有嚴重犯罪行為,總統任期不受議會干涉。美國第三十六位總統、共和黨人尼古松因為竊聽競選對手被新聞記者揭露,料到一定會遭到國會彈劾,只得自動辭職以逃脫法律制裁,尼氏也成為第一位因政治丑聞而未完成任期的美國總統。相反,美國第四十位總統、民主黨人柯林頓因為涉嫌在法庭上做偽證而幾乎被國會彈劾,但他很幸運,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形勢大好,各種獨立的公眾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多數美國公眾並不支持彈劾總統。因此,盡管反對黨(共和黨)占據了國會的優勢地位,卻顧慮選民的意見,最終竟沒敢提出彈劾案,柯林頓才得以繼續其任期。總統制下總統代表的政黨是執政黨,而議會中的多數黨卻可以是在野黨。相反內閣制下議會中的多數黨卻總是執政黨。受美國影響較大的拉丁美洲國家,現在的東歐國家和多數亞非國家都採取總統制。
現代法國是內閣制和總統制的混合政體。法國總統全民直選,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的行政首腦。但法國總統又需要提名總理做為其行政上的首要助手。這項任命必須由議會通過認可或背書,本意為制約總統的行政權力。結果一但議會被反對黨掌握,反對黨就可以「脅迫」總統去任命自己的總理而架空總統。所以混合政制下總統不一定能擁有對內閣人事的主導權。混合政制也因為總統與議會的許可權不穩定而不能穩定存在。二戰以來法國多數時間是總統主導,近十餘年附合歐洲政治潮流,逐漸走向議會主導的內閣制。現在的台灣政制也是由總統主導的混合制。
G. 法國實行過兩黨制嗎
沒有;
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而且多黨制就起源於法國;
在法國大革命後(1789年),法國有30多個政治派別在活動,並且參加了當時國民議會的選舉;這些政治派別勢均力敵,沒有一個政治派別能夠左右政局、取得穩定的多數;
即使是在雅各賓派掌政時期,法國議會還是分成三派,雅各賓派、聖勞倫派和中間派,其中中間派佔到了75%的比例,屬於「牆頭草兩邊倒」類型,誰勢力大就支持誰;雅各賓派掌政時期即中間派支持雅各賓派才會出現的;
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通過以後,法國正式確立多黨制的政黨制度;
·多黨制
多黨制興起於歐洲大陸國家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存在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這些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多黨紛爭的局面;同時,在選舉制度上,這些國家普遍採用比例代表制或少數代表制,使一些小黨也能取得選票,爭得一定數量議席,從而在議會選舉中難以形成取得絕對多數議席的大黨,這種選舉制度有利於鞏固多黨政治的局面。
但由於各政黨代表的利益和政治主張不同,由黨派聯盟組成的聯合政府不易穩定,往往政權更迭頻繁。
H. 美法兩國的政體和政黨制度分別是什麼
政體:美國總統共和制,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總統共和制。政黨制度:美國是兩黨制(民主黨、共和黨),法國是一黨為主,多黨聯合執政
I. 什麼是政黨什麼是政黨制度政黨的作用是什麼
政黨即社會中一定階級或階層的活動分子,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一種政治組織,社會承認它具有組織與擴張其主張的合法權力,它也積極介入到政治生活中,為取得或維護政權,或影響政治權力的行使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政黨制度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政黨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或狀態。也有人使用政黨體系這一概念,兩者含義相去不是很多。在一個國家中,政黨制度是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若干政黨組成的整體,其特徵在於該國政黨的性質與數目。
政黨的作用:
1、凝聚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識。
2、集合和發展階級政治力量。
3、影響和領導社會政治。
4、培養本階級的政治骨幹。
5、影響國際政治和國際事務。
(9)什麼是法國政黨制度擴展閱讀:
政黨分類
1、資本主義政黨,即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固守資產階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政黨。其中大體上又可分為3類:自由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法西斯主義政黨。
2、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指歐洲、美洲、大洋洲各國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或工黨。這些政黨大多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國際時期建立的,主張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進行改良。
3、共產主義政黨,是各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組織,信奉卡爾·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繼承1847年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傳統,一般都是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從舊的社會民主黨中分立出來或者新建的。
4、民族主義政黨,是以爭取或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為主旨的政黨,大多以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為主體。這類政黨早在19世紀時就已在一些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壓迫民族中建立。
J. 「政黨制度」與「政體」
1 |||政黨制度
一個國家的政黨行使政權或干預政治的方式。各國的政黨制度是由各自不同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一般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過是政黨干預政治的習慣形式的統稱。目前世界各國的政黨制度有兩大類型,一類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在當前各資本主義國家中,比較流行的是兩黨制和多黨制。兩黨制是指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政治上存在著舉足輕重而又勢均力敵的兩個政黨,它們通過控制議會的多數席位或爭取總統選舉的勝利,用輪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組織政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和美國的兩黨制。英國是內閣制國家,兩大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員席位,獲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其領袖擔任內閣首相,組織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另一大黨作為法定的反對黨而存在。美國是總統制國家,兩黨制主要表現在總統選舉上,競選獲勝的政黨為執政黨,失敗者為在野黨。多黨制是指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存在著三個以上的政黨,其中沒有一個政黨能長期保持絕對優勢,需要靠選舉時的偶然勝利或與其他政黨結成聯盟以組織政府。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之一。不少人認為,法國由於實行多黨制,在議會中不能形成一個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內閣只能聯合組成,政策很難統一,因而政局也不穩定。除兩黨制和多黨制外,還有一黨制,一度盛行於德國、義大利法西斯猖獗時期,現在主要為一部分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所採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不論其形式如何,都是與傳統政黨制度在本質上並不相同的新的政黨制度。一種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黨制,如前蘇聯,只有一個政黨即共產黨存在。另一種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如中國目前所實行的政黨制度。形成不同政黨制度的原因,首先取決於一國內各階級各階層的力量對比,以及各種政治力量集結或分化組成政黨的狀況;其次,不同的選舉制度也對不同的政黨制度起了促成和鞏固的作用。
2|||政體概述
(一) 政體的概念與分類 (508)
1、政體又稱政權組織形式,是指統治階級按照一定的原則組成的,代表國家行使權力以實現統治階級任務的國家政權機關的組織體制。政體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主要外在表現形態。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都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採取與自己國家政權的性質相適應的政體,以實現國家的各項職能。
2、對世界各國政體形式進行歸納,有以下兩種政體。
君主專制政體:君主政體、二元君主立憲制政體君主立憲政體、議會君主立憲政體
共和政體:總統制、議會制、委員會制
君主政體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際上或名義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體。其中君主專制政體是指由君主一人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政體;君主立憲政體是指君主不再享有專制政體下的無限權利,其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限制的政體。其中二元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君主的權力受的限制極少,議會君主立憲制所受的限制較大。
共和政體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際上或名義上都不屬於一人所有,而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掌握的政體。在議會制國家,議會在國家生活中佔主導地位;內閣由議會產生,向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一般不掌握實際權力,只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在總統制國家,總統由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議會行使立法權,對總統行使一定的制約權。在委員會制的國家,立法權屬於國會,最高行政機構由委員會構成,由議會選舉產生。
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和制政體,在形式上由蘇維埃制、大國民議會制、代表團制、人民代表大會制等許多具體表現。它們都是按民主集中原則組成,人民代表機關都在國家政權組織體系中占最高地位,其它機關由代表機關產生,對代表機關負責。
(二) 政體和國體的關系 (406)
1、政體和國體相互依存、對立統一,不可分割。沒有政體,國體無從體現,沒有國體,政體無從存在。
2、國體是政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政體的存在形態。政體是由國體決定的,有什麼性質的國家,就要求有什麼樣的政體與之相匹配。
3、政體是國體的體現和反映,對國體有能動的反作用。當政權組織形式適合於國家性知識,它對國家性質的反作用表現為服務作用;當政權組織形式不適合於國家性質的時候,它對國家性質的反作用表現為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