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巨輪卡死歐亞大動脈:蘇伊士運河,這對油價有什麼影響
3月23日,台灣長榮集團旗下一艘貨輪發生事故,把整條蘇伊士運河卡住了。
今日,受蘇伊士運河被堵影響,油價波動明顯。截至發稿,布油報62.69美元,漲1.9美元或3.13%。
蘇伊士運河受阻,原油市場波動卻有限,其原因不只是原油需求下滑。另一個原因是,這條水路已經不再是昔日油輪的重要樞紐了。
卡死在運河上的集裝箱船(EverGiven號)長440米,寬59米,吃水15.7米,船首卡在運河東岸,船尾則卡在西岸。照片顯示,從船首到運河邊緣,這艘貨輪擱淺了近50米。
對於類似大小的船來述,已經沒有多少航行空間了。
然而,石油市場卻異常平靜,但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有關擱淺事件的報道出爐之後,油價的確小幅度上行,收復了前一天的部分下跌幅度,但油價很快又再次走弱。
隨著疫情在部分地區再次爆發,市場已經接受了經濟復甦會再次放緩的事實。法國和義大利的新一輪封鎖措施影響了近期歐洲石油的消費需求,英國的執政黨官員警告民眾,現在考慮飛行度假還為時尚早,這又抑制了航空度假需求的復甦。
蘇伊士運河堵塞讓油價上行,收復了前一天的下跌幅度,但也就僅此而已。
蘇伊士運河影響力下滑的原因,不只在於原油需求端的擔憂抵消了供應端的利於多頭,還在於,蘇伊士運河已經不再是昔日重要的原油樞紐了。
據環球時報,海運物流公司GAC集團介紹,一般來說,船隻都是“組隊”通過蘇伊士運河的,“Ever given”號也是船隊的一員,在它之前的同隊4艘船已經向北通過了運河,但“Ever given”號“卡”在了運河裡,導致之後的15艘船拋錨等待。同時,蘇伊士運河向南行駛的船隻也被堵住了。
⑵ 法國石油從哪個國家進口
如果是單說進口的話,就是中東,因為非洲那邊基本上都是法國的公司在運營
⑶ 法國和利比亞什麼關系
1912年10月利比亞在意土戰爭後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佔領利比亞南北部。英國佔領北部的黎波里塔尼和昔蘭尼加地區,法國佔領南部費贊地區,並分別成立了軍政府。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伊德里斯一世為國王。1963年4月15日取消聯邦制,改國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統治,成立了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並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階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改共和國為民眾國,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1986年10月,又改現國名。
與歐洲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關系。
⑷ 二戰期間,為何希特勒沒有佔領中東來獲取石油
二戰期間,希特勒沒有佔領中東來獲取石油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當時中東地區的石油開采並沒有進入成熟階段,二是希特勒也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成本問題,如果選擇從中東去獲取石油,那運輸成本也會大增,三是當時德國所處的戰爭形式限制了它去中東獲取石油。
隨後德國正在被蘇聯拉近深淵,意識到問題的希特勒准備調整戰略,放棄莫斯科,攻佔高加索,但是,由德國佔領法國以後打開的中東的門戶,在同盟國的策劃下,親德的政權紛紛倒台,失去了中東的德國,也只能在蘇聯破釜沉舟。
⑸ 二戰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噸啊!!!!!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裝備的動力源泉
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裝備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裝備機動力的來源。武器裝備的機動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學能轉化而來。沒有石油,飛機上不了天,艦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車無法行駛。其次,石油是武器裝備操作力和控制力的來源。裝備操作與控制需要能量,而這種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說石油已成了武器裝備戰鬥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換句話說,離開了石油,武器裝備的戰鬥力將無法發揮,甚至成為一堆廢鐵。1942年,英軍嚴密封鎖北非德軍的油料供應線,造成德軍500餘輛坦克因斷油、不能機動而被殲。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和同盟國軍對德國80幾個煉油廠和石油供應線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轟炸,使德軍油料供應嚴重不足,大批飛機、坦克不能作戰。石油是戰爭的「血液」當人類戰爭進入機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時代,之所以大批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戰車、自行火炮馳騁在陸、海、空立體戰場上,發揮著強大威力,一次次贏得戰爭勝利時,正是由於不停地給裝備注入新鮮的「血液」,也正是石油這種特殊的「血液」在戰場上流淌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僅為3600萬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已達3億多噸,占各類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38%。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石油的重要性體現得更為充分。1982年的馬島戰爭,英軍消耗石油達60萬噸,占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60%;42天的海灣戰爭,美軍消耗石油625萬噸,占物資消耗總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
戰爭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石油絕不僅是簡單的後勤保障問題,它已成為軍隊戰鬥力的主要構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近代戰爭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二戰時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正當巴頓將軍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橫穿法國腹地,准備全殲德軍主力時,油料供應突然中斷,機械化部隊無法行進,使德軍死裡逃生。1945年8月,在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遠東戰役中,由於戰役准備階段石油儲備不足,加上缺乏運輸車輛和儲油容器,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坦克集團軍在戰役第三天就幾乎耗盡油料,其他機械化部隊也嚴重缺油,使部隊行動嚴重遲緩,直至日軍宣布投降,蘇軍地面部隊仍未到達預定位置。
石油是許多戰爭的起因和戰爭打擊的目標
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石油往往還成為戰爭的起因和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成了戰爭打擊與破壞的主要目標之一。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資源。20世紀的四次中東戰爭,基本都是以石油為背景,為控制和奪取石油資源而發生的。海灣戰爭是因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之爭而引起,而美、英等國的軍事介入,主要動機就是為了控制海灣豐富的石油資源,以保證其經濟利益。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積極發動阿富汗戰爭,除了打擊以本·拉丹為首的恐怖主義、推進全球戰略部署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準了中亞地區存在的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想借反恐之機在中亞地區建立軍事存在,以達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亞地區石油資源的目的。
此外,現代戰爭中,作為戰爭重要潛力的石油,已成為敵對雙方打擊與破壞的重要目
標。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石油及其設施成了打擊破壞的重點目標。雙方都將對方的油田、油管、煉油廠、石油裝運站及其他石油設施作為首要打擊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就伊朗而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為伊朗提煉2/3原油的煉油廠被夷為平地;152個儲油罐全部被摧毀或損壞;石油日產量由戰前的600萬桶銳減到50萬桶,直接經濟損失達50多億美元。伊拉克8個煉油中心一半遭受襲擊;出口石油的兩個主要港口被嚴重破壞,無法運營;境內的所有油庫及油田均遭襲擊,破壞嚴重;石油日產量由350萬桶減到100萬桶,出口全部陷於停頓,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美元。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為消除南聯盟的戰爭潛力,對其油料生產、儲存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進行了精確打擊。僅4月13日一天,就轟炸了南聯盟的7個油庫。空襲結束時,南聯盟的煉油能力全部喪失,炸毀或嚴重破壞了南聯盟41%的軍用油庫和57%的民用油庫,連接前後方的所有油料補給線被切斷,南聯盟的油料供應量減少了70%。
有人說,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軟黃金;還有人說,石油是大地之血,勝利之血;我認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脈也是戰爭的血脈。
⑹ 法國達飛輪船為何要退出伊朗
擔心遭美製裁措施牽連,法國達飛輪船退出伊朗。
據外媒報道,繼多家跨國大企業之後,全球最大海運集團之一的法國達飛輪船7日宣布,因為擔心被美國制裁伊朗所波及,該公司決定退出伊朗。
另外,伊朗方面強調,需要歐洲的更多協助,使伊核協議繼續生效,伊朗才會因此停止其核武活動。
伊朗總統魯哈尼7日要求歐洲國家採取更多行動,以抵消因美國制裁對伊朗造成的沖擊。魯哈尼在其官方網站上說:「歐洲各國有政 治意志,根據伊朗核問題框架協定同伊朗保持經濟聯系,但是,他們必須在一定期限內採取務實的舉措。」
針對伊朗的最新制裁措施,美國方面已經要求各國最遲在今年11月停止向伊朗購買石油,也要求外國公司停止在伊朗營運,否則或面對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風險。
來源;百家號
⑺ 法國為什麼沒有石油
法國是有石油的
法國在北海有少量的領海,該地區和英國荷蘭的領海均有石油儲量,其中最大規模開發的是英國
法國領海地區內石油開采難度相對較大,且不適合大規模開采,所以法國一直沒有開采計劃
⑻ 美國為何要求對朝鮮禁運石油
據外媒報道,9月6日出爐的一份決議草案顯示,美國希望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實施石油禁運,禁止該國出口紡織品,禁止僱用朝鮮海外勞工,凍結該國領導人金正恩資產,並對其實施旅遊禁令。
據市場分析認為,雖然說禁止想朝鮮運輸石油需要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投票通過後方能生效執行,但據當下各國表態,這項由美國和日本發起的提議通過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而就在昨天俄羅斯及沙特還相繼宣布,支持OPEC減產協議,並有望將OPEC減產協議延長。可以說今天的向朝鮮的禁運原油又為原油期貨的復甦蒙上了一層陰影。
看來,朝鮮又要緊張了。
⑼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⑽ 法國油價為什麼會上漲
法國的油價上漲原因一個是因為稅率的問題,還有一個是歐盟無法從伊朗進口石油了,所以就導致了法國油價的上漲。
歐洲油價貴的原因跟中國是一樣的,都是因為稅率的問題。歐洲為了減少燃油的消耗,還限制了機動車的數量,大部分的燃油稅超過了100%。
雖然美國是給予了不少伊朗石油買家的臨時豁免權,但是並沒有給德國、法國在內的歐盟多國這個權利。歐盟是伊朗石油的主要買家,歐盟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獲得超高性價比的石油,但是現在歐盟都不能進口伊朗石油了,所以自然國內油價自然而然地就會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