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 德國 德意志 法蘭西 普魯士到底是什麼跟什麼的關系
「法國」與「法蘭西」,「德國」與「德意志」,就像「中國」與「中華」的關系一樣,近乎等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如果非要說有區別的話,前者(「法國」,「德國」)偏向於政治概念,表示一個主權國家。後者(「法蘭西」,「德意志」)偏向於文化與地理概念。如同台灣文化與大陸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一樣,德國文化與奧地利文化(前德意志邦國)都是德意志文化的組成部分。普魯士是19世紀中期以前,存在於德意志邦聯的一個國家。當時的德意志邦聯由70多個小邦國組成,普魯士與奧地利是最大的兩個邦國。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個國家就是今天的德國的前身。
Ⅱ 法國與德國、瑞典、比利時哪個國家交界
法國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
網路鏈接:http://ke..com/subview/64741/14766784.htm?fr=aladdin
Ⅲ 法國到德國沿途國家有哪些
法國和德國是領國,可以直接相連,不需要假借他國道路
從巴黎走A4高速公路再轉A320,可直接到達德國邊境城市薩爾布呂肯
Ⅳ 德國法國奧地利這三個國家有共同的邊界嗎
法國和德國相鄰;德國和奧地利相鄰。
法德瑞三界接壤;德瑞奧有三界接壤;奧瑞意有三界接壤;法瑞意有三界接壤。
Ⅳ 法國與德國關系是否密切
不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水火難容
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很多時候,那是與鄰為伴,與鄰為善,鄰國之間更加容易親近。而且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影響,也有可能會更大。所以我們看到,無論在亞洲還是在歐洲,還是其他的地方,其實鄰國之間的關系才是最穩定和和諧的,這也是大部分的兄弟國家,都是鄰國的主要原因了。但是這個 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為何總是相互爭斗,至今都是水火難容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六個字。
德國和法國那是歐洲的大國,也是歐洲的最主要相互為鄰的國家。而且歷史也基本接近,當年甚至是一個國家,那就是著名的法蘭克帝國,這個帝國最終因為皇權的分裂,一分為三,最終發展成為德國和法國,還有義大利。所以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文化,其實德國和法國應該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兄弟國家才對得。
但是實際上並非是如此,德國和法國從誕生後開始,就爭斗不休,水火不容。甚至為此,在歷史上爆發了三次次大規模的廝殺,尤其是拿破崙時期的普法戰爭,還有一戰,二戰等,兩國那是損失慘重,死傷幾百萬人。
而且到現在,雖然歐洲一體化,但是法國和德國依舊是水火難容,到現在都是相互爭奪,相互指責。在歐盟內部那是爭斗不休,甚至經常相互對罵,相互摩擦。所以很多人預測,未來法國和德國還是會爆發戰爭的。為此,其實很多人不理解,法國和德國為何總是這么爭斗不休呢?
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六個字,「一山不容二虎」。在歐洲大陸,法國和德國作為最強大的國家,一直都有很大的野心,因為西歐其他國家都很小,所以法國和德國都想成為歐洲霸主,主導歐洲。正是因為如此,兩國為了爭奪霸主和主導的位子,那是不斷戰爭和 爭斗,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有英國這個攪屎棍的挑唆,使得兩國的矛盾更加深。
我們看到,英國為了獲取在歐洲大陸的利益,執行大陸均勢的政策,德國和法國,只要誰強大,那麼就聯合另外一方直接對抗。所以德國強大,英法就聯合圍堵,而法國強大,英國就去巴結德國。而二戰後,基本上就是英國和德國聯合在一起搞法國。
而現在英國退出歐盟,所以現在德國和法國更是直接的爭鬥了。因為歐盟的老大隻能是一個,
德國經濟最強,法國軍事最強,還是常任理事國,所以兩國都相互不讓,都想成為歐洲主導,必然走入直接的爭斗和爭奪之中。按照這個趨勢來看,兩國永遠不可能成為友好的鄰居,成為團結的國家,怪就怪兩國都太強大了。
Ⅵ 法國和德國有過什麼恩怨為何至今都是死敵
法國和德國都是歐洲地區的強國,但是雙方卻非常不對付,我們其實都認為英國和德國之間苦大仇深,但是世界上英德之間發生的沖突數量遠遠沒有德法之間發生的多。其實法國和德國之所以成為死敵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都是歐陸大國,陸軍力量強大,所以雙方對對方的警惕性都非常高,自然容易發生摩擦。其次就是法國和德國總共打過三次重大戰爭,互有傷亡。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
最後就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歐盟的建立,法國和德國的矛盾逐漸開始進行了化解,而且雙方也在各個領域開始了合作。由於二戰之後,歐洲各個國家元氣大傷,最終導致了歐洲開始選擇抱團取暖,放下原來的仇恨和恩怨。所以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啟,法國和德國這對綿延了多年的冤家也終於重歸於好。
Ⅶ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恩怨
法國和德國的歷史上經歷了三場戰爭,即1870年普法戰爭、1918年一戰和1939年二戰,最後隨著歐共體的成立而和解,具體詳情如下:
1、普法戰爭
1852年,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解散了一切政黨,並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成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締造者。
隨後幾年裡,德意志的著名邦國普魯士在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完成了三次王朝戰爭,從丹麥、奧匈帝國出拿回了自己想要的領土,並通過1870年的普法戰爭成功打敗法國。
俘虜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第二帝國就此垮台。普法戰爭的後果極為嚴重,法國混亂不堪。法德邊境地區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被迫割讓給了普魯士。
普魯士通過阿爾薩斯和洛林,將自己的魯爾區相聯合,煤鋼合一,國力大大發展。更有甚者,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竟然在次年選擇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還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
在其他國家的王宮里,宣告了自己國家的建立,而且這個國家還割讓了自己國家的土地,拿走了大量的戰爭賠償,殺死了自己的軍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此刻的法國沒有任何能力跟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抗衡,他們只能默默發展,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舉反攻。他們一等就是四十八年。
2、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作為戰勝國對處於戰敗地位的德國獅子大開口,要求了大量的戰爭賠償,要求德國歸還佔領了四十八年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還要求德國解體所有的軍用飛機和設施,還不讓德國擁有超過十萬的陸軍。不僅如此,在法國接壤的土地上建立了裝備齊全火力猛烈的馬奇諾防線,以此抵擋德國。
德國元氣大傷,但法國如此強硬的手段不僅沒有給予德國反省的可能,反而在全德國人民的心中播下了復仇主義的種子。他們只是在默默地等待一個人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野火燎原。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德國用閃電戰閃擊波蘭,一個月後華沙淪陷,波蘭覆亡。德國在攻陷波蘭後立馬掉轉槍頭兵鋒直指法國。
在傑出將領曼施坦因的帶領下,德國人北上橫掃波蘭和挪威,越過了「飛鳥都無法逾越的阿登山區」,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將法蘭西平遠變成了檢驗閃電戰的試驗場。
6個星期後,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潰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被徹底從地圖上抹掉。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再次受到了 審判。
但此刻的法國再也沒有曾經那種報復性的要求了,因為戰爭的受害方永遠都是兩個,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4、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法德握手言和
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法德終於放棄了百年恩怨,握手言和,共同為人類的發展而努力。
(7)法國德國之間是什麼國家擴展閱讀:
法國德國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
幾千年的歐洲土地上,當中有個日耳曼蠻族。有三大蠻族分別是耳曼、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法蘭是一支部落 ,西羅馬帝國被打敗,逐漸擴大了實力的法蘭克人。
481 年,部落酋長繼續由克洛維擔任,他開始竭盡全力的擴大實力,日耳曼的大部落給打敗了,匈人、柔人也沒逃過此難。
在那個時候,西羅馬國家的殖民地佔領了歐洲大部分領土,為了清楚余黨,帝國統治者斷斷續續的跟法蘭克部落進行戰斗。
486 年,完全把高盧地區給佔領,法蘭克王國建立了。到了751年,侏儒管涌部長篡奪了王位,法蘭克的稱號被繼續延用。公元800年的時候,查理繼承皇位後經常向外擴張,而且規模非常大。
查理大帝在世界歷史上有很大名氣,打仗樹立了他的名氣。根據記錄,查理在世侯發起了53次戰役。東征西討,從而使得領土得以翻了一番,從而被稱為查理曼。
當時,德國和法國沒分家,法蘭西的領土還包括荷、比、奧、意。因國土面積的擴大,滅亡禍根便從此埋下了,內部矛盾因言語不通,各自經濟不同的發展而產生。
查理死了,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稱王。後來虔誠者路易死了,他的三個兒子禿頭查理,洛塔爾,路易繼位。就此,中國帝王就比歐洲國家聰明,皇位只能一個人繼承。
而他們卻三個人一起繼位,於是他們相互之間便開始征戰,法蘭克帝國從而不斷內亂。最後導致法蘭克,不斷戰爭。
三兄弟以及他們的後代,他們覺得這樣打來打去,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就開始商討,另外劃分區域。簽訂了凡爾登條約是在843年,把帝國分成了三份。
法蘭克帝國從此一分為三,最後演變成法,德 ,奧,瑞,意幾個國家。
Ⅷ 法國和德國兩個有世仇的國家,為什麼後來會合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歐盟出現了英國脫歐這樣的挫折,但是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不錯的,仍熱是世界上聯合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在法國和德國兩架馬車的帶動下,整體發展形勢還是比較好的,法德是歐盟的大腦和中堅。不看歷史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歷史上法德是世仇,戰爭恩怨持續了幾百年。
1944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大國,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考量將世界分為了兩半,整個歐洲成為了一片廢墟,如果德國和法國想要重振歐洲雄風,二者必須聯合起來,否則就會成為被美國或者被蘇聯凌辱的對象。冷戰的形勢迫使他們必須走到一起。為了解決兩國最為重要 的爭端邊境煤鐵資源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經濟結構煤鋼共同體,運行很完美,為之後兩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法國外長舒曼因很好地化解德法矛盾使歐洲聯合起來而被稱之為歐洲聯盟之父。現在的歐盟就是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聯合壯大起來的。
Ⅸ 法國和德國的前身是哪個封建王國
法國和德國前身是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中一支強大的部落,3世紀南遷進入高盧(今法國南部)東北,定居於萊茵河下游地區,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階段。西羅馬帝國開始瓦解時,法蘭克人乘機擴展地盤。481年,克洛維繼部落酋長後,開始全力擴張,戰勝了匈人,柔然人(阿瓦爾人)和日耳曼部落等法蘭克其他勢力。486年擊潰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余勢力,佔領高盧地區,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巴黎為都。751年,宮相矮子丕平篡奪王位,開始加洛林王朝的統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時大規模向外擴張。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稱帝,成為查理曼帝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德國和法國這對鄰居很不友好,經常打仗。其實,法國和德國原來屬於同一個國家,但是後來分家了。那麼,德國和法國為啥分家呢?
法蘭克王國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從法蘭克王國說起。
在古老的歐洲,有一個叫做日耳曼的民族。這個民族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曾經被羅馬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在日耳曼民族中有一支叫做法蘭克的部落 ,西羅馬帝國開始瓦解時,法蘭克人勢力逐步擴大。 481 年,克洛維繼任部落酋長後,開始全力擴張,戰勝了匈人,柔然人和日耳曼部落。
當時,歐洲大部分領土還屬於西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帝國統治者與法蘭克部落進行了持續的征戰。486 年,法蘭克部落擊潰了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余勢力,佔領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後來的751年,大臣矮子丕平篡奪王位,不過繼續延續法蘭克的稱號。到公元800年, 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時大規模向外擴張。
查理大帝
在世界歷史上,查理大帝的名氣很大,不過這種名氣是靠打仗樹立的。根據資料記載,查理大帝在世的時候,他發動了53次戰役。東征西討,把疆域幾乎擴大了一倍,其版圖包括今法、德、荷、比、奧、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因此在法蘭克的歷史上被稱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之意。
那個時候,不但德國和法國屬於一個國家,就連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都屬於法蘭西帝國的領土。國土面積雖然增大了,但是也為滅亡買下了禍根,因為語言、經濟發展不同,內部矛盾和沖突非常大。
查理死後,兒子虔誠者路易繼承王位。虔誠者路易死後,三個兒子洛塔爾,路易,禿頭查理繼承國土。這一點,歐洲國家就不如中國帝王聰明,繼承皇位的只有一個人。因為三個人繼位,他們開始互相征戰,導致法蘭克帝國內亂連綿。那時的法蘭克,就像中國南北朝時的十六國和唐末五代十國一樣,征戰不斷。
日耳曼武士
哥三個以及哥三個後人,打來打去,感覺沒意思了,就坐在一起談判,重新劃定地盤。這樣,在843年簽訂了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結束,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
此後,法蘭克帝國分成了西、東、中三部分。西法蘭克王國逐步演變成法國,東法蘭克王國逐步演變成德國、奧地利、瑞士,而中法蘭克帝國逐步演變成了義大利。
法蘭克帝國為啥滅亡呢?主要原因有4點。1、這個帝國是靠武力來實現統一的,缺少文化傳承。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帝國皇帝加冕時,需要羅馬教皇認可。國家奉行的是宗教制度,而無論查理還是繼承者,都沒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指導方針。所以,在帝國繼承皇帝,缺少強大的武力支撐時,勢必遭到國內居民的反抗。2、法蘭地帝國實行分封制度,武力奪來的國土分封給部下,部下再將土地分封給部下,這種分封制度,勢必埋下割據的禍根。3、語言不通,國內居民之間交流困難。4、在繼承方式上,法蘭克帝國實行多子繼承製,這種制度勢必會造成內戰不斷。
Ⅹ 法國和德國的前身是哪個封建國家
法國和德國的前身是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
東法蘭克王國存在時間為843年至公元10世紀,疆域為德國中西部、奧地利、瑞士和阿爾薩斯(最後被法國吞並)。911年東法蘭克最後一個君主孩童路易(Louis the child)無子而終,加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便終止了,繼承製度被廢。
(10)法國德國之間是什麼國家擴展閱讀:
法蘭克王國的封建制度
法蘭克王國採用了封建制度,即國王將領土分封給屬下(大封建主),屬下再將領土分封給他們的屬下(小封建主)。但是領主只能直接管轄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轄附庸的附庸,即所謂「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農民則依賴著小封建主,沒有人身自由。
公元751年,查理·馬特之子矮子丕平(義大利文名Pipino il breve)廢墨洛溫王朝國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將拉文納至羅馬的地區獻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
771年,丕平之子查理繼承法蘭克王位。出於加強統治和進行征戰的需要,他推行軍事采邑制,這一制度初步奠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