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中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戰役是什麼
亞眠會戰:一戰中最大規模坦克戰
1918年8月8日,協約國出動20多個師、500多輛坦克,猛攻德軍「亞眠防線」。這是一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戰。
新式武器撕開德軍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到第5個年頭,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已相當吃力。1918年夏天,協約國准備發動總攻,作戰的突破口選在德軍防線的亞眠。參戰的兵力,英法美澳加等總計21個師、2000多門火炮、1000多架飛機。而在亞眠地區駐守的德軍雖然從番號也有10多個師,但嚴重不滿員,火炮不到1000門、飛機只有300架。
此外,協約國還調集了近6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這種新式武器,1916年在索姆河首次使用,只有10多輛坦克。1917年的康布雷會戰則出動了近400輛,取得較大戰果。如今,協約國首腦又把坦克作為撕開德軍防線的利器。
「八音盒」消滅炮兵陣地
1918年8月8日凌晨,亞眠一帶起了大霧。濃霧中,2000多門火炮齊鳴,幾百輛坦克率領十萬步兵,排山倒海向德軍防線沖去。當時,坦克還被局限作為步兵的掩護。即便如此,濃霧中出現的坦克,依然給德軍帶來了巨大壓力。坦克裝備的輕型火炮和機槍並沒有殺傷多少德軍,但許多坦克不懼槍彈,勢不可擋沖來的氣勢卻讓德軍膽戰心驚,紛紛逃跑。協約國軍進展順利,第一天就突破了德軍正面,殲滅和俘虜德軍28000人,自己損失僅12000人。不過參戰的坦克,也被炮火擊毀了109輛。
戰斗中,協約國將軍曾想用坦克和騎兵配合作戰,事實證明這是個敗筆。因為當時騎兵的速度比坦克快,但面臨機槍掃射時,騎兵又不敢跟著坦克上前。在戰斗中,兩個不同兵種根本無法配合。相反,一輛綽號「八音盒」的中型坦克,在行動中與騎兵失去了聯系,於是得以自由發揮,先消滅了一個德軍炮兵陣地,接著在鐵路邊協助友軍殺傷60名敵軍,後來又連續擊毀了幾個敵軍運輸縱隊,才終於被德軍擊毀。這充分說明了裝甲部隊單獨行動所展現的強大威力。
8日成為德軍最不幸日子
協約國在8月8日取得巨大戰果後,繼續投入兵力鞏固和擴大佔領地,但因坦克損耗較大,進攻力度也漸漸減弱。到8月13日,亞眠會戰結束。英法聯軍以40000多人的代價,殲滅和俘虜德軍70000多人,給予德軍沉重打擊,也讓德軍的整個防線動盪,士氣更加低落。德國參謀總長魯登道夫將8月8日稱為「德軍最不幸的日子」。
隨後,協約國軍又發動了多次攻擊,最終使德國在11月11日簽約停火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這其中,亞眠的坦克戰無疑是壓垮駱駝的一根重要稻草。
㈡ 越南貨幣的主幣名稱的與荷蘭相同,被稱為
越南貨幣的主幣名稱的與荷蘭相同,被稱為越南盾。
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以前,銅制貨幣為主要流通貨幣、通貨單位的名稱就從這時產生了。越南為法國殖民地時,通貨為法屬印度支那元(東方匯理銀行發行,票面上有"piastre"及"元"兩個字)。越南人稱其為"盾"(đồng,漢字:銅),也有少部分人稱其為"鉑"(bạc,漢字:鉑;銀的意思)。越南獨立後,南北越南兩國各獨立發行貨幣,都稱為"盾"。越南統一後至今,仍採用"盾" 這一名稱。
1952年南越發行了首批越南盾,也替代帶了法屬印度支那元。1975年9月2日,西貢陷落後,南越的通貨變成了"解放盾",價值500南越盾。
越南統一後,越南的通貨也於1978年5月3日統一。北越盾兌換新盾的比率為1:1,而南方的"解放盾"兌換新盾的比率僅為1:8 hào。 1985年九月四日,越南盾的兌換價被調高,新的越南盾價值10舊越南盾。
1997年7月,隨著國際游資大肆攻擊泰銖,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開始在亞洲蔓延;11年後的2008年,東亞各國金融監管當局警覺地發現,隨著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他們的貨幣體系再度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之中。唯一不同的是,越南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2003年底,越南發行了面值分別為500千盾和50千盾的兩種流通塑料鈔票(越幣與人民幣的民間匯率約1900:1,相當於人民幣260元和26 元)。
越南5月份通貨膨脹率升至13年高點25.2%;股市2008年累計跌幅達55%;越南央行預計2008年經常賬目赤字將佔GDP的5%,2009年達7.5%;據世行測算,越南2008年外債規模將佔GDP的30.2%;交易員當年預計在未來12個月內,越南盾兌美元將貶值超過1/3。
2008年5月28日,摩根士丹利表示,越南正步向類似泰銖1997年所面臨的"貨幣危機"。而1997年,當泰國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例達6.5%時,泰國央行就已被迫調低泰銖匯率,進而引發亞洲金融危機。
貨幣的表現,讓人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洲。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升值8%,泰銖和印尼盾都升值了5%。然而,越南貨幣的走勢卻完全相反。在貶值2.1%之後,蒙昧的越南盾兌美元匯率已累積下跌5%。一些老習慣是很難戒除的。
㈢ 1943年發生了什麼
1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汪精衛政府(中華民國重慶政府稱之為偽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宣戰。
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簽定《日汪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5日——五角大廈開始啟用。
1月23日——英軍佔領黎波里。
2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投降。德軍保盧斯元帥及9萬人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5日(春節)——中國東北、蘇聯遠東、日本、阿拉斯加、加拿大出現日全食,北太平洋及其兩岸部分地區出現日偏食(其中日界線以東是2月4日)。由於抗日戰爭,且日全食出現的東北地區被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佔領,中國科學家未觀測。僅有《中央日報》發表題為「東京日全食」的短報道,但實際東京只能看見日偏食。
2月9日——美軍完全佔領瓜達爾卡納爾島。
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被命名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2月18日——德國蓋世太保逮捕白玫瑰反抗組織成員。
2月21日——日、法 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廣州灣(廣東湛江市前身,當時為法國租借地)被日本佔領。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的南京、上海、廣州、海南、香港等港口城市相繼淪陷,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斷,廣州灣成了當時中國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港口,而廣州灣到廣西柳州的公路已經溝通,內地所需物資均由廣州灣轉運,一躍成為出入中國的商業重鎮和航運中心,僅航駛香港一線千噸以上的輪船就有二十多艘,並造就了許愛周等一代船王。
4月19日——在波蘭華沙猶太人起義。
5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
5月16日——華沙起義被鎮壓。
5月17日——美國開始建造ENIAC。
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7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5日——在義大利發生政變,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捕。
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襲擊漢堡,3.5萬人死亡。
8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徹底佔領西西里島。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原子武器的秘密協定。
8月23日——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
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投降。
10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索羅門群島登陸。
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等八國召開大東亞會議。
11月15日——德國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奇·希姆萊下令迫害吉普塞人。
11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開羅會議。
11月22日——黎巴嫩宣布獨立。
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艾森豪被任為盟軍最高指揮官。
拓展資料:
1.公元1943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3周。農歷癸未年(羊年),無閏月,共354天。
2.1943諾貝爾獎獲得者:
物理:奧托·斯特恩
化學:喬治·德·赫維西
生理和醫學:亨里克·卡爾·彼得·達姆和愛德華·多伊西
㈣ 6次法國拒簽,該如何繼續我的留學夢
原因可能是:
1、材料不齊備 使館為了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簽證的影響,明文規定了對申請材料的要求。如果申請材料不齊,一定會要求補材料甚或拒簽的。
2、材料不真實 使館在審查時,要確認所提供的材料真實與否。如果認為材料不真實,百分之百會被拒簽。
3、出國目的不明確 出國後可能會從事與所申請簽證內容不一致的活動,比如持短期商務簽證去探親,到境外後滯留等。 簽證官作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根據以下原因: a、申請人在國內的職位和收入太低,會被國外的工作機會所吸引; b、申請人 太年輕,無牽無掛,滯留境外的可能性較大; c、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境外的生活條件會對他有強大的吸引力等等。
現在最現實的問題是:拒簽了以後怎麼補救? 需要說明的是:一般見到的拒簽章,確切地應該稱「受理章」。意即已經受理過一次申請,但沒有發給簽證。護照上一旦蓋了「受理章」,對今後的簽證多少會有影響,因為簽證官拿到蓋有「受理章」的護照時。 第一個念頭肯定是:上次為什麼沒有發給簽證? 但蓋「受理章」可能的原因有許許多多,所以只要找出原因,還可以補齊材料再送簽。 找出拒簽原因,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有時只能去猜,去推理,憑經驗和常識判斷了。使館一般不會給申請人耐心解答拒簽理由。 美澳等國拒簽非移民簽證的申請後,給的答復千篇一律: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你會返回你的國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有移民傾向。這是一個令申請人摸不著頭腦的答復。多少人抗議:我在國內這樣那樣的,怎麼可能不回來? 有的申請人被拒簽後,心裡堵的慌,就三番五次地問使館,結果得到了最終的答復: 我拒簽你是因為我認為這樣做會對我自己的國家有利。西方國家的簽證官由於紀律嚴明,一般是公事公辦的,遞人情,走後門的餘地非常小。
㈤ 二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起源
二戰後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二戰後,美國的實力遠在西方列強之上,可以按照美國的意志和價值觀念來推行對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極大地膨脹起來,開始全面推行其霸權主義政策。綜觀二戰後美國的對外戰略,雖然隨著國際形勢和美國實力的變化,美國各屆政府的對外戰略常有變化,但是,無論什麼時期,其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卻始終未變。二戰後,美國謀求領導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單邊主義橫行。
1、全球戰略確立階段的美國對外戰略——遏制戰略
從戰後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國全球戰略確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美國奉行遏制戰略,其對外戰略具有明顯的擴張性、進攻性和侵略性。
杜魯門(1945年~1953年任總統)「遏制」戰略的基本內容是:(1)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杜魯門主義」為核心的冷戰政策,以原子彈和美元為堅強後盾,同蘇聯進行全面對抗,對東歐進行顛覆,在中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繼而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和軍事上的包圍。(2)對西歐和日本,通過「馬歇爾計劃」、「佔領地區救濟基金」和「經濟復興基金」,在經濟上進行扶植和援助;通過分裂德國、重新武裝西德,建立「北約」和締結《日美安全條約》,形成以軍事聯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陣營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並對盟國進行控制。(3)在亞非拉地區,通過簽訂《西半球防務條約》和建立「美洲國家組織」來鞏固它在「後院」的統治,打著所謂「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後地區」的旗號,推行「第四點計劃」,支持親美獨裁政權,推行新殖民主義,並建立了大量軍事基地,充當鎮壓民族解放運動的「世界憲兵」,妄圖取代老牌殖民主義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地位。
艾森豪威爾(1953年~1961年任總統)提出了「解放戰略」、「和平取勝」戰略。在軍事上,國務卿杜勒斯於1954年提出了「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進行核訛詐和戰爭威脅。針對東南亞和中東局勢,先後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和「艾森豪威爾主義」,大肆鎮壓民族解放運動,加緊向印度支那、中東和拉美地區滲透。
肯尼迪——約翰遜(1961年~1969年任總統)時期,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肯尼迪政府制訂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欖枝」的「和平戰略」,其實質就是通過運用和平與戰爭的反革命兩手策略,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和平演變,在亞、非、拉地區推行新殖民主義。具體包括:(1)同蘇聯既對抗又勾結。一方面,美國同蘇聯繼續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在推行「靈活反應戰略」的同時,大規模擴充核力量,並針對蘇聯和中國提出了「兩個半戰爭戰略」,在1961年柏林危機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與蘇聯激烈對抗;另一方面,又同蘇聯進行勾結,一起攻擊中國,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途徑,對蘇、東進行滲透,促進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2)在亞非地區,施以「恩威並用」的政策。一方面通過帶有附加條件的援助進行籠絡控制;另一方面,又對古巴大搞武裝顛覆,在巴拿馬、多米尼加進行軍事干涉。1961年10月在越南發動了「特種戰爭」。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約翰遜繼任總統。他基本沿襲了肯尼迪的對外政策,進一步擴大了越南戰爭。
2、全球戰略調整階段的美國對外戰略——緩和戰略
70年代,世界上多種力量迅速發展。美國經過戰後初期的全球擴張,加上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經濟實力大為衰減,霸權地位嚴重動搖。美國政府被迫對全球戰略作出重大調整,大肆推行緩和戰略,具體表現在尼克松主義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戰略」。
「尼克松主義」的具體內容是:(1)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與盟國的「夥伴關系」,以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國在政策上協調一致,共同對付蘇聯;在經濟上相互讓步,幫助美國渡過難關;在軍事上共同分擔軍費和防務責任。(2)以實力為後盾,以遏制為手段,制約蘇聯,維持美蘇之間的均勢。(3)改變敵視中國的政策,實施對華關系的正常化,利用中國制約蘇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了《中美上海聯合公報》。(4)在第三世界實行局部收縮,確保戰略重點。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正式簽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體面地結束了越南戰爭。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是美國統治集團為了繼續保住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而採取的一種政策。其實質是:通過適當收縮,減輕國內外壓力;通過緩和對蘇關系,扭轉戰略上的被動;通過改善對華關系,加強對蘇的制約;通過犧牲盟友,延緩自身的衰落;通過維持均勢,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繼任的福特政府基本沿襲了尼克松的對外政策。
卡特(1977年~1981年任總統)「世界秩序戰略」的主要內容有:(1)密切美、日、歐三邊的經濟、政治、軍事合作。(2)發展更為和諧的南北政治、經濟關系,減少第三世界對美國的敵視,削弱蘇聯的影響。(3)同蘇聯、東歐實行全面的、真正的緩和。(4)把美中關系作為美國「全球政治的一個中心環節」,通過推進關系正常化進程,謀求同中國建立戰略性合作關系。1978年12月卡特宣布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簽署了《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交。(5)重視人權外交,增進全球對人權問題的敏感,重振美國外交政策的道義內容。
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接管了伊朗政權,在對外關繫上,把美國視為頭號敵人,11月發生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12月,蘇聯出兵阿富汗並實行佔領。這一系列被視為嚴重損害美國戰略利益事件的發生,迫使卡特政府對蘇聯政策趨於強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義」出台,其要點是建立地區性安全結構,把西歐、中東和遠東三個戰略地區聯結起來,抵禦蘇聯在波斯灣、西南亞的擴張。同時卡特大幅度增加軍費,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並對蘇聯實行了嚴厲的經濟制裁。
3、全球戰略發展時期的美國對外戰略——從新遏制戰略到超越遏制戰略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的對蘇戰略「轉守為攻」,其全球戰略有了較大的發展。
里根(1981年~1989年任總統)提出了「以實力求和平」的對外關系總戰略:(1)重振美國經濟,大規模擴充軍備,增強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打出了「擴軍抗蘇,重振國威」的旗號。(2)對蘇聯採取進攻性強硬措施,扭轉美蘇爭霸中的不利局面。同時也不放棄同蘇聯的聯系並就限制核武器等問題進行談判。(3)努力恢復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更多地強調「以美國為中心」的戰略同盟關系,力圖通過強有力的對外政策,使盟國服從於美國的反蘇總戰略。(4)不斷加強美中關系,藉助中國,抗衡蘇聯。出於戰略考慮,1982年與中國簽署了《八一七公報》,並減少了對中國在技術轉讓方面的限制。
在「重振國威」的目標取得一定進展後,里根又在他的第二任期內,進一步提出所謂的「第二次革命」,其實質是企圖憑借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用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的獨霸地位。為此,1985年1月美國公布了「總統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利用美國空間技術優勢,建立一個以近地外層空間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太空綜合性戰略防禦體系。該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標示著美蘇軍備競賽出現了質的升級。1986年3月,里根又在《自由、地區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提出了綜合運用軍事、外交、經濟和宣傳等手段,支持共產黨國家的「自由戰土」,把蘇聯取得的政治和軍事進展推回蘇聯本土去,削弱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利益。同時實行實力遏制和談判並用的靈活政策,使美蘇關系由80年代初的嚴峻對抗走向了緩和,進入了對話的新時期。
布希(1989年~1993年任總統)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即在不放棄對蘇聯軍事遏制的同時,抓住蘇聯「改革」的時機,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促使東歐脫離蘇聯的影響,並進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經濟體系。「超越遏制」戰略與「遏制」戰略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目標更高。「遏制」戰略的目標是圍剿堵截共產主義,使其不能進一步擴展;而「超越遏制」則企圖把蘇聯和東歐納入西方的社會體系之中,在戰勝共產主義的前提下,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2)空間更廣。「遏制」戰略的活動空間主要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周邊地區及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峙嚴重的中歐地區以及廣大的第三世界,而「超越遏制」則深入推進到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內部。(3)手段更多。「遏制」戰略主要動用軍事力量,強調打一場常規戰爭;而「超越遏制」則在軍事遏制的同時,強調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的進攻,並突出了「和平演變」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領多國部隊實施了打擊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計劃後,加強了美國的地區存在,並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國為領導的「世界新秩序」主張。
4、美國全球戰略的新發展——對外戰略中的單邊主義
柯林頓(1991~2000年任總統)面對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的新形勢,堅持維護美國「領導地位」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總目標,其稱霸全球的戰略又有新的發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單邊主義的抬頭。柯林頓明確提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確保「經濟安全」;更新武裝力量以應付冷戰後新的威脅;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1994年7月美國正式提出了「國家參與擴展安全戰略」,其具體內容和主要做法如下:(1)構建「美國主導下的大國合作」的世界格局。把「防止世界上出現像蘇聯那樣具有向美國領導地位挑戰能力的超級大國」,確立為美國重要的安全戰略目標,強調與西歐、日本等西方國家合作與集體行動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建立各種戰略性夥伴關系,拉住中國、俄羅斯等大國。(2)調整地區戰略部署,在東西兩線建立為美國戰略目標服務的軍事集團或軍事聯盟,構建由它主導的全球安全體系。在歐洲,美國把北約作為其推行稱霸全球戰略的重要工具。在1999年3月成功實現北約第一次東擴以後,又著手進一步東擴。並為北約制定了「戰略新概念」,賦予北約新的使命。在亞太地區,一方面與日本簽訂了新防衛合作指針,共同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加強美澳、美新和美韓雙邊安全同盟,對中國和朝鮮等國實行預防性「遏制」;另一方面奉行對華接觸戰略,試圖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好處,使中國變成一個西方認為「負責任」的國家。在拉美,進一步推動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建立以自由貿易為基礎,以美國為主導的泛美政治經濟聯盟。在中東,支持以色列和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並舉,維護反伊拉克同盟。目的是留在中東、控制中東局勢。(3)把「經濟安全」提到全球戰略的高度。美國加強了「經濟外交」,積極開拓海外新興市場;推動全球經濟自由化,把更多的國家納入到以美國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框架之中;加強七國集團特別是美、日、德三大經濟中心之間的政策協調,強調發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組織的作用。(4)突出美國外交中的意識形態因素,在外交中推行美國式的民主、人權,將「擴大民主」作為「參與和擴展戰略」的基本內容。(5)在軍事上,根據1997年5月公布的《四年國防評估報告》和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加大軍事投入,大力發展高技術武器,把「營造、反應、准備」作為對付威脅和危機的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美國要提高獨自帶領國際社會「執法的能力」,以便對用非常規手段襲擊美國領土和美國人民的分子「繩之以法」。具體要求是在美國至關重要的地區保持美國的軍事存在,加強與盟國的軍事合作關系,努力削減並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通過展示武力、干預行動等手段來遏制侵略,保持強大的防務能力,以使能夠「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地區性」戰爭。
2000年美國大選,喬治.W.布希以微弱多數贏得大選,成功入主白宮。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事件,一年後,布希提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新的重大調整,其根本目標就是確立美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單極戰略坐標,加強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在全球范圍內擴展「自由市場經濟」和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念,把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作為對外戰略的首要任務,推出「先發制人」戰略,以打擊恐怖主義和所謂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無賴國家」。布希政府雖然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強調了大國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表明了要依據其在經濟、科技、政治、外交、軍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表現出來的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和不惜以武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強烈願望,極力推行單邊主義的對外政策。2003年3月不顧法國、俄羅斯、德國和中國等大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明證。
㈥ 美奧新安全條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重新建立亞太安全體系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簽訂《美澳新安全條約》1951年9月1日,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三國外長在舊金山簽訂了這一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由序言和11條條款組成,主要內容有:三國以「自助和互助」的辦法保持及發展「抵抗武裝攻擊」的能力,締約國任何一國受到「威脅」時,應共同協商,締約國任何一國受到「武裝攻擊」時,應共同對付。該條約無限期有效。根據條約成立了由美、澳、新三國外長組成的「美澳新理事會"(ANZUS),由三國外長助理組成的理事會助理會議及三國軍事代表組成的軍事代表會議。條約規定理事會至少每年開會一次,無常設機構。
《美澳新安全條約》與《舊金山和約》同時簽訂,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多邊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目的就在於為阻止共產主義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擴張提供安全保障,從政治角度考慮,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南太平洋的戰略地位顯而易見。因此,將澳、新拉入美國的亞太安全體系是戰後初期美國亞太戰略的基本構想。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美國理所當然地在這一安全保障體系中取得了領導地位。
由於不存在一個綜合性的太平洋安全體系,美澳新安全條約及據此建立的美澳新理事會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安全保障體系在5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中期一直發揮著其協調作用。在印度支那戰爭的最初階段,美澳新條約成員國曾應美國要求派遣了象徵性的分遣隊。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美澳新條約成員國對此作出一致譴責,並呼籲聯合其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共同增強他們的集體防衛能力。
《美澳新安全條約》最初的構想是著重於澳大利亞、紐西蘭與亞洲大陸的整體性,發揮它們在這一地區的作用。1984~1985年,美澳新理事會將目光轉向南太平洋區域,對吐瓦魯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的政變和暴力沖突表示關注。前蘇聯海軍在這一地區的頻繁活動也引起了三國的警惕。在這一形勢下,美國要求澳大利亞必須建立在東印度洋地區的海軍和空軍優勢,其軍事基地從科克本灣一直延伸到西北澳大利亞,以便和美國、法國和南非的空軍、海軍力量連成一線,澳大利亞必須承擔起南太平洋的廣大區域——從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瓦魯阿圖、斐濟直到紐西蘭的防務,和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連成一片,澳大利亞還必須加強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尤其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
1984年以後,美澳新聯盟內部在一些政策問題上出現分歧。1984年7月,紐西蘭工黨上台執政,宣布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核武器及核威懾,強調建立南太平洋無核區。1985年1月,美國政府向紐西蘭提出安排美國海軍艦只訪問紐西蘭。由於即將訪新的軍艦屬於紐西蘭政府所禁止入境的核動力或核裝備軍艦之列,故遭到紐西蘭方面的拒絕。美國遂取消出訪計劃,同時對紐西蘭施加壓力。美國輿論指責紐西蘭的行為違反了美澳新安全條約。在其後的《美澳新安全條約》舊金山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美國有意不對紐西蘭發出邀請。美國務卿舒爾茨宣布,鑒於紐西蘭方面的違約行為,美將不可能繼續對新承擔安全義務。美澳《聯合公報》公開指責紐西蘭政府所奉行的反核政策,認為其對南太平洋地區的防務造成了嚴重損害。但紐西蘭政府仍表示將繼續奉行其禁止核動力或核裝備的外國軍艦入境的政策。由於美國和紐西蘭在核武器和核威懾政策上的分歧,美澳新聯盟作為一個三邊實體關系實際已不復存在。美澳新安全保障體系的瓦解是對美國亞太戰略的一次嚴重打擊。
㈦ 1969年美澳軍艦是怎麼相撞的
1969年美、澳兩國軍艦相撞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軍事演習的船隻於1969年6月2日正在海上行駛時,澳大利亞航空母艦「墨爾本」號在中國南海意外地撞擊了美國「弗蘭克·E·伊文思」號驅逐艦,並把其撞為兩截,造成74名美國海員喪生;199人從這艘驅逐艦上得救。
5月,平靜的馬尼拉海灣,海水拍擊著停泊在那裡的一大群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船隻,它們聚集在那裡等待著參加名為「海之靈」的海軍演習,演習將在四天後進行。在澳大利亞艦隊的旗艦——2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墨爾本」號的甲板上,艦長約翰·F·史蒂文森正在和他的軍官們一道進餐,他們深深感到一次安全航行的重要。
他說,「墨爾本」號沒有起名為「不安寧的女士」是有原因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人建造的這艘艦艇,在歷史上經常發生事故,所以它的許多船員們都認為它很不吉利。它原來是設計在北大西洋的寒帶海域航行的,但澳大利亞人卻把它用於熱帶海洋。這艘艦艇的甲板下面已經成為一個火爐,那裡的溫度通常高達華氏153°。艦上的彈射器系統在澳大利亞人接手後不久便失靈了,飛機有好幾個月不能在甲板上起飛。它的鍋爐很容易工作過度,不得不經常進行維修,因而不能出海進行常規性的海上訓練和巡邏。1964年,這艘母艦曾與澳大利亞的驅逐艦「航行」號相撞,使驅逐艦連同艦上的92人一起沉入海里(後來人們認定是驅逐艦出了毛病)。該艦甚至連停泊在海港時也不安全。一艘日本貨船在進入碼頭時,曾經把它擦傷,並撞壞了它的一個燈塔。在那以後曾花了820多萬美元進行維修「墨爾本」號。
駛離馬尼拉港的第四天,1969年6月2日凌晨3時10分,「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正在中國南海進行演習。當時,具有24年歷史的美國2200噸級驅逐艦「弗蘭克·E·伊文思」號在它的前方離左舷10度兩英里以外,疾駛而過。「弗蘭克·E·伊文思」號在那裡是要用桅桿頂上的燈光作燈塔給「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上巡邏返航的飛機指航的。
這時,「伊文思」號驅逐艦上273名船員大部分在睡覺。在駕駛橋樓上值夜班的指揮官是24歲的少尉羅納德·雷姆西。他已經聞到了下面廚房裡散發出的烤制早餐新鮮麵包的香味。他當時接到了「墨爾本」號的一道命令,「飛機衛士」意思是叫「伊文思」號開到航空母艦艦尾的方向的位置上去。
可是「伊文思」號不是轉舵向右,而是開到了急速行駛的母艦前方,違反了海軍的常規。「墨爾本」號上的電警笛立即大聲響了起來。史蒂文森艦長給「伊文思」號拍去了一個電報:「你們處在可能撞船的航道上……重復一遍,你們處在可能撞船的航道上。」
史蒂文森見「伊文思」號沒有作出相應的反應,急得在駕駛橋樓上團團轉,後來他只好下令:「倒車,左滿舵。」他回頭一看,看到了一個可怕的情景:「伊文思」號還在繼續向右轉,直朝母艦的船頭沖來。頃刻之間,便發出了鋼鐵與鋼鐵相摩擦的嘎吱聲。「弗蘭克·E·伊文思」號被切割成兩半。這艘驅逐艦被人認為是美國軍艦中的「幸運」艦。在1945年沖繩島附近發生的史詩般的海戰中,它曾經擊退了日本神風隊150架次飛機的襲擊,擊落了日機50架。沒想到在這次海戰之後,「伊文思」號竟然不體面地毀於了這次糟糕的航行。它的前部幾乎是立即沉入5500英尺的海里。74名海員也隨之葬身海底。
在相撞的一瞬間,「墨爾本」號的好幾名水手跳上了斷了頭的驅逐艦尾部,拚命把艦上的水兵拉往安全處。他們把殘留的部分船體綁在航空母艦的尾部,其他的人及時從正在下沉的船頭部分跳上後面部分,好幾十人拚命游向母艦而得救。
最後一個活著從水裡拉上來的人是驅逐艦的艦長阿爾伯特·S·麥克列莫。當他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情時已經太晚了。他說:「我當時在船艙里睡覺,我最初的記憶是我聽到了一陣巨大的響聲,而且艦上著了火。我以為我們碰上了魚雷或是水雷了。」麥克列莫被破碎的艙壁以及由那裡灌入的海水困在床鋪上。「我用手摺彎鋸齒形的金屬,拚命尋找出路。我發現自己泡在漂浮著殘骸的海水裡。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得救的。」在橋樓上守夜的指揮官雷姆西也得救了,但他受了傷。
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災難,這是由於一方在職人員的玩忽職守而造成的。
「墨爾本」號因有前例事故頻發,這次已做了維修,安裝了新部件,艦長希望使這次航行保持無事故的記錄,改變它的「不安寧歷史」。艦長及其他軍官高度重視,現實卻與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不但續寫了「不安寧歷史」,而且很嚴重。當然,這場災難,責任不在於「墨爾本」號,是所謂的「樹欲靜,而風不止」。
「伊文思」號的船員,大多因「24年的歷史」存在,沉沉入睡。這艘戰功屢建的「幸運號」由於疏忽,有了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不幸」,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一方高度防範事故的發生,一方疏忽大意。最終弄得兩敗俱傷。
「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僅害人,而且害己
㈧ 二戰中的幾內亞發生過什麼戰事為什麼《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的大哥丹尼爾死於幾內亞
美澳聯軍避實擊虛,推進1800公里,粉碎了日軍「死守耗敵」的企圖——新幾內亞戰役:盟軍開創「蛙跳」戰術
1943年6月30日~1944年7月30日,美國和澳大利亞盟軍在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對日軍發動進攻戰役。此役,盟軍首次採用「蛙跳」戰術突破日軍拉包爾右翼防線,向前推進1800多公里,為進攻菲律賓開辟了道路。
戰役背景
新幾內亞島(又稱伊里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位於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1943年初,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巴布亞半島受挫於美軍的攻勢後,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企圖建立一道固守拉包爾的外圍防線。
盟軍企圖首先收復新幾內亞的薩拉馬瓦和萊城,肅清休恩半島日軍,爾後西進奪取新幾內亞北部沿海地區,建立海空軍前進基地,為進攻菲律賓開辟通道。
作戰經過
新幾內亞戰役,大致分為2個作戰階段。
第一階段盟軍奪占薩拉馬瓦和萊城
(1943年6月30日~9月16日)
1943年6月30日,美、澳盟軍在薩拉馬瓦東南約30公里的拿騷灣登陸,新幾內亞島進攻戰役打響。隨後,盟軍向薩拉馬瓦發起進攻,以吸引駐萊城的日軍。萊城扼馬坎姆河谷之口,為新幾內亞島東北海岸的一個戰略據點。
6月29日,美軍在新幾內亞薩拉馬瓦以南的納索灣登陸,遭日軍頑強抵抗,未獲得重大進展。為此,麥克阿瑟上將決定使用空降部隊配合兩棲登陸作戰,開始進行空降作戰准備。
8月中旬,盟軍使用航空兵對新幾內亞島日本守軍實施多次空襲,基本摧毀了日軍在新幾內亞的全部航空力量。
至8月下旬,盟軍完成了對薩拉馬瓦、萊城空降作戰准備,美軍第503傘兵團和澳軍第7步兵師、第9步兵師2個旅,共集中了96架C-47型運輸機。
9月1日~3日,美陸軍第5航空隊實施空降登陸先期火力准備,對設在馬坎姆河谷地區的日軍防禦工事、機場及海岸艦只進行了連續轟炸,奪得萊城地區局部制空權。
9月4日,澳軍第9步兵師2個旅在萊城以東19公里、25公里兩處海灘登陸,佔領灘頭陣地,並向萊城方向發起進攻。9月5日8時25分,美軍第503傘兵團1700人乘坐85架C-47型運輸機分別從新幾內亞島南莫爾茲比港的沃德和傑克遜機場起飛,在100餘架戰斗機護航下,於10時20分進入目標上空傘降。傘降時未遇抵抗,5分鍾內全部著陸,95%的人員降落在預定地點。麥克阿瑟與傘兵一起飛往空降場上空,以鼓舞士氣。美空降兵奪取萊城西北的納扎布機場,澳軍第7師隨即機降,形成東西夾擊萊城之勢。入夜時分,從海上登陸的美軍1個工兵營到達納扎布搶修機場,連夜修復機場設施,並展開通信分隊及各種設備。
9月6日,澳軍第7步兵師開始乘運輸機飛抵納扎布簡易機場實施機降。至11日,C-47型運輸機共出動420架次。第7步兵師著陸後由西向東發起進攻,與第9步兵師形成對日東西夾擊態勢。
9月13日,盟軍佔領薩拉馬瓦,16日攻佔萊城。
戰事評價
新幾內亞戰役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突破傳統戰法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戰例。從1943年6月底到1944年7月底,麥克阿瑟指揮部隊採取「蛙跳」戰術一層層地深入日軍的弧形防線,西進1800多公里,北進100多公里,數股敵人被孤立,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粉碎了日軍「死守耗敵」的企圖,為美軍後續登陸作戰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盟軍採用的「蛙跳」戰術,是指不採用逐一收復各島的戰法,而是收復一個島嶼後,跳過下一個(數個)島嶼,而攻佔下下一個島嶼,特別是跳過日軍重兵固守且修建有堅固工事的島嶼,並以強大的海空力量封鎖這些被日軍佔領的島嶼,在更有利的情況下再攻佔這些島嶼。在戰役中,盟軍通過「蛙跳」戰術割開日軍防線,破壞了戰爭中最重要的物資供應鏈,小范圍孤立駐守島嶼的日軍,打擊其囂張氣勢、瓦解其心理防線,避免了強攻眾多島嶼時可能出現的大量傷亡。王鳳嶺
兵力對比
-日軍守島部隊:陸軍第8方面軍(今村均上將任司令)的第18集團軍和第4航空軍,海軍東南方面艦隊(草鹿任一海軍中將任司令)的第9艦隊;駐新幾內亞西部地區的日軍為第2集團軍。其中,防守萊城和薩拉馬瓦登陸地區的日軍有1萬人,戰斗機185架、轟炸機204架。
-盟軍參戰部隊:美國陸軍第6集團軍的第24、第32、第41師,美海軍第7艦隊、第58特混艦隊、第5航空隊,澳大利亞第3、第5、第7、第9師,指揮官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軍上將。
(1943年9月17日~1944年7月30日)
9月13日~16日,日軍薩拉馬瓦和萊城守城部隊先後向北轉移。
9月22日,澳軍第9師一部在休恩半島東端登陸,10月2日佔領新幾內亞東部的芬什港。當日,日軍第20師從馬當前往增援,遭重創。
至12月上旬,盟軍登陸部隊與守島日軍膠著戰,日軍頑強抵抗,盟軍邊作戰、邊補給。
12月19日,日軍第20師由於損失慘重,開始向錫奧地區撤退。
12月下旬,盟軍在戰斗間隙里完成了戰役第二階段的准備,准備實施全面奪島進攻行動。
1944年1月2日,美軍第32師一部在賽多爾登陸,切斷了日軍在錫奧與馬當之間的聯系,迫使日軍由內陸向馬當、博吉亞、韋瓦克退卻。
4月22日,美軍繞過日軍重兵防守的博吉亞、韋瓦克,美軍戰艦和一隊隊登陸艇沖破晨霧,在艾塔佩和荷蘭迪亞(今查亞普拉)登陸,幾乎未遇任何抵抗就奪佔了登陸場。
4月26日,美軍在荷蘭迪亞發動攻勢,全殲日本守軍,己方傷亡約1100餘人。
4月27日,麥克阿瑟命令艾克爾伯格乘勝再向西躍進一步,奪取距荷蘭迪亞170餘公里的瓦克德-薩爾米地區,以奪取日軍的機場。5月17日,盟軍在瓦克德島及其對岸的馬勞灣瀕海地區登陸,經過4天緊張激烈的戰斗,於21日控制了該地區。
5月27日,即在拿下瓦克德島一周後,麥克阿瑟指揮登陸部隊實施了比亞克島登陸戰,遭日軍頑強抵抗,苦戰2個多月始占該島。
7月2日,美軍佔領新幾內亞島西部的農福爾島。隨後,盟軍避開日軍重點設防的馬諾誇里向西挺進。
7月30日,盟軍在新幾內亞島最西部的鳥頭半島西北岸的桑薩波爾登陸,奪佔了日軍在新幾內亞島的最後一個據點。至此,新幾內亞戰役結束。
㈨ 5月初要舉行美澳雙邊會談了嗎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4月26日援引法新社報道,美國當地時間5月4日,美總統特朗普將在紐約與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布萊•特恩布爾會面,修補在其就職總統不久後進展不順的關系。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發言人肖恩•斯派塞表示,特朗普將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舉行雙邊會議。根據澳大利亞媒體的消息,此次會面主要由澳政府推動。
㈩ 英國人是爹法國人是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兒子,他們是這樣的關系嗎
法國遠遠不能成為美澳新的娘 法國只是加拿大的隔壁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