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中,法國怎麼敗的這么快
法國主要敗在:
1.大戰略:根本不準備打仗怎麼會贏 ?
2.戰略:法國過於倚重防線,沒有對側翼進行有效的保護
3.戰役:反應遲鈍。比如法軍以為德軍渡過馬斯河需要很久的時間做准,沒有想到德軍一次突擊就過來了。
4.戰術,法軍戰術落後,沒有協同,其實法國坦克並不遜色於德國同期。
5.士氣:法國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兩次大戰中過得很郁悶,英國錯誤的判斷了形勢,戰後迅速開始壓製法國,法國幾乎所有的戰略構想都被破壞,加上大蕭條,法國的士氣向當低落。
6.軍事思想,大家都知道,法國軍事思想很落後,仍然墨守一戰的戰役戰術體系。
Ⅱ 為什麼二戰的法國會如此不堪一擊
不能說法國弱,當時的法軍實力仍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只不過它運氣不好,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它整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所謂鋒芒畢露,德國不但是科學文化軍事成指數倍上升,還在心中埋藏著對英法,尤其是法國的憎恨,原因你懂的,一戰還有那戰後榨乾德國的條約,這些都讓當時的德國處於巔峰時期,再加上軍事理念發展的錯誤,讓法軍不怎麼重視裝甲的發展,它只是視裝甲為步兵的支援,而德國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法國的軍事思想完全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戰水平,從他們花費重金修建的馬其諾防線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們的思維完全與千年前的中國人一樣了,妄圖考這條堅不可摧的防線抵擋住德國人,結果你也知道了,德國人的強項是運動戰,直接從比利時饒了過來,斷了馬奇諾的後勤,然後,就成了戰利品,諷刺的是比利時當時也修建了號稱小馬其諾防線的工事,結果讓德國六架滑翔機,一個連的兵力就給奪走了,可見那個時代的德國軍事思想絕對傲視群雄,外加當時法國的另一邊,弗朗哥的西班牙,又是希特勒的盟友,雖然沒有明地里的開戰,但是這種天不是地不利人不和,你讓法國怎麼擋得住,所以法國輸了也是很正常的,順便提一句,法國的下面又是義大利,基本就是包圍,所以跑的時候都只能走海路,要不是希特勒太輕敵了讓格林用純空軍消滅英法聯軍最後的那部分,而如果是派陸軍的話,英法聯軍基本不可能跑的掉,那二戰歐洲戰場就基本結束了,哪裡還來的抵抗力量,可惜,天意弄人
Ⅲ 二戰時期法國為什麼戰敗得那麼快
原因很多,說幾個主要的:
一、老戰術思路敗給新戰術思路。從馬奇諾防線就能看出,法國當時的戰爭思路還是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塹壕戰、步步為營的舊思路層面。而德國是用的創新的空投擾後,裝甲集團軍推進的閃擊戰新思路。一邊是勞民傷財的打造別人根本就不會硬碰的「盾」,一邊是集中力量的發展鋒利無比的「矛」,這是一場戰爭理念的「不對稱戰爭」;
二、法國對於戰爭的過於自負,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聲譽之下,就是盲目的自大,目空一切的自信,帶來的就是對別人快速進步的無視;
三、近代工業強國的附屬福利就是交通的通達,而這個福利也會迅速轉化為別人的福利,法國及歐洲健全的公路網,就是重裝兵團快速推進的保障,讓德國去打當時的中國,就不一定那麼快;
四、自由民主好的方面多,但也有不好的,比如統一思路。這方面,自由民主,就不如獨裁專制了。一邊是堅定要締造第三帝國,滅敵報仇。另一邊為「打、不打」吵的亂營,怎麼比?
Ⅳ 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法國會輸得如此之快
在一戰結束以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崛起。
所以在巴黎和會中,法國主要目的就是削弱德國,還有就是奪取更多的賠償。只可惜,削弱德國的想法,沒能實現。
而後,法國為了防德軍入侵,所以在自家的東北邊境地區修建了一條防線。
其實,自普法戰爭開始,德國就經常通過洛林進攻法國,由於德軍的入侵,嚴重威脅到法國北部的工業重鎮的安全。所以,為了抵禦德軍,法國就想要修建一條防線,用來確保自家邊境的安全。
最後,當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法國人還傻傻的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他們甚至還以為德軍會從防線那裡入手。
只可惜,德國不傻。他們從比利時那裡入手,直接繞過防線,進入法國北部,對法國發動閃電戰。由於德軍突然襲擊法國背部,這條防線,也就徹底的失去作用了。
而法國本土面積不大,腹地不深。
另外,在當時,法國的工業基地被德國佔領了,再加上法國在戰爭初期,通過敦刻爾克,撤離大量軍隊。雖然在法國本土,還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如果組織起來如和德國硬碰硬的話,勝算不大。畢竟,大部分國土被德國佔領了,軍隊也沒辦法進行補給。如果繼續打下去,被全殲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法國沒辦法,只能投降。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何如此迅速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第如此迅速戰敗的原因如下:
1.法國人盲目建設馬其諾防線,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人永遠無法逾越。
2.聯軍的作戰意識很是消極,是既不想打又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一戰的陰影、波德戰爭的震撼,自身軍隊模糊的戰爭定位影響。以至於開戰前夕很多法軍因為喝高了而住院、支援物資里明確要求加入娛樂用具、拿自家產的葡萄酒去分界線和德軍換啤酒喝。
3.德軍及其周密的作戰部署,由曼施坦因元帥制定的黃色方案將兵力分為ABC三個集團軍,A集團軍部署於北部平原,負責進攻和掩護B集團軍;B集團軍部署中部森林,為主力部隊;C集團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負責牽制聯軍主力。
4.法國情報機構的無能。希特勒自編自導「黃色方案曝光」,使聯軍認為其主力部隊是A集團軍,為B集團軍贏得了絕對的勝利。
5.兩國治軍思想的嚴重差異。法軍雖然兵力遠高於德軍,但思維嚴重拖軌,在以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配合步兵和空中力量的戰略時代,法軍還是側重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為輔(肉盾)的陳舊思維,而且還是單純注重防禦(馬其諾防線),在運動戰大展神威之時還是沿襲一戰的老思維。
(5)二戰法國為什麼輸的這么慘擴展閱讀: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低地國家。
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
背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戰役
Ⅵ 二戰法國迅速失敗的原因,越詳細越好
法國戰敗投降的主要原因:
一、法國堅信一戰期間陣地戰勝利的戰爭經驗,軍事思想嚴重守舊落後,「在軍事上採取了保守落後的戰略戰術」。對大規模使用裝甲兵和航空兵的合成作戰熟視無睹,結果法軍不能抵擋德軍的強大攻勢。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對德國裝甲部隊的「閃電戰」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二、」法國的不幸是政治上長期掌握在綏靖主義手裡「。法國追隨英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就是在大戰爆發德軍主力向東進攻波蘭的時候,沒有在西線向德軍發動進攻支援波蘭,錯過了有利的戰爭時機。
三、法國上層從政府到統帥部充滿失敗主義情緒與軍隊士氣低落。
總之,法國的政治、軍事、精神等綜合因素決定了迅速戰敗投降。
Ⅶ 在一戰時能與同盟國浴血奮戰的法國,為何到了二戰慘被德國吊打
法國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國家,由於其在二戰之中的糟糕表現,讓許多人對法國開始了調侃:「你永遠無法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那麼法國為什麼在二戰之中有著這么糟糕的表現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戰術已經發生了許多的變化,而法國軍隊並沒有對此做出調整。其次就是法國在打贏了一戰之後,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是並沒有得到應該有的賠償。最後就是到二戰時期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在實力上已經不再一個層次上。
最後就是二戰時期,法國和德國已經不是一個層次上了,二戰之前,法國社會在人口,經濟和社會結構上都有體現。二戰一爆發,這些社會上的問題也開始集中爆發了。
Ⅷ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
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馬奇諾防線的宏大讓法國極端的不安全感變成了極端的安逸,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沒有修防線,因為法國覺得即便是德國人打過來也有比利時作為緩沖擋一擋,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調兵。可是德國人的打法是閃擊戰飛機加坦克快速推進,法國人估計的是步兵行進速度,因為這個時候坦克誕生才沒多久,在很多國家軍隊里,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作戰的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法國作戰思想落後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為進攻以前,德國軍隊里也曾為了該不該用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力量使用進行過大辯論,一些年紀大的將軍認為它只適合當作移動的火炮用。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Ⅸ 二戰一開打,具有歐洲最強悍的陸軍的法國就全線敗亡,為何這么不經打
因為法國爆發經濟危機,整體綜合實力後退,根本就沒有實力跟德國對打,加上最關鍵的是法國人都主張和平,不想要打仗,所以德國拿下法國是非常正常的。
等到德國來攻打法國的時候,就想跟德國談判,國內的政客還是一味支持談判,想要和平解決,不想跟德國干一場,把德國人徹底趕出去法國。法國最後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整個法國都沒有戰斗的意志。
Ⅹ 二戰法國失敗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拿破崙的理論是使大部隊由於靈活機動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和俯沖轟炸機則賦予這個理論以二十世紀的內容。他巧妙地發揮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時間內粉碎了法國在軍事方面唯我獨尊的神話,同時暴露了輕信馬其諾防線是大錯而特錯。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盡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進兵萊茵蘭之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假使法國此時出兵則我們只好夾著尾巴就跑,因為我們的軍事能力是連輕微的抵抗都不夠資格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准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盡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 阿諾德·湯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 馮·蒂佩爾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 李德·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