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二戰期間,法國有強大的陸軍,為什麼還會投降那麼快
二戰期間,法國之所以擁有著強大的陸軍卻還是很快就投降了的原因是有好多方面的,在眾多原因中,有三個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法國之所以會失敗的這么徹底,歸根到底還是它本國的問題太多了,所以才可以被德國在戰爭爆發以後短短的40多天里就給打敗了。要知道,法國的陸軍可是號稱世界第一陸軍,軍隊戰斗人員數目多,而且戰斗裝備也是很精良的,並且各種戰斗裝備都很充足,可是還是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法國的國內狀況有多糟糕,所以,法國會投降的那麼快也就很正常了。
『貳』 二戰時擁有強大陸軍的法國,為什麼會那麼快投降
導語:二戰時期,擁有強大陸軍的法國,在納粹德軍的進攻之下,很快就戰敗投降了。這其中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的原因,軍事上的保守戰略;還有法德兩國之間的歷史仇恨因素。
可以說,德軍對於進攻法國,是有著充分的軍事准備的,也有這強大的民意支持的。
4.法國政府對於德軍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也作了准備。法國精心修建了一條牢固的軍事防線,那就是著名的「色當防線」,還與歐洲各國都結為軍事同盟,共同對付德國。
但是,法國的軍事准備也就僅此而已,它還是在綏靖政策的主導下,不斷犧牲盟國的利益,一心想誘使德國去進攻蘇聯。
最終,法國的綏靖政策破產,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結語:法國在二戰時期的迅速戰敗,其根源就在於法國政府的綏靖政策。
『叄』 為什麼二戰時期法國會投降
法國對馬奇諾和向比利時反推旋轉門的軍隊過於自信,在國內幾乎沒有留下預備隊。而德軍從阿登森林鑽出來後將比利時派遣軍包圍後,法國幾乎找不到可以來打破包圍圈和建立第二道防線的軍隊。被包圍的英法聯軍雖然實力雄厚,但是由於被包圍人心混亂,高層指揮無法統一沒能夠及時進行反擊和突圍。幾次有限的嘗試,如阿拉斯反擊戰也因為調度問題導致半途而廢。英法比聯軍也因為撤退方向問題逡巡不前,最終被德軍收緊包圍圈,再也無法逃脫。法國快速失敗的原因最關鍵就是沒有預備隊,這既是法國軍事思想陳舊的體現,也是一次大戰對法國造成巨大創傷的一個縮影。
『肆』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會投降
貝當政府的擔心失敗而媾和。
法國人過於相信馬奇諾防線,戰事發生前沒有太多准備。馬奇諾防線的建立是在一戰之後。馬奇諾防線可以駐扎45個師,大約45萬人的部隊,擁有很多的碉堡,甬道,隱藏火力點。德軍當時講95萬人的部隊兵分兩路,突破比利時和盧森堡,並沒有與馬奇諾防線發生正面的沖突。就從德軍繞行馬奇諾這一行為來看,馬奇諾防線的堅固還是不言而喻的。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法國的軍事戰爭理論還停留在一戰的水平,認為作戰還是傳統的步兵攻防戰,而且對新出現的坦克戰估計不足,堅持把坦克作為步兵進攻的「移動火力支援」分散在步兵中使用,未能形成強大的戰車戰鬥力。法國的坦克水平當時並不太低,而且德國的進攻還是大量使用了火力較弱的輕坦克和裝甲車輛。但是裝甲兵的威力已經展現,法國的大多數將領還並沒有意識到坦克的重要性。
馬奇諾防線潰敗後,當時還有很多部隊在前線抵抗,但是巴黎已經暴露在德軍的攻擊部隊前面了,法國政府擔心國家會變成像波蘭那樣成為完全的殖民地,而且擔心戰敗後在海外的殖民地遭到瓜分,所以投降了。
一方面,1940年6月,貝當是在德軍向法國內陸大舉推進之際就任的法國總理。當時,戰局已明顯對法國不利,再不以「和平和體面」的方式結束戰爭,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貝當充當了主和派的代表,並在6月22日與德國簽訂停火協定。
根據該協定,法國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被德軍佔領,德國佔領軍的一切費用皆由法國承擔。南部及東南部2/5的地區為「自由區」。
另一方面,在德國的協助下,法國國會通過議案,授予貝當立法、行政及司法的權力,這些都令貝當擁有法國臨時「毒裁者」的權力。
貝當政府總部設在法國中部非佔領區的維希,故被稱「維希政府」。維希政府為軸心國提供大量物資,又曾下令在海外屬地的法軍對抗盟軍,以及容許軸心軍在海外屬地過境。
1942年11月11日,德軍突然佔領法國餘下的「自由區」。1944年8月20日,貝當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回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軟禁起來。
1945年4月,貝當回到法國接受審判,後被定罪並被判處死刑。但在同年8月獲戴高樂以年老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立下的戰功為理由減刑至終身監禁,1951年去世。
『伍』 有人說二戰時法國擁有強大陸軍,卻為何迅速投降呢
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對波蘭發發動了閃電戰,標志著二戰全面爆發。由於英法是波蘭的同盟國,因此德國進攻波蘭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英法宣戰,英法也正式加入到了戰爭之中。當時德軍主力在東線猛攻波蘭,在西線來說德軍只有43個師,其中的32個師還是預備隊,並且整個西線的德軍沒有一輛坦克。
法國政府撤出巴黎後便搬到了波爾多,其實這個時候法國還是有些本錢跟德國人繼續打的,首先在馬奇諾防線哪裡還有幾十萬的精銳,其次英國在這個時候還是法國的盟友,也會全力支持法國繼續跟德國人干。當然,能繼續打下去的前提是法國要能把全國動員起來,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再動員似乎為時已晚了,高層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投降。
其實當時法國宣布投降也是正常,因為法國要繼續跟德國打下去,前提是全國要能組織動員起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來不及了,並且在西方文化中投降並不丟臉,打不過了可以體面地投降,要是繼續跟德國打下去,全國都得打成一片廢墟,還不如把這個包扔給英國和蘇聯,讓他們去跟德國人死磕,自己也能保存實力。
『陸』 二戰法國為什麼會走投降這條路
正面邏輯是,法國軍事上已經撐不下去了;反面邏輯是,投降也沒那麼不可接受。戰爭爆發時,聯軍的兵力構成大概是這樣的:荷蘭10個師(加上後勤空軍啥的大約40萬官兵),英國遠征軍(BEF)12個師(大約30萬官兵),比利時22個師(大約65萬官兵)。法軍全軍共117個師,其中在本土的104個(其他的在北非、西非、敘利亞、印支),地面作戰部隊大概224萬(全軍領取口糧人員610萬,對一個40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已經動員到了極限)。除了防備義大利、在訓練中的師以及一些預備隊,一線大概72個師——其中18個在北線,18個在阿登方向,整個馬奇諾防線上則部署了多達36個師。而對面的德軍共135個師,其中一線93個(北線29個師對付60個聯軍師,中線45個師對法軍的18個師,南線19個師牽制了36個法軍師)。到敦刻爾克結束的1940.6.4,荷蘭和比利時都已經投降,英軍兩個師(12、23)被殲滅,剩下的部隊裝備全部喪失,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再投入作戰(多說一句,德棍喜歡說俘虜了66萬人的基輔口袋是軍事史上最大的包圍圈,蘇棍則拿包圍了86萬人的布拉格來洗地。其實最大的包圍圈是黃色方案形成的北法包圍圈,包圍了多達130萬以上的英法比聯軍——當然面向海洋一側是個開口)。而法軍到此時陣亡了大約5萬人(確數好像是49784),總損失了30萬,看起來不多。但北線的18個師一半損失掉了,一半打亂了編制、喪失了裝備撤往英國,短時間內同樣沒有戰鬥力;中線的18個師,連通德軍一路掃盪的各軍區的後勤、機關人員,一部被殲滅、剩下的大部分則陷入了潰散狀態,丟失了裝備,喪失了抵抗意志,驚慌失措地四處奔逃,短時間內同樣無法恢復戰鬥力。這些潰散和喪失裝備的部隊包括法國最精銳裝甲部隊:三個輕機械化師(DLM)和四個預備裝甲師(DCR)。所以,到「紅色方案」發動時,法軍只能以不足70個師來應對德軍壓上來的135個師,當然沒有勝算。當然有人會問,法軍不是有幾百萬人員嗎?怎麼不動員起來?因為歐洲戰場的軍事邏輯不是東亞的步槍兵邏輯,抓個幾千壯丁配幾個軍官就叫做一個「師」。一群烏合之眾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需要的軍士、參謀、炮兵、工程設備、輜重車輛而成為一個合格的作戰師,而拿不合格的部隊去「消耗」德軍其實也毫無意義,因為法國人口只有德國的一半,消耗的只能是自己。從反面來講,投降對法國人也不是那麼不可接受。從政治上講,法國不算是完全投降,而是附帶了保留條件:法國艦隊、法屬北非殖民地不用於對英作戰全法國除了阿爾薩斯-洛林,民政事務基本一直由法國人自理;在42年11月之前地中海沿岸部分則是劃出來的「中立區」,貝當還有個獨立王國。
『柒』 二戰時期,為何法國很快就投降了
二戰時期法國很快宣布投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軍事指揮失當。當時為了抵抗德軍,法國將重兵力布置在德軍可能進攻的方向上,但德軍得到情報後繞過法軍防線,所以法國很快就戰敗了。
『捌』 二戰法國為什麼會走投降這條路
法國的工業實力,軍事實力比中國強,但卻在幾個星期後就投降,原因很多。比如國家的戰略縱深,中國失去了東部,依舊能在西部堅守。可法國的國土很小,當北部丟失後,德國已經兵力城下,沒有抵抗的餘地了。
再比如交通情況,在中國,佔領一個城市不算什麼,中國的鐵路、公路很少,城市被佔領了,農村還有極為廣大的空間,加上中國還是落後的農業社會,大量財富都在鄉村,所以,敵後戰場能夠開辟出來。
法國就不同了,交通線密密麻麻,有數不清的鐵路和公路,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可以迅速到達法國的每一個地方。法國根本無法在敵後抵抗。
還有領導人的選擇,不得不說,老蔣在氣節這一點上說,還是很不錯的。
『玖』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什麼投降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死刑,貝當原本判處死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記得採納啊
『拾』 二戰法國為什麼要投降
從軍事上來說,法國面臨幾乎無力挽救的危局。法國投降前,比、荷、盧全部投降,英軍通過敦刻爾克行動撤回本土,100萬聯軍頓時作壁上觀,外援已無。法軍傷亡、被俘210萬人,主力部隊損耗殆盡。至投降時,法國北部、中部一帶均淪陷,本土戰略縱深狹小,在本土已失去抵抗可能。
從國際關繫上來說,一是法國本土四面是敵,德、意向法宣戰,西親軸心,不排除背刺可能。二是在法軍主力被消滅後,盟軍在陸、空軍上完全無法與軸心國抗衡。同盟國此時基本由英聯邦成員國、法國、歐洲其他被侵略的國家組成,英國本土正規軍僅十幾個師,靠著敦刻爾克撤回去的30萬續命,為防範登陸都不得不組建百萬民兵;英聯邦成員國陸軍實力一般、且遠水難解近渴;其他成員國要不投降要不流亡,都GAME OVER了。且慈父蘇、燈塔美均無意參戰,彼時同盟國在歐洲大陸大勢去矣。
從再動員可能性上說,一是法國人力缺乏,戰爭初期法國已動員了1/3的20-45歲適役男子,無潛力可挖;二是陸空一體聯合作戰、機械化閃電戰等新型戰術,全面領先於法軍,主要將領甘末林、魏剛等接連戰敗,無人出面主持危局,部隊內失敗主義情緒蔓延、高層戰爭信心已失;三是法國主要工業區被佔領,裝備物資匱乏;四是民眾厭戰情緒嚴重。
從領導階層來講,一是內閣和議會抵抗派和投降派對立嚴重,在悲觀情緒的影響下投降派勢大,總理雷諾無法獲得議會信任而辭職,投降派的貝當老帥上台;二是法國本身戰爭意願不強,法國是基於英、法對波蘭的獨立保障被破壞而被迫參戰的,本身缺乏明確的戰爭目標(所以才出現奇怪的西線靜坐戰)。
從出路來講,本土抵抗計劃破產後,法國政府前途已無。①流亡英國;②流亡北非;③實現英法合並(丘吉爾也是腦洞大)。似乎都不是什麼好路子。特別是在戰爭中英法兩國裂痕加深,憑什麼留著法國人的血為英國人在前面做擋箭牌。從國際形勢看,法西斯勢力在30年代風生水起,儼然已成為一種潮流,加入軸心大家庭也未必不是一種出路?
從綜合實力來看,從二戰始,戰爭不光是軍人的戰爭,是總體戰、無限制戰,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法國受一戰勝利、經濟危機等多重影響,法國的經濟實力、戰爭潛力、資源儲備、動員能力在戰爭前夕已遠落後於德國。
總體來看,主要原因是軍事上的潰敗的太快,而臃腫官僚的政府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國民和領導層又嚴重缺乏戰爭動機、信心和支持度,本身縱深、國力又不足以支撐持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