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844年美國和法國在干什麼

1844年美國和法國在干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5 19:51:06

1.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平等條約一覽表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2. 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瓜分土地到離開的前前後後那段屈辱的歷史

1.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從此,中國歷史的發展發生了重大轉折。中國的國家性質由封建社會轉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2年,鴉片戰爭以清政府失敗而告終,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包括割佔香港島,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外國人在華不受中國法律管束享有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等等。1860年又通過《北京條約》割去香港對岸的九龍半島南端和昂船洲。2. 1849葡萄牙強佔澳門半島(在明末就已經開始用欺詐手段借居澳門)。1887年,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3. 1858年,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1860年,通過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領土。186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領土。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中國西北7萬多公里的領土。俄國共侵佔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4.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過去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5.1898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把山東劃為其勢力范圍。沙俄強占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海面,以長城以北為其勢力范圍。英國強租威海衛和香港島對岸的九龍半島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島嶼(新界),以長江流域為其勢力范圍。1899年,法國強租廣州灣及其附近水面,把廣東廣西雲南作為其勢力范圍。日本也聲明把福建作為其勢力范圍。6.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7.1914-1918站結束後,一戰爆發,列強對中國侵佔有所放鬆。但一戰結束後,列強又卷土。直至二戰結束後,中國人民通過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起,獲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自己寫得,不是很好。抱歉了

3. 中國曾受過的恥辱和昔日的輝煌

1.新中國成立和發展,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打破西方國家孤立我國的局面

3.香港,澳門的回歸

4.近幾年來航天事業的發展,神州飛船的陸續升空,載人航
天技術的日趨成熟.

5.經濟,軍事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等

恥辱

不平等條約一覽表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中國日益的強盛表現在哪些方面?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4. 法國大革命時美國在幹嘛

當時美國正在選華盛頓為領導人,並准備實行三權分立,同時積極准備抗擊入侵的英國人。

5. 1844年清政府被迫與美國法國分別簽訂了什麼條約

1844年清政府被迫與美國簽署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6.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美國的資產階級獨立運動是什麼

美國獨立戰爭也稱「北美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權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波士頓傾茶事件 [編輯本段] 英政府禁止殖民地人民去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地方開墾荒地,還向殖民的人民徵收苛捐雜稅,在殖民地傾銷商品。1773年的一個夜晚,一群波士頓青年登上一艘停泊在港口的英國運茶船,把三百多箱茶葉統統倒入大海。是為波士頓傾茶事件。 來剋星頓的槍聲 [編輯本段]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來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列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列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列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沖!」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來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來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葯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列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進程 [編輯本段] 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柯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柯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主力退守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一萬六千餘人對約克敦實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約克敦戰役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從1777年10月-1781年3月,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逐步轉向南部地區。 在這一階段國際環境日益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改變了動搖不定的觀望態度。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

7. 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和英國在干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說明了什麼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開始與1750年前後,興盛於1830年前後,約在19世紀傳入北美。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發明包括1765年的珍妮紡紗機,和18世紀中葉的瓦特蒸汽機。

在同一期間。整個歐洲范圍內啟蒙運動蓬勃發展。具體到法國,可以說一直在鬧革命,當然,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傳入法國了。
1789年巴黎市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通過《人權宣言》,實行三權分立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9年,拿破倫發動政變

1804年,拿破倫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頒布《民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基
1830年,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2年,拿破倫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
1875年, 「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結束了86年斗爭
這期間還有包括鴉片戰爭等和中國有關的部分。

至於美國,因為在17世紀中葉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不是獨立的國家,所以開始的時候主要實在鬧獨立,後來則是逐步擴大地盤,以及廢奴運動。
1773年,波士頓發生傾茶運動,以抗議茶葉條例。
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抗議英國的行為,呼籲人民起來斗爭。
1775年,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憲法正式生效。

1787年,聯邦國會通過西北土地法令,開始擴張。
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任總統。
1803年,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19年,美國和西班牙簽訂條約,西班牙把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並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全部領土要求。
1820年,國會通過密蘇里妥協案,重新劃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邊界線。
1842年,美英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劃定美國和加拿大在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的邊界。
1848年,美墨簽訂一項條約,規定墨西哥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以及科羅拉多的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1850年,美國國會通過1850年妥協案,制定逃奴追緝法,鎮壓廢奴運動。
1861年,南部七個州組成美國聯邦同盟,傑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
1861年,林肯總統宣布國內存在叛亂,並召募75000名志願者,南北戰爭爆發。
1863年,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年,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參考了法美兩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等
當然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列出,比如中美交往,美國強迫日本結束鎖國狀態,電報的發明等等。

8.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與美國和法國分別簽訂了哪些條約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於1844年分別強迫清政府訂立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兩國藉以取得了《南京條約》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派駐領事等權,此外還擴大了領事裁判權的范圍,加強了協議關稅權。條約並准許在五口建立教堂、醫院等,准許外國兵船到中國沿海各口岸「巡查貿易」。後來,法國還強迫清政府取消對天主教的禁令。

9. 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了那些不平等條約(詳細的)

不平等條約一覽表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ZF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ZF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ZF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ZF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ZF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ZF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ZF的控制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0. 祖國受屈辱的歷史是什麼

清朝從乾隆後期更加衰落的現象,腐敗日益嚴重。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又簽定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與半封建的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時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在《馬關條約》的影響下,列強紛紛在中國強行取得「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如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英國的是整個長江流域,法國的是雲南和兩廣,等等),大有一舉瓜分中華之勢。因此,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八國聯軍入侵。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維持83天,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1839年,林則徐於虎門銷毀鴉片。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0-1842)。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英佔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簽訂《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同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訂立。
1851年,清咸豐元年,清朝人口達43610萬。同年,拜上帝會在廣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太平軍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並頒《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4860)爆發。英法聯軍侵華。同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內訌,漸趨敗亡。
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清廷與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又與俄簽訂《璦琿條約》。
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中國,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攻陷北京。中英、中法、中我分別簽訂《北京條約》。
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駕崩。11月1日,辛酉政變,慈禧太後登上中國政治舞台。同年,洋務運動(1861-1894)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實業,編練陸海軍設西式學堂。 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敗亡。同年,中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 1883年,中法戰爭(1883-1885)爆發, 1885年,中法簽訂《越南條約》,法佔領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師,加強軍備,鞏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爆發。同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同年,洋務運動宣告終結。
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此後列強紛紛在華租借港灣,劃分勢力范圍。
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沙俄佔旅順及大連。
1898年,6月,光緒帝在康有為等推動宣布「戊戌變法」,同年9月,慈禧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又稱「百日維新」。
1899年,義和團興起,在山東各地殺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對全世界宣戰。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同年,興中會惠州起義失敗。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強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清廷下令籌劃新政。
1905年,清政府罷科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同年,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1907至1908年,同盟會發動六次起事均失敗。
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後先後駕崩;宣統帝即位。
1911年,4月黃花崗起事未成;5月清攻府宣布鐵路國有,引起保路風潮;10月武昌起義,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史稱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統治被推翻。

滿清賣國條約一覽表

1858年[咸豐八年] 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 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 "中俄璦琿條約"。清方由黑龍江將軍 "奕山"與俄 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簽訂。從此我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只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 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 昔,璦琿城方圓五公里,有內外用松木製成的城牆,兩木之間填入黃 土。高約六米,有深護城河。當年約有人口四萬多,其中商人約叄千多人。 目前只餘留下一顆松樹,稱"見證松",讓後人憑吊。積弱的清王朝在強權的威迫下,唯有任人宰割而無力反抗。前後被迫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不平等的可恥條約。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向深重。條條和約事可鑒,自古外交看強權。強者刀俎弱魚肉,閉關自大太可憐。
滿清不平等條約一覽表
1. 中英 廣州和約 余保純 六百七十萬兩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條約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萬兩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條約補充條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門條約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廈條約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黃埔條約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琿條約 奕山 六十萬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條約補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條約 奕欣 一千叄百萬兩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條約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條約 奕欣 四十多萬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約記 明誼 四十四萬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續條約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條約普後章程 不詳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條約 李鴻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條約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煙台條約 李鴻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幾亞條約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條約 曾紀澤 七萬方公里 二百八十萬兩 24-2-1881;
24. 中法 會議簡明條款 李鴻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條約 李鴻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約 李鴻章 9-6-1885;
27. 中英 煙台條約 續增條約 不詳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條約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條約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華工條約 楊儒 7-3-1894;
31. 中日 馬關條約 李鴻章 二億兩 7-4-1895;
32. 中日 遼南條約 李鴻章 叄千萬兩 8-11-1895;
33. 中俄 密約 李鴻章 3-6-1896;
34. 中德 膠澳租借條約 李鴻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條約 李鴻章 9-6-1898;
36. 八國聯軍 辛丑條約 李鴻章 十億二千二百七十萬兩 7-9-1901;
37. 中英 續定印藏條約 羅生戛爾曾 7-9-1904;
38. 中日 會議[滿州善後條約] 22-12-1905;
註:
一. 辛丑賠款本為四億五千萬兩,平均每名中國人賠款一兩,卅九年還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約十億兩庫平銀。另加民間賠款二千多萬兩。以關稅,鹽稅作保。中國從此失去關稅主權,國內工業倍受摧殘。
二. 以上是所能收集到的較為重要的條約資料。
三. 中美增續條約是美前公使蒲安臣未經中國政府同意而私自簽定的,當時他任中國顧問。
四. 更須估計當時貨幣的購買力,如以現時貨幣計算,可能是百倍或千倍之巨。
五. 列強所強加於中國的災難是無限的,敬希同胞慎思。
六. 根據璦琿歷史陳列館的檔案,在北京條約中失去領土四十餘萬方公里。外蒙未分界中有廿餘萬方公里被強奪。加上外蒙的獨立,中國共失領土約叄百卅餘萬方公里。
七. 根據辭海記載:根據北京條約的內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記約。故兩條約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萬平方公里 (不知那一項符合史實)。

損失最大,掠奪最殘酷的主要條約具體內容::

1.中英南京條約
強佔香港。
勒索鉅款。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廣州「贖城費」600萬元不包括在內),分4年付清。
五口通商。《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在五口有權駐領事等官員,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進行貿易的限制。
控制關稅。
領事裁判權。《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凡是英國人與中國人發生「交涉詞訟」,或在中國領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即領事官)照辦」,中國官員無權依據中國法律進行判處。
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應該是締約國雙方的對等權利。但在中英不平等條約里,卻只規定了締約外國能夠片面享受最惠國待遇。《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
2.中美望廈條約
美國人可以到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貿易或居住,並且淮許美國兵艦進入中國海港。
美國貨進出口,中國海關收稅必須和美國領事商議。
美國人在華犯法,「中國官員不得過問。」
容許美國人在五口「自行建樓,並設立醫院、禮拜堂及殯葬之處。」
3.中英法俄天津條約
外國公使駐北京
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中國海關僱用外人
外國人可在中國傳教、游歷通商
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
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4.中英法俄北京條約
開天津為商埠
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發還天主教資產
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5.中俄璦琿條約
中、俄兩國以黑龍江及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北屬俄國,以南屬中國。
黑龍江下游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直至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地,由原屬中國所有改為中、俄兩國共管。
俄國船隻在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上擁有通航權。
6.中俄伊犁條約
中國要「償還」俄國佔領伊犁的「費用」五百萬盧布。
中國要將伊犁以南的特克斯河流域平原地帶「割」與俄國。
修訂一八六三年【塔爾巴哈台界約】所規定齋桑湖方面的中俄國界及通商事務,以利於俄方。
7.中法新約(地點在天津)
中國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國」
中國在中越邊界附近擇二地為對法「通市」的商埠。
法國在中國西南各省擁有興建鐵路的特權。
8.中日馬關條約
中國完全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中國開放江南的蘇州、杭州,以至長江中上游的重慶、沙市, 對日通商,日本並享有通至此等口岸的內河航行權。
中國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有設廠權,並享最惠國待遇。
中國「賠賞」日本軍費二萬萬兩。
9.中俄膠澳租界條約
租借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及其鐵路權給德國
10.旅大租地條約
旅順「租借」給俄國作為軍港,大連「租借」給俄國作為商港,均以二十五年為期,但「可以延長」。
在「租借期」內,中國軍隊不得駐在旅大地區。
俄國再取得由旅大至哈爾潰之鐵路修築權(包括後來之所謂「南滿鐵路」),以及鐵路沿線之利益獨占權。
11.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租借「新界」予英國,共九十九年。
12.辛丑和約(滿清政府與11國公使訂約)
懲辦端郡王戴漪等排外大臣。
兩年內禁止軍火輸華。
中國向11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償付,連本息共近十億兩)。
作為償付賠款的抵押,中國海關所收之關稅、鹽稅,均為外國控制。
各國自管北京使館區。
大沽口至北京之間的全部炮台,全部拆毀。
清廷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13.東三省善後協約
日、俄分別於中國東北撤軍後,清廷開東北三省之十六處城鎮作為商埠對外開放(盛京省之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吉林省之長春、吉林、哈爾潰、寧古塔、琿春、三姓,黑龍江省之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
日本取得東北南部之安奉鐵路之管理經營權。
在東北的奉天(今潘陽)、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城市,劃定日本「租界」等等。
14.黃埔條約
取得與英【南京條約】、美【望廈條約】相同之利益。
15.中英煙台條約
英國人得到進入中國西南邊境「游歷、探路」的權力。
他們如果由中國內陸經西藏前往印度,清政府需通知駐藏大臣協助通行。
16.煙台條約續增專條
鴉片入口,每箱(百斤)向海關一並繳納稅厘一百一十兩(正稅三十兩、厘金八十兩)後,由華商持憑單運往內地銷售,中途不再徵收任何捐稅。
17.英藏拉薩條約
藏一切對外交往都必須經英政府批准;在中印邊境的噶大克建立商埠;增開第二處商埠江孜。條約還規定賠付英軍進藏所花費的七百五十萬盧比,限七十五年內繳清
18.塔城界約
割讓新疆西北,自沙漬達巴哈起,蔥嶺止約五十八萬平方公里
19.穿鼻草約
(1) 割讓香港
(2) 賠煙價六百萬元
(3) 恢復廣州商務
20.廣州和約
7日之內繳廣州"贖城費"600萬元,賠償英商館損失30萬元,清軍退駐廣州城外60英里,贖金交清後,英軍退出虎門。
21、《滿州里界約》
《滿州里界約》共兩條,其主要內容是:中俄兩國重定由塔爾巴干達呼第58界點起,至阿巴該圖第63界點,並沿額爾古納河,至該河與黑龍江會流處止的國界。
1911年(宣統三年)5月,此次界務交涉,本應按照舊約規定,雙方共同履勘水陸兩界,但結果卻完全超出了會勘的范圍和舊約的規定,以致新設界點位置及水路國界與舊約不符。陸路邊界線的6個界點全部南移,致使中國喪失數百平方公里土地。水路在界約中雖載明以額爾古納河為界,但右岸應屬中國的許多洲渚,卻以臆造的「額爾古納河舊河道」為借口,劃歸俄國。《滿洲里界約》將舊約作了有利於俄國的修改,並就此重新劃定了國界,是有損於中國領土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王朝簽訂的最後一個喪權的邊界條約。 滿清應該不算中國的歷史而算外族外國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1844年美國和法國在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