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最熱血的戰歌是什麼

法國最熱血的戰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6 05:43:22

❶ 世界各國的國歌里~~哪首最有影響力

我覺得只有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能夠與之媲美,兩者都是屬於反映革命斗爭的國歌歌詞典型

1、中國

《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國歌。她反映了我國人民的革命傳統, 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激勵著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2、法國

法國國歌《La Marseillaise(馬賽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歌。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完整歌詞請參閱附錄)。

前進,祖國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你看暴君正在對著我們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聽見沒有?兇殘的士兵嗥叫在我們國土上,他們沖到你身邊,殺死你的妻子和兒郎。前進!前進!用骯臟的血做肥田的糞料!

——法國國歌《馬賽曲》節選

1789年7月14日,法國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大革命開始了。1792年,普奧封建君主組織聯軍進行武裝干涉。在此緊急關頭,詩人兼作曲家、萊茵營的工兵中尉魯日·德·李爾當即寫了一首歌,原名《萊茵河軍團戰歌》,演唱後迅速在共和軍中傳開,馬賽市的救國義勇軍唱著這首戰歌進軍巴黎,從此改稱《馬賽曲》。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馬賽曲》鼓舞了士兵。樂隊指揮格雷特里對魯日·德·李爾說:「你的《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這首歌曲很快流傳開來。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這首歌作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對以後歐洲各國的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激昂的旋律號召道,「武裝起來,同胞,把隊伍組織好!」,「我們的祖國鮮血遍地」;這不是一首勝利的歡歌,也不是一首祖國的贊美詩,這是一首激勵士氣的戰歌。聽著這首鬥志昂揚的戰歌,不光法國人,任何反對專制暴政和壓迫的人都會熱血沸騰,自由引導人民,人民一定會粉碎任何專制暴政和壓迫。從歌曲中,我們可以看到法蘭西民族的熱愛自由、不畏強暴的革命精神。

但隨著時間的變遷,有人認為《馬賽曲》的歌詞已經「時過境遷」,並存在許多缺陷,於是提出更改歌詞的要求。這不僅僅是《馬賽曲》的遭遇,在我國,也有些人討論《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是否應該「與時俱進」地修改。其實前面也提到過,在文革時期國歌歌詞就曾被修改過,但最終經過修改的歌詞還是被撤銷了。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否還需要這些產生於戰爭的、稍微帶點「暴力」的歌曲?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大多數人——不管是法國人還是中國人,或任何一個有這樣的國歌的民族——都不希望忘記歷史,這些國歌歌詞使人們銘記民族革命斗爭的年代,時刻提醒人們居安思危,而這正是它的重要作用。

附世界各國國歌介紹:

反映對民主、自由的追求的國歌歌詞典型

1、美國

美國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星條旗,一譯星條旗永不落)》也是寫於本國獨立戰爭時期,但從歌詞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對民族獨立和自由的追求,因此我把它歸到此類。(完整歌詞請參閱附錄)

哦,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我們對著什麼,發出歡呼的聲浪?誰的闊條明星,冒著一夜炮火,依然近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火炮閃閃發光,炸彈轟轟作響,它們都是見證,國旗安然無恙。你看星條旗不是還高高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世貿遺址上空的星條旗

——美國國歌《星條旗》節選
1812年在美國保衛獨立的戰爭中,詩人弗朗西斯·斯加特·凱在巴爾的摩親眼目睹了英軍對麥克亨利堡的進攻,以及美軍的英勇抵抗。9月13日凌晨,弗朗西斯·凱透過炮火的硝煙,看到一面美國國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風飄揚,他被這景象深深感動,隨手在一封信的背後寫下了幾行詩。第二天,他把詩稿送給法官尼科爾遜,得到大力贊賞,並建議用一首當時非常流行的曲子作為配曲,同時取歌名為《星條旗》,這首歌深受美國人民的喜愛,很快就傳遍全國。1931年,被正式定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歌。

美國國歌共有四節,這是通常演奏的第一節。從歌詞中,我們不難看到美國人的堅強的民族自信和強烈的進取精神——星條旗「在自由的土地上飄舞,在勇者的家園上飛揚」,詩句集中體現了美國人崇尚自由和勇敢的民族精神。

2、以色列

提起以色列,我們就想起了在中東地區永無休止的沖突,想起了二戰時集中營里的猶太人。這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猶太人們在外漂泊了2000多年,直到1948年才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只要我們胸懷里還藏著猶太人的心靈,面向著東方的眼睛,還望著郇山和耶路撒冷,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郇山和耶路撒冷。

——以色列國歌《希望》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希伯萊人,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但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羅馬人入侵後,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其後,以色列又分別被阿拉伯帝國佔領和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48年5月14日,經過了風風雨雨的以色列國正式成立。以色列人終於可以用古老的希伯萊文在自己的國徽上寫下值得他們驕傲的國名。

郇山是猶太民族的象徵,也是歷史上以色列的聖地;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地。以色列國多次被滅,猶太人也多次流亡世界各地,自己民族的聖地被異邦人統治著,這使以色列人對復國的渴望比世界上其他民族都要強烈。在漫漫長夜裡,對自由、獨立的希望給那些浪跡天涯、受盡磨難、身懷亡國之恨的猶太人帶來無盡的安慰,點燃他們眼中最後的光輝。

3、南美各國

自從哥倫布發現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美洲就成了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苦難尤其深重的,是南美人民。

大地的生氏!聽神聖的呼聲:自由、自由、自由!奴隸的枷鎖被打破,被打破,自由登上寶座。

——阿根廷國歌節選

美洲人民在王權的壓迫下度過了悲慘的三百年,終於有揚眉吐氣的一天,說道:「夠了!」,堅決把王權推翻。……不允許再有奴隸和暴君,統治者是團結和平等,團結和平等。

——巴拉圭國歌節選

秘魯人,當牛做馬歲月久,鐐銬加身苦難受,判決他做一個非人的奴隸,多少年來,多少年來,忍氣吞聲,沒有開口。今天發出了神聖的怒吼,你聽,海岸上響起一聲「自由」!

——秘魯國歌節選

自由人民寧死不屈!自由人民寧死不屈!自由人民寧死不屈!

——玻利維亞國歌節選

英雄不屈的人,永遠挺起胸膛抬起頭;他們雖然一千次做奴隸,必將一千次重獲自由。

——多米尼克歌節選

阿根廷解放者聖馬丁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區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5世紀後,南美洲淪為西班牙等國的殖民地。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和壓迫是殘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人種是這種統治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在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體的風起雲涌的獨立解放運動。一時間,出現了玻利瓦爾、聖馬丁、奧希金斯等一批獨立戰爭的英雄。經過多年的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敗而告終,南美各國在19世紀20年代紛紛獨立。這是對西方殖民體系的第一次全面沖擊。
獨立後的南美洲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美洲的經濟才得到較快的發展。正因民族遭遇,從南美大多數國家的國歌歌詞中,可以讀出南美洲的人民對奴隸主的痛恨和對自由、平等、獨立的渴望。

(三)歌頌祖國大地的國歌歌詞典型

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永遠值得人民歌頌的。對祖國自然環境的贊美在很多國歌歌詞中都有體現。盡管這些歌詞內容因國家所處環境不同而異,但從表達的精神來看也差不多。因此我選擇了奧地利國歌作為代表進行分析。

群山巍峨,江河浩盪,尖塔高聳,禾苗滿望,鐵錘揮舞,前程無量。你是偉大子孫的祖國,你是善良人民的故鄉,奧地利聲名遠揚。

頑強戰斗,踴躍爭先,你是一顆堅強的心,跳躍在大陸中間。你誕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奧地利久經考驗。

闊步向前,自由無礙,勇敢地跨進新時代,愉快地勞動,相信未來。祖國,我們團結無間,同聲歌唱。信誓旦旦,奧地利可親可愛。

——奧地利國歌歌詞

奧地利風光

奧地利位居中歐南部,面積不大,卻是堪稱歐洲生活最安逸的國家之一。山區面積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只有南部和東部地區的平原較為廣闊。主要山脈是阿爾卑斯山,山間湖泊眾多,山光水色,是戶外活動的天堂。著名的藍色多瑙河沿岸風光更是充滿了歐洲情調。這些旖旎多姿的景色在歌詞第一段中都有具體的描述。
像第二段中描述的那樣,奧地利人是個吃苦耐勞, 並對其文化、歷史有強烈驕傲感的民族。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將近600年的統治歷史里,王朝創造了繁榮、富裕與驚人的藝術成就,但好景不長,哈布斯堡在二十世紀初的民主潮流中悄然結束。歌詞中,「闊步向前,自由無礙,勇敢地跨進新時代,愉快地勞動,相信未來」,正是體現了奧地利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愛國思想。

(四)歌頌君主的國歌歌詞典型

1、英國

英國國歌產生於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原名《天佑國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和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後改稱《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或上帝保佑女王)》。很明顯這是一首歌頌統治者的歌。

上帝保佑女王,祝她萬壽無疆,神佑女王。常勝利,沐榮光;孚民望,心歡暢;治國家,王運長;神佑女王!

揚神威,張天網,保王室,殲敵人,一鼓滌盪。破陰謀,滅奸黨,把亂萌一掃光;讓我們齊仰望,神佑女王!

願上帝恩澤長,選精品,傾寶囊,萬歲女王!願她保護法律,使民心齊歸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女王》

當英國處於殖民帝國的黃金時代時,《天佑國王》或《天佑女王》不僅是英國本土的國歌,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國歌。此外,德國、丹麥、瑞典、瑞士、俄國、美國等國家,都曾採用《天佑女王》的曲調填詞,作為自己的國歌或第二國歌。至今列支敦斯登的國歌,還唱著《天佑女王》的曲調。

英女王深受民眾愛戴

英國皇室有悠久的歷史,作為最早的君主立憲國之一,英國皇室至今還保留著名望,英國民眾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皇室,他們關心皇室成員甚於關心政府和黨派。歌詞的內容也體現了這種崇尚皇室的英國文化。
2、日本

《君之代》在19世紀80年代的明治時期成為日本國歌,歌詞中贊頌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君主,只有一句話。

君王的朝代,一千代、八千代無盡期,直到小石變成巨岩,岩石上長滿蘚苔衣。

——日本國歌《君之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時就是扛著國旗「日之丸」和唱著《君之代》殺害了無數的無辜民眾,《君之代》也成了軍國主義皇權政治的象徵。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文部省自覺地在教科書中刪除了有關齊唱《君之代》的規定。但在1999年6月,日本政府向國會提交了將《君之代》定為國歌的議案。同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了這項議案。許多日本民眾認為,這是對帶有戰爭色彩的「愛國主義」的強行灌輸。

日本國歌不僅充斥著皇權色彩,更有濃厚的軍國主義思想。再次起用這首國歌,日本被斥為「為軍國主義招魂」。無論如何,既然日本將其定為國歌,就說明這首歌歌詞反映的精神是被政府認同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認識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精神。

(五)祈求上帝保佑祖國和民族的國歌歌詞典型

非洲大陸美麗壯觀。赤道的乞力馬扎羅雪峰閃耀著聖潔,稀樹草原上歸牧的牛群在夕陽的余輝里映出美麗的剪影,空中傳來獅吼羚聲,百鳥爭鳴。大自然的無限生機使非洲人溫順,虔誠,生命迸發出奔放的熱情。

上帝保佑非洲常安康,促使她的聲名遠播四方。……來吧聖靈賜福賜恩,求您保佑我們,非洲的子子孫孫。

——辛巴威國歌《上帝保佑非洲》歌詞

世界上萬物的上帝,保佑祖國,保佑這土地,上帝,您是最公平合理,讓我們在團結中自由和平地居住,讓祖國境內物產豐富。

——肯亞國歌歌詞

上帝,求你保佑賴索托安寧,排除一切困苦,一切紛爭。啊,我的土地,祖先們的土地,願永享和平。

——賴索托國歌歌詞節選

千百年來,非洲人渴望著進步與繁榮,但他們的幻夢被西方販奴者和殖民者無情地粉碎了。幾百年前,非洲人「無論是什麼身份,都如牛馬一樣,被騎著的人規定行動方向」。當時,販奴者殘忍至極,把非洲黑人拴在鐵鏈上押解上船。他們肆意殘害黑奴。在漫長的航路里,從販奴船上傳出的血腥氣味竟隨風傳送數海里。那些「肌肉、牙齒不合格的黑奴」則被拋下滾滾的大西洋……殖民者到來後對非洲人更加大肆殺戮。他們把砍下來的黑人頭顱或雙手進行熏制,然後裝滿籮筐送交上級,按數量領賞。

直到本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洲民族日益覺醒,解放運動風起雲涌,才使非洲大陸逐步掙脫了殖民枷鎖,走上了獨立建國的現代化之路。

非洲所有的國家基本上都有宗教信仰,目前影響最大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系統。基督教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廣泛傳播,則是在15~16世紀歐洲人大舉推行殖民侵略活動以後。19、20世紀之交,隨著英、法、德、西、葡等國在非洲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愈演愈烈,基督教各教派也就隨之滲入了非洲的不同地區和民族之中。

「宗教侵略」和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使非洲人民的信仰從原始的「拜物教」轉向了上帝。反映在他們的國歌歌詞中,就是「上帝保佑」一詞的不斷出現。千百年來民族的屈辱史使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了上帝身上,祈求上帝解決困苦,解決紛爭,保佑自己的民族獲得自由、平等、和平。

四、對各國國歌歌詞具體情況的概括總結

前面我已經詳細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歌歌詞。通過對各國國歌歌詞的創作背景、國家歷史背景、民族遭遇等的研究分析,我把一些值得注意的情況總結如下:

1.在所有類型的國歌歌詞中,歌頌祖國的歌詞占的比例最大。

2.歌頌君主的國歌歌詞,除了英國外均是亞洲國家,且主要是阿拉伯半島的國家。

3.南美洲各國的國歌歌詞主題絕大多數反映了革命斗爭或對自由平等的追求。

4.祈求上帝保佑的歌詞多屬於非洲國家。

5.歐洲和亞洲各國的國歌歌詞比較多元化,基本上涵蓋了所有主要類型。

6.反映革命斗爭的歌詞,主要存在於資產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先驅國家中。

總而言之,世界各國國歌的歌詞內容總是和本國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有一定的聯系,都充分體現了各國民族的愛國精神。是我們認識各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絕好教材和簡捷途徑。

(全文完)

五、研究體會

本次研究性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確定好選題十分重要。在確定這個選題之前,我也曾考慮過其他的一些選題,比如說歌詞語言特點分析、中外當代流行歌詞內容對比等。但在准備的過程中,我發現原定選題的有關資料太多、太泛,而且已經有很多人寫過同一題材的論文了,很難體現出創新精神。最終我選擇了國歌歌詞作為主題,不僅考慮到了課題的現實意義,也考慮到了在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我在號稱中國最大的維普期刊資料庫找不到一篇同樣題材的論文)。再加上我對國歌這一類體現民族精神的歌曲也比較感興趣,我就確定了這個適合我研究的課題。

其次,我在研究過程中不僅閱讀了大量的國歌歌詞,也學到了不少歷史地理知識。分析國歌歌詞,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聯系各國的具體情況。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對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南美解放運動等重大事件的理解更深刻了,也熟悉了許多國家的人文地理及發展歷史。這也是我的收獲之一。

論文寫完了,但我的思考沒有結束。同樣是被奴役的南美洲和非洲,為什麼從國歌歌詞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有如此大的差異?作為歐洲和亞洲資產主義革命先驅的英國和日本,為什麼都在國歌歌詞中歌頌君主?還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問題,限於篇幅和時間,我也沒有在論文里探究,留待以後繼續思考和發現。

收獲不只這些,最重要的是我體會到了研究性學習的樂趣,還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我想,只要讀者精讀過我寫的論文,就一定能有所啟發。這也正是我寫此篇論文的目的。

七、參考文獻及附錄

參考文獻:

[1]李勝洪.各國國歌歌詞〔C〕.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2]辭海編寫委員會.辭海(縮印版)〔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3]啟良.西方文化概論[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4]趙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

[5]李忠勇、何福瓊.歌詞寫作常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

附錄

[1]法國國歌《馬賽曲》完整歌詞

前進,祖國兒女,快奮起,光榮的一天等著你!你看暴君正在對著我們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舉起染滿鮮血的旗!聽見沒有?兇殘的士兵嗥叫在我們國土上,他們沖到你身邊,殺死你的妻子和兒郎。

這一幫賣國賊和國王,都懷著什麼鬼胎?試問這些該死的鐐銬,究竟准備給誰戴?究竟准備給誰戴?法蘭西人,給我們戴啊!奇恥大辱叫人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把人類推回奴隸時代!

什麼!這一幫外國鬼子,在我們家鄉稱霸!什麼!我們高貴的戰士,竟被雇傭兵毆打!竟被雇傭兵毆打!難道要我們縛住雙手,屈服在他們腳底下!難道我們的命運要由卑鄙的暴君來管轄?

發抖吧!暴君,賣國奸人,無恥的狗黨狐群!發抖吧!賣國的陰謀,終究要得到報應!終究要得到報應!全車都是上陣的戰士,前仆後繼有少年兵,法蘭西不斷出新人,隨時准備殺敵效命!

法蘭西人,寬宏的戰士,要懂得怎樣斗爭!寬恕可憐的犧牲品,他們後悔打我們,他們後悔打我們。可是那些嗜血的暴君和部耶的同黨,這一夥虎豹豺狼,竟然撕裂母親的胸膛!

祖國神聖的愛,請指引和支持我們報仇!自由,親愛的自由請你和你的保衛者同戰斗,你的保衛者同戰斗。但願在你雄偉的歌聲中,旗開得勝建奇功。讓垂死的委員長人看看:你的勝利、我們的光榮!

當我們開始走進生活,前輩們已經不在;我們去找他們的遺骸,他們的英雄氣概,他們的英雄氣概。我們不羨慕僥幸偷生,願意與他們分享棺材;為他們報仇或戰死,就是我們最大的光彩!

武裝起來,同胞,把隊伍組織好!前進!前進!用骯臟的血做肥田的糞料!

[2]美國國歌《星條旗》完整歌詞

哦,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我們對著什麼,發出歡呼的聲浪?誰的闊條明星,冒著一夜炮火,依然近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火炮閃閃發光,炸彈轟轟作響,它們都是見證,國旗安然無恙。你看星條旗不是還高高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透過稠密的霧,隱約望見對岸,頑敵正在酣睡,四周沉寂夜闌珊。微風斷斷續續,吹過峻崖之巔,你說那是什麼,風中半隱又半現?現在它的身上,映著朝霞爛漫,凌空照在水面,霎時紅光一片。這是星條旗,但願它永遠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都到哪裡去了,信誓旦旦的人?他們嚮往的是能在戰爭中倖存,家鄉和祖國,不要拋棄他們。他們自己用血,洗清骯臟的腳印。這些奴才、傭兵,沒有地方藏身,逃脫不了失敗和死亡的命運。但是星條旗卻將要永遠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玉碎還是瓦全,擺在我們面前,自由人將奮起保衛國旗長招展。祖國自有天相,勝利和平在望;建國家,保家鄉,感謝上帝的力量。我們一定得勝,正義屬於我方,「我們信賴上帝,」此語永矢不忘。你看星條旗將永遠高高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❷ 《馬賽曲》原名是什麼

1792年創作了《馬賽曲》的克洛德-約瑟夫-魯熱-德-利勒。歌曲原名《獻給呂內克元帥的軍歌》

❸ 為了紀念巴黎公社、鼓勵無產階級斗爭而創作的戰歌是

國際歌

1871年5月28日,法國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貝爾·拉雪茲神甫公墓,革命失敗。反動政府對全城革命者實施了大屠殺,無數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對著這一片白色恐怖,5月29日,法國工人詩人鮑狄埃(1816-1888)懷著滿腔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這曲氣壯山河的歌詞。這首詩歌原名為《國際工人聯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的詩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歐仁•鮑狄埃逝世後的第二年,法國工人作曲家彼爾·狄蓋特以滿腔的激情為《國際》譜寫了曲子。從此,它便成了世界無產者最喜愛的歌,從法國越過千山萬水,傳遍全球,1890年出現了西班牙譯文的《國際歌》,1899年被譯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現了德文、英文、義大利文的《國際歌》,1906年正式傳入了俄國,為了便於傳唱,翻譯這首歌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柯茨只選擇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來,《國際歌》被譯成多種文字,傳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響徹寰宇。它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上世紀20年代,蘇聯以《國際歌》為國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國歌後,則把《國際歌》作為聯共(布)黨(1952年改名蘇聯共產黨)黨歌。1923年瞿秋白將它從俄文翻譯成了中文,因此我國所唱的《國際歌》也只有三段。

❹ 求有一首戰歌名字,以前經常網頁點開,那種流氓廣告,進去就是一首戰歌,好像男人哼的,很熱血那種

The Mass

「The Mass"這首歌是由一個叫「Era」的法國現代樂團創作的。《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後而產生簡潔有力的流行音樂風格。它與德國知名音樂家和小提琴手卡爾·奧爾夫(Carl Orff)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曲調均源自於發現於德國的中世紀法國宗教福音音樂。一些人將其誤傳為納粹軍歌、亨德爾《彌賽亞》中的曲目。

❺ 法國國歌《馬賽曲》產生在什麼時期

《馬賽曲》產生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的大革命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密不可分的。

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馬賽人支持法國的大革命,500名馬賽人組成志願者奔赴巴黎保衛革命政府,他們在行進的路上高唱《萊茵河戰歌》。激昂的歌聲和強烈的感染力鼓舞著他們為他們的國家戰斗,這首歌後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

創作背景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迪特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

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1792年4月,飢荒籠罩著斯特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

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

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❻ THE MASS有什麼來歷,那首歌,好象是法語的,是什麼意思,為何這么出名

「The Mass"這首歌是由一個叫「Era」的法國現代樂團創作的。《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後而產生簡潔有力的流行音樂風格。

它與德國知名音樂家和小提琴手卡爾·奧爾夫(Carl Orff)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曲調均源自於發現於德國的中世紀法國宗教(天主教會)音樂。一些人將其誤傳為納粹軍歌、亨德爾《彌賽亞》中的曲目。

德國的《布蘭詩歌》與法國《The Mass》曲調接近。

《布蘭詩歌》

1803年,在德國上巴伐利亞州的布蘭修道院里發現了大量的詩歌和戲劇古卷,在思想界、學術界和藝術領域引起了震動,這些用法語、艱深的中世紀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語寫的詩歌和戲劇。

最早出自於13至14世紀遷居巴伐利亞的法國游盪詩人,後來匯集了大量英國、法國及德國各地的流浪學者及神職人員,以寫作贊美酒及狂歡放盪生活的諷刺韻文和詩歌而著稱,《布蘭詩歌》集中體現了這些游盪詩人的創作風格。

這些詩歌的主題和風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莊重的愛情詩和放縱的情歌,也有宗教詩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詩,也有針對教堂和政府的諷刺詩。

1847年,德國學者施梅勒將其匯總為《布蘭詩歌》進行出版。卡爾·奧爾夫在研究法國中世紀音樂的時候,1935年讀到《布蘭詩歌》,受到極大震動,他將這些中世紀音樂與詩篇進行改編,以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音樂賦予這部奇異的詩篇以新的、永恆的生命。

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於1936年完成,為獨唱、合唱創作並伴有器樂及奇妙舞台場景的世俗歌曲。 這部宏偉作品於1937年6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它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異國風格和神奇的音樂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喚醒了人性中歡樂的沖動。

賞析

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從這部詩稿中選取25首詩歌,譜成這部《布蘭詩歌》,分「春天」、「酒」、「愛」三個主題。

序詩部分壯美凝重,作曲家彷彿企圖藉助吟唱與諦聽來建立起一座神廟;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輕快、明亮中蘊涵著悠遠,合唱男女聲部交替呈現宛如時序中的晝夜變化;第二部分「酒館」則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運用優伶式的假聲與轉調,有如在描繪一個假面聚會的場景中人們醉生夢死的世態。

但奇怪地是,歡騰的場面似有幽靈掠過的陰冷;第三部分「愛」中,有著對愛的渴望的宣洩和對愛的憂傷的贊美,以及對情慾的質朴的歌唱,其中,女聲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華美而凄艷,已經成為演唱會中的經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在繼承古典作曲法基礎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運用了新原始主義元素,節奏上加重打擊樂成分,使《布蘭詩歌》將中世紀的游吟與現代歌詠結合得非常完美。

《布蘭詩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成分和戲劇性,它大開大闔,既有雄壯的吶喊,又有委婉的詠嘆,猶如洶涌的急流撞向岩石發出澎湃的聲響,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軟的草灘。樂隊與唱詠交相輝映;令人震撼的打擊樂像是命運的召喚,有著強烈的扣擊靈魂的效果。

《布蘭詩歌》是一曲對生命的贊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視。它在三個主題引導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動機,調性既有著世俗的歡樂成分,又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

其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動機,則是對短暫人生的垂憐、惋惜和哀嘆。借用里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借用里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❼ 求各國最振奮人心的軍歌,要最經典的!

軍歌是軍隊中為鼓舞士氣所廣泛傳唱的歌曲,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有各具特色的軍歌。
美國軍歌:
美國陸軍軍歌 《陸軍勇往直前》"The Army Goes RollingAlong"
美國空軍軍歌 《美國空軍》"The U.S. Air Force」(有時也取歌曲的第一句wild blue yonder,叫《藍色遠方》)
美國海軍軍歌 《起錨》"anchor Aweigh"(第一代的版本裡面還有一句搞笑的叫sink army grey揍沉這幫陸軍灰的傢伙!)
美國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贊歌》"Marines' Hymn"
美國海岸警衛隊 《時刻准備》"Semper Paratus"(海岸警衛隊軍歌的名字是拉丁文,翻譯過來就是always ready時刻准備)
蘇聯軍歌:
《小蘋果》改編自19世紀中期以來俄羅斯民間非常流行的一首舞曲。
在國內戰爭的前線上,紅軍戰士們圍著篝火的時候一定在用手風琴拉這首曲子。
《送行》原曲是一首烏克蘭諧謔歌曲《吵吵嚷嚷出了什麼事》,在列寧的倡導下,無數宣傳隊深入農村,以類似的曲子激勵農村青年參軍對抗白衛分子和富農匪幫。
《我們是紅色戰士》這首歌曲的旋律源自當時在俄國軍隊中流行的一首老歌《在密林中》,後來經紅旗歌舞團加工後成為紅軍早期比較正式的軍歌。
《布瓊尼騎兵進行曲》第一騎兵軍軍歌。也是紅軍早期自己創作的進行曲風格的軍歌之一
為後來蘇軍的進行曲風格軍歌打下了基礎。
其他經典蘇聯軍歌還有:《草原啊草原》,《蘇軍之歌》,《祖國進行曲》,《神聖的戰爭》,《三個坦克兵》,《喀秋莎》,《我的軍隊》等等。
德國軍歌:
《裝甲兵之歌(panzerlied)》
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節奏強勁的歌曲,能感覺到歌中透出的軍人的陽剛,叫人熱血沸騰。很有震撼力。全歌曲調在一種緊張,緊湊的節奏中進行。傳達出一種軍人的時刻待命的狀態,和單純的使命感。
《艾瑞卡(Erika)》德國黨衛軍軍歌。
Erika是德國一種常見的花卉植物,屬於石楠科。歌詞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像贊美一位美女一樣贊美艾瑞卡,表達一種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歌曲旋律不像德國老軍歌《普魯士軍歌》那樣雄壯悲情,而是相當輕松浪漫,是二戰中德國軍人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其他經典德國軍歌有:《 啊!你美麗的西部森林》、《 小船在行駛》、《 在蒂羅爾抓羚羊》、《 當我們前進》、《 先鋒之歌》、《 一萬個男人》、《 深褐色的榛子》、《 在伯爾尼高原之上》、《 艾瑞卡》、《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是我的家鄉蒂羅爾州》、《 寶貝啊寶貝》、《 三朵百合花》、《 黑森林之歌》、《 快樂的漢諾威人》、《 羅爾之歌》、《 我們是士兵》、《 報務員之歌》、《 漢堡是一個好看的(小)城市》、《 野味保護者》、《明天我們將出發》、《 小姑娘早起》、《 莉莉瑪蓮》。

❽ 法國國歌是什麼

你好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廢除封建貴族王權。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准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採用作隊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裡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准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里、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贊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贊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沖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布了總動員令,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通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後,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崙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歐陸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通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志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余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在閱讀政治學的經典著作時,我曾一度對法國那段風起雲涌的大革命歷史心存疑慮。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們,卻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統治,以致塞納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貝爾、代表右派的丹東、以及最鐵碗的羅伯斯庇爾先後被送上斷頭台。在沸騰的革命熱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誠的拋灑,又有多少是殘忍的沖動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還是喜歡聽馬賽曲,去遙想那個閃爍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動盪歲月。因為僅對個人來講,在一切都軟綿綿的時代里,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准唱《馬賽曲》。 謝謝

❾ 法國國歌

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1795年,《馬賽曲》正式定為法國國歌。以後,這支歌曾被拿破崙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崙三世廢止過,到1879年才重新成為法國國歌。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la patrie 祖國 la gloire 榮譽 la tyrannie 暴政
un étendard 旗幟 sanglant,-e 血腥的 mugir 吼叫
féroce 野蠻的,殘暴的 une compagne 妻子:伴侶
égorger 屠殺 Aux armes 拿起武器! un citoyen 公民
un bataillon 隊伍 impur,_e 不純潔的 abreuver 灌溉
les sillons(詩)田野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Que veut cette horde d'esclaves
De traîtres, de Rois conjurés ?
Pour qui ces ignobles entraves,
Ces fers dès longtemps préparés ? {2x}
Français ! pour nous, ah ! quel outrage !
Quels transports il doit exciter !
C'est nous qu'on ose méditer
De rendre à l'antique esclavage !

{au Refrain}

Quoi ! des cohortes étrangères
Feraient la loi dans nos foyers ?
Quoi ! ces phalanges mercenaires
Terrasseraient nos fiers guerriers {2x}
Grand Dieu ! par des mains enchaînées
Nos fronts sous le joug se ploieraient,
De vils despotes deviendraient
Les maîtres de nos destinées ?

{au Refrain}

Tremblez, tyrans ! et vous, perfides,
L'opprobe de tous les partis,
Tremblez ! vos projets parricides
Vont enfin recevoir leur prix {2x}.
Tout est soldat pour vous combattre,
S'ils tombent, nos jeunes héros,
La terre en proit de nouveaux
Contre vous tous prêts à se battre

{au Refrain}

Français ! en guerriers magnanimes
Portez ou retenez vos coups.
Epargnez ces tristes victimes
A regret s'armant contre nous {2x}.
Mais le despote sanguinaire,
Mais les complices de Bouillé,
Tous ces tigres qui sans pitié
Déchirent le sein de leur mère

{au Refrain}

Amour sacré de la Patrie
Conis, soutiens nos bras vengeurs !
Liberté, Liberté chérie !
Combats avec tes défenseurs {2x}.
Sous nos drapeaux, que la victoire
Accoure à tes mâles accents,
Que tes ennemis expirant
Voient ton triomphe et notre gloire !

{au Refrain}

Nous entrerons dans la carrière,
Quand nos aînés n'y seront plus
Nous y trouverons leur poussière
Et les traces de leurs vertus. {2x}
Bien moins jaloux de leur survivre
Que de partager leur cercueil,
Nous aurons le sublime orgueil
De les venger ou de les suivre !

{au Refrain}

❿ 馬賽曲和百年滄桑的背景簡介

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封建貴族的王權將被永遠廢除。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准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人法國,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百年滄桑

《百年滄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歸」音樂作品徵集活動中,獲管弦樂作品唯一的金獎,是一部恢宏的史詩性力作。全曲採用交響詩常用的單樂章結構,根據其情緒轉換,分為五個持續展開段落:入侵——苦難——覺醒——抗爭——勝利、歡慶。
第一段:入侵 以打擊樂轟鳴的音響為主題、弦樂和木管陰沉的音調為襯托、銅管尖銳刺耳的喧鬧聲為背景,描寫中國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的節節失利;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八國聯軍擄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難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調,真切地描繪出在帝國主義壓迫下人民的苦難。這一主題來源於電影《風雲兒女》插曲——《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曲作於1935年,當時國土淪喪、國民飢寒交迫,聶耳以深切、委婉並富有民族風格的旋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到處流浪、嘗盡人生苦難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現代技法對此歌音調做變形處理,調性游移不定,使音調更加辛酸與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無所適從的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覺醒 長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難主題變形後,低音單簧管和雙簧管的對話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調。這一主題源於歌曲《滿江紅》。1925年「五卅」運動後,楊蔭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飛的《滿江紅》詞。此歌曲調淳厚,豪放有力,表達了當時人民的愛國精神,後來逐漸成為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
作曲家運用主題倒置的復調手法,在弦樂中分別奏出《滿江紅》的變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與殖民主義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第三段「覺醒」的另一音樂動機來源於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影片《風雲兒女》的放映,《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它成為一支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典型戰歌。新中國成立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作曲家運用《義勇軍進行曲》的動機,表現人民的吶喊和斗爭。
第四段:抗爭 在小軍鼓鏗鏘有力的鼓點後,弦樂奏出「抗爭主題」,這一主題來源於影片《逃亡》主題歌《自衛歌》。
《自衛歌》的變形音調,與圓號奏出的《義勇軍進行曲》變形音調交錯,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難主題」,再與圓號奏出的《滿江紅》變形音調形成三聲部對位,形容人民反抗斗爭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銳不可當。最後,樂隊全奏,意味著人民「前進!前進!前進!進!」的磅礴氣勢,使全曲達到最高潮。
第五段:勝利、歡慶 以鍾管齊鳴的璀璨音響作先導,樂隊奏出輝煌的勝利贊歌。「勝利、歡慶」主題譜例見課本。
作曲家一改前幾樂段中各種無調性或調性游移的主題變形手法,盡情抒發了勝利的歡樂和豪邁。這種由變形到原形的寫作方法,使我們不僅感觸到歷經滄桑的中國人民終得勝利,而且也體會到作曲家技法「回歸」的藝術構思。

閱讀全文

與法國最熱血的戰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