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哪個景點門口有雕像

法國哪個景點門口有雕像

發布時間:2022-04-27 02:11:41

Ⅰ 法國有什麼標志性的建築物

1、埃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是一座於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艾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志。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

拓展資料: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Ⅱ 法國的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法國主要是以藝術和文化出名,在法國,有許多電影節、展覽會、音樂會等供人欣賞。

Ⅲ 法國巴黎塞納河畔有一個自由女神像這個是正對著埃菲爾鐵塔嗎

在巴黎塞納河中央天鵝小島的最西端,赫然聳立著一個自由女神像,盡管比美國紐約的那個小太多,可模樣是一樣一樣的。

誰正對對著誰埃菲爾鐵塔正對自由女神

Ⅳ 法國有哪些有名的歷史旅遊景點。

名勝古跡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
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Ⅳ 巴黎凱旋門上有哪些雕像

星形廣場凱旋門全部由石材建成,高約50米,寬約45米,厚約22米。四面各有一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內壁刻的是曾經跟隨拿破崙東征西討的數百名將軍的名字和宣揚拿破崙赫赫戰功的上百次勝利戰役的浮雕。外牆上刻有取材於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花飾浮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側(面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願軍出發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的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傑作。

Ⅵ 法國有什麼名勝景點

1.凱旋門 建成於1836年。它只有一個拱洞,上為桶形穹窿,高50米,寬45米,凱旋門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 2.艾菲爾鐵塔 矗立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的戰神廣場上,它是為迎接在巴黎召開的世界博覽會而於1889年建成的。它以鐵塔的設計者、傑出的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的名字命名。 艾菲爾鐵塔高320.7米,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重達9000噸,共用了1.8萬余個金屬部件,以100餘萬個鉚釘鉚成一體,全*四條粗大的用水泥澆灌的塔墩支撐。全塔分為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115米,第三層高276米。每層都設有帶高欄的平台,供遊人眺望那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美景。埃菲爾鐵塔腳下是戰神校場(Champs-de-Mars)的綠蔭區。過去這里是練兵場,現在是公園。古時候以及大革命時代,這里是舉辦許多節慶活動的地方.而且是巴黎的象徵。 3.盧浮宮博物館 盧浮宮一度曾是王宮,1792年起成為國立博物館。盧浮宮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盧浮宮最初是用作防禦目的的城堡,後來經過擴建、修繕逐漸成為一個金碧輝煌的王宮。目前,盧浮宮整個建築群和廣場及草坪總共佔地45公頃,展廳面積大約為138000平方米,盧浮宮收藏了人類藝術古代部分的精華,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總索引」之譽。 而就盧浮宮本身來說,她就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整個的盧浮宮是一個有著美麗花園的新古典式宮殿,主體建築帶有長廊,廊柱間有精美的雕刻作為裝飾,顯得古樸端莊,精緻典雅。 4.巴黎聖母院 座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支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5.凡爾賽宮 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翠安農宮和專門為王後修建的游樂村。在圍繞著凡爾賽宮而逐步興建起來的城市中,至今還可以看到許多那個時代所留下的歷史遺物。凡爾賽宮原是一個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爾賽樹林中造的狩獵宮。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華的王宮。是著名建築師勒·沃·哈爾都安和勒·諾特爾精心設計而成的。該宮於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全宮佔地111萬平方米。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正宮朝東西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頂建築摒棄了巴羅克的圓頂和法國傳統有尖頂建築風格,採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凡爾賽宮的外觀宏偉、壯觀,內部陳設和裝璜更富於藝術魅力。500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內壁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配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傢具。宮內還陳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銅雕豐姿多態,美不勝收。 6.巴黎協和廣場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重達230噸。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當時轟動世界的路易十六處決案,即在這里的斷頭台執行的,其後也有數千人在此被處決。位於廣場中央的路易十六的雕塑在大革命時候被推倒,它的位置被埃及方尖塔取代。 協和廣場是現代城市建築的啟蒙。至今仍然保持著18世紀的建築風格。從廣場向西望去,香榭麗舍就在眼前。如果天氣晴好,望到盡頭便是凱旋門。 7.聖心院 建於巴黎最高的山上。教堂建於1875年,1914年正式建成,歷時39年。1919年開始使用。教堂建築風格獨特,既似羅馬式,又似拜占庭式。鍾樓內部呈方形,有一口大鍾,叫薩瓦人鍾,重19噸,是世界著名大鍾之一。教堂有三扇拱形門。門頂兩側有兩座騎馬的雕像,一座是國王聖路易。另一座是法國的民族女英雄貞德。這里頗具吸引力的地方是蒙馬特廣場,它是巴黎最有藝術特色的地方。不知從何時開始,這里成了露天大畫室,很多年輕畫家在此寫生。 8.香榭麗舍大街 橫貫法國首都巴黎的東西大幹道。該街東起協和廣場,西迄星形廣場,全長1800米,最寬處約120米。街名在法文中意為田園樂土。整個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劃分為風格迥然不同的東西兩段:東段長700米,體現了幽靜的田園風光;西段長1000多米為鬧市區。大街西端協和廣場,東端星形廣場,有巍峨雄偉的凱旋門。西段林蔭道兩側則有巴黎最繁華的百貨公司、時裝店、大銀行、電影院、酒吧間、咖啡館、夜總會等。大街附近還有波旁宮、圖勒里公園、盧浮宮、瑪德琳娜大教堂、愛麗舍宮和市府大廈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慶典,也多以這條大街為中心舉行儀式。這張照片是站在協和廣場所拍,當時天氣陰暗。 9.拉德芳斯 位於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區則給這座古城帶來了濃烈的現代氣息,它是現代巴黎的象徵。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靜的無名高地。在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敗北,巴黎淪陷,一小股法軍退守這里的無名高地並頑強抵抗到彈盡糧絕,全部以身殉國。後人在高地上豎起一組雕像,題名「拉德芳斯」,意為「防衛」,以紀念陣亡將士。在新區的開發和興建過程中,不但這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且整個新區也以此為名。1982至1983年間,巴黎市組織有關這一地區開發設計方案的國際招標,最後選中了丹麥建築師奧托·馮·施普雷克爾森的設計方案。1985年7月,拉德芳斯新區的建設工程正式上馬。拉德芳斯區的總體設計體現了現代和未來城區的多功能設計思想,總體設計別具匠心。設計師把拉德芳斯廣場和新區的代表建築——大拱門建造在象徵著古老巴黎的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和協和廣場的同一條中軸線上,讓現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遙相呼應,相映成輝。經過16年分階段的建設,拉德芳斯區已是高樓林立,成為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和休閑於一身的現代化城區。眾多法國和歐美跨國公司、銀行、大飯店紛紛在這里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樓。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四季商業中心」、「奧尚」超級市場、C&A商場等為人們提供了購物的便利。 拉德芳斯區的代表性建築——大拱門,集古典建築的藝術魅力與現代化辦公功能於一體,是建築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跡。大拱門佔地5.5公頃,門南北兩側是高110米、長112米、厚18.7米的塔樓。兩個塔樓的頂樓里是巨大的展覽場所,頂樓上面的平台是理想的觀景台。從頂層平台向遠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處布勞涅森林和塞納河的風光,也可以看到遠方巴黎城區的景色。

Ⅶ 法國有哪些著名景點

巴黎:杜勒里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原為法王行宮,後被焚毀。

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ôme)拿破崙為紀念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把戰場上奪來的大炮融毀後鑄成銅柱,聳立於此。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為香榭麗舍大街一端的終點。豎有一座方尖碑,為拿破崙時代法軍從埃及盧克索神廟掠奪而來。周圍有兩座噴泉,一座大觀覽車。

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林蔭大道,每年7月14日,法國都要在那裡閱兵。街道的兩邊匯集了諸多著名的商店和娛樂場所,例如LIDO夜總會、CHANLE專賣店、LOUIS VUITON專賣店等。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凱旋而建,位於星型廣場的中心。門下有為紀念無數為法蘭西英勇獻身的無名戰士燃亮的長明燈。登上大門,可以看到起自星型廣場的12條大街,放射狀地向遠處延伸。

新凱旋門:(Arc de la Défense)位於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的延伸線上,1986年建成,為巴黎新城的標志。登樓可以一覽巴黎新老城,門票46FF。

聖心教堂:(SacréCoeur)建於1876年,位於巴黎的制高點蒙馬特高地上,可以俯瞰巴黎全景。

盧森堡公園:(Jardin Luxembourg)為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公園,是人們休閑散步呼吸清新空氣的好地方。內有兩座雕塑噴泉,秋天走在沙沙的落葉上,很有風情。

先賢祠:(Panthéon)安寢著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如議員、將軍、學者、作家、思想家等等,如米拉博、伏爾泰、盧梭、雨果、路易·菲力浦。

巴黎榮軍院:(Invalides)原為法蘭西軍事學院的一部分,現在為法國軍事展覽館。院內的小教堂,供奉多位法國元帥的牌位,包括解放巴黎的勒克萊爾。氣勢恢弘的紀念堂里,安息著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拿破崙·波拿巴。他的兄弟,他麾下的幾位名將如福煦等也安息於此。

三月田園:(Champs de Mars)艾菲爾鐵塔下的一片綠地,經常在那裡舉行以鐵塔為背景的音樂會。

夏約宮:(Palais de Chaillot)國立電影藝術博物館和圖書館。廣場上的噴泉非常壯觀。

塞納河:(La Seine)穿過巴黎市區,約20公里。河上大小近50座風格炯異的橋,使得遊人們流連忘返。沿岸可以看到諸多名勝,如盧浮宮,大王宮,小王宮,奧賽博物館,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國民議會,夏約宮等等。著名的橋有亞歷山大三世橋,新橋,米拉博橋。遊船公司很多,推薦「BATEAUX PARISIENS」和「BATEAU MOUCHES」。船費55FF,日游夜遊均可。推薦傍晚落日時分,最為浪漫。

巴士底廣場:(Place Bastille)法國大革命的發源地。原來的巴士底獄已經被拆除,廣場的中央,樹立著一根銅柱,是為了紀念1830年法國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現代化的巴士底歌劇院是巴黎第二大歌劇院。

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法國國立文化藝術中心及國立藝術圖書館所在地,以前總統蓬皮杜的名字命名。整幢建築為全鋼機構,不用任何其它材料,屬於後現代主義風格。國立藝術中心門票40FF。

拉雪茲公墓:(Cimetière Père Lachaise)為巴黎最大的公墓,以巴黎公社牆聞名。該牆已經改建,周圍安息著法共的諸多前領導人。

科學城:(Le Villette)建於1983年,位於運河邊,全為現代化建築,以主辦各類展覽為目的。

巴黎歌劇院:(L』Opera)為巴黎最大的歌劇院,每年演出季上演諸多經典名著。

拉法耶特百貨公司:(Galeries Lafayette)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店,銷售世界各地的名牌產品,是購物的好去處。店內專門的華人售貨員,華人銷售櫃台,以及華人退稅辦理處。

其它景點:大王宮,小王宮,法蘭西學院,阿拉伯文化研究院,馬德蘭宮,聖夏佩爾大教堂,巴黎大學,聖米歇爾大教堂,巴黎裁判所監獄,羅丹博物館,楓丹白露,法蘭西體育場,迪斯尼樂園。

http://www.niwota.com/submsg/818603.html
這里有一部份景點的詳細介紹

法國景點介紹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 「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 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 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 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 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

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 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 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 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 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 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 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 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 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 占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 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 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 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 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 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 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 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 「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 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世界著名步行街,據說,只有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才能真正了解巴黎。也是世界著名的商業區,這條大道東由協和廣場向西伸展至凱旋門止,長約2.5公里,兩 道8線行車的大馬路。每年的國慶,都是在這條大道上慶祝。而一流的服裝店、香水店、紅磨坊等也集中在這里。靠凱旋門的一段店鋪最多。

交通:建議抽一個鍾頭由協和廣場步行至凱旋門,這個區域是巴黎名勝之處。

聖心大教堂
聖心大教堂色彩渾凝,雄偉地聳立在巴黎北部的蒙瑪特爾山上,在樹叢中看它,真像童話世界裡的天堂一樣聖潔美麗。該教堂是巴黎建成最晚的大教堂,其風格奇 特,既像羅馬式,又像拜占庭式,它的四圓屋頂和一個大圓屋頂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風格。聖心教堂不僅是個著名的教堂,也是個游覽勝地。由於地勢高,人們喜歡 來這里,站在教堂門口,俯瞰巴黎市的全景。教堂周圍是古老狹窄的小街道,法國歷史上有名的"蒙瑪特爾"高地即指這里,當時有許多作家、藝人曾居住在這里。 至今還保持著傳統習慣,許多畫家來這里當眾作畫並公開出售他們的作品。

楓丹白露
楓丹白露位於巴黎東南60公里的遠郊,有火車通達。這里的森林面積達16855公頃,主要有橡樹、山毛櫸等。森林中的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有名的古跡,這里最初是國王打獵的落腳處,後來逐漸擴大,建成宮殿。

早在1137年之前,大路易六世時,在一個白露的泉旁,就建了一個行宮,供國王打獵休息之用。

16世紀弗朗索瓦一世時建成楓丹白露學校,亨利二世時又建一城堡,17世紀時建成亨利四世宮。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常到楓丹白露打獵,對一些建築裝飾作了 不少調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古堡仍得到保存,只是傢具被弄走了。拿破崙很喜歡來此,並稱之為"世紀堂"。他還叫人進行了整理。到共和國時,這古堡改 變為博物館。

在這里可參觀法國國王、王後住過的卧室,用過的東西,花園,大森林,鯉魚塘。還有古堡歷史館。這里有一中國館,是第二帝國時期歐仁妮王建造的。館內陳列了一些中國明、清時代的繪畫、雕刻和瓷器等。

傳說,塘中的亭子是舊時國王與情人幽會的地方。國王怕人看見,只得從水下的通道走過去。

參觀楓丹白露別忘了順便到附近當年有名的巴比松畫村一看,或上路旁石頭山一玩。
開放時間:9:30-12:30;14:00-17:00
交通:從Gare de Lyon站乘火車或坐專車走A6或N7公路。
電話:01-60-71-50-70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建於十二至十四世紀(1163年至1345年),由MauricedeSul-ly所設計,是法國哥特式教堂經典之作,而且一直是法國的歷史舞 台,重要的國家慶典都在此舉行,如拿破崙1804年即在此登基。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曾被改編為「鍾樓怪人」拍攝成電影,看過的人耳邊仍可聽 到鍾聲在響——巴黎聖母院的鍾聲。

巴黎聖母院,從哪個角度看都美麗無比,特別是從塞納河的橋上斜眺,其威嚴與優雅並存,更是美不勝收。

從巴黎聖母院塔上可觀賞到塞納河(La Seine)上的風光及龐比度假中心。星期天晚上聖母院內還有風琴演奏。

Ⅷ 巴黎聖母院拱門上的一座雕像。。。

1499年,法軍入侵米蘭,達·芬奇為躲避戰亂,移居威尼斯。滯留數月後,又於翌年到達曼圖亞,為當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藝並廣泛收羅藝術珍品的鑒賞家畫了幾幅肖像,其中有一張素描頗象他後來那一幅《蒙娜·麗莎》的側面像。1500年4月,達·芬奇再次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得知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需要一幅祭壇畫,他表示願意完成此任務。僧侶們興奮地把達·芬奇的全家請進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達·芬奇久久沒有動筆。最後,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聖母與聖安娜》。這幅素描是以尋求人物的明暗調子為准繩來描繪的。畫家把聖安娜、馬利亞、基督和施洗約翰四人,作為一個融洽歡聚的家庭成員加以集中表現,群像中以聖安娜與聖母的對話形式為主題,表達了一種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此畫作於1499~1501年間,是在茶色紙上用木炭、淡彩畫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畫廊)。由於人物感情細膩,相互交疊的身軀也給人以親密無間的美好氣氛。達·芬奇擅長於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象被蒙上一層薄霧,聖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1506年(一說1512年左右),達·芬奇回到米蘭以後的兩年,他又畫了同名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在板上的油畫與當年那幅素描雖屬於同一構思(油畫現藏於巴黎盧浮美術宮,尺寸為168×130厘米),但比較起來顯然不如素描來得親切和詩意盎然些。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過分受限於構圖,形式感考慮得多了些。在這里,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盡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 聖家族這一類聖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一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聖安娜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盡管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謎一樣地去追求它。他曾說過:自然是那麼博人歡心,那麼多形形色色,取之不盡,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樹,也決不會遇到這一棵與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會碰到這一個與另一個絲毫不差的模樣

Ⅸ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1、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當年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還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它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

2、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法文: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香榭麗舍大道

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位於盧浮宮與新凱旋門連心中軸線上,又被稱為凱旋大道,是世界三大繁華中心大街之一,也被人們稱作世界十大魅力步行街。

她橫貫首都巴黎的東西主幹道,全長1800米,最寬處約120米,為雙向八車道,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高級商業區,世界名牌、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火樹銀花、雍容華貴。

4、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位於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

這座廣場也是配合雄獅凱旋門而修建的,因為凱旋門建成後,給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就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每條道路都有40~80米寬,呈放射狀,就像明星發出的燦爛光芒,因此這個廣場又叫明星廣場。

5、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又稱聖彌額爾山,是法國著名古跡和天主教朝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歷史悠久,自然風光優美。

6、盧瓦爾河谷

盧瓦爾河谷作為法國最大的旅遊景區:從盧瓦雷省(le Loiret)的敘利(Sully-sur-Loire)到安茹(Anjou)的沙洛那(Chalonnes-sur-Loire),盧瓦爾河谷提供了一條長達280公里的旅遊線路。

閱讀全文

與法國哪個景點門口有雕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