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二戰為什麼輸給德國,一個月就投降,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戰役就是法國戰役了,德國於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荷蘭、比利時以及盧森堡,而僅僅在6月21日,號稱擁有著世界最強陸軍的高盧雄雞,就低下了他們高傲的頭顱,向帝國正式宣布投降。然而實際情況更加令人難以置信,德國於5月12日正式開始進入法國本土,而僅僅在5月26日,當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時,法國其實就已經是實質上的淪陷了,法國這個當時軍事實力穩穩排在世界前十的大國,卻是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就被德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其作戰抵抗意志之薄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對於法國為何敗亡得如此之快,恐怕舉世聞名的馬奇諾防線就是罪魁禍首了。這一條法國用了十一年時間,每年花費國防經費的一半投入其中的在當時來說的超現實工程,是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然而,就是這么一條法國以舉國之力修建得固若金湯的防線,卻被德國部隊簡簡單單地繞過,並且徹底地和法國本土孤立了起來,只發揮了一點路障的作用……
客觀地說馬奇諾防線本身雖然不至於堅不可破,但是無疑是當時整個世界最為尖端的築城工藝的體現,任何軍隊想要正面突破它,都需要付出極其慘烈的代價和漫長的時間。而法國當時的戰略布局就是用這一條防線盡可能地阻礙敵人的進攻,爭取足夠的時間來組織防禦。
要知道理論上完整的馬奇諾防線是完全掐斷了敵人迂迴繞後的可能,只是法國人在開始修建這條防線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條防線超出的預算遠超想像,耗費的時間更是令人絕望。無奈之下,法國人只好調整修建計劃!
法國色當城東,法國—比利時邊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國參謀部認為阿登大森林和萊茵河一樣,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在阿登森林之後,便是比利時邊境,直達英吉利海峽。這一段防線,法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再修築工事,而且法國參謀部認為他們的盟國比利時本身對法國來說就是一處很好的緩沖區,可爭取八天時間來組織防禦力量。然而這一結論是按步兵行進速度得出的,可當時德國人已經實現了摩托化和機械化。所以,德國軍隊就是從此處進行突破,抓住了這堪稱阿克琉斯之踵的破綻,馬奇諾防線這一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馬奇諾防線耗費了法國人太多的心血,給了法國人太多虛無縹緲的安全感,甚至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支柱。當時的法國士兵整日里無所事事,既不作戰,也幾乎不訓練,更不操練那些聽都沒聽說過的步坦協同、空地協同戰術。法國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無用處的野戰工事,以及享受後方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娛樂設施。他們認為德國人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輕松的戰爭」。直到馬奇諾防線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就被孤立,這讓當時的法國軍隊感覺天塌地陷,無所適從,抗意志薄弱到了極致,從而才在短短的兩個星期之內就徹底放棄了武裝抵抗。
甚至可以說,馬奇諾防線的陷落,讓近兩百萬盟軍戰士成為了德國人的戰俘和奴隸,讓盟軍在整個歐洲的局勢徹底崩壞。究其根本,馬奇諾防線的誕生其實是法國「大規模進攻」理論和「完全防禦」戰術思想的體現,是整個法國最高統帥部的軍事思想已經徹底落伍的體現。就這樣馬奇諾防線成為了千古笑柄,從此專門用來形容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而當時的整個法國最高統帥部,也被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貳』 二戰幾幾年德軍被趕出法國
1944年6月6日,諾曼登陸之後,到同年8月25日,盟軍佔領巴黎,部分德軍撤退到德國境內,零星戰斗直至同年年底。至此,法國境內德軍已基本肅清。
『叄』 德國大事年表和二戰大事年表
二戰歷史大事年表
1939年9月1日~9月30日 波德戰爭
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約150萬兵力在2300架飛機和2600輛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軍波蘭,二戰全面爆發。9月27日,華沙淪陷。30日,波蘭宣布投降。
1940年5~6月 德國閃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並於同月饒過重兵防守的馬其諾防線入侵法國。15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英法比軍隊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從法國小鎮敦刻爾克撤退回英國。14日,德軍佔領巴黎。16日,H.P.貝當接任法國總理。17日,德軍從側後推進至瑞士邊界,法第2、第3集團軍群被圍。同日,法政府請求停戰,22日與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25日,法國全面停火。
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不列顛戰役
1941年6月22日 德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張)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擴張到最大規模)
1942年5月7日~8日 珊瑚海海戰爆發(日軍第一次受到挫折)
1942年6月4日~6日 日美在中途島海域交戰 (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戰役(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1942年10月23日~11月4日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3年7月10日~8月17日 西西里登陸戰役(義大利法西斯末日的開始)
1943年9月8日 義大利投降,墨索里尼下台(軸心國的瓦解)
1944年6月6日~7月18日 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1945年5月8日 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的「勝利日」)
1945年4月1日~7月2日 沖繩島戰役(日本法西斯最後的掙扎)
1945年8日6日~9日 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和長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核武器首次用於戰爭)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簽署投降書(二戰全面結束)
從1939年9月1日開始到1945年9月2日結束,二戰打了 整整6年時間,共2000多天。
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全)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不久,就把德意志國家推上發動對外侵略的道路,並同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日本軍國主義結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9日,中國在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作戰的同時,宣布了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納粹德國被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所戰敗,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的雅爾塔開會,商討有關最後戰勝並佔領納粹德國的計劃。會議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分區佔領戰敗後的德國,廢除或沒收德國軍需工業,將主要戰犯交國際法庭審判。
1945年6月,蘇、美、英、法4國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分區佔領德國,共同處理涉及德國全局的事宜。柏林市也劃分為4個佔領區,由「盟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的「盟國柏林城防司令部」統一管理。這是德國分治的開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會晤並簽署了《波茨坦協定》。協定規定設立中、蘇、美、英、法5國外長會議,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締結和約的准備工作;劃定德波等國邊界;確定蘇、美、英、法共同佔領德國以及商討成員國間有關其他問題。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實行德國馬克新幣制。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分裂。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區的制憲會議通過《基本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美、英、法佔領區宣告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佔領區誕生。德國正式一分為二。
1952年3月10日,蘇聯政府就締結對德和約問題照會美、英、法三國政府,建議立即討論對德和約問題並盡早建立全德政府、草擬和約。
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14日,民德和蘇聯及東歐國家8國締結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構成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歐洲分裂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從此,東、西德同處於東西方「冷戰」、對峙的前哨陣地,互相敵視,互為對手。西德《基本法》要求在自由的自決中實現德國的統一。民德雖然在50年代初曾要求兩個德國實現統一,但它後來放棄了這一要求,認為「統一是不現實的」。
1961年8月13日,民德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的一切交通往來。民德1968年通過的新憲法規定:在平等基礎上建立和維護兩個德國的正常關系和合作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項要求。但是西德堅持兩個德國不互為外國,不承認有兩個德意志民族。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作者: shamakuai 2006-10-3 12:33 回復此發言
--------------------------------------------------------------------------------
2 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全)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附:我國對德國的關系
1955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表命令,命令中說:「由於希特勒德國發動破壞世界和平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和支持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於1941年12月9日宣布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命令宣布,「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從此結束,兩國之間的和平關系應當建立起來。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的結束並不改變德國的國際義務。同時並不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有關德國的國際協定而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就德國統一問題,我國政府和人民一向同情和理解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願望。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德國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 參考資料來源:高關中著-「德國州市大觀」
『肆』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主要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在希特勒閃擊波蘭的同時,英法對德宣戰,但是當時的英法還是眼睜睜地看著德國閃電擊敗波蘭,施行綏靖政策。閃擊波蘭的成功給了德軍還有希特勒極大的自信,因此,緊接著,德軍就在緊鑼密鼓的制定進攻法國的計劃。
法蘭西戰役第一階段結束,隨後,德軍越過索姆河,轉向巴黎進軍,法軍剩餘部隊土崩瓦解。6月22日,盡管馬其諾防線40萬大軍仍在原地堅持戰斗,但法國政府已經沒有可用部隊繼續作戰,正式簽署投降協議。直到5月27日拂曉,6個精銳的德國裝甲師才開始重新前進。5月26日下午6時57分,英國海軍部發信號通知多佛:「發電機行動開始。」開始了大規模的營救英國遠征軍。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9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伍』 二戰期間德國戰領法國用了多少時間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
4月9日 德軍入侵挪威和丹麥,丹麥投降
5月10日 德軍入侵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盧森堡投降;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4日 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
6月10日 德軍佔領挪威全境;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佔領巴黎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陸』 二戰,德國希特勒怎樣像日本一樣瓦解法國的
1940年5月10日,在經過了一年「沒有交火」的奇怪戰爭之後,納粹德國對法國進行了大規模進攻。滿懷信心的英法聯軍按照預定計劃對德國實施反擊。可是德國的坦克卻從英法聯軍認為根本不可能的阿登山區沖了出來。僅僅一個多月,法國的部隊就已經被徹底擊潰。1940年6月22日,沮喪的法國將領便在貢比涅森林中的一節火車車廂中在投降書中簽了字,希特勒就坐在1918年法德簽署停戰協定時法方代表福煦元帥坐過的那把椅子上,接受了法國的投降。
可以說,法蘭西之戰是1918年的腦子和1940年的腦子的戰爭,是步兵師與坦克師的戰爭,是步兵部隊與機械化部隊的戰爭。德國人的進攻計劃,在戰前的英法聯軍「鐮刀閃擊」方案。
1939年波蘭被征服後,希特勒把目光投到了西歐。在希特勒的眼裡,要為德國人贏得所謂「生存空間」,要通過戰爭途徑,為德國賺取大量的土地和資源。希特勒對蘇聯恨之入骨,對社會主義恨之入骨。在他的眼裡,不拔掉蘇聯,是不能算贏得勝利的!但要打掉蘇聯,消滅他所謂的劣等的蘇聯人,不得不考慮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是個中歐國家,讓世世代代的德國軍人最頭疼的就是兩線作戰問題,德國西面的法國和東面的俄羅斯。希特勒認為,要想最終打垮蘇聯,實現歐洲霸權,就必須先平定西歐。於是就有了1940年對西線的進攻。
德國對法國的侵略最終法案就是「鐮刀閃擊」,鐮刀閃擊與以往的法案大大不同,極富創新與冒險。從圖中可以看出鐮刀閃擊的大致內容。德國軍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最為龐大的B集團軍群首先向荷蘭和比利時發動進攻,吸引英法軍隊主力。南面的C集團軍群對馬奇諾防線實施佯攻,牽制馬奇諾防線的守軍。之後,集中的德國裝甲精銳的A集團軍群從阿登山脈發起攻擊,在盟軍中央打入一個巨大的楔子,之後揮師北上,從側翼和後方,對盟軍主力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現在網上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如果德國當初沒有採納曼施坦因的「鐮刀閃擊」,而是採用德國最高統帥部最初制定的「黃色方案」,那麼德國人將遭到徹底的失敗。那麼,現在假設的就是德國如果按照黃色方案對法國實施進攻,戰爭的結果會是怎樣,也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假設德國仍以原有兵力實施攻擊,投入西線作戰的總兵力為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B集團軍司令仍為伯客,A集團司令仍為龍的施泰特,C集團司令官為勒布。如圖中的「黃色方案」展開行動,A集團軍群將不會有裝甲部隊。由此,B集團軍群的實力將被加強,原本A集團的裝甲部隊會配屬給B集團,而A集團將以步兵為主,配合B集團行動,同時應對法國有可能的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方向的進攻。C集團已原有兵力正面面對馬奇諾防線,爭取有所突破。而英法軍隊按照甘默林將軍的布雷達變體方案,已阿登地區為軸,向轉門一樣保持一線,已很長的正面進入比利時和荷蘭,直到左翼部隊到達荷蘭南部的布雷達,形成荷軍,比軍,法軍以及英國遠征軍的一體防線。盟軍統帥部依照原計劃,在比利時與德國軍隊尋求決戰。此時,盟軍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
1940年5月10日,戰爭爆發,德國B集團軍空軍首先向盟軍的機場,軍隊集結地域,和重要防禦工事進行轟炸。德國空降部隊會在荷蘭和比利時縱身實施空降。這一方向的進攻會與法蘭西戰役初期的情形一樣,德國的空軍的容克轟炸機將癱瘓盟軍的機場和交通線,梅塞施密特戰斗機將在空中與盟軍奪取制空權,並將其擊垮。德國空降部隊會如期攻佔阿爾貝特運河上的艾本艾邁爾要塞。B集團的裝甲師將在司徒卡俯沖轟炸機的支援下對荷蘭和比利時進攻。很快,在空降部隊的配合下,後來趕上的B集團部隊將佔領整個荷蘭。此時,英法盟軍將按照原定計劃前進在通往比利時的路上。由於愛本愛邁爾要塞很快實現,甘默林的布雷達變體失效。這樣的情況下,盟軍只有撤退,退出荷蘭的計劃,在比利時准備防禦。綜合德國裝甲部隊在波蘭的閃擊作戰,德國人會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擊潰盟軍部隊,況且德軍擁有制空權,盟軍部隊陷入混亂。按照歷史,A集團的部隊原本會突破色當和迪南之間的馬斯河。之後北上分割包圍盟軍主力。但此時設想的是,德軍的進攻方案是黃色方案。那麼盟軍和德軍將在比利時進行正面的主力決戰。可是既使沒有A集團的突破,德國也絕對不會陷入被動。作戰方案的改變不等於戰爭形態的改變,不等於雙方所尊奉的軍事理論的改變。根據德國人的一貫做法,就如同在蘇德戰場的常用伎倆,會組織裝甲部隊進行鉗形突擊。德國的右翼部隊極有可能沿著海岸線與左翼的部隊對盟軍進行分割包圍。整個B集團的左翼將有A集團保障。戰爭時間很難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盟軍潰敗的速度不可能向實際中的那麼快,達到這種程度可能需要超過兩個月的時間。盟軍的撤退方向也將不是敦刻爾克,而是法國內陸,巴黎方向。那麼,著名的敦刻爾克計劃可能大大縮水。之後的求和實際發生的戰事大大不同。但是綜合德軍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在法國南部發生的戰事來看,盟軍早已沒有主動權,只能通過環形防禦進行抵抗。所以德軍依舊會取得勝利,只是戰爭時間會長達數月,德軍的損失也會成倍增加。
『柒』 當德國從法國撤離時,為何希特勒要下令炸毀巴黎
由於肖爾鐵茨上將的違抗命令,法國巴黎,尤其是埃菲爾鐵塔和巴黎聖母院才能保存下來。因為他的決策,巴黎,以及眾多的人類藝術品才能保存下來。一向以服從命令著稱的他,違背了希特勒炸毀巴黎的命令,後來甚至被法國授予紀念章。
戰爭沒有人性,但是人類有,或許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軍人也能夠明辨是非,能夠違背希特勒的命令,保存下人類的結晶的肖爾鐵茨上將,在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英雄呢。
『捌』 二戰中德國什麼時候投降的
1945年5月9日,德國簽訂投降書,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8)德國什麼時候從法國撤退的擴展閱讀:
戰爭經過
1939年9月,波蘭覆亡。 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 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 企圖迫使英國屈服。 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玖』 二戰中法國從戰爭開始到投降多長時間
10個月。二戰中法國從1939年9月對德國宣戰,1940年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共10個月。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
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貢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簽署了向德國投降書。
(9)德國什麼時候從法國撤退的擴展閱讀
根據停戰協定的條款,德國將佔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法國新總理菲利浦·貝當元帥接受了這些條款。許多法國人立刻指責說這些條款太刻苛。
法國作家安德魯·蓋德寫道:「昨天當我們聽到貝當在電台的講話時,我們幾乎完全處於一種麻木狀態。這是一場骯臟的詭計。把半個法國拱手讓給德國人之後,怎麼能說法國未受損害呢?」
貝當任新政府總理不到一周。保羅·雷諾因拒絕與希特勒簽定停戰協定而辭職之後,由貝當組成了新的內閣。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他雄辯的講演中,呼籲法國堅持抗擊希特勒的戰斗。但貝當對此毫不理會。
丘吉爾在對議會發表的演講中說:「如果我們勇敢地抵禦希特勒,整個歐洲就會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陽光燦爛的廣闊原野。但是如果我們失敗了,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包括我們所熟悉所關切的各國,將陷入一個新黑暗時代的深淵。」
丘吉爾意識到他的講演不能阻止德國人的侵略。因為他也承認,法國戰役已經結束,英國戰役即將開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戰。
『拾』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什麼投降德國
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