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品
巴黎聖母院,悲慘的世界
2. 請問維克多,雨果的所有作品分別有哪些
維克多·雨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諾曼底」號遇難記》、《笑面人》等。
1、《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3、《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
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4、《「諾曼底」號遇難記》,作者維克多·雨果,19世紀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九三年》,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彌漫。速度快,負載大的「瑪麗號」筆直朝著「諾曼底號」逼了過來,在「諾曼底號」的船身上削開了一個大窟窿,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地指揮大家井然有序的逃離。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卻與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5、《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866-1868年,1869年發表。
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里,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
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
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
安娜女王借機製造宮廷陰謀,宣布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3. 七子之歌是出自法國大作家雨果車手的嗎
不是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其中,《七子之歌·澳門》被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改編選作主題曲,由於該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主題曲。此外,《七子之歌·台灣》與《七子之歌·廣州灣》也被改編譜曲為現代歌曲。描寫中國被侵犯的土地。
及時採納
4. 雨果的所有詩歌有哪些
維克多?雨果(1802DD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小說家,戲劇家,理論家,同時也是法國浪漫主義偉大的詩人。他生於法國東北部貝尚松省。他的父親是拿破崙部下的將軍。雨果幼年曾隨父行軍去過義大利、西班牙等以風光明媚著稱的濱海地帶。11歲時,他跟隨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住在一個叫佛依央丹的古老修道院的大花園旁邊。雨果的母親信奉舊教,擁護王室,這對青年時代的雨果的政治立場,是不能沒有影響的。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對浪漫主義先軀作家夏多布里昂推崇備至,「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一事無成」。他的文藝生涯是從詩歌寫作開始的,而這些青年時期的創作,總的來說,形式是傳統的,內容是保守的。後來由於大勢所趨,他才逐漸接受了新興的浪漫主義。1827年《克倫威爾序言》的發表,使他一舉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這以後的16年(1827DD1843)里,他以驚人的才華,寫作並出版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小說方面《巴黎聖母院》,散文方面有《萊茵河游記》,詩歌有《東方集》、《秋葉集》、《微明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5種,劇本有8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低爾那尼人《瑞?布拉斯》及《衛戍官》。1843年3月《衛戍官》上演失敗,使雨果深深感到浪漫主義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他的大女兒萊阿波蒂在新婚蜜月旅行中,和夫婿同舟溺死。在這雙重打擊下,雨果雖未完全停止寫作,但他的主要活動卻已開始移到政治方面。
雨果在波旁王朝時期曾經是正統主義者;在七月王朝時期,他和路易?菲利普妥協,擁護君主立憲政體;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走上共和主義的道路,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並於1849年參加立法議會。為了捍衛共和,他勇敢地揭露了路易?拿破崙的陰謀政治。1851年十二月二日政變後,他被迫流亡,先是在比利時首都避難,後遷往英吉利海峽英屬澤西島,最後又轉往根西島。
「政變」使他的政治事業遭到徹底失敗,卻給他的文藝創作帶來了新的機緣。在流亡期間,他的精力更加旺盛,寫出了他的三部重要詩歌作品:《懲罰集》(1853),《靜觀集》(1856),《歷代傳說》(1859),同時,還整理完成了他在40年代就開始醞釀的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1862);還寫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1865),及小說《海上勞工》(1866)。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垮台,雨果立即回到巴黎,和巴黎人民一道,經受圍城期間的嚴峻考驗。當時的雨果對緊接著發生的巴黎公社起義並不理解,認為這是兄弟閱牆之分,但在起義者遭到凡爾賽劊子手的殘酷鎮壓時,他又挺身而出,為公社辯護,呼籲全部赦免公社社員,並讓公社的流亡者在布魯塞爾他的住宅里避難。在這之後的15年中,他繼續致力於寫作,詩歌方面有《凶年集》,《做祖父的藝術》,《歷代傳說》第二卷、第三卷,《精神的四種風向》,《百弦集》等。小說有《九三年》以及其他作品多種。他受到全體法國人民的尊敬:人們贊揚這位不知疲倦的天才作家,人們愛戴這位共和主義的老戰士。在他逝世之日,法蘭西舉國為之誌哀。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北京圓明園,雨果曾對這一掠奪行為,提出了嚴正的譴責。(節選)
5. 法國雨果的代表作有哪兩個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6. I dreamed a dream是什麼啊
I dreamed a dream是《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幫助過的妓女芳仃身患結核病,在醫院里等死時的唱段。她思念她的女兒珂賽特,珂賽特已被冉阿讓收養帶去了巴黎,芳仃希望女兒能得到幸福,一邊回想年輕時她自己對生活抱有的夢想。這是一個絕境中的女人的最後一絲念想。
歌詞翻譯:
我夢到往日的一個夢,
那時充滿希望生命也有價值,
我夢到愛永不凋零,我夢到上帝是寬容的,
那時我仍年輕無懼~
我浪擲夢想,而無需付出任何代價,
無歌不唱,無酒不嘗
然而老虎卻在夜裡,帶著他們低沉如雷的聲音來到~
他們將你的希望撕裂,他們讓你的夢想幻滅。
然而我還夢想他將來到我身邊,
我們將在一起生活,
但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有我們無法預測的暴風驟雨。
我曾夢想著我的人生,
完全不像我現在地獄般的生活,
現在完全不像我曾經想像的,
如今這現實的生活已經扼殺了我昔日的夢想。
7.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作品除了《悲慘世界》外,還有什麼
狂人日記
8. 法國雨果的代表作有什麼
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9. 雨果有哪些著名作品.急需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說「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什麼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10. 雨果作品分別有哪些被搬上舞台或者熒幕他們分別是什麼那一年被改編改編情況最好能大致介紹一下!謝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該劇根據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悲慘世界》改編而來。由鮑伯利(Alain Boubli)和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作詞作曲
影片《悲慘世界》根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35年由美國聯美公司出品。
導演忠實原著風格,運用電影藝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為闡明主題服務,將眾多的人物、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組織得有條不紊,內容充實而不臃腫,情節曲折而不雜亂,准確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演員出色的表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冉阿讓的扮演者以其質朴、自然的表演,將外表冷峻剛毅、內心細膩深沉的冉阿讓一生思想變化的全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第一幕從〈大教堂時代〉開始由葛林果主唱,剛開始的聲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對巴黎建築群所描寫出史詩般的感覺,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稜角分明,很符合一個法國行吟詩人的浪漫氣質,使開場的演出很讓人的眼睛為之亮起來,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開始然後是〈非法移民〉由克婁潘唱,將那些無家的遊民的真實寫照唱了出來,他們的命運是社會造成的,是社會的階級和不公平帶來的,所以克婁潘的強調是和義憤填膺的是充滿了抗爭和控訴的,正如他在後面的幾出戲中都唱到了「控訴」「推翻」字樣的唱詞。
巴黎聖母院 (1939)(影片)
巴黎聖母院 (1956)(影片)
鍾樓怪人Ⅱ (2002)(影片)
鍾樓怪人Ⅰ (1996)(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