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的歷史最早追溯於哪個時代
我的歷史最少是屬於很早很早的時候,是好幾百年以前的事情。
『貳』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叄』 法國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法國歷史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佔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佔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
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
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法國。
從克洛維到雨果·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 10~15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卡佩王朝(987~1328年)和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
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16~18世紀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斗爭的序幕。
1559年義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之間,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繫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肆』 介紹一下法國歷代王朝
1、墨洛溫王朝
墨洛溫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
它存在於481~751年的西歐,疆域相當於當代的大部分法國與德國西部。
「墨洛溫」是英文「Merovingian」的音譯,其源於中世紀拉丁語,意思是「墨洛維的兒子」。相傳,墨洛溫王朝以創立者克洛維的祖父、荷蘭地區的法蘭克人酋長墨洛維的名字命名。
墨洛溫王朝奠定於其第一個國王克洛維,克洛維去世後,王國被分給的他四個兒子,因而王國在克洛維之後長期處於鬆散的狀態,最終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2、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法語:les Carolingiens,舊稱Carlovingiens,中世紀拉丁語:Karolingi)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
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
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加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帝國的規模在其成立之初就在1,112,000平方千米(42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
疆界南至科爾多瓦(824年之後是潘普洛納王國),北至丹麥; 西部有與布列塔尼公國一個短的陸地邊界,東部和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有漫長的邊界,他們被帝國擊敗,大片領土歸入帝國。
在南義大利,加洛林帝國宣稱的主權被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的殘余貝內文托公國統治。
3、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 Capetian Dynasty) (987~1328)法國封建王朝。因建立者雨果·卡佩(987~996在位)的姓而得名。其實不能完全叫姓,因古代歐洲貴族都沒有姓(常以封地地名為姓)。
之所以被稱為卡佩,是因為建立者雨果·卡佩喜歡一種名為「卡佩」的短披肩。Capet對來源於cape是斗篷的意思。
4、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又稱華洛亞王朝。
14~16世紀統治法國的封建王朝。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繼承王位(1328~1350),建立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時期,內外戰爭頻繁。王朝初建,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名義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爆發英法百年戰爭。
戰爭期間,1358年發生E.馬塞爾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和扎克雷起義。15世紀初年,瓦盧瓦家族的兩個旁系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互相傾軋,內訌延續近30年之久。
從1494年起,瓦盧瓦王朝同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義大利而連年作戰,直至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條約》締結後才停戰。
1562~1598年又爆發宗教戰爭。百年戰爭時期,王權一度衰落,15世紀初,王權逐漸加強,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國的統一,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在位),建立君主專制。
瓦盧瓦王朝時期,市民階層迅速崛起,作為第三等級的代表開始與特權等級角逐。文藝復興達到高峰。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1574~1589在位)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1589~1610在位)。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
5、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
波旁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6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王朝世系
『伍』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的歷史背景
有幾個階段
1800-1815 拿破崙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 稱霸歐洲 所向披靡
1815-1875 不斷的革命 政權更換頻繁 內憂外患不斷 巴黎公社的興起和滅亡
1875-1900 穩定發展 准備對德國的復仇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戰
希望能夠幫到你。~
『陸』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法國在1800年至1900年當中初期是法國大革命,中期是歐洲革命與巴黎公社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志比較普遍。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1848年12月,將近半個世紀前叱吒風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僅僅四年後,波拿巴王朝復辟,共和國總統搖身變成了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就此退出歷史舞台,法蘭西帝國迎來了他的最後一位皇帝。
巴黎公社,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於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被認為標志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過一個世紀的艱難革命,法國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並與英國聯手。但也和德國成為世仇。
『柒』 真正接近近現代概念疆域的法國歷史是從什麼時期
英國的海外領土比法國少多了,而且地位不一樣。法國的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瓜德羅普、馬約特和留尼旺島已經是完完全全的本土待遇了,在法國國民議會有完整的議會席位,屬於歐洲聯盟——僅僅只是地理上沒有和法國本土連在一起而已;英國的海外領土多數可沒有這些待遇。
其實這於法國和英國在殖民統治上的思路不一致有關——法國是大陸上的單一制國家,具有一貫以來的中央集權的傳統,因此拿到殖民地以後傾向於將其「教化」到與法國本土相同的文化和政治體系裡去;簡而言之,就是收獲其土地,教化其人民,使其成為完完全全的法國領土和人民。
戴高樂時期發生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就是因為戴高樂政府希望把阿爾及利亞本土化,而阿爾及利亞的土 著不情願造成的(現在估計還要這么做的話阿爾及利亞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要開心死了,終於不用偷渡了)——而且當時阿爾及利亞已經有100多萬法國移民了, 由此可知法國是把阿爾及利亞一直當本土看待的。
英國的殖民統治更看重商業利益,並非太計較領土的得失和人民的教化——通常英國在非盎格魯系的殖民地(如非洲、印度、香港等地方)不會強制推行英國本土的政治制度和教育體系,也不會讓當地土著獲得居留英國本土的權利。
英國一般在維持住殖民地的主要港口等據點的情況下,讓殖民地自己推動內部自治,讓土人們用自己的傳統方式進行自我管制和教育就行了。正因為英國沒有像法國那麼強的要求把殖民地本土化的思維,所以最終大部分都和平獨立了。
那些盎格魯系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曾經的白人南非)最終成為了英國的平等夥伴並 建立了英帝國,最後吸收了那些土人建國後的前英國殖民地形成了類似於聯合國那樣的鬆散的國際經濟政治協調機構——英聯邦;法國就是把所有的殖民地變成了自 己的大區和省,和法蘭西島大區巴黎省一樣的省。
其實法國和中國比較像,喜歡吞並別人後將其郡縣化——中國的土地就是從黃河流域一路擴張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雲貴高原、河西走廊、蒙古高原、西域、滿洲、青藏高原,一路先殖民,後移民,再設立縣、道和省,將其成為「中國領土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
其實法國還是不如英國。英國有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這樣的同心同德的英裔居民為主導的國際好夥伴(其實美國快要成為拉丁裔主導了……);但是世界上並沒有第二個以法裔居民為主導的國家可以成為法國的好基友(如果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獨立的話可以算……)
編輯於 2014-04-18 2 條評論
贊同4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CocoaBob,Geek@Paris
13eyes、Lingchen Zhu、嘲風 等人贊同
這也是我一直想問的問題……
不過我想,對法屬蓋亞那的人來說,坐享法國福利總比獨立後受鄰國威脅好……
而且法屬蓋亞那是歐洲重要的航天中心,雙方都不會輕易讓它獨立的~
在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是版圖最接近現代的時期,因為法國海外殖民地的頂峰,最後在一戰後,成為世界第二大殖民地面積大的帝國
『捌』 法國擁有多久的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發「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