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英法和法國有什麼區別

英法和法國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2-04-28 17:35:23

『壹』 英國與法國在20世紀時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共同點。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法國是民主共和制。共同點就是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代表資產階級利益。

『貳』 英國與法國的政治體制的異同點

相同點:它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不同點:
1、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1)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①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議會制的國家。因此,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
②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主要有國王(這是英國政體的顯著特點)、議會和內閣。國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級官員,有權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有權批准法律。但實際上,國王只是一個「虛位元首」,受到許多法律規定的嚴格限制,僅具有象徵性的地位,真正的國家權力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中。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監督權,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必須從議會中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
(2)英國首相權力越來越大,責任內閣制變成首相內閣制。
(3)兩黨制。保守黨和工黨輪流組閣。但從2010年這兩黨的競選情況看,都未獲過半議席,保守黨與自民黨結成聯盟,組建新政府,這是否意味著英國也像法國一樣也要實行多黨制呢?
2、法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1)半總統半議會制。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權,政府中仍設內閣總理,向議會而不向總統負責。既有議會制特徵,又有總統制的特徵。
(2)行政雙頭制。由於總結和總理都有行政權,人們把法國行政體育場體制稱為「行政雙頭制」。
(3)多黨制。在法國,始終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只有多黨聯盟才能組閣

『叄』 英國和法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兩國建立了不同的政體形式。簡述當代英法兩國政體不同的表現及原因。

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政體。
(1)區別:①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法國議會只是立法機關。 ②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是虛位元首;法國總統則是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 ③英國是兩黨制,由議會多數黨組閣;法國議會中有許多黨派,往往是幾個黨派聯合才能形成議會多數黨派並組成多黨聯合政府。 ④英國首相由議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比英國首相要小的多。
(2)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和政治傳統有所不同。
①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不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比封建勢力強大,迫使其妥協,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封建勢力比資產階級強大,二者之間無法達成妥協,資產階級只能採取徹底的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
②政治傳統不同:英國比較保守,善於妥協,往往採取漸進的方式,因而形成君主立憲制。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展開了猛烈批判,形成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影響了法國政體。

『肆』 英國和法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兩國建立了不同的政體形式。簡述當代英法兩國政體不同的原因。

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法制政體,法國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從政體結構看,兩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存在差異是由於其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和政治傳統有所不同。
①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不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比封建勢力強大,迫使其妥協,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封建勢力比資產階級強大,二者之間無法達成妥協,資產階級只能採取徹底的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
②政治傳統不同:英國比較保守,善於妥協,往往採取漸進的方式,因而形成君主立憲制。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展開了猛烈批判,形成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影響了法國政體。

『伍』 英法專制制度有何不同

不同點:

  1. 經濟狀況不同,導致階級基礎不同:英國發展最快,新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結成聯盟,成為英國的專制基礎。法國雖有資產階級萌芽,但農村封建勢力強大,故有資產階級貴族化和貴族聯合支持王權。

  2. 作用不同:英法初期推行重商主義,保護鼓勵工商業發展;

  3. 專製程度不同:法國王權最強大,英國家次之。


相同點:兩國家都是在16世紀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有所發展、政治實現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 形成方式相同:英法通過把政治改革、武力鎮壓和教會民主化相結合的方式形成;

『陸』 17、18世紀的英法兩國有何不同

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路易十四實行了社會變革。

不同點:

原因:英國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矛盾。法國是封建割據勢力阻礙了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封建割據同中央集權的矛盾引起。

方法:英國從議會斗爭走上革命道路;法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對象:英國針對封建專制制度;法國針對封建割據勢力。

領導力量:英國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法國是以當朝國王為代表的封建勢力。

經濟基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發展;法國資本主義經濟處在興起時期。

性質: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法國是封建勢力內部斗爭。

變革進程:英國經過內戰和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歷經半個世紀取得勝利;法國任用柯爾伯,推行重商主義,以改革使國力強大。

結果:英國推翻封建專制的君主制,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法國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

影響:英國革命為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法國把專制制度推向頂峰,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柒』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議會誕生原因,區別,各自影響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會議的比較

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英國在十三世紀末形成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議會,法國於十四世紀初產生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三級會議,兩國的政治制度由此而過渡到了等級君主制階段。但在此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議會和三級會議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最後的命運也大相徑庭。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英國的議會是在反對王權的斗爭中由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的。御前會議是英國封建社會初期由國王召集全國最大的封建主組成的會議,主要是為國王提供咨詢、商討國事、決議重大決策等。御前會議又分兩種:御前大會議和御前小會議。御前小會議一般由少數大教士、大貴族和王室成員參加,經常召開;御前大會議除了小會議的成員外,還有直接接受國王封地的中小貴族參加,每年召開三次。

御前會議的存在,使英國王權受到一定製約十三世紀,封建主以御前大會議為陣地,聯合新興市民,反對國王濫用權力,先後簽署了《自由大憲章》和《牛津條例》限制王權。孟福爾又把市民代表正式納入議會,議會的成員和職能逐漸定位。1295年「模範國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議會正式形成。此後,它不僅定期召開,而且職能不斷增多,至十六世紀已獲得了立法權、決定賦稅權、對政府的監督權及參與重大決策權等,成為英國上層建築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實體。對此,都鐸晚期著名的政論家胡克作了這樣的描述:「英國議會是本國所有政治權力賴以存在的基礎。」

中世紀末期,隨著王權的增長、專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過操縱議員選舉、控制議長人選、蒞臨議會訓話等方式來影響議會,議會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議會的組織形式及功能卻仍然存在著,所有重大立法都只能藉助議會才能完成,國王只能利用、引導而不能繞開議會,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著重大作用。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無視這一事實,鼓吹君權神授,不容許議會對王權的限制,最終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中,專制王權被推翻,議會一時成為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經過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反復後,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議會由封建的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變為近代的國家權力機關。隨著內閣制的形成和三次議會改革的完成,議會最終成為英國近現代的民主權力機關和政治制度的核心。法國的三級會議淵源於王室大會議,即國王與其直屬附庸之間以權利和義務關系組成的政治組織。

十一世紀之前,由於法國王權衰微、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主藐視國王作為其領主的權利,拒絕出席王室大會議,使王室大會議形同虛設。十一世紀後,藉助新興市民的支持,王權逐漸強大,封建主才逐漸回到王室大會議。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產生與發展,許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成為直接聽命於國王的附庸,其代表也開始參加王室大會議,但他們的地位並沒有固定。直到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激烈斗爭中,為了取得國內各階層特別是新興市民對自己的支持及徵收新稅,邀請教士、貴族、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開會,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批准國王的賦稅,法國的三級會議正式形成。

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獲得的只是賦稅的討論權,召開的目的是讓代表們履行作為封臣的納稅義務。十四世紀初,在對付教皇的斗爭中,法王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三級會議全力支持國王,王權得以壯大。英法百年戰爭前期,法國被打敗、國王被俘,國王的權威下降,王太子被迫於1357年頒布「三月敕令」——三級會議定期召開,有批准賦稅權監督政府權等,三級會議的權力由此發展到了最高峰。遺憾的是這在法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緊接著百年戰爭後期,面臨亡國危險的法國,國王成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力支持。

1439年,三級會議決定,國王可以不經三級會議的批准而徵收新稅,把自己的基本權力拱手讓給了國王。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提高了法國王權的威望,國王趁勢進一步加強王權,以國王為中心的專制機構逐漸擴大,三級會議在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縮小,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召開一次,到1614年後便停止了召開,國王控制了國家全部權力。1789年,在法國專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國王路易十六又揀起已經廢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力圖通過它克服危機、挽救法國。但三級會議無法起到協調矛盾、克服危機、促進改革的作用,資產階級為首的第三等級也無法利用它來反對王權。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等級拋開三級會議單獨開會,宣稱自己是代表全體國民的國民議會,要制訂憲法,限制王權。至此,法國的三級會議被徹底畫上了句號。

黑格爾曾指出:國家制度是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一種權力機關,在不同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演繹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中世紀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的不同命運同樣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導致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形成背景的差異。英國中世紀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質,大貴族組成的賢人會議享有較多的權力。「諾曼征服」後,英國形成了比較強大的王權,御前會議代替了賢人會議,大貴族的傳統權力受到了抑制,但貴族們並不甘心,一旦王權衰弱或出現危機,他們就伺機反抗,聯合起來爭取自己固有的權利。英國議會正是形成於這樣一個王權出現危機的歷史轉折時期:十三世紀,英國國王不僅在與法王爭奪領土的斗爭中接連敗北,在與教皇的較量中也伏首稱臣,國王的權威大大下降,貴族們趁機爭取自己的權利。封建主、教士聯合對國王不滿的市民、騎士結成聯盟對抗國王、限制王權,這種斗爭促使了議會逐漸形成。而法國早期歷史上諸侯林立、王權弱小。城市興起後,市民為發展經濟,支持與他們同樣反對封建割據的王權。在封建割據阻礙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加強王權成為歷史的進步趨勢;在反對教皇、維護法國民族利益的斗爭中國王又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王為了取得和利用社會有產階層的財政支持,主動召集了三級會議。一言概之,英國議會形成於王權強大而又遭到削弱的歷史轉折關頭,限制王權是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呼聲,議會是社會各階層自下而上限制王權的結果;而法國的三級會議出現於王權弱小卻又需要加強、加強王權成為歷史進步趨勢的時代背景下,由國王自上而下組織召開的。這使議會與三級會議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即限制王權與加強王權。

第二,兩者本身的差異。法國的三級會議是王權加強過程中的一個事件,是國王主動召開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它沒有規定何時召開,多長時間召開一次,召開與否由國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徵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會議的內容也由國王決定,會議完全操縱在國王手中。而在英國,議會是從傳統的權力機構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在反對國王、限制王權的斗爭中,議會的權力及功能逐漸明晰,《牛津條例》還明文規定了議會必須一年召開三次及召開的時間。英國的議會一開始就是代表混合開會,雖然十四世紀後形成了兩院,但總的說來,議會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家政事的,國王與議會處於平行而又相互制約的地位,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議會通過自己的斗爭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就是三個等級分別開會,只有在向國王作出答復時才聚集在一起,從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三個等級各有一票表決權,各等級之間界限分明、矛盾與分歧明顯,國王高居三級會議之上,往往利用三個等級之間的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級會議的主要職能是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就國王的新稅發表意見,但並不是國王徵收新稅必須得到三級會議的批准。事實上,三級會議從來沒有取得表決稅案的大權,只是在討論稅收的同時,可以向國王提出一些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作為補償。參加三級會議的代表,可以說並不是在行使權力,而是遵照國王的命令,以盡「金錢援助」的封建性義務。而在英國,御前會議的權力是議會權力的淵源,《牛津條例》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對議會的權力范圍作出了規定,包括立法、賦稅及對國家各方面事務的決策權力。議會代表通過不斷斗爭,使議會成為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賦稅的唯一權力機關、對政府有力的監督機關。

第三,兩國政治傳統的不同。英法早期的歷史發展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傳統。英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主要表現為氏族會議基礎上演變成的賢人會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王的一切重大決策必須由賢人會議通過,院的多數席位,控制了議會下院,使議會下院的力量和影響日益擴大。新興政治力量的興起,使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強,為反對國王的專製做了充分的准備。

十五世紀,法國的經濟特別是工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法國資本主義向農業滲透的過程非常緩慢,農業中也沒有出現英國似的新貴族,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有同盟軍,勢單力薄,還不足以形成左右法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法國資產階級的成長是與王權的強大及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同步的:中世紀中期,市民在經濟上支持王權,王權從政治上為市民發展經濟服務,王權與市民互為聯盟;中世紀末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中,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在國內對工商業實行保護、支持政策,在國外積極尋求海外市場,這些內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使資產階級謀求政治獨立的願望微弱;十六世紀後,在價格革命和義大利戰爭的影響下,法國政府的開支不斷增加,為彌補財政虧空,大量增加國稅、發行公債,資產階級又紛紛充當國王的包稅人、債權人,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更加密切。為了尋求政治地位,發了財的資產階級往往通過買官鬻爵擠入統治階級行列,成為「穿袍貴族」,這在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參政心理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其實現政治獨立的激情,增強了對王權的依賴。這樣,法國資產階級既得到了國王的庇護與恩惠,也受到了王權的控制,他們與王權互為聯盟的最終結果是王權借資產階級的支持而強大,資產階級因王權的庇護而沒有成為堅挺的政治力量。對此,恩格斯曾指出:「王權和市民的聯盟發端於十一世紀,……直到這一聯盟幫助王權取得最後勝利,而王權則以奴役和掠奪報答了他的盟友為止。」

同樣是城市興起、新興政治力量的出現,在英法兩國卻出現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趨勢。「在英國,農村和城市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王權,而在法國,這種融合主要是通過王權促成的,因而造成了根本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結果」。

第五,重大歷史事件對兩國的影響不同。1337-1453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強化了法國的專制王權,削弱了英國大貴族的力量、強化了議會力量。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精神至上,王權成為民族統一的象徵。戰爭的最後勝利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國王的威望,國王趁機加強王權,不斷強化專制機器。與此同時,法國的舊貴族積極參與戰爭,在戰爭中立了一定的功勞,戰後他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成為王權的隱患,為對付他們,國王進一步發展專制機器,最終建立起了絕對專制的王權。

而在英國,為支持百年戰爭,討論賦稅成為議會的主要內容,議會通過控制稅收迫使國王讓步,不僅獲得了彈劾權、財政監督權,還獲得了參與重大決策的權力。不僅如此,1339-1340年英王愛德華在歐洲大陸作戰期間,議會還承擔起了後方供應和國內治安的責任,進一步提高了議會的地位。英國是百年戰爭的最後失敗者,戰爭結束後,英國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封建主因戰爭失敗而分裂,兩大貴族集團組成兩大陣營,為了爭奪國家政權互相斯殺。這場內戰使雙方兩敗俱傷,封建主勢力一蹶不振,國王轉而尋求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亨利八世時成立的國王的咨詢機關——樞密院的成員大多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地方官吏也多由他們擔任。這時的英國王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支持之上的,王權強大的基礎是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一旦這一聯盟破裂,王權就會大大削弱,已經發展起來的議會就有戰勝王權的可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正是以議會為陣地最終戰勝王權的。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也對英法兩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以議會的名義進行的,從十四世紀中葉起,英國議會連續頒布「有祿聖職銓敘法」和「蔑視王權警告法」等法律,限制教皇在英國的權力,1534年,議會又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實現了民族化的同時,也使英國議會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議會成為唯一擁有最高權威的全國性代表會議,議會法成為真正的最高法律。

國王雖然是國家和教會的最高首腦,但正是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案才使國王的權威有了實際的保證,國王也極力維護議會的權力和地位。宗教改革後國王被明確宣布為議會的成員,成為議會的組成部分。1585年財政大臣威廉·塞西爾說:「上院貴族是議會的成員之一,代表全國平民的下議員也是議會的成員,女王陛下亦然。」可見宗教改革後,議會變成國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體的機構,議會在一定程度上已居王權之上。

法國的宗教改革是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的: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頒布國務詔書,規定法國宗教會議的權力高於教皇;1516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簽定「波倫亞協定」,規定法國的高級教職由國王任命、教皇批准,教職人員對國王忠貞不二。通過這些,國王控制了法國的教會,實現了教會民族化的同時,教會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並成為專制王權的工具。

由上述可見,作為封建等級代表權力機關的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既與兩者本身的不同有關,更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政治、經濟及歷史發展的結果。通過對兩者歷史命運的關注,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世紀中後期兩國的歷史及政治變遷,同時也加深我們對古今各國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認識。

『捌』 簡述英法兩國政體的差異

英法兩國政體的異同:1、英法兩國政體的不同點(異):(1)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2)從政體結構看,兩國存在以下明顯的差異:①從權力機關看——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法國議會只是立法機關,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與英國相提並論。②從國家元首看——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是「虛位君主」;法國總統則是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③從政黨制度看——英國是兩黨制,由議會多數黨組閣;法國是多黨制,議會中有許多黨派,往往是幾個黨派聯合才能形成議會多數派並組成多黨聯合政府。④從政府首腦看——英國首相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較之英國首相要小得多。2、英法兩國政體的共同點(同):(1)英法兩國政體分別代表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兩種基本形式。(2)盡管二者存在諸多差異,但從其實質和作用上看,卻是異中有同,殊途同歸。①、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來看,英法兩國的政體都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形式。兩國的政權都是資產階級政權,執政的根本目標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②、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來看,英法兩國執政黨的階級性質相同。執政黨的階級性質體現了國家政權的性質。英法兩國的右翼政黨始終是資產階級的代表,號稱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左翼政黨也已經公開充當資本主義制度的捍衛者,與右翼政黨沒有本質區別。③、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來看,英法兩國都出現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的趨勢。④、就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言,英法兩國的政體,都漸趨成熟。但是也都面臨著諸多困擾和弊端,這些都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所導致的,是無法通過調節政體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的。(2009江蘇高考)本題抽樣均分為6.48分。英國在17世紀中期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曾一度推翻國王、建立共和國;「光榮革命」後君主制經過改造得以保留下來,並逐步形成了為資產階級政權服務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在18世紀資產階級大革命中,徹底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其政權組織形式幾經變化,形成了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

『玖』 英法兩國政體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形式上的國家最高元首,權力中心在議會,又因為實行內閣制,通過選舉,議會中的多數黨上台組閣成為首相,首相既掌握行政權,又可影響議會,實際上掌握國家實權。
法國是民主共和制,人教版教材認為總統是國家的權力中心,和美國一樣,嶽麓版教材認為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所以有人說是半議會半總統制 ,或行政雙頭制(雙首長制:總統總理)

與英法和法國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8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5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8
© Arrange www.futurenetexpo.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