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法國 作家的地位如何
這個問題比較雷人呀,作家也分很多種吧。知名的,不知名的。通俗的,暢銷的。反正總的來說,法國作家的分類比國內要細,因為讀書的人比國內多,各人的口味也不一樣,各類作家都有自己的FANS,不過,也要是有點真才實學的。靠炒作的作家一般也就是過眼的煙雲了。不過,中國作家在法國想混得好就比較難呢,語言的原因。這兩年中國題材的小說是開始越來越多人去看了。但是大多是翻譯得不錯的。有一個中國女作家直接用法語寫小說的,她也出了不少書了,還是比較有名的。
㈡ 法國傑出的文學家有哪幾位
㈢ 為什麼法國著名作家會如此之多
除了法國作家之外,英美也有很多這種所謂的世界文學名著,我自學過英美文學,這些作家的書也很有名,各大書店肯定都有,比如說莎士比亞,海明威,夏洛蒂。而且自中法文化年開展以來,中法關系一直都很好。那時候中俄關系很好的時候,到處都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如果現在在書店裡真的都多放了點法國的書也是情有可原。說實話,我覺得這種書讀過就行了,雖然是經典,但是與我們沒什麼太大關聯,畢竟那時候的書,講的是他們的歷史政治,對我們沒什麼幫助。除非是專業或工作的需要,這種書都現在都成了兒童讀物,青少年讀物了。
㈣ 和居里夫人來自來到同一國度的偉大作家是誰
法國大作家很多,著名的有雨果 、莫泊桑、大仲馬、艾米爾.佐拉等等。
㈤ 雨果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文學地位之高,這是為什麼
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只不過他卻沒有母親身上那一種驕傲的特性,他的性格比較堅毅,無論遇到再大的事情,彷彿都有著自己的主見,不會受任何人的束縛。在上中學的時候,他就很喜歡作詩,但老師從來都不喜歡他寫詩,於是就給他出特別多的練習題控制他寫詩,不過這也沒有阻礙他寫詩的道路。
㈥ 在世界歷史上,為什麼英國和法國那麼出名啊很多地區的人從小就聽說過英國,法國。包括我也是
LZ您好
英法兩國是西歐相當早就統一的國家(本來還有一個更古老的東羅馬帝國結果晚節不保)。而英法兩國在封建主義時代就以相愛相殺著名。百年戰爭,聖女貞德之類的故事就是出自這兩家恩怨。
後來,英法兩國又先後出現資產階級革命,緊跟著荷蘭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同時期的德國,義大利等還在封建割據)
在這一過程中,二者外加西班牙等,還開辟了很多海外殖民地。其中英國在中外近代史中的作用更大一點(關鍵詞:東印度公司,鴉片戰爭,香港………)
法國的關鍵詞也很多,譬如巴士底獄,拿破崙,巴黎公社……
因為資產階級運動開展得早,文化歷史兩國也很繁榮,英國可以列出莎士比亞,雪萊,狄更斯等,法國作家就更多了,托爾斯泰,福樓拜,莫泊桑,巴爾扎克……
古典物理,近代化學這兩國出了什麼名人那就更不勝枚舉了
二戰中,二國什麼關系就不講了……
現而今,殼牌,勞斯萊斯,匯豐銀行等都是英國著名的跨國企業,法國對應則有家樂福,標致等等。
可以說,這兩個國家是上一個千年裡,曝光率最高的國家,為人熟知不奇怪
㈦ 為什麼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被譽為「法國現代小說之父」
我們都知道法國巴爾扎克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那麼他為什麼會被稱作現代小說之父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傢具體的講一講。
最後,巴爾扎克非常的執著,頑強又堅持不懈,他的毅力是非常驚人的,在他面臨有巨額的欠款之下,他還能夠頂住壓力,沒有放棄,也沒有自甘墮落,而是發誓要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所以這一點也是令我們大家都很敬佩的。他的代表作有很多,如《貝姨》,《邦斯舅舅》,《伏脫冷最後的化身》,《蘇城舞會》,還有1934年發表的《高老頭》,也是他眾多小說當中很優秀的作品之一。
㈧ 莫泊桑為什麼能成為法國著名的作家
歌者以歌聞名,
舞者以舞著稱。
莫泊桑之所以成為作家,自然是以他的作品聞名於世,他的小說語言平實,然而描寫卻無比精準,在沒有太多花巧的簡單敘述之中,一個個故事完美的表達。
而且,個人覺得,莫泊桑最值得驕傲的是他的短篇,眾所周知,寫短篇要比長篇來的難,因為字數縮短,要表達卻可能還是那麼多的東西,對於作者文采構思的考量可見一斑。
建議樓主去看看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不要只局限在他的一些成名作,肯定會有所斬獲。
㈨ 法國歷史上著名作家
0、巴爾扎克、小仲馬、莫泊桑、福樓拜
1、伏爾泰的著名哲學作品有《哲學通信》《牛頓哲學原理》和《形而上學論》,文學作品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及悲劇《俄狄浦斯》和哲理小說《老實人》等;
2、盧梭的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契約論》,小說《愛彌爾》《新愛洛綺絲》,還有《懺悔錄》等。
3、伏爾泰和盧梭先後於1891年和1894年被補行國葬,並遷葬在先賢祠最顯要的位置。
4、雨果主要通過《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九三年》等而為人所知,小說家的盛名壓倒一切——其實,作為詩人,他在詩壇上地位空前,享有「法蘭西詩聖」之譽;作為戲劇家,他與莎士比亞、高乃依、拉辛構成世界四大戲劇家;作為政治人物,他身為保皇派時官拜貴族院議員,身為共和派時是制憲議會議員,堅決反對路易•拿破崙稱帝,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作為社會活動家,他高呼要從社會生活中消滅貧窮,堅持為巴黎公社社員辯護,多次要求赦免公社社員。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6月1日,法國政府舉行國葬,葬禮上鳴炮二十一響,二百萬人為他送葬。按照他的遺囑,人們用窮人的馬車運載遺骸下葬。他死後直接被送入先賢祠,是唯一死後直接入先賢祠的作家。
5、左拉同樣以小說創作而為人所熟知,其代表作《盧貢—馬卡爾家族》由二十部長篇小說組成,其中重要的有《萌芽》《娜娜》《金錢》和《崩潰》等,形象地描繪了第二帝國(1851—1870)時期法國生活的各個方面。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氣中毒在自己的寓所去世。1908年6月,法國政府以左拉生前對法國文學的卓越貢獻,為他補行國葬,並使之進入先賢祠。
6、被補行國葬最轟動法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是大仲馬。他自學成才,一生所寫著作達三百部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被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代表作《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恩仇記》從發表之日起至今,一直擁有大量的讀者。2002年7月24日,是大仲馬誕生二百周年,法國政府作出一個非常決定,給大仲馬補辦國葬,由希拉克總統主持的國葬儀式向全球轉播,將大仲馬從他安睡了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家鄉小鎮維萊科特雷移葬巴黎的先賢祠。
7、貢斯當,著有長篇小說《阿道爾夫》,帶有自傳性質。他同時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論家。作為政治家,他反對過雅各賓派專政、拿破崙和波旁復辟王朝,是法國自由派的領袖人物。作為政論家,所著《適用於所有代議制政府的政治原則》和《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之比較》等書所表達的憲政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1830年7月革命後不久,貢斯當逝世,法國於該年的12月12日為其舉行了國葬。
8、法朗士,法國著名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黛依絲》《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和《當代史話》等長篇小說。1921年,因為「法朗士以其令人敬佩的才智,用一種看似簡單明了而又最優雅的古典風格表達他對人類虛偽的抨擊和對人類痛苦的同情」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還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優秀的批評家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把自己的靈魂在許多傑出的作品中的探險活動加以敍述」即其傳世名言;他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德雷福斯事件發生後,他與左拉一起參加了為德雷福斯伸張正義的斗爭。1924年10月12日法朗士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
9、瓦雷裏,象徵派詩人和理論家。主要詩集有《年輕的命運女神》《幻美集》和《海濱墓園》等。他的詩耽於哲理,傾向於內心真實,往往以象徵的意境表達生與死、靈與肉、永恆與變幻等哲理性主題,被譽為「二十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1945年7月20日瓦雷裏逝世,根據戴高樂將軍的建議,法國為其舉行了隆重國葬,其骸骨遵其遺囑葬於他的故鄉塞特市海濱墓園,墓碑上銘刻著他的兩句最得意的優美詩句:「放眼眺望這神聖的寧靜,該是對你沉思後多美的報償!」
10、科萊特,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品有《西多》《動物的對話》《流浪的女人》等。她又是一名十分活躍的演員和記者,作為記者,她利用媒體的技巧,使她與既令人不快、又充滿誘惑的美好時代融為一體,被稱為「法蘭西的國寶」。1954年8月3日柯萊特逝世,法國政府為她舉行了國葬,將她埋葬在著名的貝爾拉雪茲公墓裏。
11、賽采爾,他是一位黑人,法國海外省馬提尼克島人,1936年開始寫作,重要詩集有《返故鄉紀事》《神奇的武器》《太陽被割的脖子》《失落的身體》《釘馬掌》《地籍》《我,片狀的》和《詩歌》等。此外,他還著有《奴役與殖民》和《殖民主義論》等關於奴役與殖民的書,曾在法國、非洲和全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他也是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曾任法國國民議會馬提尼克籍議員近五十年,創下法國議會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最長「議齡」紀錄;擔任法蘭西堡市市長更達五十六年之久。2008年4月17日他在馬提尼克島去世,終年九十四歲。4月20日,薩爾科奇總統親自率領七千公里以外的法國本土的大批政要到馬提尼克島的法蘭西堡為他舉行國葬儀式,各在野黨主要領導人也參加了儀式,加勒比海各國和非洲許多國家也派來了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