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十字歷史背景簡短
紅十字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人道主義機構。根據《日內瓦公約》以及習慣國際法的規定,國際社會賦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獨一無二的地位,保護國內和國際性武裝沖突的受難者。這些受難者包括戰傷者、戰俘、難民、平民和其他非戰斗員。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起源
直至19世紀中葉,對於傷亡人員,仍然缺乏一個有組織且健全的軍隊護理體系,也沒有任何安全且受保護的機構來收容並治療戰場上的傷者。
1859年6月,一位名為亨利·杜南的瑞士商人去義大利會見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希望與其探討在當時法國佔領的阿爾及利亞開展貿易時所遇到的困難。6月24日傍晚,當杜南先生途經一個叫索爾弗利諾的小鎮時,他目睹了奧地利-撒丁交戰的索爾弗利諾戰役。僅僅一天之內,竟約有4萬名交戰雙方的戰士在戰場上戰死或受傷。亨利·杜南震驚於戰爭的可怕後果,受傷戰士的痛苦以及幾乎完全沒有急救和基本護理的現實。他徹底放棄了原先旅行的目的並數天來完全投入到幫助救治和護理傷者的工作中。他動員當地百姓不帶歧視地提供援助,成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救濟援助規模。回到日內瓦的家中,杜南決定撰寫一本名為「索爾弗利諾回憶錄」的書,並於1862年自行出資出版。他將這本書送到整個歐洲主要的政治和軍事領導者手裡。除了生動描述了他在1859年索爾弗利諾的親身經歷外,他還積極主張組建一個在戰時幫助照顧受傷戰士的國家志願救濟組織。此外,他也呼籲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與日內瓦知名家族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一起在日內瓦創建了「五人委員會」,作為日內瓦公共福利協會的調查委員會。他們的目的是分析杜南設想的可行性,召集國際會議並討論這些設想的實施。這一委員會的成員,除杜南以外,分別是律師兼日內瓦公共福利協會主席古斯塔夫·穆瓦尼埃;具有豐富經驗的戰地外科醫生路易·阿皮亞;阿皮亞的朋友兼同事,來自日內瓦保健和衛生協會的泰奧多爾·莫努瓦;還有一位知名的瑞士將軍紀堯姆-亨利·杜福爾。八天之後,五人決定將委員會更名為「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63年10月26-29日,由委員會召集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舉行以討論如何制定改善戰地醫療服務條件的可行措施。與會者共有36名:18名政府正式代表,6名其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7名非正式外國代表,以及5名國際委員會成員。委派正式代表參會的國家和王國有:巴登、巴伐利亞、法國、大不列顛、漢諾威、黑森、義大利、荷蘭、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薩克森、瑞典和西班牙。於1863年10月29日獲得通過並載入會議最終決議的建議包括:
1、成立國家傷兵救護協會;
2、對傷兵的保護及其中立性;
3、在戰地開展救護援助的志願隊伍的使用;
4、召集補充會議將這些理念載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中;並且引入一個戰場醫務人員普遍使用的獨一無二的保護性標志,即帶有紅十字的白色臂環。
僅僅一年之後,瑞士政府邀請所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巴西和墨西哥等國的政府參加正式的外交會議。16個國家共派出26名代表來到日內瓦。1864年8月22日,大會通過了日內瓦第一公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 。12個國家和王國的代表簽署了公約:巴登、比利時、丹麥、法國、黑森、義大利、荷蘭、葡萄牙、普魯士、瑞士、西班牙和符騰堡。公約包含10項條款,第一次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為武裝沖突中的傷兵、戰地醫護人員和特定人道機構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再者,公約對國際委員會認可國家救助協會規定了2項具體要求:
1、國家協會必須為本國政府認可為符合公約的救助協會;
2、相應國家的政府必須為日內瓦公約的締約國。
緊接著日內瓦公約的誕生,第一批國家協會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奧爾登堡、普魯士和符騰堡成立。同樣在1864年,路易·阿皮亞和一名來自荷蘭部隊的上尉查爾斯·范德費爾德成為在武裝沖突中受紅十字標志保護的第一批獨立和中立的代表。照料戰傷者國家救助協會的第一屆國際會議於3年之後的1867年召開。
同樣在1867年,由於在阿爾及利亞生意失敗,亨利·杜南被迫宣布破產,部分原因是他在為國際委員會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忽視了生意利益。圍繞杜南生意來往的爭論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公眾輿論,加上與古斯塔夫·穆瓦尼埃持續的矛盾,導致杜南被免去了委員會成員及秘書的職務。他被控欺詐破產並被通緝。因此,他被迫離開日內瓦並從此再沒回過家鄉。隨後的幾年中,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成立了國家協會。1876年,委員會採用了新的名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這一正式名稱沿用至今。5年之後,通過克拉拉·巴頓的努力,美國紅十字會成立。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了日內瓦公約並實際上在武裝沖突中予以遵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紅十字運動在國際上廣受尊重並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國家紅會日益成為志願工作的場所。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擇將這一獎項授予亨利·杜南和一位傑出的和平主義者弗雷德里克·帕西。比獲獎的榮譽更為重要的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式道賀標志著亨利·杜南遲來的名譽恢復,也肯定了他在創立紅十字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杜南9年後死於海登的一個瑞士小療養所。他的長期對手古斯塔夫·穆瓦尼埃也於此前2個月去世,古斯塔夫是委員會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主席。
1906年,首次修改了1864年的日內瓦公約。一年之後,第二屆海牙國際和平會議通過的海牙第十公約將日內瓦公約的范圍擴大到海戰。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以及日內瓦第一公約通過50年之際,一戰於1914年爆發的前夕,全世界已有45個國家救助協會。運動的范圍超越了歐洲和北美洲並向中、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古巴、墨西哥、秘魯、薩爾瓦多、烏拉圭、委內瑞拉),亞洲(中華民國、日本、韓國、暹羅)和非洲(南非共和國)擴展。
分享
B. 你知道「國際紅十字會」的來歷嗎
國際紅十字會
一、紅十字會的成立
十九世紀中葉,在義大利的北部索爾弗里諾,法、意、奧三國軍隊發生了激戰,戰後戰場上屍體遍野,血染山岡,數不清的傷員躺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著無人過問。瑞士人亨利杜南見此情景立即開始了民間傷員救護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呼籲各國成立救護團體。經過他的努力, 1863年在瑞士成立了「救護傷兵國際委員會」組織,他就是紅十字會的前身。
二、紅會的標志:
白底紅十字:紅十字是有五個正方形拼成的,分別代表亞、歐、非、美、大洋州世界五大州。這說明紅十字會具有國際性。有些國家叫紅新月會,其標志為白底紅新月。
國際紅十字會更換標志 「紅水晶」...
三、 紅會的基本原則 :
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獨立性,志願服務,統一性,普遍性。
四、世界紅十字日 :
5月8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亨利 杜南而命名的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1950年進行了改組,成為新中國紅十字會。建國後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紅十字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的頒布實行,使我國紅十字事業走上法制軌道。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中國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平進步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章程並繳納會費的,可以自願參加紅十字會。全國有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紅十字會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會,82847個基層組織,2026萬會員。
中國紅十字會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循國際紅十字運動確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普遍的基本原則,依照中國參加的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和中國紅十字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成員,積極參與國際紅十字運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兩個國際組織及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中國紅十字會主要事的工作有:
1、備災與救災。每當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中國紅十字會即開展社會募捐活動,為災區籌集賑濟款物,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派出醫療隊到災區服務。中國紅十字會建有區域性的和省級的備災救災中心,儲備救災物資,培訓救災人員。
2、衛生救護。開展群眾性初級衛生救護訓練,培訓初級衛生救護人員,以減輕意外傷害造成的傷亡。
3、社區服務。各級紅十字會組織廣大紅十字會會員和志願工作者,對散居在社會上的孤老病殘者開展社會救助和社會服務。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參與國家社會保障體系,服務於社會上最易受損害的群體。
4、宣傳和傳播。利用各種媒介、各種形式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標志使用辦法》,傳播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宣傳紅十字會的宗旨、任務。
5、推動無償獻血工作。宣傳動員群眾無償獻血,協助政府表彰獎勵無償獻血先進單位和個人。經政府批准負責中國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的建設、管理。
6、 紅十字青少年。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建立紅十字組織,發展會員,開展紅十字青少年活動,進行精神文明教育及青少年的衛生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開展國際紅十字青少年的友好交往。
7、台灣事務。為海峽兩岸同胞服務,處理查人轉信,探親衍生等問題,兩岸紅十字組織積極開展衛生救護交流、賑災及紅十字青少年活動。
8、對外交往。中國紅十字會根據獨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則,發展同各國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的友好合作關系,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工作。柳洪平創建。
C. 紅十字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859年6月24日,在法國和義大利聯軍與奧地利軍隊之間展開的索爾費里諾戰役導致4萬多人死傷。途經當地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帶領索爾費里諾和卡斯蒂廖內兩村的村民緊急行動起來,救助交戰雙方的傷員。1863年,杜南等人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內創建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80年更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為紀念杜南這位世界紅十字運動的偉大創始人,選擇他生日(5月8日)作為世界紅十字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獨立、中立的組織,其使命是為戰爭和武裝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護和援助。
國際法賦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永久職責是為受到沖突影響的被關押者、傷病人員和平民採取公正行動。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在大約80個國家設有辦事機構,員工總數超過12,000名。
在沖突情況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協調各國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及其國際聯合會的有關行動。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以及國際人道法,尤其是《日內瓦公約》的發起者。
紅十字會已成為國際三大組織之一,與聯合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相比,有著更悠久的歷史。
職責使命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具有一項國際社會所賦予的法律職責。此項職責具有兩個淵源:
《日內瓦公約》,它使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承擔以下任務:探視被關押者;組織救援行動;幫助離散家庭重新團聚以及在武裝沖突期間進行類似的人道活動。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它鼓勵該組織在《日內瓦公約》不適用的國內暴力事件中承擔類似的工作。
《日內瓦公約》是有拘束力的國際法條約,它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適用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是在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上通過的。該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日內瓦公約》的締約國都參加會議,因此,它賦予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章程》一種准法律或「軟法律」的地位。
發展歷史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1863年至近代的歷史可分為四部分:紅十字創建初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從一個人自發地幫助受傷士兵的行動開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已經成長為一個幫助世界上數百萬戰爭受害者的組織,在過去140年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參與了人類歷史上的多數重大危機。
在開展活動的同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致力於發展規制武裝沖突的法律以便更好地保護那些沒有參加或不再參加戰斗的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日內瓦公約》息息相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建與初期階段(1863 - 1914)
圖片
在1863年至1914年期間,通過委員會日趨有效的行動和各國紅十字會(紅新月會,對土耳其而言)的創立,亨利•杜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與紅十字的發展並行的是現代人道法的誕生:適用於所有沖突的各國同意的規則保證了為傷者和病者提供幫助,後來也適用於被關押者和平民。
從一開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就在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而且其在人道法發展方面的工作與其為受害者所作的一線工作是不可分割的。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紅十字總體而言——已得到充分發展。各國紅十字會以從前難以想像的規模在後方提供急救隊志願者和更多支持,與此同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其工作范圍擴展至保護戰俘。
它設立了國際戰俘局——一個關於被關押者名單和救濟包裹供應的中央信息交換所。當許多平民在敵人後方被切斷聯系之後,它還將為平民傳遞消息納入其工作范圍。
為了使人道法適合新的現實情況,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1918年2月發起了一項呼籲,號召交戰方停止使用有毒氣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歷史:1918年至1939年期間
1914-1918年沖突被描述為一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紅十字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維護和平上,它開始組織起來向那個方向努力。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是另外一回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癒合不佳的傷口、經濟災難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導致了一些沖突的發生,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現自己既要在歐洲開展工作,也要在遙遠的地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工作。
首先,它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平民傷亡不斷攀升的國內沖突。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礎是匱乏的,而且,盡管它盡力使政府採用新法律以保護平民,1939年之後法律的缺乏還是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拉丁美洲和數個中立的歐洲國家免遭戰禍。在歷史上,軍用飛機使炮轟數百平方公里的敵區首次成為可能;平民中受害者的數目也首次超過了士兵受害者的數目。從一開始,希特勒政權就發動了一場旨在征服斯拉夫民族並消滅所有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種族戰爭。
當時,國際人道法包含規制戰俘待遇的規則(1929年7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但不包括規制平民人口待遇的規則。因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能夠開展活動以保護和援助戰俘,但它為某類平民——特別是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平民——所開展的工作卻是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
1945年以來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隨著一種力量幾乎無法想像的武器的毀滅性示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流血結束了。核時代已經開始,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國際局勢緊張的危險時期。
當歐洲——二十世紀大多數暴力的滋生地——努力建設和平堡壘的時候,世界其它地區則繼續忍受著沖突的影響;一些沖突有了新的形式,自由戰士、游擊隊運動和獨裁政權占據了中心舞台。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戰爭所提出的挑戰,並考慮到20世紀30和40年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新的法律規則。首先在1949年對《日內瓦公約》進行了修改和補充;1977年,兩個《附加議定書》使其更加完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協助起草了所有這些法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了1945年之後這個時期的沖突,並對其中產生的人道問題具有獨特的洞察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歷史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正在逐步更新,以介紹其工作的概況。
決策機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由大會(最高管理機構),大會理事會(大會的附屬機構,具有在某些方面代表大會的職能)和指導委員會(執行機構)共同管理。大會和大會理事會主席均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克倫貝格爾博士擔任。
2002年,大會決定調整指導委員會的結構,以便高級領導層能更好地應付將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所面臨的挑戰。
財政預算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克倫貝格爾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行動部主任皮埃爾·克朗恩布爾公布了2005年的緊急資金需求。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資金來源包括《日內瓦公約》的締約國(政府);各國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超國家組織(例如歐盟委員會);以及公眾和私人捐助。所有的捐助都是自願的。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得到資金前就會開始對實地的緊急需求做出反應,並依賴於捐助者的善意來盡快獲得資金。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每年年終提出總部和實地兩份預算吁請,以維持未來一年的活動。活動信息以及統計數字和財政表格(以最初的預算吁請為基礎)都在年度報告中匯總。
人力資源
目前,已經有超過1400人,包括專業人員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代表,參與到了本機構在世界各地的實地工作中來。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大約11000名當地雇員的支持,以及 大約800名日內瓦總部雇員的支持和協調。
由於事件的輕重緩急是迅速變化的,因此所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都應靈活變通,應該時刻做好准備,可以立即出發到一個發生戰爭或戰爭剛剛結束的國家的陌生環境中去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好准備,在受雇的頭24個月中接受無人陪同的外派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尋求成熟、有動力、具有團隊精神的人,他們應具有與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互動以及對抗壓力和困境的能力。
目前,已有171個國家紅十字會參加了這一旨在弘揚人道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進步事業的運動。
基金獎勵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負責管理許多基金。例如,保羅·路透基金每兩年頒發一次,以鼓勵國際人道法相關著作的出版。法國莫里斯·德馬德爾基金為因事故、生病或死亡而處於困境中的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工作人員或其家庭提供幫助。昭憲皇後基金則是為了促進「和平時期的救援工作」,而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獎章則授予那些「在和平或戰爭時期表現出眾」的人。
附
中國紅十字會
http://www.redcross.org.cn/hhzh/
D. 紅十字會的起源
國際紅十字運動起源
紅十字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它的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1859年6月24日,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途徑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索爾弗利諾的村莊,正趕上奧地利陸軍與法國一撤丁聯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回缺乏醫療救護,士兵傷亡慘重,約有4萬多受傷垂死之人被遺棄在戰場。正在歐洲各地從事私人商務的亨利、杜南先生途徑此地目睹了無助傷兵痛苦掙扎的慘狀,為之所震驚,當即決定放棄個人事業,組織居民搶救傷兵,掩埋屍體,投入戰場救護。
這次經歷深深觸動了亨利、杜南先生的良知和思維。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日內瓦寫下了《索爾弗利諾回憶錄》一書,把在索爾弗利諾見到的一切情景,以直觀感人的方式敘述出來,表達了他想對傷兵進行救護,但又力不從心的遺憾和不安。此書的出版,在歐洲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為此,他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一是在和平安定時期,各國設立全國性的志願傷兵救護組織(演化為當今的國家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平時開展救護技能訓練,戰時支持軍隊醫療工作;二是簽定一份國際公約給予傷兵救護組織以中立地位(演化為當今以四部日內瓦公約及其兩部附加議定書為核心內容的法律文書)。亨利、杜南先生用熱情和人道精神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在歐洲贏得了廣泛的共鳴。
首先得到瑞士的日內瓦公共福利會會長莫瓦尼埃、杜福爾將軍、阿皮亞醫生和莫諾瓦醫生的贊賞和支持。成立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又稱為「日內瓦5人委員會」。1875年改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亨利、杜南先生為實現其理想,不斷努力向歐洲一些國家的君主和政府呼籲,得到了支持。1863年10月26日,來自歐洲16個國家和4個私人組織共36名代表參加了日內瓦國際會議,並一致通過了《紅十字決議》,決定在各國建立救護團體,為表示對瑞士國的敬意,其標志定為「白底紅十字」(瑞士國旗為紅底白十字),1864年8月8日-22日又簽定了《關於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且被各國相繼承認。從此,紅十字運動作為一個國際性運動開始運作起來,並得到了國際法的保障。
1901年,亨利、杜南先生回其對紅十字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榮獲首次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
亨利、杜南先生逝世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1948年,紅十字協會(即現在的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前身)理事會決定,把每年的5月8日(亨利、杜南生日)定為世界紅十字日,並要求各國紅十字會在這一天舉行慶祝紀念活動。
紅十字青少年
在國際紅十字運動中,紅十字青少年作為富有生氣的力量,很早就開始了活動。
1870年普、法戰爭時,荷蘭的中小學生利用舊亞麻布自製綳帶,以作戰傷救護之用。
1880年,英、荷波爾戰爭時,加拿大的學生以楓葉為標志,志願為紅十字會工作。
1892年,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維亞州的婦女委員會倡議組織青少年參加紅十字會活動,並向第5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提出了議案。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國家的紅十字會組織青少年參加救濟士兵和戰爭受難者工作。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匈牙利、紐西蘭、波蘭、瑞士、南斯拉夫、法國、日本、羅馬尼亞、日本、瑞典等國紅十字會陸續建立起紅十字青少年部。
1922年,國際紅十字會協會理事會的第18項決議,闡明了紅十字青少年活動的作用和意義,建議各國根據具體情況,在中小學學生中發展青少年會員。兩年後,理事會進一步決定,組織紅十字青少年活動,以校內為主,但也可以擴展到校外。其宗旨和任務是:保護生命和健康;相互幫助,加強國際友誼;傳播紅十字的基本原則和日內瓦公約。
E. 國際紅十字會簡介
國際紅十字會創立於1863年,她的創始人是瑞士人亨利·杜南。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戰事頻繁,1859年6月24日,杜南途經義大利北部小鎮索爾弗利諾,正趕上法國、撒丁國聯軍與奧地利軍之間的一場惡戰,戰場上屍橫遍野,死傷者達四萬多人,無助的傷兵在烈日下痛苦掙扎,他組織居民搶救傷兵、掩埋屍體。就在這時,一個偉大的設想在他心中萌發了。他向國際社會呼籲,制定一個國際法律,對交戰雙方的戰俘要實行人道主義,保證傷員中立化,一旦發生戰爭,應不分國籍,不分民族和信仰全力搶救傷員,減少死亡。這一人道主義的提議在歐洲贏得了廣泛的共鳴,瑞士日內瓦公共福利會選出了亨利·杜福爾將軍、瓊斯塔夫·莫瓦尼埃律師、路易·阿皮亞醫學博士、狄奧德·莫諾瓦醫學博士及亨利·杜南組成五人委員會,並於1863年2月17日在日內瓦召開了首次會議,由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前身成立了。
1863年10月26日,歐洲16個國家的代表在日內瓦召開了首次外交會議,並一致通過了《紅十字決議》,決定在各國建立救護團體,為了表示對瑞士的敬意,其標志定為「白底紅十字」(瑞士國旗為紅底白十字)。1864 年8月8日至22日,又簽訂了《紅十字公約》,公約中規定:戰場上進行救護的醫院及人員處中立地位,應受保護;應對傷病員不分敵友均給予救護。至此,亨利?杜南理想中的救護團體「紅十字會」和國際性協議「日內瓦公約」正式誕生了。隨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歐、美、亞三洲的主要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紅十字會。我國的紅十字會也於1904年在上海誕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1912年1月15日通報各國,正式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為國際紅十字會的成員。
紅十字標志只是在武裝沖突中傳達特定信息的符號,是一種保護性標志,其中不含任何政治、宗教、哲學等各種意義。但在1876-1878年俄羅斯與土耳其戰爭前夕,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通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他們將採用紅新月來標明自己的救護車輛,但仍會尊重和保護有紅十字標志的敵方救護車輛,他們所提出的理由是「……『紅十字』是對穆斯林士兵的冒犯……」。而且土耳其還表示,如果它所提出的修改不被接受的話,它也無法強令自己的軍隊尊重日內瓦公約。這樣,土耳其單方面改變了1864年日內瓦公約第九條的條款。由於戰爭已迫在眉睫,考慮到救助傷兵的緊迫性,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暫時接受了紅新月標志。在1929年召開的國際外交會議上,紅新月標志被正式承認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標志,但強調紅十字和紅新月標志不具有任何宗教性。現在世界上有20多個阿拉伯國家和部分伊斯蘭國家使用紅新月標志。
一百多年來,紅十字會的卓越貢獻使這一標志具有了極大的號召力和權威性。隨著紅十字會會員國的發展,紅十字會的任務也開始由單一戰傷救護發展到對自然災害的援助、意外傷害的急救、自願輸血、社會福利以及開展世界各國紅十字會、紅新月會之間的友好合作,壯大和平力量,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等。為了紀念杜南對世界紅十字事業所作的偉大貢獻,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執行理事會1948年決定將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定為國際紅十字日。
F. 紅十字運動的起源簡介50字
紅十字運動的起源:1863年10月26日,日內瓦國際會議召開。來自16個國家和4個私人組織的36名代表(均來自歐洲國家)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由"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召集和主持。10月29日,會議通過了10項決議。
決議的主要內容除包括亨利·杜南先生在《索爾弗利諾回憶錄》中提出的兩項重要建議外,還有採用白底紅十字臂章作為救護人員的保護性標志。1864年3月8日,在普魯士與丹麥之間爆發的日勒蘇益格戰役中,佩戴紅十字臂章的救護人員第一次在戰場上出現,並提供人道服務。
(6)為什麼紅十字會出征法國擴展閱讀: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是全球最大的人道工作網路。運動的使命是減輕人類苦難,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並尊重人的尊嚴,尤其是在武裝沖突和其他緊急局勢中。運動在全球每個國家都積極開展工作並得到了數百萬名志願者的支持。
紅十字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它的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紅十字運動起源於戰場救護,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1828- 1910)是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
紅十字運動由三個部分組成,即:
1、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簡稱國際委員會)。
2、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簡稱國際聯合會)。
3、國家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簡稱各國紅會)。
紅十字運動三個部分的職能及事務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是朝著同一目標前進的。因此它們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互相關聯的整體。
G. 紅十字會的由來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5月29日。這年2月,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當地人民受盡苦難。上海各界知名人士聯合籌組國際紅十字會上海分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分會一經成立即組派救護隊赴東北救出難民3萬餘人,救濟難民2萬餘人,醫療傷病人員2千餘人,留養婦孺1萬餘人,資遣難民回籍13萬餘人,訓練救護人員數千人。1906年,清政府派駐英公使前往日內瓦簽訂日內瓦公約。次年,上海分會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1912年 1月15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通報各國紅十字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為國際紅十字正式成員。紅十字會協會成立後,中國紅十字會於1919年7月8日加入協會。
1912年2月29日,中國紅十字會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通過會章,選舉產生領導機構,在全國不少地方相繼開展了救災和救濟活動。到1937年,地方分會達469處,醫療機構262處,會員13萬8千餘人。
1938年,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漢口成立(後遷到貴陽),由37個隊發展到150個隊,醫護工作人員3420人,救護活動遍及全國各個抗日戰區。1938年1月到1945年9月,各救護隊共進行手術11萬9千餘例,骨折復位3萬5千人次,敷傷875萬人次,收住院病人214萬多人次,門診1038萬人次,預防接種460萬人次。會員人數發展到22萬多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部分總會工作人員留在大陸。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開大會,協商改組中國紅十字會,討論通過章程和領導人員名單,報經政務院批准。1950年10月,在紅十字會協會第21屆理事會上中國紅十字會當選為協會執委。1952年,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承認四個日內瓦公約。同年7月,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兩個代表團參加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大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
在改組後的16年中,中國紅十字會不僅在國際間開展了廣泛的交往,而且使國內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966年後,由於「文化大革命」干擾,中國紅十字會被迫停止國內工作,各地紅十字組織被撤銷,人員被遣散。國際活動則從未中斷。
1978年,中國紅十字會恢復國內工作,地方紅十字會先後開始重建並恢復工作。1985年6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紅十字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修改通過的章程明確提出「中國紅十字會以實行人道主義為宗旨」,是「全國性的人民衛生救護、社會福利團體」。1988年,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恢復和建立了紅十字會,相當大的一批地、市、縣也相繼恢復和建立了紅十字會,全國的紅十字會基層組織達6萬多個,會員人數達到600多萬人。
以宣傳人道主義和衛生救護、輸血獻血知識為主要任務的《中國紅十字》雜志創刊於1913年。1950年 9月,中國紅十字會改組後在北京復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機關報《中國紅十字報》於1986年10月創刊,為半月報,國內外公開發行。
台灣也有紅十字會組織。
紅十字歷史
19世紀中期,歐洲商業經濟日益繁榮的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不斷以兵戎相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各國的陸軍醫療部門無力單獨解決戰地傷病兵員的救護和治療問題。因此,一場血戰之後,往往陳屍遍野,呻吟呼號,悲慘萬狀,不忍卒暗。有個名叫讓.亨利.杜南(1828-19lO)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晉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途中,抵達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此時拿破崙皇帝正率法軍和撤丁軍為一方與奧地利陸軍為另一方,為爭奪倫巴第地區相繼在馬根塔和索爾弗利諾兩地血戰。索爾弗利諾之戰,雙方資亡四萬多人,大批傷兵被遺棄在戰場上,烈日蒸曬,無人救護,狀況十分凄慘。杜南目睹這一情景,出於對人的同情和憐憫,當即號召該地居民,同他一道組織起來,不分國籍的搶救和看護被遺棄的傷兵,前後達八天之久。
杜南回到日內瓦後,向公眾講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戰地的經歷。人們鼓勵他寫書激勵世人的良知。事隔三年之後,杜南於1862年11月在日內瓦發表他的名著《索爾弗利諾回憶》一書。杜南在書中追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的所見所聞和救護傷兵的故事。在書的結尾中他建議;(1)在各國成立傷兵救護組織;(2)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他積極向德、奧諸國的統治者進行游說,他的倡議獲得了歐洲各國上層社會的熱烈支持。於是,1863年2月9日,杜南和杜福爾將軍、莫瓦尼埃律師、阿皮亞和莫諾瓦兩醫生等一道,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轄下組成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即人們常說的五入委員會;它的首任主席由杜福爾將軍擔任,社南是該國際委員會的秘書,紅十字會就這樣誕生了。到1880年,五人委員會正式易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倡議和敦促下,1863年10月26日到29日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參加的一次名叫預備會議的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特別主張:
(1)在每個國家成立救護委員會,以便在戰時協助'陸軍』醫療隊進行工作;
(2)平時開展訓練男護士的工作;
(3)救護車、陸軍醫院和醫護人員中立化;
(4)採用統一的識別標志,即白底紅十字旗幟和臂章。
五人委員會特別是杜南堅持不懈地工作,說服歐洲各國派代表到日內瓦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團體權益的國際公約。由瑞士聯邦委員會和法國政府出面,於1864年8月8日到22日之間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2位全權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會議幾乎未加修改就通過了五人委員會提出的公約草案,於8月22日正式簽定《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第一次日內瓦公約。公約僅有十條條文,概括地將1863年預備會議通過的決議用國際公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肯定了下來,也為關於戰爭的國際人道主義法樹立了一個規范性的模式。國際紅十字運動和其在武裝沖突中的特殊作用,從此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
隨後,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歐、亞、美三洲的主要國家相繼成立了43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也於1904年5月29日在上海誕生。到1987年4月已有145個國家的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正式加入了這個國際紅十字運動。
紅十字標志的由來、類別和使用
現行的1949年8月12日四項日內瓦公約,正式承認三種戰地救護識別標志,即紅十字、紅新月、紅獅與太陽。1982年,紅獅與太陽標准被取消。武裝部隊醫療部門,在戰地服務過程中,使用這類標志標明所屬的醫療器材、人員、車輛、船隻、飛行器、房舍等,都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不得隨意受攻擊。現將有關情況分述如下:
一、紅十字標志的由來和類別
紅十字作為救護團體(即紅十字會)識別標志,始於1863年10月,採用「白底紅十字的臂章體為傷兵救護團體志願人員的識別標志」。隨後的日內瓦公約更以具體化,明文指出紅十字標志系掉轉瑞士國旗的顏色而成。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瑞士表示敬意,因為瑞士的日內瓦是紅十字會的發祥地。由此可見,紅十字標志與宗教迷信沒有任何聯系。
紅十字標志通常是由五個大小相等的紅色正方形拼合成。國際紅十字的規章,對紅十字標志本身的大小、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說明兩條紅色長方條成垂直相交,中心至各端的長短相等就行了。我們常見的紅十字標志,因人地而異,規格不盡統一,原因就在於此。當然,最好還是前述五個正方形投合的方式製作,比較合乎大家都贊同的標准。
1876年,正在同沙俄交戰的土耳其政府通知瑞士聯邦委會說,「紅十字標志冒犯了該國土兵的宗教信仰,」該國陸軍已採用紅新月標志代替紅十字標志標明他們所使用的救護車。土耳其的體法,隨後為一些阿拉伯和伊斯蘭教占優勢的國家歷仿效,它們也相繼採用了紅新月標志。
為什麼紅十字標志冒犯了土耳其士兵的宗教信仰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簡略地回顧一小段世界史。在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西歐信奉基督教,各國的王公、貴族、傳教士企圖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和基督聖地,曾多次糾集教徒,前仆後繼,進行十字軍東征(最著名的有8次之多),當時他仍所使用的旗幟就是以耶酥基督受刑的十字架作為標志。十字軍東征雖以失敗而告終,但自此以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即視十字架為禁物,忌諱使用。這種思想情緒,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在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上來了。可是,象黎巴嫩、印度尼西亞、孟加拉這樣一些伊斯蘭教影響較強的國家,卻沒有採用紅新月標志,仍沿用多數國家所使用的紅十字標志。
紅新月標志,有向左和向右彎曲兩種形式,國際紅十字一般採用向右彎曲的紅新月。至於標志的大小規格,跟紅十字標志一樣,迄今尚沒有統一的標准模式可以遵循。
伊朗從1923年起採用紅獅與太陽作為該國紅十字組織的標志。但伊朗革命後,於1980年7月4日正式通告國際紅十字會,放棄使用紅獅與太陽標志,改用紅新月標志。因此,到1980年7月,1949年四項日內瓦公約所承認的三種紅十字標志,實際上只存在紅十字與紅新月兩種了。在報刊文章里,有時我們還見到「紅十字組織使用三種不同標志」的說法,顯然由於信息閉塞,已與事實不符了。
目前,在各國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標聯合會協會的144個成員中,使用紅十字標志的有119個,使用紅新月標志的有24個,餘下前蘇聯是同時使用兩種標志的唯一紅十字組織。
二、紅十字標志的使用
按照1949年8月12日第一項日內瓦公約第44條的規定,紅十字標志(紅新月標志同樣適用)具有保護和說明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前者指使用標志的人員、器材、車輛、機構等,是受到公約有關條款的保護;後者只是說明或表明使用標志的人員或某種東西,只是與紅十字會有關系,或從屬於紅十字會,並不受公約的保護。紅十字標志的使用,首先是軍事當局的許可權,特別是武裝部隊醫療部門的許可權。據此,紅十字標志的使用,一般應由有關軍事當局授權,不得使用於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在戰時,這種受權特別給予從事救護傷病員的軍隊醫療隊,即它的人員在戰地救護過程中可以佩戴紅十字臂章;它的救護車、醫院船、醫療飛機、醫院等可以懸掛紅十字旗幟;它的醫療器材可以貼上紅十字標志;等等。交戰雙方應按公約給予保護,不得有違。但是,這些人員、器材、設施、機構等,一旦不再為戰地傷病員服務,就不再受公約的保護;醫院、救護車等如用於掩護或運送作戰部隊,那就構成違犯公約的行為了。
日內瓦公約參加國,根據公約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國內立法,明確規定了紅十字標志的使用方法。一般講來,紅十字會無權使用保護性質的標志,但在和平時期它可以根據國內立法的規定,使用紅十字標志,當然這種使用不含有任何保護意義。國際紅十字規定,各國紅十字會會員、青少年會員、紅十字會訓練的急救員、衛生員等,均可佩戴紅十字證章、肩章、領章、胸章、帽徽、別針等,最好在這類證章等的紅十字標志周圍鑲飾些花紋,或鑄刻上佩戴人員類別字樣。標忠尤應盡量小些,不宜過大。紅十字會全部佔用的房舍,也可塗有紅十字標志,或懸掛紅十字旗幟;一部分佔用的,只在佔用部分的辦公室懸掛紅十字標志;如屬紅十字會所有而未佔用的房舍,只能懸掛不帶標志的會牌。其他如救護車、急救站等,如系紅十字會所有並由紅十字會在使用,也可塗上有或懸掛紅十字標志。紅十字會的出版物,或募捐時出售的物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向災民免費散發的救濟品,也可印上紅十字標志。運往國外的救濟物資,貼上紅十字標志,還可以得到減免運輸費的優惠待遇,特別是緊急救濟物資還能優先搶運。非紅十字組織使用標志,事先須得到有關當局和紅十字會的同意,不得自行其是。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重要成員。
中國紅十字會以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宗旨。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1950年進行了改組,成為新中國紅十字會。建國後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紅十字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的頒布實行,使我國紅十字事業走上法制軌道。
中國紅十字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紅十字組織,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中國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平進步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章程並繳納會費的,可以自願參加紅十字會。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紅十字會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會,82847個基層組織,2026萬會員。
中國紅十字會使用金黃色的橄欖枝環繞白底紅十字標志作為會徽。會長彭佩雲,名譽會長胡錦濤中國紅十字會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循國際紅十字運動確立的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普遍的基本原則,依照中國參加的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和中國紅十字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成員,積極參與國際紅十字運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兩個國際組織及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紅十字事業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時期。各級各地紅十字會迅速恢復和建立。目前,中國紅十字會有31個省級分會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會,7萬多個基層組織,近2000萬會員。在人道領域里的工作不斷開展,並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備災救災網路已初具規模,中國紅十字會在開展自然災害的救H力工作中,募集了價值20多億元人民幣的救災款物,為保障受災群眾的健康、保護受災群眾的生命作出了貢獻。1982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協助政府倡導和推進公民無償獻血事業。中國紅十字會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和許多國家紅十字會有著良好關系與合作,也積極援助姊妹國家紅十字會。1985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曾三次擔任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領導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副主席。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使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2004年中國紅十字會召開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聘請國家主席胡錦濤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選舉彭佩雲繼續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通過了《中國紅十字事業2005—2009年發展規劃》。
在新的世紀里,中國紅十字會將繼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突出抓好備災救災、衛生救護知識培訓、社會服務、傳播國際人道法及紅十字運動基礎知識、推動無償獻血和紅十字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預防艾滋病等主要工作;加強人才培養、向社會宣傳和多渠道籌集資金等工作,配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紅十字事業。
H. 紅十字的由來是什麼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創建「五人委員會」發展而來的。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戰役期間目睹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回國後撰寫《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並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國際紅十字會在1863年成立於瑞士日內瓦,初名「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次年12個創始國簽署了《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立意在戰爭時期為雙方傷兵提供不分彼此的救助。
中國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組織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中日兩國在台灣發生沖突,上海的《申報》與《字林西報》討論了傷兵救助問題。
(8)為什麼紅十字會出征法國擴展閱讀
「紅十字」標志
該組織以白底紅十字作為識別標志,採用了倒轉的瑞士聯邦國旗的顏色。1876年,土耳其與俄羅斯戰爭時,土耳其通知瑞士政府,紅十字標志冒犯了該國穆斯林軍隊的信仰,因此,該國即改採用紅新月標志。
這種單方面改變日內瓦公約條款的做法,是對紅十字運動統一性的破壞。由於戰爭正在進行,考慮到救護傷兵的緊迫性,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提出暫時接受紅新月標志,戰爭結束後,這個標志隨終止使用。
可是,這樣一來不少穆斯林國家公開表明支持土耳其,應該把「紅新月」標志作為伊斯蘭國家使用的標志。1929年召開的國際外交會議採取了妥協的做法,紅新月從此與紅十字在國際上取得了同等資格。
最近,為了「照顧」對「紅十字」和「紅新月」長期懷有抵觸情緒的以色列人,《日內瓦公約》的192個締約國在會議上通過了增加新的紅水晶標志的附加協議書。伴隨著「紅水晶」標志的生效使用,以色列加入國際紅十字運動指日可待,國際紅十字運動正在走向更廣泛意義上的普遍性。
2005年12月8日,在有192個成員國家參加的為期兩天的國際會議上,《1949年8月12日日內瓦公約關於採納一個新增特殊標志的附加議定書》獲得通過,「紅水晶」作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第三個標志被推廣。這個新的標志被認為不具有任何民族、宗教或者文化的內涵,因此那些不願使用現有十字標志的社會團體可以選擇使用這個新的標志。
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日內瓦公約》的192個締約國代表在5日至6日的會議上通過了增加這一新的「紅水晶」標志的附加議定書。該標志為鑽石形狀的紅水晶,白底。
另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網站消息,選擇這個設計是因為它不含有任何政治、宗教、文化或其它內涵。它將在各方面具有與現有紅十字與紅新月標志同樣的作用。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相信新增標志將有助於強化其人道使命。
據悉,「十字」是基督教的標志,「星月」是伊斯蘭教標志,而猶太教的標志即為「大衛盾」。「紅大衛盾」為以色列全國性醫療組織標志。50多年來,以色列醫療組織由於堅持自己的立場,不願為加入國際醫療組織而失去自己的傳統標志,因此一直沒有被接納為國際紅十字會運動成員。
對於使用現有標志存在問題而又等待承認的國家紅十字會,新增標識可以使它們加入到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中成為正式會員,從而使該運動真正具有普遍性。國家紅十字會如果有此願望,並與政府達成共識,就可以在新增標志中合並使用現有標志。
I. 紅十字會的來源
紅十字歷史
19世紀中期,歐洲商業經濟日益繁榮的各國,為了爭奪市場,不斷以兵戎相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各國的陸軍醫療部門無力單獨解決戰地傷病兵員的救護和治療問題。因此,一場血戰之後,往往陳屍遍野,呻吟呼號,悲慘萬狀,不忍卒暗。有個名叫讓.亨利.杜南(1828-19lO)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晉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途中,抵達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此時拿破崙皇帝正率法軍和撤丁軍為一方與奧地利陸軍為另一方,為爭奪倫巴第地區相繼在馬根塔和索爾弗利諾兩地血戰。索爾弗利諾之戰,雙方資亡四萬多人,大批傷兵被遺棄在戰場上,烈日蒸曬,無人救護,狀況十分凄慘。杜南目睹這一情景,出於對人的同情和憐憫,當即號召該地居民,同他一道組織起來,不分國籍的搶救和看護被遺棄的傷兵,前後達八天之久。
杜南回到日內瓦後,向公眾講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戰地的經歷。人們鼓勵他寫書激勵世人的良知。事隔三年之後,杜南於1862年11月在日內瓦發表他的名著《索爾弗利諾回憶》一書。杜南在書中追述了他在索爾弗利諾的所見所聞和救護傷兵的故事。在書的結尾中他建議;(1)在各國成立傷兵救護組織;(2)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他積極向德、奧諸國的統治者進行游說,他的倡議獲得了歐洲各國上層社會的熱烈支持。於是,1863年2月9日,杜南和杜福爾將軍、莫瓦尼埃律師、阿皮亞和莫諾瓦兩醫生等一道,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轄下組成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即人們常說的五入委員會;它的首任主席由杜福爾將軍擔任,社南是該國際委員會的秘書,紅十字會就這樣誕生了。到1880年,五人委員會正式易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倡議和敦促下,1863年10月26日到29日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參加的一次名叫預備會議的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特別主張:
(1)在每個國家成立救護委員會,以便在戰時協助'陸軍』醫療隊進行工作;
(2)平時開展訓練男護士的工作;
(3)救護車、陸軍醫院和醫護人員中立化;
(4)採用統一的識別標志,即白底紅十字旗幟和臂章。
五人委員會特別是杜南堅持不懈地工作,說服歐洲各國派代表到日內瓦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團體權益的國際公約。由瑞士聯邦委員會和法國政府出面,於1864年8月8日到22日之間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2位全權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會議幾乎未加修改就通過了五人委員會提出的公約草案,於8月22日正式簽定《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第一次日內瓦公約。公約僅有十條條文,概括地將1863年預備會議通過的決議用國際公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肯定了下來,也為關於戰爭的國際人道主義法樹立了一個規范性的模式。國際紅十字運動和其在武裝沖突中的特殊作用,從此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
隨後,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歐、亞、美三洲的主要國家相繼成立了43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也於1904年5月29日在上海誕生。到1987年4月已有145個國家的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正式加入了這個國際紅十字運動。
J. 紅十字會的來歷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從1863年到近代的歷史可分為四部分:紅十字創建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紅十字創建初期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創建「五人委員會」發展而來的。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戰役期間目睹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回國後撰寫《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並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紅十字總體而言——已得到充分發展。各國紅十字會以從前難以想像的規模在後方提供急救隊志願者和更多支持,與此同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將其工作范圍擴展至保護戰俘。
3、1918至1939年
1914-1918年沖突被描述為一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紅十字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維護和平上,它開始組織起來向那個方向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癒合不佳的傷口、經濟災難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導致了一些沖突的發生,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現自己既要在歐洲開展工作,也要在遙遠的地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工作。它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平民傷亡不斷攀升的國內沖突。
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拉丁美洲和數個中立的歐洲國家免遭戰禍。在歷史上,軍用飛機使炮轟數百平方公里的敵區首次成為可能;平民中受害者的數目也首次超過了士兵受害者的數目。
從一開始,希特勒政權就發動了一場旨在征服斯拉夫民族並消滅所有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種族戰爭。國際人道法包含規制戰俘待遇的規則(1929年7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但不包括規制平民人口待遇的規則。
因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能夠開展活動以保護和援助戰俘,但它為某類平民——特別是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平民——所開展的工作卻是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
(10)為什麼紅十字會出征法國擴展閱讀
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及歷史沿革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基礎。一是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傳入中國後和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契合,為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提供了社會基礎;二是日俄戰爭引發的救護活動催生了中國紅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運動誕生後,首先於19世紀80年代傳到我國台灣。1894年7月甲午海戰後,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播。旅日僑胞孫實甫,由於長期在日本經商,習見日人深獲紅十字會之益,感受到紅十字會活動對中國苦難群眾的重要和必要,遂與志同道合者翻譯國外紅十字組織的章程,廣為傳播西方「人道」理念。
孫實甫被認為是「中國倡導紅十字會第一人」,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國博愛愛人、行善積德的傳統道德思想異曲同工,一經傳播,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使國人逐漸認識到紅十字會的重要性,為中國紅十字 會的誕生奠定了社會基礎。
1904年2月(清光緒三十年),在我國東北旅順口,日俄雙方為爭奪在中國的特權,爆發了日俄戰爭,數十萬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政府或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
宣布中立的清政府也派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為救護中國難民,上海海關道沈敦和等人出於義憤,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為得到國際上的承認,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在上海邀請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當年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
清政府得知後,立即予以承認,並撥白銀10萬兩作經費(各地紳商及衙門也勸募20萬兩白銀)。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1907年更名為大清紅十字會。早期的中國紅十字會是由中外合辦、政府撥款資助並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滅亡。大清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1912年1月,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式承認。1919年7月,加入紅十字會協會。1933年,改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先後隸屬內政部、軍委會和行政院領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帶領一部分人去了台灣,各地組織紛紛解體。秘書長胡蘭生等七人,於1950年組成代表團前往北京,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接管。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央政府決定:鑒於紅十字會的特殊性質及歷史狀況,採取改組而不是接管的方式,將舊中國紅十字會改組為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搬遷北京,現有總會職工除不願赴京者外,全部留用;總會所有資財要妥善保管,不得隨意處理;將北京東城區乾麵胡同22號房屋騰讓出來,作為總會遷京後的會址。
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紅十字會協商改組會議(實際為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紅十字會改組事宜。會議明確規定,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審閱了改組報告,並親筆修改了《中國紅十字會章程》。
回顧中國紅十字會艱難曲折的歷程,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即1904年誕生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45年,和1950年改組後的50餘年。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和坎坷歷史,中國紅十字會應運而生,始終根植於廣大民眾之中,並不斷發展、壯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了「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的境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悠久,功在人間」是對中國紅十字會百年歷史恰如其分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