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軍貿怎麼樣

法國的軍貿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4-29 17:08:34

1. 請談談法國的軍工技術,軍工產品,以及法國的軍隊狀況,裝備和他軍事領域的國際地位好嗎

法國軍工在調整中壯大 法國從戴高樂時期起就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重視國防科研工作。到20世紀 60年代初,已建成了多層次、多學科和較完整的國防科研與試驗體系。到70年代末期,法國已成為世界軍事電子工業強國,其產值和出口額在西方國家僅次於美國,居歐洲第一位。冷戰後法國制定了新的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旨在縮小規模,保留軍工核心能力,走歐洲一體化之路,近年來其發展勢頭令世人矚目。 ●自主發展核工業,用核威懾確保大國地位 法國作為核大國,其發展軍事核工業的目的是建立一支獨立的有限核力量,從而威懾敵方不敢輕易進攻法國。法國核武器品種比較齊全,不但能生產出原子彈、氫彈,而且能夠製造出中子彈;據外電報道,法國目前儲備了大約有450件核武器。 法國堅持把核威懾的可靠性建立在可持續進行二次打擊的能力上,因而法國擁有隨時處於戰備狀態的海上實戰導彈核潛艇,目前僅有兩艘,2004年,新一代核潛艇總數將達到3艘。核潛艇總數到2008年7月將增加到4艘,第4艘核潛艇將首次攜帶總重量為56噸、可攜帶多枚熱核彈頭,射程約6000公里的 M51導彈。為了加強空中核打擊能力,法國用攜帶改進型空對地中程導彈的「狂風」戰斗機,在安全射程內隨時可對地面或海上目標發動攻擊。 從1960年2月到1996年年底,法國共進行了198次核試驗。尤其是1991年7月試驗中止以前為了加速試驗一種小型、加固,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時具有更好的穿透力的 T N75彈頭,法國曾突擊進行了一系列核試驗,積累了對潛射核彈頭進行最後鑒定的能力。此後,便轉入了用模擬化的臨界核實驗來保障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維護國家核威懾能力以及保持國防工業的核心能力與技術潛力。 ●打造「巨艦」,增強軍工企業競爭力 法國國防工業面對的主要國際競爭對手是美國。法國的劣勢是明顯的,如整體國力相對有限、國內市場小、企業規模小等。法國採取的對策一是爭取政府的支持保護,尤其在科研投入和擴大出口方面。二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法國在促進歐洲國防工業聯合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法國進入結構體制大調整時期,調整方向主要是歐洲化,即實行歐洲跨國聯合或兼並,使國家航空工業向歐洲航空工業轉化。三是組成專業化的集團,通過歐洲工業的跨國合並,在各航空航天領域建立起在規模能力上能與美國大公司競爭的專業化的大公司集團。現今,歐洲國家已經形成跨國的大型集團公司,與美、俄的競爭能力正日益加強。 ●調整改革,精心打造「國家隊」 近年來,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軍事訂貨大減,軍火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法國為此進行國防工業調整改革,一是鼓勵企業按專業合並,創建「國家隊」。以提高科研和生產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二是實施大改組計劃。主要是針對國營大型企業的。法國政府的意圖是利用原子能工業集團的財力和原子能總署的智力資源去幫助處於困境的湯姆遜民用電子工業。它反映了法國政府為振興電子工業的努力。三是實行私有化。法國是國有化為主的國家,但許多國有企業大量虧損。因此,在歐洲私有化浪潮的影響下,以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利潤最佳化為目的,法國開始了它的國防工業私有化計劃。在財政部的領導下,建立了國防工業私有化委員會,制定了國防工業私有化的進程,明確了首批實施私有化的企業。與此同時,他們還加強了國防工業私有化的管理,限制國外公司的收購和控股,以保證國防工業保密和獨立性的特殊要求。四是鼓勵出口。法國政府鼓勵企業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開辟國外軍貿新天地。由於政府實行多種優惠政策支持,使法國軍貿現今居世界第三。 ●軍民兼容,將軍事技術根植於民用技術沃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除了核武器領域,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和良機。在日益增多的與國防有關的衛星、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電信顯示領域中,民用市場已成了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法國也越來越重視將民用技術應用到軍事系統中。 在利用軍用技術開發民品方面,法國政府為工業部門提供諸多方便,如對於同一工廠同時開展軍品和民品生產,除國家安全方面的限制和軍用規范外,沒有設置法律條例和會計制度上的障礙。這樣就為一些國防合同商利用研製軍用產品的核心技術開發民品創造了條件。例如法國國家航空發動機研製公司就准備利用裝在「狂風」戰斗機上 M88發動機的核心技術,開發一種新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使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一些國防承包公司正在建立軍民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從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

2. 軍事工業的地理分布

長期以來,世界軍事工業在地理上的分布一直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科研機構和實力強的企業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少數工業發達的軍事強國,尤其是在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下來的前蘇聯軍事工業長期衰退,而美國的軍事工業的通過轉型繼續保持著全球最大的規模和持續的發展活力。從綜合總體規模的大小、創新研發和研製生產能力的強弱以及在軍貿市場佔有份額的多少看,當前世界軍事工業從強大到弱小的地理分布大致是:北美洲、 歐洲、亞洲、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
北美洲的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軍事強國和國防高新技術與武器裝備最重要的發源國,代表了軍事工業的最高水平和最強的綜合能力。2001年,美國的軍事工業產值約2000億美元,約佔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60%,國防R&D經費高達393.4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00萬。另一個北美國家加拿大的軍事工業也比較發達。2001年,加拿大軍事工業的三個主要行業航空、航天和軍事電子的銷售額高達296億美元。 歐洲是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工業中位居第二的重要地區,前蘇聯曾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至今俄羅斯的軍事工業仍有300萬從業人員,加上英、法、德、意等國,歐洲軍事工業的從業人員超過全球從業人員總數的50%。2001年,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6個主要歐洲國家2001年軍事工業的產值銷售額約為732億美元,估計整個歐洲軍事工業的產值超過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25%。
亞洲也是世界軍事工業的重要地區,雖然與歐洲相比其總體規模和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位於東亞的中國和日本、南亞的印度和西亞的以色列等幾個國家集中了亞洲軍事工業的絕大部分,並且在航天、電子信息、核等軍事工業的主要行業擁有較先進水平。中、日、印、以等亞洲主要國家2001年的軍事工業產值估計在400億美元以上,超過全球軍事工業總產值的10%。
在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除澳大利亞、巴西和南非等少數國家擁有一定規模的軍事工業外,大多數國家或通過技術引進建立規模有限的軍事工業,仿製、生產若干武器裝備;或未建立本國軍事工業,主要通過進口獲得先進國家的武器裝備。
世界軍事工業大型企業同樣集中於北美洲和歐洲少數經濟發達軍事強國。十大企業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國和歐洲的法國和英國3個國家;北美洲的7家大企業全部在美國,其中的2家是全球規模最大軍事工業企業,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3家在歐洲的企業,法國、英國各1家,另一家是歐洲跨國公司。百強企業中有88%在北美和歐洲,其中半數以上共51家在美國;歐洲的35家分布在9個國家,其中僅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德國4國就有26家,為歐洲百強企業數的74%;亞洲的11家企業分布在4個國家,其中以色列一國就有5家,占亞洲軍事工業百強企業家數的45%,另外6家分別在印度、日本和新加坡。
21世紀初,全球有近60個武器裝備出口國,每年武器裝備的軍貿總額在200~300億美元。世界軍貿市場出口的佔有份額主要分布在美國和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其中,全球軍貿出口總額接近一半的份額在美國,40%以上的份額在歐洲的俄、英、法、德、意和亞洲的以色列等國,其它50多個國家的份額則不到12%。與軍貿的出口不同,世界最大的武器裝備進口國和地區21世紀初集中於亞洲。在1991~2000年的10年間,亞洲國家和地區武器裝備的進口額超過1500億美元,約為同期世界軍貿總額的65%。其中主要的武器裝備進口國是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科威特等國,僅沙烏地阿拉伯在這10年間的武器裝備進口額就達335億美元,約佔世界同期軍貿總額的15%。其次是東亞的台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以及南亞的印度,台灣地區從1991年以來的10年間共進口23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約佔世界同期軍貿總額的10%。
北約和西歐國家的年購買武器裝備量約佔世界總額的30%,是世界第二大武器裝備進口地區。中東歐各國為加入北約而改裝軍備,成為近10年間武器裝備進口額達數百億美元的重要地區。在非洲埃及是最大的軍貿進口國,南美洲主要武器裝備進口國則是巴西、智利和秘魯。

3. 幻影4000戰斗機的服役事件

幻影4000 是達索公司設計的 F-15級別的戰斗機,最初由沙特投資,原型機於 1979 年首飛。但美國同意向沙特出售 F-15 之後,幻影4000 因失去資金來源而被取消,最終沒有進入服役 。
1992年10月23日,法國勒布爾歇航空博物館迎來了達索公司的幻影4000戰斗機 。
印度空軍欲采購幻影4000
據《印度斯坦時報》2012年12月報道,印空軍方面已經初步選定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幻影4000」戰斗機作為未來奪取空中優勢的新型戰機。2005年3月,印度空軍決定從國外采購126架多用途戰斗機,以啟動「空優戰機」項目,並向4個國家發出了招標意願書,法國的「幻影2000-5」、俄羅斯的米格-29M2、美國的F-16「戰隼」和瑞典的「鷹獅」都曾是印度軍方考慮的重點對象。但從情況看,似乎「幻影 4000」戰斗機將拔得「頭籌」。 對於印度這項戰機采購案,外界給予了較高關注。近期,美國加大了對印度的戰略投資,首次同意向印度出售F-16「戰隼」或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與此同時,印度和俄羅斯具有傳統且深厚的軍事合作關系,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也以俄制戰機為主。因此不少媒體預測美俄將最終競爭印度戰機市場。但為何印度最終傾向選擇法國的「幻影4000」戰斗機呢?
對購買美國戰機,印度存在諸多顧慮。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斗機已不是單純的武器,而成為一種作戰平台。除本身的飛行性能外,戰斗機在戰場上能否奪取制空權也在於搭載何種裝備。像美國的F-16戰斗機就是因為裝備了先進的機載雷達系統、空空導彈、對地攻擊彈葯等才能「稱雄」。但美國在對外出售戰斗機時卻不會搭載最先進的裝備,即使美國防部有意出售,也難以突破美國會設置的有關高技術裝備的出口限制。另外,美政府也常利用軍貿作為對外製裁的手段。當前美印軍事合作關系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走向不甚明朗。若印度購買F-16戰斗機,而未來美印之間發生矛盾導致兩國關系趨冷,印度空軍就很難獲得維持戰機戰鬥力的零配件。
同樣,俄印兩國雖然保持著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但如果印度過於依賴俄羅斯,則可能使自己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層面受制於莫斯科,無法發揮自己「大國」的獨立作用。所以,印度在購買俄羅斯戰機上仍有顧慮。
綜合來看,法國戰機確實是一個好選擇。首先,法國「幻影4000」的性能不比美俄戰機差;其次,印度空軍已經裝備了大批「幻影2000」,比較熟悉法國戰機的配置,容易培訓飛行員;再次,法國對外軍售政策對印度不會造成任何限制,法國明確將軍火出口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從而彌補本國武器需求有限的不足,維持獨立國防工業的發展。
法國政府官員曾在公開場合宣稱,法國軍火出口政策是「沒有政治條件」的,這十分符合印度的胃口,也使日後戰機的升級和維護不會受到限制。因此,印度對法國的戰機情有獨鍾。

4. 在中國國防日益強大的今天,國際市場中國武器表現如何

與美俄法等老牌軍貿強國相比,我國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但這種差距並不僅僅是因為武器本身的原因。

很多軍迷都特別關注我國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因為在難以通過戰爭檢驗國產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國際市場上的「用腳投票」往往能代表買家對武器裝備的認可,正所謂貨比三家。但是,說起國產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我們要客觀的看到與美俄法等軍貿強國的差距。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我國在軍貿市場上良好的發展勢頭、VT4主戰坦克、S20常規潛艇、054系列護衛艦、L15高級教練機等一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主戰裝備在外貿市場上取得不俗的成績,而隨著我國軍事工業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深入的參與全球治理,在未來全球軍貿市場上會有更多驚喜帶給我們。

5. 印度為什麼要花費巨資購買法國陣風戰斗機呢

買戰斗機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事實上印度每年都會向西方國家購買軍事裝備而西方國家還是很樂意的出售軍事 裝備的。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國家還是在發展程度上還是有一定的潛力的。印度的經濟最近幾年的發展還是很快的,但是軍事實力依舊很強大。


法國的戰斗機還是很厲害的,在世界上戰斗機的排名中還是很靠前的所以印度此次的購買還是很有意義的,印度通過此次的購買不僅僅增加了軍事實力還向世界發布了自己的實力。

6. 談談世界軍火貿易

最近,據一家權威的國際研究機構統計,2000年全球公開的軍火貿易總額比上一年增長8%,是連續第三年增長,達到了創紀錄的369億美元。另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透露,目前全世界秘密的軍火交易額,可能已達到100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著實令國際社會震驚。

與前些年比較,近幾年的世界軍火交易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種類繁多。從小型火器到重型火器,從陸地、海上兵器到空中兵器,從普通兵器到高技術兵器,從硬殺傷裝備到軟殺傷裝備,應有盡有。還有少數國家和地區,為了獲得令人生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千方百計地從秘密軍火商手中購買各種原料和武器部件,前不久俄羅斯軍方已公開承認,俄羅斯丟失的核彈頭已達十幾個之多。據觀察家分析,這些核彈頭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秘密交易的物流之中,同時不排除有的核彈頭已被個別國家或組織所獲得。第二,性能先進。過去有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武器輸出國恪守「只賣本國過時、淘汰武器」的原則,因而世界軍火市場都是些二三流的武器裝備,甚至到了六七十年代,早遭淘汰的二戰中的一些重火器,仍然能找到買家。現在不同了。發達國家軍隊列裝的主戰兵器,包括最先進的戰機、戰船、坦克、防空導彈等等,都可以在公開的軍火交易中買到(被主要的武器輸出國列入禁購名單的國家除外)。有的武器輸出國為了賺取更多的硬通貨以盡快重整自己的軍備,甚至將自己軍隊尚未正式裝備的一些主戰武器賣給了心急火燎的買主。有軍事專家指出,高技術武器裝備已成為目前軍火交易的主體,「市場導向作用更加明顯,『市場需要什麼,就研製生產什麼,就供應什麼』,已成為原則」。第三,武器輸出國競爭激烈。隨著武器輸出國的增加,也隨著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武器研製、生產周期的縮短,導致了世界軍火交易的競爭十分激烈。為了爭得先機之利,武器輸出國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爭取買主。比如交易形式日趨靈活,常用的有:易貨貿易,聯合生產,改進舊裝備,設立培訓中心,轉讓武器生產技術,補償貿易,提供政府信貸擔保等等。有的貿易還使用賒賬或先試用後付款的形式。競爭的核心是打價格戰。為了搶占國際軍火市場的份額,俄羅斯大力推銷物美價廉的先進軍火。美國M1系列坦克,單價為300萬美元;俄羅斯相同檔次的T—72坦克,單價僅180萬美元。而比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命中率更高的俄羅斯C—300防空導彈系統,單套售價僅是「愛國者」的一半。不過,由於美國軍火工業力量雄厚,軍火種類齊全,性能穩定,因此美國一直占據著世界軍火市場「龍頭老大」的地位。最近10年,美國軍火交易額佔全球40%的份額;2000年為186億美元,突破了全球50%的份額。第四,發展中國家成為買家主體。2000年,發展中國家總共購買了254億美元的軍火,佔全球年交易額的68.8%。其中的九成軍火是購自美國、俄羅斯和法國。這些發展中國家,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世界最大的軍火購入市場在亞洲。據統計,世界上最大的10個武器進口國(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10年間,亞洲地區共進口了1500億美元的軍火,占同期全球軍火貿易總額的65%。中東又是亞洲也是全球最大的軍火購入市場。10年中,該地區共購進總額達700多億美元的軍火,占同期世界軍火貿易總額的30%左右,占同期亞洲軍火購入總額的近47%。

7. 軍火貿易的貿易特點

70年代以來,軍火貿易出現的新特點是:
①出口格局變化。除美國和前蘇聯兩個大的出口國外,西歐軍火工業迅速發展,由於國內需求有限,出口急劇擴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聯邦德國是世界除美、蘇以外的主要武器出口國,它們生產的軍火有1/3~1/2輸往國外。向發展中國家銷售的軍火,1977~1980年合計,法國為178億美元,英國為71億美元,義大利為56億美元,聯邦德國為53億美元,共計35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65億美元,接近蘇聯的361億美元。
一些過去依靠進口軍火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了軍火工業,並轉向出口,加入了國際軍事設備供應者的行列,主要有印度、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和巴西。它們在1980年的軍火輸出值已達到15.8億美元。
②武器構成變化。過去美、蘇兩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軍火大都是過時的、技術落後的武器,作為清理庫存而向外推銷。60年代的軍火貿易中還有相當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或戰後初期生產的武器。70年代以來,現代化武器所佔比重日益增加,特別是在飛機、坦克和導彈方面。由於軍火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一些最新式的武器也已列入軍火貿易的商品單。同時,超級大國和其他主要軍火供應國還通過技術轉讓和合作生產等方式擴展軍火市場。
③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銷售市場。直到60年代中期,兩個超級大國的軍火出口主要分別輸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此後,則逐步銷往發展中國家。80年代發展中國家軍火進口值已佔世界軍火進口總值的3/4以上。1973年中東戰爭和石油漲價以後,中東和北非地區軍火進口劇增,已成為軍火貿易的最大市場。

8. 軍事工業的發展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軍事和戰爭的需要,特別是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對抗和軍備競賽的推動下,蘇美兩國和兩大軍事集團出於追求武器裝備在技術上與對方的比較優勢,各自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加強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控制,軍事工業生產呈現出日益集中的狀態。以美國為例,到80年代,美國最大的100家企業包攬了整個軍事生產業務的大約75%。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武器裝備生產領域,由於專業化程度過高,軍事生產合同的實際簽訂結果顯得非常集中。加之政府對某種類型的武器系統每10年或15年才購買一次的「一次性」購買方式和通常把合同交給一家承包商的做法,使得某些特定武器生產和銷售領域的集中程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商業部門。例如,美國幾家最大的企業在以下軍品市場佔有絕大部分營業額:偵察與探測衛星(100%)、核潛艇(99%)、航天器運載火箭(97%)、戰斗機(97%)、截擊機(97%)、導彈慣性制導系統(97%)、飛機慣性導航系統(96%)、飛機火控系統(95%)、運輸機和加油機(94%)、直升機(93%)、飛機噴氣發動機(93%)。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兩級世界的崩潰,一些主要軍事工業大國紛紛調整和大力壓縮本國軍事工業規模,使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有了進一步加強。比如,在蘇聯時期,軍事工業企業約有3000~5000個,其中總裝廠134個(地面武器24個,海軍艦船24個,飛機37個,導彈49個),其餘為零部件廠。蘇聯解體後,俄聯邦繼承了蘇聯的70%以上的軍事工業。俄聯邦通過對軍事工業的幾經調整,21世紀初約有1700個軍工企業,其中總裝廠約100個,軍事工業生產的集中化程度比蘇聯時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防經費減少,軍品訂貨下降,加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世界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就是通過兼並組建大型軍事工業集團,實行集團化、規模化經營。1995年3月,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與馬丁公司合並組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軍事工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工業之間的兼並。1996年12月,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1997年1月,雷西昂公司收購通用動力公司軍品分公司「休斯電子公司」;1997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美國大型軍工企業由1992年的32家合並為1997年初的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業由十幾家減少到3家。軍事工業生產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使武器裝備的生產控制和掌握在少數大企業手中。英國軍用飛機、導彈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已被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馬可尼公司壟斷。俄聯邦航空企業組建的莫斯科航空軍工綜合體和蘇霍伊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兩大集團加強了對俄航空工業的控制。德國組建的航空航天公司(達薩)包攬了本國70%的軍品訂貨。瑞典成立的塞爾休斯公司和義大利組建的芬梅卡尼卡公司分別控制了本國軍事工業的一大半。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則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日本電氣、石川島擂重工、三井造船等大公司。軍工企業的兼並,不僅局限在國內,一些跨國兼並也時有發生,且在不斷發展。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與法國達索飛機公司組建了新一代戰斗機聯合開發小組,並與法國馬特拉公司合並其戰斗導彈業務。英國GEC-馬可尼公司與法國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聲納系統製造公司「湯姆遜-馬可尼聲納公司」。為了爭奪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科技領域優勢,21世紀初美國、西歐、俄聯邦等國組建的軍工集團,主要集中在飛機、導彈和電子等領域。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以及戰後幾次高技術戰爭的刺激,世界軍事工業結構正在不斷朝著高度化方向發展。
從行業結構來看,軍事工業逐漸集中於某些高技術部門,高技術軍工部門在軍事工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二戰以前,軍事工業主要集中於冶金工業、機械加工業為主的傳統技術部門,生產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坦克、飛機和火炮等。二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軍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對抗技術、戰略預警技術、軍事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海洋工程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光電技術、軍用新型材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軍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發展。軍事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新興技術在內的一個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與此相適應,軍工行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一批生產超音速飛機、導彈和軍用衛星的航空航天工業,生產核彈頭和核動力裝置的軍事核工業,生產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的軍用電子工業等。而且,這些軍事高技術工業部門在整個高技術工業部門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據統計,在各主要武器生產國中,航空航天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中有40%~80%是為軍事需求服務的,電子工業部門約佔20%~30%,美國最大的10家軍品承包商中,有6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
從技術結構來看,軍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高,科技人員所佔比重較大。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了軍事工業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加工設備和新工藝在軍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數控機床、計算機輔助製造系統、工業機器人、柔性製造系統以及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等。生產技術和工藝層次的提高對生產人員的素質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軍事工業的勞動力結構正在朝著智力密集型的方向發展,不少軍工企業的從業人員中如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與管理人員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50%。
從產品結構來看,尖端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裝備成為現代軍事工業的主要產品。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和軍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上軍事和戰爭需求的導向作用,武器裝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工智慧、定向能、微波、隱形、動能、航天等新技術武器不斷出現,C3I、電子戰、信息戰等新式器材層出不窮。即使是傳統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火炮、精確制導武器、燃燒武器、燃燒空氣彈、地雷、軍用飛機和直升機等常規武器也由於溶入了大量新技術,而使之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武器。這些尖端高技術武器裝備和高技術含量的常規武器是政府訂貨的主要菜單,因而在軍事工業的產品中佔有相當高的份額。五角大樓簽訂的軍事訂貨合同中的1/3(超過500億美元)是屬於先進的導彈和飛機,每年采購的軍用電子設備的費用達到560億美元。在法國的軍事工業總產值中,航空航天工業佔34%,電子工業佔29%,而兵器、艦船、炸葯和軍事核工業部門的總和才佔37%。
從組織結構來看,現代軍事工業的分工協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武器裝備系統結構日益復雜,高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加上武器裝備更新周期在不斷縮短。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的這一發展規律,不僅軍事工業內部分工協作程度在不斷提高,而且軍事工業與非軍事工業之間也存在著日益密切和廣泛的分工協作關系。一些軍工企業將一些原本由自已生產的零部件,轉由其它供應商來完成,自已專注於某些主營業務,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戰後,軍事工業分工協作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它在許多領域已越出了一國界限,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甚至是多國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逐步加深,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經濟已進入了所謂的無國界的限制,軍事工業發展為國際化的軍事工業。從軍事工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向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統的軍事工業國際分工正在演變為世界性軍事工業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內容上看,軍事工業國際分工從戰前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戰後乃至今天的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軍事工業產業各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軍事產業部門的內部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協作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軍工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軍事生產領域分工發展到向非軍事服務業部門的分工。如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國內只進行主機的組裝,而飛機的上萬個零部件則由其它國家來完成。從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來看,從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企業、主要是跨公司經營的分工和向地區性軍貿集團成員國之間分工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協議性的分工。從國際分工的形式來看,由垂直型分工為主發展為水平型分工為主。在傳統軍事工業國際分工中,只有工業化國家從事軍品製造業生產,發展中國家則只負責軍事原材料生產,而21世紀初的軍品生產,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朝著同一方向發展。例如,同樣是軍用飛機製造,美國生產F-16型號飛機,而印尼製造S-2型號飛機。
第二,地區及跨國間軍事合作有了深入的發展。這主要表21世紀初技術、生產合作及聯合。20世紀60年代,英國飛機公司與法國合作研製了「美洲虎」戰斗機、「大山貓」直升機;70年代,英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出「狂風」戰斗機,並積極參與歐洲航天局的空間項目,如「軌道試驗衛星」、「空間實驗室」等合作計劃。21世紀初,不僅西方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合作也發展得比較迅速。其中,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英美的軍事技術合作;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比較典型的是義大利與巴西的軍事技術合作。80年代初美英合作進行的導彈核潛艇計劃,雙方不僅聯合進行投資,還把原來的一些機構進行更名,以保證核計劃的順利進行。此外,英國還積極參加了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以進一步增強美英在空間領域的密切合作。義大利同巴西在噴氣攻擊機的合作研製方面比較突出,兩國在進行AMX輕型攻擊飛機合作研製中,義大利航空公司承擔70%的業務,另外30%由巴西負責。
第三,軍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擴展。隨著跨國公司向全球各地的經濟滲透,軍事跨國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進入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對世界軍事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作用的軍事跨國公司。其中影響較大的軍事跨國公司有: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公司和巴西航空公司等。軍事工業大型跨國公司還通過擴大自已的分公司和在國外建立自已子公同的形式,不斷增強自已的實力。例如,一些西方大軍火跨國公司打著聯合生產的旗號,從80 年代以來,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大量的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瑞士以生產防空武器為主的阿利控股集團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其最終目的顯然是擴展軍事實力,增強其軍事競爭力。越來越多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還採取聯合、收購、兼並等方式,來保護和增強其競爭能力。比如,為了與美國的一些航空巨頭展開競爭,1996年以來,法國、德國與荷蘭的空中客車飛機廠商聯合起來,力圖在世界航空市場擴展其地盤。面對1996年底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的合並,歐洲一些國家以政府的名義促使所在國家的軍事工業跨國公司進行合並。 二戰後,為了謀求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使社會資源與技術成果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一股「軍轉民」、「民轉軍」和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使軍事工業的軍民結合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軍轉民」,即軍事工業的民用生產,是指軍事工業在確保完成軍品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餘生產能力和軍工技術優勢,挖掘自身的生產潛力開發和生產民用產品。從各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初總是全力以赴從事軍品生產,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壯大開始逐步轉向民用產品生產。軍事工業進行民用生產的趨勢在二戰後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報道,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中,37家歐洲廠商的民品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的57%,6家日本廠商的民品銷售額佔53%,世界上頭號軍火商麥道公司也計劃在1994年底前將民品銷售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2。各主要軍事工業國家的軍事工業在不影響軍品生產的情況下從事民用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綜合國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成為加速本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基建投資的條件下迅速增加生產能力;可以加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可以以自身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其他生產條件上的優勢帶動或促進民用工業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減輕國家平時為維護軍工生產能力而承擔的財政補貼負擔的同時為國家提供利稅收入和為社會提供財富。
軍事工業軍民結合中「軍轉民」的另一個側面就是「民轉軍」,主要是不斷擴大對民用部門技術的利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十分重視民用經濟的發展,在民用技術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用經濟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保持著優先和控制地位。採用現存的民用工業先進技術或將其改為軍用,顯然比自已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更經濟有效。正因為如此,軍事工業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利用民用部門的技術,例如,光電子技術是世界范圍先進電信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而美、日、歐在爭奪新興的光電子領域支配權的競爭中所帶來的光電技術成果,可為軍事領域的利用提供便利條件。在計算機領域,美國軍方已意識到專門研製軍用計算機系統已沒有意義,美國國防部已清楚地認識到,軍用計算機方面越來越多地依賴民用產品。
為了更有利地推動「軍轉民」和「民轉軍」,從而進一步提高軍民結合程度,有計劃地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已成為軍事工業軍民結合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軍民兩用技術是既可以用於軍事又可以用於民用的技術。軍民兩用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倍受重視,從技術上考慮主要是因為,許多對軍事至關重要的高技術,如計算機、半導體、通信、先進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發展,已主要由民用市場所推動。從經濟上考慮,主要是高技術武器成本一度上升,通常需要民間力量來推動軍事科研的進一步發展。美國國防部認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是美國國防科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振興美國經濟,增強國防競爭能力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美國軍民兩用技術的投資重點放在確保國家安全所需的兩用技術上。1995財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信息化、先進材料、先進製造和模擬技術等領域;在兩用技術研究和發展上投資額為20.6億美元,約占該年度國防部科技預算的25%。英、法對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也非常樂觀。英國為了將軍民兩用技術納入制度化軌道,國防部於199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國防鑒定與研究局。研究局在具有兩用潛力的技術方面已經或正在創立一系列的兩用技術中心。1994年4月首先創建結構材料中心,1995年1 月超級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立,該局還將在軟體工程、信息技術、電子和光電子等領域建立兩用技術中心。法國軍事工業界的一些高級官員說除了核武器,純軍事性的技術已經很少,這就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為了更好地開發兩用技術或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轉化利用,法國一些國防承包商公司正在建立軍民兩用統一的設計小組,利用同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這樣有利於設計工程師的軍用項目轉向民用項目或從民用項目轉向軍用項目。 由於武器裝備需求變化增大,軍事工業生產規模極不穩定。武器裝備需求的起伏變動,主要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軍事采購的周期性特徵。在正常情況下,軍事采購具有周期性,某種武器系統一旦裝備部隊,軍方要在一定時期以後才有新的采購需求,使武器裝備形成更新換代周期。政府對(飛機、坦克、艦艇等)武器系統需15 年到20年才采購一次,這就必然導致軍品生產的周期性變化。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軍工生產同國際形勢的關系極為密切,和平時期對軍品的需求量有限,大量軍工生產能力長期閑置。據報道,美國平時彈葯工業的過剩生產能力達90%以上,其它軍工行業也在30%~50%,而戰爭時期,特別是在突然性和高消耗的現代化戰爭中,由於戰爭物資需求量大,軍工生產規模也大。軍品需求的起伏變化和軍工生產的不穩定性,使二戰後軍事工業顯現出一個新的發展特點,即在維持一定軍工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朝著生產經營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努力實現軍品生產多樣化,而且面向民用市場,大力開發和生產具有發展前景的多種民用產品。21世紀初,美國軍事工業生產總值中就有60%左右是針對民用市場的。
從軍事工業的世界格局變化來看,盡管發展中國家軍事工業在不斷崛起,然而控制世界軍事工業的仍然是少數軍事工業大國。世界軍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從整體上來看,由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少數西歐國家壟斷了軍工生產的某些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實際上控制了世界軍事工業的要害,這主要表21世紀初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軍用電子設備。軍用電子設備是現代武器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軍工生產中最保密的部件。美國等國為適應軍事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電子技術,已奠定了在軍用電子領域中的領先地位。其次是動力裝置方面。動力裝置是現代武器系統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沒有動力裝置提供足夠的能量、速度,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進的飛機、艦艇、導彈等都將失去軍事價值。先進的動力裝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藝和高超的技術。21世紀初,具備設計和生產先進發動機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極少數國家。第三世界軍事工業仍然沒有擺脫對少數軍事工業大國的技術依賴,主要還是依靠發達國家的許可證生產,真正具備獨立自行設計與生產能力的國家為數極少,而且也只是集中於個別比較簡單的武器領域里。

9. 軍貿是什麼意思

軍貿 專題
http://www.law-lib.com/zt/3711.asp

軍貿就是軍火貿易

軍火貿易
arms trade
一種特殊商品的貿易。不通過一般的國際貿易自由市場而由特殊渠道進行。軍火貿易最大的買主是各國政府。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軍火轉讓主要通過兩個超級大國以提供軍事援助的方式進行;6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因素增加,軍火轉讓逐步改在貿易基礎上進行,大量軍火開始進入國際商品流通領域。
軍火包括的內容按美國政府的解釋:包括新的、舊的或整修過的殺傷性常規武器 ,也包括能同時裝載常規和化學/原子彈葯的武器,以及非殺傷性的軍事支持設備,如雷達、軍裝和裝備,還包括軍事訓練、軍火生產或裝配設施、軍事基地或防禦建築。據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署稱,美國軍火出口中武器系統約佔60%;而前蘇聯軍火出口額中85%以上是武器系統。
軍火貿易又稱軍火轉讓(arms tran sfer)。嚴格意義的軍火轉讓包括「贈予」形式的軍事援助,在西方經濟學界中二者通用。
從項目講有:戰術導彈和火箭,軍用飛機,軍艦,武裝或非武裝的軍用車輛,軍事通訊和電子設備,大炮,步兵武器,輕兵器彈葯,以及其他軍械、降落傘和軍裝。也包括軍事工業設備的轉讓。不包括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戰略導彈系統以及食品、醫療設備和其他可用於軍事目的的民用項目,也不包括建築、訓練和技術服務。
70年代是世界軍火貿易迅速擴張時期 。按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署統計,1970年世界軍火出口值為58億美元,1979年增為237億美元,即增加了3倍,剔除價格上漲的因素,實際約增加1倍。80年代初軍火貿易繼續增加。
70年代以來,軍火貿易出現的新特點是:
①出口格局變化。除美國和前蘇聯兩個大的出口國外,西歐軍火工業迅速發展,由於國內需求有限,出口急劇擴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聯邦德國是世界除美、蘇以外的主要武器出口國,它們生產的軍火有1/3~1/2輸往國外。向發展中國家銷售的軍火,1977~1980年合計,法國為178億美元,英國為71億美元,義大利為56億美元,聯邦德國為53億美元,共計35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65億美元,接近蘇聯的361億美元。
一些過去依靠進口軍火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了軍火工業,並轉向出口,加入了國際軍事設備供應者的行列,主要有印度、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和巴西。它們在1980年的軍火輸出值已達到15.8億美元。
②武器構成變化。過去美、蘇兩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軍火大都是過時的、技術落後的武器,作為清理庫存而向外推銷。60年代的軍火貿易中還有相當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或戰後初期生產的武器。70年代以來,現代化武器所佔比重日益增加,特別是在飛機、坦克和導彈方面。由於軍火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一些最新式的武器也已列入軍火貿易的商品單。同時,超級大國和其他主要軍火供應國還通過技術轉讓和合作生產等方式擴展軍火市場。
③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銷售市場。直到60年代中期,兩個超級大國的軍火出口主要分別輸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此後,則逐步銷往發展中國家。80年代發展中國家軍火進口值已佔世界軍火進口總值的3/4以上。1973年中東戰爭和石油漲價以後,中東和北非地區軍火進口劇增,已成為軍火貿易的最大市場。

10. 俄羅斯能翻新4.5萬噸的舊航母,但為何卻造不出2萬噸級的登陸艦呢

目前,俄羅斯建造兩棲艦的手藝很低。例如著名的11711型大型登陸艦「伊萬·格倫」號,該艦航速18節,長120米,排水5000噸(比中國老舊的072坦克登陸艦稍小一點點),能夠裝載13輛60噸的重型坦克,或者36輛兩棲裝甲登陸車輛,甲板上配備1門76毫米艦炮,艦尾的甲板可搭載1架卡-29直升機。該艦於1998年開始設計,2004年開工建建,2012年在加里寧格勒下水,期間三次修改建造方案,到2015年初,俄海軍再次推遲交付,直到2018年,該艦才正式服役,從開工到服役,歷時14年。

對比一下中國,依靠基礎和規模都雄厚無比的造船工業實力,中國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普通坦克登陸艦到大型綜合登陸艦的飛躍,陸續裝備3艘船塢登陸艦,正在建造直升機兩棲登陸艦,而且氣墊登陸艇等配套裝備完全自主研發。可以說在兩棲艦船領域,中國完勝俄羅斯。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軍貿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