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柴一盒多少錢
前兩年我買過,最普通那種,就一元錢,有十盒左右,可能十盒就是一包吧.
後來好像就開始出產一些特製的火柴,供人收集,就是盒子有大有小,不同圖案,也有賣那種火柴是稍微扁的,粘成一排成長方形狀的,外國好像都是用這種裝法的.
這些火柴就貴了,一盒就要幾元錢,在一些精品店之類的可能有賣
② 「賣女孩的小火柴」是哪本小說里的人物
同意樓上的說法:是郭敬明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里的一個人物——火柴。
現在小說已被拍成電視劇,個人認為還是書好看些。以下為電視簡介,有空可看看。
電視劇《夢里花落知多少》
電視介紹:
孫晶晶——林 嵐
張峻寧——顧小北
賈一平——陸 敘
王雅捷——微 微
張 超——白 松
王媛可——聞 婧
張 儷——姚姍姍
王 璇——火 柴
李艷冰——李茉莉
何賽飛——林 母
朱 鐵——武長城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有友情、愛情和夢想,這也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有痛苦、傷痕和磨難。總之,這是一個關於年輕人的故事,是一段你曾經經歷卻又曾經遺忘但最終還是選擇珍藏的如夢歲月。
青澀卻又充滿朝氣的大學時代,是林嵐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在這里,這個漂亮、豪爽卻又不乏痴情的女孩,終於成功地「撞」到了她的「白馬王子」——顧小北。時間是大一這一年,為了追求那個喜歡穿白襯衣、騎著山地車從校園里飄然而過的顧小北,在死黨微微和聞婧的策劃下,林嵐導演了一起「自行車相撞事件」,結果是假戲真做——她真的撞斷了腿,顧小北真的送她去了醫院,然後這個帥氣卻又有些憂郁的男孩真的成為了她的男朋友。到大學快畢業的時候,這段愛情發展到了近乎完美,完美得近乎成為「豐碑」的地步。
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白松是林嵐的好友、發小兼追求者。他的追求攻勢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直到大學畢業的時候,白松才明白,只要有顧小北在,他就永遠得不到林嵐。為了結束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追逐游戲,一天夜晚,在林嵐家的樓下,白松緊緊地擁抱了林嵐。不巧的是,這段激情的擁抱恰好被暗中的顧小北看見,愛情悲劇從此刻起拉開了帷幕。
因為被愛,驕傲的林嵐不能忍受被誤解後的委屈,草率之下提出分手。因為愛,憂郁的顧小北草率地同意了分手。一段原本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因為年輕、因為沖動而就此分崩離析。
很快顧小北的身邊有了姚姍姍,一個美麗、妖艷、有心計、善耍手段的女人。顧小北對姚姍姍的愛憐讓林嵐心酸,而更讓她心寒的是,有一天,當林嵐與姚姍姍發生矛盾的時候,顧小北竟然拉住了林嵐反抗的手,眼睜睜的看著姚姍姍兩個響亮的耳光甩到了林嵐臉上,緊接著是一杯滾燙的咖啡潑上來。
當咖啡像淚水一樣從林嵐臉上滴落的時候,林嵐徹底死心了,她知道那個曾經死心塌地的屬於她的小北,現在確確實實已經屬於別的女人,雖然她並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這個時候,陸敘出現了。如果說顧小北曾經是林嵐的白馬王子,那麼陸敘則更像是她的天使。陸敘走進咖啡館,把狼狽不堪的林嵐帶走,並把她抱在懷中,任憑她的眼淚鼻涕把自己昂貴的阿曼尼西裝塗得一塌糊塗。
陸敘是廣告界的精英,白松最欣賞的公司管理者,同時也是林嵐的上司兼同事,就是在這樣復雜的關系下,陸敘和林嵐漸漸在「戰斗」般的工作中,產生了同志般的友情,他們成為了好朋友。這份寶貴的友情支撐著林嵐走過了愛情的低谷,但隨後卻給她帶來了更大的傷害——陸敘竟然就是聞婧那個傳說中的男朋友,而此時的陸敘顯然已經愛上了林嵐。
事情發生在顧小北的生日宴會上。在姚姍姍當眾甩了林嵐兩個耳光之後不久,顧小北的生日到了,他如往年一樣邀請了林嵐和聞婧。為了不讓姚姍姍顯得過於囂張,林嵐和聞婧決定都帶一個男伴,聞婧這邊自然是她的神秘男友,而林嵐那邊則是她的魔鬼上司。
一切發展得都很順利——當顧小北發現林嵐送的禮物只是一個紅包的時候,林嵐注意到了他臉上表情的變化,因為往年林嵐都會准備一份最精心的禮物,但她今年沒有。林嵐知道顧小北臉上這瞬間的驚異泄漏了他內心的秘密,他還是愛自己的,至少還是有感情的。
但是當陸敘出現的時候,所有的美好都被打破了。這個時候聞婧才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搶走了自己深愛的男友。痛苦的聞婧從宴會上飛奔而出,跟著追出來的除了林嵐,還有陸敘和顧小北。
林嵐從來沒想過要傷害自己最好的朋友,但她最終還是傷害了。愛情與友情的雙重缺失讓林嵐對北京這個城市喪失了希望,所以她決定離開,決定去大連。她想在那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的生活。
不過有時候挫折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在這次「生日宴會事件」之後,除了傷害,林嵐和聞婧都有了新的收獲。林嵐收獲的是友情,她終於證明了自己與聞婧的友情是多麼堅固,因為聞婧告訴她:「從小你就喜歡和我搶,從小我就讓你,所以這次我也讓你。」而聞婧收獲的則是愛情,在顧小北的生日宴會上,她認識了武長城,這個憨厚、真誠並且會在日後深愛著她的好男人。
選擇去大連是為了逃避,但顯然生活的哲理就是這樣——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果然,在這里,林嵐又遇到了陸敘、姚姍姍還有聞婧。另外,她還碰到了自己兒時的好友——火柴。似乎是前世註定的一般,林嵐和陸敘、姚姍姍又成為了同事,陸敘依然是她的上司,而姚姍姍則依然是那個要把林嵐排擠走的人。最終,林嵐依然選擇了逃避,她決定回北京,和陸敘、火柴一起回北京。
這段在大連的時光,留下的最珍貴的回憶就是林嵐和陸敘的「同居」生活。在「同居」這段日子裡,陸敘深深地愛上了林嵐,但林嵐卻依舊沉睡在顧小北的回憶中不願醒來。
重新回到北京,生活還是那麼平穩地向前發展:聞婧戀愛了,男朋友就是姚姍姍的表哥武長城。顧小北更加憂郁了,看林嵐的眼光里總帶著些更深的東西。白松也戀愛了,和他那清純的小茉莉愛得死去活來。而陸敘依然不屈不撓地陪在林嵐身邊。但是很快,這種平靜就被打破。
好友兼大姐大,廣告界和酒吧界大小通吃的微微姐用一大包昂貴的化妝品和鈔票成功地俘獲了林嵐和聞婧,讓這兩個涉世未深的小丫頭替自己出面談判,目的就是要用精神和氣質來籠絡這個大客戶,把生意接下來。但很快林嵐和聞婧就著了「唐先生」的道,眼看著兩人身處危險、快被強奸的時候,陸敘趕來了。一番搏鬥之後,林嵐和聞婧獲救,陸敘卻住進了醫院。而更可怕的事情是,趕過來救援的火柴事後發現,這個禽獸不如的「唐先生」竟然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得知了林嵐差點出意外被陸敘所救之事,顧小北更加沉默。在外人面前他對姚姍姍永遠關懷備至,永遠金童玉女,但沒有人知道他心裡其實只愛過一個女人,那就是林嵐,而且他會永遠愛她。但這番話,他不能說出口,因為他必須對姚姍姍負責任——在一次醉酒之後他和姚姍姍發生了關系,姚姍姍因此而懷孕,並且做了流產手術。對於顧小北來說,這是一份不能逃避的責任,姚姍姍愛他,要他做她的男朋友,那麼他只能同意。好在現在林嵐的身邊有陸敘在照顧,雖然看見他們在一起,自己會傷心,但至少不會擔心。
一次在微微的酒吧里,林嵐終於從白鬆口裡聽說了顧小北與姚姍姍的事。這讓林嵐再次受到傷害,她和顧小北相愛了那麼多年,而姚姍姍卻在一夜之間就把這個男人奪走了。林嵐大醉之後,回到學校,在那根熟悉的長椅背後,她看到了當年刻下的熟悉的字跡:「顧小北永遠愛他的老婆大人林嵐!」。在這行字跡的旁邊,還有一句新刻上去的話「老婆大人回家吧!」,顯然,剛才顧小北來過這里。林嵐就這么醉倒在了長椅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嵐與顧小北的愛情糾葛還沒有結果,聞婧那邊出事了。起因是緣自火柴與小茉莉。火柴是個小雞頭,經常昂首挺胸地帶著她的姐妹們到處沖鋒陷陣。但是有一天,她卻告訴了大家一個驚人的消息,白松身邊這位清純如水、處處可憐的小茉莉其實和她一樣,也是個雞頭,而且還去醫院做過流產手術。
這樣一個消息沒有傷害到白松,卻傷害到了小茉莉。在白松看來,只要相愛,一切他都可以原諒,他相信他的小茉莉。但在小茉莉這邊,受到傷害的卻是她作人的尊嚴。火柴與小茉莉幾次三番來回的教訓與報復之後,牽扯進來的無辜者也越來越多,最終,有一天晚上,林嵐和聞婧被幾個陌生人堵在了胡同口。為了保護林嵐,聞婧被強奸了。
從此之後,整個世界都改變了,那段原本輕鬆快樂的歲月多了些沉重和磨難。
聞婧出事後不久,顧小北與姚姍姍訂婚了。林嵐的愛情與友情再次陷入雙重傷害,其實林嵐從來就沒對顧小北死心過。不過,經歷這么多事之後,林嵐成熟了很多,現在她學會了不輕易流淚。
出院之後,聞婧跟隨武長城離開了北京,去到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安靜生活。對於林嵐來說,聞婧的離開並不是壞事,只要她能快樂、幸福,其他的都變得不重要。真正讓她難以接受的,是陸敘的出事。
也許在陸敘出事的前一天,林嵐都不會承認她早已愛上了這個陽光得像天使一樣的男人。但是這一天,陸敘出車禍了——當時是林嵐開的車,車禍之後,林嵐只是輕傷,而陸敘卻已生命垂危。站在重症監護室之外,看著病床上臉色慘白、毫無生機的陸敘,林嵐才猛然意識到,其實自己真正愛的人是陸敘。醫生的病危通知書把林嵐打入了地獄,她找到真愛的這一天竟然就是失去真愛的這一天。這是因為年輕、因為不懂珍惜,而受到的懲法。
在林嵐最絕望的時候,顧小北回到了她身邊。顧小北告訴林嵐,自己從沒愛過姚姍姍。曾經很多次,林嵐都夢想著有一天能等到顧小北的這句話,現在她終於等到了,可是林嵐卻拒絕了,因為她終於明白,生活的意義在於珍惜眼前。林嵐告訴顧小北,自己會永遠等著陸敘。
顧小北默默離開……
陸敘的病床前,顧小北請求陸敘早點醒來……
病房外的林嵐看著眼前這兩個男人,淚流滿面……
夢里,看見一片充滿快樂氣息的地方。走著,帶著希望找尋到快樂。走過,才發現那是鏡花水月。一切都已消逝,留下的只有臉上的痕,枕邊的淚……
③ hotsuit和火柴棍的區別
一個是瑞士名牌 更適合歐洲潮濕多雨的氣候 一個是法國名牌 根據中國氣候地貌製作。 買火柴棍不要買歐洲本土產的,穿著悶。
拓展:
HOTSUIT 品牌源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於1999年創立,公司起初的產品只有發汗服,品牌就以HOT(熱)+ SUIT(服裝)命名。原本只是為專業運動員、明星藝人用最短的時間減少體重的高端小眾品牌,後來被年輕人廣泛用於塑形,產品線逐步延伸到跑步、健身、生活休閑等品類,在全球眾多國家廣受追捧。
④ 一元錢在20世紀60年代能買什麼
那個年代一塊錢是什麼概念?平均一家三代人,三個強壯勞動力,一年辛辛苦苦掙得的分紅工分不到100元。這是八口人家一年的生活費,過年還得留一部分。
當時,吃、穿、用、都靠國家計劃分配,憑票才能買,日常生活全部仰仗、糧票、肉票、布票、鞋票、火柴票、理發票、紅糖票等票證才得以維持。有錢沒票,也難
就算有糧票,還分全國通用糧票和地方糧票。
關於網上分兩大類網:一類說不要票,一類說要票
那時候熟肉不要肉票,那個年代像「香腸」火腿、豬頭肉、肉罐頭、醬驢肉、醬牛肉不要肉票,只有生豬肉才要票
熟肉不要票,是因為熟肉價格高
需要憑票供應的東西,不僅要滿足基本物資或短缺物資的條件,還要價格低
70年代還有議價糧、平價糧之分。議價糧貴,但不需要糧票;平價糧便宜,必須要糧票
關於那段特殊的票證歷史,多年來先後的如今已經出了十多本書
大家可以去看看多了解一下~
60年代末的物價與如今物價得比較:
(人民幣10元)
60年代末可買最好的大米可以買58斤(0.171元一斤)。
如今最好的大米100多元一斤,一兩買不到,我還見到過598.75元一斤的保健米。
60年代末可買大閘蟹12斤。
如今的陽澄湖大閘蟹598元一隻,6條腿都買不到。
60年代末可買最大的帶魚 30斤 (0.3元一斤)。
如今可買帶魚一條(40元一斤)。
60年代末可買布匹 1丈余 (1尺)。
如今可買一塊小手絹。
60年代末可買青菜 500斤(0.02元一斤)。
如今可買青菜2斤(5元一斤)。
60年代末可買豬肉13斤。
如今可買豬肉1斤。
60年代末可買小餛飩100碗。
如今可買小餛飩2碗。
60年代末可繳納小學學費 6元。
如今可以買一隻低檔文具盒。
60年代末可看電影(學生票)200場。
如今場外聽聲音,如今的學生票60元一張是最低價。
60年代末可買中擋皮鞋一雙(7.68元),還可以買一隻鞋油和一把鞋刷。
如今可以買一付鞋帶。
60年代末可買棒冰250根。
如今可買棒冰10根。
60年代末可買高級奶糖4斤。
如今可買高級奶糖4粒。
60年代末可買菜湯面500碗。
如今可買菜湯面2碗。
60年代末可買牛肉麵100碗。
如今可買牛肉麵2碗,我看到康師傅面館的頂級牛肉麵108元一碗。
60年代末可買500公里的汽車票一張。
如今打的起步費都超過10元了。
60年代末可買酒席2桌。
1960年代是一個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時代。
19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蘇聯等國正在進行第一次現代化,中國則剛剛開始第一次現代化。與此同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大現代化模式都處於深刻轉型(或改革)的關鍵時期,第三世界諸國多數正處於爭取獨立或確立發展模式階段。
1960年代,特別是其後期,西方世界在經歷戰後20多年的發展和繁榮之後,普遍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動盪和發展遲緩。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不斷高漲,武裝斗爭波瀾壯闊,捷報頻傳。美國的侵越戰爭激起了全世界和平正義力量日益高漲的反戰、反帝運動。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傳統運動愈演愈烈。《法國1968:終結與開端》一書中寫到:「『六十年代』是美國人權、新左(派)運動的同義語。」以1968年震動世界的法國學生運動為代表的學生工人運動席捲多數發達國家,主要發達國家裡一片激烈的造反之聲,激進的造反者甚至已在設想「後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在思想文化領域里,西方發達國家1950年代初發端並盛極一時的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右翼保守主義思潮已成強弩之末,後現代主義異軍突起,左翼思潮在不長的時間里席捲西方主要國家,西方新左派的影響迅速擴大。西方左翼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⑤ 火柴棍haglofs和伯希和pelliot,有什麼區別
一個是瑞士名牌
更適合歐洲潮濕多雨的氣候
一個是法國名牌
根據中國氣候地貌製作。
買火柴棍不要買歐洲本土產的,穿著悶。
⑥ 火柴現在哪裡還有賣
目前社會上雖然打火機全部替代火柴,但是在一絕大多數人網上商店、百貨超市。還是能購買到的。
但是由於火柴買的人很少所以在商店的位置不會很醒目,需要像導購員詢問具體位置,大部分商店是有火柴商品的。
(6)法國買火柴多少錢擴展閱讀:
火柴有摩擦火柴(又稱硫化磷火柴)與安全火柴之分,其發火原理不盡相同。
摩擦火柴葯頭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鉀和三硫化四磷,稍在粗糙表面摩擦、產生的熱足以使這兩種物質起化學反應而發火。
安全火柴葯頭中以硫磺取代三硫化四磷。一般的摩擦熱不足以使葯頭起反應,只有在火柴盒側面的磷層上擦劃時,摩擦熱先使硫與氯酸鉀發生反應,放出較多的熱能,促使葯頭中的化學物質產生反應而發火。它的反應過程如下:
2KClO3+ 3S──→2KCl + 3SO2+ 1137kJ
上述化學反應過於劇烈,發火太猛,不利於使用。為了控制發火速度,葯頭中還需加入一些石英粉等填充劑,使葯頭發火緩和、穩定;此外,還加入重鉻酸鉀和顏料等,以改善抗潮性能和外觀。若以澱粉、蟲膠等代替硫磺並加入一些香料,便製成無硫芳香火柴,燃燒時不產生刺激性氣體SO2,且能散發香味,使人感到舒適。
⑦ 火柴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柴的發明
學會取火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過去人們的取火方法大體有四種:磨擦法、打擊法、壓榨法和光學發火法。這當中,最早出現的是磨擦發火和打擊發火法。中國古代傳說中有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的故事,所謂鑽木取火,就是用一根木棒立在另一塊木塊上用力旋轉,使它磨擦生熱而發火的做法。
在太古時代,主要是用燧石互相打擊而取火。到有了鋼鐵之後,人們便改用鐵塊和打火石碰撞的取火法了。
比較科學的取火方法是18世紀末在羅馬出現的。那時有人用一根一米多長的大木棒,在其頂端塗上濃氯酸鉀、糖和樹膠的混合物,當人們要使用火時,就把大棒的頂端伸進一個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使二者相遇發生化學反應而燃燒。這便是火柴的雛形。
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明了與現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而這個發明也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試制一種獵槍上用的發火葯。方法是把金屬銻和鉀鹼混合在一起,然後用一根棍攪拌。這樣,棍的一端便粘上了金屬銻和鉀鹼的混合物。後來,他想把粘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在地上磨掉,以便再利用這根棍來攪拌新配的混合物。然而,正當他把木棍在地上使勁磨擦時,突然「撲」的一聲冒出了火苗,木棍燃燒起來了。
這個發現使沃克非常高興。他想:如果能利用自己發現的辦法製造引火物,那對人們取火將是多麼方便啊!於是,他開始參照自己發現的辦法研製火柴了。1827年4月7日,約翰·沃克製作的第一盒火柴出售了。他的火柴84根為一盒,售價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貼有一小片砂紙,把火柴頭夾在砂紙中間,向外一拉,火柴便點燃了。從此,火柴便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1830年又出現了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一經磨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險,而且它的煙有毒。1835年,又有人發明了安全無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國人又發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火柴的發明,為人類用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火柴是目前各國應用得最普遍、最便宜的取火工具,它為人類取火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據史料介紹,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國化學家錢斯爾發明的硫酸火柴。那根火柴又粗又長,棒的一端塗有氯酸鉀、蔗糖和樹膠,使用時將它與濃硫酸接觸即可燃燒。這種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擊要方便得多,當時人們稱之為「盜火神」。可是這種火柴的價格太貴,而且濃硫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常造成一些事故。
其實,火柴的類似物在我國11世紀初就有人試制過。北宋初年,民間用沾著硫磺的杉條磨擦引火,人們稱它為「發燭」。但它和「盜火神」一樣,也不是人類理想的引火工具。火柴的真正問世,當屬磷頭火柴的使用。
1669年,德國煉金術土布朗特在漢堡冶煉各種金屬,企圖從中煉出黃金。一 天,他在「點石成金」的試驗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頸甑中加熱,當火燒得很旺時,突然從瓶里冒出一股白煙,凝結成一團白蠟樣的東西。這團東西在黑暗中會閃閃發光,塗在牆壁會留下光亮的痕跡,一遇到空氣就會自燃起來。布朗特把這種「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發光體。他將磷的秘密高價賣給了一富商。1677年,該富商將磷帶到英國,遇到著名科學家波義耳。波義耳經過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術,並開始了製造火柴的試驗。1680年,終於制出原始火柴——取火棒,即在木質細棒的一端塗上硫磺,在粗紙上塗有磷,取火時將細棒在紙上摩擦,就會點燃細棒。但是當時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廣使用。
1775年,瑞典化學家舍勒用硫酸與鍛燒過的骨胳一起加熱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磷,十年後,歐洲市場上出現了「磷頭小燭」:一根塗有蠟質的燈芯,一端附上一小塊白磷,密封在一隻小玻璃管里。使用時只需打開玻璃管,白磷就使「小燭」燃燒起來。又過了四十年,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業性的白磷製造廠。
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華克試制一種獵槍上用的發火葯時,無意中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這種白磷火柴被稱為「有毒火柴」,使用不安全,不久就遭到各國禁用。後來法國人塞芬和卡亨二人又改進了配方,用三硫化四磷代替白磷做發火劑,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無毒火柴」。然而這種火柴在粗糙固體表面摩擦能起火,甚至放在衣袋裡稍一摩擦也會自燃,還是不夠安全。
1845年,德國人施羅脫將白磷隔絕空氣加熱到250℃製成了紅磷。從此,人們開始用紅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製造的,故又稱為瑞典火柴。其發火劑是把紅磷和細砂做成膠糊塗在火柴盒邊上,火柴的葯糊用可燃物Sb2S3、氧化劑KClO3及催化劑MnO2,調成膠糊沾在浸過石蠟的木棒上。使用時火柴頭和盒邊的紅磷相摩擦,紅磷局部變為白磷引起燃燒,這種火柴不僅無毒,而且必須在塗有紅磷的特製火柴盒上摩擦才會著火,這就是沿用至今的「安全火柴」。
1879年,華裔衛省軒在廣州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火柴廠,不過當時由於產品數量少,價錢高,很少有人買得起。188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了一家瑞典瑞商洋行,生產和經營火柴。全套機器設備都是瑞典的,甚至連火柴盆上的商標也是國外印刷的,他們利用產品價格低廉的特點,在我國市場上獲取了大量利潤,扼殺了我國正欲興起的火柴工業。
解放後我國的火柴工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品種不斷增加。例如,火柴技術人員成功地製造了抗風火柴、防水火柴、無梗火柴、彩色火柴。煙幕火柴,信號火柴,等等。
近幾個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火柴製造業也在品種上標新立異,以爭奪市場。前蘇聯有人發明了一種強烈高溫火柴,每根能點燃三小時,它會發出像氫氧吹管一樣猛烈的火焰,可以用來代替電焊,切斷和焊接鋼鐵.
日本有一種「浮土繪版畫」 火柴盒,每根火柴長12厘米,裝璜相當考究,火柴像本古書,曾風行全世界。美國有位所輕的工程師,綜合多種化學元素,發明了一種「永生」火柴,據說只要備有一根,便能長期使用。可是這位發明家成了火柴老闆的眼中釘,當他宣告試驗成功時的當晚。竟遭到兇手的刺殺,後來奧地利一位化學家 也研製了一種永久火柴,不過他的工藝配方很快被瑞典火柴大王克魯格收買,人也被軟禁了。美國鑽石火柴公司還發明了一種新式安全火柴,它燃燒的熱度只有「目前火柴的一半,而且能自行熄滅。
此外,還有音樂火柴,多次燃火柴、自啟式火柴、微聲火柴、電影火柴、感光火柴、高級芳香火柴等等,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由此也看出,火柴很難被各種現代化的打火機所完全代替 。
⑧ 打火機和火柴是哪種先發明的
打火機先發明 打火機是一種小巧的取火器,現代打火機按使用的燃料可分為液體打火機和氣體打火機;按發火方式可分為火石打火機和電子打火機。 最原始的打火機是從燧石點火槍衍生出來的。帶強彈簧的扳機扣動時,擊打在火石上產生火花,點燃於樹葉。 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制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隻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打開開關時,內管的氫氣沖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隻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缺點,沒能普及作用。(圖)(現代電子點火氣體打火機結構示意圖) 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後來,改成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從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通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後,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打火機的點火系統也經長期改進,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統是由火石和火石輪組成,火石是鐵和鈰做成的合金。1906年奧地利化學家發現這種合金材料具有產生火花的性質,將火廠裝入打火機,靠機蓋上的鐵輪銼的磨擊,使火石產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葯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沖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葯。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干電池或火石。 另一類打火機是以干電池為動力點火,一種是使用9—12伏層狀錳電池,打開開關時,盒內的微型變壓器將電壓升到9000伏,產生火花,點燃燃料。還有一種打火機內裝水銀電池和集成電路,產生高壓火花,這類打火機只要定期更換電池和補充燃料即可。 火柴是目前各國應用得最普遍、最便宜的取火工具,它為人類取火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據史料介紹,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國化學家錢斯爾發明的硫酸火柴。那根火柴又粗又長,棒的一端塗有氯酸鉀、蔗糖和樹膠,使用時將它與濃硫酸接觸即可燃燒。這種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擊要方便得多,當時人們稱之為「盜火神」。可是這種火柴的價格太貴,而且濃硫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常造成一些事故。 其實,火柴的類似物在我國11世紀初就有人試制過。北宋初年,民間用沾著硫磺的杉條磨擦引火,人們稱它為「發燭」。但它和「盜火神」一樣,也不是人類理想的引火工具。火柴的真正問世,當屬磷頭火柴的使用。 1669年,德國煉金術土布朗特在漢堡冶煉各種金屬,企圖從中煉出黃金。一天,他在「點石成金」的試驗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頸甑中加熱,當火燒得很旺時,突然從瓶里冒出一股白煙,凝結成一團白蠟樣的東西。這團東西在黑暗中會閃閃發光,塗在牆壁會留下光亮的痕跡,一遇到空氣就會自燃起來。布朗特把這種「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發光體。他將磷的秘密高價賣給了一富商。1677年,該富商將磷帶到英國,遇到著名科學家波義耳。波義耳經過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術,並開始了製造火柴的試驗。1680年,終於制出原始火柴取火棒,即在木質細棒的一端塗上硫磺,在粗紙上塗有磷,取火時將細棒在紙上摩擦,就會點燃細棒。但是當時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廣使用。 1775年,瑞典化學家舍勒用硫酸與鍛燒過的骨胳一起加熱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磷,其過程分成幾個步驟: Ca3(PO4)2+2H2SO4 == Ca(H2PO4)2+2CaSO4 Ca(H2PO4)2 == Ca(PO3)2+2H2O 3Ca(PO3)2+10C == Ca3(PO4)2+4P+10CO 十年後,歐洲市場上出現了「磷頭小燭」:一根塗有蠟質的燈芯,一端附上一小塊白磷,密封在一隻小玻璃管里。使用時只需打開玻璃管,白磷就使「小燭」燃燒起來。又過了四十年,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工業性的白磷製造廠。 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華克試制一種獵槍上用的發火葯時,無意中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這種白磷火柴被稱為「有毒火柴」,使用不安全,不久就遭到各國禁用。後來法國人塞芬和卡亨二人又改進了配方,用三硫化四磷代替白磷做發火劑,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無毒火柴」。然而這種火柴在粗糙固體表面摩擦能起火,甚至放在衣袋裡稍一摩擦也會自燃,還是不夠安全。 1845年,德國人施羅脫將白磷隔絕空氣加熱到250℃製成了紅磷。從此,人們開始用紅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製造的,故又稱為瑞典火柴。其發火劑是把紅磷和細砂做成膠糊塗在火柴盒邊上,火柴的葯糊用可燃物Sb2S3、氧化劑KClO3及催化劑MnO2,調成膠糊沾在浸過石蠟的木棒上。使用時火柴頭和盒邊的紅磷相摩擦,紅磷局部變為白磷引起燃燒,這種火柴不僅無毒,而且必須在塗有紅磷的特製火柴盒上摩擦才會著火,這就是沿用至今的「安全火柴」。 1879年,華裔衛省軒在廣州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火柴廠,不過當時由於產品數量少,價錢高,很少有人買得起。188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了一家瑞典瑞商洋行,生產和經營火柴。全套機器設備都是瑞典的,甚至連火柴盆上的商標也是國外印刷的,他們利用產品價格低廉的特點,在我國市場上獲取了大量利潤,扼殺了我國正欲興起的火柴工業。
⑨ 火柴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火柴(英文名:Match),也稱「安全火柴」。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國人在公元577年發明的(一種引火的材料,不是火柴),當時是南北朝時期火柴,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中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
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主要是利用黃磷為發火劑。由於黃磷有毒,後來又逐漸為硫化磷火柴取代。後者雖然沒有毒,但隨時都有自燃的可能,相當危險。1833年,世界上第一個火柴廠在瑞典卑而加城正式建立,直到1855年才研製成功安全火柴,並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採用。火柴是根據物體摩擦生熱的原理,利用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活性,製造出的一種能摩擦發火的取火工具。
火柴盒的側面塗有紅磷(發火劑),三硫化二銻(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頭上的物質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劑)和S(易燃物)等。當兩面者摩擦時,因摩擦產生的熱使與KClO3等接觸的紅磷發火並引起火柴頭上的易燃物燃燒,從而使火柴桿著火。安全火柴的優點是紅磷沒有毒性,並且它和氧化劑分別粘附在火柴盒側面和火柴桿上,不用時二者不接觸。所以叫安全火柴。
火柴歷史
中國南北朝(420~589)時期,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最原始的火柴。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資治通鑒》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
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這是說當時民間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這也說明了原始的火柴,應該是在《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就已經發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據一則重要史料記載:「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這里的法燭就是後來說的發燭,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記述,我們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紀,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我們也知道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葯物,所以他們發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紙張薄的小片,用硫磺塗滿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發燭」、「粹兒」,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們沒有注意和重視。
在歐洲,火柴出現於古羅馬時期。當時一些小販,將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並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又用蘆葦取代了木柴,成為引火的材料。
1669年,德國人H.布蘭德提煉出了黃磷。人們利用黃磷極易氧化發火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後再沾黃磷而發光。1805年,法國人錢斯爾將氯酸鉀和糖用樹膠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發火。這些都是現代火柴的雛形。
1826年,英國人J.沃克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葯頭,裝在盒內,盒側面粘有砂紙。手持小木棒將葯頭在砂紙上用力擦劃,能發火燃燒。這是最早具有實用價值的火柴。
1831年,法國人C.索里亞以黃磷代替三硫化銻摻入葯頭中,製成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使用方便,但發火太靈敏,容易引起火災,而且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因黃磷有劇毒,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845年,奧地利人A.施勒特爾研製出赤磷(也稱紅磷),它是黃磷的同素異形體,性能比較穩定,且無毒。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創制出一種新型火柴,它是將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將赤磷葯料塗在火柴盒側面。使用時,將火柴葯頭在磷層上輕輕擦劃,即能發火。由於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產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稱之為安全火柴,應用廣泛。
1898年,法國人H.塞弗納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黃磷製成火柴,稱為硫化磷火柴。這種火柴與黃磷火柴一樣隨處可以擦燃而沒有黃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業開創於歐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廠建立於瑞典卡爾馬省的貝里亞城。1865年,火柴開始輸入中國,當時稱之為「洋火」或「自來火」。中國的第一家火柴廠是衛省軒於1879年在廣東省佛山縣創辦的巧明火柴廠。到1900年,中國共開設了19家火柴廠。1921年,劉鴻生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改進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產管理,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美麗」牌火柴。劉鴻生於1930年又創建了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1949年後,中國火柴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動連續機試製成功。1982年在濟南火柴廠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連續生產線。
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將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標志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徹底走進歷史。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為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12年,時任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以四萬元現洋入股公司,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建國後一度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當地文物部門對「泊頭火柴」的主要火柴生產設備進行了保護,並將設立專門的展館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