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色警戒2原版聯機蘇聯打拉中的法國怎麼打
速度坦克快攻,別等到對方巨炮三四個了你才攻。坦克alt點對方礦場,這樣坦克就會靠近礦場並攻擊,如果巨炮攻擊坦克,同時也會造成礦場嚴重受損,當坦克被打掉時,礦場也差不多玩完了。同理,可以坦克alt點對方基地,點對方機場,點對方巨炮,看你的意識和操作。別用坦克直接攻擊就對了。
B. 僅僅20多年,蘇聯從默默無聞到世界強國,是如何打贏翻身仗的
蘇聯從默默無聞,到僅次美國的超級大國,當初是如何打贏翻身仗?
蘇聯如何建立
C. 蘇聯巔峰時期軍事力量有多強
巔峰時期的蘇聯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力量,此時的蘇聯核武器存量超過了美國,戰略導彈部隊實力全面超越美國,從數量上說,無論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無論重武器還是輕武器,蘇聯的數量都是遠超過北約和美國的。
到1975年,蘇聯的坦克比美國多3倍,軍用飛機多1倍,軍艦總噸位多2倍。到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時候,蘇聯已經有6.5萬輛坦克、2.7萬個核彈頭、347艘潛艇、8000多架各型飛機,全都遠超美國和北約,其中坦克數量甚至達到北約的5倍以上。
蘇聯武裝力量由5個軍種組成,分別為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戰略火箭軍,總兵力最高時達到513萬人,蘇聯最鼎盛時期還在多國駐軍,如東歐國家、阿富汗、蒙古等。
在戰略態勢上,勃列日涅夫時期也從此前的全球戰略防守態勢逐步轉向進攻,蘇聯在非洲、中東和亞洲大量扶植親蘇政權,提供大量軍事援助,和美國大打“代理人戰爭”。
因此,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紅軍是地球上最可怕的霸王龍,令盟友崇拜、鄰居敬畏,敵人恐懼。整個歐洲都一直擔心蘇聯真的會打過來。而且,對於一旦真正爆發戰爭,北約的估計是,如果不使用核武器,蘇聯人可能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打到法國的大西洋岸邊。所以基本上從1970年代末開始,北約就一直准備在歐洲防守,而且還是上來就用核武器的防守,而且防守的目的也只是等美國大軍跨過大西洋來增援。蘇聯巔峰時期的強大可見一斑。
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西歐各國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一個禮拜之內就能占整個西歐,封鎖沿海,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北約的作戰計劃是在與蘇聯交界的地方埋原子彈來阻止蘇聯鋼鐵洪流的進攻,最後拖到美軍的到來。
D. 法國和蘇聯在1935年左右的戰爭是怎樣的
《法蘇互助條約》 法國和蘇聯為防禦德國法西斯侵略而締結的條約。1935年5月2日簽訂於巴黎,翌年3月27日生效,有效期5年。條約包括序言、5條正文和1項議定書。主要內容是:當法國或蘇聯成為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侵略威脅和侵略危險的對象時,兩國彼此保證立即進行協商,以便採取國際聯盟盟約第10條關於防禦外來侵略的措施;當法蘇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未經挑釁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在締約談判中,雙方曾商定,另制訂一項軍事專約作為政治條約的補充,但因後來法政府追隨英國推行綏靖政策而未果。《法蘇互助條約》是A.希特勒執政後,法蘇在面臨德國法西斯侵略威脅的形勢下簽訂的。但實際上,該約在預防和抵制德國法西斯侵略方面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王承《中國軍事網路全書 軍事歷史卷》)
《東方公約》-條約與《蘇法互助條約》
《東方公約》-----蘇法互助《東方公約》草案提出後,法、蘇兩國為正式締結公約積極開展活動。蘇聯分別邀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派代表訪問蘇聯,三國都表示願意參加擬議中的公約。同時,巴爾都訪問了英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說服它們支持或參加《東方公約》。英國起先態度冷淡,後來在持保留條件的前提下同意給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則積極支持。
德國蓄意進行破壞,始則叫囂《東方公約》意在「包圍」德國,當蘇、法兩國表示不反對德國參加後,它又聲稱在軍備平等的權利恢復之前,拒絕參加任何國際安全體系。此外,它搶先於1934年1月同波蘭簽訂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同時聲稱願意同所有的鄰國締結這種雙邊互不侵犯條約,以此來破壞區域性多邊條約的簽訂。波蘭自從分別同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自以為掌握了保持中東歐「均勢」的砝碼,只要自己在蘇、德之間維持「等距離外交」,就足以維護本國的安全。因此它不願意先於德國加人《東方公約》。德、波兩國拒絕參加,使《東方公約》難以締結。
1934年10月,巴爾都在馬賽歡迎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時,同後者一起被法西斯僱傭者刺死。繼任外長賴伐爾在推行「大聯盟」外交時,把義大利放在主要位置上,進一步給《東方公約》蒙上陰影。
在多邊條約不可能締結的情況下,蘇法兩國於1935年5月2日簽訂了雙邊的《蘇法互助條約》,規定一方遭到歐洲國家的無端侵略時,另一方應立即提供援助。「歐洲國家」一詞表明法國不承擔援助蘇聯抗擊日本侵略的義務,蘇聯為了不放過每一個制止侵略的機會,作了讓步。兩周後,又簽訂了《蘇捷互助條約》,內容與蘇法條約相同。這兩個條約本來可以在反對德國侵略方面發揮作用,但是法國沒有履行條約義務的誠意,反而把它們視為「滑稽劇」和「備用手段」,遲遲不參加預定的三國軍事談判,同時企圖利用條約加強自己的地位,來改善同德國的關系。德國重新武裝萊因區後,法國又追隨英國推行綏靖政策,致使條約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法國是德國的近鄰和宿敵,希特勒的反法宣傳和毀約擴軍行動引起法國公眾的警惕和恐懼,並推動法國現實主義政治家巴爾都於1934年2月出任外交部長。
E. 紅警蘇聯VS法國中的戰術問題。
蘇軍:首先 可以多造天啟 我做過實驗 核彈對著天啟咋還剩1-2滴血 法國巨炮不比核彈強吧 只要天啟和巨炮靠得近 巨炮的威脅也就不存在了,另外 幹掉巨炮後 可以用瘋狂伊文 沖進去 先用運輸船 這樣法國就在幾秒中之間玩完了 在家裡要部署防空的 否則被敵空軍抄了不好玩
法軍:面對蘇軍強大的火力 唯一的方法就是防禦作戰中 巨炮成梯次排列 不要靠得太近 互相支援 加強地面火力 和短程攻擊武器(主要部署在巨炮旁 以防敵人進入巨炮死角 可以和支援巨炮配合使用) 要時不時派空軍騷擾敵基地,最好弄幾個譚雅在敵基地附近 主力掩藏在附近(不是敵我主要交通要道上 要道上要放幾個易隱藏的兵)一旦敵大部隊出窩 到敵我中間時 這些埋伏的全沖去他家 包括空軍 他想回來都晚了最好先打掉基地和礦廠還有機車工廠
打這么多字 就給點分吧
F. 德國打法國只用了六個星期 為什麼打蘇聯卻用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還沒人知道有一種機械化快速推進的戰術,叫作閃擊戰。
所以法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沒坐好戰備的情況下,就迅速淪陷了。
蘇聯不一樣,蘇聯有著廣袤的領土,閃擊戰剛開始還行,後來就出現了嚴重問題。
蘇聯廣袤的國土抵消了閃擊戰的推進速度。而且給蘇聯隨後的動員提供了充分的時間。
焦土政策讓德國的後勤補陷入噩夢,龐大的戰車是進攻的利器,同時也成了自我消耗的無底洞。
蘇聯人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明斯克、斯大林格勒等等戰役牽制了大量的德軍力量,使其難以大規模推進。
蘇聯刺骨的嚴寒給前線的德國士兵造成了困境,後勤棉衣跟不上了,燃油也凝固了…………於是蘇聯開始反攻,德國人開始節節敗退。
諾曼底登錄開始,德國在雙線作戰的錯誤上又被增加了第三條戰線…………
G. 蘇聯面積太大,況且實力遠遠比法國強大多,對付蘇聯用閃電戰不可能,還是孤軍深入,必敗無疑。
兄弟你錯了。
當時法國比蘇聯強大太多。
你要知道二戰前法國陸軍號稱歐洲第一世界最強,無論是人數、戰車、裝備都比德國好太多。更不用提那條用重金打造出來的馬奇諾防線了呢。
況且法國作為一戰的獲勝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德國半吊子的工業體系不成正比)和龐大的戰時動員能力。
只不過法國當時的領導人太無能了,屬於一頭羊領導了一群獅子,原本玩命搏一搏或許還不會輸,結果沒想到稍微挨了點打就馬上投降,而主戰派的戴高樂的官位又不太高。
戴高樂早就提出要組建戰車部隊並且搭配飛機,但他的建議一直得不到法國領導人的賞識,而主張用馬奇諾防線防守的梅耶也得不到法國領導人的賞識。
後來郭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戴高樂被投降德國的法國政府革職了,他憑借著個人魅力硬生生的組織起來了4萬多人的坦克師與德國的博克硬拼。
H. 二戰的時候法國能打得過蘇聯嗎
法國陸軍沒可能戰勝蘇聯。
一方面法制坦克遠遠落後於蘇聯,另一方面二戰期間,法國戰術思維落後,仍以一站戰壕戰為主,步兵戰車輔助步兵進攻為輔。遠遠比不上德國和蘇聯。
法國軍人也不行,法國是一戰獲勝國,奢侈的生活腐化了法國國民,國內唯一有戰鬥力的軍隊是外籍軍團。
但是另一方面,法國不是一個個體,在二戰那段時間,英法同盟牢不可破。如果蘇法發生戰爭,英國是必定介入的。如果法國軍隊被蘇聯趕下海了,英國一國肯定不低蘇聯,那美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的。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戰勝國管控。直至冷戰結束,同盟國和共產國際都有針對對方的作戰計劃。
然而雙方實力差距不大,而戰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並且毫無意義,使用並沒有發生大規模交火。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法國一國陸軍肯定是不敵蘇聯的。英法德加起來人口與蘇聯差不多,也許可以一戰。
I. 前蘇聯是不是連法國都打不過
估計是你運氣不好吧,互不侵犯條約在簽訂6個月後可以撕毀.你應該玩的是自定義模式?反正應該不是史實模式.
最為重要的是你有和蘇聯簽訂瓜分波蘭的協議嗎?如果你沒有和把波蘭東部領土分給蘇聯,蘇聯是會主動向你進攻的
J. 紅警共和國之輝蘇聯怎樣對付法國打比賽急求!!!
法國就巨炮歷害,沒電就不行了,小偷偷電可斷電30S,然後直接坦克干電廠;如果防空不行,三架飛艇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