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在二戰中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打敗了法國
1、因為法國根本沒有想到德國會對他們發動戰爭,所以根本沒有備戰。
2、所謂的「馬其諾防線」,所謂的「第一陸軍強國」,所謂的「英法聯軍」都是用來嚇唬德國人的。有這三個嚇唬人的工具,他們堅信德軍不會對他們發動攻擊
3、英法想方設法就是把德國這股禍水引向蘇聯,指望蘇德兩國拼個魚死網破,他們好漁翁得利。
4、當年英法實行著名的「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不斷違反一戰後各項國際條約,不斷擴軍備戰。對於德國入侵英法的各個盟國:捷克、波蘭等,都是持縱容態度的。只要德國一步步向蘇聯接近,英法就樂見其成。
5、德軍初期的勝利,就在於突然性,戰術突然,戰略也突然。所有國家都認為蘇德要開戰了,結果,德國進攻西歐。當所有國家都認為德國會進攻英國本土的時候,德國卻向千里之外的蘇聯發動的全面攻擊。
6、正是因為突然性,一切舉動都異於常人,所以所有的國家都沒有防備。法國的悲哀就在於國土太小,沒有迴旋的餘地。蘇聯沒有亡國,就是因為國土面積大,迴旋餘地大。而且斯大林意志無比堅強,法國的領導人樂於享受,很快就投降了 。
Ⅱ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能夠打敗法國
我們回顧一下法國戰役,可以說該戰役是德國閃擊戰運用最漂亮的一場戰役了。一個擁有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法蘭西共和國卻在短短的六周之內就被德國吞滅了,這不禁讓人既感到遺憾又帶有一些疑問。那我們就分析一下法國滅亡的原因。其實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法國當局軍事思維僵化,對當前戰爭形勢分析的不夠,並且還有一些政客們仍然沉浸於一戰中的勝利喜悅當中只是單純的依靠馬其諾防線作消極防禦,麻痹了國人的國防意識。二是,法國實行的「綏靖」政策惡果所致。當耗費巨資修建的馬其諾防線遇到德國立體化戰爭下的閃擊戰術時,卻只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馬其諾防線的慘痛教訓,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反思。由此可見,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一個軍隊的建設,都要時刻保持著一個前衛的思想、一個清晰的頭腦和一個憂患的意識。引用姜子牙的《司馬法》一書中一句經典名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安,忘戰必危」。
Ⅲ 二戰德國為什麼能「秒殺」法國,法國當時這么弱嗎
1940年5月10日德國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德國幾乎佔領法國全境,6月 22日,法國投降。
第二、法國在二戰前對軍事並不上心,一直有避戰的想法,國內由於經濟蕭條帶來的諸多問題,使法國政府一直想實行綏靖政策,所以最後很快投降德國。
總體而言法國在二戰的實力並不弱,但是他們在戰略上和政治上的錯誤判斷,最終導致了法國的快速失敗。
Ⅳ 為什麼德軍能在二戰前期迅速擊潰波蘭和法國雙方兵力對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兩天後,英國履行了之前答應維護波蘭領土完整的承諾,向德國宣戰。之後法國也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當時許多歐洲人心目中,波蘭算得上是一個擁有較強實力的國家,即使它無法打敗德軍入侵,但至少也能將德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兩國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波蘭就已被徹底擊潰。
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的指揮官們仍深信騎兵沖鋒的價值。他們沒有裝甲師,沒有摩托化師,卻一直維持著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這種軍事思想幾乎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另一方面,法國在武器裝備上並不遜於德國,但他們卻無法將其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比如法國擁有的坦克數量比德國還要多,但法軍指揮官們卻將坦克當成是步兵的輔助,將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這與德軍利用坦克集群作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無論是波蘭還是法國,陸軍部隊都缺乏空軍的支援,所以使得戰場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波蘭因缺乏工業基礎,因此無法發展空軍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國卻是由於陸軍話語權過強,從而限制了空軍的發展。結果等到戰爭爆發時才發現,德國空軍在法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因此,波蘭被擊潰除了軍事思想落後外,自身實力不足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原因。而法國被擊潰的主要問題則都是出在他們自己身上。明明手裡有一副「好牌」,卻因「牌手」水平太差,結果打成了「爛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Ⅳ 法國二戰時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了
1、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裝甲軍團,是法國無法與之抗衡的。
2、法國太相信馬奇諾防線的強大,而不是相信士兵。但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牢固的防線得靠人守。舉個例子:隆美爾繞過防線的方式:繞過躲在叢林中的士兵:所有人下坦克,舉白旗,和慶祝勝利一樣過去——法國人目瞪口呆,全部放過,1槍未發;剛繞過林子,馬上派2個坦克營向後防禦,林子里的部隊就沒有了用處!
3、隆美爾對閃電戰的貫徹。隆美爾用了連德國指揮部都預想不到的速度突破了防線,並馬上向縱深突破。當時他部隊快到連記者都趕不上他的步伐,宣傳只能讓隆美爾自己拍照。其實當時法國是有能力擋住他的,但他們在心理上不敢與之對抗。隆美爾自己承認,整個戰役有法國許多個機會置他於將死之地,而且很簡單:經常是只要切斷他不補給線就可以,甚至只是部隊堅守陣地就行:有時隆美爾甚至只有幾輛坦克在最前面,幾乎沒有攻擊力。但法國人看到他的速度,都以為他有強大的後援,不敢打,只有逃。結果隆美爾比比他戰鬥力強的部隊的速度快了好幾倍
Ⅵ 二戰時擁有強大陸軍的法國,為何還慘被德軍吊打
戰術思路還留在一戰外加戰略性的失誤才導致法國人崩盤這么快。
首先法國人的陸軍整體數量是大於德軍的,但是裝備相對德軍並沒有明顯優勢。除了他們的坦克皮更厚點,其他的步兵、炮兵裝備還多是一戰留下來的(畢竟大把錢都咋進馬奇諾防線了)。打贏了一戰的法國人堅信防禦才是現代戰爭的打法,因此對於機械化部隊獨立作戰的理解很渣,坦克也只是作為步兵協同的輔助。火炮數量雖然比德國人多很多,但威力和射程也不及德國。另外空軍更是弱雞,數量不及德國一半,而且性能落後。
但德國人從阿登這個法國人以為不適合坦克行進的丘陵直接插入。
接著在色當,德國人用空軍給法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空優學說課程,告訴他們坦克皮厚是沒用的,空中炸B才是爸爸(後來美國人也同樣給德國人上了這堂課)
在就沒然後了,從阿登殺出的德軍裝甲師配合在比利時的德軍步兵把在北邊的英法聯軍包了餃子。斷了後援的英法聯軍這時候已經成了壇子里的王八,要沒有敦刻爾克估計全交代在這里。
回到主要問題,法國陸軍整體實力不弱於德軍。但是整體士氣、訓練水平、戰術思路遠遜於德軍。裝備的代差不大,但是偏向於防守性質,在閃電戰中的空優學說和裝甲學說面前就是被吊打的命。
Ⅶ 德國為何能在一個多月就佔領了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志帝國以失敗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簽訂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雖然戰勝國和戰敗國簽訂了有關世界格局的條約,但是畢竟國家之間的條約就是一張廢紙。所以法國對於戰敗後的德國不僅進行經濟、軍事有關的封鎖。而且還在德法兩國邊境上修築了馬奇諾防線。按道理來講,德國想要攻破防線都很難,可是德國為何能在一個多月就佔領了法國?最主要的就是德國軍事力量的突發猛進和戰略進步。
而後德軍進入法國之後,法國當局機構混亂,執行了低,對於國家遭受戰爭的抵抗力非常低下,被德軍利用裝甲車靈活的激動性,一個月之內就佔領的全境。從此我們可以得出的是,科技強軍才是保家衛國的好法寶。
Ⅷ 二戰中德國輕松拿下法國,為什麼始終拿不下英國呢
大家知道,在近現代世界歷史上,歐洲的英法兩國,成為世界強國的時間大體差不多少,而且勢力基本旗鼓相當,所以兩國曾經打了100多年的仗,還是法國佔了點優勢。在拿破崙時期,法國橫掃歐洲,英國就更不是對手。就算是英國稱霸世界之時,法國也不算弱,仍在世界強國之列。所以,英法才能狼狽為奸,在一起幹了不少壞事,如若實力差的懸殊,就不可能成為一對好基友。
所以,德國打英國正是弱項對強項,不像打法國那麼簡單。要想打到英國本土,必須要靠海軍,德國的海軍實力根本無法與英帝國相比,當時英國海軍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這個,德國海軍遲遲不能突破英國海軍防線,這也就意味著,德國最一流的陸軍上不去使不上勁,因此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也沒有拿下英國。
然而,光靠空軍轟炸是消滅不了敵有生力量的,決定最後的勝利還是要靠陸軍才行。而恰恰是英國在德國空軍轟炸下就是堅持戰斗不投降,而德國強大陸軍又上不去使不上勁,所以德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德國海軍不行,陸軍不上,就拿不下英國。
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能打敗法國
其實原因很多:
蘇聯幅員遼闊,人口是德國的幾倍。有這么個調查,每個在華北的日軍要管理100個中國人,而每個德軍士兵要管理1000個蘇聯人,你說能不敗嗎?
希特勒的戰略方針錯誤。有很多關鍵性的戰役都是由於希特勒猶豫不決,給盟軍很多機會反擊。最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導致盟軍撤到了英國。
蘇聯天氣惡劣。蘇軍常年在冰天雪地的土地訓練、作戰,武器裝備也是相應地適應寒冷的天氣。而且,德軍的機槍坦克大炮在冬天全部凍住,坦克連動一動都成問題,槍膛炮膛都凍住了,根本發不出子彈炮彈,甚至說槍械炸膛是常有的事。而蘇軍的裝備以波波沙沖鋒槍為主,結構簡單,而且較為耐用,在冬天不會出現和德軍一樣的情況。
蘇軍的作戰意識越來越強大。初期的蘇軍處於被動狀態,士氣較為低落,顯然是無法與德軍的囂張氣焰相比。但是從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大戰役的反擊成功,蘇軍一發不可收拾,士氣高漲,連柏林都是乘餘威拿下的。在此期間,蘇軍涌現出的老一代將領,他們經驗豐富;新一批的將軍戰術新穎,令德軍吃盡苦頭。
蘇聯人民的齊心協力。蘇德戰爭剛開始的那一陣,的確蘇聯內部有些動亂,但是很快就平息下去了,生產恢復,而且武器裝備的產出越來越多。蘇聯人民和紅軍一起大勝德軍於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期間開展的巷戰就有蘇聯人民的一份功勞。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美蘇英三國首腦會晤,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這就是諾曼底登陸戰的開篇。法國人帶著復國復仇的心理也參與了作戰,在戴高樂將軍的帶領下拿下法國。期間中國參與了中南半島的戰斗,與美英兩國一起消滅了存在於中南半島的日軍,而且中國牽制了絕大部分的日軍,令美軍沒有後顧之憂,間接地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而且英軍支援下的埃及軍隊大勝義大利,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心理帶來沉重打擊最後總結。德國人在後期期盼著奇跡的來臨,希望能像腓特烈二世那樣,盟軍陣營會有叛徒出現。可惜杜魯門不是他們的救星,而是給他們帶來了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