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的家教方法有哪些
「感性」教育
法國幼兒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幼兒的感性教育上,培養出了眾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首先是尊重幼兒,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1)尊重幼兒人格
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責孩子。但是在法國,大部分父母總是先問事情原因,問問孩子當時是怎樣想的,對孩子就像對大人一樣。聽完事情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
對剛過1周歲的孩子,他們也採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他們從來不逼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或者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他們明白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創意感性教育
法國被稱作是熱愛藝術的國家,他們的幼兒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美術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
法國的幼兒園很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的和看到過的表現出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重視參觀和旅行之後的活動。這樣的原則在文學教育方面也是一樣的,他們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的科目中,也盡可能地使孩子們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了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這就是他們進行的感性教育。
「寬松」教育
「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多給他們一點自由。」這是法國家庭教育專家們從成功與失敗的家教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迪。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家庭「望子成龍」的願望與有些中國人相比並無二致,他們常常給孩子安排一系列課外課,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一位叫科爾內的家長反省說:「我的女兒卡爾尼剛剛5歲,她從托兒所回來後,每周還要上三次業余課:星期二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後來我發現她累得不願從冰上站起來,才決定停了這些課。讓她喘口氣。」
法國的教育學家們指出,孩子們學的課程越多並不意味著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許多業余課程不僅使家長們的錢包變癟,還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只有有了寬松的時間和空間,孩子才能進發出創造的火花。如果要求他去做太多的事,會使他產生厭煩的心理。為了使孩子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引導他學會合群比學會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長要盡可能帶小孩去公園遊玩,鼓勵他與同齡的小朋友進行交往。
為此,在巴黎的街心都給孩子們留出一些空地來,或當旱冰場,或作自行車練習地,或用來搭建滑梯、鞦韆板等,孩子們在那裡玩得非常開心。
專家們認為,擴大孩子們的自由活動空間,是培養孩子興趣、發展個性和開發智力的有效途徑。
㈡ 法國家庭的「早教」都教孩子什麼
談到法國,我們對它最基本的了解必須是浪漫!令人難以置信的浪漫!然而,作為一個好奇的嬰兒,父母對這個國家了解並喜歡回到中國的童年,父母對法國浪漫因素的發展一直非常好奇。
眾所周知,法國人以平等和言論自由而著稱,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的是,他們從未嚴格地接受過嚴格的,有點人格化的傳統家庭教育,繁瑣的禮節和嚴格的禮貌。明確的
最值得稱贊的是,各個年齡段的法國父母一直都很好地繼承和延續了他們的傳統教育。現在,讓我們看看法國的早期教育教什麼嗎?
有些嬰兒甚至不能坐下,但母親仍會把嬰兒放在膝上,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里,與嬰兒一起靜靜地翻閱書本,以便孩子們可以體驗這種書本氛圍。
也許你不相信。傳統家庭中的法國餐桌禮儀始於嬰兒可以自己熟練地用餐的時間。規則如下:
吃東西時,肘部不能放在餐桌上,嘴裡有東西,你不能說話,用叉子吃東西時必須舉起手臂而不是低頭,通常你不能下車坐坐。
只要法國父母認為孩子的理解能力能夠清楚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父母就會在第一時間強調這兩個詞的重要性,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和重復使用。用。
如果您故意在說“謝謝”時不說“謝謝”和“請”,那麼法國父母絕對不會妥協。
法國父母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冷漠,他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確實強調他們的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孤獨感。
法國父母會強調讓孩子們呆一會兒,無論是看書,玩游戲,嚼腳還是看天花板...簡而言之,這次是孩子自己的了。成人自己的一段時間。
法國母親根據時間進食和母乳喂養孩子。即使嬰兒在哭泣,即使嬰兒在哭泣,他們也可能會與嬰兒聊天,但幾乎永遠不會提前餵食。
如果時間臨近,並且嬰兒已經准備好要吃飯或母乳喂養,則嬰兒將不會停止哭泣,父母可能會低聲說並堅定地對嬰兒說:嬰兒,您一定餓了,媽媽已經在為您做准備,您只需再等一會!通過這種溝通,嬰兒習慣於不因飯食而生氣。
我很少看到法國孩子在超市裡哭,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父母會冷靜地解釋:現在不是聖誕節或生日,也沒有時間購買禮物。您無法購買它們。通常,他們的孩子不是很胡說。
這是法語中“早期教育”的基本概念。他們沒有讓孩子們盡快學習英語和繪畫。相反,他們開始及早培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真的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㈢ 法國的家庭教育與中國的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
法國兒童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對孩子的感性教育培養上。法國人認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先指責孩子,而會先問事情的原因和孩子當時的想法。聽完事情的經過後,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方式會使親子間形成互相信賴的關系,即使父母再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法國家長會採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通過對話使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然後主動地去做。法國家長從來不逼孩子去做事情或者應該怎樣做,他們認為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
如果家裡有客人,法國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因為那裡才是他們的自由空間。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由和個性,法國家長會讓孩子自己裝飾房間和選擇如何玩耍。法國家長還經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過對文化藝術的親身體驗來讓孩子感受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他們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們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能夠使他們更多接觸社會的條件,從而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性比什麼都重要。
有創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國的兒童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進行的,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和美術的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在家庭里,手工製作用的材料要多於其他的玩具,為了使孩子隨手就可以畫畫,家長在牆上貼了很多可以繪畫的紙張,家裡到處都是繪畫用的工具。法國孩子對建築物或對音樂和美術的認識比其他國家的孩子更早,他們看見一幅畫,就能談到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等,能夠說出對畫的感想。
法國的幼兒園、學校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意性,他們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和看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重視孩子們參觀和旅行之後的活動。在文學教育方面,老師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方面,老師也盡可能地使孩子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
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則不
㈣ 法國家庭的早教都教孩子什麼
一說到法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國度。法國並不僅僅是因為旅遊業發達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法國是一個教育氛圍獨特的國家。
法國因獨特的繪畫、雕刻、小說和戲劇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這些藝術氣息也影響著當地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5、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過:「無論多麼脆弱到不堪一擊的人,只要選定目標並將精力傾注其上,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很多法國家長都選擇讓孩子彈奏樂器以及游戲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因為彈奏樂器與繪畫這兩件事情都需要孩子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完成,一旦有一點疏忽錯誤就需要重頭再來,這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恰好起到了最大作用。
㈤ 請問大多數法國家長對女孩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
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
如果家裡有客人, 法國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 因為那裡才是他們的自由空間。 為了 培養他們的自由和個性, 法國家長會讓孩子自己裝飾房間和選擇如何玩耍。
㈥ 法國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與中國的家庭有何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下吧!法國寶寶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國。當孩子剛出生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我總是把孩子抱在手裡。後來有位做媽媽的法國朋友問我:你為什麼總抱著他?她告訴我,法國人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裡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在寶寶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於是我開始關注起法國人養育孩子的特點,讓我受益匪淺。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寶寶吵鬧,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 。例如,在麵包房裡,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有一次,我們准備開車去幾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遙遠,我有些猶豫。朋友卻說,當然要帶孩子去。那幾天,每個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戲 。晚上我們在壁爐前跳舞,每個大人都會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會兒。 我的寶寶在他5歲時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請函,那是來自同伴小朋友生日會的邀請。那天他帶上禮物 ,穿著得體地准時按響了朋友家的門鈴。父母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小編總結: 法國的教育非常人性化,他們體現了「人人生而平等」這樣一個觀念。即使是一個大人對一個小女孩的稱呼都要用上「小姐」,而且嬰兒就是放著讓他們自由摸爬滾打,這更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鍛煉。
㈦ 國外父母怎樣教育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外」們也不例外。讓我們放眼世界看看世界各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們的「龍」、「鳳」的,或許你能得到些教育孩子的啟發。美國父母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以美國最為突出。美國兒童自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懼心理,大人便買一種專門的燈,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徹夜亮著驅逐黑暗。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里道一聲晚安就走了,孩子則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獨自喝奶,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瑞士父母注重孩子的自立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的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英國的餐桌教育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一般兩歲時孩子就開始系統學慣用餐禮儀。英國人杜絕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孩子喜歡的這道菜收起來。他們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不好的性格。英國「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使其具備各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通過孩子對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法國父母從小就尊重孩子在法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父母總是先問事情原因,問問孩子當時是怎樣想的,聽完事情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他們從來不逼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或者對孩子指手畫腳,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他們明白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父母在決定買一些日用品的時候通常會徵求孩子的意見甚至讓孩子來選擇,孩子在從小被人尊重的同事也學會了尊重別人。點評: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本篇的目的也是想給各位父母一點啟示。但是通過比較,還是很容易發現,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多了點,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怕孩子受到傷害等,過多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老外」學習一下,在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各種優秀的品質。
㈧ 法國人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都送什麼
Gourmette bébé
Ange de Raphaël
一般情況下就是正常的小衣服,小鞋子,都可以。
上面這種,都是比較貴重的,
或者
Bracelet Ange, 便宜點的,也都行
㈨ 送給法國孩子的禮物
小孩子喜歡玩,我感覺送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玩具比較好 例如空竹,鍵子,紙鴛(後改叫風箏),陀螺這些都挺有意義的。要求商品本身及包裝比較講究,最好有簡單的文字介紹,既增加自已的知識,又能向親友與同學作宣耀,說明所購買的工藝品的奇特好玩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