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德國到底是反美還是親美,他們與中俄關系如何
誰都不想自己頭上有個太上皇,美國在德國駐軍德國真的甘心?所以法國和德國在心中是反對美國的,不然歐元區怎麼建立起來的,德法中俄現在是有一起反美的默契,但彼此之間又有著競爭關系。
㈡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
根據音譯,以及人們逐漸形成的習慣
英格蘭不能完全代表英國,它只是不列顛的其中一個部分
加拿大和葡萄牙貌似在某些餐飲什麼的地方有 加國 和 葡國 的叫法
澳大利亞 貌似簡稱 澳洲 的比較多
總之,習慣問題啦,語言學以及語言學家也是根據人們長期的語言習慣和方式而進行研究的
㈢ 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四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立法機關三者的相互關系(急用,謝謝!)
美國:總統是元首,也是政府首腦,享有最高行政權,立法機關為國會(參議院+眾議院),與聯邦法院構成三權分立,分權制衡。
德國:總統是元首,沒有實權,總理是政府首腦,立法機關為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控制政府而不是監督政府。
法國:總統是元首,是國家的權力核心,政府首腦是總理,輔佐總統,立法機關是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可以監督並彈劾總統。
英國:國王(女王)是元首,沒有實權,對政府決定有否決權,但近幾十年從未動用過,政府首腦是首相,需要向元首負責,同時對議會負責,議會是立法機關,分上下兩院。
總的來說,這四個國家都遵循分權制衡的原則,立法權和行政權互相分立和制約,以防止集權(極權)的發生。但沒有實權的元首不在這個權力制衡的系統之內。
㈣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議會國王內閣之間的關系
美國兩院和總統分別普選產生,互相不負責,內閣由總統任命,國會有彈劾權,雙方可以互相否決對方的法令。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擔任。
英國國會跟國王沒什麼關系,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法國總統可以任命總理和內閣,議會也有倒閣權,內閣對議會和總統負雙重責任。除非叛國,總統不受彈劾。總統可以繞開國會進行全民公決。
德國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㈤ 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如何處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
在歐美,個人是第一位的,個人至上。即使是德國,團體主義很有市場,個人主義也很受重視。法國和美國就純粹是個人主義的國家了。
國家(在歐美,中國人口中的國家指的是政府,而不是領土上的國家)的權力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憲法是限制政府的法律,而不是規定人民權力的法律。除非法律明文限制的,個人權力不受約束。
個人是國家的組成細胞,所以不能允許任何肆意破壞的舉動,特別是政府不能濫用權力。
與國內相比反差太大了。官員鎮的是公僕,而不是自我吹噓標榜的
㈥ 法國與德國的關系怎樣
法德關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對外關系中中心問題之一。法國對德關系經歷了一個「肢解-和解- 合作」的曲折過程。
鑒於70年中,法國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國的入侵,又擔心戰後德國東山再起,重新構成對法國的威脅;出於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即需要魯爾地區和薩爾地區的煤鐵資源),在戰後初期法國主張肢解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鬆散的聯邦,魯爾地區由國際管理,薩爾地區在經濟上與法國聯系。但是,法國的對德主張遭到決定德國民族命運和前途的美國和蘇聯的冷淡、抵制和反對。與此同時,法國和德國兩國的壟斷資本開始相互滲透,從而使兩國經濟逐漸加深了相互間的依賴。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加上要利用德國來加強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慮,法國開始改變要肢解德國的立場,採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樂於1949年9月25日系統地論述了他的新見解:「總有那麼一天,在德國人民和法國人民之間有可能達成一種直接的、實際的協議。……將來會不會有一個歐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盧人之間會不會直接達成協議。」戴高樂的新見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國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國採取了和解的政策,促進了法德兩國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國期間兩國開始建立經濟聯盟。
第五共和國初期,戴高樂把德國作為歐洲建設的關鍵。1958年9月,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Adenauer)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在會談中,戴高樂指出歐洲聯合的極端重要性,而這種聯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兩個民族言歸於好,並把兩者的力量和能力結合起來。通過談判,雙方達成了諒解、互通有無和科技交流的協議。從此揭開了法德關系史上的新的一頁。1962年9月戴高樂訪問德國把兩國關系推向高潮。他導致兩國於1963年1月23日簽訂了法德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政府就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首先是共同利害的問題將定期磋商;法德兩國首腦每年進行兩次會晤,兩國外交部長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談。法德兩國還開展防務、教育和青年的交流。法德不僅取得了相互諒解,而且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巴黎-波恩軸心。法德軸心構成了歐洲聯合的基礎,成為推進歐洲一體化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
蓬皮杜執政期間,擔心西德經濟的發展導致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的支配地位,對西德東方政策的疑慮和保留,決定接近美、蘇、英來抑制西德,因此法德關系有所鬆弛。但從總的方面來看,蓬皮杜為了推進西歐聯合,還是要藉助西德,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加強兩國間的合作。
吉斯卡爾·德斯坦認為,法德兩國是西歐聯合的基礎,應該把法德的關系推向縱深方向的發展。1978年,法德雙方為了加強政策協調,規定兩國首腦會晤從每年兩次增加到每年四次。
密特朗為了平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對「法德軸心」提法的不滿,避免使用「法德軸心」,但為了歐洲建設的需要仍然要保持法德「特殊關系」。法德兩國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密切合作和緊密的配合,加速了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步伐,並加深了兩國在各個方面的關系、特別是軍事方面的關系,如1986年2月法德兩國決定實行戰略和軍事合作和1987年3月兩國決定聯合生產一種新型武裝直升飛機,從而使兩國形成了某種「聯盟中的聯盟」。
希拉克當選總統後,大力調整外交政策,積極推動西歐建設。他為了維護法國大國的地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進行抗爭、造就歐洲一極,首先加強法德的合作,重申了「法德軸心」的重要性,指出「歐洲雙發動機」作為推動歐盟發展的聯合力量仍然有其現實的意義,在歐洲一體化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法德兩國首腦決定兩國首腦的非正式會晤今後將定期舉行,每6周到8周舉行一次,兩國外長每月會晤一次,以便加強法德兩國在歐洲建設政策的協調以及雙邊的合作。自此,法德從峰會到部長等各個級別的會議經常召開,就雙邊關繫到准備歐洲聯盟文件進行協調或起草。法德兩國從政治、經濟、貨幣、軍事、社會、文化、青年各個方面開展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這在兩國關系史上是空前的,在國際關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㈦ 一戰爆發前後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是如何根據自己經濟地位調節國際關系的
英法是老牌殖民國家
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的殖民地
法國主要殖民非洲 但是一戰爆發之前國力羸弱
而德國是新興殖民國家 在非洲和中東主要與法國競爭殖民地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與英國競爭殖民地
法國與德國陸地接壤 兩國爆發過普法戰爭 法國失去了本土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由於戰敗 法國在國際關系中與德國相比處於劣勢 一戰前基本採取守勢 尋求盟友一起制約德國
而英國與德國隔海相望 雙方主要在海軍上進行軍備競賽 力求海軍實力勝過對方 同時英國由於而陸地上不敵德國支持歐洲大陸上的反德國家 比如法國 有效的制約了德國 在國際關系中 英德處於實力相當的競爭狀態
大致關系是:德國打擊法國 追趕英國 法國向英國求助 尋求機會復仇 英國懼怕德國 支持法國
以上為原創
㈧ 美國和德國 法國 日本哪個關系最好,哪個關系最差阿
相對來說 跟日本最好 跟法國最差
日本好 日是美走狗 大家都知道
法國的話 因為德國跟法國同屬歐洲老大 雖說歐盟跟美國很多時候站在一個立場 但是歐盟一直想要獨立 並抗衡美國 所以 其實矛盾不少的 英國就是跟美國很近 以致於被歐盟孤立了
而分析一下法國的國際處事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嘩眾取寵 大家都向著某國 法國就偏偏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它 戴高樂時代以來法國一直這么干 所以經常會有法國第一個跟XX建交 第一個對XX出兵 第一個反對XX草案 之類的事情發生 所以在目前大多數國家都躲著美國不惹它的情況下 法國經常冒頭 反對一下美國 但實際上沒什麼動作
當然 以上說的最好最差都是相對你給的范圍而言 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關系好與壞 美國的頭號盟友與敵人 大家都知道 那是完全另一種情況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㈨ 德國有沒有加入北約,他和英國、法國、美國、中國的關系如何
北約正式成立。目前北約共有19個成員國,它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荷蘭、葡萄牙、盧森堡、冰島、挪威、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捷克。後3個國家是今年3月12日剛剛加入的~~~~~~1949年4月4日,北約宣布成立
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1955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華約成立,民主德國為創始國之一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由於統一後的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親美國一派,因此德國被認為是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而民主德國一直是親蘇聯一派,因此從未加入北約。
可以確定德國實在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㈩ 北約成員德國與法國,如今誰與美國關系相對要鐵一些
從現在的局勢上看,應該是英國和美國的關系是最好的,法國次之。不過這也只是現在罷了,尤其是歐盟現在越來越強,美國開始示弱,歐盟已經不再對美國像小弟那樣了,不過他們的基礎關系還是不錯的。
但是一旦英國退出,事情就變味了。美國不能通過英國干預歐盟的時候,法國等國就明白了,變臉的時候要到了,所以德國和法國,現在對於美國的關系一直不怎麼感冒,法國和美國關系要好一點,也是因為法國很多的事情以前就和美國掛鉤。德國則是和美國沒什麼事情,自然為了利益也不用像以前那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