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一共革命過幾次
法國一共革命過三次,分別是法國大革命、七月革命和二月革命。
1、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
2、七月革命
七月革命是指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之後,1830年7月法國推翻復辟波旁王朝,擁戴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的革命。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七月王朝。
3、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於法國來說,聲勢浩大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治王朝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
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礙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和損害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金融貴族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確立起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為資本主義在法國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1)法國大革命持續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徹底地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②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間是1789年7月14日,標志是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
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這是結束過時的雅各賓派「恐怖政策」,恢復和建立資產階級正常統治秩序的轉折點。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③ 法國大革命在多少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志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高潮結束一般認為是在1794年7月底的熱月政變。下限可延續至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被迫退位。
④ 法國大革命爆發於多少年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監獄爆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還有觀點認為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是革命終結的標志。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⑤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封建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關於其結束時間尚存爭議,正統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另有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還有觀點認為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是革命終結的標志。法國大革命爆發,持續時間長,革命進程激烈,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並為以後的革命掃清了道路。
⑥ 法國大革命時間是
法國大革命時間是1789年~1799年。
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
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
關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激進集權統治。
(6)法國大革命持續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
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
⑦ 法國大革命發展歷程
在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且有很多手工作坊。個別公司僱用了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的設備。強大的金融資本。
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經濟中最富有的階層,但它在政治上仍然沒有特權。大多數農村地區保留了舊的地主土地所有權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在統治法國許多世紀的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崩潰了。在此期間,法國經歷了一次史詩般的變化。
過去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政治組織和街頭抗議的人的影響,舊的民主思想被取代。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的民間革命結束了。
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了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為首的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才完全結束。
(7)法國大革命持續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得法國持續了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短短三年就土崩瓦解。而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財政危機的加劇等。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處於封建專制時期,上層社會貴族數量少,卻佔有著大部分的土地、金錢和奴隸,且不用繳稅納稅。而下層階級的人民數量多,卻只佔有法國土地的三分之一。
還要負擔沉重的稅收。所以,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另外,資本主義與統治階級的矛盾也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在當時,法國的資本階段已經開始迅速發展,其中紡織業和煉金等方面在整個歐洲也位居前列。然而統治階級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像是不斷提升稅收,土地所有制等。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最後一點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危機的不斷加劇。當時法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腐朽了,對外戰爭不斷失敗,開始負債累累。
因而加劇剝削底層人民,導致底層人民承擔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能奮起反抗。總的來說,當時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等方面,都已經出現了危機。
專制統治已經成為了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法國大革命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⑧ 法國大革命的起止時間
1789年7月14日開始,開始的標志是:攻佔巴士底獄
1789年8月16日國民制憲議會發布《人權宣言》
1791年10月1日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建立起臨時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結束
⑨ 法國大革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789年,開始標志是攻佔巴士底監獄。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
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法國大革命的代價:
大革命前,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與英國不相上下。當時的法國在經歷了生產技術革新和海外殖民擴張後,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而憑借著這樣一份厚實的家底,法國大革命中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利益不惜大打出手。
即便這場沖突紛爭的負面影響會擴大到整個社會,造成慘重的後果也可以扛得住。因此,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紛爭給法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資源和財富被大量消耗,在它狂飆式的推進過程中,逐漸走向了暴力與血腥。
從廣義上看,法國大革命其實是傳統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博弈,二者實力此消彼長,使得其博弈過程殘酷而又漫長。
新航路的開辟後,隨著法國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的不斷擴大,海上貿易日漸隆盛,為本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和關稅收入,其本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地增強。
法國當時的物質發展,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提高,與海外收益攫取的獲得雙線齊頭並進。之前社會發展和兩派矛盾累積過程中,資本主義與傳統勢力此消彼長的效應並不明顯,大革命前的法國被稱為「歐洲封建勢力的堡壘」。
國內封建勢力或者說保皇黨很頑固、強大,這就意味著法國封建勢力依然有很強大的實力,沒那麼容易三下五除二被搞垮。
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各有資源,從1830年的「七月革命」一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雙方展開了耗時日久的拉鋸戰,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導致民眾苦不堪言。
⑩ 法國大革命是怎樣的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者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其他公民如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者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