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7世紀以後,英國為什麼要打西班牙,荷蘭,法國
英西戰爭(1585-1604):
早在16世紀後期,當時西班牙的國力遠比英國強大,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希望在歐洲和美洲建立一個天主教的大帝國,與此同時,時任國王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與他做對,不但在英國恢復新教聖公會信仰,還拒絕了腓力二世的婚姻請求。西班牙國王便出動「無敵艦隊」於1588年夏對英格蘭進行攻擊,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僅僅是英西20多年戰爭中的一個開始,事實上,在這次對抗中,仍然是西班牙方面佔有優勢,除了1589年英格蘭出動僱傭軍支持葡萄牙流亡人士(1580-1640年葡萄牙遭到西班牙的兼並)進攻里斯本以失敗告終外,英軍一直沒能也無力進攻西班牙本土,支持西班牙的控製法國北部的天主教吉斯家族也同樣在這一階段把英格蘭在西歐平原的最後一片據點----加萊地區給全部占據。英格蘭在海戰方面亦處於劣勢,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少數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總體來說,16世紀末17世紀初對西班牙和其支持者的戰爭,仍屬於英格蘭的自衛戰爭。
1604年倫敦條約簽訂後,1618年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北德-北歐路德宗集團引發的30年戰爭打響,這一場戰爭才真正導致西班牙帝國的衰敗(因為西班牙在海上和陸地兩方面針對奧地利的支持都宣告失敗);英格蘭在早期由權臣白金漢公爵的支持下對新教方面有過幾次雇傭兵作戰性質的有限而且失敗的軍事行動,白金漢公爵於1628年遇刺後,英國事實上無力再對歐洲大陸進行干涉,而是進入了一場和三十年戰爭幾乎平行的內戰,故30年戰爭英格蘭獲利為0。
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4-1667,1672-1678):第一次起因是當時的克倫威爾當局制定了《航海條例》,並不斷挑釁荷蘭商船護航隊,引發了戰爭,英國採取了封鎖荷蘭沿海的戰略,而荷蘭當時則採取了較為錯誤的戰略部署(在次要戰場,即地中海戰區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從而使其在北海爭奪方面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故最終為英國獲勝。第二次發生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出現財政困難的時期,此次以荷蘭的獲勝告終,荷海軍最終順泰晤士河突入倫敦進行炮擊,破壞英國船塢,最終讓英方修改了《航海條例》。第三次,事實上屬於法荷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希望兼並荷蘭,花了40W鎊重金賄賂了英王查理二世支持其對荷作戰,同時英王查理二世希望恢復天主教故亦希望獲得同是天主教的法國的支持,最終的結果是,英法海軍聯合進攻荷蘭受阻,英荷單方面提前媾和,英國獲得大筆賠款,而法國後來則在這戰爭中空手而歸。
針對法國為主的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688 - 1697;1701-1714):
這才是讓英格蘭在歐洲獲得全面優勢的戰爭。
這也事實上是法國挑起的戰爭,1687年路易十四趁神聖羅馬帝國在東邊針對土耳其的戰爭剛獲勝,主力部隊仍在東部邊境的情況下大軍襲擊了神聖羅馬帝國領土,包括英國,西班牙,荷蘭,勃蘭登堡在內的其他國家對法國深表震驚,都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在大同盟戰爭中,英國海軍幾乎是全殲了法國海軍。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絕嗣,法國波旁家族和神聖羅馬的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繼任王位展開爭奪,英國,荷蘭和勃蘭登堡等再次支持神聖羅馬,戰爭亦造成西班牙境內大規模內戰,最終英國奪取了法國原本的海外殖民地,同時獲得了西班牙的海外貿易專營權。
② 羅克魯瓦戰役中,擁有前後夾擊優勢的西班牙,為何輸給了法國呢
所謂三十年戰爭,其實就是一場發生於歐洲十七世紀,因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而演變而成的歐洲多個國家參與的大規模混戰,這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但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的“羅克魯瓦戰役”裡面,已經制霸歐洲上百年的西班牙陸軍,卻在一度進逼法國首都巴黎,且和神聖羅馬帝國形成前後夾擊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法國。
直接斷送了西班牙陸軍在歐洲的霸權時代,轉而由法國陸軍接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同時也間接證明西班牙當時所具備的那些優勢就當真是實打實的優勢,甚至從西班牙一度進逼到法國首都巴黎的情況來看,西班牙明顯還略占上風。
更別提西班牙王室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室成員基本都來自“哈布斯堡家族”,是血脈相承的親戚關系,也不存在什麼盟友叛變的情況。
③ 拿破崙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為何沒有拿下西班牙
因為拿破崙只注重了西班牙的王室,但是沒有重視西班牙的人民,也沒有集中力量一下子解決這件事的決心。
拿破崙作為作為法國傑出的軍事家,一直有著一統歐洲的雄心壯志,在他最巔峰的時候,控制了大部分的歐洲地區,但是始終沒能控制西班牙。
其次拿破崙本人為了實現統一的夢想,常常是多線作戰,西班牙畢竟名義上已經屬於法國了,所以屬於次要矛盾,一直也沒有派遣十分優秀的將領或者巨大兵力去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分兵去攻打其他國家,這也給了西班牙喘息的機會。
④ 西班牙王位爭奪戰對法國的歷史有什麼影響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爭奪戰。西班牙王位爭奪戰發生於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爭奪戰爭,表面上看來是英、法、荷、奧等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展開的激烈爭斗,然而,其實質則是諸列強借機進行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奪。戰爭結束,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也隨之終結了。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辟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按照親屬關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活動結果,查理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始了。
這次戰爭,實際上是同盟戰爭。一個同盟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另一個同盟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1702年5月,英國和荷蘭(1701年兩國在海牙締結所謂「大同盟」,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成同盟)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英聯軍(達6萬人)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約6萬人),斃俘達2.8萬人,使戰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土倫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普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地區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地方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哈布斯堡王朝,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在西班牙勢力加強。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的王位為條件,並規定法西兩國不能合並。同時由於在戰爭中法國屢遭失敗,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破產,民不聊生,國力大為削弱,盛極一時的法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⑤ 17-18世紀法國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發動的戰爭那些,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路易十四在54年的親政時期,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1672–1678) 、大同盟戰爭(1688–1697)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 。總而言之就是為了希望稱霸歐洲,下面以時間為順序講述一下幾場戰爭的具體爆發原因。
法荷戰爭:路易十四親政後,先選擇西班牙為用兵對象,與之爭奪南尼德蘭。就在路易十四剛佔領大片領土而正打算往東北攻下全部的南尼德蘭時,卻被荷蘭共和國聯合英國、瑞典插手干涉。路易十四因為戰爭准備不足,被迫接受荷蘭的要求而答允和議。路易十四在大規模擴軍之後,展開外交手腕,破壞荷蘭名義上的「三角同盟」。先收買瑞典國會,得到瑞典保持中立的承諾之後;再向英王提議與法國合攻荷蘭(由法國提供部分的戰費),瓜分其大半國土。一拍即合的兩方,先後向荷蘭宣戰。
大同盟戰爭:法荷戰爭,路易藉由此戰重創荷蘭、名震全歐。 此時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奧斯曼土耳其作戰,路易十四決定藉此時機,在德意志地區擴張其影響力。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路易的意圖,於是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號召與牽線下,於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國加入後,改稱「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擴張。可是路易十四卻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剛在東面戰勝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機,先發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戰計劃,「大同盟戰爭」正式開啟。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爭的起端就在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後絕嗣,而查理二世死前,遭到群臣力薦與羅馬教宗的誘導,於遺囑宣明傳位外甥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同時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次孫,等於是法國外交的巨大勝利,波旁王朝獲得廣大的西班牙帝國。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即後來的皇帝查理六世)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期對法宣戰,並奪回西班牙的王位。而英、荷等海上強權震驚於勢力均衡被法國破壞,很快在1701年與奧地利簽訂反法盟約。
這場戰爭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德意志邦國、薩伏依、葡萄牙組成同盟;而神聖羅馬帝國(當時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則與英國、荷蘭、勃蘭登堡、漢諾威以及多數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分義大利城邦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薩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正式開打。
⑥ 控制大半個歐洲的拿破崙帝國,為何沒能吞並近在咫尺的西班牙
西班牙對法國還有可利用價值,而且拿破崙後期無力吞並西班牙。
首先談一談拿破崙為什麼要吞並西班牙?拿破崙肯定是想吞並西班牙,其大片的海外殖民地法國早就垂涎已久,而且西班牙也沒什麼難打的,西班牙陷入皇室與宗教的戰爭無法自拔,兵力衰弱,法國要是想的話,不說隨時可以,至少不會太難。
還有一點的是,拿破崙沒有想到西班牙皇室如此扶不上牆,很快就被人民推翻,而有新人被推上王位,更沒有想到的是西班牙幾乎全境都出現了為了抵製法軍而發生的人民起義,西班牙的局勢瞬間就無法控制,而拿破崙征俄已經耗費大量國力,根本無心處理西班牙的事。而後來反法聯盟再次成立,法國更無力吞並近在咫尺的西班牙了。
⑦ 1667年法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的原因和結果是什麼
1667年因遺產繼承問題法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荷蘭、英國和瑞典都同西班牙結成聯盟。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1668年,雙方簽訂阿亨條約,法國得到了南尼德蘭的某些地區。
⑧ 法國和西班牙有過戰爭史嗎
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國和西班牙之間一共發生了6次戰爭。被捲入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趕出義大利,他得到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則是法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蘭西斯一世回國後立即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亞克同盟」,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⑨ 1494年到1559年,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目的是什麼
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自1494年到1559年,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它以法國對義大利的入侵開始,以西班牙獲得對意的控制權而告終。這場戰爭,破滅了法國南擴的美夢,加速了義大利自身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