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丘吉爾為什麼要毀法國

丘吉爾為什麼要毀法國

發布時間:2022-05-01 16:58:41

1. 丘吉爾偏要與德國開戰是傻是奸為啥有人說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國呢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是丘吉爾主導著主要參戰國英國。在整個二戰中,丘吉爾可算為傾其所有、不遺餘力、浴血奮戰,使大英帝國經歷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動員了一千萬多萬軍隊,並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所以丘吉爾的英國在二戰中表現算得上竭盡全力。

大家知道,英法德三國的貴族有數個世紀互相通婚史,他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他們之間的爭斗基本是利益上,而沒有亡國滅種的恩怨,但在美國、蘇聯的慫恿下,丘吉爾傾其所有與德國大戰一場是失策失算的最傻行動,也許出於試圖維系大陸均衡和殖民地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

通過二戰,美蘇崛起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德國崩潰,英法衰落成為二流國家,歐洲再也沒有主導世界的能力,在美蘇的主導下,英國的殖民地體系徹底崩潰,幾乎喪失了所有殖民地。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正是丘吉爾讓英國衰落如此迅速,是丘吉爾坑垮了大英帝國。

2. 同盟國確定的開辟第二戰場計劃,丘吉爾憑什麼3次推翻

大多數了解二戰的人,都對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有著深刻的印象。這一場氣勢宏大的登陸戰役不僅預示著同盟國開辟第二戰場,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也預示著東西方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達成了默契和步調一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不久,英美蘇三國就著手歐洲登陸事宜,誰知一拖再拖,直到諾曼底登陸成功。近三年的商討、斡旋的背後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政客們的真實嘴臉,尤其丘吉爾,更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3. 丘吉爾上台後,為什麼反對法西斯的侵略

進入三十年代,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執政以後,法西斯德國成了歐洲的戰爭策源地,嚴重威脅著歐洲各國人民的和平與安全。

在如何對待法西斯德國的問題上,在英國統治階級中有兩種態度,當時英國有一個「克利夫登集團」,其中有《泰晤士報》的老闆阿斯特及其夫人、前航空大臣倫敦德里勛爵以及尼·張伯倫、哈里法克斯、西門、霍爾等英國政府要人及其幕後支持者。這個集團同德國銀行家和工業家有財政經濟聯系,他們主張滿足德國的部分需求,犧牲弱小國家和社會主義蘇聯,以安撫德國。這個集團是英國綏靖思潮的代表。英國統治階級中的另一部分人則感受到德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對英國的威脅,認識到它是英國的主要危險,主張對德採取強硬政策。溫·丘吉爾就是這部分人的主要政治代表。

還在三十年代初,丘吉爾就預見到,希特勒上台可能引起可怕的後果,德國的重新武裝對英國和歐洲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威脅。1930年10月,丘吉爾在同德國俾斯麥親王談話時說,他相信,希特勒或他的追隨者一遇話當機會就會訴諸武力(3)。1932年5月,丘吉爾對英國下院提出了戰爭臨近的警告。他認定德國將是英國最大的敵人,而法國則將是英國的盟友,因此,他堅決反對英國政府縱容德國重新武裝的政策。

他認為,犧牲弱小國家不可能使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慾望得到滿足,只會使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不可抗拒,因而對英國的威脅也就會更大。所以,他主張對德採取強硬政策。在德國吞並奧地利和策劃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丘吉爾對張伯倫政府推行的綏靖政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認為這種政策只能鼓勵侵略,惟有聯合法國、蘇聯和歐洲其他國家,才能制止侵略。1938年9月21日,即慕尼黑會議前不久,丘吉爾問倫敦新聞界發表了一篇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的聲明。他指出,如果在納粹武力威脅下投降,不僅不會給英法兩國帶來和平和安全,反而會使這兩個國家的處境更加危險,「受到威脅的不僅是捷克斯洛伐克,而且還有一切國家的自由和民主事業。以為把一個小國投入虎口就可以換得安全,實屬誤見。」(4)慕尼黑協定簽字以後,他對這個協定進行了嚴厲的譴責,詳細地分析了它的危害性,並指出,「這不過是算帳的開始,這不過是以後每年還要遞給我們的苦杯的第一口」(5),他把慕尼黑會議叫做「一次歐洲最大的災禍」。

4. 二戰末期,帶領英國打贏戰爭的首相丘吉爾,為何卻黯然下台

1945年在世界歷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個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二戰元兇德國和日本相繼投降。

與此同時,作為二戰三巨頭之二的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卻也相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1945年2月,領導美國加入二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病去世。很快沒過幾個月,帶領英國打贏第2次世界大戰,按道理應該威望極高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卻在英國大選之中失敗,黯然下台。也就是說,在1945年到這一年,前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新晉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領導人相繼換人。

英國首相丘吉爾

而作為對手的艾德禮卻為人謙遜,舉止得體,並能夠耐心的傾聽選民的意見,同時,他由根據英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並順應英國名義,堅持維護英美蘇聯盟,自然獲得了選民的普遍好感。

正是在種種作用之下,帶領英國打贏二戰,與斯大林、羅斯福並列的二戰三巨頭丘吉爾,在威望如日中天之際,卻在大選之中遭遇慘敗,黯然下台。下台之後,丘吉爾曾引用名言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丘吉爾說這句話時究竟是心中冒酸水還是真心大度,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屬於丘吉爾的時代就此落幕。

5. 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二戰,為何戰後立刻被趕下台

丘吉爾當時之所以會被群眾趕下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丘吉爾的帶領之下英國被德國轟炸的非常嚴重。當時英國百姓處在戰爭的恐慌當中,所以對丘吉爾非常的不滿。當時英國的這些百姓並不想被丘吉爾領導了,雖然當時丘吉爾對外宣布的口號非常好聽,但是卻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1945年英國進行大選的時候百姓卻不再把票投給丘吉爾。之所以發生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百姓聽從丘吉爾的調遣,但是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生活方面的改善。當時在戰爭中整個英國被德國破壞的非常嚴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整天都處在戰爭的惶恐之中。所以現如今在這次選舉當中,英國百姓已經不想再聽從丘吉爾的調遣。

6. 為什麼1940年丘吉爾下令對盟友艦隊開火挑起慘烈的奧蘭港之戰呢

1940年6月27日,英國戰時內閣制定了「奪取、控制乃至消滅法國艦隊」的計劃,這就是著名的「弩炮計劃」。這是英國政府在法德停戰協定簽字後做出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決策。當時,英國憑借狹窄的英吉利海峽與德國作戰。因為德國海軍不如英國強大,所以英國在海戰中有優勢,但如果德軍增加上法國的艦隊,情況會有所不同。當時,法國是世界第四大海軍艦隊,僅次於英國、義大利和日本。如果德國獲得了法國的艦隊那麼後果不堪設想。為了摧毀法國艦船不讓德國人得到他們所以1940年丘吉爾下令對盟友艦隊開火挑起慘烈的奧蘭港之戰。

7. 巴黎投降前,丘吉爾為什麼三番五次到法國

1940年6月10日,隆美爾的裝甲師已經攻到距離巴黎50公里處,法軍已是最後的掙扎了。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天,義大利向法國、英國宣戰,從阿爾卑斯山進攻法國。眼看法國岌岌可危、大勢已去,但海峽另一邊的丘吉爾並不打算放棄。

第二天,丘吉爾在12架戰斗機的掩護下飛往巴黎。這是他自擔任戰時首相一個月的時間內,第4次到法國,盡管隨時可能成為德軍戰斗機的攻擊目標,但依然堅持到法國,商量盟軍繼續抗戰的問題。難道,他的“熱衷”背後,還有什麼隱情嗎?



而作為法國人驕傲的馬其諾防線,矗立在法德邊境上成了徹徹底底的擺設,它不僅暴露出法國軍事思想的短視,成為二戰中法國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禦”的建軍思想,成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典型,並淪為國際大笑話。

用修馬其諾防線的錢,用作發展現代軍事,法軍還會失敗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8. 二戰 諾曼底登陸 丘吉爾的態度及目的

丘吉爾實際上並不希望過早開辟第二戰場,他希望德國人和蘇聯人最好打的兩敗俱傷,所以一直對西線戰場不熱心,雖然後來迫於蘇聯壓力搞了一次失敗的登陸(迪耶普奇襲戰,此戰一直被認為是丘吉爾事先故意將情報泄露給德國,登陸部隊總兵力6100多人,僅僅只有數百人逃回英國,當然死的大多數都是加拿大等英聯邦成員國軍人),但此後直到1944年才和美國進行諾曼底登陸。

早在德國入侵蘇聯之時,斯大林就要求英國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紅軍的壓力,加速戰爭結束,但丘吉爾熱衷於保護地中海和北非這兩個英國的生命線,對斯大林提議不予理睬。

直到1941年,歐洲戰場迎來了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美英兩國決定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對法西斯德國的後被予以痛擊。據此可知丘吉爾的態度是支持諾曼底登陸,其目的是為了擊敗法西斯德國,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

(8)丘吉爾為什麼要毀法國擴展閱讀:

1、戰爭結果

美國:29,000人陣亡, 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11,000人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5,000人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12,200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陣亡, 67,060人受傷,198,616人失蹤或被俘。

2、戰爭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美軍從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3、戰爭評價

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斗的意義能夠諾曼底登陸相媲美。」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毀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通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曼底登陸



9. 德軍入侵法國,丘吉爾為什麼對法軍失望

1940年5月7日,英、法聯軍試圖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敗而告終,挪威淪陷了。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面對人們的譴責,以及要其下台的呼聲越來越高,極力為自己的政策爭辯。說實話,他不願意就這么“恥辱”的下台。

三天後,德軍分三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戰役打響。當天晚上,無力挽回局面的張伯倫,向國王遞交了辭呈,正式推薦丘吉爾繼任英國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歷史舞台。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綏靖政策,就此終結。



英、法聯軍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收攏被打散的部隊,一面動用國內各類船隻來往於英吉利海峽,接應聯軍撤往英國。等到德國元首“醒過悶”命令進攻時,已有33.5萬人聯軍官兵被救了出來,英國上下對此歡呼雀躍,認為是一場勝利。

但冷靜的丘吉爾糾正道:“自古以來,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

大家認為這句話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閱讀全文

與丘吉爾為什麼要毀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