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樓拜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法國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盧昂一個傳統醫生家庭。福樓拜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人情進行真實細致描寫記錄的同時,超時代、超意識地對現代小說審美趨向進行探索。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
19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
2、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3、斯湯達 法國著名作家、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先驅 ,代表作《紅與黑》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4、亞歷山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稱大仲馬,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亞歷山大·仲馬,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5、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代表作《惡之花》
法國詩人。1821年4月9日生於巴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歐皮克上校後來擢升將軍,在第二帝國時期被任命為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復雜心情,波德萊爾也不能接受繼父的專製作風和高壓手段,於是歐皮克成為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深厚。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波德萊爾對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採取了挑戰的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著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② 法國還有哪些浪漫主義劇作家
除雨果之外,在法國,大仲馬的私生子小仲馬(1824~1895),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性劇作家,他的著名劇作《茶花女》(1852),可以說是法國式的浪漫主義的延續。
《茶花女》也是較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20世紀初,林琴南曾意譯了這個劇的故事情節,取名為《巴黎茶花女軼事》。1907年,中國的留日學生李舒同等,也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開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序幕。
③ 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是誰有什麼代表作品
雨果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在小學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課中稱《船長》)。《「諾曼底」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課和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十一課。
④ 法國人是如何體現浪漫的
法國為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浪漫,時尚是這個國家的氣質,法國民族文化個性和特點突出。法國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日常生活、時裝、紅酒、香水、藝術、文學、文化等眾多因素,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浪漫影響和印象。
法國人的浪漫是一種綜合的,表現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一種視覺、情感、思想、文化沖擊,並不需要刻意體現,而是隨時會展現表露的一種浪漫氣質。令眾多人,尤其是女性充滿渴望、嚮往和想像。
法國人的浪漫具體可體現在以下方面:
1、法國人的浪漫情懷:某個男人身上僅僅剩下一元法郎時,是買麵包還是玫瑰花時,法國人卻選擇了玫瑰花。
8、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百看不厭,令人為之傾倒。蒙娜麗莎也為法國的浪漫主義增光添彩。
9、法國自由主義精神文化決定了這是個浪漫主義的國家。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法國的印象受文學、影視的影響,從巴爾扎克、雨果、小仲馬等法國作家的小說中看到了法國人的浪漫情懷,還包括俊美的少年詩人蘭波和迷人的蘇菲·瑪索。這種印象積淀在中國人對法國的社會集體想像中,對中國的年輕人形成了一定影響。
10、法國浪漫主義這個詞便是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羅曼蒂克」一詞也由此轉化而來。
11、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12、其代表作家有維克多·雨果,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對法國,對中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等,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讀者。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法國的浪漫氣質
網路-法國
⑤ 結合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藝術家德拉克羅瓦的作品,談談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沙朗通-聖莫里斯。從兒童時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滿藝術氣氛的環境里,並且受過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親C.德拉克洛瓦是律師和外交官,曾任法國駐荷蘭大使和馬賽總督;母親圖瓦-奧邦對音樂的愛好也直接影響了幼年時代的德拉克洛瓦,音樂在他的生命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東西。在當時音樂家中他最喜歡F.F.肖邦和G.羅西尼。並與肖邦有著深厚的友誼,把肖邦稱為「我所看到的真正藝術家的典範」。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當代進步藝術家,而且極為推崇古代藝術大師。他之所以能進入藝術之門,得力於他的舅舅J.-H.里茲內爾的幫助。作為J.-L.大衛的學生的里茲內爾發現了他的藝術才能,鼓勵他於1816年進入美術學院P.蓋蘭畫室學習。在那裡他認識了浪漫主義的先驅T.熱里科,並深受其影響。他與歷史畫家A.-J.格羅和保皇派畫家F.熱拉爾交往;他博覽群書,特別喜歡但丁、W.莎士比亞、G.G.拜倫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圖深受老年歌德的贊頌;他盛贊米開朗琪羅、提香、倫勃朗、D.委拉斯貴支,特別崇拜魯本斯和康斯特布爾;他與詩人C.波德萊爾有著親密的友誼,對W.A.莫扎特的天才贊嘆不已。只要拿起畫筆,他的浪漫主義激情就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發出巨大的叫嘯,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一樣,一氣呵成,所以人們把他叫做「浪漫主義的獅子」。
德拉克羅瓦的日記
在詩人波德萊爾的眼裡,大畫家德拉克羅瓦是一位獨特的藝術家,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整個藝術大鏈條里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為《惡之花》和《巴黎的憂郁》的作者,波德萊爾厭倦安格爾的「古典」和完美,偏愛德拉克羅瓦的「浪漫」和印象,這是很自然的,對德拉克羅瓦的褒揚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說德拉克羅瓦「在整個藝術大鏈條里是最重要的一環」並不過分。在19世紀的法國美術史上,他和安格爾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與崇尚古典風格的安格爾不同,在德拉克羅瓦看來,繪畫時色彩比素描重要,想像比知識重要。他一生的美術創作也為浪漫主義做了最好的注釋。除了美術作品,其實德拉克羅瓦的日記也幾乎和他的美術作品一樣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還不知道德拉克羅瓦這個名字時,我買下了這部《德拉克羅瓦日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買這部書的初衷僅僅只是為了這是一部藝術家的日記(但沒讀上幾頁我就被它的真情實感和細膩的描寫所打動),再一個引起我興趣的與藝術無關,而是與畫家的身世有關,該書的英譯本編者在引言中介紹說,關於德拉克羅瓦的生父還留有秘史,據考證德拉克羅瓦的生身父親不是別人,而是當時在法國顯赫一時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當時恰巧剛讀了拿破崙和富歇的傳記,這兩人的傳記中都還有另一個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腦海中印象深的是這樣一句話: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是由三個人來上演革命與帝國的歷史的,這三個人就是偉大的拿破崙、陰險狡詐的富歇和長袖善舞莫測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畫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兒,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據說,在德拉克羅瓦的身上就體現著塔列朗的性格特徵,這也解釋了何以在德拉克羅瓦身上表現出來的雙重性格——一方面是創造性的藝術家,兼具熱情的想像力和冷靜的判斷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華出眾的演說家。
對於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羅瓦生父的人來說,塔列朗對德拉克羅瓦的神秘影響也可從他對畫家的關懷中看出端倪,比如說德氏的某些作品盡管被人們指責為不合乎傳統和常理,但卻仍能在沙龍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國家收購,就是由於塔列朗的緣故,更有甚者,國家甚至不顧政府美術部的反對,仍把很重要的任務分配給德拉克羅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龍上展出了德拉克羅瓦的油畫《希奧島的屠殺》,這幅作品雖然毀譽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購去(該畫現已是德拉克羅瓦的早期傑作)。
不管徳拉克羅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讀完了這部《德拉克羅瓦日記》,我知道了這位被喻為「浪漫派的靈魂」的偉大畫家。不過十多年後,我才見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羅瓦的生平和藝術創作的書,這就是《世界名畫家全集·德拉克羅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這兩卷書交替翻覽,能清晰地認識和欣賞德拉克羅瓦的面貌和作品。
這部《德拉克羅瓦日記》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羅瓦早年的日記,1822年他24歲開始寫日記時的意圖很明確,即為自己一個人寫,寫下自己的日常交往、愛情生活和在藝術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記到1824年突然中斷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時才又寫下了簡短的旅途雜記;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羅瓦中年以後的日記,1847年1月,德拉克羅瓦又開始寫日記,這時他年近五十,已度過了他在藝術上最活躍最多產的年代,與青年時代相比,他的日記顯得深沉了許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記中表白他開筆是要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個記錄,以便日後去追想時所得到的印象會更為深刻。
德拉克羅瓦在日記中記下了他對前輩畫家和同時代人的藝術作品的見解,他自己藝術創作的構思和計劃,他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同時他也記載了他豐富的社交生活,因而這部日記也就成了19世紀中葉法國上流社會生活的一部真實的寫照,留下了巴爾扎克、大仲馬、喬治·桑、波德萊爾、肖邦、伯遼茲、柯羅、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時代的作家、詩人、音樂家和畫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實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記中用簡潔的幾句話就勾勒出了大仲馬的性格剪影:
「好厲害的大仲馬(他是從不饒人的)半夜裡帶著一本空白筆記簿跑來把我喊起來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講給他聽;天才知道他要這是干什麼!我相當喜歡這傢伙,但我們不是一個類型的人,所奮斗的目標也不一樣。他所生活的那個圈子我是合不來的,我們要是搞到一起,總會有一個人要發瘋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幾頁留下給我過目,我讀起來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後的德拉克羅瓦活得簡單而純粹,在他的日記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間或漫步海濱的喜悅,也有他置身庭園的幻夢,還有他對花草植物的愛戀,這些,逐漸成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並由此升華的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傾注到了他的藝術創作中,他留在在畫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洩。他的生活只有一個中心,這就是他的藝術。譬如他寫於1853年11月30日的日記:
當我傾聽美妙的音樂,特別是聽莫扎特的作品時,音樂里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太平盛世的和平氣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鳴。在我有生之年,現實生活中的七情六慾,是再也不會擾亂藝術作品所給我帶來的那種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樣醉心於官場名利,究竟又有什麼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這些,而只是醉心於魯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對我來說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畫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憶。當別人匆匆去赴情婦的幽會時,我卻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畢,或是回到我那孤獨的寓所,或者到外邊去消磨時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羅瓦的全部精力幾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對波德萊爾說,他年輕的時候,每晚都要參加一場音樂舞會或者別的消遣,否則他簡直無法開始工作,而現在他不僅能無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並無希望獲得報酬的情況下工作,消遣和娛樂對他來說已可有可無了。而寫日記成了德拉克羅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記持續到1863年6月22日,一個多月後的8月13日,他因病與世長辭。他留給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畫850多件,速寫冊60多本。關於他的藝術創作,塞尚給予了這樣的評價:
德拉克羅瓦留下了法國最美的色彩,在我們的天空下,沒有一個人比他更具有屬於色彩的平靜、哀婉動人與震撼,我們所畫的都來自他的啟發。
與德拉克羅瓦的藝術創作相比,他的日記絲毫也不遜色,《德拉克羅瓦日記》一書的引言中講述的一則軼事可以拿來給他的日記做一個最好的注釋:一位法國藝術家說,德拉克羅瓦的畫他倒不怎麼欣賞,不過他寫的回憶錄(日記)卻很出色,人們會在這方面記住他的。
⑥ 法國是個浪漫的國家,法國人浪漫起來有多浪漫
大家一提到浪漫的國家,一定會想到法國,那麼法國到底是什麼才會讓人聯想到他的浪漫呢?其實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建築。法國很多的建築都充滿了浪漫的氣息。最典型的就是馳名中外的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了。一般去法國的遊客往往都會去鐵塔下參觀遊玩,更有很多法國的年輕人會去鐵塔下拍攝婚紗照,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浪漫的做法,會使得他們有一場很浪漫的婚禮。
第三,生活。其實法國的浪漫也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於近來日本提出的996高強度工作制,法國不僅有規定的雙休日,還會有額外的11天的法定假期,除此之外,還有整整五周的帶薪休假!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整個法國社會對生活的一種浪漫。他們會利用這樣的休假時期去度過更為美好悠閑的日子!
⑦ 浪漫主義詩人有哪些(包括外國)
中國的屈原,李白,曹植,徐志摩,美國的華爾特·惠特曼,英國的 雪萊 ,·濟慈,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法國的繆塞,維克多·雨果。
⑧ 法國比較浪漫的詩詞,有哪些哪裡有跪求。附帶詩詞的更好。謝謝
1、既然我把我的唇 2、昨夜 3、啊,太陽 4、風暴 5、月光 6、夜 7、歌曲 8、女囚 9、莎士比亞 10、半睡 11、海洋上的黑夜 12、播種季——傍晚 13、晨星 14、一支看不見的短笛 15、令人歡欣的景象 16、影子 17、六月之夜 18、期待 19、致世紀病孩 {雨果的}
既然我把我的唇
既然我把我的唇放進你永遠充溢的酒樽,
既然我把我的蒼白的額貼近你的手心,
既然我有時呼吸到你的靈魂里溫柔的氣息,
一種沉埋在暗影里的芬芳;
既然我有時從你的話語里,
聽到你散步的你那神秘的心聲;
既然我看見你哭泣,既然我看見你微笑,
我的嘴對著你的嘴,我的眼睛對著你的眼睛:
既然我看見你那顆星在我頭上光芒閃耀,
哎!它可老是深藏不露,覿面無由;
既然我看見一瓣花從你那年華之樹上
掉下來,墜入我生命的波流;
現在我可以向急逝的韶光講了:
——消逝吧,不斷地消逝!我將青春永葆!
你和你那些憔悴的花兒一齊消逝吧,
我心靈里有朵花兒誰也不能摘掉!
我這只供我解渴的玉壺已經盛滿,
你的翅膀掠過,也濺不起其中的瓊漿半點。
你的灰燼遠不足以撲滅我的靈火!
你的遺忘遠不足以吞沒我的愛戀!
繆塞詩選:
1、永別 2、致M……夫人 3、詠月 4、回憶 5、請你記住 6、五月之夜(節選)
⑨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有哪些
維克多-雨果。歐洲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悲慘世界》很有名
⑩ 為什麼法國是浪漫國家
因為法國的生活方式令人覺得浪漫,比如人與人之間的貼臉問候、街邊擁吻的情侶、塞納河邊的散步、香榭里舍林蔭下的低回、酒吧里的慢酌、咖啡館里的細語。
其中男人與女人之間,女人與女人之間,無論初見、再見或是分別,總會彼此貼一下兩邊的臉頰。這種近距離接觸無形中拉近了陌生人之間的距離,能使原本可能拘謹的氣氛緩和起來,這也是法國的一種浪漫。
而且法國的街上隨時可以見到激情擁吻的年輕情侶,情侶那種旁若無人的情景只會引人羨慕,也常常看到發色蒼蒼的老夫婦攜手挽臂,躅躅而行,那自然又是另一種感人的浪漫。
甚至商店櫥窗豎立的身穿情侶裝的模特情侶,超市貨架上一排排精心擺置、顏色協調的用品,街頭廣告牌上匠心獨具、創意無限、令人浮想聯翩的廣告,也增加了法國的浪漫氛圍。
(10)法國有哪些浪漫的古人擴展閱讀:
其中法語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之一,法國是一個迷人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多遊客前往的國家,而法國巴黎更是有「浪漫之都」的稱號,因為巴黎那充滿品味的花都令人百游而不膩。
而且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化創作思潮也極為濃厚,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