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與法國的外交史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建交後,兩國關系總體發展順利。90年代初,中法關系因法國政府批准售台武器一度受到嚴重影響。1994年1月12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法方承諾不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雙邊關系恢復正常。目前,兩國關系發展情況良好,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果。
Ⅱ 中國和法國關系
法國人討厭說英語,想在歐洲自成體系的。法國和中國關系是有歷史的,戴高樂時期就有接觸。我看好中法關系
Ⅲ 目前中法兩國的關系如何我將要去法國留學,會不會不太合適去法國留學
一般非戰事時期,留學關系不大,去法國留學,語言是一個難關,法國大多學校都是用法語授課的,當然也有小部分課程是英語授課的。而且上課很多是沒課本的,全靠聽和記筆記,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很多學生會因為聽說能力欠佳,徘徊在及格線。所以留學法國,學好法語是必須的,當地,能說一口好的法語,在生活上都會有更多的便利。
Ⅳ 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對中法關系的進展有何影響
對普通民眾來說,剛剛結束的法國總統大選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任何影響,不過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外交關系的處理又是跟每個公民息息相關的,因此對馬克龍成功當選法國總統還是應該保持一定關注,畢竟這對中法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和經濟往來都是有實質性影響的。如果對法國的此次總統大選有所了解,就會發現最終勝出的馬克龍簡直是個令無數女性嚮往的暖男,不僅在金融領域有著異於常人的才能,而且對感情的執著也是讓人無可挑剔的,但作為同種執掌國家政權,這些優勢是無法起到顯著作用的,因此公眾對其未來的執政表現心存疑慮意識在所難免的。
總的來說,馬克龍的當選要遠遠好過其競爭對手勒龐,這不僅是從中國的角度做出的分析和評價,即便是在全球范圍內,樂朗的民粹主義都已經失去了公眾的關注和熱衷,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馬克龍雖然沒有得到超高的民眾支持率,但同樣能夠贏得最終的法國總統大選也是意料之中的。對華合作是馬克龍在擔任法國經濟部長期間就比較注重的,尤其是核能等工業領域的合作意識比較強烈,這對改善中國核工業在歐洲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所以說馬克龍的當選對中國來說還是利好相對較多的。
Ⅳ 中國和法國的關系好嗎
過去非常好
法國是最先跟我國建交的西方發達國家
我們的關系一直很好
在經濟 軍事 科技 上的交流都非常多
我們從法國也得到了很多先進的技術
不過自從 法國現在的總統薩克奇上任以後
中法的關系變得非常不好了
政治上處於敵對狀態
Ⅵ 中法的歷史關系是什麼
一、清朝時期(1912年及以前)
當時法國是帝國主義列強,而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兩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兩國關系。鴉片戰爭後,1844年中法在廣州簽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又稱《黃埔條約》);
此後於1856年和1859年與英國組成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1900年,法國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總的來說,中法關系在當時是侵略與反侵略關系。
二、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
在這段時期里,主要是一戰二戰,中法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在同一戰線。一戰時期,中國派遣大量勞工赴歐,在法國的有3萬多人,這也是中國成為一站戰勝國的重要原因。
從1919到1920年間,中國大批青年學生留法勤工儉學,回國後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群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初步傳播,並且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狀況相結合。
蔡和森和周恩來對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華的初步傳播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二戰時期,兩國均國土淪陷,是反法西斯戰線的最前沿,戰後兩國也都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現在)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建交後,兩國關系總體發展順利。
20世紀90年代初,中法關系因法國政府批准售台武器一度受到嚴重影響。
1994年1月12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法方承諾不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雙邊關系恢復正常。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果。
2008年,中法關系因涉藏問題出現重大波折。
2009年4月1日,中法發表新聞公報,中法關系逐步恢復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合作進展順利。
2012年5月,奧朗德總統上任後,兩國關系繼續穩定發展。
中法歷史事件:
1、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其目的是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2、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中法越南戰爭巔峰期間,日本在朝鮮扶持的親日派(開化黨)趁機勾結日軍挾持朝鮮國王暗殺諸位朝鮮親華大臣發動甲申政變,被清軍擊敗。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Ⅶ 中法兩國什麼時候建交的08年兩國關系怎樣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08年是中法關系的低谷,法國領導人,接見ZD勢力,以及拒絕參加北京奧運會,加上火炬傳遞在巴黎的不愉快~~~
Ⅷ 中法關系和中德關系哪個更重要 跟西歐哪個國家的關系好
中法關系要好過於中德關系。
歷史上新中國最先與歐洲的法國建交(1964年),中國與東德建交應該是49你那建國後不久,但與西德建交應該是70年代以後的事了。
中法關系建交後歷來發展良好,沒有遇到什麼大的起伏。進二十年來,從密特朗到希拉克總統,都與中國保持密切關系。有趣的是密特朗和希拉克都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我曾經看過一張密特朗在孔子故里的一張沉思的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拉克對明清瓷器很著迷,並有研究。中法關系歷來都是中國與歐洲關系的晴雨表,並主導著與歐洲各國的關系。
中德關系,印象中在科爾(體重超300斤的巨型總理)時代還是與中國不錯的。在施羅德時代也有良好發展。但在德國迎來一位女總理的時侯,卻不幸出現裂痕。
西方人的價值觀:
即使明知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事會影響到兩國經貿關系,嚴格的說,德國會是受損一方,德國的技術優勢,中國可以在其他國家彌補。但問題就是,德國明知後果「很嚴重」,為何還要一意孤行?
西方人腦子里一直有個「結」,就是通過經貿交往,拉近與你的關系,在獲得利益同時,在價值觀上,一直念念不忘給你施加壓力,逼迫你在這些方面退縮、修改,去適應西方的價值觀。
一旦出現矛盾,就看其領導人如何取捨了,重視經濟,或許會在政治領域作出退讓。重視政治,則寧願犧牲經濟利益,也要堅持不退讓。
Ⅸ 法國和中國的關系發展歷程
中法建交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中絕對是一座里程碑,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新中國施行全面封鎖,然而1964年戴高樂總統沖破種種阻力,以無比果敢的氣魄決定與新中國建交,這在當時轟動了全世界,由此法國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所以中國也倍加珍惜這段情誼。雖說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是中法兩國的關系一直以來總體還是不錯的,雖然偶爾也會有些小摩擦,就像你和一個普通朋友的關系一樣,利益一致的時候很好,出現分歧了就分道揚鑣,所以也不存在突然變好變壞的情況。
Ⅹ 中國跟法國的關系怎麼突然變好了
春晚之所以特別介紹了下是因為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而當年中法建交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中絕對是一座里程碑,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新中國施行全面封鎖,然而1964年戴高樂總統沖破種種阻力,以無比果敢的氣魄決定與新中國建交,這在當時轟動了全世界,由此法國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所以中國也倍加珍惜這段情誼。雖說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是中法兩國的關系一直以來總體還是不錯的,雖然偶爾也會有些小摩擦。所以也不存在突然變好了。
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