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在上個世紀上半頁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法國給人的印象的確有雲泥之別,幾乎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國。
一戰中,法國軍隊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風格與特點,讓強大的德軍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同時法國民眾也對德軍的侵略表現出了空前的抵抗決心,給予了前線足夠的後勤支持。尤其是在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中,法德兩軍的對撞是相當慘烈,被後世稱為「絞肉機」;然而在二戰中,法國卻表現得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法軍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一籌莫展,僅一個多月就宣布投降。
其實總結起來,一戰和二戰的法國差距那麼大的原因很簡單,在國家上他們從矢志復仇的戰士變成了安於現狀的政客。在軍事上他們出現嚴重的誤判,任為德軍是在延續一戰時期的戰術,但他們並不知道德國已經把機動性極強的坦克集團化,他們還在把坦克打散配合步兵,坦克質量和數量的優勢根本沒發揮出來,就這樣步步落後,步步下風,被曼不群同志打了凄涼落魄。
㈡ 法國在二戰強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嗎
法國自中世紀以來,就是歐洲的強國。在拿破崙時期更是很掃整個歐洲,讓世界刮目相看。法國在大革命之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加上其廣闊的殖民地。成為了歐洲的一流大國。法國的教育也很發達,大學很多而且很出名。但是崛起的德國教育更加強悍,到20世紀初已是公認的領頭羊。也是這個原因,德國的綜合國力趕上並超過了法國,因此法國的教育並不是歐洲的領頭羊。二戰時法國擁有強大的陸軍和廣袤的殖民地以及來自英美的支持,仍然是強國。
㈢ 在二戰期間,法國有強大的陸軍,為什麼還會投降那麼快
二戰期間,法國之所以擁有著強大的陸軍卻還是很快就投降了的原因是有好多方面的,在眾多原因中,有三個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法國之所以會失敗的這么徹底,歸根到底還是它本國的問題太多了,所以才可以被德國在戰爭爆發以後短短的40多天里就給打敗了。要知道,法國的陸軍可是號稱世界第一陸軍,軍隊戰斗人員數目多,而且戰斗裝備也是很精良的,並且各種戰斗裝備都很充足,可是還是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法國的國內狀況有多糟糕,所以,法國會投降的那麼快也就很正常了。
㈣ 二戰法國憑什麼算戰勝國
有這么幾個因素
戴高樂和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後稱戰鬥法國)在戰爭中的作用
2.法國的政治平衡術,法國當時和蘇聯的關系也不錯
二戰過程中美英已經占據主動,鑒於戰爭的巨大損失,英美覺得過去的國際組織「國聯」在協調國際關系、制止戰爭爆發方面作用差強人意、需要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更能夠反映成員國利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負有「維護世界和平」、充當「警察」的成員--------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裡面美英蘇是必須要有的。
但是「代表性」不充分,特別是巨大的亞洲有必要有一個「代表」----以填充日本戰敗以後留出的空缺!
羅斯福看好中華民國在戰後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治國理念,
所以美國人提議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但明顯中英美共同利益更多,所以老毛子不同意。但是鑒於中華民國在抗日戰爭期間出了大力、又有羅斯福力挺,
所以提出如果只有偶數個國家,則一些問題無法得到一致答案。
然後法國就出現在視線里。
㈤ 二戰法國到底有多大的貢獻
二戰中的法國就實際意義上來講,貢獻程度是很大的。初期的歐洲戰場以德意聯軍為主,就在德意跨過馬其頓防線之前已經在和法國的拉鋸戰中損失了接近50萬的兵力。只是無可奈何法國身處戰火的第一線,再加上二戰初期各國的觀望態度,只能飲恨沙場。
世人總是會無限的放大你的污點,而法國的污點無疑就是被跨過號稱無敵的馬其頓防線和投降了。
㈥ 二戰時,法國才是最大的贏家嗎
縱觀歷史,二戰對世界各國綜合實力強弱的影響十分顯著。在二戰中,世界各國的損失可謂觸目驚心。但是在戰後,多個戰敗國卻也因戰爭的勝利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德國、日本、義大利作為戰敗過而存在受到的損失不必多說。其中德國被分隔,而日本在軍事方面至今仍有遺患,可算得上二戰中最大輸家。但是,美蘇等國得到的“實惠”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甚至美蘇兩國被公認為二戰中最大贏家。但是真的如此嗎?
40天的反抗帶來的損失與“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名頭相比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在美國大哥的幫助下,二戰後政治地位迅速鞏固,因此實現了最初的理想。不得不說,在損失與收獲相比的角度來講,法國被評為二戰中最大贏家當之無愧。
雖然一直有聲音說法國不配擁有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法國現階段的經濟軍事能力,世界上一般國家也難以撼動其地位。
作者:苦盡甘來
㈦ 為什麼二戰中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
你也說了是號稱。法國本來一戰損失就重,又不像中美俄這樣有縱深,還是出其不意,二戰的時候被德國全家老小一波流推掉很奇怪嗎?
法國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強國,事實上也就拿破崙稱帝後的那一段時間,橫推歐洲說他不是第一強國也不行,甚至世界最強,英國恐怕也不敢反對。
㈧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其實是法國人不想打了,一戰在法國領土上打的太慘了,法國人覺得沒必要,並且好多法國人其實也仇視猶太人,同情希特勒。日本是島國,它優先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才是陸軍,而它的空軍也大量配給海軍。
日本陸軍裝備其實並不是太強,坦克都是造的豆丁型的,如果日本是陸上國家那它的戰略資源會大量裝備陸軍。日本戰略思路雖然跟不上德國,但它的士兵素質還是比較高,武士道精神,讓它和德國打雖然最後會被德國打敗但也會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
要說沒有判斷出德軍會以阿登森林為主攻方向還可以原諒,畢竟德軍選擇主攻還是有很大隨機性的。但是沒有準備戰略預備隊,就不可理解了,以致出現後來搞清楚德軍主攻方向也無兵可用的窘境,只能眼睜睜看著,一點辦法都沒有。
㈨ 二戰時法國作為一個世界主要大國,具體是什麼原因令它那麼快被攻佔
一個人沒有智慧的頭腦,縱使四肢發達,也永遠不能成為強者;同樣的道理,一個軍隊沒有先進的軍事思想,縱使擁有百萬雄兵,也無法打贏一場戰爭。二戰期間,號稱「歐洲最大陸軍強國」的法國在一個月內被德國擊潰,迅速亡國,就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
1940年6月3~4日,德軍先出動大批飛機襲擊法國各機場和重要目標,奪取制空權,接著分3路發起進攻。6月22日,在法國東北部康邊森林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內,法國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法國完全淪陷。
雖然二戰已結束半個多世紀,但這一戰例仍值得後人總結和回味。論軍事實力,法國當時擁有陸軍近200萬人之眾,坦克3000餘輛,飛機2300多架,不在德國之下;論國際環境,法國有英美等軍事強國支持,而德國只有義大利一個不堪重用的幫手;論指揮員素質,法國是有「歐洲戰略家宗師」之稱的拿破崙的故鄉,指揮人才輩出,遠的不說,就是貝當、戴高樂等人都曾令德國人聞風喪膽。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歐洲最大陸軍強國」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
首先是疏於戰備。法國當時的統治集團戰前執行綏靖政策,根本沒有作好抗擊侵略者的准備。法國人還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其次是武器裝備長期得不到更新。部隊的坦克大部分是一戰時的舊式坦克,新式飛機就更少了。三是部隊缺乏訓練,作風鬆懈。當德國閃擊波蘭後,法國的指揮官還認為德國要進攻法國得等上四五年。於是在戰前,法軍軍官考慮的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合理地安排休假」。四是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指揮員戰前判斷,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並駐有重兵,德軍不會實施正面進攻。指揮員判斷錯誤和指揮不當鑄成了法國難以挽救的敗局。「指揮執戰爭之龍頭」,未來作戰無論在形式和方法上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要想取得勝利仍然有賴於指揮員准確的判斷和靈活機動的指揮,而且未來戰場瞬息萬變,對指揮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指揮員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將是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一環。
不過,軍事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才是法軍慘敗的根本原因:法軍指揮員一直醉心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而無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法國元帥貝當認為,像一戰中凡爾登戰役那樣建立自動火器和鐵絲網相配合的堡壘陣地,就足以御敵人於國門之外。於是法國在北部邊境斥巨資建造了馬奇諾防線,並將100多萬人的兵力束縛於防禦陣地上。因此,當德軍機械化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撲巴黎時,法軍根本無力反擊。加之法軍認為坦克只能用於守勢攻擊,把3000多輛坦克全都分散編到各步兵師,作為支援步兵戰斗之用。而德軍坦克雖然少於法軍,卻集中編成了裝甲師用於機動作戰。結果,在成群的德軍坦克面前,法軍坦克顯得弱小無力。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對此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法軍的主要弱點不在它的數量方面,也不在裝備的素質方面,而是在它的理論方面。它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樣的進步……在歷史上這樣的例證太多了。勝利者每每產生保守的思想,結果遂成為下一次戰爭中的失敗者。」戰爭實踐無止境,軍事創新也沒有止境。歷史和傳統是我們的思想之源,但決不能成為我們創新的「絆腳石」。
㈩ 二戰60年後的今天,法國軍事實力比英國強是為什麼
兩個因素
1、工黨作祟,實際上二戰結束後,到60年代的時候,英國的軍事工業還是很不錯的,TSR-2型轟炸機,核潛艇研發都是開展地如火如荼,但執政的工黨自廢武功,終止了這些項目的研發,而且銷毀相關資料,解散人員。
搞工程的都知道,一旦停下不練手,至少需要2代人才能恢復,因為高級技工手生了就完蛋了
反過來,法國在戴高樂的國防自主的主張下,一直不停手,自然發展快
2、經濟因素,英國經濟的殖民地色彩更濃,二戰後殖民地分崩離析,大英帝國經濟大蕭條,自然無力發展軍工
而且日後,英國率先走上去工業化路線,搞高端的金融,軍工自然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