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哪個國家軍事力量最強英國還是法國
歐洲軍事力量最強的不是英國也不是法國,應該是俄羅斯,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英法這兩個國家整體上來說還是比較勢均力敵的,因此第二名的位置才應當從這兩個國家裡面出現。相較於英國,法國的軍事發展趨於平穩,各方面都比較均衡,尤其以海陸空部隊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為代表,都有著出色的成績,排名第二也是毫無疑問的。曾經在工業革命中大放異彩的英國如今有了式微的勢頭,在二戰之後,英國的經濟水平以及軍事水平一落千丈,呈現出直線下降的現狀。大傷元氣的英國也因此在軍事方面的發展略有滯停,因此勉強排行第三。這是我的答案,請採納!
Ⅱ 法國海外投送能力,還有英國的投送能力
張召忠分析:2010年世界各大國軍事實力排名! 軍事實力排名到底意味著什麼?有一種理解是這樣的:排名靠前的國家能夠打敗排名靠後的國家。但是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即排名靠後的國家,在事實上擊敗了排名靠前的國家。這使得排名失去了意義(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舉不勝舉)。 此外兩個國家發生戰爭,還要涉及到戰爭程度的大小是局部戰爭還是全面戰爭。比如美國對越南戰爭似乎是失敗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打不過越南,而是美國沒有動員一切力量,而越南似乎動用了超過本國更多的資源。而如果要去比較中國和美國在戰爭的結果,似乎可以這樣理解:由於美國存在的武器裝備優勢,發生小規模局部戰爭,而戰爭又在較短時間內結束,即中國沒有來得及動員全部力量。但是如果美國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戰爭的選擇場地是在中國周邊或者中國境內,中國有足夠能力和時間動員全部力量,即便美國投入所有力量(除核武器外)也無法戰勝中國。 還有戰爭場地的選擇。可以拿以色列和中國進行比較,顯然中國的綜合實力要強國以色列無數倍,兩國甚至沒有比較的價值。但是戰爭如果在以色列境內,我想中國的空軍和海軍都無法靠近以色列,以色列到中國的任何勢力也將有去無回。那如果戰爭在距離兩個國家的中間位置,似乎以色列的投送能力還要強於中國。 所以戰爭規模和地緣特點似乎是戰爭中具有非常重要甚至決定的因素。 第一檔次:強大海權支撐強大陸權 美國由於美國擁有著無可比擬的海洋勢力,控制了世界大半以上的水域,即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入侵美國大陸,發動一場局部戰爭或者大規模的全面戰爭。相反美國憑借海上的霸權,可以輕易將軍事力量投送到歐亞大陸邊緣地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海洋是美國的延伸國土,美國和任何一個沿海國家都是鄰國。在戰爭中,即占據了地利優勢。按照這樣的思維,美國侵入中國大陸雖然可以做到,但代價是巨大的。同樣中國想侵入美國海洋勢力范圍,代價也是巨大的。 總結:美國本土是安全的,然而美國把海洋當做自己的延伸國土,從而要遭遇到更大的挑戰,因此美國又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國家。 第二檔次:強大陸權支撐強大海權 俄國和中國即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根本滅亡俄國和中國。比如拿破崙和希特勒在莫斯科遭遇的失敗,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失敗。 由於任何國家不敢妄自發動對這兩國的戰爭,因此這兩個國家不會局限於保衛自己的陸地領土,而會大力發展海洋力量,還會把陸權影響擴展到更廣闊的區域——以至於這個區域被稱作後院——如中亞國家或者中南半島國家。 還這種日漸發展的海洋力量,必然會和美國為代表的全球海洋勢力和以英日為代表的局部海洋勢力接觸,因此這種力量的比較是極其重要的。既然美國是全球海洋勢力,俄國和中國想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俄國和中國的海軍實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和英日的海軍做到平起平坐的份上。但是俄國和中國可以藉助陸權力量來支持海洋上的戰爭,以至於能夠取得對英日的海洋優勢。當然我們得看到俄國和中國的海軍對英國或者日本的海軍完全不具備絕對優勢,俄國和中國的海軍遭遇日本的兩次失敗足以證明。 第三檔次:海權國家 英國和日本即在海洋上,這兩個國家是不會輕易被戰勝的。比如英國海軍自建立之後,就很少遭遇到失敗,一再抵禦了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可能入侵或者事實入侵。而日本兩次戰勝中國和俄國,甚至突襲美國成功,也能夠說明這些完全海島國家,所具備的海洋優勢。只是由於英國和日本所具備的資源,相距美國差距太大,所以無法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但是在海洋上,英國和日本不會懼怕俄國和中國,更沒有理由看重德國和法國的海軍。 英國和日本相對於德國和法國,他們的優勢在於,可以通過海洋優勢輕易的投送軍事力量。盡管現在德國和法國仍然有較多部隊進駐伊拉克和阿富汗,這是因為德法藉助了美國這個投送平台和海洋控制權。也就是說,如果失去美國這個投送平台和保護的話,英國和日本更有潛力向海外派兵。 當然由於日本本土受制於美國,這種論述顯然是建立在日本完全獨立的理解之上。如果日本還是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他想發揮軍事上的建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國際影響力而言,日本距離英法德可能還要差距很遠。但是就目前的軍事裝備以及構成軍事方面的各個要素來講,都已經不次於英法德。 之所以把代表海權勢力的英日排在以陸權勢力的法德前面。是考慮到這些國家單獨和別的國家發生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也只能是局部的戰爭,而這種戰爭顯然更依靠軍事投送能力。 第四檔次:海陸兼備國家 法國和德國由於法國自拿破崙以後的種種表現,讓人感到萬分失望,因此盡管有諸多刊物把法國排名弄得很靠前,有排世界第三的,甚至還有排世界第二的。可是我一想到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被德國短短的幾個月攻陷,就忽視了這種毫無意義的排名。 假如一個這樣的法國安在中國的旁邊,而且兩個國家可能發生戰爭的話,我想再沒有人會把法國的名次排在中國前面。一旦發生戰爭。法國的滅亡甚至可能比二戰還要快。 事實上,英日德法在軍事實力上應該在同一檔次,不分伯仲。之所以把德法排在英日的後面,主要基於:歐洲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能爆發。德法甚至將會退出將來可能的大國軍事紛爭。另外一點,戰爭只可能是局部戰爭,而且是在北約體系之下的,能夠發揮作用的只是快速反應能力以及投送能力。顯然英日能夠發揮的這種作用要大於德法。 綜合理解 戰爭發生在中國和俄國之間。由於兩個國家幾乎占據了地緣上相當的資源,但是俄國有核優勢,中國有人口和經濟優勢。勢均力敵,兩個國家發生戰爭是不可想像的,而誰先發動 在空軍力量方面,由於中國空戰爭,誰就具備戰場上的優勢。基於這種認識,兩國間的戰爭不會爆發。 中國和日本之間。盡管中國相比日本占據優勢,由於日本存在的海洋優勢,中國不可能貿然侵犯日本,日本更不會進犯中國。盡管兩個國家在釣魚島上齷齪不斷,但是我的觀點:釣魚島不會導致戰爭,釣魚島只不過是遏制日本的一種手段,也讓中國海軍有個發展的借口。怎麼也得超過日本吧?要不和日本打架了,我們輸了,丟不起這人。 中國和美國。除非美國入侵中國本土,否則不可能開戰。這當然把台灣計算在內。 而現在由於台灣國民黨的當政,使得戰爭的可能性降低。 中國和印度。既然印度都沒有進入這個排行榜,那麼出現沖突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武力。 註:以下是張召忠少將的觀點: 如果對2020年中國軍力進行一下世界排名的話,我認為屆時中國綜合軍事力量應排在美、俄、英、法之後,位居第五。 在核力量方面,無論是在導彈運載工具還是分導彈頭方面,中國不會排在上述四國前面。第二炮兵在c4isr、信息戰、精確打擊武器和新概念作戰平台等要素方面也排在第五。 在海軍力量方面,由於中國海軍缺乏萬噸級以上的水面戰斗艦艇,排名只能屈居第八,排在美、俄、英、法、日、意、印之後。潛艇兵力由於中國海軍核潛艇數量少,應排在美、俄、英、法之後,居第五。 軍缺乏超音速巡航和隱身能力的四代戰機和高性能無人機,只能排在美、俄、英、法、日、印之後。這個排名,隨著美國四代機的大量外售和俄印五代機的研製及裝備,中國空軍軍力的排名可能還要往後順延。 在陸軍力量方面,由於缺乏大量先進的直升機和無人機,排名大幅後延,排在美、俄、英、法、日、印之後,居第七。 目前,中國軍隊正處在從半機械化向機械化轉型的過程中,信息化剛剛起步。到2020年,中國軍隊基本上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在信息化方面的排名差不多在第七位
+1
已贊過
Ⅲ 法國和英國的軍事實力哪個更強一些
軍事力量,英國毫無疑問在法國之上國家和法國的軍事力量對比,相對在五常中爭論很多,在五常中,沒有美國軍事力量獨占首位的爭論,有中國和俄羅斯的一些爭論,但英國和法國的對比相對爭議很多,基本上中國網民是其 當然,中國網路風氣有長期普遍低估和憎恨英國的群體(有復雜的歷史原因),相對來說,吻法國的人很多,五常對比中有法踩英的人很多。 這個問題與美國實力一枝獨秀這個明顯的問題相比,英國和法國誰強,這個問題正好成為了分軍盲的史盲鑒定器問題。
被認為法國軍事力量強大,除了上述親法仇英的偏見,主要基於兩種錯覺。 錯覺1 :英國已經是“日落”,衰退嚴重,不如法國。 事實:相對於大英帝國的絕對優勢,現在英國對法國的優勢只是縮小了很多,但並不意味著不存在優勢,也不意味著強弱關系發生了逆轉。 比如,英國曾經是千億的知名富豪,經歷了很多投資失敗和公司倒閉後,減少到幾十億,每個人可能都知道,法國就像一百億不知名的富豪,可能不太知道。 但是夕陽依然是太陽,等待下一個黎明的是太陽,只是月亮,下一個夜晚是月亮。 錯覺2 :英國“依賴”美國,但法國比較“獨立”,所以法國很強。
歐洲最強坦克:挑戰者1991年和2003年海灣戰爭的兩種主力坦克之一。 戰斗全重72噸,重甲大炮主義在陸地上延伸,歡迎盧克萊爾中坦撞到瓷器。 長弓阿帕奇世界上最強的武裝直升機,致命的坦克殺手。 切努克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的常綠樹。 英美計劃共同開發騎馬魚鷹旋翼早期警戒機。 英國台風戰斗機、世界四代半戰斗機領袖、美國以外的第一架超音速巡航戰斗機比法國陣風強。 前衛級戰略核潛艇和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是除美國以外世界上最強的潛艇。 三叉戟D5導彈,海神三叉戟牢牢掌握在海軍手中。
美國、英國、法國是世界上唯一廣泛的海外軍事基地,是全世界具有兵力投放能力的國家,但這種能力有差異,美國>英國>法國。 特別是英國根據需要可以和美國共享軍事基地,使發布能力無限接近美國。 與法國軍事基地集中在非洲不同,英國佔地更廣,對地中海的兩個入口直布羅陀和蘇伊士運河、中東出口霍爾木茲海峽、東南亞馬六甲海峽以及整個印度洋有很大的影響力,貫穿加拿大和亞特蘭蒂斯洋 事實上,由於英國和美國的軍事合作,雙方的基地基本上可以共享,英國很可能使用美國的東西,所以實際的發布能力將無線接近美國,比法國強得多。 英國呢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軍事大國。 法國只能說是立足非洲的准世界軍事國家。 南極的領土劃分,英國獨佔了南極的一半,但大部分被歸類為現在的澳大利亞,雖然有點被歸類為紐西蘭,但依然遠遠大於法國。
如上所述,由於本土所在,英國在北海,除了共產聯合國的加拿大,勢力可以影響北極,法國不能。 如上所述,文化影響力等“軟實力”,英國和法國的對比太大了,幾乎不需要展開。
Ⅳ 法國軍事強嗎如題 謝謝了
法國作為西歐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直把維護大國地位作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法國奉行獨立的防務和安全政策。但與此同時,法國也注意與北約盟國的合作,基本上執行北約各個時期制定的軍事戰略原則。在冷戰期間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法國奉行"逐步反應"的軍事戰略。近年來由於冷戰結束,法國根據國際和歐洲安全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調整,奉行全方位防禦戰略。其總的指導方針是:繼續強調核威懾的重要作用,依靠有限的獨立核力量,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重視歐洲防務建設,主張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機制,謀求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法國始終把推動歐洲共同防務建設作為其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繼續參與北約的集體防禦,積極推動北約內部的改革,力圖削弱美國在北約的主導地位;重視發展與非洲國家的軍事關系,維護法國傳統利益,並以此加強法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繼續貫徹質量建軍方針,調整戰略核威懾力量的結構並使之不斷現代化,削減國防預算,壓縮軍隊員額,精簡部隊編制與裝備,減少國外駐軍,取消義務兵役制,建立職業化軍隊;改革國防工業,促進歐洲軍工合作。 未來的法軍將承擔起全新的防務使命,即由過去的實施"核威懾和邊界作戰"轉變為"威懾、預防、投送和保護"4大使命。 強調威懾的作用。法國公開宣布對任何敢於冒犯、威脅其根本利益的潛在敵人,法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目的是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但與此同時,法國也更加重視常規力量在核威懾戰略中的地位,突出其互補作用。法國認為,獨立可靠的核威懾力量仍是確保法國安全利益和維護大國地位不可缺少的手段。今後,按照"足夠、有效、可靠"原則削減法國核威懾力量,削減後的法國核力量雖然其結構將從陸、海、空"三位一體"調整為海、空"兩條腿走路",數量上也有較大削減,但更加重視質量建設。法國未來的核威懾將由現代化水平高、機動強化、陷蔽性好和射程遠的海、空核力量來完成,其"全球第三核大國"的地位不會削弱。 強調預防危機。預防是為了避免出現和重新出現損害法國利益的威脅,避免爆發沖突。法國主張動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種手段,預防各種危機的發生,以確保國家的安全。為了預先掌握威脅的出現,及時採取必要的政治軍事措施,法國將優先發展空間偵察力量,同時保持在敏感地區或臨近地區預先部署的陸、海力量,以便分析當地局勢、處理危機和接應增援部隊。 強調兵力投送與機動作戰。由於對法國本土的直接軍事威脅已大大減少,在本土作戰的可能性極小,法軍未來的主要任務是由本土防禦作戰轉變為實施對外干預,即在境外執行國際維和任務和為預防、制止各種地區性沖突及危機採取軍事行動。為此,法軍應具有兵力投送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並把加強快速行動部隊以及遠距離投放手段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其建軍計劃,法軍將組建"外派部隊"。"外派部隊"由下列4支部隊組成:重型裝甲部隊、輕型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和步兵突擊部隊。每支部隊編制為1.5萬人,總數可達6萬人。法國的最終目標是,在確保本土安全的前提下,使法軍所有部隊都具有實施遠距離干預行動的能力。在未來戰場上,法軍投入的具體兵力規模是:在北約戰區的主戰場最多可投入5萬人;在地區沖突的次主戰場最多可投入3萬人;在海外省及領地和與法國簽訂有防務協定的非洲地區所採取的作戰行動最多可投入5000人。 強調維護國內安全。法軍的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社會穩定。維護國家治安主要由憲兵和警察承擔,但需要時,法軍現役及預備役部隊也將參與"國內投放"行動,以配合憲兵和警察及時、有效地消除國內各種不安定因素和潛在威脅。法國認為,在其本土范圍內,公共安全面臨的威脅不再來自軍事方面,而是恐怖主義、金融犯罪、計算機犯罪、毒品和各種走私,這類威脅嚴格說不屬於軍事范圍,但屬於防務安全范圍。因此,軍隊將繼續實施近海和領空監視,憲兵和警察保障陸地安全,空軍和空中警戒控制系統也將實現現代化。一旦需要軍隊干預時,各軍區部隊在軍區范圍內出動,需要時可跨軍區調動。軍隊在出現自然災害時參與救災行動。 1998年上半年,法國補充修訂了1996年7月頒布的《軍事綱領法》,提出了新的建軍重點,但基本上仍按原計劃對其國防建設進行自二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改革。改革分兩個階段進行:1997-2002年為第1階段,重點解決體制編制方面的問題;2002-2015年為第2階段,重點是以最先進的國防科學技術武裝軍隊。改革的核心是建設一支適應冷戰後國際形勢變化和高技術發展趨勢的職業化、現代化的軍隊,其重點是保持一支小規模的核威懾力量和建立一支精乾的快速反應部隊,以迎接21世紀的挑戰,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Ⅳ 法國的軍事實力
法國的軍事實力在歐洲是數一數二的。而且軍工業的發展也很先進。法國不僅有英德等國共同研發的台風戰斗機,而且還具備獨立研製三代機陣風的能力。而且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也軍售到了俄羅斯。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皇家方舟號輕型航母退役後,英國曾考慮與法國合用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可見法國的海軍實力。但在馬里戰爭中法國陸軍的兵力投送上出現明顯不足,運輸機幾乎都是從英國和德國借調的。但總體實力還是相當強的。
Ⅵ 法國和俄羅斯都是軍事強國,究竟誰的軍事實力更強一些
應該是俄羅斯更厲害一些。陸軍層面,法國對比俄羅斯的薄弱點仍關鍵反映在2個層面:最先,前面一種服役各種類型飛機約650架、兵力8.4億元人;而後面一種各種類型飛機數量超4000架、兵力達16數萬人。
雖然法國陸軍注重“小而美”:超出過半數飛機武器裝備的全是陣風、幻像一類的戰機,但在總數占優勢且特性不遑多讓的蘇-30/34/35、米格-31等型號眼前,仍稍遜許多。
其次,法國陸軍對比俄空軍比較嚴重欠缺遠程式控制制發展戰略投送和戰略轟炸能力。法國政府部門先前盡管協同歐州別的國家產品研發了一款名叫A-400M的運輸機,但該運輸機卻無法擔負起規模性的國外布署和超重型武器裝備運送;因此在伊朗和阿富汗戰爭期內,包含法國以內的歐州北大概國家就曾租用俄羅斯的安-124發展戰略運輸機做好軍力投送。
最終看來南海艦隊層面,這也許是異議較大的一個行業:終究法國是除美國之外唯一有著核動力航母的國家,而俄羅斯南海艦隊受制於經濟發展緣故發展趨勢十分遲緩;但客觀性來講,假如法南海艦隊對決俄海軍,堅信都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綜上所訴俄羅斯更勝一籌。
Ⅶ 目前具備全球軍事投送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這個說法正確嗎
目前具備全球軍事投送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這個說法正確嗎?
雖然現在是一個太平盛世,但是每一個國家還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國防工作。但是畢竟還有一些小國家,他沒有能力去製造什麼槍支彈葯,飛機,大炮,經常會依靠別的國家用送。而在這些軍事投送能力最大的國家要數美國。美國不僅是一個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特別雄厚的國家。
另外在歐盟,法國是唯一一個可以有軍事自主權的。並且他們還想卡扎菲軍隊進行攻擊,也展示了他們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不愧是法蘭西帝國的血液傳承人。現在法國也擁有一艘核動力航母,三艘兩棲攻擊艦。盡管他們的數量並不多,但這些軍事設備的作用卻非常大,軍事投送能力也是非常強的。
Ⅷ 法國和俄羅斯的陸海空常規軍力誰強
一樓不客觀。
雖說餓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俄羅斯VS法國的話,絕對不是一樓所說的絕對優勢。軍事實力不是單純看誰飛機多軍艦坦克多,從根本上應該看戰術思想。
法國是北約的一員,所以他的戰術思想就是:並不過分強調制衡力,遠距離戰略投送力,地區控制力,而更強調威懾力,強調危機預防力,戰區協同和機動作戰能力等。屬於地區化戰略思想。
俄羅斯則不同,他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決定了他的戰術思想就是:單級和多級世界戰爭的抗衡力。
數據上來講,法國現役部隊總人數大約30萬,其中陸軍17萬,海軍5萬,空軍6萬(戰略核打擊包含在三軍中,主要是潛艇,也有點空投)。軍力較先進,包括額克萊爾主戰坦克,戴高樂核動力航母,陣風戰斗機,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等先進武器在內。
俄羅斯佔有了前蘇聯大概70%的兵力,現役部隊總數大約113萬,其中陸軍32萬,海軍16萬,其餘為空軍,戰略火箭軍等。人數龐大,但是戰線也長。相比法國的少而精,裝備方面可謂比較落後。主戰裝備雖然也有很多先進武器,但是無法大量裝備。仍然以SU27系列戰機,大量T-72,T-80,少量T-90主戰坦克,大量前蘇聯遺老戰艦潛艇(包括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為核心。裝備也在按部就班的更新換代,但是基數龐大,現代化的進程估計需要不少時間和銀子。近期俄羅斯經濟小復甦,還是換了不少武器。比如北風之神核潛艇,新的艦載機米格29SK,20380先進護衛艦,以及最近大曝光的T50戰斗機,等等。
舉個例子,俄羅斯近期要買法國的一流兩棲攻擊艦,西北風級。在俄羅斯國內就引起了大爭論。這個資料LZ自己可以去看。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問題。一到俄羅斯聯合軍演,出動的主戰裝備還是那些N年前的老面孔,LZ關注一點軍事的話絕對耳熟能詳。都是蘇聯80年代的裝備,包括彼得大帝號。
總體而言,法國如果跟俄羅斯對比,法國武器和人員少但是少而精,而且更新換代快,現代化程度高。俄羅斯軍事基數極其龐大(現在不斷裁軍中),有少量現金武器裝備,大多數在電子化和自動化程度上要落後於法國。但是俄羅斯有人才底子和製造能力,仍舊是地區一極。
法國直接VS俄羅斯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俄羅斯VS北約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才更大。
Ⅸ 法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誰強
如果憑單方面,有些是不能說是日本強的,法國是西方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國防工業最發達的國家。陸軍能夠獨立研製主戰坦克、虎式直升機、凱撒火炮以及各種步兵戰車。海軍能夠研製生產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攻擊型核潛艇、戰略核潛艇、常規潛艇、兩棲攻擊艦、隱身驅逐艦和護衛艦,幾乎全部都可以了!!空軍有幻影2000系列,陣風及其改進型,這些飛機都非常實用,很多飛行員都說很容易上手,還有其M-88渦扇發動機和「飛魚」改進型,厲害的!!流星米卡風暴陰影導彈都是世界頂尖的水準,不僅射程遠,精度也很高!!陣風艦載機好像馬上就要裝備流星和AESA,就算是美國的F-18在陣風面前也不能佔到便宜。法國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國防工業之齊全不是日本可以匹敵的,但是雙方沒有打過什麼大仗嗎,我這個結論也是不好說的。不過相反,日本的國防基本依賴於美國,航空自衛隊的F-15J是美國進口的,F-2是仿製F-16,說不定連F16都打不過.....E-2,E-3以及P-3C都是進口的。海上自衛隊的「金剛」及其改進型沒有洛馬的「宙斯盾」系統就沒什麼本事了。日本海自隊唯一能獨立研製生產的估計就只有「親潮」為代表的常規潛艇了,和法國的鮋魚(這個讀you yu)...相比也沒優勢可言。真的不知道,也很難想想日本海上自衛隊能戰勝法國海軍。日本的國防不能自主和資源的缺乏是兩大致命的硬傷。但是日本海軍也並不是那麼差,至少可以獲得那麼稱贊也是很厲害的,回想起來,要不是中途島和萊特灣海戰,日本海軍說不定都超越美國了..........由於個人並非專業,如有錯誤請原諒,僅供參考!!!
Ⅹ 現在歐洲哪個國家軍事力最強法國還是英國
當然是俄羅斯
陸軍:俄曾經擁有歷史上最為強大的陸軍力量,現在縮減了很多。坦克從高峰時的5萬余輛,減少到目前的一萬輛左右,但可以認定剩下的都是T-72以上級別的型號(T-64B等視同)。俄在過去一直奉行大規模裝甲戰的戰略,其打大規模陸戰的經驗和方案無疑是十分豐富的。我們很多人嘲笑俄在車臣戰爭時期的低下表現,但一經研究就可以發現,那是俄國人把大規模陸戰形式錯用到城市巷戰的結果,並不代表俄羅斯軍隊在集團作戰中也會是那樣的。直觀比較中、俄裝甲力量,中國目前的主戰坦克屬T-55水平,雖然多加改進,但戰力上升有限。很多人可能會跳出來拿所謂59D的火炮威力和上升了的防護力做反駁,但憑什麼說加裝反應裝甲的59能夠擋住T-72的攻擊,加了反應裝甲的72卻擋不住59的呢?還有59那幾乎不存在的火控系統怎麼說?俄國的穿甲彈和炮射導彈都不是1990年的伊拉克擁有的,不要被美國人的刻意貶低產生太多的誤解。
空軍:總共空軍戰機約達5,200架,第一線戰機,目前約有2,900架包括500架MiG-23、MiG-25的110架、MiG-29的 450架、SU-27有150和若干架SU-30戰機均屬空優戰機,對地攻擊機以 MiG-27的600架、SU-17及SU-20有300架、SU-24有480架、SU-25有340 架。 第二線本土防衛戰機也約有2,000架。
海軍:以巡洋艦為主、輔以大型航空母艦的水面作戰部隊,核潛艇數量多,稱為全球挑戰海軍.但由於經濟影響,軍方已經不能夠供養很多海軍艦艇,使得俄羅斯海軍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