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男士人愛戴帽子嗎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一般人都認為,法國人最善於穿著打扮,他們的衣著佩飾、發型、化妝往往令人無可挑剔。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 法國男士對自己儀表的修飾相當看重,在正式場合亮相時,剃須修面,頭發「一絲不苟」,身上略灑一些香水,已被法國人看成男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教養。 至於是否愛戴帽子,我覺得到了現代社會,這就是個人愛好問題了···19世紀的西方紳士們會把帽子看的比較重要,而且不只是法國男人。
Ⅱ 法國藝術家帶的帽子叫什麼
貝雷帽是一種無檐軟質制式軍帽,通常作為一些國家軍隊的別動隊、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人員標志。貝雷帽具有便於折疊、不怕擠壓、容易攜帶、美觀等優點,還便於外套鋼盔。著名的將領蒙哥馬利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經常戴著貝雷帽,而且還與眾不同地戴著將軍和裝甲兵兩個帽徽。一些國家主要是在顏色上對不同的兵種予以區分。對貝雷帽的戴法有明確的要求。貝雷帽只有在穿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時才能戴。
Ⅲ 為什麼二戰時盟軍的帽子很多都是歪著戴的呢請熟悉外國的高手講解下。
你這個是貝雷帽,本來就是設計成歪著戴的,但歪得還不厲害。英國蘇格蘭人的帽子才叫歪得厲害。見圖:
同時,英軍這種制服也是中山裝的原型。
Ⅳ 貝雷帽不屬於它流行的原因
不適合東方文化。
關於貝雷帽的起源,說法眾多,一說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一種名叫無檐菌蓋帽的帽子,它的帽型與貝雷帽極為相似,但此時並沒有出現貝雷帽這個稱謂。還有一種說法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首創,並在文藝復興時期流行。
而比較多的說法是起源於15世紀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當地牧羊人喜歡佩戴一種用棕色羊毛紡織出的圓形無沿軟帽。這種帽子戴在頭上可以遮風擋雨,脫下來可以擦汗,放在地上當坐墊。後來,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人也開始戴這種帽子,並被人們稱作「巴斯克貝雷帽」。
1889年,由法國陸軍組建的阿爾卑斯山地的部隊,拋棄了拿破崙時代的平頂kepi,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把貝雷帽改革為制式軍帽的部隊。貝雷帽被他們採用是因為這批精銳山地作戰部隊的作戰實際需要,軟帽無檐的設計不容易磕磕絆絆,不易與樹枝相絆,與頭部的貼合設計也不會在奔跑時掉下來。
Ⅳ 法國最具法國特色的是什麼呢
當一個外國人聽到「法國」這個詞時,幾件事會浮現在他們的腦海里。一些刻板印象、一些笑話、一些文化、埃菲爾鐵塔……其中有些幾乎是完全錯誤的。有些是真的!法國的一些重要的東西甚至都沒有出現。
《瓦爾修斯的電影》(1974)
「完全錯誤的」東西:貝雷帽、衛生和「哦啦啦」
讓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我們對洋蔥沒什麼特別的口味,也不喜歡"親愛的親愛的"或"哦啦啦"之類的陳詞濫調。
我們確實喜歡長時間洗澡。
我們在城裡不戴貝雷帽。這是一頂老農民的帽子。
我們通常不穿藍白條紋的la mariniere襯衫。如果我們真的這么做了,也大多是為了玩一點陳詞濫調。
我們不會夾著法棍在城裡走來走去……不,好吧,我們會這么做,事實上,這是真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你從la boulangerie拿著你日常的麵包回來的時候!
我們吃蔬菜不是因為它們是健康的,而是因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這最終引出了我最喜歡的第二種法語表達方式,也是法語中最地道的表達方式:
好極了。
吃得簡單,沒有多少組織,沒有多少錢,但有好吃的,有朋友,有真正在一起的快樂。
3)好!更多的建議嗎?比如,法國藝術還是法國文化?
嗯,阿斯特里克斯對法國文化有一些有趣的見解,並對此進行了一些諷刺。
法國人有時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森林裡的小村莊,人們總是精神抖擻地戰斗,但無論世界扔給他們什麼,他們都能面對,然後大吃大喝。」
一些歌手/詞曲作家也可以被認為是「峰值法語」。首先是喬治•布拉森,但我要加上芭芭拉(她太棒了)、讓-雅克•戈德曼、塞爾日•雷賈尼……
對我來說,法國的兩部文學作品是:
《小王子》,聖埃克蘇佩里著。最可愛的兒童書籍,關於友誼和失去,責任和想像。
《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埃德蒙·羅斯坦德著。偉大的擊劍手/詩人,浪漫而勇敢,有一個大鼻子。
他就是華麗的代名詞。
Ⅵ 法國麵包的麵包文化
法國人的傳統形象是頭上戴一頂巴斯克貝雷帽,腋下夾一根長條麵包。如今貝雷帽是不見了,但長條麵包始終是必不可少的。巴黎的大街小巷,清晨時分,有來去匆匆的行人,懷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長條麵包穿梭走過。這是令人好奇的時髦風景。對法國人來說,麵包就像中國人碗里的米飯。早餐時塗上黃油和果醬,午餐時做成三明治,晚餐時用來揩凈菜盤子里剩下的調味汁,放上乾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麵包。這樣說來,在法國有專門出售麵包的商店就不足為奇了。麵包房出售形狀、顏色和味道各不相同的各種麵包,每個麵包的價錢在2.5-6法郎之間,有長條麵包,最適合做三明治;有夾心豐富、體積很大的家庭麵包;有鄉村麵包,皮和心都很厚,形狀有圓有長,比其它的麵包都耐存放;還有黑麥麵包、麩皮麵包抹上干酷特別好吃的桃仁麵包……同葡萄酒一樣,法國麵包也上升到神祇的地位;它是能用手拿著吃的唯一食品。
Ⅶ 貝雷帽不流行的原因
貝雷帽不流行的原因:
貝雷帽的情況和船行帽非常類似。這兩種軍帽在西方世界非常流行,但不一定適合東方文化。船行帽和貝雷帽都必須歪戴著,但是按照我們的傳統審美習慣,戴帽子必須方方正正,歪戴帽子總感覺不正經。
如果把船行帽、貝雷帽正戴著,則出現了不倫不類的情況。越南軍隊配發了貝雷帽,而是就是正戴著,結果非常的難看。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從2017年開始,我們的軍隊開始換發新式夏季帽,進一步取代貝雷帽。
如果把船行帽、貝雷帽正戴著,則出現了不倫不類的情況。越南軍隊配發了貝雷帽,而是就是正戴著,結果非常的難看。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從2017年開始,我們的軍隊開始換發新式夏季帽,進一步取代貝雷帽。
戴法:
貝雷帽的戴法是在所有軍帽中最講究的,帽子的傾斜方向都不盡相同。法國及其原殖民地國家軍隊佩戴貝雷帽時向右邊傾斜,傾斜的角度不能太大。帽徽要正好處在眼眶的七方。帽徽要露出來,不能將軟帽徽折疊。
不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軍隊的戴法是貝雷帽向左傾斜。在佩戴時,雙手托住帽口,將帽體持平,然後舉過頭頂輕輕截在頭上,用左手將帽邊縫合處對准後腦勺,然後用力按住。接著,再用右手輕輕按住帽頂,然後向右一抹,帽邊自然地垂向一側。如果是法國式配戴法,上述過程反過來既可。
Ⅷ 各國的麵包有什麼區別
1法國麵包
法國人頭上戴一頂巴斯克貝雷帽,懷抱一根用作早餐的長條麵包,這是法國街頭時髦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麵包就像中國人碗里的米飯。早餐時塗上黃油和果醬,午餐時做成三明治,晚餐時用來配湯,或和著盤底的調味料,放上乾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麵包。而不同的麵包搭配不同的紅酒,也是一種極有講究的吃法。
法國麵包三大特徵:
1:用料簡單,只用麵粉,水,酵母做成這點在長棍麵包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2:使用全麥,並用天然酵母長時間發酵。其中許多麵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3:奢華,當製作奶油蛋卷,羊角麵包時,對於不惜使用優質大量黃油,雞蛋和砂糖。可以說通過這三點可以勾勒出法國麵包的基本形態。法國人甚至有諺語專門描述麵包的重要性:"酒要適量,麵包多多益善。而法國甚至還有法律嚴格規定了麵包的成分和命名,可見法國人對於麵包的重視和嚴苛程度。
2德國麵包
德國人每天都吃麵包,以黑色,有些酸味又硬實的裸麥麵包為主。德國的氣候不適合種植小麥,於是德國人種植生存能力更強的裸麥,用它來製作麵包,裸麥的營養價值高於小麥,但是不易發酵,做成的麵包不夠暄軟,幾乎沒有韌性並帶有酸味。但是經過德國人幾個世紀的摸索,漸漸掌握了烤制美味裸麥麵包的技巧,並有300-500種裸麥麵包的品種。
德國人一般只有在午餐的時候食用裸麥麵包,而早餐則選擇食用小餐包。對於德國人來說,麵包已經深深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3義大利麵包
雖然義大利的美食以義大利面和披薩更具有代表性,但義大利的麵包,也是不容小覷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古羅馬時期發酵麵包從埃及經希臘傳入義大利,當時在推崇極致榮華的羅馬出現了最早的高脂型麵包,而貧民卻一小塊麵包也吃不上。在羅馬帝國覆滅,義大利分崩瓦解時,各地孕育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如熱爾瓦的佛卡夏麵包,都靈的麵包棒,托斯卡諾麵包等,羅馬滅亡後,基督教徒增多,獻給耶穌的麵包也開始增多,潘納多尼就是。由於義大利調味汁,菜餚的味道比較重,因此義大利的麵包口味普遍都做的很清淡,而這也正是義大利麵包的特點。而使用斯佩爾特小麥(9000年前就開始在歐洲培育的人類最古老的穀物。)更是他的獨特之處。
4丹麥麵包
丹麥擁有世界上最美味的油酥點心,這種甘甜香酥並加入了大量黃油的點心是這個北歐小國的至寶。丹麥是一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和知識產權的國家,他們對於傳統手工藝人掌握的技術進行保護,並進行嚴格限制,以防那些丹麥獨有的秘方流入他國,當然麵包師也不例外那些經過丹麥女王認證的麵包師被冠以「傳統麵包繼承人」的稱號,並被授予有著王冠標志的證書。
5芬蘭麵包
對於芬蘭人來說,最不可或缺的是土豆,三文魚和黑麵包,據統計,芬蘭人每年的人均麵包消費量達到50kg,比法國和德國都還有多,芬蘭人每年都要關在屋子裡度過漫長的冬季,因此要製作容易保存的麵包,即用裸麥製成的黑麵包,現在在芬蘭農村,人們還是一次性把一周或者兩周要吃的麵包烤出來,那些豐滿的,帶著光澤的半球形黑麵包,總是帶給人不可思議的印象,另外,芬蘭麵包還有許多獨創的奇異形狀,比如薄的圓盤形,環形等。
6俄羅斯麵包
俄語中麵包既是指食品,又是指好客。古往今來,他們將俄羅斯麵包和鹽作為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以表示自己的善良慷概。作為迎客的象徵,他們將麵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以此表示對來客的歡迎。甚至外國首腦來訪時,也會看見俄羅斯姑娘端著新出爐的麵包和鹽款款走上前,請貴賓品嘗。
Ⅸ 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的麵包師傅開始簡化法棍的做法
法國人做很多事情都可以不認真,但是說到法棍麵包,他們可是認真的很——據統計,法國人平均每秒消耗320根法棍,一年可以吃超過100億根法棍,法國人均每天至少吃半根法棍麵包。法棍對於法國人來說,是一種信仰般的存在——早晨起來,去家旁邊的麵包店(記住,法語叫Boulangerie)買新鮮出爐的法棍麵包,這幾乎就是和呼吸一樣自然的動作。
一根法棍的原料,各家麵包房可能甚至是完全一樣的,為什麼最終有些作品讓人品嘗到了匠人的心思,就是因為他們在一根法棍里傾注了熱情。一名真正熱愛法棍的麵包師會告訴你,法棍的芯子應該松軟,但是不能綿軟,壓下去要能夠充分回彈;上面有大大的不規則的孔,這代表著在面團發酵階段花了更多的時間,從中醞釀出獨特的風味。
Ⅹ 貝雷帽是名叫『貝雷』的人發明的嗎
不是。。
貝雷帽是法國的特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中世紀。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舊時稱加斯科尼省。那裡有許多牧羊人,很有個性。據說加斯科尼人喜歡吹牛說大話,生活不拘小節,衣服穿臟了,反過來接著穿幾天。所以現在法國人要說「加斯科尼式洗衣服」,就是說把衣服反穿。就是這些不拘小節的加斯科尼人最早用棕色羊毛編織出了圓形的無沿軟帽,用來遮陽擋雨。由於帽子四面渾圓,沒有帽檐,戴在頭上風也刮不下來。幹活累了,幾個牧羊人摘下帽子擦擦汗,放在地下當坐墊,海闊天空侃侃而談。加斯科尼人還喜歡用貝雷帽在頭上的位置表達不同的信息。如果把帽子方方正正地戴在頭上,意思是說「嗨!嚴肅點,別小看了我」;如果把帽子壓低到眉毛的位置,那就是有點疑神疑鬼,對別人不大信任;如果歪戴帽子,則表示滿不在乎,好漢做事好漢當的一種氣概。
加斯科尼人發明的貝雷帽首先被鄰近的巴斯克人接受。巴斯克地區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比加斯科尼地區開放。來到巴斯克的旅行者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帽子,稱之為「巴斯克貝雷帽」,把它們帶到了法國其他地區,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時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牧羊人還是農民、工人乃至男女學生都喜歡戴貝雷帽。法國軍隊也裝備了貝雷帽。於是,貝雷帽與麵包、葡萄酒、香水一樣成了法國和法國人象徵。在二戰德國佔領時期,許多法國老百姓特意以戴貝雷帽來表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時過境遷,戰後出生的法國青年人追逐新的時尚,不再青睞傳統的貝雷帽。進入七、八十年代以來,法國城鎮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見膈肢窩下夾根長麵包回家的行人,但是戴貝雷帽的「標准法國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冷戰結束,法國軍隊減員加上取消義務兵役制,更減少了對貝雷帽的需求。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法國還有三十多家專業貝雷帽生產廠家,如今只在大西洋—比利牛斯省剩下兩家。其中一家企業的老闆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貝雷帽博物館」,搜集了有關貝雷帽的珍貴資料和文物,向懷舊的旅遊者介紹貝雷帽的興衰。
九十年代末,歐洲流行「格瓦拉」熱,法國也不例外。這位古巴傳奇英雄,有一張流行很廣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切·格瓦拉,嘴裡叼著雪茄,頭戴貝雷帽,真是「酷」極了,成為很多法國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1998年古巴革命45周年紀念,古巴向法國人訂購了十萬頂貝雷帽,又給制貝雷帽的企業打了強心針。事有湊巧,那一陣子趕上白宮前實習生萊溫斯基鬧出「拉鏈門」事件,電視里反復播出的萊溫斯基與柯林頓熱情擁抱的那個鏡頭里,萊溫斯基穿著深色套裝,頭上也戴一頂貝雷帽。英雄加美女,似乎給貝雷帽命運帶來了新契機,它的價值逐漸重新被法國人所發現。貝雷帽的顏色也不再是單一的黑色或深藍色,時裝設計師也運用多彩的貝雷帽給時裝和女模特點綴。
除了實用和時尚的價值,貝雷帽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用處。那就是可以當作體育比賽的器具,把貝雷帽當飛盤投擲。投擲時向前方三步沖跳,然後手腕一抖,貝雷帽急旋飛出,好象是正式體育比賽中的鐵餅一般。目前投擲貝雷帽的世界紀錄是42米,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著練一練。如果自覺著有潛力,還可以到法國南部的阿爾代什省參加每年七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行的貝雷帽大賽,和法國的好手比試比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