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
1、《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3、《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4、《笑面人》
《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866-1868年,1869年發表。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里,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
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
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安娜女王借機製造宮廷陰謀,宣布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5、《海上勞工》
《海上勞工》是法國偉大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勞工》是雨果流亡海島期間創作的一部重要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吉利亞特對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呂施特深沉純潔的愛,為搶救杜朗德的機器表現出的勇敢與才能。
以及為了成全戴呂施特與埃伯納茲爾·柯德萊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犧牲,表現了主人公與偏見、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爭,塑造了一個集「約伯與普羅米修斯」於一身的海上勞工代表。
② 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莫泊桑是法國很著名的一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他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是法國文學史上創作短篇小說數量最多的,成就最高的一名作家。莫泊桑這個名字,我想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因為我們在一些小學教材或者初中教學當中,會學到他的一兩篇課文。他寫的小說很經典,對於現代研究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比如在他的《羊脂球》裡面寫到,困難人人都會遇到,但當困難到來之時,只要你保持一顆堅定的心,就一定能戰勝困難,是真的值得一看的。
③ 20世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有什麼
20世紀的法國優秀的作家也是層出不窮,而普魯斯作為當時一個非常著名的作家,也是給大家帶來了經典的作品,而且他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一個先驅者。可以說的上是整個世界上,在20世紀都非常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代表作雖然不多,但是都挺經典的。普魯斯特確實非常的優秀,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是一顆璀璨的明星,雖然他沒有帶來特別多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質量都很高。
④ 求著名的法國文學家及代表作
恩,艾杜阿、杜夏丹,法國小說家。《月桂樹被砍掉了》( 1887 )。 馬塞爾·普魯魯斯特,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威廉·福克納,同美國小說家。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 1929 )、《我彌留之際》( 1930 )獲得 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小說家《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們的蘇醒》( 1939 )。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小說家。《達羅衛夫人》( 1925 )、《副燈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義:薩特,法國小說家,短篇小說集《牆》( 1939 )、獲得 1964 年諾貝爾獎。長篇小說《惡心》( 1938 )、劇本《蒼蠅》( 1942 )、《間隔》( 1945 )、《死無葬身之地》( 1946 )、《骯臟的手》( 1948 )、《魔鬼與上帝》( 1951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學著作《存在虛無》( 1943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1947 )、自傳《詞語》( 1955-1964 )。 加繆,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鼠疫》( 1947 )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 )、《隨落》( 1956 )、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 1957 )、散文集《反與正》( 1937 )、《婚禮》( 1939 )、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說派:娜塔麗·薩洛特:法國小說家。《向性》( 1932 )、《一個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館》( 1959 )、《金果》( 1963 )、論文集《懷疑的時代》( 1956 )、自傳《童年》( 1985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小說家《米蘭弄堂》( 1954 )、《時間的運用》( 1956 ,又譯成時間表)、《變》( 1957 )、《變》(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國小說家 1958 年獲諾貝文學獎,《草》( 1958 )、《弗蘭德公路》( 1981 )、《風》( 1957 )。 羅伯·格里耶,法國小說家。小說《橡皮》( 1953 )、《窺視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宮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復》( 2001 )等,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 1961 )、傳奇故事《重現的鏡子》( 1985 )。 古典主義時期的主要作家 約翰.班揚 亞歷山大.蒲伯 丹尼爾.笛福 喬納森.斯威夫特 亨利.菲爾丁 塞繆爾.約翰遜 理查德.比.謝立丹 英國新古典主義 屈雷頓 蒲柏(1688~1744)Pope,Alexander 英國詩人 約翰生 《格理弗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瓊森,B.(Ben Jonson 1572?~1637)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法國人,1803年出生。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復辟王朝,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他出生在一個將軍的家庭,父母早喪,生活貧困。青年時代,他做過公證人事務所的見習,當過奧爾良公爵的抄寫員,參加過1830年的七月革命,當過炮兵連的副連長。1848年革命時期,大仲馬曾帶兵進入巴黎,並編輯報紙。拿破崙第三發動政變後,他被迫流亡國外。1860年他到義大利去協助加里波第征戰。大仲馬死於1870年12月5日。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大仲馬的復雜的帶有冒險色彩的生活經歷,為他創作出離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條件。他一生創作的小說達100多部,都以情節生動緊張取勝。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1844),舊譯《三劍客》、《基督山伯爵》。《基度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一個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當他對生活充滿著好的追求的時候,由於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害而下獄,在黑暗的牢房裡度過了整整十四個年頭。他按獄友提供的線索,找到寶庫,成為百萬富翁。他改名基度山伯爵,靠「萬能的金錢」,他隨心所欲,對有恩於他的船主摩萊爾報了恩,對陷害過他的仇人馬瑟夫伯爵、銀行家鄧格拉斯和法官維爾福,一一作了懲罰。這就是小說。小說情節緊張生動,富有傳奇色彩,很引人入勝,因此在世界各國十分流行。托馬斯.格雷
希望採納
⑤ 求19世紀法國文學家的作品介紹
1:《雨果傳》
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亞
成書時間:1954年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19世紀最傑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動家。他以《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文學名著蜚聲世界文壇,然而他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文學界。在法國19世紀的幾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愛戴的領導者。1885年,雨果逝世後,法國政府為他舉行國葬,有200萬人自發參加葬禮,人們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的盛況。在法國歷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紀念,又得到平民最沉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一的一個。直至當代,雨果仍是人們所共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誕辰15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他為該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定該年為「雨果年」。雨果的聲譽幾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維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經歷了整個19世紀。他的一生極富浪漫色彩和戰斗氣息。法國當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寫的《雨果傳》,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詳細地介紹了雨果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活動,而且還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糾葛,以及他從保王派向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
者、民主主義者和共和派轉變的政治歷程。讀者彷彿置身於19世紀法國的風雲變幻之中,與雨果一道出入各階層社會,由此體味到雨果激烈的內心情感,並對他本人有了更為真切的認識。
本書作者安德烈·莫洛亞是法國當代負有盛名的傳記作家。他把小說和史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傳記,如《雪萊傳》、《夏多布里昂傳》、《巴爾扎克傳》等等。而《雨果傳》是他自認為最難寫的卻又是最成功的一部傳記。在當代多如牛毛的雨果傳記中,莫洛亞的作品一枝獨秀,最為引人注目。這部傳記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它剛剛問世不久、就贏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法蘭西學院院士昂里奧讀完這部《雨果傳》,大為感嘆:「感謝莫洛亞,我8天以來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對於雨果的研究者來講,書本如此翔實的背景材料實不可多得;即便是一般讀者,也會被它強烈的情節性所吸引。所以說,這部《雨果傳》堪稱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內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來到了人世。父親萊奧波德·雨果是法國大革命當中的一個軍官,母親索菲·特雷布謝是個船長的女兒。雨果剛生下來時非常孱弱,頭大身小,哭聲微弱,助產士都以為他活不了。可是由於索菲的固執,小維克多·雨果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又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別愛
護和照顧他。
雨果的父親由於常年在外征戰,不免沾花惹草;而母親索菲在巴黎時,又同自己年輕時的密友拉奧里產生了不一般的友情。他們夫妻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終於在1814年,兩個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萊奧波德乾脆要離婚。他利用父權,把孩子們帶出家門,並以加強管教為名,把他們送進了科爾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學校。還囑咐監護人絕對禁止孩子們與母親見面。
維克多和哥哥們住進了陰森冰冷的學校。但他早先被母親培養起來的對詩歌的濃厚興趣並沒有減弱,相反卻變得更加強烈。他利用學習之餘寫了大量相當有水平的詩作。1817年元旦,15歲的維克多參加了法蘭西學院舉行的詩歌競賽,竟取得了第9名。這位神童開始在詩壇初嶄頭角,他寫的詩連續3次得獎,並因此被聘為巴黎大學圖盧茲學院的年輕院士。連當時頗富盛名的大詩人夏多布里昂都對維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親患肺炎養病期間,維克多開始了對阿黛爾小姐的初戀。阿黛爾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謝夫婦的干金,很早就指腹為婚,許給了維克多。維克多從半囚禁性質的寄宿學校畢業後。又見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兩個人偷偷幽會,並且私訂了終身。這件事終於被維克多的母親知道了,她表示堅決的反對,因為她認為維克多的前程遠大,不應該這么早就受到家庭的羈絆。
1821年6月,維克多的生性堅強的母親離開了人世。母親的死使維克多傷心萬分,但他並未因此就放棄對阿黛爾的追求。在最終徵得富謝先生及父親的同意之後,維克多於1822年10月與阿黛爾正式結為了夫婦。不過,新婚燕爾的雨果在文學創作上絲毫沒有鬆懈,他先後寫出詩集《頌詩及其他》和小說《冰島魔王》。國王路易十八對雨果非常賞識,決定給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這樣,雨果就不用為生計問題發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龍的常客,他經常在沙龍里給朋友朗誦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創作了正劇《克倫威爾》,寫的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領袖克倫威爾的事跡。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義主張,雨果又寫了一篇很長的序文。《克倫威爾序》成了浪漫主義者的綱領和旗幟,它引發了當時法國浪漫派與古典派的大論戰。不久,雨果著名的詩劇《艾那尼》在法蘭西劇院公演。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謾罵和攻擊,但浪漫派全力維護它,兩派在詩劇演出開始時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驚奇的是,戲越演到後面嘈雜聲越小,因為大家都被感傷的劇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連演四五十場依然場場爆滿。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聲驚擾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卻閉門不出,埋頭趕寫《巴黎聖母院》的初稿。經過1年時間的努力,這部長篇巨著終於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人們將其譽為「莎士比亞式的作品」、「中世紀的史詩」,各種贊揚鋪天蓋地而來。
1840年,雨果終於通過競選,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但是緊接著雨果就受到了創作和家庭上的雙重打擊:他為自己的情人——演員朱麗葉所寫的《城堡衛戍官》徹底演砸了;而他的長女萊奧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時,不幸落水雙雙遇難。愛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癒合的傷口。
1844年,雨果榮任法蘭西學院院長。他和一個比他小18歲的少婦萊奧尼關系密切,不久他們就被萊奧尼懷恨在心的丈夫雙雙抓獲,把整個巴黎鬧得沸沸揚揚。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麗葉處隱匿起來,在那裡他開始構思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1848年,雨果參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並當選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議會議員。這時,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機參加共和國總統的競選,他的甜言蜜語獲得了包括雨果在內的大多數議員的支持,最後執掌了政權。但不久他妄想恢復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來,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轉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議員們共同商討發動巴黎群眾一塊反對帝制。然而,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波拿巴的軍隊血腥地鎮壓了。
雨果逃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流亡期間,他終於完成了已擱置多年的《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問世後,收到了空前的社會反響,大街小巷的人們都在談論它。小說主人公冉阿讓、芳汀的命運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雨果也自認為這部小說代表了他創作的巔峰。
歲月無情,雨果已老態龍鍾。然而他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從沒有枯竭過,他的筆還是日行千里。一來到書桌前,雨果就彷彿又擁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後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亞》、《海上勞工》等著作。在此期間,他始終摯愛著的妻子阿黛爾因心臟病離他而去了。雨果回憶起往日與阿黛爾的親情,傷心得五臟俱焚。,
1870年,闊別祖國多年的雨果終於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當時巴黎的市民暴動以及政府軍的鎮壓接連不斷。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動,又無法忍受法國政府的投敵賣國和政府軍對起義者的瘋狂屠殺,他再一次離開了巴黎。在一個寧靜的海島上,雨果正式開始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的創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中,雨果雖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參加文學界、政界的各類活動,他的激情還是不減當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終於辭世而去,法蘭西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9世紀的一顆巨星隕落了,但是他的光輝永遠照亮著整個世界。
2:本書由羅曼·羅蘭(法國) 著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3:小仲馬
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個堅強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馬生子同一個女裁縫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象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痛苦的家境對小仲馬一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因此,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大多以探討社會道德問題 為主題。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茶花女》一舉成 名,1852年他又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了極大 成功,於是專門開始了戲劇創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對他的兒子小仲馬說的一句笑話。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兩點評價:歷史的選擇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科學院,成了「不朽」的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頭銜在當時是最高榮譽。在這一點上小仲馬比他父親、比巴爾扎克都幸運得多。他們兩位奮鬥了一生,到底也沒有邁過科學院的門檻。但是歷史的選擇卻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現在大概不會有人以小仲馬與大仲馬比高低,更不要說比巴爾扎克了。雨果認為大仲馬是位天才,小仲馬只不過有才華而已。這個評語是對的,但不完整。
——更熱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馬的名字同《茶花女》緊密地聯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論是小說還是劇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遺憾的是,小仲馬沒有在這一基礎上擴大自己創作的路子,開闊自己的視野。相反卻以《茶花女》為樣本定了調子,熱衷於寫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只以道德觀點寫道德問題。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愈到後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寫了兩部小說和十幾部劇本。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寫上流社會或半上流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茶花女》再現了他同瑪麗·杜普列西的一段愛情。《珠光寶氣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業》基本上是以他對李吉雅的追求為素材寫成的。《私生子》則是寫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內容是批評生活道德的敗壞。對於被欺騙和被遺棄的女性表示同情。這無疑也同他的身世有關。在大仲馬同卡特琳娜的斗爭中,小仲馬一直站在母親一邊。他對母親的不幸遭遇一直抱著深切的同情。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奧布雷夫人的觀點》、《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劇本之中。
小仲馬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在劇中出現了說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成為女性生活的指導者。
總之,到後來小仲馬創作題材狹窄,這種「真實的高度」僅限於婚姻、家庭、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等道德問題。正如菲迪南·布呂奈締埃指出的那樣:「到了一定年齡,或者准確一些說,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許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再進行觀察,只看著自己。他們結束了歌德說的《學習年代》,沉溺於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飛不起來的。……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進入成熟期之後還知道什麼呢?只不過是文學界和上流社會。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惡和『文雅』中的上流社會。這個小世界的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是別的,只是病態事件的羅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實的文學。」 「只要付出真實的感情」——小仲馬與茶花女
歷史上流傳的關於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國都有,例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那就要數茶花女了。
◆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此時,小仲馬年僅24歲。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盪墮落」、「低級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飛越」。
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劇場爆滿,萬人空巷。當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時,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
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
《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我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1907年,我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志著我國話劇的開端
⑥ 儒勒·凡爾納簡介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6)法國作家寫過什麼著名的書擴展閱讀:
凡爾納不僅否認自己是海底航行的發明者,還聲稱自己從未對科學有過特別的興趣——而「只是對用它來創作發生在異域的戲劇性故事特別感興趣」。「事實上,他作為科幻小說之父的聲望已經導致了對他文學價值認識的一個嚴重模糊化。」(凡爾納研究者威廉·鮑卓賢(William Butcher)評)
凡爾納是「學術既覃,理想復富」的傑出作家,能「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托之說部,經以科學,緯以人情,離合悲歡,談故涉險,均綜錯其中,閫雜譏彈,亦復譚言微中,……比事屬詞,必洽學理,非徒摭山川動植,侈為詭辨者比」。(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評)
⑦ 法國作家都德的長篇小說有哪些
法國作家都德的長篇小說較著名的有《小東西》(1868),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1874)。
他的一部散文集代表作是《磨坊書簡》,是由24篇散文隨筆組成的故事集。
⑧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2、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
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茶花女》,表達了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出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阿納托爾·法朗士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故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
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代表作品有《金色詩篇》、《波納爾之罪》等。
4、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5、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⑨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樓拜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法國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盧昂一個傳統醫生家庭。福樓拜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人情進行真實細致描寫記錄的同時,超時代、超意識地對現代小說審美趨向進行探索。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
19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
2、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3、斯湯達 法國著名作家、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先驅 ,代表作《紅與黑》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4、亞歷山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稱大仲馬,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亞歷山大·仲馬,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5、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代表作《惡之花》
法國詩人。1821年4月9日生於巴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歐皮克上校後來擢升將軍,在第二帝國時期被任命為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復雜心情,波德萊爾也不能接受繼父的專製作風和高壓手段,於是歐皮克成為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深厚。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波德萊爾對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採取了挑戰的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著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⑩ 法國名著有哪些。
《高老頭》 [法]巴爾扎克 下載(194k)
巴爾扎克的創作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的頂峰,他的小說分三大類即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本篇是早期的傑作,要描寫的是私人生活,寫主人公靠糧食買賣起家,養大女兒反而被女兒遺棄,在痛苦中死去,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支配一切的規律
《被遺棄的女人》〔法〕巴爾扎克 下載 (33k)
是巴爾扎克最有影響的長篇小說《高老頭》的續篇,被收入《人間喜 劇》第二卷《私人生活場景》。它描述了巴黎貴婦鮑賽昂侯爵夫人遭人遺棄,離開巴黎到諾 曼底隱居後,因受到一年輕男爵的追求,再次陷入情網,演出了新的一輪令人震驚的愛情悲 劇。
《歐葉妮·葛朗台》 [法]巴爾扎克 下載 (140k)
本篇是巴爾扎克諷刺作品中最生動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守財奴葛朗台的形象已變成財迷狂的一個丑惡表現。金錢欲撲滅了葛朗台身上的一切人類的感情,他既不懂愛,也不知道自己親手毀掉了女兒的幸福,小說批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貝姨》 [法]巴爾扎克 下載(338k)
巴爾扎克這篇小說描寫的是巴黎生活,通過描寫主人公貝姨在巴黎各時期度過的不同日子,反映了貴族在資本主義社中的沒落以及新的社會形勢的到來使得人們無所適從,說明了資產階級的本性跟以往的統治者一樣,人們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邦斯舅舅》 [法]巴爾扎克 下載(293k)
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放高利貸的守財奴形象,這一形象概括了私有心理的最令人作嘔的特點。主人公曾經是一個有熱情,有抱負的人,但飽經滄桑後卻總結出一條無恥的信條:金錢就是一切。金錢的腐蝕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淪為了奴隸。
《幻滅》 [法]巴爾扎克 下載(611k)
金錢不只毀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腐蝕青年人天真的靈魂,巴爾扎克通過本篇小說,表現了資產階級社會中人才是怎樣被毀滅的,文學、藝術怎樣變成進行無恥交易的對象的。巴爾扎克回到了巴黎求功名的青年人的命運的主題,創造了一個典型的形象。
《交際花盛衰記》 [法]巴爾扎克 下載(460KB)
這又是巴爾扎克諷刺小說中的一篇著作。敘述風塵女艾絲苔與青年詩人呂西安秘密相愛,在一次假面舞會上,她被人認出,便想以自殺掩蓋自己的身世。扮成西班牙教士的越獄苦役犯伏脫冷救了她,將她控制在自己手中。伏脫冷也因救過呂西安的命而成為呂西安的主宰,並企圖通過他向統治者報仇。為了有足夠的錢扶持呂西安進入統治階層,他逼迫艾絲苔重操舊業,充當金融家紐沁根的情婦。艾絲苔含恨自殺。呂西安和伏脫冷受牽連而被捕入獄。不久,呂西安也在獄中自盡,伏脫冷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擊。他在獄中與當權人物作了一番激烈搏鬥後,終於歸順官府,當了巴黎警察局保安處處長.作者通過介紹一個交際花由盛而衰的過程,刻劃了她耳邊一個個上層人物的丑惡的嘴臉。當她發達時,人人巴不得喊她奶奶,當她衰落`,悲慘地離開時沒有一個人表示同情,作者批判了社會上赤裸裸的肉慾關系。
《驢皮記》 [法]巴爾扎克 下載283k
《幽谷百合》 [法]巴爾扎克 下載242k
《巴黎聖母院》 [法]雨果 下載 (443k)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他描繪了中世紀,再現了十五世紀巴黎的生活。他善於把事實和想像,敘述和描寫巧妙地結合起來,為純朴善良的敲鍾人和吉普賽女郎、邪惡狡詐的教士和隊長都安排了毀滅的結局。本小說也讓雨果聲名遠揚。
《悲慘世界》 [法]雨果 下載(1588k)
這是雨果的另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雨果刻畫了法國各個階級的生活,堅定地捍衛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權利。中心人物流刑犯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女人芳汀的悲慘遭遇體現了窮人的悲劇。
《九三年》 [法] 雨果 下載 (267KB)
這篇小說是雨果的最後一部歷史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雅各賓共和國反對旺岱叛亂的英勇斗爭,這次叛亂得到了英國反革命勢力的支持,作者承認針對人類敵人的革命恐怖手段是正義的,但他又無法忍受這種恐怖的無情、果斷的特徵,這體現了雨果的矛盾的一面。 這篇小說是雨果的最後一部歷史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雅各賓共和國反對旺岱叛亂的英勇斗爭,這次叛亂得到了英國反革命勢力的支持,作者承認針對人類敵人的革命恐怖手段是正義的,但他又無法忍受這種恐怖的無情、果斷的特徵,這體現了雨果的矛盾的一面。
《笑面人》 [法]雨果 下載 (455k)
《笑面人》是雨果的又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小說主人公格溫普蘭是一個爵士的後代,從小就被賣給兒童販子,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品。他落到兒童販子之手以後,被迫動過毀容手術,臉孔因此始終像在怪笑一樣。後來,他被好心的流浪人於蘇斯所收養。從此,他就跟著於蘇斯到處賣藝。格溫普蘭在見到於蘇斯之前,還在雪地上救過盲姑娘蒂。他們幾個人四海飄泊,受盡貧窮與不幸的折磨,但是他們並沒有向環境屈服,他們彼此之間充滿著誠摯的感情。在顛沛流浪生活中格溫普蘭和盲姑娘蒂之間也漸漸產生了愛情。後來格溫普蘭有機會重新獲得爵士的頭銜,他卻厭惡貴族生活,在議會痛斥了貴族罪行後,回到自己的同伴那裡。這時蒂已經病得奄奄一息,終於去世,格溫普蘭悲痛萬分,結果投海自殺。格溫普蘭的臉是丑的,但是他的內心卻無比美麗。
《追憶似水年華》 [法]馬賽爾·普魯斯特 下載2722k
這是法國現代小說家、意識流小說先驅馬賽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這部小說的故事沒有連貫性,中間經常插入各種感想、議論、倒敘,語言具有獨特風格,令人回味無窮。這部作品改變了對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普魯斯特作為意識流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
《三劍客》 [法]大仲馬 下載(615k)
大仲馬最優秀最著名的歷史小說。描寫路易十三時代,三個劍客,波爾托斯、阿托斯和隊拉密斯幫助主人公達達尼昂追求愛情與復仇的故事。小說特色是人物形象生動,情節動人,妙趣橫生。
《基督山伯爵》 [法] 大仲馬 下載(1096k)
《基督山伯爵》大仲馬的主要作品之一,發表於1844年。描述了水手鄧蒂斯(基督山)報恩復仇的故事。他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僥幸越獄後,化名基督山伯爵,憑借難友提供的大量財寶,報答了一直照顧他父親的恩人,懲罰了三個曾經陷害他、現已成為7月王朝統治集團要元的仇人。小說扶正除惡,具有鮮明的親拿破崙的政治傾向。情節曲折,富有傳奇色彩,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 [法]小仲馬 下載 (131k)
《紅與黑》 [法]司湯達 下載 (417k)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副標題是《1830年紀事》。小說描寫19世紀20年代查理十世統治後期的社會生活,揭露復辟王朝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反復避是作品的基本主題。主人公於連是法國王政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者的典型形象。小說的線索是,於連與市長夫人及貴族小姐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愛情世界即揭露了上流社會腐敗、偽善的社會風氣,又揭示了於連時而反抗時而妥協的矛盾性格。最後於連被送上斷頭台,說明復辟王朝容不得一個平民青年。小說對現實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繪和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其在藝術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
《巴馬修道院》 [法]司湯達 下載
本篇小說描寫的是義大利,它回響著義大利民族解放斗爭的號角聲,講述了十九世紀初期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庄園的生活,通過虛構的人物艾爾納斯特.褚努期四世,使我們了解了復辟時期全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生活,刻劃了一些典型的醜陋形象。
《法尼娜 · 法尼尼》 [法]司湯達 下載 (18k)
《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 羅曼·羅蘭 下載(820KB)
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 通過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我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即寬厚、仁慈和友愛的力量。整部作品人物刻畫細致,充滿激情,充滿樂感,且細膩而出色的心理描寫讀來情真意切,讓人充分體會到一種心靈與心靈的共鳴。 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
《局外人》 [法]加繆 下載73k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鼠疫》 [法]加繆 下載213k
《鼠疫》與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局外人》同是加繆最有力的代表作,1940年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以後,加繆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畫出法西斯象鼠疫病菌那樣吞噬著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小說在藝術風格上頗有獨到之處,全篇結構嚴謹,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畫得深入細致;小說中貫穿著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般的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詩篇、地中海海濱奇幻的畫面,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西西弗的神話》 [法]加繆 下載 (4k)
這是加繆的一篇哲理性短篇小說,作者為西西弗的神話悲劇論證對象、把眾所周知的悲劇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賦於這個悲劇英雄人物以新的理解。通過作者的論述,讓我們知道,能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懈努力是一種幸福,充實的生命才有活著的快樂和價值,才是有意義的。
《漂亮朋友》 [法] 莫泊桑 下載(311KB)
《兩兄弟》 [法] 莫泊桑 下載106k
《死戀》 [法] 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