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本拍攝常識
1.曝光度越大,照片越亮,反之越小。就是說,如果環境比較暗,就要調高曝光度
2.光圈:大光圈的鏡頭非常適合低光量的環境,因為它可以在微亮光的環境下,擷取更多的現場光,讓我們可以用較快速的快門來拍照,以便保持拍攝時相機的穩定度。也就是說,環境暗,要調大光圈。
3.快門:是鏡頭前阻擋光線進來的裝置,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范圍越大越好。秒數低適合拍運動中的物體,某款相機就強調快門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輕松抓住急速移動的目標。不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出來。也就是說,物體運動越快,越需要快的快門。夜景要用慢速快門。
普通數碼相機大多都是自動調節,少數的可以手動調節曝光。只有專業的相機才需要全部都手動調節,所以,你買了普通相機,不要擔心,它會自動調節的,類似以前的傻瓜相機。
② 什麼是馬格楠這是什麼樣的攝影手法
馬格南是指馬格南圖片社(非什麼樣的攝影手法)。主要是新聞攝影方面。
瑪格南圖片社1947年成立於法國巴黎。發起人有卡蒂埃-布勒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結和比爾·范迪維爾(Bill Vandivert)。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又名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是一家世界知名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攝影經紀公司,在紐約、巴黎、倫敦和東京設有分部。
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成立於1947年,為了忠實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影像紀實而成立,創辦者都是當時知名的新聞攝影師, 如卡蒂埃·布勒松,羅伯特·卡帕,喬治·羅傑,大衛·西蒙。瑪格南一字是一種大桶的香檳酒名,當時戰地記者常在生還之後, 喝這種酒與朋友慶祝。由羅伯特·卡帕以此酒為攝影社命名。
關於瑪格南圖片社的名字,據說是創始人之一卡帕從香檳酒的名字得來的靈感。但近60年來,瑪格南圖片社對世界紀實新聞攝影事業的影響,以及記錄歷史、針砭時弊的作用,完全可以擔當一種威力巨大、至高無上「子彈」的稱號。
瑪格南攝影通訊社可能是第一個全由攝影師經營和管理的攝影經紀公司,該社讓攝影師擁有自己相片的版權,而非發行的雜志或是媒體擁有版權,此外,也直接提供攝影師需要的幫助,而非與贊助商等一起提供幫助。
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旗下的攝影師和新聞攝影師許多都已具有相當的世界知名度,從事廣泛的主題,如家庭、毒品、宗教、戰爭、貧窮、犯罪、政府和慶典等,都有相當經典而且重要的紀實攝影作品。
今日與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性質相近的還有VII攝影通訊社。
1948年,在美國紐約開了一個分社。由於它的成員作品質量無比之高,瑪格南成了一個圖片合作社。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全體成員都是在職攝影家,他們自己選定編輯和工作人員,制訂作品的交納與推銷政策。如片攝贏得的利潤,依個人交來作品的多少分配。過去30年中,很多卓越的新聞攝影記者都是「瑪格南」的成員。今天,這個組織結構已有所改變,一些作為「瑪格南」初級社員的年輕攝影家交來的作品,是按傭金方式計算的。
圖片社創辦的宗旨是從不以經濟利潤為目標並基於對人的尊重,力圖從以往那種受雜志編輯限制的工作方式中脫離出來。
他們強調的文化基礎是:攝影師要自由選擇創作主題,自己進行工作時間安排,不要被截稿日期和編輯所束縛。所以,瑪格南圖片社的攝影作品,通常會就一個社會現象或問題,攝影師進行廣泛調查後,深入拍攝。瑪格南提供的圖片,少有社會瑣事,更專長深入報道。
中國業務:瑪格南在大中華地區(包括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地區)的業務,由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圖庫東方IC獨家代理。東方IC是一家專注於創意版權素材的大型文化創意企業,為各類廣告、市場和媒體的創意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圖片、影像、創意元素和娛樂類明星版權管理的專業服務。公司成立於2000年,旗下獨家代理全球知名的Corbis圖片公司,《紐約時報》、美聯社以及歐新社等百家編輯和創意類的頂尖品牌,是大中華地區最具規模的版權素材供應商。
③ 法國人拍照時是不是喊caesar(如中國人喊茄子,英國人喊cheese)
中國拍照時說「茄子」,英語里說「Cheese」, 那法國人怎麼說呢? 法語里說「Ouistiti」. Ouistiti本意是一種南美洲的絨猴
④ 達蓋爾攝影法的基本原理
達蓋爾攝影法
達蓋爾攝影法又稱「銀版攝影術」。由法國人達蓋爾首創,1893年公布於世,在1860年左右被使用。這是攝影史上最早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攝影法。這是一種顯現在鍍銀銅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進行印放復制。它的基本方法是在拋光的銅版上鍍銀,並用墊蒸汽熏鍍銀面,使之產生具有感光性的碘化銀。把這種具有感光性的銀版放入暗盒內備用。拍攝時,在鏡頭口徑為F3.6的方盒相機中裝入這種銀版,曝光時間為1分鍾左右。拍攝曝光後再用水銀蒸氣熏鍍銀面顯影。在銀版的受光部位上,水銀和銀化合成有光澤的汞合金組成影像中的亮部。銀版上未受光的部位,沒有汞合金生成,仍以碘化銀形式存在。顯影後的銀版再經大蘇打溶液定影,把碘化銀溶解掉,顯出呈黑色的銅版,組成影像的暗部。
達蓋爾的銀版法產生的「照片」就是記錄在鍍銀銅版上的正像影像。它具有良好的清晰度,影像細膩、保存性好。因其實質上是由水銀構成的一種浮雕影像,所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⑤ 攝影的起源
見攝影之前世今生:
http://wangbo1118.spaces.live.com/blog/cns!7F12506321D42D7E!1282.entry
攝影之前世今生
說到攝影的起源,國粹精英份子們可能會情不自禁地引用中國公元前400多年春秋時期《墨經》提到的小孔成像,彷彿此洞可證明中華民族是照相機(原理)的發明者。說實話這不能完全算是意淫,不管是一百多年前的笨重箱機,前幾十年的各種膠卷相機,或今天的數碼相機,其成像原理和老祖宗所記述的小孔成像是完全相同的:拿一個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鑽個小圓孔,然後把有孔的這面對著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樹什麼的,就會在圓孔對面的箱壁上生成此樹的倒影。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開了小孔的密封盒子都是一台原始的相機。但這個原始相機最多隻能算是半個, 當太陽下山一切重歸黑暗,我們依然一無所有。這是一台沒膠卷的相機 - 無法記錄。
1826年的一天,法國人尼埃普斯( Joseph Nièpce,1765~1833)終於找到了第一種膠卷 – 瀝青。他把感光後能變硬的白瀝青塗在錫合金板上,裝進暗箱里對著窗外曝光了8小時,得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內容是天空下一個農村房子局部。由於感光時間太長且影像模糊,他的發明未能得以推廣。
看來瀝青不是好的感光材料,模模糊糊的拍一張還要 8個小時。到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一種銀版攝影術,用碘化銀替代白瀝青,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進行曝光,以水銀蒸汽進行顯影,再以海波溶液定影,最後得到了十分清晰的金屬照片。銀版攝影曝光大約需要 10到 30分鍾。
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是沒有底片的,拍一次得一張,和現在旅遊景點四處可見的10元一張寶利來一次成像照片相似,不可復制。不可復制那還傳播個啥?所以和達蓋爾幾乎同時,英國人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British, 1800–1877)發明的卡羅法」(Colotype)攝影術具有更大的意義,雖然卡羅法在初期清晰度比不上銀版法,但它是有底片的,可以無限復制。所以,確切的說,英國人塔爾博特才是攝影術的真正發明人。1844年,塔爾博特在倫敦出版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攝影畫冊《The Pencil of Nature》,大自然的筆,印數150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卡羅法曝光時間只要3到5分鍾,比達蓋爾的銀版法進步顯著。我們之所以很強調曝光時間是因為感光度是底片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如果拍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需要十分鍾以上,這種攝影術就不很實用,只能用來拍攝自然風光,無法(或者很難)拍攝人像 – 遺像還好說,一個活人很難在相機前保持一個姿勢十分鍾紋絲不動,更別談街頭抓拍以及運動攝影了。
接下來的幾十年,攝影底片不斷的在原材料和感光度兩方面取得進展。1851年倫敦人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 -1857)發明了(碘化銀混合的)火棉膠(Collodion)攝影法,又稱濕板攝影法(Wet Plate Process)。濕板法進一步降低了底片成本,而且曝光時間減少到了一分鍾之內。
到了1871年之後,干版法替代了濕板,並將曝光時間進一步縮短為1/25秒(室外光線下)。巨大的進步啊。1/25秒意味著可以手持相機了。在這之前,所有的拍攝都必須用三角架。
但膠片板子還是麻煩,能不能把它捲起來?1888年,伊斯曼正式開始出售賽璐璐片基的卷裝柯達膠片。當時這種膠卷感光度為ISO12. 很快感光度ISO100以上的膠卷也研製出來,至此攝影底片的問題被徹底解決,接下來一百年膠卷就沒再有什麼大變化了。也許後來彩色膠卷算是一大發展,但鄙人認為色彩是攝影最後考慮的因素。
科技的發展不但解決了膠卷材料和感光度的問題,也解決了相機本身的問題。早期旅遊攝影在採用濕版法的時候,一個攝影師得雇好幾個人扛箱子和底片,那叫一個重!美國南北戰爭的戰地攝影記者都由大型馬車扛器材,叫photographic van。因為底片都是一塊塊塗了感光材料的大型板子,尺寸為8X10寸或更大。那時候的相機都跟小箱子一樣大 – 你總不可能造一台比底片還小的相機吧?
不管是旅遊攝影還是報導攝影都迫切需要更便攜的照相機,1888年卷裝柯達膠卷上市後,照相機和底片尺寸都越做越小。1890年左右的時候出現了6X6厘米尺寸的膠卷,也就是今天我們常用的120膠卷。據說是愛迪生把當時伊斯曼柯達公司最新的70毫米膠卷從中間裁開,並在兩邊打上易於卷片的小孔,就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35毫米膠片,它的實際尺寸是每張24X36毫米。
1914年,在德國萊茲( Leitz) 顯微鏡廠工作的工程師巴納克(Oskar Barnack)製造了世界第一台使用35毫米膠卷的135相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萊卡原型機Ur – Leica。從此那些笨重的木頭箱子開始被拋棄,精密機械和光學的產物135相機開始一統天下。剛開始是以萊卡為代表的旁軸取景135相機,到1948 年,東德蔡司(Zeiss)公司生產出一種取景和拍攝可以共用一個鏡頭的135相機,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簡稱單反(SLR)。
120和135相機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膠卷和相機賣成了白菜價,人人都能用得起。膠卷的感光速度也飛快了,ISO800甚至1600的膠片都出來了,相機本身也小得能隨手塞進口袋裡,走到哪拍到哪,怎一個爽字了得! 正當全世界都覺得135相機和柯達膠卷已經完美無缺並將永垂史冊的時候,1969年,有一樣發明真的沒過多久就讓傳統135膠卷永垂不朽了。這一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波義爾博士和史密斯博士發現有一種半導體對光線非常敏感,一照它就會產生電子信號。這種光敏半導體被取名叫做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中文叫做電荷耦合器。聽起來怪繞口的,CCD這東西其實就是一種電子感光器,我們叫它電子膠卷吧。光敏半導體(電子感光器)有多種,CCD是其中一種,其他常見的還有CMOS,Foveon的X3等等。本書後文以CCD泛指所有數碼相機的心臟 - 電子感光晶元。
今天我寫下「不要膠卷也能拍照」這幾個字並不難,但若我在1969年之前四處塗鴉這句話,估計我很快就會被送進瘋人院。電子感光器CCD的發明意味著不要膠卷也能拍照,從此開始了紀錄光線的數碼時代,傳統膠卷被革了命,到現在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兩個CCD,不信請把你的手機拆開看。
1975年,柯達公司的賽尚先生 (Steven Sasson)研製出了第一台數碼相機。這台相機的CCD只有一萬像素(想想今天一千萬像素滿天飛),電源是16節五號電池,存儲卡是普通錄音磁帶,相機重約四公斤。1975那時要生產一台千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當然也是可能的,但我估計那個CCD可能和你家客廳面積相當。
1975年以來電腦CPU和數碼相機的CCD都受益於一日千里的半導體加工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到1986年,柯達開發出100萬像素的CCD,露出了數碼接管膠片的第一線曙光。
現在的數碼相機(公元2008)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匪夷所思的CCD從此就慢慢革了膠片的命。1998年是家用數碼照相機的百萬像素元年,從此以後每年數碼相機的CCD都增加一百萬像素,每年價格下降10%(同類型機)。
到2008 年,已經很少有人旅遊用膠卷拍照了,人手一台小數碼,至少都是六百萬像素的,價錢也差不多是白菜價(很多700萬像素的小數碼價格在人民幣1000元以下)。中高檔的小數碼已經是1200萬像素級別的了,價格也就是人民幣兩千。數碼單反DSLR也賣成了地攤價,一千萬像素的套機(機身加標准變焦鏡頭)只要不到人民幣五千元。頂級數碼後背達到了3900萬像素(Phase1 P45+)。我沒玩過這傢伙但據說39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比4X5寸底片滾筒電分掃瞄的效果還好,不過它的價錢也比一輛TOYOTA Corolla還貴。不管怎麼說,從2008年開始,膠卷基本上可以進博物館了。
1998到2007的這十年陸續面市的數碼相機有幾十個品牌幾千種型號。個人認為以下四個型號是劃時代的產品:
Nikon Coolpix 950, 兩百萬像素家用DC,發售價890美元, 1999年2月。此機意味著普通家庭能買得起優質旅遊數碼相機了。兩百萬像素是一個重要標桿,因為200萬像素可以精細列印5X7寸的照片,大部分家庭照就是這個尺寸。
Nikon D1, 260萬像素專業數碼單反,發售價5000美元, 1999年6月。此機一出,數碼單反開始迅速佔領媒體和出版行業。D1也意味著柯達DCS系列專業數碼單反的搶錢時代結束,在D1之前,柯達的DCS系列從來沒有低於每台一萬美元。D1之後,直到2007年,柯達在數碼相機市場上再也沒翻過身來。這就叫亂拳打死老師傅。
Canon 30D, 三百萬像素數碼單反,發售價2800美元, 2000年5月。30D意味著攝影愛好者也能買得起數碼單反了。在此之前買一台數碼單反要下的決心和買輛車類似。
Canon 300D, 六百萬像素數碼單反,發售價900美元, 2003年8月。一千美元是電子產品能否普及的分水嶺。發售價900美元的300D意味著數碼單反從此走入千家萬戶,傳統膠卷單反基本可以進博物館了。
那數碼相機CCD的像素會無限增長下去嗎?比如再過幾年弄個一兩億像素什麼的?個人認為不會。因為現在主流數碼相機已經完全達到了傳統135膠卷的解像度,已經可以滿足一般人的所有需要,缺乏強勁的需求促進它繼續增加。
這些年來很多人為135膠卷到底相當於多少像素爭來吵去,最後也沒個定論,問題沒解決還傷了感情。攝影是為了得到照片,出片才是硬道理。一般來說,135膠片精細出圖到20寸已經是極限,800萬像素數碼相機精細出圖的極限也是20寸左右。所以135膠片大致相當於800萬像素。
解釋一下精細出圖。所謂精細就是照片印好後要經得起拿在手上(近距離)仔細端詳。一張底片到底能放多大的照片?這要看你站多遠看了。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用135底片放一面牆那麼大的圖片給你。電影院正是這么乾的。這種巨型圖片只可遠觀不可近玩,因為顆粒太粗了。我這是廢話了,誰也不會湊到銀幕跟前看電影。
既然一千萬像素完全可以勝任20寸精細出圖,CCD繼續增加像素就失去了意義。除了婚紗,有誰把家裡的圖片放大到20寸以上了?婚紗也不需要自己拍啊,就算你想自己拍婚紗,一輩子也就一兩次的事,完全可以去租高檔相機,沒有必要破費。
2008年市場上小數碼已經有很多1200萬像素的了。我暈,這個市場正在被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越多照片越好,這完全是誤會。在CCD面積一定的情況下,裡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會造成圖像質量的下降。
廣大的數碼相機營銷人員迎合了大眾的誤解,不斷敦促研發部門製造更高像素的CCD,這實在是以訛化訛之悲哀。我認為現在數碼相機不應該在1000萬像素以上再簡單增加幾百萬像素,而應該在提高CCD質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寬容度才是當務之急。
沒有什麼能改變攝影的本質
攝影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100個人有108個答案。我認為文字,攝影和電影的本質功能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記錄。文字記事,攝影記景,電影記錄動態的景。
攝影圖片和文字以及電影一樣,除了基本的記錄功能,還有藝術創造的功能。文字可以用來寫詩歌和小說;攝影圖片也可用來表達個人情緒和藝術創造力。電影就更不用說了,已經基本上都在拍虛構的東西了。
攝影術從1826年發明到2007年的18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變來變去都是為了怎麼更方便紀錄。為了方便拍照我們把濕板變成了干板,又把干板變成了膠卷,最近這些年又用電子膠卷CCD替代了傳統膠卷,數碼相機得以大行其道。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將來還會有生物感光器來替代現有的數碼相機CCD (CMOS)。但不管記錄的媒介怎麼變,攝影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現在數碼相機最大的好處就是圖片立即得到(看到)。人類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以前不說戀愛一年半載吧,至少還得找個媒婆月老什麼的,現在干什麼事都要求立即得到,一夜解決問題。數碼相機拍照就是立刻得到,就拍就看。從圖片的後期製作來看,數碼攝影意味著不再需要傳統的化學暗房,圖片稍加調整聯上列印機就出照片。
180年來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攝影的整個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大大降低了這門藝術(手藝)的門檻,使攝影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一步走進了千家萬戶,這也是現在數碼相機最值得肯定和表揚的地方。
雖然攝影過程容易了,但要得到好的照片依然不是那麼容易。技術上來說,依然需要好的構思,勤奮的練習。俗話說三流的攝影師比相機,二流的攝影師比技術,一流的攝影師比思想,要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更無捷徑可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⑥ 《天使愛美麗》中,法國為什麼要使用自動照相機
沒看過這部電影,說的是像拍大頭照的那種機器嗎?
國外的這類設施比較完善吧,主要是能給人提供很多方便,而且在法國,辦事經常需要使用紙紙文件,也經常需要用到照片。
我在巴黎用過一次這種機器,我是要辦地鐵月票,上面需要帖一張照片。通常大地鐵站都會有這個機器,商場里也會有,自動投幣的,可以拍各種尺寸的,但是沒有大頭照那麼多有意思的效果,列印出來的效果並不好,而且也不便宜,我拍了一版4張1寸的,貌似花了5歐元。
⑦ 19世紀50年代起在歐洲流行的人像攝影是怎樣的
從19世紀50年代起在歐洲流行起人像攝影。一種稱之為名片式的人像攝影由法國人安德列•阿道夫和尤金•迪斯德里首創並於1854年申請了專利。迪斯德里的《戈布瑞莉公爵夫人》就是一組名片式人像攝影,像名片一樣大小,襯在紙板上,背後印有姓名、地址等。名片攝影一次能印出8張不同姿勢的人像照片,這在當時既新穎實用又物美價廉,頗受名人和紳士們的歡迎。
⑧ 我想去法國巴黎拍婚紗照,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現在的年輕人們都嚮往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嚮往一套別具特色的婚紗照。何不將這兩者合為一體呢?來一場浪漫無比的旅拍婚紗照吧。本文為大家提供旅拍婚紗照攻略,詳細為大家列舉出旅拍會遇到的各項問題,趕緊來開啟你的幸福之旅吧!
4、季節天氣
旅拍還是要注意關注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和季節氣候。比如東南亞的海島,季節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雨水多情況復雜,旱季自然風和麗日,風景優美了。所以好的天氣和季節是拍出美好婚紗照的一個重要條件。
⑨ 概述攝影術發明早期的幾種攝影方法
從1826年尼埃普斯拍攝的第一張永久性照片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於對顯影劑、定影劑、膠合劑、片基、鏡頭等多種技術要素的不斷探索,各種攝影方法也隨之產生,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種。
1達蓋爾與銀版攝影術
尼埃普斯已有發明的基礎上,法國人路易斯·雅克·芒代·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éDaguerre,1757-1851)經過長達數十年探索,將曝光時間從之前的8小時縮短至2-3分鍾。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獲得專利認可,並由法國國會購買後公之於眾,從而標志著攝影術的真正誕生。
2塔爾博特與卡羅式攝影法
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1800-1877)長期研製的「鹵化銀紙照相法」於1841年取得專利。之後,塔爾博特將之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卡羅來自希臘語「kalos」,意思是「美麗」。與達蓋爾攝影術不同的是,卡羅式攝影法有正片和負片之分,彌補了前者無法復制的局限;由於用紙基代替了前者的銅版片基,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紙基紋理粗糙,吸附性差,因此用卡羅式攝影法拍攝的照片無法達到前者的清晰度,而且曝光時間較長,照片保存時間也較短。
3聖·維克多與蛋白玻璃攝影
聖·維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1805-1870)取得了蛋白玻璃攝影法(albumen-on-glass process)(又稱蛋清法)的專利。他採用玻璃板為片基,以蛋清為膠合劑,將碘化銀等感光材料附著於玻璃板上。曝光後的玻璃底片相對穩定,不需要立即沖洗。但由於感光化學葯品混合於蛋白中的分量極為有限,因此,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過慢,很難用來拍攝人像或其它動態事物。不過,添加蛋清製作成的蛋白像紙(albumen paper),成影效果細膩而有光澤,且不易褪色,因而運用廣泛。
4阿切爾與火棉膠攝影法
與之前的蛋白膠合劑相比,火棉膠中可溶入更多的感光材料,大大提高了底片的光敏度,使曝光速度由之前的2-3分鍾縮短至30秒左右。但火棉膠自身的特性也使拍攝與沖洗過程變得非常緊張和繁瑣。阿切爾早期的10-12英寸濕板底片1851年,倫敦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公布了一種新型物質——火棉膠。火棉膠是用硝化棉(棉花纖維溶解在硝酸中製成)溶於乙醚和酒精混合而成的黏性液體,可作為膠合劑來使用,這種方法被稱為火棉膠攝影法。由於該物質干化之後難以與顯影、定影材料發生化學反應,必須在其未乾之前完成拍攝和沖洗工作,故又名火棉膠濕版攝影法(wet-collidion process)。
5馬多克斯與明膠干版法
1871年,英國醫生理查德·里奇·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用明膠代替火棉膠取得成功。他發現,將含有溴化銀的明膠乳劑(gelatineemulsion)配製好,趁熱塗在玻璃板上,即使干化後,化學葯品也不會像火棉膠那樣發生結晶現象。沖洗時,乳劑將會適當膨脹,使顯影液與定影液易於發生作用。這種攝影方法被稱為溴化銀膠法(Gum Bichromateprocess),或明膠干版法。這項發明不僅把曝光速度提高到數分之一秒,同時也大大簡化了攝影師的工作。
⑩ 百年前,法國攝影師拍下的大清照片曝光,你看了是什麼感受呢
清朝大約是我們現代人最熟悉的朝代了,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電視上看到清朝相關的電視劇;清朝同樣也是我們最不熟悉的朝代,因為我們對清朝歷史的認識基本都被清宮戲給覆蓋了。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是這樣的:英明神武的康熙,寵妻狂魔乾隆,勤儉節約嘉慶,風流多情的同治,仁慈善良的溥儀······
不過,新娘子在新婚之夜即將到來的時候,臉上卻看起來沒有任何喜慶的顏色。她拿了一把摺扇擋在胸前——也許她是想要擋臉的,但是可能法國攝影師阻止了她的這個行為,因此她的整個表情看起來不是特別的自然,她的眼睛甚至都是看著地面或者摺扇的,她不是很想看這個法國人和他手中的攝像機。
不得不說,電視劇跟真實的歷史有很大的差別,看了這幾張照片我們甚至有些懷疑:「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如果康乾盛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盛世,為什麼才過了不到50年,清朝社會和人民就變成了這么一副麻木、凄涼和冷清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