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期的法國,為何軍隊的戰力那麼差
二戰中的法軍可謂是恥辱的代表。戰前法軍號稱世界第一陸軍,人數、裝備都要遠遠好於德軍。但自1939年9月1號希特勒發動閃電戰攻擊波蘭之後,法國的軍政領導人一味地跟隨英國領導人執行綏靖政策,在前線跟德軍進行靜坐作戰,坐著怎麼作戰?這樣導致法軍從上到下放鬆了警惕,忽視了對德軍軍事情報的搜集,嚴重低估了德軍的作戰能力。
這里尤其要強調法軍自上到下戰略戰術思想陳舊不堪,一戰中法軍通過挖塹壕重防守擊敗德軍贏得了勝利,但是二戰的時候時代已經變了,飛機、坦克已經得到了大規模的運用,進攻戰尤其是閃電戰術成為了戰爭中的王者,這點法國軍隊是不懂的。
2. 為什麼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
德軍經過多年准備前期勢頭太猛,法軍准備不足,過度依賴馬其諾防線。沒想到德軍繞道突襲法國腹地,打了個措手不及。從此法軍在二戰的角色就變成了配角游擊隊,由於對他們的描述較少,人們對法國的印象就是抵抗微弱了。
3. 二戰前,德國軍隊被法國控制到只有十萬人,為什麼二戰英法剛開始還是戰敗了,是因為當時英法的軍隊也少嗎
回答你的問題前先給你糾正幾個錯誤:
①二戰前,德國軍隊不是被法國控制到10萬人,而是一戰結束時,以英法為主體的協約國集團,對德簽訂的《凡爾賽合約》中,規定的;
②二戰前,德國軍隊不止10萬人;希特勒在1934年簽署了秘密擴軍的命令,將陸軍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明顯違反了凡爾賽合約,雖然協約國集團進行協商,但因為英法意等主要國家各懷鬼胎而沒有對德國進行制裁;
從1919年德國一戰戰敗,到1934年希特勒擴軍前的這15年時間里,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另外海軍為1.5萬人,空軍則不允許發展,這樣算德軍也有11萬5千人;
到1935年,德國開始恢復義務兵役制,大肆擴軍。到1940年,德國閃擊西歐的時候,德軍已經先後動員了10個波次,陸軍師級部隊番號已經用到了90,而1XX、2XX、3XX、4XX、5XX的師級番號也開始出現。
當德軍拉起西線戰役的大幕時,德軍共投入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中路的A集團軍群64個師(其中包括7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由倫斯德上將指揮,擔任中間突破阿登山區直沖英吉利海峽的任務;右翼的B集團軍群28個師(其中包括3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由包克上將指揮,擔任助攻任務,目的是進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吸引英法聯軍的主力;左翼的C集團軍群17個師,由勒布上將指揮,其任務是佯攻馬其諾防線,以牽製法軍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個師作戰略預備隊。這些兵力加起來有330萬人之多。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然而,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不力。聯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保守失算,該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場。根據「D計劃」,聯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聯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持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希特勒便開始考慮進攻西歐。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旦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里芬計劃」相類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泰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泰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系,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拒絕將曼施泰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泰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泰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象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泰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泰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與「曼施泰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施圖卡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軍隊主力的德軍B集團軍群,首先以空降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境內的重要橋梁及要塞設施實施了襲擊。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立即造成了荷、比軍隊的慌亂,緊接著,B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趁亂發起了猛攻。由於傘兵部隊已經佔領了各要道,B集團軍群的進展頗為順利。-
德軍B集團軍群對荷蘭和比利時邊境的突破,致使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揮所里焦躁不安地等著前線的消息,當他聽說英法主力已經出動時,「高興得都要哭了」。他興奮地對周圍人說到:「他們正好掉入我們的陷阱!我就是要他們相信,我們仍在執行原定那個『黃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張。他們上當了,等著瞧吧,好戲還在後面」。-
包克的B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時,勒布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他們正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國從南部撤回部隊時猶豫不決。
5月10日凌晨,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給倫斯德上將打頭陣的是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兵團,該兵團下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霍特的15裝甲軍和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戰鬥力最強,它作為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主力和先鋒部隊編有3個裝甲師。而第15和第41裝甲軍僅各轄2個裝甲師。-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輕易突破比軍的鬆散抵抗,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法國著名要塞城市——色當。當天夜裡他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渡河准備。「德國人強渡馬斯河是法國之戰的關鍵。在以後5個星期中還有其它同樣大膽的行動,但是沒有那一次能對事態發展產生過這樣驚人的影響。」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個裝甲師全部投入進去了。-
5月13日上午11時,德軍出動近400架轟炸機分批次對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狂轟濫炸,並使法軍的精神發生了癱瘓現象。下午4時,德軍分乘數百艘橡皮艇,開始強渡馬斯河。下午5時30分,德軍終於在馬斯河南岸上獲得了一個立足點,接著德軍工兵立即開始架設浮橋。到了下午8時,古德里屬下的第1裝甲師已經穿透法軍陣地,突入相當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隆美爾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
馬斯河防線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在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也將腹背受敵,英法這才感到形勢嚴重。英國迅速增派10個戰斗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和法國空軍一起實施反擊。14日下午,馬斯河上空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空戰,英軍「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而來,德軍約5個聯隊的戰斗機升空攔截,雙方投入的飛機各有500餘架。從中午到天黑,登陸場上槍炮聲連綿不絕,雙方戰斗機上下翻飛,相互追逐,不時有飛機中彈起火,拖著黑煙下墜,英法飛機胡亂投下的炸彈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沖天的水柱。德軍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斷以猛烈火力射殺低空潛入的英法飛機。密集的地空火力網令英法飛機成了撲火飛蛾,一批批闖來,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損失慘重的英法飛機悻悻敗走,德軍渡河浮橋大都萬好無損。此戰德軍擊落英法飛機數百架,其中僅德第二高炮團就包辦了112架。英軍派出的飛機損失了60%。《英國皇家空軍史》稱:「再沒有比這種自殺性的戰斗造成的損失更令人痛心的了。」這一天被德國人稱為「戰斗機日」。在這以後,英法空軍只敢在夜間升空活動,戰區制空權被德國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其威力與速度是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法國陷入驚慌失措之中。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雷諾沮喪地給5天前才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丘吉爾驚得目瞪口呆:「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為進一步探明戰局真情和給已經感到絕望的法國領導人打氣,5月16日,丘吉爾從倫敦急飛巴黎。據丘吉爾回憶,「差不多他一見到法總理雷諾和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識到:局勢比他想到的還要糟得多——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爾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甘末林搖搖頭,聳聳肩,說:「沒有戰略預備隊」丘吉爾聽後,「簡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的推進速度不但令聯軍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軍統帥部不安,克萊斯特曾兩度下令古德里安暫停前進,但他不惜以辭職抗爭。禁令解出後,他的速度比以前還快,以至於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潰散的法軍士兵,都不願耽擱時間下車去俘虜,僅用擴音器喊:「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路。」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目標是直抵英吉利海峽東岸的敦克爾克地區。5月20日,古德里安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這時的德軍統帥部也沒有料想到,在法國境內的戰斗會進行得如此順利,因此,一時不知怎樣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們才給坦克部隊下令:由阿貝維爾向北推進,以佔領海峽諸港為目標。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決定:第10坦克師向敦克爾克前進;第1坦克師向加來前進;第2坦克師向布洛涅前進。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團軍群構成的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麵包克的B集團軍群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萬余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眼下對方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佔領這幾個海港,以徹底切斷對方的海上退路。-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裝甲部隊先後佔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裝甲勁旅只須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古德里安等人躊躇滿志,決心率領他們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
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於是,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到6月4日,從敦刻爾克先後撤出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成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對於希特勒這一讓人費解的命令,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一種說法認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希特勒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但不管怎麼說,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德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實施的毀滅性突擊,使比利時全軍覆沒,法軍30個師,英軍9個師也不復存在。法軍新任司令魏剛拼湊了49個師加上英國的2個師,編成了3個集團軍(第6、第7、第10集團軍)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構成了東西大約300英里的「魏剛防線」,以17個師守馬奇諾防線。兩條防線連在一起,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在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代號為「紅色方案」的法蘭西戰役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這一方案要求德軍揮師南下,徹底擊敗法國。現在德軍兵力達137個師之多,其A、B兩個集團軍群迅速改組完畢。包克的B集團軍群(轄6個裝甲師)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實施突破;倫斯德A集團軍群(轄4個裝甲師)為左翼,向埃納河作正面突擊。
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機場和後方實施了猛烈轟擊。6月5日拂曉,包克的B集團軍群率先在右翼發起全線進攻,當天,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搶先渡過索姆河。6月7日,隆美爾師將防守阿布維爾——亞眠一線的法國第10集團軍攔腰斬斷,其他德軍各師得以從這個缺口向前擁入。6月8日,隆美爾師進抵塞納河畔。6月10日,隆美爾又轉身北向,一口氣沖了50英里遠,以海岸線為目標。當晚就到達目的地,切斷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軍第9軍和英軍第51師的退路。這些部隊於6月12日被迫向隆美爾投降。-
在B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後,左翼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也於6月9日在埃納河發起渡河攻勢,當晚,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的第1裝甲師強渡埃納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團擊敗法軍裝甲部隊,突破了法第6集團軍的右翼,此後,古德里安揮軍南下,一路長趨直入似入無人之境。成群結隊的法軍俘虜喪魂落魄地把槍支扔給德軍,放在坦克下面壓毀。魏剛後來心情沉重地寫道,使他「最感觸目驚心的,就是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已使法軍士兵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現象。這要算是德軍的一個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里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強渡埃納河以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在10天中長驅400多公里,俘虜法軍25萬之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6月10日,法國政府撤出巴黎,遷往圖爾。同日,義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4日,法國政府再遷往波爾多時,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巴黎。就在德軍佔領巴黎的當天,德軍A集團軍群的左翼已進至到馬奇諾防線的側背,「因為這條無用的防線,畢竟還存在著數十萬沒有投降或被消滅的法國軍隊」。希特勒要求倫斯德與C集團軍群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國部隊。根據希特勒下達的15號作戰指令,一直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執行吸引法軍注意力任務的C集團軍群,立即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A、C兩集團軍群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群佔領了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此戰,法軍死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54.7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德軍死亡和失蹤約45500人,受傷11.1萬多人。德國在此戰中取得的勝利證明,法英兩國雖然擁有雄厚的軍事和經濟潛力,但無力抵抗德軍的強大進攻。盟軍在法國如此迅速被殲和法國退出戰爭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於內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是不鞏固的。法國戰局暴露了過高估計其防禦能力的盟國在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嚴重失策。盟國在確定德軍主要突擊方向時犯了錯誤,並在復雜的戰役戰略情況下無力指揮軍隊。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德軍統帥部巧妙地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和錯誤。周密的准備、正確的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進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軍的戰役勝利。法蘭西戰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軍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進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在戰前為了將德軍的侵略引向蘇聯推行向德軍讓步的政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最後給你說點題外話:
①10萬人能組建多大規模的部隊?
按擴軍前的德軍編制,10萬人被編為第1到第7等7個步兵師,而按二戰時期德軍鼎盛時候的編制,一個步兵師的兵力應該在1萬6千人上下;一般德軍的一個步兵軍為4個步兵師,外加若干軍屬預備隊(一線3個師,預備隊1個師),高炮部隊、通訊部隊、工兵部隊、野戰醫院、修理工廠、補給分隊、郵政分隊、獨立炮兵部隊(一般是第XXX炮兵司令部或炮兵團)、偵察部隊等支援單位,10萬人,剛好夠編成1個步兵軍而已。
以1個步兵軍去進攻135個師,要想勝利,除非德國士兵一人一顆原子彈去自爆。
②法國失敗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1940年法國人的戰敗原因是德國人的突然襲擊與德軍優勢武器裝備,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觀點。
首先,否定突然襲擊論。1939年9月1日,德軍就閃擊波蘭,3日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年5月的時候,二戰已經爆發了近9個月,雖然西線一直嘸有發生什麽像樣的地面戰斗,但英法軍隊應該有心理准備的,至於物質准備是否充足,那是英法軍隊的效率問題了。
其次,否定德軍裝備優勢論,當時德軍的裝甲部隊主要裝備還是1號和2號輕型坦克,1號坦克連h火炮都沒有,只裝備了7.92毫米MG34通用機槍,而2號坦克裝備的是20毫米機關炮,3號裝備37毫米炮(部分50毫米),4號坦克為24倍徑短身管75毫米炮,德軍從捷克斯洛伐克俘獲的38t也只是裝備了37毫米炮,即使是這樣,德軍的3號、4號坦克數量也很少,而對面法軍裝備H35、S35、B1等坦克普遍為47毫米炮,而且裝甲比德軍坦克裝甲厚實,很多性能比德軍的還要先進;空軍方面,英法等國的戰斗機其實性能也和德軍的Me109相差不大。
至於說德軍和英法聯軍的兵力問題,前面已經說了,這里不重復。
真要說英法的失敗原因,個人認為是以下幾點:
①決策失誤;當希特勒和曼施坦因修改了西線進攻計劃後,英法等軍事首腦依舊認為德軍還是會像一戰的路線進行進攻,因此,重點加強了北部的防禦,而忽視了中央和南線陣地;
②戰法守舊;法軍妄圖依靠馬奇諾防線死守國境線,卻不曾想被德軍在阿登地區突破,雖然法軍頑強抵抗,但後方失陷,亡國命運已定;
③戰術失當;當英法等國空軍還在採用陳舊的三機編隊時,德國空軍已經使用更先進的雙雙機編隊了;當英法等國將坦克釘死在步兵身邊時,德軍的坦克早就取代步兵成為攻擊主力;
④內政混亂,准備不足;當希特勒上台執政,統一德國黨政軍大權,恢復德國經濟的時候,法國因為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而頻繁更換政府,每屆政府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於法國加強軍備防備德國無意;
⑤禍水東引政策失敗;英法寄希望於德國將其野心用於東歐,因此犧牲掉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甚至是羅馬尼亞等國,如果英法聯軍真的在德軍閃擊波蘭的時候進攻德國,二戰或許真的會改寫;但犧牲奧地利,德軍吸收了奧地利軍隊,犧牲了捷克,德軍可以從斯柯達獲得大量軍火,犧牲了羅馬尼亞,德軍就有了進攻所需的汽油;可以說英法犧牲了那些小國,而那些小國的物質助長了德軍消滅法國的力量;
⑥希特勒不按牌理出牌.世人多貶低希特勒,尤其是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但是說實話,希特勒向來喜歡從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進攻,閃擊波蘭如此,閃擊法國如此,閃擊蘇聯如此,甚至到了1944年末,盟軍認為德軍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又在阿登地區上演了一次反擊戰,差點重現1940年的局面.
知兵堂雜志社曾出版了一本《閃擊西歐》一書,你可以去好好看看。
4. 為什麼二戰時德軍越過瑪奇若防線進去巴黎後 法國就沒了 不是法國還有一大堆軍隊么
一個問題,德軍通過中立國比利時繞過了馬其諾防線,英法軍隊一開始還打算死守防線,而德軍繞過之後進入的是法國的阿登地區,英法軍隊認為阿登地區是山區德軍機械化施展不開所以不太在意,等德軍通過阿登地區的時候為時已晚,由於德軍的快速推進,法軍的防線一再被突破,往往是指揮人員在地圖前計劃設置第二道防線時就已經被德軍攻破了。
二個問題,英軍在戰初其軍隊是職業化軍隊,沒有類似後來的兵役制度,一但在敦刻爾克把部隊拼光了,英國就沒有可戰之軍了。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要是英軍被消滅在敦刻爾克等德國登錄英國時英國就只有童子軍去參戰了。
5. 二戰法國盟軍與德軍兵力差不多,為什麼被包圍後輸了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正式打響。德國共出動了132個師,約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7500門火炮,約5100架飛機投入戰斗。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組成了盟軍部隊,共出動134個師,約5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14000門火炮,約2600架作戰飛機投入戰斗。
有人可能還會疑問,為什麼盟軍不向後突圍,卻要選擇「敦刻爾克大撤退」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想得通。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此可見在戰場上,進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處在不同頻道上的。德軍進入法國本土的兵力雖然遠沒有包圍圈中的盟軍人數多,但卻可以以逸待勞守衛住那些關鍵節點。而且德軍實施包圍的A集團軍配備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軍若是想靠兵力優勢突出重圍,結果只能是有去無回。
事實上,盟軍也做過向後突圍的嘗試,但很快就發現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盟軍的突圍也並非全然是無用功。當時德軍不少高級將領都擔心A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前進太快,在受到盟軍反擊後,德軍統帥部立即下令先頭部隊放慢腳步,等待後續部隊跟上。這為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盟軍唯一的生機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國。如果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德軍逼近的更緊迫些的話,恐怕盟軍真的就只能被趕下大海了。
6. 二戰法國戰役中盟軍與德軍兵力差不多,為什麼一被包圍就輸了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正式打響。德國共出動了132個師,約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7500門火炮,約5100架飛機投入戰斗。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組成了盟軍部隊,共出動134個師,約5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14000門火炮,約2600架作戰飛機投入戰斗。
有人可能還會疑問,為什麼盟軍不向後突圍,卻要選擇「敦刻爾克大撤退」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想得通。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此可見在戰場上,進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處在不同頻道上的。德軍進入法國本土的兵力雖然遠沒有包圍圈中的盟軍人數多,但卻可以以逸待勞守衛住那些關鍵節點。而且德軍實施包圍的A集團軍配備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軍若是想靠兵力優勢突出重圍,結果只能是有去無回。
事實上,盟軍也做過向後突圍的嘗試,但很快就發現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盟軍的突圍也並非全然是無用功。當時德軍不少高級將領都擔心A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前進太快,在受到盟軍反擊後,德軍統帥部立即下令先頭部隊放慢腳步,等待後續部隊跟上。這為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盟軍唯一的生機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國。如果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德軍逼近的更緊迫些的話,恐怕盟軍真的就只能被趕下大海了。
7. 二戰前期,法國坦克比德國先進,卻為何被打「亡國」
在二戰爆發前,法國號稱擁有“世界第一”的陸軍力量,當時的法國耗盡十年的時間,修建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法國陸軍的裝備情況也不亞於德國,法軍坦克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優勢。然而在法國戰役開始後,德國只用了不到40天的時間,就開進了法國的巴黎,逼迫法國簽訂了投降協議。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認為二戰前的法國陸軍實力有水分,德國隱瞞了陸軍的真實實力。
實際上如果法國也學會了德國的戰術,憑借著裝備上的優勢,法國肯定不會在短期內被德國擊敗,甚至還可能擊敗德國。只是法國的作戰思想過於落後,法軍高層領導沒有認識到坦克的巨大作用,仍然想要依靠著馬奇諾方向來打陣地戰。結果德軍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直接突進到了法國的腹地,法國的步兵部隊根本不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對手,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最終在不到40天的時間內被德國擊敗。
8. 二戰中法國為什麼會在短短四十多天就潰敗了難道因為法國的軍事力量不如德國
1.法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直接結果;2.軍事思想的落後,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3.對閃電戰認識不足對德國的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淺析法國在『二戰』中迅速淪亡的原因
法國是歐洲傳統的政治經濟大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它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對德投降。法國之所以短期敗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德法經濟實力的變化
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20年代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速度雖然快,但畢竟底氣不足,工業基礎已遭到破壞。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在道威斯計劃實行後,從美英獲得了20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和投資,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工業總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超過了法國。
二、德法軍事實力的變化
德國陸軍的核心是國防軍陸軍。盡管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他們仍以人員素質極高著稱。德國陸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總的來說具有較合理的編制、較精良的裝備和較高的戰斗訓練水平。此外,德國陸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的教訓完全不同於它過去的敵人。它認為快速行動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些行動應由飛機、坦克等新兵器實施。這種作戰方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初幾年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令人深思的是,這種思想最早是由英法的一些少壯軍官提出的,法國的戴高樂將軍便是其中之一。戴高樂在自己的著作《職業軍隊》中做出了精闢的分析,然而他的著作在本國不被接受,備受嘲弄,卻被德國古德里安將軍以一角五分錢代價利用。德國海軍和空軍的發展在凡爾賽和約的桎梏下真是千難萬難,但最終也還是發展了。海軍已能進行戰略物資的運輸和小規模作戰。與其他國家的空軍相比,德國空軍很大的長處是它沒有舊式作戰飛機,後來德國航空工業又製造了幾種很先進的飛機,使空軍戰鬥力大增。而法國軍隊在編制、補充制度、技術兵器和軍隊士氣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點,大大降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法軍的裝備在數量上適應現代要求,但是在質量上不適應,許多武器還是「一戰」中留下的。同時,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坦克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而將擁有較多坦克的部隊主要當成伴隨步兵的部隊,沒能使坦克發揮應有的作用。法國大量的後備人員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戰斗訓練,作戰能力很差。除了人數很多但不以進攻為目標的陸軍外,法國還有一支過時的空軍。早在1939年以前,法國的飛機總數降到了歐洲第四位,並進一步縮減了產量,到戰爭前夕,法國只有1500架飛機,幾乎比德國少一半,且大多在質量上還不如德國。
三、心理及戰略思想上的不同
德國人普遍感到在凡爾賽體系下受壓制,納粹黨充分利用德意志民族的復仇情緒,極力煽動「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為侵略擴張作準備。法國在「一戰」中死難近130萬人,它不想再次遭到那樣巨大的犧牲。因此,在新的戰斗中,它只打算採取防禦措施。這種消極防禦的思想,具體體現在構築馬奇諾防線上。巨額資金不是用於軍隊現代化,而是花在構築工事上了。此類防禦觀點,在人們心裡紮下了根。大家都想,他們現在已受到保護,不會再遭到任何入侵了。他們也不願意使用武力去履行法國這一傳統大國應履行的同盟國的義務。
四、國際環境的影響
在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後,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持,肆意擴大侵略戰爭。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大國則步步退讓,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侵略慾望,求得自身的一時太平,並盡可能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於是,英國夥同法國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然而,事情並非如他們所願,德國滅亡波蘭以後隨即揮師西進,禍水東引成了禍水西指,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法英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中的迅速失敗固然與其客觀實力的降低有關,而它在「一戰」以後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以及領導人陳舊自傲的思想觀念則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9. 法國300萬大軍,為什麼只擋了德國38天
在歷史上,巴黎永遠不會陷落,這是法國很自豪說出的一句話,這句話還有一個解釋就是法國屬於已經習慣了投降。
二戰一開始,德國為了復仇,瘋狂的向法國軍隊進攻,而法國卻在消極避戰,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不敢出戰,令他們沒預想到的是,德國的軍隊主力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出其不意的攻入到法國境內,法國境內軍力空虛,直接宣布投降了
10. 二戰時法國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為什麼會那麼不堪一擊
相信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和法國是百年宿敵。在二戰中,僅僅一個多月法國就亡國了,作為德國宿敵的法國為什麼也在德國的戰車下如此不堪一擊呢?其中兩個原因非常重要:一個是法國人過於迷信,過於幻想。所謂過於迷信,是說他們太迷信那條馬奇諾防線了。馬奇諾防線是法國為防備德國進攻而建築的一條防禦體系,位於法國邊境從瑞士到比利時之間的東部國境上,1929年開始修建,以當時主持修建這條防線的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名字命名。裡面有5600個防禦工事,防線內堡壘林立,地下築有堅固工程,還修建有地下鐵道、隧道公路以及各種生活設施。法國上下一致認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當時法國總理勃伯魯姆說:「這個工事雖然不是進攻的,但是防禦是絕對沒問題的。」法軍統帥甘末林也說:「馬奇諾防線是法國的英吉利海峽。」
法國方面的部署也有問題,例如大量老舊的坦克和裝備,新式的坦克沒有得到合理是運用,而最要命的就是法國空軍完全招架不住德國空軍的攻勢,最後的結果就是法國軍隊變得不堪一擊,而且法國政府在巴黎被威脅到的時候就決定投降了,政府的態度讓士兵們無法堅定保衛國家的念頭,失去了信念的軍隊,戰鬥力還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