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的法國國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據說,三色旗的起源來自於1789年7月法國革命期間革命軍所戴的帽章。該帽章由革命軍總司令拉法葉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設計,它採用的顏色借鑒了巴黎市市徽的紅色和藍色,原本只有紅藍兩色,後來拉法葉加入代錶王室的白顏色,寓意是期望人民與王室攜手合作,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新國家。1789年後,巴黎的顏色不再被使用;原因可能是[拉法葉]當時採用了美國獨立戰爭旗子的顏色 (藍,紅和白色)。大多數的歷史學家和旗幟學家,包括法國的那些學家,同意現在這種最終的說法,雖然這來源於傳說。
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Ⅱ 法國什麼時候確實國旗國歌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鑒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1795年,《馬賽曲》正式定為法國國歌。以後,這支歌曾被拿破崙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崙三世廢止過,到1879年才重新成為法國國歌。
Ⅲ 法國國旗的歷史沿革
最初,紅色在旗桿的一側,藍色在外側。後來為了避免與海軍的軍旗混同,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期間的 1794 年 2 月 15 日,旗桿一側被換成藍色,紅色被移到外側,並正式地被採用為法國的國旗,同年 5 月 20 日開始啟用。起初,它的採用並未受到廣泛歡迎,那時的海軍正繼續在君主政體的白色旗之下作戰,同時威脅要叛變。這種式樣的三色旗並不是最早出現的,舉例來說,1791 年時的軍隊和 1789 年後的國衛隊就曾把它作為軍旗。拿破崙的義大利軍團戰旗使用旗角是紅藍雙色菱形,中心繪有金fasces lictoriae(前羅馬人共和國的徽章)的白色旗。垂直的旗子在 1812 年被軍隊採用了,以替換早先中央繪有白色十字架的紅藍兩色旗。
法國國旗的圖案是紅、白、藍三色條紋,最初設計時,國旗上的三條色帶寬度完全相等,但是,當製成的國旗升到空中後,人們總覺得這三種顏色在國旗上所佔的分量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積最大,藍色的最小。為此,設計者們專門招集色彩專家進行分析,才發現這與色彩的膨脹感和收縮感有關。當把這三色的真實面積比例調整為藍:白:紅=30:33:37時,看上去反而相等了。藍、白、紅三色旗,白色象徵皇室,藍、紅色象徵市民。三種色彩來歷於法國歷史,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聖女貞德;紅色源自英雄聖丹尼斯使用的軍旗 。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志,懸掛著的國旗就代表了國家的主權。最早以立法形式制訂國旗是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時。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稱,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1848 年革命時期,自由法國時期的旗子以在三色旗上繪有洛林紅十字為特色。它被支持新的法國第二共和國社會主義政府的急進份子升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控制下的維希法國繼續使用傳統的法國三色旗。為了宣揚自己,在戴高樂將軍領導下的自由法國軍隊使用中央繪有重疊洛林紅十字的三色旗。
Ⅳ 美國、法國、英國、日本、俄國、德國國慶日、國旗的由來
美國國慶日的由來:
美國以7月4日獨立日為國慶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通過美國《獨立宣言》。每年的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鍾聲齊鳴,各地居民自發地舉行慶祝遊行,美國全國到處都飄揚這紅白藍條的國旗。1800年以來,群眾遊行、音樂會和燃放禮花逐漸成為慶祝美國誕生日的傳統活動。由於燃放禮花容易引發火災,現在很多地方禁放煙火,不過通常還會在安全的廣場上燃放禮花,供人們觀賞。一般情況下,這天參加遊行的民眾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化妝,組成家庭小樂隊,有的親朋好友甚至祖孫幾輩人一起,載歌載舞,擁上街頭。大街上更是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各式彩車、模型車、雜技車等同歡樂的人群一起,組成了浩浩盪盪的遊行隊伍。遊行結束後,人們聚集在公園或其他一些公共場所,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共同歡度這一盛大的節日。
法國國慶日的由來:
火樹銀花映鐵塔大型閱兵耀國威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確立為法國的國慶日,法國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這個象徵自由和革命的日子。這一天的夜晚成為歡樂的海洋,法國的標志埃菲爾鐵塔為火樹銀花所映襯。國慶節是法國最隆重的民眾節日。7月14日這天,全國放假一天。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掛起彩旗,所有建築物和公共場所都飾以彩燈和花環,街頭路口架起一座座飾有紅、白、藍三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弦樂隊在台上演奏著民間流行樂曲。為慶祝國慶節,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嚴。空軍機群飛抵凱旋門上空,閱兵開始。編成隊列的飛機掠過香榭麗舍大街,機尾噴出紅、白、藍三色煙幕,宛如一面巨大的法國國旗在空中舒展開來。當飛機通過協和廣場的總統閱兵台上空後,陸海軍分列式開始向總統敬禮。
法國每年為國慶節的慶祝活動要用去50噸火葯、10億支鞭炮。從費用來看,半個小時的焰火要花費2000萬法郎,由此見知,整個慶祝活動所耗費用相當可觀。
英國國慶日的由來:
實是官方生日 女王親閱軍禮
英國的國慶日是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則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個星期六。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向有「霧都」之稱的倫敦天氣也比較好。其主要活動,是由女王親自檢閱「軍旗敬禮分列式」。由於星期六本來就不是工作日,因而這一天也不在假日之列。
德國國慶日的由來:
德國,10月3日的正式名稱叫「統一日」,是法定節日,但並非「國慶日」。與法國把7月14日、美國把7月4日作為國慶節的來歷不同的一點是,德國這個類似國慶的重要日子裡並無重大事件發生,不像法國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佔了巴士底獄,美國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按照1990年統一以來的規矩,各個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所以,盡管是逢五逢十之際,首都柏林沒有舉辦隆重庄嚴的慶典不算奇怪。
俄羅斯慶日的由來:
每年的6月12日是俄羅斯的國慶節。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並發表了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脫離蘇聯,主權獨立。這一天便被定為俄羅斯的國慶節。不過,俄羅斯人在這一天並不舉行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政府也不組織正式的慶祝儀式。但是,6月12日被定為公休日,這一天俄羅斯全民公休一天。
日本的沒有國慶日!
美國國旗的由來:
美國國旗是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Banner),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區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徵英國,白色條紋象徵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自由,藍色則象徵忠誠和正義。
法國國旗的由來:
法國的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英國國旗的由來:
英國國旗,俗稱「米字旗「,正式稱呼是「the Union Flag",也常常稱為「the Union Jack"。Jack是海軍用語,指懸掛在艦首的旗幟,英國軍艦艦首都懸掛國旗,因而得名。Union Flag是意為「聯合旗幟」。它是深藍底色的紅白米字旗。這面旗幟由英格蘭的白底紅色正十字旗,蘇格蘭的藍底白色斜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底紅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後來愛爾蘭島的一部分脫離了英國,國旗也未再改變。國旗上沒有代表威爾士地區的形象,因為設計時,威爾士早已與英格蘭合並了。英國國旗上的十字分別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以及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
英格蘭聖喬治的白地紅十字旗產生於1200年, 隨後被英格蘭採納為國旗。蘇格蘭的聖安德魯的藍地白色「X"型十字旗,最早於8世紀時出現,但直至13世紀時才被蘇格蘭正式用作國旗。1606年,詹姆斯一世統一英格蘭和蘇格蘭時,將這兩面旗幟圖案重疊起來,作為大不列顛的國旗。愛爾蘭的聖帕特里克的白地紅色「x"型十字旗,最早是愛爾蘭菲茨諾德家族的旗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 列顛聯合組成王國後,這面旗幟又與大不列顛國旗重疊,最後形成 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這面構圖奇特的「米字旗」。2001年10月22日,英國郵政為紀念這面國旗200周年發行一枚包含四枚郵票的小全張。小全張的右上角那枚郵票就是這種「米字旗」。
日本國旗的由來:
色圓象徵太陽日本的國旗被稱為太陽旗(Hinomaru),它來源於日語"日之丸"一詞,其字面意思就是"太陽圓圈"。不能確定太陽圓圈的符號到底是何時第一次被用在旗子和標語上的。然而,在12世紀,武士出現了,源(Minamoto) 與平(Taira) 兩大家族爭奪權力的爭斗中,武士們喜歡在摺扇(日文叫gunsen)上畫太陽圓圈。在15和16世紀日本的戰國時代,許多軍事人物爭奪勢力范圍,太陽旗符號被廣泛地用作軍徽。一幅描繪1600年在關原的戰斗的民間工藝屏風畫上畫著一支軍隊,它的許多軍旗都有太陽旗的基本色彩。盡管白色背景配紅色圓圈最普遍,但也有深藍背景配金色圓圈的。
俄羅斯國旗的由來:
俄羅斯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俄羅斯幅員遼闊,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用三色橫長方形平行相連,表示了俄羅斯地理位置上的這一特點。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觀;藍色既代表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志也象徵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白、藍、紅三色旗源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間採用的紅、白、藍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被稱為泛斯拉夫顏色。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取消三色旗。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旗?a name=3>及缸髁誦薷模��幻婧炱歟�笊轄怯薪鶘�奈褰切恰⒘�逗吞�竿及浮?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稱為俄羅斯聯邦,隨後採用白、藍、紅三色旗為國旗。2000年12月25日頒布的俄聯邦第一號憲法性法律《俄羅斯聯邦國旗法》已法律的形式確定為俄羅斯國旗。
德國國旗的由來:
德國國旗由三個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這三色是德國的傳統顏色,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當時計程車兵就身著黑、紅黃三色的戰衣。後來在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民主革命中,這面旗幟就開始被採用。在拿破崙佔領期間德國學生爭取獨立的呂佐自由軍(Lützow Free Corps)的制服也採用了這三種顏色。
1848年德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希望能夠將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改為政治上更緊密的統一國家,這面旗幟就被用來作為民主革命的標志。1848年3月9日這面旗幟正式被宣布為德國的國旗。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盟國佔領,盟軍臨時管理政府廢除了納粹黨旗,而使用一面缺角的藍、紅、白條紋旗作為德國的標志。1949年5月9日,西德成立,再度使用歷史悠久的黑、紅、黃旗幟。共產主義的東德原先使用的國旗與西德一樣為黑、紅、黃三色旗,但在1959年10月1日在國旗上加入了國徽的圖案。1990年兩德統一後,三色旗終於成為全德國的國旗。
Ⅳ 法國現在的國旗是什麼時候設計的用多少時間了
法國國旗最初啟用於一七九四年二月四日至一八一四年四月六日,第二次使用自一八一五年三月十三日至一八一五年七月八日,第三次自一八三○年八月一日迄今。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參與革命的巴黎市民都在帽子上戴了一枚紅藍雙色的帽章,紅色與藍色是代表巴黎的顏色。貴族出身的革命軍總司令拉法葉(Lafayette)在紅藍雙色之間插入代表法國王室的白色,製成三色旗,期望由人民與王室攜手合作,建立一個民主富強的新國家。
最初的三色旗,三色由左至右為紅、白、藍,與現在的順序相反。後來拉法葉覺得把藍色放在外側,飄揚時較不醒目,於是在一七九四年二月四日將紅藍兩色對調,成為現在由左至右為藍、白、紅的法國三色旗。
以1794年的定形計算,已用了214年了!
Ⅵ 法國總統馬克龍修改了國旗顏色,卻並未公開宣布,此舉有何影響
法國國旗現行的藍白紅三色,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和博愛。
二戰勝利後,法國第四共和國1946的憲法第二條規定:法國國旗由藍色、白色、紅色三色組成,三色為垂直色條,尺寸一致。
1958年開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重申三色旗為藍白紅,明確了國旗的長寬比為3:2,但未提到三色比例問題。
由此可見,法國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藍色一定要是鈷藍色或者海軍藍。
事實上,馬克龍給國旗改色,並不是改一種全新的藍色,而是改回1976年之前用的海軍藍。彼時德斯坦當選總統後,為了凸顯法國和歐盟之間的良好關系,決定將海軍藍改為更淺的鈷藍色,更接近歐盟旗幟上的藍色。
另外,三色旗的顏色比例並不是統一的,有的是1:1:1的同比例尺寸,也有的是30:33:37,正好能糾正國旗飄動時的光學誤差。而在總統發言等場合懸掛的國旗,有時候白色會明顯窄很多,則是為了避免攝像機取景時背景只有白色。
總的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馬克龍這次把藍色改深,下次如果想把紅色改淺,在法律上都是不存在問題的。
3
馬克龍為啥突然要對國旗下手,是否真的出於「美學考量」?
什麼叫「美學考量」,憑啥海軍藍就一定比鈷藍色「優雅」?不管馬克龍的目的是什麼,法國總統府當下的回應都很難讓人信服。
而一年多前的事這時候被曝光,更容易引發輿論浮想聯翩。畢竟明年4月,法國將舉行新一屆總統大選。在距離大選還有5個月的情況下,候選人目前呈三足鼎立狀態——
現任總統馬克龍,兩位極右翼瑪麗蓮·勒龐和黑馬埃里克·澤穆爾。
法國媒體普遍預計,馬克龍能進入第二輪(如果首輪沒有人得票率超過50%,將進行第二輪投票),關鍵在於誰會是他的第二輪對手——
是4年前的老朋友勒龐,還是前《費加羅報》專欄作家澤穆爾?
從當前的民調上看,更右、更激進的澤穆爾支持率稍稍領先勒龐。而從輿論聲勢上來看,自9月底宣布將參選總統後,澤穆爾活躍在各大媒體中,在法國民眾中完全打開了知名度。
反觀馬克龍這邊,盡管作為在任總統不缺曝光,但頻繁的反疫苗遊行、經濟復甦進展的緩慢,都讓他在法國人面前略顯無助。
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借國旗「搞點事」,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宣傳。
歐洲第一廣播電台就分析稱,國旗改色為馬克龍製造出了一個社會熱點,而且負面評價不算多,等於間接增加了關注度和人氣。
如果真是馬克龍的「心機」,只能說他在選舉套路上,玩得越來越溜了。
Ⅶ 誰知道法國國旗的來歷
法國國旗三色旗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國民自衛隊隊旗。白色代表國王,藍、紅色代表巴黎市復辟王朝時不要人民了只有國王的顏色。
Ⅷ 法國三色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那個時候三種顏色就已經代表自由平等博愛了嗎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稱,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聖丹尼斯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Ⅸ 法蘭西國旗的來源和歷史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Ⅹ 英國,德國,俄羅斯,法國,巴西等國的國旗有什麼來歷
英國國旗的來歷
據大不列顛島先前島民的傳說,大約在西元幾世紀時前,有一位名叫聖喬治(St. George)的騎士殺死了一頭惡龍,傳說當時聖喬治殺死惡龍後,龍的血流到地面上,正好形成了一個十字形。
時間來到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時。一一九○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英格蘭(England)國王理查王領軍,在亞康大獲全勝。聖喬治打敗惡龍的地方就在這附近,英人便認為是聖喬治在保佑他們勝利,聖喬治被視為守護聖人。一二七七年,英人設計了一面白底紅十字的「聖喬治旗」為英格蘭國旗。
一六○三年,蘇格蘭(Scotland)國王詹姆士一世兼任英格蘭國王,使英格蘭與蘇格蘭兩國合一。詹姆士認為應該要有一面共同代表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旗幟,於是在一六○六年將蘇格蘭國旗,藍底白X字的「聖安德魯旗」(St. Andrew's)與聖喬治旗合並,出現了最早的米字旗。
一六四八年,發生「清教徒革命」,清教徒領袖克倫威爾處死英王查理一世,廢除王政和上議院,一六四九年成立共和政體,並將國旗換為英格蘭旗。一六六○年恢復王政,同時將國旗換回米字旗。
一八○一年一月一日,愛爾蘭的白底紅X字「聖帕特里克旗」(St. Patrick's)被並入英國國旗中,成為了現在的樣式,使用迄今。
英國國旗的圖案看起來就像一個「米」字,所以華人把她稱為「米字旗」;但「米」畢竟是個中國字,英國人當然不會這樣稱呼他們的國旗。英文里把英國國旗叫做「Union Jack」或「Union Flag」。 Union 為聯合之意,英國是由數個王國聯合組成的國家,所以這里的 Union 即是指英國; jack 是「艦艏旗」,是一種懸掛在船頭的旗幟,英國國旗最早的用途是掛在船頭標識國籍,故以 jack 稱之。兩字組合起來,就是英國的旗幟之意。
英國國旗:綜合了原英格蘭(白地紅色正十字旗)、蘇格蘭(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幟標志。現國旗的白邊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
英國國旗,俗稱「米字旗「,正式稱呼是「the Union Flag",也常常稱為「the Union Jack"。Jack是海軍用語,指懸掛在艦首的旗幟,英國軍艦艦首都懸掛國旗,因而得名。Union Flag是意為「聯合旗幟」。它是深藍底色的紅白米字旗。這面旗幟由英格蘭的白底紅色正十字旗,蘇格蘭的藍底白色斜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底紅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後來愛爾蘭島的一部分脫離了英國,國旗也未再改變。國旗上沒有代表威爾士地區的形象,因為設計時,威爾士早已與英格蘭合並了。英國國旗上的十字分別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以及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
英格蘭聖喬治的白地紅十字旗產生於1200年, 隨後被英格蘭採納為國旗。蘇格蘭的聖安德魯的藍地白色「X"型十字旗,最早於8世紀時出現,但直至13世紀時才被蘇格蘭正式用作國旗。1606年,詹姆斯一世統一英格蘭和蘇格蘭時,將這兩面旗幟圖案重疊起來,作為大不列顛的國旗。愛爾蘭的聖帕特里克的白地紅色「x"型十字旗,最早是愛爾蘭菲茨諾德家族的旗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 列顛聯合組成王國後,這面旗幟又與大不列顛國旗重疊,最後形成 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這面構圖奇特的「米字旗」。2001年10月22日,英國郵政為紀念這面國旗200周年發行一枚包含四枚郵票的小全張。小全張的右上角那枚郵票就是這種「米字旗」。其他的三面旗幟是:
英國軍艦旗:英國軍艦旗最早出現在17世紀初期,小全張左上角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軍旗, 這種軍旗將米字旗放在左上角,中間是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十字。
海盜骷髏旗:海盜骷髏旗是英國潛艇部隊的軍旗,英國潛艇部隊的每一艘潛艇的軍旗樣式都不一樣,小全張的這枚軍旗是聖普羅秋斯號潛艇的。
三軍總司令軍旗:三軍總司令軍旗也是將米字旗放在左上角,三調色帶分別是:深藍色代表海軍,紅色代表陸軍,天藍色代表空軍,此外,在旗子的右下角有一個軍徽。
德國國旗的歷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旗是由黑、紅、金(黃)三種顏色組成,這三種顏色自上而下呈平等相等的三個長方形排列。這面三色旗幟作為聯邦德國的國旗,經歷過一段曲折的歷程。
1813-1814年,在德意志民族反抗拿破崙侵略的民族戰爭中出現了第一面黑、紅、金三色旗,那是一面綉著「為了祖國,和上帝同在」的黑紅雙色、外加金黃色旗穗的錦旗,是德國婦女贈送給抗法志願軍的。後來民族戰爭取得了勝利,人們謳歌黑、紅、金三色旗,將它譽為自由與統一的象徵。
1848年,德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三色旗又成為德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爭取自由民主和國家統一運動的標志。熱情謳歌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德國著名詩人弗爾迪南特·弗賴里格拉特其詩中熱情贊頌三色旗,詩中寫到:
在憂郁和黑暗中 我們將它珍藏! 現在我們終於使它恢復了自由, 從靈柩中解放出來! 啊,你像閃電,像雷鳴,像大海咆嘯! 萬歲,黑、紅、金! 硝煙般烏黑,鮮血般殷紅, 金色火焰熊熊燃燒。
1848年,德意志聯邦的諸侯們宣布黑、紅、金三色為聯盟旗幟的顏色,以此作為對資產階級要求的認可。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對此表示反對,他要求保留代表家族的黑、白色。1866年聯盟軍隊在黑、紅、金三色旗下同普魯士作戰,結果失敗。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代表普魯士的黑、白色和代表漢薩城市的紅、白色旗代替了黑、紅、金三色旗。
魏瑪共和國時期,雖然恢復了黑、紅、金三色旗的國旗地位,但國旗之爭一直存在。保守的「黑、紅、白」追隨者辱罵「黑、紅、金」是猶太人的旗子。1935年,希特勒結束了這場國旗之爭,決定了統一的國旗顏色為黑、紅、白,這就是卐字旗。二戰中,卐字旗成了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徵。1945年,隨著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滅亡,卐字國旗被永遠廢除。
1948年,在起草《基本法》的過程中,人們一致認為應當恢復象徵自由、統一的黑、紅、金三色旗,於是,它重又成為聯邦德國的國旗。原民主德國在同樣黑、紅、金三色旗的基礎上,外加了國徽。1990年兩德統一後,原聯邦德國的黑、紅、金三色旗成了統一後德國的國旗。
俄羅斯國旗來歷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更換了國旗和國徽。國旗改用1699年10月彼得大帝親手繪制的由白藍紅條組成的三色旗。國徽則恢復了十月革命前的國徽圖案:一隻雙頭鷹站在紅色盾上,鷹頭上裝飾著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上裝飾著象徵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的胸部站立著一個騎士。
這個雙頭鷹圖案,本是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的國徽。拜占庭帝國曾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大帝國,在其佔領地上生活著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多個民族。雙頭鷹一頭望著西方,另一頭望著東方,象徵著兩塊大陸間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聯合。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他的近親中只有兩個弟弟活著,其中一個後來臣服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另一個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婭·帕列奧洛格逃到了羅馬。後來,這兩兒一女在其父死後被羅馬教皇撫養成人。
長大後的索菲婭美麗聰慧,且具有政治才能。當時的羅馬政治家們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十分擔憂,他們想藉助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來遏制奧斯曼土耳其。於是便採用聯姻的方式,將索菲婭許配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三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迎娶儀式,從此索菲婭將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徽記作為遺產帶到了俄羅斯。
索菲婭幫助伊凡三世把俄羅斯的土地基本上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這也是俄羅斯歷史上的興盛時期。1480年,雙頭鷹徽記出現在克里姆林宮的斯帕斯基塔樓上。1497年,雙頭鷹作為國家徽記首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國璽上。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之後,雙頭鷹徽記才被廢除。克里姆林宮塔樓上的雙頭鷹徽記於1935年被取下。而現在,這個被廢除了75年的雙頭鷹徽記,又成了俄羅斯國家的象徵。
法國國旗來歷
法國的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PS最後有個小要求:如果用了可不可以加點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