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城市
應該說是隨著伯爵的行程改變吧,開始時是馬賽,後來是監獄,羅馬,巴黎……
⑵ 基督山伯爵作者的簡介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亞歷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2)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在法國的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大仲馬戲劇創作背景取材極為廣闊,如歷史劇《亨利第三及其宮廷》以16世紀法國宗教戰爭為背景,而五幕劇《安東尼》則是以復辟王朝的上流社會為背景。
作為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陣營中的一員,他主張廢除掉古典主義給戲劇定下的眾多的清規戒律。他和許多的浪漫主義作家一樣認為戲劇要向觀眾展示生活的激情,觀眾才會為之感動。
他在1829年所創作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里,就開始體現出他這樣的創作理念。這部初登文壇的戲劇作品實際上也是他自己本人性格的最好的詮釋。
⑶ 誰能告訴我《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說發生的歷史背景
我看過基督山伯爵~~把其中人物的處境告訴你
不知到你看的是哪個版本,我看的是蔡學模翻譯的
名字不一樣的話就將就著看吧
鄧帝斯開始坐牢前拿破崙已經第一次被關起來了,那封信就是聯絡回到法國的信,之後回到法國不久就經歷了滑鐵盧戰役,徹底輸掉後被關
1815年滑鐵盧戰役
1815年6月18日爆發的滑鐵盧戰役,是世界軍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
1815年初,拿破崙在厄爾巴島獲悉反法聯盟在維也納會議上由於分贓不均而幾
乎分裂,率舊部逃離厄爾巴島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奧、俄等國君主停止爭
吵,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集結了70萬重兵,准備分頭進攻巴黎。6月18日,拿破
侖率兵10萬余抵達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南的滑鐵盧村,與盟軍中英國將軍惠靈頓所率
的6萬兵相遇。拿破崙判斷,英軍陣地的弱點在中段。他決定佯攻英軍右翼,重點
攻中段。上午11時,法軍開始攻擊英軍右翼的烏古蒙堡,形成對峙。午後一時,正
當拿破崙想以主力猛攻英軍中段陣地時,忽然獲得布呂歇爾集結的普軍來援英軍的
消息,拿破崙被迫從總預備隊中抽出兩個騎兵師阻滯普軍。同時,火速傳令原負責
追擊普軍的格魯希立即回師支援滑鐵盧,一面猛攻中段。英軍頑強抵抗,雙方傷亡
很大。下午6時,拿破崙佔領了中段的聖拉埃村。由於爭奪戰異常激烈,英軍開始
支持不住,法軍也難以再擴大戰果,雙方都等待援兵。最後,英軍盼來了布呂歇爾
的3萬援兵,而法軍的援軍卻沒來,於是戰局急轉直下,拿破崙腹背受敵,最後大
敗。在這個戰役中,法軍損失3.2萬人,聯軍損失2.3萬千人。滑鐵盧戰役後,聯軍
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
長老被關之前拿破崙還在當政,所以他見到鄧帝斯才會以為拿破崙已經統治世界了,其實其他各國聯軍(主要是英國)已經把拿破崙擊敗完成王國復辟,所以當時是國王在領導關於這位國王即位前後的事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在這次革命中,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起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
背景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0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思想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先進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
#封建貴族
#資產階級和農民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三級會議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斯第監獄,釋放政治犯,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撒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工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⑷ 大仲馬寫《基督山伯爵》的時代背景
小說發生在1814年至1838年的法國和義大利。保皇黨和波拿巴黨爭相要把路易國王和拿破崙推上法國統治的寶座。拿破崙從厄尓巴島逃出,返回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結果滑鐵盧戰役失敗,路易登上了法國皇位。
⑸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國家的人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1.《暴君末日》,全小虎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羅馬尼祿時代。 2.《阿斯加尼奧》,韓滬麟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國弗朗索瓦一世時代。又名為切利尼傳奇。 3.《瑪爾戈王後》,張英倫、向奎觀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譯為瑪戈王後、瓦魯阿家族的瑪格麗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 4.《蒙梭羅夫人》,陳祚敏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舊譯本為地亞小傳(La Dame de Monsoreau),洪觀濤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作品
5.《四十五衛士》,郝運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個火槍手》,李青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又譯為三劍客、俠隱記。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時代。 7.《二十年後》,王振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又譯為續俠隱記。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時代。 8.《布拉熱洛納子爵》,譚玉培、吳丹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又譯為小俠隱記、雙劍勤王錄、鐵面人。達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時代。舊譯本為法宮秘史(Le Vicomte de Bragelome),君朔譯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08,1915再版。 9.《黑鬱金香》,郝運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蘭奧蘭治(威廉)時代。 10.《裙釵之戰》,張成柱、王長明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時代。 11.《阿芒得騎士》,李爽秋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奧爾良攝政時代。 12.《風雨術士巴爾薩莫男爵》,高臨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時代。又譯為紅顏恩仇記,台灣譯為大野心家:巴薩摩傳奇。 13.《王後的項鏈》,王振孫、韓滬麟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時代。 14.《昂熱·皮都》,葉尊、吳丹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時代。 15.《夏爾尼伯爵夫人》,譚玉培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舊譯本為蟹蓮郡主傳(Contess de Charney),上海商務印書館,林紓筆述王慶通口譯。大革命時代。 16.《紅屋騎士》,羅玉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舊譯本為玉樓花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林紓、李世中譯。大革命時代。基督山伯爵 人文79版
17.《雙雄記》,王振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又譯為殺手與俠盜。拿破崙時代。 18.《基督山伯爵》,蔣學模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又譯為基督山恩仇記。路易十八復辟時代。 19.《俠盜羅賓漢》,喬娟譯,濟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國理查一世時代。 20.《蘇後馬麗慘史》(The Tragic Story of Stuart Mary,Queen of Scots),魏易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21.《加里波迪回憶錄》,大仲馬編寫,黃鴻釗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2.《大仲馬精選集》,吳岳添編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收有長篇小說二部,即「俠隱記」、「黑鬱金香」,以及一部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 23.《大師的殘忍》,馬原編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以及 《假情婦》,鄭克魯主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收錄大仲馬的《德·岡熱侯爵夫人》。 24.《惡狼司令》,陳訓明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大仲馬著名魔幻小說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火島傳奇》和《愛潑斯坦城堡》)
⑹ 基督山伯爵城堡的歷史沿革
大仲馬在寫完《基督山伯爵》後,建造了這座城堡。1890年,基督山伯爵城堡向公眾開放,並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註:伊夫堡與基督山伯爵城堡是兩個不同的城堡,前者位於法國馬賽,後者位於塞納河畔的河谷,注意區分)。在大仲馬著名的小說《基督山伯爵》中,法利亞神甫和愛德蒙·鄧蒂斯被關押於伊夫堡中。伊夫島位於離馬賽1.5公里的地中海上,從馬賽的老港坐船僅需20分鍾就能到達。當記者把頭伸出船艙遠眺時,只見一座荒涼的石灰岩小島橫在海中,懸崖峭壁上,一個中世紀風格的城堡威然聳立,城堡的角落處突兀著3個高低不同的炮樓,島的西側還有一座10米多高的燈塔,同古堡遙相呼應。 伊夫堡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16年。為了抵禦鄰國從海上入侵,當時的法國國王決定在進出馬賽的水上要道伊夫島上修建一座碉堡。1658年,路易十四在對異教徒的鎮壓中將伊夫堡變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監獄。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伊夫堡完全變成封建王朝鎮壓政治犯的監獄。自1580年關押第一名囚犯以來,伊夫堡在幾個世紀內共囚禁了3000多人。盡管伊夫堡的歷史演繹了數百年,但人們真正對它產生興趣是從19世紀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兩部小說開始,那就是《基督山恩仇記》和《鐵面人》。這兩部小說將主人公的命運同伊夫堡緊密相連,也讓這座遠離大陸(其實一點都不遠)的小島名聲大噪。
⑺ 《基督山伯爵》作者是誰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44—1846年。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
期間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被陷害入獄十四年後,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勛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創作背景
《基督山伯爵》創作於一個政治動盪的年代,作者大仲馬將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作為小說創作的主要背景,以主人公唐泰斯被人陷害入獄直至最後的復仇為整部作品創作的主要線索,整部作品的時間也是跨越了波旁王朝的復辟以及七月王朝這兩大時期,以人物曲折命運的設計來側面的展示了整個社會的動盪不安。
1842年大仲馬在地中海游歷時,對基督山島產生了興趣,打算以它為主題寫一部小說。他在1838年出版的《關於路易十四以來巴黎警察局檔案的回憶錄》中,發現了一個《復仇的金剛鑽》的故事,其內容是巴黎一個製鞋工人將要結婚時,被一個嫉妒他的朋友誣告而入獄七年。
出獄後得到一個米蘭教士的照顧,並在教士死後獲得了一個秘密寶藏,然後他化裝回到巴黎復仇,最後自己也被人殺死。大仲馬仔細研究了這份資料,與人一起制訂了寫作計劃,於1844年8月28日開始在法國巴黎的《議論報》上連載,到1846年1月25日結束,共136期。
⑻ 基督山伯爵的小說背景
創作背景
1830年革命中,大仲馬投入反對波旁王朝的戰斗,並在發表於當時的歷史劇《拿破崙·波拿巴》的序言中公開發表其反對王室的政治立場,因而被指控為共和派分子,出走於歐洲各國中。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通過主人公的恩人同情、擁護拿破崙,在王朝復辟時期幾乎陷於破產,而三個主人公的仇人恰在七月王朝時期飛黃騰達等情節影射七月王朝,用三個誣告者的下場對其嬉笑怒罵。
簡介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歷史小說,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1802-1870)的代表作。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森巴),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充滿傳奇色彩,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⑼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及其生平簡介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他的生平簡介見下:
【早期經歷】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與母親相依為命。
大仲馬在10歲以前便通讀了英國作家笛福的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法國作家費納龍宣講人情世故的小說《泰雷馬克》、作家德姆斯吉埃寫的有關神話的著作《給艾米莉的信》。
15歲時,大仲馬被送進莫奈松律師的公證事務所當一名辦事員,專門把各種公證文件送到周圍的村子裡請當事人簽字。
18歲時,大仲馬跟拉朋斯學習義大利語和德語。他們一起翻譯18-19世紀之交的義大利作家烏戈·弗斯科洛的小說《雅可波·奧爾蒂的最後幾封書信》。
【早期創作】
1823年,出於對戲劇事業的嚮往,21歲的大仲馬隻身來到巴黎,先在奧爾良公爵秘書處做了一名文書抄寫員,得以解決自己的棲身之所和溫飽問題。大仲馬從小酷愛戲劇寫作,在公爵舒適寬大的寫字間里忙裡偷閑,動筆撰寫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文思敏捷的大仲馬通宵達旦地伏案疾書。
1824年7月27日,與卡特琳娜·拉貝生下一個男孩。同父親一樣,兒子也起名叫亞歷山大(即小仲馬)。
1825年,大仲馬參加了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行列。
1828年,五幕詩體正劇《克里斯蒂娜》完成了。
1829年,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問世,法蘭西劇壇為大仲馬的處女作喝彩。不久,巴黎大劇院便上演了這部劇作。雨果和眾多的浪漫派作家前往劇場觀賞,並認為這是浪漫派的一個不小的勝利。劇本描寫了16世紀法國宗教戰爭期間國王和反動貴族之間的爭斗、欺騙、陰謀。法國文學評論家認為《亨利第三及其宮廷》一劇是大仲馬一生中最優秀的劇作。
1830年,劇本《克里斯蒂娜》問世,在1830年3月30日舉行首場演出。《克里斯蒂娜》上演成功,仲馬緊接著就投入了另一個劇本《安東尼》的寫作。同年7月脫稿。
【軍旅生涯】
1830年大仲馬參加了「七月革命」,他反對復辟王朝,要求改革政治,廣開言路。
同年7月29日下午,起義者向復辟王朝的最後一個堡壘——士伊勒里宮發起攻擊。大仲馬參加了這場戰斗,並且是最先沖進宮內的戰士之一。仲馬在人群熙來攘往的市政廳過了一個不眠之夜。起義軍缺乏彈葯,仲馬向拉法耶特將軍毛遂自薦:蘇瓦松和拉費爾這兩個地方儲存有大量彈葯,他可以去弄一些來。仲馬終於說服了拉法耶特將軍。最終去蘇瓦松弄來的3500公斤彈葯送到了巴黎市政廳。
七月革命勝利以後,仲馬本想在政治舞台上有一番大的作為,但路易·菲利普的態度使他十分掃興。仲馬發現自己不是路易·菲利普所需要的那種人。回到家裡,他起草了辭呈。
仲馬辭去圖書館館員的職務後,隨即加入了國民自衛軍的炮兵部隊。仲馬當選為第四炮兵連副連長。他還指揮過全連的軍事訓練。不久一位上尉辭職,經一致推選,仲馬補了這個上尉的空缺。
路易·菲力普對共和主義者的步步進逼,使仲馬心頭的憤懣有增無減。由於路易·菲力普對他的第一份辭呈毫無反應,他又寫了第二份辭呈,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1831年,大仲馬在法國炮兵部隊任副連長,他經常在士兵中散布憎恨王朝復辟的政治觀點。由於他激進的共和觀點,他的名字已經載入當局准備逮捕的黑名單上。逃出國門之後,大仲馬到處飄泊,為自己的創作生涯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中期創作】
1831年5月3日《安東尼》面世。
1832年2月《泰萊薩》問世。
到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仲馬獨自或與人合作寫成的大量劇本中,值得一提的有:愛情題材的《卡特琳娜·霍華德》(1833)、以剛去世的英國著名話劇演員基恩為主人公的《基恩》又名《放盪與天才》(1836)、描寫古羅馬皇帝卡里古拉故事的《卡里古拉》(1837)、與瑞爾拉·德·奈瓦爾合寫的愛情題材的正劇《煉金術士》(1838),以及1839年至1843年間寫的喜劇《貝爾·伊爾小姐》、《路易十五時代的一樁婚事》、《聖西爾的小姐們》等。
1838年5月3日到6月23日,《世紀報》連載了他的中篇小說《保爾船長》。
1839年8月31日至9月3日發表的短篇小說《殘酷的皮埃爾》。
1840年後,歸國的大仲馬開始和別人合作,為報刊撰寫連載小說。
1842年,發表以18世紀奧爾良公爵菲力普攝政時期為背景的《阿芒得騎士》。
1844年,發表以17世紀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三個火槍手》。
1845年,發表以16世紀宗教戰爭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瑪爾戈王後》,以17世紀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三個火槍手》續篇《二十年後》。
1846年,發表16世紀宗教戰爭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羅夫人》。
1847年8月,仲馬又在以18世紀末葉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背景的話劇《紅屋騎士》中,以舊的波旁王朝隱喻七月王朝,發出了武裝推翻七月王朝的呼籲。1847-1848年間,發表16世紀宗教戰爭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四十五衛士》。
【流亡之路】
1848年革命時期,大仲馬身著戎裝,帶兵進攻巴黎。每當清晨來臨之際,他把自己編輯印刷的報紙分發給市民們,宣傳自己的共和思想。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後,大仲馬持反對態度,只好流亡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1860年,他前往義大利參加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
【後期創作】
1848-1850年,發表以17世紀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為背景的三部
陳列在巴黎西部基督山莊園的大仲馬塑像
曲之一的《布拉熱洛納子爵》。期間還發表了以18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兆為背景的總題為《一個醫生的回憶》的一組小說《約瑟夫·巴爾薩莫》(或譯《風雨術士:巴爾薩莫男爵》、《大野心家》,1849年),《王後的項鏈》(1849-1850年)。
1851年,發表《昂熱·皮都》。
1852-1855年,發表以路易十五親政時期為背景的《克萊弗的奧蘭普》(1852年)、以復辟王朝為背景的《巴黎的莫希坎人》(1854-1855年)及《沙爾尼伯爵夫人》(1852-1855年)。
1857年,發表《耶戶一幫子》(或譯《雙雄記》、《殺手與俠盜》)。
1858年,發表以七月王朝為背景的《馬什庫爾的母狼》。
1867-1868年,發表以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動亂為背景的《白黨與藍黨》。
【逝世安葬】
1868年從勒阿弗爾歸來以後,他經常頭暈目眩,只能偶爾讀讀自己的舊作。
1869年,他遵照醫囑去布列塔尼的一個僻靜角落休息,同時為出版商勒麥特爾編寫一本《烹飪詞典》。不過他已筋疲力竭,未能完成這項工作。
1870年春天,大仲馬又去法國南方療養。7月回到巴黎,普法戰爭--他在《普魯士恐怖》中預言的那場戰爭爆發了。小仲馬趕在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之前把他帶到自己在諾曼底省第埃普城附近的海濱別墅。人們向他隱瞞著法軍在戰場上慘敗的真相。他已經嚴重失去記憶。
1870年12月,大仲馬卧床不起,他囑咐家人去請一位教士。但是,12月5日當昂德里約神父到來時,他已經失去知覺。當晚10時,他死在女兒瑪麗的懷中,享年68歲。12月8日,大仲馬的遺體臨時葬在離第埃普一公里的涅維爾小教堂的墓地里。第埃普市政委員會的代表團和一些作家、藝術家出席了葬禮儀式。在第埃普避難的巴黎日姆納茲劇院經理蒙蒂尼代表逝者的生前好友發表了演說。
1872年4月16日,在巴黎附近大仲馬的故鄉維萊爾--科特萊,舉行了正式安葬儀式。
2002年11月30日,他的遺骸由他的家鄉運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後殿堂--巴黎先賢祠,法國總統希拉克和總理拉法蘭等人士出席了儀式。大仲馬是第72位進入先賢祠的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也是繼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和馬爾羅之後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⑽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的寫作背景
1、創作背景
1830年革命中,大仲馬投入反對波旁王朝的戰斗,並在發表於當時的歷史劇《拿破崙·波拿巴》的序言中公開發表其反對王室的政治立場,因而被指控為共和派分子,出走於歐洲各國中。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通過主人公的恩人同情、擁護拿破崙,在王朝復辟時期幾乎陷於破產,而三個主人公的仇人恰在七月王朝時期飛黃騰達等情節影射七月王朝,用三個誣告者的下場對其嬉笑怒罵。
2、簡介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歷史小說,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1802-1870)的代表作。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森巴),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充滿傳奇色彩,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3、評價
《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100多年以來,這本書擁有了難以計數的讀者。[12] 他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精湛完善的藝術技巧,博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小說出版後,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後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多次被拍成電影。盡管這部小說問世已有一個半世紀之久,但它至今仍在世界各國流傳不衰,被公認為世界通俗小說中的扛鼎之作。大仲馬的長篇故事始終受到喜歡歷史的神奇性的讀者所贊賞。
4、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