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人和法國人性格有什麼不同
法國人追求時尚,所以在穿著上喜歡緊跟時代潮流,很多新款的服飾在巴黎街頭是比較常見的。英國的倫敦同樣是非常時尚的
奇葩網路,介紹各種創新生活科技、有趣科學研究、最新時尚資訊、奇趣歷史、神奇自然,分享世界最新奇的資訊,奇葩網路-關注世界各種各樣奇葩的人或事件的有趣分享
在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國人追求時尚,所以在穿著上喜歡緊跟時代潮流,很多新款的服飾在巴黎街頭是比較常見的。英國的倫敦同樣是非常時尚的地方,但是英國人和法國人相比,在穿著上相對而言沒有那麼有個性。
3、性格的不同
法國人和英國人的區別之一就是性格,而且差異比較大。法國人性格比較隨意,因此比太喜歡排水,而且常常會遲到,但是英國人就正好相反,他們很喜歡排隊,而且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一般會准時到達,很少會遲到。
在說話的方式上,法國人比較感性,因此常常喜歡用手和身體一起表達,顯得說話更有感情,但比較浪費時間。英國人說話很有邏輯性,而且做事的時候也比較有禮貌,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樣比較刻板,如何理解因人而異。
4、習慣的區別
法國人跟親友打招呼的時候非常熱情,一般會親吻對方的臉頰,但是英國人很少會這樣,只有在很親密的朋友之間才會這樣做,所以當你和法國人打招呼的時候,會感覺對方非常熱情。除此之外還有飲食習慣的很多不同。
法國人吃飯的時候是很少喝啤酒的,往往會喝一些葡萄酒或者紅酒,但英國人吃飯喝啤酒非常正常。在公共場所,法國人其實不太講究衛生,這可能與他們散漫隨性的性格有關,英國人要比法國人稍好,還是比較守規矩的。
結語:法國人和英國人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外貌、穿著、性格、習慣上,如果一定要分辨,可以從這些方面仔細觀察,但是並不表示每個英國人或者法國人都是這樣的,而他們之中其實也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互相瞧不起對方。
B. 法國的人怎麼樣
與中國相比,法國人有更高的公民素質,原因可能是因為法國的城市裡,沒有中國城市裡這么多的人。在法國,當一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在30萬以上的時候,就可以稱其為大城市了,而在中國,一個城市中的一個區,人口應該就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
另外,外國的高等教育實行的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提供免費教育的政策。這也間接的提高了公民的自身素質。高學歷,在法國很是普遍。
最後,法國人相對比較「笨」,就是辦事情很守規矩。這是好事。「高薪養廉」的政策,使「托關系,走後門」的情況幾乎沒有。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總之,法國人大部分還都挺隨和的,很平易近人,很熱情~但是也不乏一些特殊的人群:阿拉伯人,東歐人,在法國的表現,真的是不及法國本土的居民那麼好,他們也是因為生活所迫,經常會做出些出個的事情來。
歡迎加我的群,請查看我的聯系方式~謝謝~
C. French leave 為什麼是「不辭而別」的意思
French leave[英][frentʃ li:v][美][frɛntʃ liv]
n.悄悄離去,不辭而別;
直譯是法國離別,有些人會問到,難道那是一種風俗嗎?
其實。那不是一種法國的風俗習慣,只是在18世紀,法國人性格隨便,
性情浪漫,在參加宴會等一切社交聚會時,養成了不向主人告別就擅自
離去的習慣。而守規矩的英國人看不慣法國人這種行為,把法國人發明
的不打招呼就擅自離開的行為叫做「法國式離開」(French leave),
泛指「悄然而去、溜之大吉」,是貶義詞。當然我們都知道法國人是以
禮貌和教養著稱,以前英文還稱其為French fare。因此法國人一聽到
這種沒有禮貌的行徑竟是掛他們的名字,自然感到咽不下這口氣。於是
他們也不甘示弱在法文中搞出一個同義詞叫filer(s'en aller) a
l'anglasie" (亦即是 take English leave)。
下面一些題外話,也說明了它的意思不和英國或法國的風俗習慣有關:英國的醫生
康多姆先生發明了避孕套。法國人叫它English overcoat(英國人的大
衣)。英國人則叫它「法國信函」(French letter)。另外還有一些
有意思的習語,這些也不並是和英法的風俗習慣有什麼關系的:French
novels 和French prints 都指低俗的小說和圖片Pardon my French 請
原諒English disease 支氣管炎、佝僂病(因曾流行於英國)the best
of British luck! 祝好運!真正意思為:祝你倒霉!
D. 法國人的時間觀念為什麼這么差真是一場噩夢!我怎樣才能讓他們准時
不是所有法國人都有「遲到」的文化「禮節」,這跟個人教養有關。
怎樣讓他們准時:改變說話方式 第一,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幫人,比如「你們法國人。。。」。第二,告訴他,請下次提前半個小時出門以保證大家准時見面。第三,下次遲到X分鍾就不用見面了,因為我也熱愛生活,也需要享受生活,而我的時間耗在等你上生活就沒有意義了。
E.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法國人工作效率低之我見 說到法國人工作效率低,其實這是一個從我剛學習法語,了解法國以來就一直伴隨我的話題。在出國之前的教育中,綜合從各方面獲得的信息,只能得出這么一個結論:法國人生性自由散漫,工作效率奇低。幾乎所有去過法國的人都在反復的對我們訴說在法國要處理一件事情時必經的無盡的等待。
來了之後,根據我幾個月的生活經歷,情況跟之前聽說的應該說出入不大,但是還沒有嚴重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從另一個方面說,我倒是想替法國人說幾句公道話,其實法國人的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也是情有可原的。在闡釋我的觀點之前,不妨先看幾段材料:
幾乎所有來到法國的留學生第一感覺就是所能接觸到的法國各個階層的個人能力的不足和效率低下。我曾接待過不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都在他們來到法國之前一而再的強調這一點。比如,他們到的第一天乘火車去學校,希望辦一個優惠卡。在辦之前我必定先囑咐,一定要自己核對姓名和年齡,法國人出錯的概率是相當高的。果不其然,屢試不爽。以致於只要是法國人辦理的事情,中國人都要反復核對(確實是這樣,我銀行賬戶的名字他們都能弄錯,而且在我給他們指出之後他們都不以為然)。在法國買一條褲子,或者西服,如果需要縫褲腳或袖子,需要一周。在法國就是釘一個鞋掌也要一周。其實國內只要和法國人合作過的公司都有這種體會。可以說,不來到法國,不知道中國人多麼聰明和高效。法國民眾的個人能力和效率低下,既有體制上的原因,也與它的國民性有關。法國是一個浪漫有餘嚴謹不足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細胞非常發達,但商業頭腦缺如。其次,法國的精英和大眾階層分工十分的明顯。精英階層製造規則,大眾則對這個規則十分的依賴。比如,法國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史和曾經接受過什麼治療,都完全由他的醫生負責。一旦換了醫生,就只能由兩名醫生進行溝通。漸漸地,法國百姓都失去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承認法國的規則相對於中國十分的完善,但再完善的規則在急速發展的現實生活面前都遠遠不夠。每當遇到規則的空白地帶,法國人一籌莫展,而一向不依賴規則(甚至專找規則漏洞)中國人則能迅速找到解決之道。
法國人除了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偏於人生享受。這和中國人勤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同樣是國民性和體制在起作用。特別是法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確立高福利制度後,每年的假期多如牛毛,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星期天不上班的國家(加拿大和美國都非如此),特別要命的是,不管有多緊急的事情,上自總統下自百姓,照休不誤。2003年8月法國發生百年一遇的酷暑,造成上萬人死亡,社會應急體系癱瘓。結果希拉克總統假期結束後才悠然地返回巴黎。然而,商場如戰場,時機也往往轉瞬既逝。如果有一個緊急訂單,法國人給的補貼再高,也不願意犧牲休假。所以法國推遲交貨的現象十分普遍。象全球都聞名的空客,屢屢因為推遲交貨而不得不支付賠償金。我曾多次遇到中國的代表團由於簽證原因來到法國後與假期沖突,結果公務只得取消。因為法方早已空無一人。
法國人極愛度假,法國的假日也極多。一年中,休假的日子多,工作的日子少。除了周末兩天休息日以外,每年還有11天的法定假日(元旦、五一、國慶、兩次世界大戰停戰日以及6個宗教節日),外加5周帶薪年休,總共140天。除此之外,每個員工每年還有12天的職業培訓假。似乎是嫌這么多天的休息日還不夠,法國人還引進了一個」橋」的概念。具體說來,如果法定假日與周末休息日只差一天,比如7月14日國慶節趕上是星期四,那麼星期五就稱為」橋」,與星期六、日搭上一起休息。一般說來,一年當中趕上三四個「橋」是不鮮見的。至於中小學假期就更多了:9月初開學以後,10月底開始萬聖節兩周假期,接著聖誕、新年3 周假期,然後2月份寒假和4月份春假各3周,馬上就到夏天大假期了。在法國,夏天大假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按勞動法的規定,5周的年休原則應該在每年5月 1日到10月30日之間,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七、八、九陽光最充沛的3個月去度假。上到經理老闆,下至普通工人,都要出去度假,每年暑假期間法國大約有 50%的企業關門停業。如果老闆要求雇員在法定年休時間以外休假(即每年11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那麼雇員有權享受額外的兩天休假。在這5周帶薪年休的時間里,如果趕上法定假日,年休自動相應延長一天。如果年休中間趕上有「橋」,年休是否相應延長則要看工會與僱主之間的協議。如果是女工,家裡又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要照看,那麼母親就可以將年休時間延長兩天,兩個孩子延長4天,依此類推。與休假一樣,罷工也是勞動者的權利。9月份放假歸來,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共汽車的職員罷工是最常見的,但其他行業比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也會罷工。特別是航空公司,國內航線罷,國際航線也罷,不是飛行員罷工,就是技師罷工,空姐乃至地勤人員也不例外。罷工的人多,次數多,罷工的名目也種類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僱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是歷次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大概是因為人人都有罷工的經歷,將心比心吧。在法國辦公事,即使沒有趕上罷工,碰上假期再搭個「橋」,一拖就是10天半個月。據法國人自己說,他們政府部門里的公務員先生們都是模範丈夫,因為這些人每天不但早早下班回家,而且在上班時已經看過當天所有報紙,所以有很多時間在家幫妻子做家務。平均而言,法國人比相鄰的英國人每年工作時間約少200小時,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少將近400小時。有時和法國朋友談起辦事效率的問題,他們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現在這樣干法,還有300萬失業人口;假如我們都像日本人那樣玩命,你想想還得有多少人丟飯碗?想想也是。法國社會黨自1997年上台以來,通過立法逐步在全國企業中實施「每周工作35小時,按39小時付工資」的政策,相當於每年又增加了5周帶薪休假。每個人幹活的時間少了,干同樣的事需要的人就多了。
看了這些,我想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國人辦事效率低下了。總體來說這是法國人民族性格使然。雖然法國人天性崇尚自由個性,但是也講求公事公辦,循規蹈矩,甚至有點墨守陳規,很少變通,似乎在他們的意識中,完全沒有「講講情面」的想法。比如同樣一件事,稍微變通一下,2天就能辦完,但是完全走規定程序要 7-10天。有時候我們都替他們著急,但他們照樣我行我素。這也經常為我們這些「聰明靈活的」中國人所詬病。
但是「靈活變通」一味圖省事兒就是好的嗎?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完全按規程辦事都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每年有多少失誤和事故是如果按章辦事就能避免的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法國的高鐵技術舉世聞名,60年代的時候法國的高鐵速度就達到了時速200公里,現在的TGV時速正常是350公里,但是法國的鐵路事故少之又少,至少我從未耳聞。現如今我國的動車時速也就是200公里左右,但是鐵路事故層出不窮,近三年來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就有數起。事後調查原因,全部都是因為沒有按照安全規程操作所致,沒有一起是因為自然原因引起的!這就是有沒有嚴格按照規程辦事的差別!
相反,我倒是覺得有些人真的是聰明過度了,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不僅不能批判法國人的固執,甚至要來反思一下自己。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情有可原就是,在法國,雖然需要等待,但是我們可以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這一點在我到達法國的第一天就深有感觸。首先就是工作人員的態度上。從戴高樂機場買火車票直接去里昂。雖然也要排起長長的隊伍,但是工作人員的態度要比國內火車站售票人員好得多,總是笑臉相迎,而且他們的售票櫃台也是完全開放式的,沒有冷冰冰的鐵柵欄和鋼化玻璃。木質櫃台也是寬大而有弧度的,非常方便乘客閱讀和寫字,整個過程都是相當愜意的,完全不是國內買票時那種低三下四有求於人的感受。好吧,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素質的巨大差距上。可能如果在國內售票窗口沒有防護設施的話,售票人員也就失去了保護的屏障,恐怕也就不敢輕易跟擁擠躁動的旅客甩臉色了吧!這到底是誰之過呢?
法國銀行的服務狀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第一次去法國的銀行辦理業務的我們來說,剛進到銀行裡面,除了那幾台自動櫃員機,完全無法想像銀行居然可以是這樣的。這完全就是一個稍大一點的辦公室,沒有寬大的業務廳,沒有荷槍實彈的警衛和保安,更沒有防備森嚴銅牆鐵壁的櫃台,甚至用不到取號機。一個小小的接待櫃台會根據不同的業務指引你去不同的小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都會有一個職員一對一全封閉地為你辦理業務。讓你第一次找到真正的儲戶才是銀行衣食父母的感覺。後來去EDF辦理開戶也是類似的情況,雖然等待的時間相對漫長,也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對一的在辦公室辦理業務,他們會詳細的對你的情況進行評估然後再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這樣的工作方式當然需要更長的時間。無論是去CAF申請房補還是去電信公司辦理電話業務,情況也都是類似的。只要你說清楚自己的基本情況,把該交的材料都上交,剩下的就是回家等信兒了。幾乎所有的機構公司都會在一定時間之內給你寄信,雖然拖的時間相對長一點,但是基本都是很准時很省心的。
既然服務這么人性化這么周到,那麼多耗費一些時間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這是第二點。
至於說到法國人本身的懶散,批判法國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罷工」,這也是民族性格,歷史傳統,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然。既然人家覺得休假和罷工是不可被剝奪的天賦人權並自得其樂,作為外國人又有什麼權利去指指點點呢?既然你選擇了寄人籬下,那就只好入鄉隨俗了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但求諸位看過能夠引起一些思考甚至爭論,權作茶餘飯後的娛樂罷。
F. 為什麼法國人把麵包放在桌子上
我在法國,法國人喜歡把麵包放在桌子上是因為他們的麵包太長了,根本沒有那麼長的盤子,而且麵包是乾的,放在桌子上也沒什麼,當然,要是去了餐廳是不可能把麵包放在桌子上的,他們會切塊兒放在籃子里。個人覺得把麵包放桌上挺臟的= =!
G. 為什麼2個國家那麼近,德國人那麼嚴謹而法國人就那麼懶散
人種不一樣啊,還有就是國家形成初期的制度原因,德國主要是由日耳曼民族組成,日耳曼民族以不屈聞名,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就是抵抗最為激烈的地區,羅馬帝國從未真正意義上的征服日耳曼人,而德國是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的,普魯士王國來源於原三大騎士團中的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在三大騎士團中就以組織嚴密著稱,且整個騎士團不管是婦女還是兒童,實行的都是軍事化管理,因此,從普魯士王國成立之初,這個王國就已經實行了全國軍事化,整個王國就已經形成了組織嚴密,做事嚴謹的做風,進而成為了德國這個民族的標志。
法國則不同,法國人雖然來源於高盧人,但歷史上高盧人多次人被羅馬所征服,後又被日耳曼,撒克遜人,凱爾特人等多個民族征服,各人種之間混居,混血,進而形成了法國人天生浪漫的性格,其實說浪漫是好聽的,不好聽的就是放盪,懶散。
H. 在法國如何就醫
對習慣了「有病就去醫院」的許多華人朋友來說,法國的醫療體系乍看頗為復雜,手續也很繁瑣,尤其是挑選醫生和醫院最令人頭痛。今年開始實行的醫療改革更使求醫問葯成了一件費心費力的事。針對這種憂慮,我們為巴黎大區的華人朋友們匯集了一些有關信息。
法國醫生制度簡介
在西方國家,醫生是是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報酬也豐厚。這和他們所經歷的殘酷篩選和長期嚴格的訓練是分不開的。
首先,進入醫學院學習並不難。所有獲得HK類業士畢業文憑(Bac)的學生均可到醫學院注冊。但一年後必須通過篩選嚴格的資格考試後,才能繼續學習。這項考試的錄取名額只有200個,高達80%的學生會遭到淘汰。而且這項考試一個考生最多隻能參加兩次。失敗後意味著此生再也沒有成為醫生的機會了。所以社會上有各種針對醫科學生的補習班,幾乎所有考過的學生都參加過。
過了這一關,醫科學生需再經過至少6年的培訓,其中3年為醫學基礎教育,3年為臨床實踐,課程採取積分制,每年有考試,考不過還可以補考。在醫學基礎教育階段結束之後,還有一項更為嚴格的專科醫生資格考試(Internat)等著他們,考過者才能成為專科醫生(Spécialiste),並且分高者優先挑選專業。不參加考試或沒考過者成為通科醫生(Généraliste),或稱全科醫生。相對來說,專科醫生的社會地位更高,診費也貴一些。另外,他們還可以在國家規定的診費基礎上「隨行就市」地提高收費,而對患者來說,增收的這一部分是一般社會保險(Sécuritésociale)不給報銷的。
接下來,未來的通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會分別接受3年和5年的醫院實習,然後寫出一篇畢業論文,通科學生可以自己選題目。也就是說,要成為通科醫生至少需要學習9年,而專科醫生至少11年。在法國,一般只要有了醫學院畢業文憑,便可以行醫了。醫師公會(L'ordre des médecins)是決定醫生是否具有行醫資格並發放行醫執照的機構。它主要考慮各地區醫生的分布是否均衡,並杜絕有不良行為紀錄的醫生繼續行醫。
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到醫院工作,被稱作住院醫師(interne),職位相當於醫學院的助教,工作性質屬於培訓。工作兩年後,再寫一篇論文並獲得通過,才能由住院醫師升任主治醫師(chef de clinique),相當於講師。住院醫師的階段最長為4年,而且服務的部門和跟隨的教授每半年要換一次,避免了學術圈內「近親繁殖」。
從醫生的角度來說,在私立醫院(Clinique)或診所行醫的純收入高,但有客源、房租、器材投入等方面的壓力。因此,許多醫生選擇掛靠在公立醫院,每周有幾天在醫院上班,其餘時間在自己的診所或私立醫院工作。甚至有的一周只需來公立醫院上一次班,或只來參加每周的會議。好處是可以將需要長期治療的重症病人由自己的診所轉到公立醫院來,以減少成本壓力。另外,由於成立自己的診所或加入私立醫院的投入很高,所以剛入行的專科醫生一般選擇先做頂替醫生,以建立起較固定的病人網,即客源。而私立醫院也分封閉和開放式兩種,封閉式醫院的醫生數量是固定的,沒有空位不會招新人。想進入的醫生可以花錢購買醫生空位,但好的醫院非常昂貴,一個位置可達一兩百萬歐元。開放式的醫院則體現在醫生可帶自己的病人加入,然後向醫院交付一定費用。
醫科學生畢業後要留在醫學院工作,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後能成為醫學院教授的人少之又少,是真正的權威。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一般去世後才會重選。與之對應的是他們優厚的報酬,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份來自醫學院,一份來自醫院。
法國醫院里還有許多外聘的專家、學者和外國醫生等,他們被稱作pratician attaché,即「客座醫生」,一般都專長突出,醫術過硬。佟效貢醫生就被巴黎七大的Bichat醫院和Bizet私立醫院聘為了消化外科客座醫生。他對世界先進的肝膽碎石和腹腔鏡手術尤為擅長。他認為,法國醫學界對優秀外國醫生的才華有非常客觀的評價和高度的尊重。
醫生這一職業是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並更新知識的。法國的通科醫生每年有定期的醫學院培訓,以掌握最新醫療技術和葯物。而專科醫生還要定期參加同行會診,如果有三次在會議上不發言,即會被認為專業落後,職位難保。
如何挑選醫生和醫院
在法國看病,挑選醫院固然重要,而挑選醫院里的醫生才是關鍵。尤其是新的醫療改革規定,今年7月1日起看病必須先經過自己的社區醫生(Médecin traitant,也叫家庭醫生或經手醫生),再由他推薦其它專科醫生,否則診療費無法按社會保險的最高額度報銷(精神病等專科除外)。
當然人人都希望找到語言溝通順利、藝術高明的醫生。所以一般都會選擇親友推薦的華人。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建議您同時考慮以下方面:
1,診所離您的住址較近。因為生病的人畢竟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和體力去坐車看病,由於嫌醫生診所遠而懶得診治有時會延誤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如果沒有語言問題,您也可以藉助電話黃頁(Pages jaunes)或上網查詢住處附近的醫生。
2,醫生擁有充足的自由問診(consultation sans rendez-vous)時間。有的醫生很有名,正是因為這樣,找他看一次病甚至要提前一、兩個月預約,這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是很不方便的。其實每個社區都有一些醫生每周有固定時段(比如周二和周五下午)接待沒有提前預約的病人,隨到隨看,就方便多了。
3,最好找熟悉你的病史的醫生。比如有的患者對某種葯物過敏,或服用某些葯品時會產生較大副作用而必須同時配合以別種治療。熟悉你的病史和體質的醫生會找到最好的方案,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突然受傷或急症發作,則必須送去醫院看急診。巴黎大區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有一百多家。Assistance publique為最大的醫療救助機構,或可稱為巴黎的「衛生局」(網址為www.aphp.fr,可在線查詢各醫院詳細信息),董事長即法國總統希拉克。該機構囊括多家公立醫院,在巴黎市就擁有幾萬張床位。
法國注重醫學經濟學,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醫院的急診室白天幾乎全部開放,而且科類較全。但晚上的專科急診只有部分醫院才有。比如據佟醫生介紹,巴黎市居民夜間看眼科急診最好去巴黎聖母院旁邊的HOTEL DIEU醫院(1, place Parvis Notre-Dame,75004 PARIS),它還是專門的警察醫院和刑事案件傷情鑒定醫院;耳鼻喉科和頜面創傷去歐洲最大的PITIE-SALPETRIERE醫院(47-83, boulevard de l'Hopital,75013),或者北方火車站附近的LARIBOISIERE醫院(2, rue Ambroise-Paré,75010 PARIS),此外PITIE醫院還擁有血管外科、牙科、心臟外科的夜間急診。巴黎市郊的BEAUJON醫院(100, boulevard Général Leclerc 92110 CLICHY)擁有血管外科、手外科創傷、消化外科中的肝、膽、胰臟夜間急診;靠近巴黎西部布洛涅森林的AMBROISE-PARE醫院(92100 BOULOGNE-BILLANCOURT)也有血管外科夜間急診;燒傷可去COCHIN醫院(27, rue Faubourg Saint-Jacques 75014 PARIS);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尤其是傳染科,都可以去附屬於巴黎第七大學的BICHAT醫院(46, rue Henri-Huchard,75018 PARIS)。HOPITAL EUROPEEN GEORGES POMPIDOU(20-40, rue Leblanc 75015 Paris)也擁有手外科創傷、心臟外科急診。如果需要看兒科急診,尤其是腎病,則最好去NECKER兒科醫院(149, rue de Sèvres,75015 PARIS);看血液病和皮膚科急診去SAINT-LOUIS醫院(1, avenue Claude-Vellefaux,75010 Paris);腫瘤病和肝臟移植去巴黎南郊的PAUL-BROUSSE醫院(12, avenue Paul-Vaillant-Couturier,94804 VILLEJUIF),消化外科中的腸道病去SAINT-ANTOINE醫院(184, rue Faubourg Saint-Antoine,75012 PARIS);等等。如果不了解應去的醫院,可直接撥打急救電話15或112。
以上介紹的都是大型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的情況在此不便詳細介紹,其特點主要有:80%的私立醫院都是外科醫院,但只有大型私立醫院才有重症監護(service reanimation)。私立醫院只有主治醫師,可保證較高的治療水平,並可以直接指定名醫做手術等等。
華人在法就醫誤區及建議
除此之外,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可能還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華人在法國就醫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誤區有:
1.語言不通。對此,我們建議法語不夠流利的朋友最好找語言表達較好的親友陪同去看病。再不然,可在家中准備一份法語的書面說明,將症狀詳細地描述一下,包括症狀表現、發作的時間、頻率、服用過的葯品、吃過的可能對病情有影響的食品等等。家中也要常備一本比較輕便的漢法詞典,如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袖珍型《外研社·漢法分類詞彙手冊》,描述病症的一般日常用語都囊括在內。
2. 不熟悉法國就醫習慣。在中國看病直接去醫院,而在法國看病一般是到社區醫生的診所,而且非急診均需要和醫生電話預約,去找一般醫院里的醫生看病也是如此,除非是在醫生的自由問診時段內。
3. 就醫心理與法國人不同。華人一般希望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法,而法國患者則習慣於完全聽醫生安排。佟醫生就舉了個例子,說有個法國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問他過去得過什麼病,他答不上來,讓醫生去查病歷或問他過去的醫生。醫生又征詢他的意見要不要動手術,他只有一句話:「應該您來決定,因為您是醫生。」這在法國是很常見的,而在中國卻較難想像。手術前的簽字也是如此,在法國,成年人手術前只要自己簽字同意就可以了,兒童需要其監護人簽字。但在中國則還需要病人家屬甚至單位領導簽字。在2002年的Kouchner法生效之前,法國的醫生甚至有權利不向病人解釋治療方法和所用的葯物。但現在,法國的所有患者均有權利查詢自己的病歷和所有有關治療的信息。
4. 希望直接找專科醫生治療。其實,患者常常只是憑猜測認為自己應當去看哪一科的醫生,但可能判斷並不準確,因而導致誤診或拖延治療。另外,法國有一些專科醫生(如神經、內分泌、心臟科等)都要求病人先去找通科醫生完成前期檢查,才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所以,看病的第一站務必是找自己的社區醫生,咨詢各種醫療信息和轉院也都少不了通過他們。另外,所有有關醫療制度方面的信息可向自己的社區醫生或社會保險管理部門咨詢。比如在法國,有社會保險者均可享受每5年一次的全面體檢(包括造相、心電圖、驗血等),50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享受一次免費乳腺造影,具體體檢地點可詢問保險部門。
I. 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法國對黑人和穆斯林移民那麼寬容
因為法國人對法國人的定義很有意思,法國官方一直對外宣布:凡是接受法國文化的人是法國人。也就是說法國官方並非以人種劃分而是以文化劃分
J. 為什麼「french leave」翻譯成「不辭而別」
其實不是一種法國的風俗習慣,但是在18世紀,法國人性格隨便,性情浪漫,在參加宴會等一切社交聚會時,養成了不向主人告別就擅自離去的習慣。而守規矩的英國人看不慣法國人這種行為,把法國人發明的不打招呼就擅自離開的行為叫做「法國式離開」(French leave),泛指「悄然而去、溜之大吉」,是貶義詞。當然我們都知道法國人是以禮貌和教養著稱,以前英文還稱其為French fare。因此法國人一聽到這種沒有禮貌的行徑竟是掛他們的名字,自然感到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他們也不甘示弱在法文中搞出一個同義詞叫filer(s'en aller) a l'anglasie" (亦即是 take English leave)。我有一個法國女朋友,她告訴我,她們講女人的每月的事來了都叫做「英國人來了」。這自然也不是英國的風俗習慣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