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和法國的議會是如何產生的
英國議會由上下兩院組成。下院由各選區選舉產生。首相可提請國王解散議會下院,提前舉行下院選舉。(正常情況下三年選一次)
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國民議會組成。總統可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選舉。
㈡ 法國三級會議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5
㈢ 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 Paris Peace Conference(簡稱PPC)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共27國參加,蘇俄未被邀請。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會議的籌備
為確立美國在戰後世界的霸權,早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組成專門機構研究戰後和會問題。英國外交部也組織一批專家探討一旦大戰結束英國對和會的對策。1918年1月,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後,豪斯到達巴黎,與法、英、意等國政府首腦就召開戰後和會問題進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國舉行巴黎和會准備會議,背著多數國家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規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國為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可參加和會的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的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玻利維亞等與德國斷交的國家,只在五大國認為有必要時,才得以用口頭或書面陳述意見。議事規則還限定各國出席會議的全權代表的名額,五大國各5名,比利時、 塞爾維亞、巴西各3名,中國、波蘭等國各2名,共計70名。
會議的機構
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
①大國會議,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五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里孟梭和畢盛、義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日本西園寺公望和牧野伸顯組成。「十人會議」為五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會議」縮減為「四人會議」,即英、法、美、意四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4月23日意首相奧蘭多一時離會,由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預備會議,即27國全體會議,和會期間僅開過6次,止於形式。
③和平正式會議,協約國代表與各前敵國代表分別相會,一次是遞交和約最後草案,一次為簽署和約。
④委員會,和會附設有國際聯盟、賠償、領土問題、條約起草、戰爭責任、國際河港鐵道等專門委員會52個。
會議的經過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內法國外交部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1月25日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籌組國際聯盟的決議。4月24日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國際聯盟盟約》。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對德和約問題進行討論,大國間勾心鬥角,爭論激烈。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 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佔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曖昧態度,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美國轉向支持日本。在五四運動浪潮沖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劃。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七條:
1.廢除勢力范圍
2.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3.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4.撤消領事蠶裁判權
5.歸還租借地
6.歸還租界
7.關稅自由權
http://..com/q?kw=&sc=&cl=&tn=ikaslist&ct=17&pn=0&rn=10&lm=&ie=&rs2=&myselectvalue=&f=&pv=&z=&from=&word=%B0%CD%C0%E8%BA%CD%BB%E1
㈣ 凡爾賽會議
巴黎和會(凡爾賽會議),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會議。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19年1月,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開巴黎和會。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
分別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
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蘇維埃俄國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一個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范。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條約,對日後的國際關系有著深遠影響。
(4)法國會議組成有哪些擴展閱讀:
會議結果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後,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法國只許佔有薩爾15年,之後歸還德國)。
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大家都有好處分享。
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范。
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一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
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佔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
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警惕態度,並表示支持中國主張。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迫使美國最後放棄了對中國的支持。在五四運動浪潮沖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計劃。
㈤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議會誕生原因,區別,各自影響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會議的比較
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英國在十三世紀末形成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議會,法國於十四世紀初產生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三級會議,兩國的政治制度由此而過渡到了等級君主制階段。但在此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議會和三級會議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最後的命運也大相徑庭。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英國的議會是在反對王權的斗爭中由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的。御前會議是英國封建社會初期由國王召集全國最大的封建主組成的會議,主要是為國王提供咨詢、商討國事、決議重大決策等。御前會議又分兩種:御前大會議和御前小會議。御前小會議一般由少數大教士、大貴族和王室成員參加,經常召開;御前大會議除了小會議的成員外,還有直接接受國王封地的中小貴族參加,每年召開三次。
御前會議的存在,使英國王權受到一定製約十三世紀,封建主以御前大會議為陣地,聯合新興市民,反對國王濫用權力,先後簽署了《自由大憲章》和《牛津條例》限制王權。孟福爾又把市民代表正式納入議會,議會的成員和職能逐漸定位。1295年「模範國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議會正式形成。此後,它不僅定期召開,而且職能不斷增多,至十六世紀已獲得了立法權、決定賦稅權、對政府的監督權及參與重大決策權等,成為英國上層建築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實體。對此,都鐸晚期著名的政論家胡克作了這樣的描述:「英國議會是本國所有政治權力賴以存在的基礎。」
中世紀末期,隨著王權的增長、專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過操縱議員選舉、控制議長人選、蒞臨議會訓話等方式來影響議會,議會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議會的組織形式及功能卻仍然存在著,所有重大立法都只能藉助議會才能完成,國王只能利用、引導而不能繞開議會,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著重大作用。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無視這一事實,鼓吹君權神授,不容許議會對王權的限制,最終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中,專制王權被推翻,議會一時成為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經過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反復後,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議會由封建的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變為近代的國家權力機關。隨著內閣制的形成和三次議會改革的完成,議會最終成為英國近現代的民主權力機關和政治制度的核心。法國的三級會議淵源於王室大會議,即國王與其直屬附庸之間以權利和義務關系組成的政治組織。
十一世紀之前,由於法國王權衰微、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主藐視國王作為其領主的權利,拒絕出席王室大會議,使王室大會議形同虛設。十一世紀後,藉助新興市民的支持,王權逐漸強大,封建主才逐漸回到王室大會議。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產生與發展,許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成為直接聽命於國王的附庸,其代表也開始參加王室大會議,但他們的地位並沒有固定。直到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激烈斗爭中,為了取得國內各階層特別是新興市民對自己的支持及徵收新稅,邀請教士、貴族、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開會,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批准國王的賦稅,法國的三級會議正式形成。
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獲得的只是賦稅的討論權,召開的目的是讓代表們履行作為封臣的納稅義務。十四世紀初,在對付教皇的斗爭中,法王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三級會議全力支持國王,王權得以壯大。英法百年戰爭前期,法國被打敗、國王被俘,國王的權威下降,王太子被迫於1357年頒布「三月敕令」——三級會議定期召開,有批准賦稅權監督政府權等,三級會議的權力由此發展到了最高峰。遺憾的是這在法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緊接著百年戰爭後期,面臨亡國危險的法國,國王成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力支持。
1439年,三級會議決定,國王可以不經三級會議的批准而徵收新稅,把自己的基本權力拱手讓給了國王。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提高了法國王權的威望,國王趁勢進一步加強王權,以國王為中心的專制機構逐漸擴大,三級會議在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縮小,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召開一次,到1614年後便停止了召開,國王控制了國家全部權力。1789年,在法國專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國王路易十六又揀起已經廢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力圖通過它克服危機、挽救法國。但三級會議無法起到協調矛盾、克服危機、促進改革的作用,資產階級為首的第三等級也無法利用它來反對王權。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等級拋開三級會議單獨開會,宣稱自己是代表全體國民的國民議會,要制訂憲法,限制王權。至此,法國的三級會議被徹底畫上了句號。
黑格爾曾指出:國家制度是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一種權力機關,在不同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演繹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中世紀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的不同命運同樣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導致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形成背景的差異。英國中世紀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質,大貴族組成的賢人會議享有較多的權力。「諾曼征服」後,英國形成了比較強大的王權,御前會議代替了賢人會議,大貴族的傳統權力受到了抑制,但貴族們並不甘心,一旦王權衰弱或出現危機,他們就伺機反抗,聯合起來爭取自己固有的權利。英國議會正是形成於這樣一個王權出現危機的歷史轉折時期:十三世紀,英國國王不僅在與法王爭奪領土的斗爭中接連敗北,在與教皇的較量中也伏首稱臣,國王的權威大大下降,貴族們趁機爭取自己的權利。封建主、教士聯合對國王不滿的市民、騎士結成聯盟對抗國王、限制王權,這種斗爭促使了議會逐漸形成。而法國早期歷史上諸侯林立、王權弱小。城市興起後,市民為發展經濟,支持與他們同樣反對封建割據的王權。在封建割據阻礙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加強王權成為歷史的進步趨勢;在反對教皇、維護法國民族利益的斗爭中國王又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王為了取得和利用社會有產階層的財政支持,主動召集了三級會議。一言概之,英國議會形成於王權強大而又遭到削弱的歷史轉折關頭,限制王權是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呼聲,議會是社會各階層自下而上限制王權的結果;而法國的三級會議出現於王權弱小卻又需要加強、加強王權成為歷史進步趨勢的時代背景下,由國王自上而下組織召開的。這使議會與三級會議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即限制王權與加強王權。
第二,兩者本身的差異。法國的三級會議是王權加強過程中的一個事件,是國王主動召開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它沒有規定何時召開,多長時間召開一次,召開與否由國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徵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會議的內容也由國王決定,會議完全操縱在國王手中。而在英國,議會是從傳統的權力機構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在反對國王、限制王權的斗爭中,議會的權力及功能逐漸明晰,《牛津條例》還明文規定了議會必須一年召開三次及召開的時間。英國的議會一開始就是代表混合開會,雖然十四世紀後形成了兩院,但總的說來,議會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家政事的,國王與議會處於平行而又相互制約的地位,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議會通過自己的斗爭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就是三個等級分別開會,只有在向國王作出答復時才聚集在一起,從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三個等級各有一票表決權,各等級之間界限分明、矛盾與分歧明顯,國王高居三級會議之上,往往利用三個等級之間的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級會議的主要職能是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就國王的新稅發表意見,但並不是國王徵收新稅必須得到三級會議的批准。事實上,三級會議從來沒有取得表決稅案的大權,只是在討論稅收的同時,可以向國王提出一些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作為補償。參加三級會議的代表,可以說並不是在行使權力,而是遵照國王的命令,以盡「金錢援助」的封建性義務。而在英國,御前會議的權力是議會權力的淵源,《牛津條例》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對議會的權力范圍作出了規定,包括立法、賦稅及對國家各方面事務的決策權力。議會代表通過不斷斗爭,使議會成為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賦稅的唯一權力機關、對政府有力的監督機關。
第三,兩國政治傳統的不同。英法早期的歷史發展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傳統。英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主要表現為氏族會議基礎上演變成的賢人會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王的一切重大決策必須由賢人會議通過,院的多數席位,控制了議會下院,使議會下院的力量和影響日益擴大。新興政治力量的興起,使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強,為反對國王的專製做了充分的准備。
十五世紀,法國的經濟特別是工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法國資本主義向農業滲透的過程非常緩慢,農業中也沒有出現英國似的新貴族,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有同盟軍,勢單力薄,還不足以形成左右法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法國資產階級的成長是與王權的強大及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同步的:中世紀中期,市民在經濟上支持王權,王權從政治上為市民發展經濟服務,王權與市民互為聯盟;中世紀末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中,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在國內對工商業實行保護、支持政策,在國外積極尋求海外市場,這些內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使資產階級謀求政治獨立的願望微弱;十六世紀後,在價格革命和義大利戰爭的影響下,法國政府的開支不斷增加,為彌補財政虧空,大量增加國稅、發行公債,資產階級又紛紛充當國王的包稅人、債權人,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更加密切。為了尋求政治地位,發了財的資產階級往往通過買官鬻爵擠入統治階級行列,成為「穿袍貴族」,這在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參政心理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其實現政治獨立的激情,增強了對王權的依賴。這樣,法國資產階級既得到了國王的庇護與恩惠,也受到了王權的控制,他們與王權互為聯盟的最終結果是王權借資產階級的支持而強大,資產階級因王權的庇護而沒有成為堅挺的政治力量。對此,恩格斯曾指出:「王權和市民的聯盟發端於十一世紀,……直到這一聯盟幫助王權取得最後勝利,而王權則以奴役和掠奪報答了他的盟友為止。」
同樣是城市興起、新興政治力量的出現,在英法兩國卻出現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趨勢。「在英國,農村和城市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王權,而在法國,這種融合主要是通過王權促成的,因而造成了根本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結果」。
第五,重大歷史事件對兩國的影響不同。1337-1453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強化了法國的專制王權,削弱了英國大貴族的力量、強化了議會力量。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精神至上,王權成為民族統一的象徵。戰爭的最後勝利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國王的威望,國王趁機加強王權,不斷強化專制機器。與此同時,法國的舊貴族積極參與戰爭,在戰爭中立了一定的功勞,戰後他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成為王權的隱患,為對付他們,國王進一步發展專制機器,最終建立起了絕對專制的王權。
而在英國,為支持百年戰爭,討論賦稅成為議會的主要內容,議會通過控制稅收迫使國王讓步,不僅獲得了彈劾權、財政監督權,還獲得了參與重大決策的權力。不僅如此,1339-1340年英王愛德華在歐洲大陸作戰期間,議會還承擔起了後方供應和國內治安的責任,進一步提高了議會的地位。英國是百年戰爭的最後失敗者,戰爭結束後,英國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封建主因戰爭失敗而分裂,兩大貴族集團組成兩大陣營,為了爭奪國家政權互相斯殺。這場內戰使雙方兩敗俱傷,封建主勢力一蹶不振,國王轉而尋求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亨利八世時成立的國王的咨詢機關——樞密院的成員大多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地方官吏也多由他們擔任。這時的英國王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支持之上的,王權強大的基礎是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一旦這一聯盟破裂,王權就會大大削弱,已經發展起來的議會就有戰勝王權的可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正是以議會為陣地最終戰勝王權的。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也對英法兩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以議會的名義進行的,從十四世紀中葉起,英國議會連續頒布「有祿聖職銓敘法」和「蔑視王權警告法」等法律,限制教皇在英國的權力,1534年,議會又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實現了民族化的同時,也使英國議會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議會成為唯一擁有最高權威的全國性代表會議,議會法成為真正的最高法律。
國王雖然是國家和教會的最高首腦,但正是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案才使國王的權威有了實際的保證,國王也極力維護議會的權力和地位。宗教改革後國王被明確宣布為議會的成員,成為議會的組成部分。1585年財政大臣威廉·塞西爾說:「上院貴族是議會的成員之一,代表全國平民的下議員也是議會的成員,女王陛下亦然。」可見宗教改革後,議會變成國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體的機構,議會在一定程度上已居王權之上。
法國的宗教改革是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的: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頒布國務詔書,規定法國宗教會議的權力高於教皇;1516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簽定「波倫亞協定」,規定法國的高級教職由國王任命、教皇批准,教職人員對國王忠貞不二。通過這些,國王控制了法國的教會,實現了教會民族化的同時,教會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並成為專制王權的工具。
由上述可見,作為封建等級代表權力機關的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既與兩者本身的不同有關,更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政治、經濟及歷史發展的結果。通過對兩者歷史命運的關注,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世紀中後期兩國的歷史及政治變遷,同時也加深我們對古今各國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認識。
㈥ 法國三級會議是什麼
三級會議是法國中世紀的等級代表會議。
參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故名三級會議。
三個等級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決權。通常是國家遇到困難時,國王為尋求援助而召集會議,因此會議是不定期的。
它的主要職能之一是批准國王徵收新稅。百年戰爭時期,為了抵抗外敵,三級會議有權監督政府。
(6)法國會議組成有哪些擴展閱讀:
三級會議意義:
它起初主要是為君權服務的。它按國王的命令召集,一般在國王感到缺錢准備徵收新稅時,或者需對舊稅加以追認時才召開。
參加會議是執行國王的命令,去接受國王以「金錢的援助」這種封建義務的名義向臣民要錢的要求,而不是行使一項權利。 所以它的存在實際上並沒妨礙反倒加強了君主的權力。
另一方面,三級會議也形成了對君權的制約。它不是以習慣為基礎,而是作為王權體制中的一個合法機構發生作用的。 在比較馴服地接受國王征稅要求時,它往往以行政和司法方面的改革要求作為交換條件。
16世紀以後,君權達到頂峰,三級會議已經形同虛設,幾乎被人遺忘。然而,三級會議所代表的原則後來證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紀短暫斷續的存在,為近代議會民主埋下了伏筆。
當18世紀末路易十六因陷入重重危機而重新召開三級會議的時候,三級會議的代表,尤其是第三等級的代表開始向國王發難,三級會議逐漸演變成國民會議和制憲會議,變成了推翻君主專制的大本營和國家民主的關鍵組成部分。
三級會議是近代歐洲民主議會制度的起源之一。
㈦ 簡述巴黎和會
1946年巴黎和會,1943年9月3日義大利戰敗,簽署了由英、美起草的具有純軍事性質的停戰協定。1944年秋至翌年初,羅、芬、保、匈等希特勒附庸國崩潰,相繼簽署由蘇聯起草的停戰協定,其中除軍事條款外,尚有政治、經濟、邊界和賠款條款。
㈧ 中世紀法國議會君主政體的形成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
㈨ 法國有多少黨派
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為法國第十六部憲法,1958年由戴高樂負責起草,同年9月28日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後經5次修改 。憲法規定 ,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7年 ,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超越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暫代行總統職權。法國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訂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 ,通過普選直接選舉產生 。1993年選出的國民議會 , 議長為P.塞甘。參議院共有321席 ;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 , 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2年9月選出的參議院 ,議長R.莫諾里。
法國總統
France,President of
法國國家元首。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 7 年,可連選連任。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總統的職權主要有:任免總理、政府成員和其他重要官員;主持內閣會議,簽署會議的決定和法令;簽署和頒布法律;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並主持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決定動用法國的戰略核力量;擔任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決定外交政策;委派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批准國際條約 ;行使赦免權;在同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有權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根據政府或議會兩院的建議,將某些重要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形勢需要時,與總理、兩院議長和憲法委員會磋商後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總統出缺時 ,由參議院議長代理。新總統的選舉應在50天內舉行。
法國議會
France,Parliament of
法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國民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 5 年;參議院議員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議會兩院擁有立法、監督政府、審批國家預算等項權力,但其權力受到總統和政府的制約。兩院以公開投票方式並由議會組成人員的絕對多數作出相同表決時,可以對總統的叛國罪提出控告。國民議會的權力大於參議院。財政法案只能由國民議會提出。在兩院對法案的審議發生意見分歧時,國民議會有權最後裁決 。國民議會還擁有對政府的彈劾權。但彈劾案至少須有 1/1的議員署名,提出48小時後方能表決,並且必須得到國民議會的絕對多數才能通過。
法國政府
France,Government of
法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由總理、國務部長、部長、國務秘書等成員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免,政府其他成員由總統根據總理建議任免。政府成員不得兼任議會議員。政府對議會負責,除擁有決定和指導國家政策、掌管行政機構和武裝力量、推行內外政策等權力外,還擁有警察權和行政處置權條例制定權和命令發布權。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的活動,負責國防,以政府的名義宣布戒嚴令,行使制定條例權,任命文武官員,並代表政府享有立法創議權和修改憲法的建議權。總統在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或決定行使非常權力前,必須與總理磋商。當國民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或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綱領或總政策說明時,必須由總理向總統提出政府辭職。由於總理由總統任免,所以事實上總理的職責名不副實,須聽命於總統,只能起輔佐總統的作用。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 Francais
法國政黨。又稱戴高樂黨。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解散,其成員分為 3 個組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這三派於10月合並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74年和1976年先後失去總統和總理職位 。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幾經改易 ,1976 年 12 月起稱現名 。1981年6月立法選舉後成為在野黨 。1986 年3月 ,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6 月。1995 年5月 ,希拉克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五任總統,該黨代理主席阿蘭 ?朱佩出任總理。以保衛共和聯盟為首的右翼政黨在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中占絕大多數。該黨奉行戴高樂主義,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的制度 ,捍衛法國的民族獨立 。80 年 代後努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1988 年有黨員約35萬人 。1976 年起希拉克任主席。1995年10月朱佩當選主席。
法國工人黨
法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人有J.蓋德、P.拉法格、G.德維爾等,又稱蓋德派。1879年 10月成立 ,1880 年蓋德、拉法格共同制訂並在勒阿弗爾黨代表大會上通過黨的綱領,綱領的理論部分由K.馬克思口授。1882年 9 月,以蓋德為首的蓋德派與以P.布魯斯為首的可能派公開分裂,可能派改名為法國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蓋德派保留工人黨的名稱。1901年,工人黨與布朗基派等組成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又與法國社會黨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法國共產黨
Parti Communiste Francais
法國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1935年 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 9月被宣布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斗爭。法共領導人進行英勇的抵抗運動,組織二三十萬人的游擊隊在敵占區開展地下斗爭,有 7.5 萬黨員在斗爭中犧牲。1944年 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 5月被排除出政府。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 國色 彩的 社會主義的 思想,屬 歐洲共 產主義 范疇 。1981 ~ 1984 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4 年7月退出政府 。1985年二十五大贊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沒有模式 、中心和向導黨 。1987 年黨員約33萬人,工人居多 。1972年起 G.馬歇任總書記 。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高 ,1990 年 12 月召開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認為資本主義正在東歐復辟,強調法共不會變成社會民主黨,堅持共產黨名稱和社會主義目標不變。批評歐洲防務建設會使法國失去進行防禦的手段。
法國人民陣線
Front Populaire,France
1935~1938年法國左翼各黨派和群眾團體為反擊法西斯勢力 、實行社會經濟改革而組成的統 一 戰線 。20 世紀30年代上半期 ,法國內受經濟危機困擾 ,外 受法西 斯 戰 爭威脅,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向兩極分化。1934年 2 月,法蘭西行動黨、火十字團等法西斯組織挑起反政府暴動,企圖奪取政權。左翼黨派和團體聯合起來反擊右派勢力的進攻,逐步增強團結。1935年 7 月14日,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和各大工會組織全國規模的反法西斯示威,並決定起草統一左翼各黨派行動的共同綱領,人民陣線遂宣告誕生。
1936年 1 月,公布人民陣線綱領,主要內容為:取締法西斯組織,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將法蘭西銀行和軍事工業收歸國有,提高工人工資,設立國家失業基金,對富人增稅 ,
在國際上建立集體安全制度。5 月,人民陣線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社會黨人L.布魯姆組織首屆人民陣線政府,共產黨表示支持,但未入閣。1937年 2 月政府迫於大資產階級的抵制和反抗,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布魯姆於 6 月辭職,激進黨人C.肖當 、 達拉第先後組閣 。1938 年10 月慕尼黑協定簽訂後,人民陣線公開分裂,此後名存實亡。
法國社會黨
Parti Socialiste,France法國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1920 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 ,多數派另組法國共產黨。1936年社會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 一 度瓦解 。1943 年重建 ,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 6 月與F.M.M.密特朗參與創建的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 。70 年代後期 ,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 。1981年 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 6 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 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 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 。1993 年在議會大選中失去多數派地位 。1995年 5 月,法國保衛共和聯盟等右翼政黨推舉的候選人J.希拉克擊敗社會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該黨對內強調團結 ,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主張建設強大的歐洲,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在1991年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干涉他國內政的所謂「 人道主義干涉義務 」和以是否「民主化 」作為發展國際關系的主張 。1987 年有黨員約21萬 。歷任總書記為 P.莫魯瓦、L.法比尤斯。
參考資料:http://www.sinofrance.org/site/politique/
㈩ 法國議會的組成
法國的議會由____和____兩院組成。 ( )
A.上院、下院 B.眾議院、參議院 C.國民議會、參議院 D.下院聯、邦議院
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