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法國歷史上產生那麼多優秀的數學家
這和法院的巴黎學院有關,他們本著不計出身、只唯學術,這種不拘一格吸納人才的方法來吸引眾多學術家。當時幾乎名噪一時的大師均被網羅帳下。
網路全書派首腦達朗貝爾,只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由於在學界頗有小成,二十四歲即被提拔為數學部副院士,並逐漸在巴黎科學院取得一席之地。
1768年,達朗貝爾接待了同樣出身貧賤的拉普拉斯,這個年僅19歲的農家子弟在第一次見面中便表現出了不凡的數學天賦。他不僅直接指導拉普拉斯的數學研究,還試著幫愛徒安排工作,出任巴黎軍事學院數學教授。僅僅五年之後,拉普拉斯也同樣加入科學院,加入到一流數學家的行列中去。
腓特烈大帝去世後,巴黎科學院又從東面的競爭對手柏林科學院挖來年近半百的拉格朗日,在化學家、氧氣命名人拉瓦錫的寓所沙龍里,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均是座上嘉賓。
結了達朗貝爾、拉普拉斯、拉格朗日三大數學巨頭,進一步鞏固了巴黎科學院的學術地位。而後面兩位也為整個法國學界在大革命後依然留存了寶貴的火種。
直至1799年,拉普拉斯當年在陸軍學院的學生、軍事天才拿破崙終於羽翼豐滿,成為法蘭西的新主,法國的局勢終於得以平定。隨後科學院復建改組為法蘭西科學院,直至今日再沒斷絕。國科學院的重建重新聚攏起碩果僅存的人才,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本非貴族出身,在大革命期間賣力地幫助革命軍製造槍炮彈葯,得以平穩躲過斷頭的風險。一批聚集而來的名師,培養出了十九世紀上半葉照亮了法蘭西的群星:這批學子中走出了安培(Ampère),他的名字被用作計量電流的單位;有卡諾(Carnot),他日後成為了熱力學創始人之一;有菲涅耳(Fresnel),他在光學研究中帶領波動說重整旗鼓與牛頓粒子說展開對抗;還有泊松(Poisson),他在數學及物理領域都留下自己冠名的定理。
2. 很多有名的數學家都出自法國,為什麼法國出了這樣多的一流數學家
一·因為許多法學學者對這門學科的熱愛
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我們都在學習一門數學的學科。這讓我們知道了許許多多數學家,比如卡爾,費馬,帕斯卡,柯西,等等一些聞名的數學家。細數這些人竟然都出自同一個國家-法國。
另一位外籍科學家喬瓦尼·多美尼科·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傑出的天文學家,執掌博洛尼亞大學天文學系多年,以對木星和火星觀測聞名,如今成為巴黎天文台的執掌人。
三·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制度
1672年,巴黎科學院的執掌者惠更斯迎來了雄心勃勃的年輕政治家,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是德意志人,此次來巴黎,本是承擔外交任務,卻結識了惠更斯,走上科學坦途。
萊布尼茨開始在惠更斯的指導下,開始系統地學習數學,大師指導之下,數學功力更見提高。此後他遍訪名師,兩度訪問倫敦,與當時一流的科學家交流學習。
3. 世界10大數學家是那十個,各是哪國的。和是哪一位
世界十大數學家是:1.歐幾里得、2.劉微、3.秦九韶、4.笛卡爾、5.費馬、6.萊布尼茨、7.歐拉、8.拉格朗日、9.高斯、10.希爾伯特
1. 歐幾里德(Euclid of Alexandria),希臘數學家。約生於公元前330年,約歿於公元前260年。歐幾里德是古代希臘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是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的成員。歐幾里德寫過一本書,書名為《幾何原本》(Elements) 共有13卷。這一著作對於幾何學、數學和科學的未來發展,對於西方人的整個思維方法都有很大的影響。《幾何原本》的主要對象是幾何學,但它還處理了數論、無理數理論等其他課題。歐幾里德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公理(axioms)就是確定的、不需證明的基本命題,一切定理都由此演繹而出。在這種演繹推理中,每個證明必須以公理為前提,或者以被證明了的定理為前提。這一方法後來成了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典範,在差不多2000年間,被奉為必須遵守的嚴密思維的範例。《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發展的頂峰。歐幾里得 (活動於約前300-?)古希臘數學家。以其所著的《幾何原本》(簡稱《原本》)聞名於世。關於他的生平,現在知道的很少。早年大概就學於雅典,深知柏拉圖的學說。公元前300年左右,在托勒密王(公元前364~前283)的邀請下,來到亞歷山大,長期在那裡工作。他是一位溫良敦厚的教育家,對有志數學之士,總是循循善誘。但反對不肯刻苦鑽研、投機取巧的作風,也反對狹隘實用觀點。據普羅克洛斯(約410~485)記載,托勒密王曾經問歐幾里得,除了他的《幾何原本》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里得回答說: 「 在幾何里,沒有專為國王鋪設的大道。 」 這句話後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學習箴言。斯托貝烏斯(約 500)記述了另一則故事,說一個學生才開始學第一個命題,就問歐幾里得學了幾何學之後將得到些什麼。歐幾里得說:給他三個錢幣,因為他想在學習中獲取實利。歐幾里得將公元前 7世紀以來希臘幾何積累起來的豐富成果整理在嚴密的邏輯系統之中,使幾何學成為一門獨立的、演繹的科學。除了《幾何原本》之外,他還有不少著作,可惜大都失傳。《已知數》是除《原本》之外惟一保存下來的他的希臘文純粹幾何著作,體例和《原本》前6卷相近,包括94個命題,指出若圖形中某些元素已知,則另外一些元素也可以確定。《圖形的分割》現存拉丁文本與阿拉伯文本,論述用直線將已知圖形分為相等的部分或成比例的部分。《光學》是早期幾何光學著作之一,研究透視問題,敘述光的入射角等於反射角,認為視覺是眼睛發出光線到達物體的結果。還有一些著作未能確定是否屬於歐幾里得,而且已經散失。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中收錄了23個定義,5個公理,5個公設,並以此推導出48個命題(第一卷)。2.劉徽 生平(生於公元250年左右),三國後期魏國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也是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跡,史書上很少記載。據有限史料推測,他是魏晉時代山東臨淄或淄川一帶人。終生未做官。著作劉徽的數學著作留傳後世的很少,所留之作均為久經輾轉傳抄。他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術注》10卷;《重差》1卷,至唐代易名為《海島算經》;《九章重差圖》l卷,可惜後兩種都在宋代失傳。數學成就劉徽的數學成就大致為兩方面:一是清理中國古代數學體系並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這方面集中體現在《九章算術注》中。它實已形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①在數系理論方面用數的同類與異類闡述了通分、約分、四則運算,以及繁分數化簡等的運演算法則;在開方術的注釋中,他從開方不盡的意義出發,論述了無理方根的存在,並引進了新數,創造了用十進分數無限逼近無理根的方法。②在籌式演算理論方面先給率以比較明確的定義,又以遍乘、通約、齊同等三種基本運算為基礎,建立了數與式運算的統一的理論基礎,他還用「率」來定義中國古代數學中的「方程」,即現代數學中線性方程組的增廣矩陣。③在勾股理論方面逐一論證了有關勾股定理與解勾股形的計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論,發展了勾股測量術,通過對「勾中容橫」與「股中容直」之類的典型圖形的論析,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相似理論。④在面積與體積理論方面用出入相補、以盈補虛的原理及「割圓術」的極限方法提出了劉徽原理,並解決了多種幾何形、幾何體的面積、體積計算問題。這些方面的理論價值至今仍閃爍著余輝。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創見。這方面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項有代表性的創見:①割圓術與圓周率他在《九章算術?圓田術》注中,用割圓術證明了圓面積的精確公式,並給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他首先從圓內接六邊形開始割圓,每次邊數倍增,算到192邊形的面積,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π=3927/1250=3.1416,稱為「徽率」。②劉徽原理在《九章算術?陽馬術》注中,他在用無限分割的方法解決錐體體積時,提出了關於多面體體積計算的劉徽原理。③「牟合方蓋」說在《九章算術?開立圓術》注中,他指出了球體積公式V=9D3/16(D為球直徑)的不精確性,並引入了「牟合方蓋」這一著名的幾何模型。「牟合方蓋」是指正方體的兩個軸互相垂直的內切圓柱體的貫交部分。④方程新術在《九章算術?方程術》注中,他提出了解線性方程組的新方法,運用了比率演算法的思想。⑤重差術在白撰《海島算經》中,他提出了重差術,採用了重表、連索和累矩等測高測遠方法。他還運用「類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術由兩次測望,發展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紀,歐洲在15~16世紀才開始研究兩次測望的問題。貢獻和地位劉徽的工作,不僅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在世界數學吏上也確立了崇高的歷史地位。鑒於劉徽的巨大貢獻,所以不少書上把他稱作「中國數學史上的牛頓」。費馬費馬(1601~1665)Fermat,Pierre de費馬是法國數學家,1601年8月17日出生於法國南部圖盧茲附近的博蒙·德·洛馬涅。他的父親多米尼克·費馬在當地開了一家大皮革商店,擁有相當豐厚的產業,使得費馬從小生活在富裕舒適的環境中。費馬的父親由於富有和經營有道,頗受人們尊敬,並因此獲得了地方事務顧問的頭銜,但費馬小的時候並沒有因為家境的富裕而產生多少優越感。費馬的母親名叫克拉萊·德·羅格,出身穿袍貴族。多米尼克的大富與羅格的大貴族構築了費馬極富貴的身價。費馬小時候受教於他的叔叔皮埃爾,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培養了他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對他的性格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14歲時,費馬才進入博蒙·德·洛馬涅公學,畢業後先後在奧爾良大學和圖盧茲大學學習法律。17世紀的法國,男子最講究的職業是當律師,因此,男子學習法律成為時髦,也使人敬羨。有趣的是,法國為那些有產的而缺少資歷的「准律師」盡快成為律師創造了很好的條件。1523年,佛朗期瓦一世組織成立了一個專門鬻賣官爵的機關,公開出售官職。這種官職鬻賣的社會現象一經產生,便應時代的需要而一發不可收拾,且彌留今日。鬻賣官職,一方面迎合了那些富有者,使其獲得官位從而提高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政府的財政狀況得以好轉。因此到了17世紀,除宮廷官和軍官以外的任何官職都可以買賣了。直到今日,法院的書記官、公證人、傳達人等職務,仍沒有完全擺脫買賣性質。法國的買官特產,使許多中產階級從中受惠,費馬也不例外。費馬尚沒有大學畢業,便在博蒙·德·洛馬涅買好了「律師」和「參議員」的職位。等到費馬畢業返回家鄉以後,他便很容易地當上了圖盧茲議會的議員,時值 1631年。盡管費馬從步入社會直到去世都沒有失去官職,而且逐年得到提升,但是據記載,費馬並沒有什麼政績,應付官場的能力也極普通,更談不上什麼領導才能。不過,費馬並未因此而中斷升遷。在費馬任了七年地方議會議員之後,升任了調查參議員,這個官職有權對行政當局進行調查和提出質疑。1642年,有一位權威人士叫勃里斯亞斯,他是最高法院顧問。勃里斯亞斯推薦費馬進入了最高刑事法庭和法國大理院主要法庭,這使得費馬以後得到了更好的升遷機會。1646年,費馬升任議會首席發言人,以後還當過天主教聯盟的主席等職。費馬的官場生涯沒有什麼突出政績值得稱道,不過費馬從不利用職權向人們勒索、從不受賄、為人敦厚、公開廉明,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和稱贊。費馬的婚姻使費馬躋身於穿袍貴族的行列,費馬娶了他的舅表妹露伊絲·德·羅格。原本就為母親的貴族血統而感驕傲的費馬,如今乾脆在自己的姓名上加上了貴族姓氏的標志「de」。費馬生有三女二男,除了大女兒克拉萊出嫁之外,四個子女都使費馬感到體面。兩個女兒當上了牧師,次子當上了菲瑪雷斯的副主教。尤其是長子克萊曼特 ·薩摩爾,他不僅繼承了費馬的公職,在1665年當上了律師,而且還整理了費馬的數學論著。如果不是費馬長子積極出版費馬的數學論著,很難說費馬能對數學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因為大部分論文都是在費馬死後,由其長子負責發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薩摩爾也稱得上是費馬事業上的繼承人。對費馬來說,真正的事業是學術,尤其是數學。費馬通曉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而且還頗有研究。語言方面的博學給費馬的數學研究提供了語言工具和便利,使他有能力學習和了解阿拉伯和義大利的代數以及古希臘的數學。正是這些,可能為費馬在數學上的造詣莫定了良好基礎。在數學上,費馬不僅可以在數學王國里自由馳騁,而且還可以站在數學天地之外鳥瞰數學。這也不能絕對歸於他的數學天賦,與他的博學多才多少也是有關系的。費馬生性內向,謙抑好靜,不善推銷自己,不善展示自我。因此他生前極少發表自己的論著,連一部完整的著作也沒有出版。他發表的一些文章,也總是隱姓埋名。《數學論集》還是費馬去世後由其長子將其筆記、批註及書信整理成書而出版的。我們現在早就認識到時間性對於科學的重要,即使在l7世紀,這個問題也是突出的。費馬的數學研究成果不及時發表,得不到傳播和發展,並不完全是個人的名譽損失,而是影響了那個時代數學前進的步伐。費馬一生身體健康,只是在1652年的瘟疫中險些喪命。1665年元旦一過,費馬開始感到身體有變,因此於1月l0日停職。第三天,費馬去世。費馬被安葬在卡斯特雷斯公墓,後來改葬在圖盧茲的家族墓地中。費馬一生從未受過專門的數學教育,數學研究也不過是業余之愛好。然而,在17世紀的法國還找不到哪位數學家可以與之匹敵:他是解析幾何的發明者之一;對於微積分誕生的貢獻僅次於牛頓、萊布尼茨,概率論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獨承17世紀數論天地的人。此外,費馬對物理學也有重要貢獻。一代數學大才費馬堪稱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17世紀伊始,就預示了一個頗為壯觀的數學前景。而事實上,這個世紀也正是數學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幾何學首先成了這一時代最引入注目的引玉之明珠,由於幾何學的新方法—代數方法在幾何學上的應用,直接導致了解析幾何的誕生;射影幾何作為一種嶄新的方法開辟了新的領域;由古代的求積問題導致的極微分割方法引入幾何學,使幾何學產生了新的研究方向,並最終促進了微積分的發明。幾何學的重新崛起是與一代勤於思考、富於創造的數學家是分不開的,費馬就是其中的一位。對解析幾何的貢獻費馬獨立於笛卡兒發現了解析幾何的基本原理。1629年以前,費馬便著手重寫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羅尼奧斯失傳的《平面軌跡》一書。他用代數方法對阿波羅尼奧斯關於軌跡的一些失傳的證明作了補充,對古希臘幾何學,尤其是阿波羅尼奧斯圓錐曲線論進行了總結和整理,對曲線作了一般研究。並於1630年用拉丁文撰寫了僅有八頁的論文《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費馬於1636年與當時的大數學家梅森、羅貝瓦爾開始通信,對自己的數學工作略有言及。但是《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的出版是在費馬去世14年以後的事,因而1679年以前,很少有人了解到費馬的工作,而現在看來,費馬的工作卻是開創性的。《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中道出了費馬的發現。他指出:「兩個未知量決定的—個方程式,對應著一條軌跡,可以描繪出一條直線或曲線。」費馬的發現比笛卡爾發現解析幾何的基本原理還早七年。費馬在書中還對一般直線和圓的方程、以及關於雙曲線、橢圓、拋物線進行了討論。笛卡兒是從一個軌跡來尋找它的方程的,而費馬則是從方程出發來研究軌跡的,這正是解析幾何基本原則的兩個相反的方面。在1643年的一封信里,費馬也談到了他的解析幾何思想。他談到了柱面、橢圓拋物面、雙葉雙曲面和橢球面,指出:含有三個未知量的方程表示一個曲面,並對此做了進一步地研究。對微積分的貢獻16、17世紀,微積分是繼解析幾何之後的最璀璨的明珠。人所共知,牛頓和萊布尼茨是微積分的締造者,並且在其之前,至少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發明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但在諸多先驅者當中,費馬仍然值得一提,主要原因是他為微積分概念的引出提供了與現代形式最接近的啟示,以致於在微積分領域,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後再加上費馬作為創立者,也會得到數學界的認可。曲線的切線問題和函數的極大、極小值問題是微積分的起源之一。這項工作較為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阿基米德為求出一條曲線所包任意圖形的面積,曾藉助於窮竭法。由於窮竭法繁瑣笨拙,後來漸漸被人遺忘、直到16世紀才又被重視。由於開普勒在探索行星運動規律時,遇到了如何確定橢圓形面積和橢圓弧長的問題,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概念被引入並代替了繁瑣的窮竭法。盡管這種方法並不完善,但卻為自卡瓦列里到費馬以來的數學家開辟廠一個十分廣闊的思考空間。費馬建立了求切線、求極大值和極小值以及定積分方法,對微積分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概率論的貢獻早在古希臘時期,偶然性與必然性及其關系問題便引起了眾多哲學家的興趣與爭論,但是對其有數學的描述和處理卻是15世紀以後的事。l6世紀早期,義大利出現了卡爾達諾等數學家研究骰子中的博弈機會,在博弈的點中探求賭金的劃分問題。到了17世紀,法國的帕斯卡和費馬研究了義大利的帕喬里的著作《摘要》,建立了通信聯系,從而建立了概率學的基礎。費馬考慮到四次賭博可能的結局有2×2×2×2=16種,除了一種結局即四次賭博都讓對手贏以外,其餘情況都是第一個賭徒獲勝。費馬此時還沒有使用概率一詞,但他卻得出了使第一個賭徒贏得概率是15/16,即有利情形數與所有可能情形數的比。這個條件在組合問題中一般均能滿足,例如紙牌游戲,擲銀子和從罐子里模球。其實,這項研究為概率的數學模型一概率空間的抽象奠定了博弈基礎,盡管這種總結是到了1933年才由柯爾莫戈羅夫作出的。費馬和帕斯卡在相互通信以及著作中建立了概率論的基本原則——數學期望的概念。這是從點的數學問題開始的:在一個被假定有同等技巧的博弈者之間,在一個中斷的博弈中,如何確定賭金的劃分,已知兩個博弈者在中斷時的得分及在博弈中獲勝所需要的分數。費馬這樣做出了討論:一個博弈者A需要4分獲勝,博弈者B需要3分獲勝的情況,這是費馬對此種特殊情況的解。因為顯然最多四次就能決定勝負。一般概率空間的概念,是人們對於概念的直觀想法的徹底公理化。從純數學觀點看,有限概率空間似乎顯得平淡無奇。但一旦引入了隨機變數和數學期望時,它們就成為神奇的世界了。費馬的貢獻便在於此。對數論的貢獻17世紀初,歐洲流傳著公元三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所寫的《算術》一書。l621年費馬在巴黎買到此書,他利用業余時間對書中的不定方程進行了深入研究。費馬將不定方程的研究限制在整數范圍內,從而開始了數論這門數學分支。費馬在數論領域中的成果是巨大的,其中主要有:(1)全部素數可分為4n+1和4n+3兩種形式。(2)形如4n+1的素數能夠,而且只能夠以一種方式表為兩個平方數之和。(3)沒有一個形如4n+3的素數,能表示為兩個平方數之和。(4)形如4n+1的素數能夠且只能夠作為一個直角邊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4n+1的平方是且只能是兩個這種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類似地,4n+1的m次方是且只能是m個這種直角三角形的斜邊。(5)邊長為有理數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不可能是一個平方數。(6)4n+1形的素數與它的平方都只能以一種方式表達為兩個平方數之和;它的3次和4次方都只能以兩種表達為兩個平方數之和;5次和6次方都只能以3種方式表達為兩個平方數之和,以此類推,直至無窮。對光學的貢獻費馬在光學中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最小作用原理,也叫最短時間作用原理。這個原理的提出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期,歐幾里得就提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定律相反射定律。後由海倫揭示了這兩個定律的理論實質——光線取最短路徑。經過若干年後,這個定律逐漸被擴展成自然法則,並進而成為一種哲學觀念。—個更為一般的「大自然以最短捷的可能途徑行動」的結論最終得出來,並影響了費馬。費馬的高明之處則在於變這種的哲學的觀念為科學理論。費馬同時討論了光在逐點變化的介質中行徑時,其路徑取極小的曲線的情形。並用最小作用原理解釋了一些問題。這給許多數學家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歐拉,競用變分法技巧把這個原理用於求函數的極值。這直接導致了拉格朗日的成就,給出了最小作用原理的具體形式:對一個質點而言,其質量、速度和兩個固定點之間的距離的乘積之積分是一個極大值和極小值;即對該質點所取的實際路徑來說,必須是極大或極小。
4. 法國有些什麼著名的數學家
傅立葉(Fourier, Jean Baptiste Joseph, 1768-1830)
法國數學家及物理學家。
最早使用定積分符號,改進符號法則及根數判別方法。
傅立葉級數(三角級數)創始人。
韋達(1540-1603),法國數學家。年青時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從事政治活動,當過議會議員,在西班牙的戰爭中曾為政府破譯敵軍密碼。韋達還致力於數學研究,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 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帶來了代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步。韋達討論了方程根的多種有理變換,發現了方程根與分數的關系,韋達在歐洲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579年,韋達出版《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
蒂茨1930年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973年移居法國,1974年加入法國國籍。他是法國自然科學院院士,2000年從法蘭西學院教授的職位上退休。他也因在數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Wendelin Werner
1968年出生在德國,1977年獲得法國國籍。他曾經就讀與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93年在巴黎皮艾爾和瑪麗居里大學(巴黎六大)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他是巴黎奧塞大學(巴黎11大)的數學系的教授。至今,巴黎奧塞大學數學系已有三位菲爾茨獎獲得者:Jean-Christophe Yoccoz (1994), Laurent Lafforgue (2002) et Wendelin Werner (2006)。
5. 法國哪所大學產的數學家最多
沒必要多浪費一年,現在走就可以學校的問題,法國87所公立大學有這個專業的很多,推薦你個論壇「戰斗在法國」去上面發帖咨詢前輩吧,都是一些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有可能他們還能幫你半DIY申請,希望能幫到你吧
6. 誰知道法國天才數學家伽羅瓦(E.Galois,1811—1832)的生平簡歷。
簡介
伽羅華(�0�7variste Galois,公元1811年~公元1832年)是法國對函數論、方程式論和數論作出重要貢獻的數學家,他的工作為群論(一個他引進的名詞)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進展都源自他尚在校就讀時欲證明五次多項式方程根數解(Solution by Radicals)的不可能性(其實當時已為阿貝爾(Abel)所證明,只不過伽羅華並不知道),和描述任意多項式方程可解性的一般條件的打算。雖然他已經發表了一些論文,但當他於1829年將論文送交法蘭西科學院時,第一次所交論文卻被柯西(Cauchy)遺失了,第二次則被傅立葉(Fourier)所遺失;他還與巴黎綜合理工大學(�0�7cole Polytechnique)的口試主考人發生頂撞而被拒絕給予一個職位。在父親自殺後,他放棄投身於數學生涯,注冊擔任輔導教師,結果因撰寫反君主制的文章而被開除,且因信仰共和體制而兩次下獄。他第三次送交科學院的論文均被泊松(Poisson)所拒絕。伽羅華死於一次決斗,可能是被保皇派或警探所激怒而致,時年21歲。他被公認為數學史上兩個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之一。
Galois小傳:
1832年5月30日清晨,在巴黎的葛拉塞爾湖附近躺著一個昏迷的年輕人,過路的農民從槍傷判斷他是決斗後受了重傷,就把這個不知名的青年抬到醫院。第二天早晨十點,這個可憐的年輕人離開了人世,數學史上最年輕、最富有創造性的頭腦停止了思考。後來的一些著名數學家們說,他的死使數學的發展被推遲了幾十年,他就是伽羅華。
天才的童年
1811年10月25日,伽羅華出生於法國巴黎郊區拉賴因堡伽羅華街的第54號房屋內。現在這所房屋的正面有一塊紀念牌,上面寫著:「法國著名數學家埃瓦里斯特�6�1伽羅華生於此,卒年20歲,1811~1832年」。紀念牌是小鎮的居民為了對全世界學者迄今公認的、曾有特殊功績的、卓越的數學家——伽羅華表示敬意,於1909年6月設置的。
伽羅華的雙親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父母的熏陶下,伽羅華童年時代就表現出有才能、認真、熱心等良好的品格。其父尼古拉�6�1加布里埃爾�6�1伽羅華參與政界活動屬自由黨人,是拿破崙的積極支持者。主持過供少年就學的學校,任該校校長。又擔任拉賴因堡15年常任市長,深受市民的擁戴。伽羅華曾向同監的難友勒斯拜——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化學家和醫生說過:「父親是他的一切」。可見父親的政治態度和當時法國的革命熱潮對伽羅華的成長和處事有較大的影響。
伽羅華的母親瑪利亞�6�1阿代累達�6�1伽羅華曾積極參與兒子的啟蒙教育。作為古代文化的熱烈愛好者,她把從拉丁和希臘文學中汲取來的英勇典範介紹給她兒子。1848年發表在《皮托雷斯克畫報》上有關伽羅華的傳記中,特別談到「伽羅華的第一位教師是他的母親,一個聰明兼有好教養的婦女,當他還在童稚時,她一直給他上課」。這就為伽羅華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和以後攀登數學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3年l0月伽羅華年滿12歲時,離開了雙親,考入有名的路易�6�1勒�6�1格蘭皇家中學。從他的老師們保存的有關他在中學生活的回憶錄和筆記中,記載著伽羅華是位具有「傑出的才幹」,「舉止不凡」,但又「為人乖僻、古怪、過分多嘴」性格的人。我們認為這種性格說明他有個性,而且早已顯露出強烈的求知慾的標志。
伽羅華在路易�6�1勒�6�1格蘭皇家中學領獎學金,完全靠公費生活。在第四、第三和第二年級時他都是優等生,在希臘語作文總比賽中也獲得好評,並且在1826年l0月轉到修辭班學習。
但是第二學季一開始(伽羅華這時剛滿15歲),由於教師們認為他的體格不夠強壯,校長認為他的判斷力還有待「成熟」,他不得不回到二年級。重修二年級,使伽羅華有機會毫無阻礙地被批准去上初級數學的補充課程。自此他把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用來研究、探討數學課本以外的高等數學。
伽羅華經常到圖書館閱讀數學專著,特別對一些數學大師,如勒讓德的《幾何原理》和拉格朗日的《代數方程的解法》、《解析函數論》、《微積分學教程》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但他並未失去對其他科目的興趣。
因此,當1827年伽羅華回到修辭班時,他的全面發展甚至比他的數學的天分在同學之中更加出人頭地了。但是他對其它科目的教科書的內容以及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法之潦草馬虎感到憤怒。所以有的教師認為他被數學的鬼魅迷住了心竅,有的教師用七個字「平靜會使他激怒」來形容他的行為。
這時伽羅華已經熟悉歐拉、高斯、雅可比的著作,這更提高了他的信心,他認為他能夠做到的,不會比這些大數學家們少。到了學年末,他不再去聽任何專業課了,而在獨立地准備參加取得升入綜合技術學校資格的競賽考試。結果盡管考試失敗,但1828年10月,他仍然從中學初級數學班跳到里夏爾的數學專業班。
路易�6�1勒�6�1格蘭中學的數學專業班教師里夏爾,在科學史上,他作為一個很有才華的教師使人追念。里夏爾不僅講課風格優雅,而且善於發掘天才。他遺留下的筆記中記載著:「伽羅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中工作」,「他大大地超過了全體同學」。
里夏爾幫助伽羅華於1828年在法國第一個專業數學雜志《純粹與應用數學年報》三月號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周期連分數一個定理的證明》,並說服伽羅華向科學院遞送備忘錄。1829年,伽羅華在他中學學年快要結束時,把他研究的初步結果的論文提交給法國科學院。
1829年,中學學年結束後,伽羅伽羅華瓦剛滿18歲,他在報考巴黎綜合技術學校時,由於在口試中主考的教授比內和勒費布雷�6�1德�6�1富爾西對伽羅華闡述的見解不理解,居然嘲笑他。伽羅華在提及這次考試時,曾寫道,他不得不聽「主考人的狂笑聲」。據說「由於被狂笑聲所激怒」,他把黑板擦布扔到主考人頭上,或是因為他拒絕回答有關關於對數這樣的過於簡單的問題,所以再次遭到落選,伽羅華仍然是一個非正式的預備生。
1829年7月2日,正當伽羅華准備入學考試時,他的父親由於受不了天主教牧師的攻擊、誹謗而自殺了。這給了伽羅華很大的觸動,他的思想開始傾向於共和主義。其後不久,伽羅華聽從里夏爾的勸告決定進師范大學,這使他有可能繼續深造,同時生活費用也有了著落。1829年10月25日伽羅華被作為預備生錄取入學。
進入師范大學後的一年對伽羅華來說是最順利的一年,1828年他的科學研究獲得了初步成果。伽羅華寫了幾篇大文章,並提出自己的全部著作來應征科學院的數學特獎。但在這里,他又一次遭到了新挫折:伽羅華的手稿原來交給科學院常任秘書傅立葉,傅立葉收到手稿後不久就去世了。因而文章也被遺失了。這些著作的某些抄本落到數學雜志《費律薩克男爵通報》的雜志社手裡,並在1830年的4月號和6月號上把它刊載了出來。
在師范大學學習的第一年,伽羅華結認了奧古斯特�6�1舍瓦利葉,舍瓦利葉直到伽羅華臨終前一直是他的唯一親近的朋友。1830年7月,伽羅華將滿19歲。他在師范大學的第一年功課行將結束。他這時寫成的數學著作,已經使人有可能對他思想的獨創性和敏銳性作出評價。
7. 誰是法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哲學家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出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拉海(現改名為笛卡爾以紀念),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與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一同開啟了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8. 被譽為歐洲最大的數學家的法國人是誰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力學家、天文學家,變分法的開拓者和分析力學的奠基人。他曾獲得過18世紀「歐洲最大之希望、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的贊譽。
拉格朗日出生在義大利的都靈。由於是長子,父親一心想讓他學習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對法律毫無興趣,偏偏喜愛上文學。
18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拉格朗日直到16歲時,拉格朗日仍十分偏愛文學,對數學尚未產生興趣。16歲那年,他偶然讀到一篇介紹牛頓微積分的文章《論分析方法的優點》,使他對牛頓產生了無限崇拜和敬仰之情,於是,他下決心要成為牛頓式的數學家。
在進入都靈皇家炮兵學院學習後,拉格朗日開始有計劃地自學數學。由於勤奮刻苦,他的進步很快,尚未畢業就擔任了該校的數學教學工作。20歲時就被正式聘任為該校的數學副教授。從這一年起,拉格朗日開始研究「極大和極小」的問題。他採用的是純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寫信告訴了歐拉,歐拉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從此,兩位大師開始頻繁通信,就在這一來一往中,誕生了數學的一個新的分支——變分法。
1759年,在歐拉的推薦下,拉格朗日被提名為柏林科學院的通訊院士。接著,他又當選為該院的外國院士。
1762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征解有關月球何以自轉,以及自轉時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的難題。拉格朗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並獲得了科學院的大獎。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傳遍了整個歐洲,引起世人的矚目。兩年之後,法國科學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個衛星和太陽之間的攝動問題的所謂「六體問題」。面對這一難題,拉格朗日毫不畏懼,經過數個不眠之夜,他終於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從而再度獲獎。這次獲獎,使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歐拉擔任柏林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在擔任所長的20年中,拉格朗日發表了許多論文,並多次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大獎:1722年,其論文《論三體問題》獲獎;1773年,其論文《論月球的長期方程》再次獲獎;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論文《由行星活動的試驗來研究彗星的攝動理論》而獲得雙倍獎金。
在柏林科學院工作期間,拉格朗日對代數、數論、微分方程、變分法和力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是在方程論方面。他的「用代數運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結論,可以說是伽羅華建立群論的基礎。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經典著作——《論不定分析》。此書是他歷經37個春秋用心血寫成的,出版時,他已50多歲。在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譜寫成由數字和方程組成的有節奏的旋律,把動力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並把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這兩個分支統一起來。他利用變分原理,建立起了優美而和諧的力學體系,可以說,這是整個現代力學的基礎。偉大的科學家哈密頓把這本巨著譽為「科學詩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科學旅程。他那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影響著每一位科學家。而他的學術成果也為高斯、阿貝爾等世界著名數學家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里,數學中的很多重大發現幾乎都與他的研究有關。
9. 法國數學天才帕斯卡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帕斯卡是個了不起的數學天才。帕斯卡是出生在位於法國中部的一個叫克拉蒙特的小小城鎮上。看到這里,帕斯卡哪國人也就不言而喻了。帕斯卡哪國人已經得到了解答,那就一起了解下天才是在怎樣的環境中誕生的吧。雖然著在帕斯卡出生成名前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鎮,但是帕斯卡的有些驚人發現,還真跟這個小城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個小城鎮的外面矗立著一座還沒來得及被取名字的小山包。在這個無名的蕭山上面是密密麻麻烏漆麻黑的古老岩石。雖然山不是很高,但是沿著山上的小路一直爬到山頂上面,就可以看得到脫雷登河——蜿蜒流長,清澈碧綠。在河流的兩畔,是延綿無邊的青青大平原「立馬京」。這里沒有壯麗的山河,一切的景象都是如此地溫柔宜人。
而在山頂望下的景象中,有一座不容忽視的教堂。這座安靜地駐扎在平原上的大教堂是在12世紀的時候修建的羅馬風格教堂。雖然外觀與普通羅馬風格教堂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帕斯卡驗證「用水銀柱上身高度證明氣壓存在」的這一設想成立是在這個教堂裡面。這個教堂見證了一個天才的誕生。而這一個偉大的發現,也讓後來的學生不遠萬里來拜訪這個曾經見證過奇跡的教堂。這些所有的舉動都是人們在對當時的天才帕斯卡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