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諾曼底」號遇難記》中那位偉大的船長叫什麼名字
[編輯本段]作者資料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編輯本段]原文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照例走著從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島這條航線。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彌漫。船長站在艦橋上,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的「諾曼底」號。乘客們都進入了夢鄉。
「諾曼底」號是一艘大輪船,在英倫海峽也許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郵船之一了。它裝貨容量六百噸,船體長二百二十尺,寬二十五尺。海員們都說它很「年輕」,因為它才七歲,是1863年造的。
霧越來越濃了,輪船駛出南安普敦河後,來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脈估計有十五海里。輪船緩緩行駛著。這時大約凌晨四點鍾。
周圍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強可辨。
像這類英國船,晚上出航是沒有什麼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霧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彷彿像一座山峰。只見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飛駛過來。那是「瑪麗」號,一艘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大輪船,它從敖德薩啟航,船上載著五百噸小麥,行駛速度非常快,負載又特別大。它筆直地朝著「諾曼底」號逼了過來。
眼看就要撞船,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避開它了。一瞬間,大霧中似乎聳起許許多多船隻的幻影,人們還沒來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臨頭,葬身魚腹了。
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向「諾曼底」號的側舷撞過去,在它的船身上剖開一個大窟窿。
由於這一猛撞,「瑪麗」號自己也受了傷,終於停了下來。「諾曼底」號上有二十八名船員,一名女服務員,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婦女。
震盪可怕極了。一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們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尖叫著,哭泣著,驚恐萬狀,一片混亂。海水嘩嘩往裡灌,洶涌湍急,勢不可當。輪機火爐被海浪嗆得嘶嘶地直喘粗氣。
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喝:「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
實際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
船員趕緊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這股你推我搡的勢頭險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奧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拚命想維持秩序,但整個人群因為猝然而至的變故簡直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幾秒鍾前大家還在酣睡,驀地,而且,立時立刻,就要喪命,這怎麼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編輯本段]「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編輯本段]「船長叫我嗎?」
[編輯本段]「爐子怎麼樣了?」
[編輯本段]「海水淹了。」
[編輯本段]「火呢?」
[編輯本段]「滅了。」
[編輯本段]「機器怎樣?」
[編輯本段]「停了。」 船長喊了一聲:
[編輯本段]「奧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編輯本段]「到!」
[編輯本段]船長問道:
[編輯本段]「我們還有多少分鍾?」
[編輯本段]「二十分鍾。」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編輯本段]「在,船長。」
「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大家立時不出聲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瑪麗」號也放下救生艇,趕來搭救由於它肇禍而遇難的人員。
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爭執或毆斗。事情總是這樣,哪裡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裡也會有悲壯的捨己救人。
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主宰著,領導著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面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鎮定自若,彷彿他不是給人而是在給災難下達命令,就連失事的船舶似乎也聽從他的調遣。
過了一會兒,他喊道:「把克萊芒救出去!」
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不過是個孩子。
輪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們盡力加快速度劃著小艇在「諾曼底」號和「瑪麗」號之間來回穿梭。「快乾!」船長又叫道。
二十分鍾到了,輪船沉沒了。
船頭先下去,須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沒了。
哈爾威船長,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
哈爾威船長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並論。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編輯本段]相關背景
諾曼底號郵船是劃時代的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巨型郵船,至今仍然給人一種懷疑其是否確實存在過的如同夢幻一般的感覺。噸位83423噸,流線型球鼻艏,電力推進,全船空調,從巴黎克里榮飯店聘請的頂級廚師,溫水循環的室內游泳館,現代化音響設備的歌劇院,大理石牆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藝術裝飾……被譽為「震驚世界的最豪華、最漂亮的郵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滅的名望」。
建造概況
20世紀30年代大西洋兩岸各國建造大型郵船的熱潮爆發之後,面對英國的不列顛女皇號、不列顛尼克號,德國的不萊梅號郵船和歐羅巴號郵船,尤其是面對義大利的驕傲——國王號郵船,法國人也未能免俗。猶如英、美、法、德、意等國在主力艦建造方面的軍備競賽一樣,在橫渡大西洋郵船建造上也在爭奪更大、更快、更豪華的頭銜。此時,大西洋上最大的郵船是56000噸級(英國的庄嚴號、伯倫加利亞號),法國人決定一勞永逸地結束噸位的競賽——建造一艘80000噸級的郵船。法國郵船界的首席設計師,曾經給沙皇海軍設計戰艦的俄國人弗拉基米爾•尤科維奇被邀請擔當此項設計任務。給尤科維奇的硬性指標有三條:噸位超過80000噸;長度超過1000英尺;航速超過30節。在考慮多種線形之後,決定採用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謂「clipper bow」,可以減少高速航行時的阻力。歐洲大輪船公司在造船業界都有自己的關系網,比如卡納德公司的輪船多由克萊德班克的約翰•布朗船廠建造,白星公司的輪船多由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建造,北德的輪船多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建造。諾曼底號由法國CGT公司的老搭檔——聖納澤爾的Penhoet船廠承擔的建造任務。
自從茅利塔尼亞和盧西塔尼亞號之後,大型郵船都用更經濟、馬力更大的蒸汽輪機作為動力。但是蒸汽輪機是單向轉動的,這些郵船為了倒車,還需要安裝一套小型的輔助動力。諾曼底號獨有創新,仍然採用大功率蒸汽輪機,但是不直接帶動螺旋槳,而是帶動一套發電機--電動機,然後由電動機來驅動80000噸的郵船。由於電動機可以反向運轉,困擾郵船設計師們20多年的一個難題解決了。
技術難題解決了,但是經濟難題又來了。1929年10月29日,大蕭條爆發了。此時正在建造或籌建中的長度超過1000英尺的郵船有三條。其中只有英國白星公司(白星輪船公司曾擁有奧林匹克號等著名郵船)的大洋號繼續硬著頭皮建造。這種愚蠢行為使白星公司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最終導致其被英國卡納德公司收購,大洋號最後也變成了廢船殼被出售。而卡納德公司正在建造的代號「534」的瑪麗王後號,則奉命擱置等待經濟狀況好轉。由於經濟結構與英國和美國不同,法國在大蕭條中比較幸運。但是幸運只是相對的,在全球經濟蕭條中法國不能置身事外。1931年1月,新船開工不久,CGT(跨大西洋海運公司)被迫向法國政府請求財政支持。以法國政府獲得對公司的執導權為代價,CGT得到了資助,代號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為諾曼底號(這個名字是從拿破崙、林德伯格、本傑明•富蘭克林、海王、美麗的法蘭西等眾多名字中挑選出來的)。
1932年10月29日,有20萬名觀眾到場觀看這艘法蘭西的超級巨輪下水,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蘭也出席了下水儀式。諾曼底號的船體沿著塗抹了43噸肥皂和2.5噸豬油的滑道緩緩地滑入盧瓦爾河。由於經濟狀況還沒有完全恢復,諾曼底號下水之後的舾裝工作比較緩慢。船內被裝上一塊塊的地毯、鑲板和藝術品。CGT召集了船舶裝飾設計大師——給法蘭西島號設計宏偉的三層門廳的荷蘭人范•德•鮑揚、設計大理石餐廳的法國人保羅•巴圖——都被再次邀請裝飾這艘海上宮殿。許多前所未有的豪華裝置都在諾曼底號上首次出現——第一和第二煙囪間的運動場和網球場;第一個大型室內游泳池;第一個郵船上的劇場可以演出電影和輕歌劇;第一個採用柔光照明和室內廣播系統;第一個在全體旅客艙室普及冷暖空調……不僅在當時,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諾曼底號也被國際客船界評價為歷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郵船(之所以這幺說,是因為當代的大型巡航遊船已經是游覽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很多細節上的裝飾裝潢比不上諾曼底號)。
服役經歷
1935年5月29日,5萬人在勒哈弗爾碼頭上,觀看諾曼底號首航紐約儀式。樂隊奏起了《馬賽曲》和《星條旗》。無數的飄帶和彩色紙屑漫天飛舞。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諾曼底號起航了。諾曼底號處女航當中,在第一天的平均航速達到29.76節。根據抵達紐約港後的統計,平均時速達到了29.98節。新的橫渡大西洋記錄誕生了。在緩緩駛進紐約西50街法國郵船碼頭的時候,升起了一條長30英尺的藍飄帶(一英尺代表一節的時速),宣布法國參與競爭藍飄帶獎時代地到來。西行6天之後,諾曼底號又以4天3小時28分鍾的記錄,抵達英國南安普敦港,以30.31節的航速打破了德國不萊梅號郵船於1929年創造的東行速度記錄。嶄新而豪華的諾曼底號很快就在郵船界贏得了好評。此時,卡納德公司的「534」號船殼正在加緊施工,於1935年9月下水,英國人驕傲地宣布,81000噸的瑪麗王後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郵船。法國人自然不甘心落後。CGT公司在同年將諾曼底號進行改造,噸位增加到了83423噸,超出瑪麗王後號差不多2000噸。卡納德公司決定在速度上為英國奪回藍飄帶,盡管瑪麗王後號的船頭不如諾曼底號漂亮。瑪麗王後號於8月以30.14節的記錄贏得了西行藍飄帶。之後,藍飄帶的爭奪戰就在這兩條豪華巨船中展開。西行速度被諾曼底號刷新到30.58節,東行速度被刷新到31.20節。但是這場和平競賽中,諾曼底號在經營上卻輸給了穩重的英國人。豪華而時髦的內部設施和裝潢,嚇走了許多保守的乘客。普通旅客也因為覺得那是一艘給明星和皇親國戚乘坐的船而自覺地遠離它。諾曼底號為名所累,載客量很少有超過60%的時候。瑪麗王後號不滿足於相對「大眾化」的角色,1938年又發起了新的沖刺,西行速度被刷新到30.99節,東行速度被刷新到31.69節。法國人決定另闢途徑,鑒於搭乘諾曼底號往返於北大西洋旅客的數量少得可憐,善領時尚之先的諾曼底號開始了所謂「巡遊航行」——到世界風景名勝地區的巡遊旅行。1938年冬季,諾曼底號滿載參加巴西狂歡節的遊客開到里約熱內盧,成為有史以來跨越赤道的最大船隻。
1939年8月31日,完成了第一百三十九次航行的諾曼底號停靠在了紐約哈得遜河畔88號碼頭。由於歐洲戰爭的爆發,CGT通知諾曼底號,暫時不要在可能有德國潛艇的大西洋上航行,就地待命,船上只保留了200人留守。旁邊的90號碼頭停靠的就是老冤家瑪麗王後號。1940年6月,法國戰敗求和。美國立即宣布羈押諾曼底號。海岸警衛隊負責擔任保護和警戒任務,防止破壞。對於美國來說,這艘船說不定另有用處。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空襲珍珠港,美國參戰。諾曼底號被美國海軍徵用。三色旗被降了下來。美國海軍將其改名為拉法耶特號,准備作為運兵船使用。由於紐約和新澤西的港口沒有船塢能容納下這條80000噸級的大船,於是在88號碼頭就地進行改造工作。數千名工人登上這艘浮動的海上璇宮,剝掉豪華裝潢,拆掉娛樂設施,將其變成運兵船。1942年1月15日,它被交給國防部。預計在二月開始執行首次任務,向太平洋諸島,尤其是夏威夷群島增援兵力。
結局
1942年2月9日,災難發生了。由於計劃不久之後出發,大批的糧食、食品、被服、衣物和救生設施被送上了船,四處堆放在船艙內。在頭等艙沙龍,工人正在切割原來用於支撐玻璃噴泉的鋼柱。火花濺到旁邊堆放的木棉救生衣上,大火一下著了起來(是官方調查的說法。根據FBI的埃德加•胡佛秘密調查,是黑手黨命令工人故意縱火,以警告胡佛,在戰時不要觸動紐約義大利裔黑手黨勢力)。巧合的是,這天船上消防栓里沒水。更「巧合」的是,紐約消防局12分鍾後才接到報告。趕到碼頭的紐約消防隊員開始向船內灌水,以撲滅大火。但是隨著船身內積水的增多,消防隊員們恐懼地發現,船身正逐漸地向左翻過去。諾曼底號的設計師尤科維奇趕到了現場,因為熟悉內部構造,他要求指揮滅火工作,以便讓船身平穩地坐沉在河床上,方便打撈。但他被消防局和海軍的人轟到了一邊。2月10日凌晨2點45分,船以79度角向左傾覆在哈得遜河中。12天之後,船內的余火被撲滅。經過一年半的打撈救援工作,1943年10月27日諾曼底號被撈起扶正,交給美國海軍。這艘船到這個時候已經用處不大了。11月3日,仍然左傾斜兩度的諾曼底號殘骸被拖到了布魯克林海軍基地。美國人提出了各種恢復計劃。甚至還有人建議將其改造為航空母艦!但是經過反復權衡計算,改造的費用將比新建一艘航母還要高。至於羅斯福總統本人,則傾向於在戰後將其修復,交還法國人。但是最終美國海軍還是決定將其解體。1946年10月,造價6000萬美元的諾曼底號船殼以16萬美元價格出售給新澤西州一家拆船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郵船,就這樣告別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