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為什麼不在法國被俘後直接吞並法國
十九世紀中後期,普魯士為了完成統一德國的重任,發動了普法戰爭。本來法國是歐洲的強國,可是在普法戰爭中卻是大爆冷門,居然被名不經傳的普魯士軍隊打得慘敗,而且法國的皇帝拿破崙三世也當了普魯士的俘虜。
普魯士政府也看到,如果全部精力放在吞並法國上,無論是奧匈帝國、沙俄都從背後捅一刀,就是偷偷襲擊自己國土,這對普魯士也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英國再繼續支持法國,自己也是寡不勝眾。
最重要的,就是普魯士政府認識到發動普法戰爭目的,還是在於統一德意志領土。這時候的普魯士與二戰時候德國不同,是沒有任何侵略野心的。即使普魯士有侵略野心,也是藏著,不可能在國家統一大業剛完成時候,就露出侵略的爪牙,這也是不敢吞並法國的根本原因。
2. 為什麼普法戰爭普魯士沒有吞並法國
歐洲的政治史十分復雜的,因為歐洲列強很多,做每一個決定時都要顧及其他列強。如果普魯士能夠吞並法國,那麼他就會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俄國和奧地利是絕不會同意的。而且在民族主義已經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的時候,吞並一個與自身人口差不多的大國,簡直就是給自己添亂,一個匈牙利就能把奧地利惡心上百年,更不要說吞並法國了
3.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為什麼不直接消滅法國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也通過這次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1866年4月21日,義大利首先進攻奧地利的蒂羅爾和威內托,奧地利軍隊不得不向南方邊境分兵;6月,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7月3日雙方四十多萬人在薩多瓦展開決戰,這一仗普魯士贏得很艱難,要不是奧地利分兵防禦義大利的進攻,最終勝負難料。1866年8月23日,普奧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成為德意志諸邦國的唯一領袖。
第三戰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這一仗從表面來看是普魯士勝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戰。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實際上是法國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是法國綜合國力最接近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時候,政局穩定、工業高速發展、經濟繁榮;陸海軍實戰經驗豐富、裝備精良,打遍了歐、亞、非和美洲;在世界范圍內擴張殖民地,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等等。而當時的普魯士連年征戰,債台高築,普奧戰爭中獲得的領土還沒有轉化為國家實力,德意志內部還有很多反對者,奧地利潛伏在旁時時等著報仇雪恨,可以說法國都不用擊敗普魯士,只要將戰事僵持下去,普魯士自己就先崩潰了,但戰爭的結果偏偏出人意料。
實際上俾斯麥對向法國開戰的前景也不樂觀,有些光腳不怕穿鞋的「老賴」氣質。當時俾斯麥已經用利益拉攏了英俄兩國,再加上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教訓,英俄兩國不會看著法國徹底擊潰、吞並普魯士。也就是說普法開戰,普魯士輸了也不會賠得傾家盪產,頂多是將之前許諾給法國的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給出去,再賠點錢,國家上升勢頭被打破;可一旦普魯士贏了就賺大了,不僅保住自身領土完整,還能踩著法國成為世界頂級列強,借著大勝的威勢徹底整合德意志諸邦國,將德意志統一,俾斯麥心裡有底乾脆就賭一把大的。
為了激怒法國讓其倉促出兵,將法軍引到普魯士預設的戰場,俾斯麥先是曝光了普奧戰爭時普法關於領土的約定,嘲諷法國外交失利,公然打臉拿破崙三世;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俾斯麥又發了一封帶有侮辱法國口吻的電報,令法國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對於戰爭的爆發,普魯士是蓄謀已久,從1869年就開始准備了,軍隊枕戈待旦,就等著打仗呢;而法國方面純屬臨時抱佛腳,很多精銳部隊都在海外征戰呢,兵力處於弱勢,臨時編組的部隊還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還親臨前線指揮,將兵權抓在手裡,造成法軍指揮失靈,最終於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當慘敗,法軍主力被殲滅,拿破崙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虜,此時距離兩國開戰還不到兩個月。
法國的迅速慘敗,與其說是普魯士太強,不如說是法國內部扯後腿的太多。拿破崙三世的皇位是時代的產物,並沒有什麼權威性和法理基礎,隨著拿破崙三世年齡日大、重病纏身,變得行動不便,難以處理政務,而皇太子只有14歲難當大任,法國內部反拿破崙勢力搶班奪權越來越猖獗,拿破崙三世要壓制不住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倉促開戰,拿破崙三世隨軍出征緊抓兵權等行為都是政治斗爭的產物,整個戰爭期間法軍多次策略失誤都是受政治干擾,以至於連戰連敗,最終拿破崙三世在色當被包圍後,直接就被法國拋棄,連援軍都沒有,可見一斑。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崙三世皇位被廢除,法國內部斗爭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魯士的進攻,甚至於為了權力還有人勾結普魯士,普軍進攻法國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圍巴黎。此後在愛國熱情號召下,大量法國民眾自發參軍保衛國家,給普魯士造成困擾,但因為法國政府高層內斗不斷,最終於1871年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普魯士完勝法國。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但俾斯麥明白普魯士贏得很僥幸,法國的國家實力和體量在那裡呢,普魯士並沒有徹底擊潰、吞並法國的能力,再加上各國干涉,在勒索了50億法郎高額賠款和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普魯士撤軍。德意志統一後,歐洲局勢大變,法國為了報仇雪恨,積極拉攏英國和俄國共同對付德國,各方關系日趨緊張,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4. 為什麼普法戰爭後,德國不直接吞並法國
不是不吞,是不敢。
當時的世界是英法兩大流氓說了算,連美帝都被他們排擠出了圈子,1812年英法聯軍火燒白宮,1855年打敗了沙皇俄國,1856年火燒圓明園,全世界的大國都被他們揍了一遍,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而德意志完成統一已經是1871年了,那個時候全世界的土地都被英法瓜分完畢了。在1870年以前,不要說沒完成統一的普魯士,就算美帝都被英法按在地上肆意摩擦。
5. 普法戰爭時,普魯士為何不借法皇投降、法國混亂之機吞並法國
普法戰爭也被稱為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為統一德國,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由法國發起,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結束。
不管怎麼說,普魯士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不僅拿到了重要的資源工業區阿爾薩斯、洛林,得到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而且通過戰爭徹底搬開了統一德意志道路的絆腳石——法國,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還讓一個新興的強大的德國躍然歐洲地圖之上。
6. 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近代歐洲戰爭史上的一件大事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當時的法蘭西帝國為了阻止德意志聯邦的統一,幾乎是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宣戰。我以為我能輕而易舉地打敗普魯士,但開始的時候很少,殺了18萬人,俘虜了44萬人,還“失去”了皇帝拿破崙三世。最後,《凡爾賽和約》這一塊割地賠款,給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一份“開國大禮”。
總結: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於普軍的徵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
7. 普法戰爭中,法國全線潰敗,普魯士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吞並法國
普奧戰爭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生涯中最重要的戰爭,在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的三大戰爭中,普丹戰爭最輕松,普魯士和奧地利聯手打丹麥,怎麼算都能贏,而普法戰爭雖然說理論上法國強於普魯士,可是此時的普魯士基本上已經統一了德意志,有著充足的資源對抗法國,那時的俾斯麥信心十足。可是普奧戰爭不同,當時基本上就是德意志聯邦內戰,普魯士雖然國力稍強,但是奧地利卻得到了大多數德意志邦國的支持。
而在戰爭中,其實普魯士軍隊的表現只能說一般,奧地利的軍隊雖然戰敗,但是也保留了一定實力,雖然在我們事後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認為普魯士必勝,但是在當時,認為奧地利占優,甚至打成持久戰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8. 什麼是普法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過程是什麼,結果又是什麼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8)普法戰爭為什麼不滅亡法國擴展閱讀
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於法軍(在普軍用身體檢驗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越性之後,普軍就把部隊撤到法軍步兵射程之外,用優越的鋼制克虜伯大炮痛擊法軍)。
到1870年,一支軍隊想靠近敵軍已經非常不容易,普軍步兵襲擊法軍,法軍輕騎兵襲擊普軍陣地,都是傷亡慘重,普軍最後之所以勝利,一方面是它的大炮,另一方面是他的兵力上優勢,允許他們使用側翼包圍。
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於普軍的徵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此戰表明全賴職業軍人的做法是無用的,國家的軍隊應交給細心而有謀略的將官統馭,人數優勢又再一次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 。
9. 普法戰爭中法國幾乎亡國,為何普魯士不乘勝追擊直接吞並整個法國呢
在普法戰爭中,表面看起來法國軍隊在普魯士軍隊面前很脆弱。甚至拿破崙三世也成了普魯士的俘虜。法國似乎很軟弱。但事實上,法國在普法戰爭之前並不軟弱。從中世紀到普法戰爭前,法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大國,並長期占據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盡管在法國大革命後法國的實力被削弱了,但它作為大國的很快就恢復了。當時英國是盟友,俄國、義大利等國也有求於法國;在軍事上,法國實行常備軍制度。法國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各地作戰;經濟上,法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繁榮,是當時歐洲大陸第一個經濟大國。法國占整個歐洲財富的18%,僅次於英國,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
總體而言,普魯士和法國的實力相當,但普魯士的戰爭潛力明顯弱於法國,後方也不穩定。如果戰爭持續很長時間而法國沒有進攻,普魯士將首先崩潰。因此,普魯士沒有能力徹底打敗和吞並法國。當時,歐洲國家對普魯士普遍不樂觀。當時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准備工作都是為了防止普魯士被法國打敗,從而導致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
10. 為什麼普法戰爭時德國不滅了法國
德國當時的戰略不是吞並什麼國家,而是稱霸歐洲大陸。
德國吞並法國,對他本身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利益。一方面,法國確是是歐洲的傳統強國,也長期與德國形成競爭關系。但是對於德國來說,德國當時的戰略是需要稱霸歐洲大陸,成為歐洲大陸的領導。此外,在德意志統一中俾斯麥也選擇了「小德意志」的路線,也正反映了德國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中選擇了一條單一民族的路線。因此,從德國的立場來看,吞並法蘭西民族的法國並不等於強大自身,而更可能削弱自身。
從法國的角度看,法國人從1789年大革命斷斷續續進行了近百年的革命,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也顯示了強大的反侵略意識。
此外,從外部環境看,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並不會坐視德國吞並法國而強大,正如不會坐視當年的拿破崙稱霸歐洲大陸,因此法國的存在也是英德之間戰略均衡的需要,雖然這種均衡並不穩定,後來英法協約,從英國的立場看就是聯合法國來遏制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