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施里芬計劃失敗了,可是施里芬為什麼還是世界十大參謀之一呢
施里芬計劃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失敗。 施里芬在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這段時期歐洲比較太平,沒有打什麼打仗,施里芬用這段時間,耗盡心血,制定了一份想解決德國歷來兩線作戰狀況的計劃,成為「施里芬計劃」。 這個計劃設計的相當好了,根據當時的軍事和科技水平、各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來說,是非常實用的。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先以主力打殘西邊的英法,在東邊防禦的沙俄,等打殘了英法再回過頭來打沙俄。因為英法的軍隊裝備好,訓練充分,是最大的敵人,而沙俄的軍備嚴重落後,部隊調動和很困難,除了人多沒有別的優勢。 不過可惜的是,他在一戰前就死了,他的副手小毛奇接任,沿用了施里芬計劃,但是做了不小的調整。之所以說的施里芬計劃失敗了,主要是兩個原因:1、因為施里芬的繼承者小毛奇改變了他的計劃。 本來施里芬制定的是預料到法國一開戰會先打色當,決定以一定的右翼部隊進行防禦牽制,吸引法軍注意力。而聚集起強大的左翼軍隊,突然佔領低地國家(比利時荷蘭丹麥),進攻法國北部,兵分幾路,像一道旋轉門一樣,將巴黎和法國北部攻佔。施里芬要左翼部隊絕對強大,但是小毛奇將計劃改動了,只是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並且將左翼削弱,加強了右翼的防守,這樣在左翼進攻法國的德軍在兵力上就不怎麼太占優勢。2、德軍前鋒部隊的昏招。本來按照施里芬計劃,左翼部隊最外側的軍隊要進攻巴黎,結果這只軍隊的指揮官被前面的勝利沖昏了頭,繞過巴黎向東南方的馬恩河追擊法軍去了,正好將後背和側翼都空出來了,結果被法軍抓住機會,兩軍在馬恩河大戰一場,德國由於兵力不足,被迫撤退。一戰從速決戰進入了持久戰。小毛奇看到戰報後,對德皇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他被撤職了,法爾肯海因接替了他。 就這樣,在小毛奇的自作聰明和前線指揮官的昏招下,施里芬計劃流產了。但是施里芬計劃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十分高明,從戰爭開始,德軍進展順利、攻到巴黎和法軍被迫防守就能證明這一點。而二戰時期,德軍攻法路線也是受到施里芬計劃的啟發。 所以施里芬是十大參謀之一,當之無愧。
❷ 關於兵棋的故事
坦能堡戰役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被刺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德國相繼向俄國、法國宣戰之後,俄國也向德國宣戰。乘德軍主力攻入法境實施「施里芬計劃」,國內兵力空虛的機會,俄軍集中65萬軍隊,分為南北兩個集團軍突入了東普魯士地區,矛頭直至柏林。俄國的動員速度之快,完全打破了了德國統帥部「先滅法國,再戰俄國」的既定方針,此時和俄軍對抗的是部署在東普魯士的德國第八集團軍,下轄20萬軍隊,但是其總司令普里特維茨是個無能的宮廷寵臣,靠伶牙俐齒討德皇歡心起家,軍事方面完全是一竅不通,他在俄軍的攻勢下驚惶失措,主動後撤,失去了初期就戰勝俄軍的良機,戰爭局勢對德國十分不利。
在這場關乎東普魯士戰役勝敗的重要關頭,雙方的指揮官不約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情——兵棋推演。
俄國第二集團軍司令官 蘇索洛夫(人名)中將,是俄國兵棋推演的先驅,從日俄戰爭時期開始,他就開始利用一套圖板和小木塊構成的簡陋兵棋來分析戰場局勢,這一次也沒有例外。蘇索洛夫的第二集團軍是俄軍主力,下轄6個軍,北方的 連年坎普夫(人名)率領的第一集團軍則擁有4個軍的實力。按照蘇索洛夫的計劃,他的第二集團軍應該極力「擠壓」正面的德軍,迫使他們向西北方向退卻;同時第一集團軍進行策應作戰,切斷柯林斯堡和東普魯士地區的聯系,同時從北面對德國第八集團軍進行鉗型攻擊,最後在海德堡地區將其合圍消滅。
為了證實這個計劃的可行性,蘇索洛夫進行了數次嚴格的兵棋推演,大多數的推演結果表明,俄軍雖然會付出重大傷亡,但是依靠3倍數量和兩翼夾擊的優勢,可以合圍消滅德國第八集團軍,或者付出小一些的損失,迫使它向柏林方向撤退。此時德國總參謀部正在實施「施里芬計劃」德軍主力都在法國境內,回援已不可能。所以不論出現哪一種結果,整個東普魯士的命運都會處於俄國人的掌控之中,對俄國而言局勢將變得一片大好。
德國方面也進行了同樣的兵棋推演,不幸的是他們得出的結果和蘇索洛夫的推演結論不謀而合:德國第八集團軍要麼被殲滅,要麼撤向柏林,東普魯士將不再處於德國控制之下。但是,有一個叫做 馬克斯·馮·霍夫曼的作戰參謀發表了一個難以置信的建議:在推演中集中全部兵力和俄第二集團軍作戰,對於第一集團軍無需採取任何軍事行動。霍夫曼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絕對不是因為異想天開。遠在日俄戰爭時期,他曾經擔任過遠東地區的軍事觀察員。有一次在沈陽火車站(沒錯就是沈陽!),他十分湊巧的目睹了一場斗毆:兩個俄國軍官——蘇索洛夫和連年坎普夫,因為私人恩怨互相揮拳相向——最後,蘇索洛夫把連年坎普夫打倒在地。不料十年之後,這兩個仇家居然一個是第一集團軍的總指揮,另一個擔任第二集團軍的司令官!所以霍夫曼十分肯定的是,在蘇索洛夫的第二集團軍遭到攻擊的時候,連年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一定會按兵不動,隔岸觀火。
採納了霍夫曼提出的建議後,重新進行新的兵棋推演時加入了一個限定條件:「俄國第一集團軍不會援助第二集團軍」,結果得出的結論就變得大相徑庭。參謀軍官們一掃之前的沮喪,開始變得興致盎然,他們經過反復的推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引誘俄國第二集團軍孤軍深入,然後進行鉗型合圍把它徹底消滅的話,整個東普魯士的戰局就會變得截然不同。
當會戰開始之後,雙方都忠實的執行了自己的計劃:蘇索洛夫孤注一擲的向正面的德軍發起「擠壓」進攻,全然不考慮士氣、補給和士兵的體能極限問題;而德國第八集團軍則命令處於攻擊矛頭正面的部隊不斷後撤,同時秘密的將和第一集團軍對峙的部隊調回,用來迂迴俄國第二集團軍的側翼,僅僅3天之後,俄國第二集團軍已經處於被合圍的困境之中。蘇索洛夫在兵棋推演中忽略了一個小小的私人因素,最後把自己和整個集團軍都帶進了毀滅的深淵。和德國參謀們的兵棋推演過程驚人的相似,從蘇索洛夫25日開始發起進攻,直到28日這個敢的俄國將軍舉槍自盡為止,連年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連一碼都沒有移動過!
這就是歷史上決定東普魯士命運的坦能堡會戰,此戰俄國損失12萬餘人,德軍損失僅僅一萬人,之後俄軍一路潰敗,東普魯士局勢遂穩如磐石。如果沒有霍夫曼的建議,德軍按照兩線防禦的戰術同時迎戰兩個俄國集團軍,恐怕結果就不會如此美妙。
坦能堡會戰的結果對於德俄兩國的兵棋事業影響也十分深遠,由於蘇索洛夫戰死,俄國的嚴格式兵棋從此再無人提起,直到現在,俄羅斯也沒有恢復嚴格式兵棋的推演;而大獲全勝的德軍則開始格外重視嚴格式兵棋的使用,霍夫曼被提升為少將,而參謀部對嚴格式兵棋的用途也從單純的制定作戰計劃,開始演變為模擬戰區局勢,甚至某場具體戰役的態勢。嚴格式兵棋開始了從輔助戰爭到指導戰爭的巨大蛻變。
❸ 施里芬計劃是如何破產的
施里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對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
在東線,施里芬計劃利用東普魯士的防禦工事與地形以及鐵路網以比較少的兵力以防俄國入侵,施里芬計劃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選擇最佳機會先打擊首先接觸的一路俄軍,然後用最快速度轉移到另一條戰線,直到德軍在西線擊敗法國後調配軍隊回師東線迎擊俄國之進犯。
在西線,當德國軍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施里芬計劃實施時有一弊病——忽視英國的存在及影響。由於此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英國害怕德國佔領比利時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擊本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英國便派遠征軍以協助法國。而施里芬計劃設想英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不超過十萬人(而實際英國遠征軍人數達到十五萬),並且英國會因遠征軍在設想中的西線戰役中與法軍一起被德軍全殲而被迫退出戰爭。
另外,當時的戰爭技術水平使得防守優於攻擊,於是進攻的一方頂多隻能贏取若干土地,卻無法迫使任何敵對的強國退出戰爭,甚至連比利時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鐵路系統已較計劃制定時完善,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計劃完全失敗。
總體來說,施里芬計劃是因大幅低估敵軍實力而導致全面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