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貴族一年決斗死多少人

法國貴族一年決斗死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5-07 23:53:24

㈠ 阿金庫爾大戰多慘英國人為什麼能砍殺5000多名法國貴族呢

說到法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打不過就投降的本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德軍的進攻僅僅就堅持了一個月就亡國了。法國軍隊的實力也是讓人很懷疑的,但法國並非天生懦弱。他們在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中的表現也非常勇敢。然而,法國的勇氣有時是有勇無謀的。阿金庫爾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阿金庫爾戰爭中,法國被英國打敗,並且犧牲了5000多名貴族。

法國軍隊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損失慘重,這是一種恥辱。更不用說法國軍隊的第一和第二大軍在這場戰斗中崩潰了,第三大軍乾脆一鬨而散也是四處逃竄。光是戰死者就難以想像。法國軍隊損失了1.8萬多人,這是歐洲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失敗。

㈡ 法國決斗歷史

在法國,決斗有5個世紀的歷史。有人把這些斤斤計較尊嚴的貴族看成謀殺犯或自殺者,有人從傳統與美學觀點出發,緬懷這個「人懂得讓人尊重」的黃金時代。17世紀的一位法學家則說,決斗是「一種十分類似於英勇事跡的犯罪行為」。

為了一點小事決斗

這樣的景象常常發生:雙方騎在馬上,手執長矛,在法國國王圈定的場地內進行決斗,國王列席觀戰。大家在宗教儀式般的肅穆中,等待3聲響徹雲霄的喊叫:「讓勇士們交手吧!」廝殺有時以一方戰死收場,有時以國王的一聲「住手」宣告結束。1642年,亨利二世開口太慢,沒有及時制止,以致一位寵臣死在眼前。

巴黎塞納河畔,聖日耳曼修道院附近有一片空地,巴黎人一大早就在這里洗刷他們的恥辱。雙方的鎧甲放在一邊,穿襯衣或緊身衣,擺好架勢。18世紀,決斗者左手一把匕首,右手一把長劍;到19世紀,主要使用手槍。除了決斗者以外,參加決斗的還有雙方的副手,這職務既光榮又危險,因為有時禁不住要助陣。到了後來,副手改為證人,起調解與仲裁作用。決斗一般見血即止,但如果強者不願善罷甘休,弱者就只有一命嗚呼了。

17、18兩個世紀,是決斗的黃金時代。決斗首先是為了女人,許多受騙的丈夫和嫉妒的情人因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傷而喪命。其次是公開侮辱、訴訟糾紛、出風頭……那個時代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決斗,比如說話聲音壓倒了對方、踩了對方一腳、偷看對方一眼……也可以不為什麼事就決斗。

兩位決斗者拂曉時刻出現在約會地點,經常並無恨意,也無怨氣,只是為了解決「名譽糾紛」。他們知道這樣做有一人會喪命,但是「恥辱」只有通過流血才能消除,不然無法在社會中生存。他們出身相同,甚至還是朋友,在同一幢屋子、甚至同一張床上過完最後一夜。決斗前夕,貴族的習慣是玩一局牌,與朋友共同慶賀,喝點酒驅除害怕心理,看一本有趣的小說,好好睡一覺。天一亮,喝杯濃咖啡,乘上馬車赴會,然後鎮靜地等著那句平淡的「請吧,先生們」。

禁而不止的「高貴」現象

法國朝廷一致反對這種做法。1602年,亨利四世明令禁止。1602~1723年間,法國朝廷頒布過8道詔令,違禁者處死。但執行者陽奉陰違,國王也無可奈何,怎麼也消滅不了這種「高貴的」社會現象。國會、陪審團、國王經常接到求情信,決斗者最多到外省避一陣子,或者讓自己的模擬像懸吊在絞刑架上。

到了17世紀後期,啟蒙時期哲學家在理論上批駁決斗的理由與動機,並從社會效果、痛苦與死亡等方面看待問題,使決斗失去大部分魅力。

經過1789年大革命的洗禮,決斗者的身份起了變化,參加的主要是軍界、政治界、新聞界的人士。和平時期,決斗無疑是戰爭的最好替代品,窮極無聊、賭紅了眼、喝醉了酒的軍人樂此不疲。政治家覺得為風化之事動刀動槍未免庸俗,但為自己的政黨與思想在胸前挨上一劍或一彈,不失為光彩的事。政治動亂、選舉沖突等各種事件,都是產生決斗的肥沃土壤。

決斗常成頭條新聞

19世紀,大眾傳媒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第四種力量」。報紙上論戰頻仍,惡言中傷,惱羞成怒也會引起決斗。如果面對面的是兩位名人,其中一人又傷重死亡,那更是求之不得的頭條新聞。

到了後來,決斗純然成了宣傳花招,報上鬧得沸沸揚揚,場上卻無一死傷,群眾逐漸失去興趣;新一代政治人物用更有效的方法解決爭端,諸如競選活動、謾罵、威脅,鬧得不可開交時一記耳光了事。

最近一場大造聲勢的決斗,發生在1958年俄裔舞蹈家塞爾日·里法和芭蕾舞團團長古伐斯伯爵之間。這兩位文藝名人既懂得製造轟動效應,也善於保全性命,在決斗場上點到為止,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㈢ 一戰法國死了幾萬人

法國:1,24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㈣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嗎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

外族入侵,這是一個在中國會產生很多聯想的詞語。

但是,對於古代的英國人來說,已經是日常節目。

英國四面臨海,常常受到海盜的侵襲。

這次戰爭記載不是很詳細,頗有點春秋的意味。1066年9月,威廉召集諾曼貴族組成聯軍入侵英格蘭。

現英王哈羅德,也就是之前那個伯爵,組織本土貴族抵抗。10月,威廉在黑廷斯打敗了哈羅德,並且斬殺了哈羅。

倫敦稍作掙扎,只能認命開門迎接威廉入住。12月,威廉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英格蘭國王,即威廉一世。

02 好運的威廉威廉是一個私生子,他母親是一個皮革工人的女兒。

一般來講,私生子沒有繼承權。

㈤ 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大約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被斬首的嗎這受害者都是巴黎人嗎

法國大革命,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在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多達7萬人。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獨裁統治。這些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有不少是非保皇黨成員,他們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國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了深刻廣泛的影響。

【當年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㈥ 誰知道關於歐洲古代決斗的事情

為名譽而決斗,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據記載,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斗中喪命。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斗;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斗的高手;號稱「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更是把決斗當成家常便飯,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人決斗過27次!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斗場……
一提到決斗,人們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悲劇,或是大仲馬小說里的法國貴族們為了哪怕是想像中的一點點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節。但事實上,決斗並不是騎士和貴族的專利,也不僅僅是爭奪愛情和捍衛名譽的危險游戲。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史上,它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法律制度,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風尚。這種一聽起來就夾雜著騎士味道的、充滿陽剛男人氣的游戲,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司法決斗:誰勝誰贏官司
所謂司法決斗,是指以決斗來解決法律爭端的一種審判方式。
在印歐語系的民族中,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凱撒就曾說過:日耳曼人用單獨斗劍來解決爭端。而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有這樣的情節:兩個男人為證明自己是美女海倫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進行決斗,輸掉的一方就是撒謊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法決斗的精神依據:由神來判斷是非。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斗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斗,誰在決斗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斗,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斗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斗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斗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
這種制度當然有其荒謬的一面,但在誣告成風、刑偵手段又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它的確也是對付誣告的惟一辦法。至少比起「熱鐵取證」「沸水取證」(當事人把手放到熱鐵上或沸水中,如果沒有被燙傷就證明其清白)之類的神判法來,司法決斗更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榮譽決斗:名聲和愛情比命價更高
15世紀末,榮譽決斗的風俗開始從義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其目的不是辨別是非,而是為了「洗刷」別人對自己的侮辱(有時只不過是出於自己的神經過敏)。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男子都身佩長劍,隨時准備與別人拼個你死我活——無論理由是多麼微小或荒謬。因為在他們看來,決斗本身就是富有騎士精神和男子氣概的象徵。
最初,榮譽決斗時雙方並不需要助手,但由於給對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發生,不久後,決斗人必須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慣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帶來了更大的傷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辜負朋友的信任,雙方的助手也開始在決斗中大斗特斗,其拚命程度決不亞於決斗的主角。
女人當然也是引起榮譽決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倒並不是出於男人們用比武來贏得異性青睞的動物本能,而是因為騎士精神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內容:男人應該以生命來捍衛心上人的名譽和尊嚴。因此,在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某位騎士發誓為心愛的貴夫人效勞的情節,這里的「效勞」便意味著: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將立刻和他決斗,不死不休!

政治決斗:政見不和刀劍相向
政治決斗古已有之。古羅馬詩人塔西佗說:在日耳曼國家裡,當一個國家要加入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時,總是試圖讓戰俘和本國士兵決斗,並通過決斗來裁決戰爭的勝負。
這些古代的政治決斗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有著嚴格的規章和程序,觀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顯赫人士。
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另一種政治決斗開始風行:持不同政見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決斗——當口舌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就讓槍劍來解決問題吧!到了19世紀,政治決斗甚至成了決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許多州長、部長甚至總統都曾參加過這樣的決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決斗發生在1804年,因為總統大選紛爭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副總統艾倫·伯爾向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提出決斗,並在決斗中將漢彌爾頓擊斃。這個不幸的消息令美國震驚,一時悼念者如潮,其場面足可與5年前華盛頓逝世時相比。但漢彌爾頓並不是這場政治決斗的唯一犧牲者,副總統伯爾事後被美國人視為「兇手」,政治生命完結之餘自暴自棄,三年後便因涉嫌叛國而被通緝,在美國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總統之一了。

決斗的喪鍾與尾聲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決斗的負面影響,禁止決斗的命令開始一道道發出。
在廢除司法決斗方面,教會走在了最前面。歷代教皇都多次指出,決斗在本質上違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應該予以禁止。12世紀末,教會發布規定:神職人員即使請替身參加決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殺死對方或被殺死,該神職人員要按殺人罪處分。
13世紀後,西歐國家普遍開設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決斗從此衰落。不過,司法決斗的廢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法國的最後一次合法決斗發生在 1547年,而英國直到1819年才正式廢除司法決斗。
比起司法決斗來,榮譽決斗就更難制止了。
1566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發布了一道嚴厲的法規:任何參加決斗的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法律似乎無法遏止人們對決斗的熱情,在隨後的30年裡,巴黎依然有上萬人死於決斗。甚至連席捲一切的大革命也沒能改變決斗的風尚,只是讓人們把決斗的起因從榮譽、女人轉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漸漸深入人心,決鬥文化的根基——騎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而現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讓司法決鬥成為了荒謬的傳說。20世紀之後,雖然酷愛決斗的法國人偶爾還會舉行決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備足以保障決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納粹統治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榮譽決斗曾再度合法化,當時的德國大學生甚至以在臉上留下傷疤為榮。這是決鬥文化最後一次死灰復燃,相對它不乏浪漫精神的過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恥的尾聲。

㈦ 西方男人的決斗是怎麼回事 簽下生死狀嗎

為名譽而決斗,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據記載,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斗中喪命。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斗;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斗的高手;號稱「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更是把決斗當成家常便飯,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人決斗過27次!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斗場……
一提到決斗,人們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悲劇,或是大仲馬小說里的法國貴族們為了哪怕是想像中的一點點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節。但事實上,決斗並不是騎士和貴族的專利,也不僅僅是爭奪愛情和捍衛名譽的危險游戲。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史上,它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法律制度,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風尚。這種一聽起來就夾雜著騎士味道的、充滿陽剛男人氣的游戲,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司法決斗:誰勝誰贏官司
所謂司法決斗,是指以決斗來解決法律爭端的一種審判方式。
在印歐語系的民族中,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凱撒就曾說過:日耳曼人用單獨斗劍來解決爭端。而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有這樣的情節:兩個男人為證明自己是美女海倫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進行決斗,輸掉的一方就是撒謊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法決斗的精神依據:由神來判斷是非。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斗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斗,誰在決斗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斗,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斗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斗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斗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
這種制度當然有其荒謬的一面,但在誣告成風、刑偵手段又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它的確也是對付誣告的惟一辦法。至少比起「熱鐵取證」「沸水取證」(當事人把手放到熱鐵上或沸水中,如果沒有被燙傷就證明其清白)之類的神判法來,司法決斗更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榮譽決斗:名聲和愛情比命價更高
15世紀末,榮譽決斗的風俗開始從義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其目的不是辨別是非,而是為了「洗刷」別人對自己的侮辱(有時只不過是出於自己的神經過敏)。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男子都身佩長劍,隨時准備與別人拼個你死我活——無論理由是多麼微小或荒謬。因為在他們看來,決斗本身就是富有騎士精神和男子氣概的象徵。
最初,榮譽決斗時雙方並不需要助手,但由於給對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發生,不久後,決斗人必須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慣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帶來了更大的傷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辜負朋友的信任,雙方的助手也開始在決斗中大斗特斗,其拚命程度決不亞於決斗的主角。
女人當然也是引起榮譽決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倒並不是出於男人們用比武來贏得異性青睞的動物本能,而是因為騎士精神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內容:男人應該以生命來捍衛心上人的名譽和尊嚴。因此,在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某位騎士發誓為心愛的貴夫人效勞的情節,這里的「效勞」便意味著: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將立刻和他決斗,不死不休!

政治決斗:政見不和刀劍相向
政治決斗古已有之。古羅馬詩人塔西佗說:在日耳曼國家裡,當一個國家要加入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時,總是試圖讓戰俘和本國士兵決斗,並通過決斗來裁決戰爭的勝負。
這些古代的政治決斗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有著嚴格的規章和程序,觀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顯赫人士。
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另一種政治決斗開始風行:持不同政見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決斗——當口舌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就讓槍劍來解決問題吧!到了19世紀,政治決斗甚至成了決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許多州長、部長甚至總統都曾參加過這樣的決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決斗發生在1804年,因為總統大選紛爭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副總統艾倫·伯爾向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提出決斗,並在決斗中將漢彌爾頓擊斃。這個不幸的消息令美國震驚,一時悼念者如潮,其場面足可與5年前華盛頓逝世時相比。但漢彌爾頓並不是這場政治決斗的唯一犧牲者,副總統伯爾事後被美國人視為「兇手」,政治生命完結之餘自暴自棄,三年後便因涉嫌叛國而被通緝,在美國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總統之一了。

決斗的喪鍾與尾聲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決斗的負面影響,禁止決斗的命令開始一道道發出。
在廢除司法決斗方面,教會走在了最前面。歷代教皇都多次指出,決斗在本質上違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應該予以禁止。12世紀末,教會發布規定:神職人員即使請替身參加決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殺死對方或被殺死,該神職人員要按殺人罪處分。
13世紀後,西歐國家普遍開設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決斗從此衰落。不過,司法決斗的廢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法國的最後一次合法決斗發生在 1547年,而英國直到1819年才正式廢除司法決斗。
比起司法決斗來,榮譽決斗就更難制止了。
1566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發布了一道嚴厲的法規:任何參加決斗的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法律似乎無法遏止人們對決斗的熱情,在隨後的30年裡,巴黎依然有上萬人死於決斗。甚至連席捲一切的大革命也沒能改變決斗的風尚,只是讓人們把決斗的起因從榮譽、女人轉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漸漸深入人心,決鬥文化的根基——騎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而現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讓司法決鬥成為了荒謬的傳說。20世紀之後,雖然酷愛決斗的法國人偶爾還會舉行決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備足以保障決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納粹統治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榮譽決斗曾再度合法化,當時的德國大學生甚至以在臉上留下傷疤為榮。這是決鬥文化最後一次死灰復燃,相對它不乏浪漫精神的過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恥的尾聲。

(摘自《看世界》2007/01 夏海淑)

㈧ 法國名著中的人物為什麼要決斗對決斗結果的處理又是怎樣的謝謝!

決斗是當時西方國家的一種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是受法律保護的。意思是兩個人有了矛盾可通過公平決斗的方式解決。因為決斗的結果是兩人必須有一人死亡。而殺人者不負法律責任。(決斗時必須有證人,雙方簽字)

㈨ 百年戰爭人員傷亡人數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游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瘡痍,很多人民無家可歸,但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戰爭的結果:把英國人趕出法國對兩個國家都是幸事:若英國人繼續留在法國,那麼法國人在領土和財富上所佔的優勢必然會阻礙分離的英國民族的發展;而法國民族被外國勢力佔領了眾多的領土,發展更是長期受阻。百年戰爭發生於 1337年-1453年之間。後者也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戰爭過程中,雙方的武器裝備、戰爭體制、戰術思想都有緩慢而深刻的改變。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合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騎兵最終則消失了。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 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雙方的武器裝備也有很多演進。如何設計和應用攻城武器,對戰事發展有重大份量。戰爭後期,法軍領先英格蘭以大規模的火葯及火炮取得多項勝利,戰爭型態由此翻新。鎖子甲在歐洲已超過千年歷史。戰爭初期,它仍是最好的護身裝備。但中後期的貴族騎士已普遍使用新創的板甲,防護力大為增進。1513 年的 Flodden 戰役,板甲已讓稱雄 300 年的英格蘭長弓失去效用了。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事實上最顯著的價值即是針對射擊和刺殺為主的防禦能力改良,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英國大規模應用的長弓戰術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㈩ 從極盛到衰敗,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法國貴族破敗衰落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法國貴族開始走向衰落的標志,不過,法國貴族從極盛時期到後來的沒落,總的來說是由於中央集權的推動、王權和特權的對立以及資本主義的斗爭等方面,才導致法國貴族破敗衰落。

一、中央集權的推動

在中世紀,法國貴族擁有很大的權利,隨著後來查理曼帝國的崩塌,法國貴族便在這個時期直接將國王的權利都接管過來,這時期的貴族掌握著絕大部分的權利。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制,是法國貴族在大環境下所孕育出的產物。布衣和貴族之間則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貴族擁有大部分的土地,然後將這些土地交給布衣來種植。

在後期的時候,因為貴族的經濟特權和國王的權力產生了對立面,在發動戰爭的時候,貴族們逃避賦稅,致使國王無法籌措到軍餉,於是國王便增加賦稅,由此引發貴族的不滿。

三、資產階級的奮斗

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後,法國涌現出了大批的資產階級,並且還非常富有,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政治地位。為了得到貴族的身份,很多的資產階級便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後由於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傳統貴族和新貴族之間產生了矛盾。

閱讀全文

與法國貴族一年決斗死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