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

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

發布時間:2022-05-08 01:15:35

『壹』 英法「七年戰爭」的原因和事件發展是怎樣的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和西班牙帝國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王國,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帝國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王國與大英帝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締結了同盟關系。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帝國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帝國。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帝國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王國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王國,西班牙帝國與大英帝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貳』 法國為何能在百年戰爭中打敗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敗於英國

百年戰爭民眾不堪壓迫奮起反抗所以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轉而向海上發展,七年戰爭前英國正處於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世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加產業革命,促使英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的進展。簡而言之是工業革命的功勞

『叄』 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為什麼會失敗

樓主 啊
評論不看字數多少,而是看準確和深刻!!!!!!!!!
英國法國我都去過,還參加國兩國的學生交流,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巴黎高師的政治學和國際貿易的學生交流過,請樓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誤導。

綜合實力表面看,英國和法國差不多,但英國私下裡有暗招,法國在明處,分析如下:

英國法國我都去過,還參加國兩國的學生交流,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巴黎高師的政治學和國際貿易的學生交流過,請樓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誤導。

首先,英國是美國最為親密的盟友,這個世人皆知,有人把英國和日本來比較,這個英國人也是同意的,從地緣政治來看,以英語為主導的,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有在意識形態上有驚人的一致。有人認為,現在的美國霸權是英國在二十世紀親手交給美國的,因此,兩國情同手足。
法國有著特殊的政治資源,實際上控制這歐盟,而德國的作用卻沒有完全發揮,簡而言之,英美在歐洲利益是統一的,美國支持英國對抗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實現美國主導的歐洲,這是美國單邊主義的表現。

英國人把自己稱為「歐洲的平衡之手」,他們很會利用合縱連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不主動參與到歐洲事務中,都是利用法國擋在前面,防止歐洲一國特別強大,法國強了就聯合德國,德國強了就聯合法國,防止自己的國力在歐洲中和某個大國去拼耗。二戰後,英國把美國引進歐洲,主動把主導權讓與美國,美國強不會對英國產生威脅,因為價值觀一樣,但對法國就不一樣了,英國拿美國去和德法競爭,自己獲利,這是英國務實的體現。

法國和英國其實是勢均力敵的,在經濟上最近幾年英法兩國交替上升,但是個人覺得法國的實力很強,但是實體要虛點,因為它的整體實力還是不如英國的,但表面上看不出來,實際上競爭力稍遜英國,但是英法兩國整體上都是在走下坡路,但可能英國走的快了點,所以給人有法國強的概念,根據我在英國政府的統計局網站上的數據,英國的gdp比法國稍高。

英國的政治影響稍大,對於國際熱點積極參與,比較惹眼,加上歷史原因,英國有人為被抬高的因素,但總的來說,英國略占優勢,在關鍵時刻美國會保英國的,在從二戰到現在的歷史可以看出,一旦英法有矛盾,美國肯定在背後支持英國對抗法國,英國是美國歐洲戰略的工具,法國很難撼動。

從綜合實力上英國在歐洲是領先的,據英國學生說,英國在十九世紀最強的時候,gdp也有一段時間是落後與法國的,但英國的工業潛力是超常的。

『肆』 七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英法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賓群島。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戰爭起源

從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到1756年,歐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並沒有解決任何爭執;僅僅造成奧地利在波西米亞和義大利的地位不穩;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的不穩;英國在漢諾威的不穩;而法國在印度,美洲及在萊茵河的地位不穩。

《亞琛條約》的穩定性比不上一個世紀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達到的程度。昔日權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魯士陸軍和英國海軍的興起而擾亂。與日俱增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英國是由於在望的商業利益和遠景,在普魯士是因為打勝仗,在法國是因為文化優越感。

英國企圖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士企圖吞並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並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士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

奧地利准備帶頭擲下第一把命運的骰子。39歲的瑪麗婭·特蕾莎仍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具備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驕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亞從她祖傳的領土上分割出去。

奧地利皇後:瑪麗婭·特蕾莎

上一次戰爭她答應割讓西里西亞,以作為和平的代價,但她卻使和平成為一項停戰,並全神貫注進行改革,贏得強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復近於解體的軍隊,她時常巡視軍隊營地,旅行到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奧爾米茨;她用報酬、官階,甚至更多時候用皇家,用女性現身於人前,鼓勵軍隊的士氣,將軍們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為這是他們血液中,以及騎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斯登親王花費20萬的財產,無償為她組建一支裝備齊全的炮兵部隊。她在維也納近郊設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戰爭學院,用以訓練年輕的貴族,並為她的參謀准備有關幾何、地理、防禦工事和歷史的最佳老師。

腓特烈二世贊嘆道:「這位年輕的統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並使自己成為御前會議的靈魂,在她的治理下,奧地利的軍事達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於將這位女人所實行的計劃,視為偉大的男人所為,也不為過。」

逆轉聯盟

外交是這一計劃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遠赴各地,以激起對腓特烈的敵意,並為奧地利爭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羅斯日漸壯大的力量,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締造,而當時由伊麗莎白一世統帥;她已看出,腓特烈對這位女沙皇的戀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論;她內心也樂意重新與英國結盟,但這個協議已受到英國片面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而遭到破壞。英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木材,還和俄羅斯簽訂一項補助協議,要求俄羅斯在立沃尼亞保留5.5萬的駐軍,以阻止腓特烈採取任何向西的冒險行動。

英國幾百年來和法國一向是敵人,三番兩次的,法國鼓動並且支持蘇格蘭與英國對立,不斷准備侵入英國本土,當時,法國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國挑戰的國家了。決定性的擊敗法國,贏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將成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議會發表演說,鼓吹戰爭,當時英國和奧地利、俄羅斯是盟友,皮特的說法是只要把法國的同盟者普魯士拉過來,組成英、奧、普、俄對法大同盟,英國就可以贏得半個世界了。英國議會被他說服,遂向普魯士提出共同防禦的建議。

腓特烈非接受這項建議不可,因為形勢的發展,已經使他的勝利顯得黯淡無光了。面臨奧地利的威脅,更壞的是,俄奧聯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對如此困境,只有英國,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國所提出的盟約上簽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國來阻止俄國對他的攻擊;而一旦俄國退縮了,那奧地利也不會貿然挑起戰爭。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國簽訂《威斯敏斯特協定》,規定英國和普魯士將共同抗擊入侵德國的外國軍隊,他希望這協定將可防止俄羅斯攻擊普魯士,英國卻希望這協定能保護漢諾威。

法國、奧地利和俄羅斯無不覺得這條約的簽訂,等於被他們的盟國給出賣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英奧同盟和法普同盟並沒有被正式廢止。瑪麗婭·特蕾莎通知英國大使,說他獲知英國竟然與「我個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敵人」簽訂協定,深為震驚。路易十五抱怨普魯士欺騙了他;而腓特烈辯解說,這條約完全是防禦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戲稱她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國國王的道德。

當時法國國庫空虛,陸軍疲憊,海軍能在大洋上航線的船隻只有45艘,而英國卻有130艘。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國卻為盟國所拋棄,如今,法國找哪一個結盟好呢,找俄羅斯嗎?英國已經用金錢將其擺平,找奧地利嗎?那也是法國幾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遠以前,法國還違背誓言,加入普魯士一方對他進行攻擊。

正好在這時,奧地利不失時機的向法國提出了 「逆轉聯盟」,這個天才的設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紀歐洲所產生的一位最能幹、最深入和最堅決的外交家。七年戰爭將是一場腓特烈大帝與道恩元帥間的軍事決斗,也是一場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間的智力較量。

考尼茨

腓特烈說:「考尼茨有一顆全歐洲最聰明的腦袋。」當1749年,他將與法國聯盟的計劃呈獻給女王的時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這一和她家族幾百年敵人和解的謀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復西里西亞上面,考尼茨認為和英國結盟,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英國的力量是在海上;至於和法國和俄國聯手則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的力量是在陸上。一旦和這些國家聯手,則擊潰腓特烈並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國和普魯士聯盟將會有什麼結果,結論是一個新的陸上強權將會挑戰法國的陸上霸權,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顧自己的情況下,出爾反爾的出賣盟友嗎?

當瑪麗婭·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為首相時,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說服了維也納宮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對派,1755年8月21日終於使聯和法國的提議成為國策,他給駐法大使下達正式指令,要求他運用一切力量爭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貝爾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權負責秘密談判。

奧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義提出建議,認為法國應該放棄和普魯士的盟約,而且和奧地利結盟並在戰爭中資助它,他辯稱腓特烈二世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國;路易注意到這樣的協定,可能使他捲入奧地利挑起的對普魯士的戰爭,但是不能保證奧地利在對抗英國的戰爭中有所幫助;而且,明顯看出普魯士的軍隊要比奧地利更善戰。他指示首相貝爾尼主教回復奧地利大使,說法國沒有明顯證據證實腓特烈和英國有勾結,所以暫時不打算改變法國和普魯士的聯盟關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簽訂防禦同盟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計劃已經實現了。無論腓特烈怎麼解釋,路易十五已經不大相信他的誠意。作為對應,1756年5月1日《凡爾賽協定》簽署,法奧形成防禦同盟,歐洲傳統的聯盟關系完美逆轉,史稱「外交革命」。簽約國聲稱,他們只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奧地利沒有承諾反英,法國也沒有答應反普,除非普魯士有明顯的侵略行為。路易十五認為普魯士除非瘋了,才會打第一槍,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認為他簽這個條約是百分百的和平行為。

考尼茨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成,因為法國當時還沒有同意參加對普戰爭。他現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腓特烈自己跳出來進攻奧地利。同時,他輕而易舉說服俄國的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參加這個新的聯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魯士這個西進陸上的絆腳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熱情過火,因為奧地利的軍隊在1757年之前還沒有完全准備妥當從事大規模戰爭。

當時,英國自信她和腓特烈簽署的同盟,足以保衛漢諾威,於是放任一群好戰之徒在大洋上四處搜捕法國船隻,但沒有宣戰的表示。法國也准備攻擊英倫三島作為報復,並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戰艦的艦隊,由路易·弗朗索瓦·阿爾芒·黎塞留公爵元帥率領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諾卡島。這個島是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為了增援島上薄弱的駐軍,英國派出海軍上將賓率領的十條戰船赴援,在直布羅陀又有三條英艦加入。

1756年5月20日,雙方在梅諾卡島附近相遇,梅諾卡島之戰法軍被擊退,但英艦受損較大,以至賓海軍上將放棄援救梅諾卡島的行動,率隊退回直布羅陀,島上守軍因孤立無援而投降。法國獲得在地中海的一個戰略據點,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視為英雄人物而受到歡呼致敬,而賓海軍上將則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艦上被弔死示眾,因為他被不公正的指責為玩忽職守。

1756年5月17日,英國對法宣戰,但是找那個是啟動七年戰爭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屬了。

(以上有關各國聯盟逆轉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縱橫捭闔的情況,是世界歷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內

『伍』 英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原因

你要說的是百年戰爭是(1937-1453)
1337年5月24日,法王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王愛德華三世正式對法國發起進攻,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月在阿布維爾以北又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簽定和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這是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始自法王查理五世於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但查理五世死後,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無法治理國家,遂在1396年與英國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始自英王亨利五世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第四階段始於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

次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圍,大敗英軍。但貞德最終被法國勃艮第貴族出賣,以女巫罪被處以火刑。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查理七世,戰局扭轉,法軍大量收復失地。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

『陸』 七年戰爭是怎麼回事

七年戰爭是一場主要發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間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以英國及普魯士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軍事同盟在歐洲及美洲等廣大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而歐洲和美洲這兩片主要戰場同樣反映了此次戰爭「一小一大」的兩個維度。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6)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擴展閱讀

1763年2月10日,作為七年戰爭最主要交戰方的英法兩國簽訂《巴黎合約(Treaty of Paris in 1763)》,這標志著七年戰爭的正式結束。在這份和約中,法國向英國割讓了幾乎整個法屬加拿大並且從印度撤離,不僅如此,英國還從法國盟友西班牙的手中獲得了佛羅里達。

七年戰爭以英普聯盟的勝利而告終,這一場戰爭由於已經超出了歐洲固有的列強爭霸范圍而具備了強烈的「世界大戰」色彩,在今天我們甚至仍舊能夠感受到它的影響。

佔領北美大片土地的英國開始向全球殖民帝國邁進,但是戰爭產生的沉重財政壓力讓其向北美殖民地大規模征稅,這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而遭遇恥辱性失敗的法國,由於在獨立戰爭中出於抗英目的大力援助美國人的獨立運動,也加深了法國本土的社會經濟矛盾並且加速了法國大革命的到來。

除此之外,在北美失意的法國開始在非洲及東南亞尋求新的殖民擴張方向。深入非洲內陸及中南半島的法國進入了「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Le Second 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階段,1883年中法爭奪越南宗主權的戰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

『柒』 英國為什麼在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

『捌』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8)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玖』 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的國情

1、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屢屢失敗,卻能通過對美國的援手,在北美擊敗它的百年宿敵?
法國能在北美獲勝的前提:
「七年戰爭」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自己的軍隊建設:(1)在廣大法國民眾和上層統治者的雙重努力下,重建了被英國摧毀的海軍;(2)對陸軍軍官制度和軍隊編制進行了有效的改革,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3)增加了海外殖民的駐軍人數,形成有效的海上保障鏈條;基於以上幾點,法國的軍事力量較之「七年戰爭」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同時,(5)法國還在外交上進一步加強了與西班牙、奧地利等國的聯系,減小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後顧之憂。

法軍在北美的行動:
最初法國僅僅在財政和軍事物資上秘密援助北美人民的武裝斗爭,並不打算公開與英國對抗。但隨著北美人民取得薩拉托加大捷,法國的態度有了轉變。1778年,法國與美國建立了法美同盟,正式參與獨立戰爭中,公開與英國為敵。

法國與英國在世界各地展開的激烈廝殺:
在歐洲,法國與西班牙聯合,共同攻擊英國本土和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
在美洲,法國海軍艦隊在西印度群島與英國爭奪對殖民地的控制權,法國陸軍在美洲大陸直接與英軍進行戰斗;
在印度和非洲,法國海軍分艦隊與英國海軍多次交鋒。法國軍隊參加獨立戰爭,分散了英國的兵力,大大減輕了美國的壓力,為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英軍在北美失敗的原因:
(1)主要是由於「七年戰爭」後財政困難導致軍隊建設滯後;
(2)英國內部對待殖民地叛亂的意見不統一;
(3)失敗的外交等。

法國取勝的原因:(1)自身多年的努力;(2)法國加入戰爭的時機把握得好,總體戰略勝過英國;(3)法國充分發揮了自己海軍艦船的優越性,以及在殖民地擁有大量部隊的優勢;(4)軍事將領卓越的表現;(5)克服重重困難,與美軍協同作戰等因素。

2、法國幫助英國的原因和深層含義就是兩點:(1)藉助援助美國的獨立戰爭,擴大自身在海外(世界)的影響力;(2)進一步打擊和削弱英國在海外的霸權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因此,從本質來講,不存在單獨的美國獨立戰爭,那隻是英法全球爭霸的北美戰場而已。

『拾』 普法戰爭中,法國全線潰敗,普魯士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吞並法國

普奧戰爭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生涯中最重要的戰爭,在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的三大戰爭中,普丹戰爭最輕松,普魯士和奧地利聯手打丹麥,怎麼算都能贏,而普法戰爭雖然說理論上法國強於普魯士,可是此時的普魯士基本上已經統一了德意志,有著充足的資源對抗法國,那時的俾斯麥信心十足。可是普奧戰爭不同,當時基本上就是德意志聯邦內戰,普魯士雖然國力稍強,但是奧地利卻得到了大多數德意志邦國的支持。

而在戰爭中,其實普魯士軍隊的表現只能說一般,奧地利的軍隊雖然戰敗,但是也保留了一定實力,雖然在我們事後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認為普魯士必勝,但是在當時,認為奧地利占優,甚至打成持久戰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失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