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貼吧上,都說戴高樂是二戰後法國唯一一位可以毛主席相提並論的人,戴高樂真的那麼厲害嗎
戴高樂對於法國確實是偉人,領導了二戰法國抵抗運動,爭取了聯合國五常地位,更重要的是二戰後領導了法國重建,與德國聯盟共同領導西歐恢復,使法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
不過還到不了毛的高度
『貳』 戴高樂是誰,為何說他在二戰時期的作用最大
對法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0年,戴高樂逝世。生前遺囑,拒絕國葬。在教堂,他的遺體被運往小教堂。戴高樂被安葬女兒墓地旁邊,墓碑刻有“夏爾·戴高樂1890-1970”的字樣。就這樣,偉大的總統去世。二戰之後,誕生很多偉人,戴高樂是值得佩服的。
戴高樂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對軍事感興趣,畢業於聖西爾軍校。一戰期間,加入戰爭。一戰期間,受三次傷,最後被德軍俘虜。在德國三十二個月的關押生活。作為戰俘,不安分,越獄被俘,每次被關進懲罰營。可一戰期間,非常厲害。
法國建立第四共和國。戴高樂與制憲議會發生沖突,乾脆辭職。戴高樂沒有任何作為,成立其他黨派,結果失敗。
『叄』 法國總統戴高樂是誰
在法國歷史上,有兩個人物讓世人推崇備至。其一是拿破崙,他所率領的軍隊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使法蘭西這一字眼在世界近代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其二就是戴高樂了,他使法蘭西這一民族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讓法蘭西重新放射出光芒。當1940年6月18日,倫敦廣播電台播出「無論發生什麼事,法蘭西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之時,一個偉人就走到了歷史的前台。
這位拯救法蘭西於水火之中的偉人,青少年時的人生足跡又是怎樣的呢?
戴高樂祖先曾在佛蘭德、香巴尼和布爾戈尼等地居住過。這是一個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破了產的、篤信天主教的小貴族家庭。18世紀,戴高樂家族曾有人涉足司法界為官,擔任過巴黎議會的檢察官。進入19世紀,戴高樂家族又以科學文化為主要職業,成了令人欽慕的書香門第。在這個家庭中,對戴高樂一生產生直接影響的,是他的祖父母。
戴高樂的祖父名叫朱利安·菲力普。1835年,朱利安·菲力普同約瑟芬·安娜·瑪麗·馬約結婚。朱利安·菲力普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致力於史學、古籍研究,潛心閱讀中世紀的證書,辨認和收集巴黎教堂的銘文,1839年出版了《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一書。從信仰上來說,他是正統的保皇分子。他認為在正統遭受嚴重的破壞之後,歷史應該恢復其連續性,祖國應該重建。法國歷史應該使法國人團結在一起,正如宗教聖徒們團結在一起一樣。
戴高樂的祖母約瑟芬·馬約,在事業上似乎比丈夫更具影響,堪稱文學界女豪傑。約瑟芬·馬約出生於一個煙草廠主家庭,也許這個資產階級出身使她不像丈夫那樣受舊思想和舊傳統約束,也不像一般富家閨秀那樣胸無大志。
約瑟芬也是—位天主教徒,她曾寫過許多關於宗教道德的書,書中濃厚的宗教道德色彩,在當時頗受稱贊。但是,活躍的思想並沒有被宗教精神禁錮住,她在一家《家庭通訊》刊物任主編,經手發表了社會主義者朱爾·瓦萊斯的文章,還曾著文頌揚頗為著名的社會主義者蒲魯東。然而,她並不是社會主義者。
她思想活躍、才思敏捷。使她一舉成名的小說《阿代馬爾·德貝爾卡斯托》至今仍然吸引著不少讀者。她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在19世紀的法國,她可算得上是一位多產的女作家,在國立圖書館的目錄卡上,她的作品目錄佔了8頁之多。
特別是她的傳記體裁的作品,更有著極高的藝術及社會價值。其中有記述法國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勃里昂的傳記,有記述追隨拿破崙多年曾護送他去厄爾巴島的特魯奧將軍的傳記,還有記述愛爾蘭政治家達尼埃爾·奧康內爾的傳記。
戴高樂在幼年時就極為欽佩夏多勃里昂並欣賞他的詩句,他還對祖母的《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一書愛不釋手。書中描述的奧康內爾,由一個愛爾蘭的獨立運動的成員,一步步成為國會議員,並參加英國憲章運動,為「暴力派」領袖之一;後又創辦《北極星》報,宣傳暴力改革思想;最後變成為合法主義者,不再主張暴力斗爭。其一生的經歷對戴高樂影響極大。在祖母的《奧康內爾傳記》中所闡明的主題則貫穿了戴高樂的畢生活動。約瑟芬·馬約在《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一書中贊揚了那位愛爾蘭的愛國者進行的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他用尊重法律和秩序的辦法解決了問題。
戴高樂從小立志報國效力,甚至於戴高樂的歷史文學修養,完全可以說都與他的祖母有直接的關系。戴高樂雖然從他資產階級出身的祖母那裡繼承了許多,但他從來都否認自己與資產階級有任何牽連。1962年,戴高樂說道:「資產者?我從來就不是。資產階級,就是財富,就是佔有財富的意識,或是攫取財富的慾望。我的家庭和我,我們一直是貧窮的……我從未感到我與這個階級的利益和願望聯系在一起。」
的確如此,在戴高樂的祖父那一代上,法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對數的國家。由於在法國,拿破崙三世一直被看成是鄉下人「反對資產階級封建制」的保護人,農民對皇帝也一直充滿了忠誠。作為保皇分子的祖父、以及延續了這種信仰的後代們,生長在法國的鄉村,自然要否認其與資產階級的任何牽連了。
『肆』 如何評價法國前總統戴高樂
戴高樂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倔強的人,但他首先是個政治家。假使他真正站在你面前,他的孤傲冷峻可能會讓你冷水潑面。因為他心中只有他的法蘭西人民。
生活上他溫情,對自己的智障女兒百般呵護,甚至死後也將自己葬在女兒墓旁。公開場合時他卻是個孤傲、倔強、毫不留情面的軍事政治人物,配合他異於常人的身高,更是冷峻異常。
4、對英國的態度,法國總統的強硬
二戰後的格局,西歐國家普遍弱勢,在面對亦敵亦友的大哥美國時,抱團才是最好的選擇。而英國在歷史上卻是「光榮孤立」「大陸均勢」的始作俑者。
談及戴高樂對英國的態度,應是從他跳上飛機發表「自由法國」演講開始。法國被德國佔領,英國人就開始打自己的算盤,曾明確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並,以同一個國家的形式出現。在盟軍反攻時,英美在未告知戴高樂的情況下,選擇在北非法國領地進行登陸作戰。雖然在丘吉爾去世後戴高樂還主動提出問候其家人並提供幫助,但在英國當時他倆的唇槍舌戰卻更多的代表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或許那時開始戴高樂就明白了英國人的角色和骨子裡的不安分。
『伍』 拿破崙和戴高樂,誰對法國貢獻更大
有人說,法國歷史上出現過兩人真正的偉人。一位是眾所周知的拿破崙·波拿巴,他憑借著一把劍征服了西方世界,幾乎統一歐洲,為法蘭西帝國拓展了疆土,樹立了威望;另一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夏爾·戴高樂,他以其堅韌的性格和靈活的手腕,保衛了法蘭西的尊嚴和利益,並為法國在戰後取得大國地位立下了赫赫功勛。沒有拿破崙,也許法蘭西不會被後人稱道;但沒有戴高樂,也許法蘭西將不再被後人記憶。
夏爾·戴高樂,法國軍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作曲家政治家,戴高樂一生均以其軍人身份自豪,故下文均尊稱其為戴高樂將軍。戴高樂將軍出生於法國里爾,幼年時舉家前往巴黎,年少從軍。1940年巴黎淪陷時,維希傀儡政府為求自保向德國宣告投降,戴高樂將軍大力抵抗,後作為反對黨被迫流亡倫敦。同年6月18日,戴高樂將軍在倫敦的英國廣播電台BBC發出了他的著名的堅持抗戰號召,在極具感染力的文書最後他說道:「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不允許法蘭西的抗戰烽火被撲滅,我們的戰火也永遠不會被撲滅」。第二天報紙將其轉載並由播音員重新朗讀,民心大振。在他的領導下,自由法國武裝力量在非洲正式組建,立志保衛家園。接下來的時間,他在BBC重申反對政府停戰要求並發表抗戰號召。他在6月22日的講話中說道:「所有追求自由的法國人將在榮譽、清醒的頭腦和祖國利益的指引下,隨時隨地、竭盡全力的繼續戰斗。」
1943年,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武裝力量轉戰非洲、巴爾干, 參加諾曼底登陸和解放法國本土的戰爭。1944年6月14日,戴高樂抵達諾曼底,在這片被解放了的法國領土上第一次發表演說。8月24日,勒克萊爾將軍率領裝甲師解放了法國,兩天後戴高樂將軍凱旋,穿過香榭麗舍大道時巴黎幾乎全民出動夾道熱烈歡呼,他不時舉起手臂向周圍含淚歡呼的巴黎人民致意,當時場面的熱情難以言表。當選為戰後臨時政府總理之後,戴高樂開始重建滿目瘡痍的祖國,重振當時已經崩潰的經濟,但由於對多黨制聯合政府的不滿,1946年他選擇辭去職務。但他確信,目前的第四共和國很快就會垮台,法國人民將大聲疾呼地召喚他重掌政權。
果不其然,十二年後在群眾的呼聲下於1959年1月8日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此後1965年再次當選。任職期間,戴高樂將軍努力恢復法國在戰爭中失去的昔日強國霸主地位,對內發展經濟,重整軍備,建立和發展獨立的核能武裝力量。對外奉行獨立自主外交,1964年戴高樂總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成為西方大國中首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同時戴高樂將軍在說服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與中國關系緩解的問題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戴高樂將軍原本有意於訪華但多方面原因未能如願。此後,任臨時政府總理的戴高樂將軍與制憲議會發生了沖突,次年1月20日因為軍事貸款問題的分歧向國民議會主席Félix Gouin提出辭職。與此同時,他已完成了1940年時對自己制定的使命,即解放法國領土、恢復共和國,組織自由民主選舉,進行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改革等。
辭去總統職務後,他一直居住在自己的老家一個人口僅有400人科龍貝教堂村潛心撰寫回憶錄。面對政府對退休總統所提供的費用,個性剛強的戴高樂分文未取,甚至給他的宅第也一並拒絕接受,靠稿費度日直至去世。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因心臟病發去世。12日安葬那天,大約有四萬名法國人自發來到科龍貝教堂村向戴高克表達最後的敬意。在科龍貝教堂為將軍舉行葬禮的同時,巴黎有五十萬群眾冒著秋雨自發湧上街頭,在馬賽曲樂聲中匯集到凱旋門廣場,對戴高樂將軍表示深切的哀悼。
其實戴高樂先生的遺囑早在1952年就寫好並密封,要求在他去世後啟封,遺囑寫道:
「我希望我的老家科龍貝教堂舉行葬禮。如果我死於別處,我的遺體務必運回家鄉。不必舉行任何公共祭奠,我的墳墓必須也是我女兒安葬的地方,此後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裡,墓碑上只允許寫Charle De Gaulle。
儀式必須在我私人助手的幫助下安排,形式要求極其簡單。我不希望舉行國葬,不要請總統、部長、議會代表團和公共團體代表參加。只有武裝部隊可憑其身份正式參加,但人數不必很多。不要樂隊吹奏,也不要軍號,不要在教堂或者其他地方發表演講,國會不要致悼詞。舉行葬禮時,除了我的家庭成員、我的解放功勛團戰友和科龍貝市議會成員外不要留別的位子。
法國的男女同胞們如果願意的話,可以陪送我的遺體到達最後安息之地,以給我的身後遺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默默地把我的遺體送到墓地。我聲明,我事先拒絕接受給我的任何稱號、晉升、榮譽、表彰和勛章,無論是法國的還是外國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項都將違背我的最後願望。」
按照將軍的遺願,葬禮非常簡朴,不吹號、不奏哀樂,教堂舉行彌撒時,沒有講話。棺木由一輛戰車運到教堂前,然後又科龍貝教堂村的青年抬往墓穴。棺木價格為350法郎,僅摺合成當時的63美元,在這教堂的墳場上,戴高樂父女二人的墓地僅佔在不起眼角落中的一席之地,但法國人民卻深深銘記戴高樂將軍的豐功偉績。
戴高樂將軍有一句名言:「每當歷史最惡劣的時候,我的義務就是把法國的責任擔當起來。」他用一生的光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戴高樂將軍不僅僅是法蘭西民族的自豪,更是全人類的驕傲。
鐵漢戴高樂將軍平日很喜歡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和埃爾熱的丁丁歷險記,他曾說過:「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丁丁!」
『陸』 二戰結束後法國執政的為什麼會是戴高樂
因為在自由法國時期,戴高樂已經是其最高領導人以及自由法國軍隊總司令,帶領法國人解放法國的也是戴高樂。所以,論實力,論功勞,在法國戴高樂無人能敵,所以他執政並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是必然的。
『柒』 戴高樂一戰被俘,二戰逃亡英國,為什麼還是法國英雄
樓上說了很多都是可以直接查的到的,我看過戴高樂的傳記,還可以提幾點,那就是在流亡期間,他組成的法國流亡政府雖然是靠英國和美國的支援才能壯大,但是即使如此他還是靠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抵制住了美國對戰後法國的侵蝕,並沒有靠放棄一些法國的利益來獲得美國對他本人的支持,而是靠著各方努力挫敗了美國指認的代表,從而完整的保存了法國的利益,也因此在戰後他雖然是英雄也曾經一度失勢從共和國領袖的位置上退下來了好幾年,直到後來法國社會和經濟遇到極大困難的時候他又站了出來出任總理,制訂了新憲法,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恩.還有一點,就是在貝當之前的總理保羅◎雷諾是戴高樂的好友,戴高樂出任陸軍部副部長是他全力推薦的,戴高樂流亡法國的10萬法郎的經費都還是雷諾私人支持的,但在綏靖派的壓力下,昔日好友沒能頂住壓力而服從了,(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雷諾的情婦,那個充當法西斯第五縱隊的分子,也是迫使雷諾妥協的重要因素之一)戴高樂也因此而割袍斷義(由此也可以看出其的信念是多麼堅定)
『捌』 為什麼說戴高樂挽救了法國的尊嚴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在家裡也是開始能夠通過網路來了解很多曾經不知道的事情了。所以真的是感謝現在的社會發展,能夠讓我們現在變成一種在家裡能夠盡覽天下事的感覺,我們今天來了解下為什麼大家都說夏爾·戴高樂挽救了法國的尊嚴吧。
直到後來,夏爾·戴高樂和各種組織聯合起來想要拯救法國,最後他們成功了,在1944年的8月份,夏爾·戴高樂帶領著「軍團」開進了巴黎,在8月30日終於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國家,「自由」法國正式的結束了它的使命。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說夏爾·戴高樂挽救了法國的尊嚴。
『玖』 法國戴高樂將軍的歷史
戴高樂的臉上出現了不快,思考了很久後,從容地說:「當然能!沒有一個政府有權合法地出賣它的國家和人民。現在,法國遭德國入侵,政府成員中只有我堅持抵抗。一旦現任政府宣布投降時,我就將代表法國人民執掌戰時政權。」
就這樣,這次對話使兩個國家的偉人開始了二戰中的正式合作,也開始了因國家利益而產生的分歧與爭吵。
1940年9月,英法聯合遠征非洲西部的達喀爾,結果卻遭到失敗。就戰敗責任問題,雙方開始出現意見分歧。1941年,戴高樂組織的「自由法國」中的米瑟利耶少將被英國人逮捕,並被指控向法國維希傀儡政府提供了有關遠征達喀爾准備情況的情報。戴高樂認為英國此舉是想將達喀爾的失敗歸咎於「自由法國」,他極力捍衛米瑟利耶的榮譽(這位將領後來背叛了他),甚至威脅說,如果不立即釋放米瑟利耶,就斷絕「自由法國」與英國之間的一切關系。最後英國人認錯,把米瑟利耶放了。這樁事件成為雙方的第一次嚴重分歧。
二戰中,戴高樂的不妥協態度和獨立姿態讓丘吉爾感到厭煩。英國檔案顯示,1940年9月,他曾經考慮過能不能打發戴高樂去跟義大利人打仗。同樣,戴高樂也經常指責丘吉爾,認為他過於卑躬屈膝地依附羅斯福。兩人也常常互相嘲弄對方的語言水平。戴高樂的英語說得非常差,他剛到英國的時候,開始努力用英語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但他的發音實在是糟糕。丘吉爾總是嘲笑他的英語,而戴高樂反過來也奚落丘吉爾的法語。最後兩人還得通過翻譯來用母語來交談。
二戰剛結束後,兩人的命運大相徑庭。曾孤身一人逃往英國的戴高樂成了法蘭西三軍最高統帥,而丘吉爾卻在本國大選中敗下陣來。當時,正在參加波茨坦會議的丘吉爾被迫中斷會議回國。他感到無比羞辱,滿腦子都是著名作家普盧塔克的名言:「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一切強大民族的特點。」短短幾個月後,戴高樂卻得到法蘭西人民的頂禮膜拜,以100%贊同票當選臨時政府總理。丘吉爾立即給戴高樂寫了封祝賀信,寫道:「普盧塔克錯了!」
看完丘吉爾的賀信,戴高樂笑著搖了搖頭。這個和自己並肩戰斗五年的老朋友啊!盡管在流亡英國的日子裡,為了維護法國的尊嚴和利益,他在丘吉爾面前始終保持了高傲而倔強的態度,甚至多次與之激烈地爭吵。但在他孤獨的內心裡,丘吉爾仍是這個世界上他惟一可以稱為「朋友」的人,除此以外,都是敵人、對手或下屬
『拾』 戴高樂恢復了法國,強大了法國,為什麼最後被人趕下台
一個國家領導人是誰,他在做什麼或者准備做什麼,一定都會有人支持或反對,目的和原因不一而同。一直以來就有很多人反對戴高樂,而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引發。
戴高樂戰爭時期是個軍人,在軍旅生涯中就因為受排擠而邊緣化,可以說他一直不精於政治斗爭。1944年,戴高樂回到巴黎,原本可以領導法國走向復興,但還是因為政治斗爭不熟練,在政府中被第四共和國的政客們排擠,政治活動被迫中止,從那時直到到1958年,他在政治上都處於弱勢狀態,導致反對人數增多。
即使多數人支持他,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戴高樂推行的改革已經讓他在精英階層和知識階層裡面已經威望大失,最終因為壓力和一個政治家的高傲,他自行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