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總統與法國總統職權的異同
兩個國家的總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一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
二
總統有權任免和批准提名的部長
三
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
不同的地方是
一法國總統是由人民直接選舉任期5年
美國總統是間接選舉任期是4年(也就是有地區選民選取代表,參加國家總統選舉,有點和我國選舉一樣)
二法國是共和制國家,美國是聯邦制國家.
三美國沒有總理只有國務卿,法國有總理.
四法國是半總統制, 因為總理是國民議會選舉出來的, 總理及其領導內閣並不直接向總統負責,美國國務卿由總統提名經過議會同意就可以,服從總統領導.
法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美國總統的選舉每四年一次,一般是在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政黨之間進行。選民事實上不能參與每一過程。美國總統的選舉制度是一種間接選舉制度,即先由選民選舉選舉人,然後再由被選民選來的選舉人投票選舉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的候選人名單,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提出,再由選民投票選舉。而總統的候選人名單也由兩黨全國代表大會分別提出。選舉的程序是:
一、候選人提名:
一般上,在總統選舉年的6月,各政黨由各州選派代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在會議上提名總統候選人。(當然,提名總統候選人並不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唯一任務,代表大會還要通過黨的各個委員會的報告和黨的綱領。)
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會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進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選人之後,就由大會代表通過個 別投票方式選舉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得到多數票的候選人將最終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
不過,必須提出的是,雖然總統候選人的正式提名要等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才能進行,但由於本世紀越來越多州實行了總統預選制,所以通常的情況是,早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前,有意問鼎總統寶座的政治家們往往已經在各州展開了競選活動。
順帶一提的是,美國雖然大小黨派約有15個,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與民主黨,可以說是一個兩黨制的社會。
這兩個主要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在7、8月間召開。但是,在5、6月間,全國代表大會的大部分代表已經產生,競選人各自擁有多少代表的支持已經明朗。因此,誰將成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大體上已成定局,全國代表大會實際上只是認可總統候選人(包括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而已。
二、競選階段:
總統選舉程序的第二階段是由獲得政黨提名的候選人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競選。這種全國性的競選是總統選舉過程中關鍵性的環節,一般在總統選舉年的9至11月進行。
競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向選民介紹本黨的政治主張及候選人自己的施政綱領,向選民作出各種各樣的承諾,盡可能爭取最多的選民支持。
正式的總統競選,是在9月第一個星期一以後才正式開始。競選的形式包括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接見選民,以及與競選對手進行公開的辯論等等。
三、選舉總統選舉人:
總統選舉的第三階段是由各州選舉它們的總統選舉人。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是由憲法上的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結合構成的。根據美國憲法,總統不是由國會選舉,也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選民選派的選舉人選舉。每個州的選舉人數同該州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員總數相等。
聯邦政府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在國會中沒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給予該特區3個選舉人名額,所以,目前全國50州的總統選舉人總數為538人,一旦一名總統候選人獲得的選舉人票達到270票,即超過全國選舉人數目的一半,即可宣布當選。
因此,各州選舉其總統選舉人的日子也叫總統選舉日(按規定是在選舉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以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雖然選民不是真的對總統進行選舉。
在現有的總統選舉制度之下,總統選舉人的選舉對於各政黨競爭總統職位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於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進行的,而總統選舉人也是以各政黨為單位進行選舉的,一般情況下,選舉人總會投票給本黨總統候選人,因此總統選舉人的選舉實際上也就等於總統選舉。
也因此,美國兩大政黨以及總統候選人都要花費極大精力在各州的預選活動中爭取選民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兩黨的影響力旗鼓相當,選舉人人數較多的大州。
四、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總統選舉程序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由總統選舉人在總統候選人之間投票正式選出總統。當各州選出其總統選舉人之後,這些人便組成選舉團,並且在選舉年的12 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別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由於總統和副總統的候選人總是配對參加競選,所以這兩個職位的選舉也就是在各政黨之間進行選舉。加上以上所述的原因,正式選舉的結果實際上在總統選舉人被選舉出來之後便已經確定,因此,選舉人的投票基本上就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最後,各州總統選舉的投票結果將在選舉之後的第二年的1月6日下午1時,由參議院議長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公布。當選總統和副總統的就職時間是同年1月20日中午。
2. 如何看待法美兩國總統制的異同點
共同點:1、兩國總統都由公民選舉產生,只是法國總統採用直接選舉方式,美國總統採用間接選舉方式,實質上,並無區別;2、在總統與議會的關繫上,兩國總統都只對憲法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但他們又都與議會保持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不同點:在美國,議會中的黨派構成構成對於總統的執政過程並不產生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在法國,總統所屬的黨派是否在議會中佔有多數席位,對於總統執政則具有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因為憲法賦予總統的許多權力都是與議會共同行使的,即必須得到議會的同意才能行使;2、在立法動議權方面,兩國總統並無差別,但美國總統不僅擁有對於法律的擱置權,還擁有對於法律的否決權;3、美國實行嚴格的分權體制,總統不得解散議會,但議會可以彈劾總統。法國總統可以解散議會,議會雖然擁有對總統的彈劾權,但只有當總統犯有叛國罪時才能進行彈劾。4、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法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掌握有最高的行政權力,但法國總統之下還有總理,在名義上,總理才是政府首腦。5、在外交權和司法權方面,法國總統的權力似乎更大一些。在使用非常權力方面,美國總統則完全受制於議會,必須議會討論通過,而且在六個月後便自動中止。法國總統只需與議長磋商,無須由議會通過。
3. 美國總統與法國總統誰的權力大
首先,兩國總統的產生方式和職權是不同的。在美國,總統是選民間接選舉的,選舉的過程與議會無關。當選總統任命官員組織政府並領導政府,總統領導下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必對議會負責。總統行使權力時對議會不負政策上的責任,議會不能因政策問題對總統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辭職,但在總統有違憲行為時,可以對總統提出彈劾。總統應向議會報告工作,且無權解散議會,但是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可以行使否決權。在美國總統是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軍事統帥;在法國,總統是經參眾兩院聯席議會選舉產生的,總統雖然也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但是總統的命令必須經過各部部長副署才能有效,這樣就限制了總統的權力,而經議會同意總統任命的政府也必須向議會負責。由此可見,與美國的總統共和制相比,美國總統的權力比法國總統要大,且美國總統與議會分享立法和行政權,而法國的議會共和制體制更多的是維護了議會的權力,總統的權力相對受到了很多限制。
其次,作為兩國的議會成員構成與議會的職責也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議會的議員是不得兼任政府官員的,議會擁有的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而沒有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也不對議會負責;在法國,議會的議員同時也可以是政府成員,議會不僅擁有美國議會的相同的權力,政府(內閣)一般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且政府必須對議會負責。議會擁有組織政府的權力是議會制共和制與總統制共和制的主要差異之一,總統制共和制下政府則由總統組織。從議會的職責看,議會制共和制下的議會權力很顯然要比總統制下的議會權力要大一些。
4. 馬克龍外交明顯回歸戴高樂主義,為何他的外交政策會引發這樣的評價
最近馬克龍公開聲明北約正在「腦死亡」,實際上就是把矛頭指向了美國,這個聲明和戴高樂主義是不謀而合的,所以很多人都說馬克龍外交明顯回歸戴高樂主義。戴高樂主義是原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的外交手段,其大概的意思就是改變法國和美國的關系,要和美國在外交上保持平等的地位,推動建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馬克龍還公開表示要和俄羅斯進行更多的合作。大家都知道俄羅斯和美國是死對頭,法國和俄羅斯合作就意味著法國和美國的關系可能會破裂,這么看來法美關系也逃不脫雙邊盟友關系周期性,他喊出北約「腦死亡」更是對美國的強烈不滿。
5. 歷史問題,為什麼法國總統戴高樂會討厭美國
作為老牌的殖民帝國,有過曾經輝煌的歷史,卻不料到被曾經的戰敗國打得滿地找牙,差點滅國,被後來的小弟弟霉鍋一舉超越,不甘恥辱,又不願做別國的狗腿子,想走一條自己的道路,認為歐洲的事務應有歐洲人做主,於是很有個性的戴高樂走了一條不同尋常,於是早於其它西番國家與中國建交。其主張後來的繼任者也部分繼承,但由於美國的攪合,以及世事的變化,現在的法國領導人已沒了雄心,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沒事的時候也要蹦達一下,發揮一下余熱,比如最近的烏克蘭問題
6. 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從「蜜月」到互嘲,鬧翻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從「蜜月」到互嘲,鬧翻歸根結底是因為兩個人代表的利益團體不一樣,他們兩個人都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根本利益標准。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在之所以從「蜜月期」到現在的「冷戰期」這是實屬正常。他們兩個人本來就是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團體,當面對一件都符合彼此的利益事件時,他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是肯定的,但是當某一件事涉及到自身利益時,他們肯定優先為自己考慮。而且法國民眾大多數是不喜歡美國總統的,法國總統站在自己國家民眾的陣營實屬正常。
7. 法國總統馬克龍為什麼拒絕依靠美國「存活」
近日,法國總統在談及未來的國際局勢時,公開表明只有歐洲自己強大,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才能夠在未來的世界發展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前不久北約秘書長和德國國防部部長還表示歐洲的發展必須依賴美國,那麼法國究竟發生了什麼才會讓馬克龍會出此言論?
北約一直都是針對前蘇聯存在的軍事同盟,但是現在北約已經成為了美國實施霸權主義的工具,在蘇聯解散之後北約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就在目前國際局勢緊張的前提下,經濟政治一體化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北約橫在中間只會讓國際局勢更加的緊張,北約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只有擺脫了美國的控制,歐洲才能真正地實現自主。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話不無道理,想要強大還是要依靠自己,依靠別人永遠是被動的,而美國並不是一個穩定的依靠,還是要自己尋求出路才是正道。
8. 大西洋主義的報道
法刊:薩科齊「西方大西洋主義」外交概念漸成形
2008年07月29日
新華網專稿:法國《外交世界》月刊7月號刊登一篇題為《關於法國外交變化的調查》的文章認為,在外交上,薩科齊表現出獨攬大權的管理基調。圍繞著薩科齊有三個負責制定外交政策的圈子在競爭。第一個是占據主導地位的親美西方大西洋主義派;第二個是傳統戴高樂主義繼承者;第三個則是以總統外交顧問萊維特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派。 在與美國結盟以及認為世界的轉變對於西方來說具有威脅性的基礎上,西方大西洋主義外交概念逐漸成形。這篇署名文章的要點如下:
自第五共和國成立初期以來,決策權如此集中地掌握在一人之手是從未有過的,而此人卻對外交部公開採取一種十分輕蔑的態度,並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有關機構和問題採取一種輕蔑態度。2007年12月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上校在巴黎受到引起媒體特別關注的接待,就表明了一種獨攬大權的管理基調。薩科齊以此補償向他交還了保加利亞護士的利比亞貴賓,但他在形象上付出的代價則讓法國外交部的外交官們感到驚愕。的確,向利比亞出售20架空中客車飛機的生意以及法國阿海琺集團、萬喜建築工程公司、法國天然氣公司等拿到的合同和雙方在民用核領域開展合作的意願,正在消除許多人的顧慮,這種重商主義的核外交似乎是法國對地中海和阿拉伯國家的一項優先方針。
法國制定外交政策方針的人並不比美國人或俄羅斯人更團結。在法國外交最終決策者薩科齊周圍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勢力的3個競爭圈子。
第一個圈子是由一夥十分親美的學者、記者和商人組成,他們利用與總統非正式會晤和在外共進晚餐的機會影響總統的選擇。他們在國家的不同機構中得到一夥青年空想理論家的支持,這些理論家認為,法國就像以色列一樣,屬於面臨俄羅斯、中國和伊斯蘭國家多種威脅的西方陣營。他們認為,法國的阿拉伯政策在最好的時候只是一種蒙人的假象,而在最壞的時候則是對西方理想的一種背叛。他們不相信國家行動,而准備無所顧忌地為防範波斯危險而犧牲標致雪鐵龍公司、雷諾汽車公司和道達爾石油公司。他們在總統多數派中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前總理巴拉迪爾的一本書的書名概括了他們的計劃:建立一個歐洲和美國的西方聯盟。他們的影響已超出右翼陣營,甚至擴大到了社會黨內部。
第二個圈子是由傳統的戴高樂主義政策的繼承者組成,他們目前處於守勢,盡管總統特別顧問亨利·蓋諾具有很大影響力。他們退居於外交與歐洲事務部,力求阻止自己被邊緣化。
第三個圈子則是由以總統外交顧問讓·戴維斯·萊維特為首的技術人員組成。他們以務實主義的態度處理問題,盡量緩解國家元首的沖動。
用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的話說,人們可以將第一派人稱為西方大西洋主義派,他們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派較團結,行事果斷,欲與外交上言辭生硬的做法決裂。組成這一派的兩個原則是:認同西方屬性,認同與美結盟。
薩科齊總統2007年8月27日在法國駐外使節會議上首次發表外交政策重要講話時,曾7次使用西方或西方的字眼,主要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與伊斯蘭教發生沖突的危險。這些字眼在法國防務和國家安全白皮書中重復提到了18次。
這種回歸西方的傾向伴隨著一種明顯要結束有些人稱為反美主義傾向的意願。一位分析家解釋說:如果人們不考量法國總統對美國抱有的好感,那麼就一點也不了解他。正是這種好感決定著他在其他方面的立場,特別是他的親以色列態度。他相信,正是因為與美國結盟,我們才能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
那麼,薩科齊是否會是一個持有法國護照的美國新保守主義者?戴高樂主義傳統是否還有影響?如何解釋已作出的選擇之間的矛盾?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拋開口頭講話,對總統的行動作一番總結。在許多問題中,以下4個問題可為人們提供一個初步的判斷:與北約和美國的關系問題、伊朗核問題、與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關系問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問題。
北約:重新歸隊
在使節會議上,薩科齊總統提出了重新融入北約的計劃。他說:必須重申,這個大西洋聯盟是我們的聯盟:我們創建了它,我們今天是其主要贊助者之一……我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我們能同時朝著加強歐洲防務和改革北約,從而改善北約與法國關系的方向前進。一個是獨立的防務歐洲,一個是北約,兩者將共同邁進,我們將在北約佔有我們的整個位置。
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一大步的標志,因為布希總統批准了加強歐洲防務的主張。2009年5月還將朝這一方向跨出一步,屆時北約將慶祝該組織成立60周年,法國將重返北約,參加將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和德國凱爾舉行的會議。
一位法國高級官員說:在有些問題上,我們可以依靠英國。現在應摒棄法德關系的神話觀點,摒棄科爾與密特朗合影的神話觀點。總之,戰爭已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名法國老兵已去世……這位高官還駁斥那些指責親美轉變和背棄戴高樂遺產的做法的人說: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建議是1995年希拉克提出的。別再裝模作樣了!科索沃戰爭時,就是法國空軍中隊率先對塞爾維亞進行了轟炸。我們盡講漂亮話,但實際上我們卻參加了北約的軍事行動,無論是在科索沃還是在阿富汗。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布魯諾·泰爾特雷曾參與法國防務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起草工作,他證實:薩科齊要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司令部的意願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意識形態因素:法國屬於西方家庭,它只要求恢復其原有地位。對法國來說,現在的狀況不正常。
2008年3月26日,薩科齊總統在倫敦曾表示反對將21世紀的世界交給20世紀的機構管理,而把主要新興國家及其25億人口排斥在外。然而,他又違背自己的建議,急於對上個世紀的機構之一北約表示善意,在許多分析家認為西方在輸掉阿富汗戰爭時卻向阿富汗增派法國部隊。為了自我掩飾,薩科齊稱,法國的參與將會改變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略,把重建作為優先任務。這曾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為了證明英軍應參與伊拉克行動而使用的論據。
更為嚴重的是,薩科齊也許已將這場沖突納入了他想要拒絕的文明沖突的框架中。2007年12月,他在訪問阿富汗時對法國士兵們說:你們在致力於世界的穩定,因為如果阿富汗成為一個恐怖主義國家,我們所有人,包括法國人和歐洲人,有朝一日都將為此付出代價。薩科齊的這番話與布希總統的論調相吻合,將阿富汗視為反恐戰爭前線,並將北約視為負責維持西方秩序的全球工具。
伊朗:准備戰爭
2004年至2005年期間,法國對伊朗的政策開始變得強硬,當時希拉克總統力圖在伊拉克分歧後修復與布希總統的關系。盡管希拉克對伊斯蘭革命領導人很不信任,但是他並不掩飾自己對一種軍事升級危險的擔憂。
在薩科齊當選總統後,愛麗舍宮和法國外交部重新持同樣的看法。法國新總統在使節會議上表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朗將是不可接受的。他還強調,法國在目前的外交行動中非常堅定,這一行動與加強制裁聯系在一起,但如果伊朗決定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這一行動也會與開放聯系在一起。這是唯一能讓我們避免替代性災難的外交行動:要麼伊朗擁有原子彈,要麼轟炸伊朗。
薩科齊總統的講話導致法國進一步參與針對伊朗的行動,並打算在聯合國框架外實施歐洲制裁(過去希拉克總統始終反對這種制裁)。這一戰略是失敗的。德黑蘭無視安理會的決議,繼續實施其鈾濃縮計劃。法國和歐盟按華盛頓的意願,將伊朗中止鈾濃縮計劃作為同伊方對話的先決條件,從而失去了任何自主性。
另一種方案也是可能的。歐盟和法國知道,它們曾通過對話促使伊朗在2003年11月至12月中止了鈾濃縮計劃,而後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的補充議定書(它主要是使國際原子能機構可以進行更嚴格的檢查)。德黑蘭曾遵守承諾直至2005年初,後來稱歐洲未作出回應而放棄了這一承諾。
20多年來,美國和以色列時常推測伊朗將在兩年內擁有核武器。2007年10月,布希總統表示,必須阻止伊朗擁有製造原子彈的能力和知識。如果白宮對伊朗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以阻止伊朗獲得這種能力和知識,法國將怎麼做?誰將定義這種能力和知識?
2007年9月以色列對敘利亞的空襲提供了法國將如何反應的先兆。2008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了一些很有爭議的文件,聲稱受到攻擊的敘利亞目標是核設施。對這一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法國保持沉默,甚至用美國國務院的措辭表示,重要的是敘利亞要就其過去和現在的核活動予以澄清。
黎巴嫩:可笑的炫耀
在法國各派政黨領導人和數十名記者的陪同下,薩科齊6月7日訪問了貝魯特,祝賀米歇爾·蘇萊曼將軍當選黎巴嫩新總統。媒體再次競相贊美薩科齊的作用,盡管黎巴嫩多數派和反對派達成協議時並沒有法國代表在場。
當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時,他也接管了由來已久的黎巴嫩問題。從2005年以來,希拉克就把法國的利益與黎巴嫩哈里里家族的利益混為一體,完全站在西尼烏拉政府一邊。然而,西尼烏拉政府只代表著半個黎巴嫩。
薩科齊樂見與其前任背道而馳的主張,因此決定將此插曲一筆勾銷,轉而支持其外交部長的建議,2007年7月在法國拉塞勒-聖克盧舉行包括真主黨在內的黎各派代表參加的會議。薩科齊不理睬以色列和美國的批評,也沒有理睬西方大西洋主義者的反對,而後者則認為敘利亞及其黎巴嫩盟友是邪惡軸心的支柱。
薩科齊的另一轉變是他5月29日打電話給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邀請他前來巴黎出席地中海聯盟首腦會議,並冒著打亂法國外交政策並可能使之在該地區喪失信譽的危險,再次派法國總統府秘書長蓋昂和外交顧問萊維特前往大馬士革。法國社會黨以捍衛人權的名義批評薩科齊對敘利亞國家元首的邀請,但對埃及總統、突尼西亞總統和以色列總理宣布前來巴黎之事卻未作任何反應。美國也對此表示了保留態度。總之,法國的自身利益使完全追隨美以軸心的做法變得困難。
這些選擇是否密切相關?一位駐貝魯特的阿拉伯外交官問道:為什麼要補償敘利亞,就因為它在解決黎巴嫩危機中起了作用?而對在此問題上表現得很克制的伊朗卻沒有任何補償?薩科齊的目標是要促使巴沙爾·阿薩德總統遠離伊朗(這是一個在目前地區背景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勢必將導致新的失望和新的變化。正如戴高樂將軍所說,不要帶著簡單的想法飛往復雜的東方。
以色列:不容任何置疑
法國總統府發言人馬蒂農2007年11月21日曾會見法國猶太人協會代表,表示歡迎法國與將成為地中海聯盟重要成員的以色列結盟。他稱,兩國的關系已恢復到1967年6月戰爭前的狀態,即達到了法國幫助以色列擁有核武器時代的水平。
巴黎和特拉維夫在2004年至2005年期間就已明顯親近起來。被懷疑同情阿拉伯人的希拉克的離任,為熱情期待的法以關系蜜月開辟了道路。因此,以色列《國土報》一名記者可以對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而感到高興,這名記者解釋說,因為薩科齊認為猶太國的建立是20世紀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還承諾要阻止在加沙建立一個哈馬斯坦,並保證決不會在以色列安全問題上妥協。這或許與他的猶太基因有關,但薩科齊被認為是我們的人。
法國總統6月22日至24日對以色列進行的引人注目的訪問證明了這一點。薩科齊的講話不僅重提猶太復國運動的歷史,而且還對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難表示同情(隻字未提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苦難),並且避而不談佔領問題。但是,他明確指出,以色列和法國同屬於一個陣營即民主陣營。此次訪問還證明法以雙邊關系得到加強,好像佔領問題並不存在似的。
當第一批阿拉伯國家政府作出反應時,愛麗舍宮猛然覺醒,因為法國的阿拉伯朋友們威脅要抵制7月13日在巴黎舉行的地中海峰會。
因此,有時現實原則能占上風。4月份,愛麗舍宮同意法國外交部北非中東司前司長德拉梅蘇澤爾前往加沙,此人曾負責與哈馬斯接觸。當此事披露後,法外交部發言人稱這是個人行為,而未否認此事。當薩科齊6月24日短暫訪問伯利恆時,他照例攻擊了哈馬斯:人們不跟恐怖主義講和,不同恐怖主義討論。這對哈馬斯和所有以同樣方式行事的組織都有效。這是否也對對巴勒斯坦人民實行恐怖主義政策的以色列政府有效呢?
是決裂還是連續性?有時是決裂,有時是連續性……盡管有西藏問題,巴黎仍力求與北京保持良好關系。在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上,為了謹慎對待莫斯科,巴黎至少暫時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法國的外交政策在變化,有時是悄悄地,有時是公開地。國家元首常以缺乏條理的方式推動這些變化,西方大西洋主義者一派也在暗中推動這些變化。這一派在以隱蔽的方式提出他們的主張,無論這些主張是否得人心。這一派得益於智力真空,因為沒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項既能繼承戴高樂建立的傳統又能改變這一傳統的協調一致的計劃,而這一傳統就是要保證法國的行動自主和避免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
9. 和美國總統相比,法國總統的權力有哪些異同
首先,兩國總統的產生方式和職權是不同的。在美國,總統是選民間接選舉的,選舉的過程與議會無關。當選總統任命官員組織政府並領導政府,總統領導下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必對議會負責。總統行使權力時對議會不負政策上的責任,議會不能因政策問題對總統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辭職,但在總統有違憲行為時,可以對總統提出彈劾。總統應向議會報告工作,且無權解散議會,但是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可以行使否決權。在美國總統是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軍事統帥;在法國,總統是經參眾兩院聯席議會選舉產生的,總統雖然也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但是總統的命令必須經過各部部長副署才能有效,這樣就限制了總統的權力,而經議會同意總統任命的政府也必須向議會負責。由此可見,與美國的總統共和制相比,美國總統的權力比法國總統要大,且美國總統與議會分享立法和行政權,而法國的議會共和制體制更多的是維護了議會的權力,總統的權力相對受到了很多限制。
其次,作為兩國的議會成員構成與議會的職責也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議會的議員是不得兼任政府官員的,議會擁有的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而沒有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也不對議會負責;在法國,議會的議員同時也可以是政府成員,議會不僅擁有美國議會的相同的權力,政府(內閣)一般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且政府必須對議會負責。議會擁有組織政府的權力是議會制共和制與總統制共和制的主要差異之一,總統制共和制下政府則由總統組織。從議會的職責看,議會制共和制下的議會權力很顯然要比總統制下的議會權力要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