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B. 法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鄭州法語聯盟小編親身體驗覺得法國人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另外,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
C. 中國人對法國人的印象是怎麼樣的。有沒有關於中國人對法國人的看法的演講稿謝謝大家啊,急求!1
因為有加繆、薩特、塞利納,有尤瑟納爾、蘭波、普魯斯特,法國人的書是好書,有深度有意境有想像力。因為有阿倫·雷奈、戈達爾、卡拉克斯,法國人的電影也是好電影,緩慢、悠長、美麗,或淡淡或極度的憂傷。
法國人幾乎手一本備忘。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在法國,如果事先不預約,對方就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兒怪;其次,沒有預約,你去後常常會吃閉門羹,對方或許還會振振有詞:「我正在辦事,這會兒沒空接待你。」所以在法國,無論男女老少,不管是公司老闆還是家庭婦女,人手一本備忘錄。
假日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法國人來說,工作和假日分得很清,工作不影響假日,但假日可以佔用工作時間。法國人工作時很盡職責,一旦下班或休假,誰也甭想讓他們再干什麼活,因為假日對他們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國人對假日的看重源於他們對「自由」的追求,工作是「不自由」的,卻是在為「自由」准備必要的物質基礎,一旦物質基礎積累得差不多了,他們絕不會再多犧牲一點兒「自由」時間。
愛情高於一切。法國男人的浪漫舉世聞名。如今,法國人的價值觀念中,愛情和性所具有的重要性先於愛國主義、宗教和政治信仰。有媒體對法國人的價值觀進行過民意調查,結果選擇「愛情」和「性愛」的比率均超過60%,而選擇「祖國」、「政治」、「宗教」的卻不足50%。
嗜美無極限在法國,幾乎所有的女人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首飾,而且多數人戴著從祖上傳下來的戒指或項鏈。樣式非常別致,在店鋪里難以見到。法國的金貨不講究24K金,式樣令人眼花繚亂。每個漂亮的法國姑娘的脖子上要戴著好幾條項鏈,在陽光下閃耀著絢麗的光彩。但最令人感到奪目的還是她們手上的鐲子,有古樸典雅的銀鐲子,也有非常現代的黃金鐲子,毫不誇張地講,法國女人真是金「臂」輝煌。
法國人喜歡化妝,走在街上,你很難見到不化妝的女士。上年紀的女人,妝就化得非常濃,而且很注重兩腮、眼部和嘴的雕琢,看上去有種雍容華貴的感覺。
相當多的法國人為了形體美而講究飲食。吃雞腿時要把雞皮撕掉,哪怕是烤雞和炸雞,再香也不吃皮,說那上面脂肪太多。他們吃蔬菜很多,但烹飪簡單,往往是在生菜上澆些汁,再配上烤魚、煎牛排之類就行了。很少動明火爆炒煎炸,而且盡量少吃油,即使吃植物油也少得可憐。
自豪背後就是狹隘.法國有過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西方世界崇尚的「平等、自由、博愛」最早就出自法國。過度自豪導致其有些狹隘和自閉,法國人看不起簡單而「粗俗」的英語,認為英語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普通法國人很少講英語。
法國人對中國和世界的了解程度很差,你如果與法國人談起中國,就會發現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印象是文化大革命。
D. 法國人跟中國人區別
中國人和法國人的不同之處是:外形不同,長相不同,膚色不同。
性格不同,認識不同,價值觀不同,衣食住行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取向不同。
E. 法國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法國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F. 法國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人,請生活在或者生活過在法國的人回答
法國人的定義很大
法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這里的多民族當然是很多有用法國籍的移民
這些移民 素質普遍較低 特別是非洲黑人 和阿拉伯人 在法國的口碑都是很低的 嚴重的治安問題也都是他們製造的
除此之外 法國的白人 就好多了
通常白人都非常有禮貌 有文化 也喜歡娛樂 很多人都有參加俱樂部 進行身體鍛煉, 而且比較愛出去玩 (法國的娛樂消費相對來說也不高 ) 每年都至少有一個月出去度假
總而言之 法國人很重視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很懂得享受生活
還有性格方面 ; 跟所有歐美人一樣 法國人相對中國人來說 比較直爽 。 有什麼說什麼 說話也不愛打彎子 對臉面看得比國人輕 。 反而 扭扭捏捏的中國人在他們眼裡就成了有自閉症的人 而中國人通常覺得法國人有時候瘋瘋癲癲 很幼稚 。
其他方面:
法國人英語普遍超爛! 對於追求愛情非常大膽 (如果你是MM 別驚訝每天被搭訕的次數) 法國人也很有禮貌(教育好 當然有禮貌) , 法國人很遵守規則 坐車不逃票 垃圾分類 不偷東西 (總之素質很好)
當然 就像是在國內 有些人就是瞧不起鄉下來的土包子 , 法國人也不喜歡沒素質 沒文化 木訥的 外國人 (中國人 阿拉伯人 黑人 沒素質 你到哪都覺得被歧視 註:我只是說沒素質的人)
你如果想跟法國人生活 我給你個建議: 放下你所謂的面子 大膽去做就行 別客氣
我在法國人圈子裡住了整整4年 剛剛到4年 呵呵 在法國上高中呢
G. 法國人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有什麼特點
所謂一個國家的特點,表現應該是某一個維度上的獨特性。西方文明在某些維度上都有共通性,譬如說政治正確,民眾素質。在談到法國人,不必單列出來。
法國這個國家最大的特點是對於本身的認同感非常強大,大處表現為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高傲」,「傲慢」。這點一定要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是這樣的法國(請參照比對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是一個氣候宜人,地理優越,歷史悠久的國家(中:960萬平方公里5千年歷史blablabla……)
這種認同感表現到小處就是地域主義,對家鄉地區的愛非常深厚,可以參照三年前的法國片《歡迎來到北方》。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口頭調戲或者攻擊,實屬常事,波爾多酒排斥勃艮第酒,嫌不夠「悠長」,後者則覺得前者是勾兌出來的,不夠純正。幸而這些自豪都壓制在政治正確下面,不至於演化成比利時。
H. 嫁給法國人有哪些好處
其一,由於意識差異所帶來的在兩性關繫上的巨大分歧;
眾所周知,法國人崇尚自由且天性散漫,從不拘泥於小節。比如在某一個場所邂逅,以法國男人的眼光來評判一個女人,只有一個標准:她是否迷人?至於她是否名花有主或是已婚,自己有沒有家庭......這些我們認為的障礙完全是法國男人腦中的浮雲。在他們的觀念里,只要你是一個女人,他是一個男人,然後你們相互吸引,就已足夠,可以光明正大的交往,而各自的老婆和老公也絲毫應該不以為意。所以,法國人的婚外情可謂泛濫。然而,我們的中國女人呢?雖然現在強調解放天性成為獨立的新女性,但畢竟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在我們的骨子裡已經根深蒂固,再開放的女人最終還是要有一個歸宿一個家庭。而夫妻雙方的忠誠一定是這個家庭保持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當不羈的法國藍遇上傳統的中國紅,結果不言而喻。
如果你攤上這樣一個法國老公,要麼你也去過同樣放浪不羈的生活,要麼你能視而不見習以為常,要不只有自己暗中垂淚黯然神傷......在中國人的意識里說好聽點是浪漫,說直白一點是沒有責任感。但你還無法指責,因為在他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反而他還會覺得無辜。或者你還抱有一絲幻想會有輿論的影響來改變這種情況,那更加是不可能的。法國總統薩科齊緋聞不斷,但寬容的法國人民反而為自己的國家領導人有這樣的魅力和精力感到高興和欽佩。SO,你還能說什麼呢?!
其二,由於價值觀不同而引發的家庭糾紛;
在中國人的概念中,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延續了很多年的模式。雖然現在男女平等的思想越來越被放大和推崇,但作為一名男性,相對的承擔較多的家庭經濟責任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然後在法國男人的心目中卻全然不是如此。如果你們組建了一個家庭,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水電等日常開銷,大到孩子教育等大額支出,你和你的法國男人都需要各自承擔一半兒,所謂西方人盛行的AA制原則在這里表露無遺。哪怕是他收入不菲而你的收入只能勉強度日,分攤家庭開銷的模式也都大抵如此。我相信在絕大多數中國女人心裡,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還要這樣精打細算毫釐必爭,有多少人能夠說自己真正不在意呢?!
其三,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沖突;
法國人經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不管有沒有文化的都擅長拿「文化」來說事,他們大都以自己的民族為驕傲,同時認為自己個性鮮明觀點獨到。法國喜歡教育全世界,法國人也毫無例外有著這樣的愛好。「中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很一致,沒有自己的思想。」這是在一家法國媒體上出現過的句子。其實不然。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外柔內剛,因為中國的文化講究「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表面上不喜歡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真正與好為人師的法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矛盾自然會與日俱增並逐步升級成民族間的沖突。
說了這么多,其實並不是在這里詬病法國人,而是從我朋友的生活經歷中給很多一心想要沖出國門嫁給老外的姑娘們提個醒。涉外婚姻固然新奇而浪漫,而為自己婚後的現實生活多考慮幾分才是更重要的。愛情輸得起,婚姻輸不起。法國男人輸得起,中國女人輸不起。任何東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I. 為什麼法國人既能有時間過舒適的生活,又有時間工作
不只是法國人這樣,大部分歐美國家的人都是這樣。這要從歐美人的傳統價值觀來看這個問題。歐美國家的人,崇尚自由,享受生活,喜歡冒險。再一個就是這些國家實行高福利政策,即使不工作,國家也要每月付給基本生活費。沒了後顧之憂,那麼想去干什麼就干什麼。一份工作做一段時間,感到累了或者想去玩兒了,就辭掉工作去旅遊去渡假。玩夠了,錢花玩了,就回來再找工作,或者直接就在旅遊地找工作賺錢,迎接下一個旅程的到來,如此循環。所以歐美人工作不是為了存錢買房,而是為了有更多的錢去玩,去享受生活和陽光藍天。正因為如此歐美人很少有家庭有大筆的存款,企業家除外。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說,你中午跟一個美國人吃飯,必須AA制,除了這是他們的習慣以外,還因為在他的錢包里不會有超過100美元的現鈔,因為他沒有,他只有信用卡,他還要努力工作還信用卡的錢。歐美人的生活就這樣。你也不用羨慕他們的生活,國情不同,價值觀不同,民族習性不同,在歐美國家生活,年輕的時候你或許感到很HI,但步入中年你就會慢慢感到很彷徨了,這是你想像不到的。現在希臘、西班牙、法國、英國的國內經濟和財政狀況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歐洲央行和歐盟正為怎麼擺平而發愁,以避免大規模的經濟蕭條再次暴發,這正是歐美國家實行高福利政策,把人都養懶了的惡果。